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一剪梅》最新教案

合集下载

《一剪梅》人教版 教案整理

《一剪梅》人教版 教案整理

《一剪梅》人教版教案整理《一剪梅》人教版教案引导语:李清照《一剪梅》寄寓着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净心灵。

以下是我为大家供应的《一剪梅》教案,盼望对你们有关心。

一、教学目标:1、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2、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3、背诵李清照的主要诗作二、教学设想1、要引导同学通过学习一个作家的诗词,总结出诗人的艺术风格2、李清照写内心愁苦的名句许多,让同学把握用意象写愁的手法3、要让同学快速背诵,尤其要在课堂上完成背诵要求,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步骤:一、导入:播放音乐MTV安雯唱的《月满西楼》,让同学在音乐中感受本词的情感。

淡淡的悲伤二、背诵这首词三、赏析这首词1、让同学概括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孤独孤独的.相思之情2、引导同学分析词人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先借意象:秋季,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云中锦书,飘落的花,自流的水,最终直接抒情:无计可消退四、扩展阅读1. 让同学回忆学过的李清照的诗词如梦令两首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照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补充阅读: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很多愁。

声声慢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难过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积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 总结词风真挚细腻,深婉动人,语言清爽高雅,浅易自然。

多写个人遭受,心灵深处的"愁',而这些愁正是山河破裂、民族危亡造成的。

新人教版选修《一剪梅》教案3篇

新人教版选修《一剪梅》教案3篇

教学目的: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诗豪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存在,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它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二、知人论世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包括生平及有关她的故事,然后教师小结明确: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

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2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三、品味音韵美1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

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高二语文《一剪梅》教学导案 3篇

高二语文《一剪梅》教学导案 3篇

高二语文《一剪梅》教学导案1教学目标:1、识记基本字词义、疏通诗意、学会朗诵,《一剪梅》体裁、题材、词牌特点;2、掌握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以及时代对她词风的影响,掌握“易安体”基本特色;3、掌握、理解诗词意境及其分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词作中体现出的作者情感;4、学会写作简洁精练的诗词鉴赏短评。

教学重点:1、理解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感;2、尝试写作诗词鉴赏短评。

教学难点:1、学会写作简洁精练的诗词鉴赏短评;2、从不同角度理解词作,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新意。

方法课时:1、经典阐释法;2、教学内容共计一课时。

教学步骤:导入→作者介绍→词体介绍→字词释音、释义→朗读,之后老师范读,再之后学生集体读、整体感受感知→听邓丽君《一剪梅》歌乐,引入情景→疏通、鉴赏→板书小结,陈清线索→特殊句式、语言特色、手法分析→鉴赏短评→课堂小结→音乐感知收束→布置作业。

(结合考点,强调分析重点)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与整体感知融于一体则可):(语文课代表上课前到我办公室拿东西)……同学们:北宋词人周邦彦在其词中无意间写了一句:“一剪梅花万样娇”,于是“一剪梅”这个颇具人间风情的词牌名因此而诞生。

后世众多的文人墨客面对这“同一剪梅花”各自吟诵出了风情万种的不同词作,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而其中最为脍炙人口、感人肺腑者,莫过于李清照笔下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那么究竟正为少妇的易安心中有一抹怎样的惆怅下了眉头却又上了心头,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学习李清照的词作《一剪梅》。

2、作者介绍:学其诗,就得知其人!(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作者的基本情况)李清照,大家并不陌生,(生于1084-卒于1155年以后,具体年月史料缺乏,难以确考),她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由于当时豪放词派大家辛弃疾字幼安,也是济南人,人们共称他们为“济南二安”。

她贤惠多才,十八岁嫁于金石家赵明诚为妻,夫妇感情深厚。

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北宋灭亡后,赵明诚因病去世,她颠沛流离于江南,在孤寂中度过晚年。

《一剪梅》教案(人教版选修教案设计)

《一剪梅》教案(人教版选修教案设计)

《一剪梅》教案(人教版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

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

那么仅仅一首词是不够的,也难以达到鉴赏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为拓展阅读材料,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风,另一方面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2.教学对象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出过多地讲解说明,让学生讨论发言更能提高鉴赏的积极性,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歌声和画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把握李清照作品清理典雅的艺术风格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读文句,品味意境把握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2.难点:作品艺术风格的把握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四.教学媒体设计学生接触的古典诗词其实并不少,但是由于他们年纪还小,没有什么人生经历,对古诗词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心绪,难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所以鉴赏往往只停留在浅表层次。

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解决这个问题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贯穿整个过程。

课堂的第一阶段,显示李清照的画像,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比较亲切的印象,接下来显示李清照的有关材料,进一步加强认识。

第二阶段,播放朗诵视频《一剪梅》,同时逐句显示作品内容,以渲染气氛,在朗诵中要求学生思考有关问题。

第三阶段,显示作品,学生自由发言,评价词句。

第四阶段,拓展阅读,总结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

第五阶段,播放《月满西楼》,在唯美的画面与歌声中结束课程。

多媒体的运用将音乐、画面、文字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使教学内容明确具体,又营造了一种诗歌鉴赏所必需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把握。

《一剪梅》教案新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一剪梅》教案新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一剪梅》教案
教学内容:
一剪梅
教学目的:
1、了解这首词融情入景的写法。
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词融情入景的写法。
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融情入景的写法。
教学方法:
点拨导读法
教学时数:1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作者背景简介:
花自飘零水自流离别的无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教学设计说明:
归纳了的知识容易记忆
让学生体会李清照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融情于景的写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点拨。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总结规律,教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审美意识。
在比较中加深理解,形成能力。
备课过程中阅读《什么是“隔”与“不隔”》《谈谈情景交融》两文结合本首词表达自己的粗浅小识。
(以上两段属教师个人理解不必讲给学生)
七、本节课小结:
同学们喜欢这几首词吗?我国的古典诗词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课外多阅读背诵一些古典诗词对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写作能力都大有好处,愿同学们都能有这样的雅兴。
八、作业:背诵《一剪梅》《生查子》和《卜算子》。
九、板书设计:
一剪梅
眼前之景:红藕香残玉簟秋心中之情:独处的冷
《卜算子》表达一位痴情女子的相思之情。
写法:
《生查子》通过触景生情,今昔对比来抒情。
《卜算子》用了“比”的手法,借景(长江水)抒情。
与《一剪梅》比较起来,这两首词,意象集中,感情表达大胆直率,《卜算子》感情也很浓烈。语言更加质朴自然有民歌风味。《一剪梅》语言就典雅多了。
从抒发真情和情景关系的“隔”与“不隔”上看,《生查子》所抒情真,情在景中自然流露。属“不隔”而《卜算子》所抒情亦真,但用比,在情景关系上,有“隔”之感。故《生查子》诗味更浓。

2022年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一剪梅李清照》

2022年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一剪梅李清照》

?一剪梅?【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品评意象,感受意境,感受李清照词作细腻深婉的风格2、背诵词作,提高诗词鉴赏能力〔二〕过程与方法运用联想法、比拟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情感与价值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感受诗歌作品的韵律美、意象美、意境美【教学重点】把握诗歌借物抒情、融情入景等艺术表现手法,学习词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李清照的词每一首都是一个深情、美丽的传奇故事!在她的笔下,青春少女是如此的开朗活泼。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在她的笔下,夫妻间的相思是如此百结愁肠。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在她的笔下,国难家愁是如此凄苦哀伤。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日晚、、物是、、闻说、、〞她这些具有传奇色彩的诗词演绎着一段段传奇的历史、传奇的情感、传奇的人生。

今天我们通过?一剪梅?再来感受一下这位旷世才女的儿女情怀。

二知人论世:〔一〕知人:我们在必修课本的学习中,已经了解过李清照的根本信息、生平经历。

在这儿,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回忆。

〔二〕论世: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要抒写怎样的情感?一会儿我们到诗词中去验证一下。

三整体感知:吟诵是我们学习古诗文的第一步,在朗读之前,有两个字音,需要大家注意一下。

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轻重音、语速、语调〕好的诗文就应该大声读出来,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自读的成果。

2个别朗读〔字正腔圆,让我们在优美的声音中得到了美的享受〕生命之美,在于欣赏;诗词之美,在于诵读。

请同学们一起齐声诵读这首诗。

3齐读。

经过屡次朗读,我们的脑海中是否浮现出一位清理端庄、多愁善感的词人形象?4请大家找出表达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愁〔因何而愁:孤独寂寞的相思之情〕四赏析鉴赏: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愁绪?明确:意象——红藕香残、兰舟、锦书、大雁、满月、西楼、落花、流水——借景抒情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一剪梅高中语文教案

一剪梅高中语文教案

一剪梅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一剪梅》的背景知识以及主题,理解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掌握相关词汇和语言表达。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于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修养。

3.情感目标:通过《一剪梅》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了解《一剪梅》的背景和主题,理解古文的语言和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使学生具备对古文进行准确的理解和感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展示《一剪梅》的图片,帮助学生建立对于梅花的印象,提问学生对梅花的印象和感受,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2.文本阅读(40分钟)1)指导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初步了解整篇文章的大意。

2)解析文章的核心词汇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字面意义。

3)解析比喻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梅花在《一剪梅》中的隐喻意义。

5)完成相关练习,巩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3.情感表达(30分钟)1)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梅花的美丽和坚韧。

2)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表达对于梅花的情感和观点,并进行班级分享。

3)指导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梅花的情感和思考。

4.总结归纳(10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短文,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归纳。

四、教学资源1.教学课件。

2.《一剪梅》的文本。

3.相关图片和视频。

以上是一份关于《一剪梅》高中语文教案。

教案主要涵盖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等内容。

教案以导入梅花的形象为开头,通过阅读文本和分析比喻意义,帮助学生理解《一剪梅》的含义和主题。

在情感表达环节,通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梅花的美丽和坚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最后,通过学生的短文分享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一剪梅诗歌鉴赏》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一剪梅诗歌鉴赏》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体会到词人的闲愁。

【教学难点】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教学方法】联想法【教学准备】t 多媒体设备【教学时数】1 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我们以前学过一首李清照少女时期所写的词,写清照玩得很尽兴,直到傍晚时分方才回舟。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那时候的少女,是多么的纯洁美好,无忧无虑。

如今,李家有女初长成,这一篇一剪梅,她又有了什么所思所想呢?背景介绍: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年方十八的李清照嫁给了当时的权臣赵挺之的三子赵明诚,俩人情投意合,十分恩爱。

幸福的生活十分美好,却也十分短暂。

刚结婚时,明诚二十一岁,还在太学里读书,每月初一、十五要请假才能回家。

两年之后的崇宁二年(1103年),明诚忙于公务,交游,还要到外地搜集金石文献,不能时常陪伴在李清照身边。

百无聊赖的李清照就写词来表达自己的这一份淡淡的闲愁。

就有了这一首《一剪梅》。

(用图片解说的方式讲解。

)朗读:结构特点:①本词为双调,每段四句,每句四拍,与七律相似,节奏整齐。

②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逐句解读: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红藕:粉红荷花玉簟:精美的竹席。

罗裳:犹罗裙(一种古代女性穿的裙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钢管公司中学教案
课题
一剪梅
授课时间
11-25
授课类型
新授
年级
高二年级
学科
语文
课时
1




知识

技能
学习诗歌通过意象、炼字来精确表现情感的写法。
2、领会词人情感。
过程

方法
学生朗读并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情是两个人的,感受甜蜜的相思之苦
教学重点重点:“ຫໍສະໝຸດ ”、“独”“才”、“却”等字词的领悟。
教学难点
西楼洒满月光,思念的人儿啊该早日归来。
花儿自管飘落,水儿自管流淌,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却只能独自愁闷各天一方。
这样的相思愁苦,哪儿有办法可以消除,
皱着的眉头方才展开,心里头却又想念起来。
四、扩展鉴赏:
(一)《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声声慢》
2、播放朗读
诵读指导:
结构特点:①本词为双调,每段四句,每句四拍,与七律相近;
②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诵读要领:单数句缓慢悠长,双数句轻快短促,借助意象和韵脚(秋、舟、楼、流、愁、头)帮助记忆。
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
小组合作
小组展示
学生背诵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与李清照《一剪梅》所表现的相思感觉的不同,点出李清照的“闲愁”是她与丈夫两处的闲愁,是对两人心心相印、情投意合美好爱情的联想,所以苦也甜蜜。
请同学们在选择自己感情的时候,也可以找到与自己心灵相通,可以互相体谅的另一半,这样的爱情才是最合适你们的,对你们最好的。
学生介绍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伉俪情笃。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难点:闲愁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课件教具
学情分析
与学法指导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亲情、友情、爱情构成了我们的感情世界,在这之中有快乐、有忧愁、有甜蜜、也有苦痛,百般滋味无法尽说。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一剪梅》这首词来体味爱情的一种滋味:相思。
二、作者、背景介绍
1、《一剪梅》写作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以词来抒写相思之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鉴赏提示——这首词所表达的是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以一个“愁”字收束全篇,却用反问形式,含无穷之意于言外,更显“愁”之深重。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自由朗读
三、分析词作
1、问:“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
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
2、问:“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
3、师问:“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




金人南侵后,女词人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写出了许多反映个人不幸遭遇的动人词篇。《声声慢》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小结:《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三首词从三个不同的时期即少女时期——少妇时期——晚年寡居,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在作者笔下得到形象逼真的再现,由此可见,生活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4、师问:“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表露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5、师问:“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分析“才——却——”的妙用?
小结——①本词重写相思,次写愁情。
②抒写闺情而非闺怨。
6、改写的散文诗
粉红的荷花已经凋谢,铺着的竹席也生秋凉,
轻轻解下丝绸帔,独自登上木兰船。
天边飞来队队鸿雁,是谁捎来了远方的佳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