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理常识

合集下载

公务员考试-中国古代地理学著作常识

公务员考试-中国古代地理学著作常识

中国古代地理学著作常识一、《山海经》作者:不详。

年代:先秦时期。

影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记录了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远古传说。

二、《尚书·禹贡》作者:不详。

年代:战国时期。

影响: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三、《汉书·地理志》作者:班固朝代:西汉。

影响:是中国最早以“地理”为书名的著作。

开沿革地理学之先河,对于创立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历史地理学具有重大影响。

【拓展】“地理”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系辞》之中。

四、《禹贡地域图》作者:裴秀。

年代:西晋。

影响:最早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是目前所知中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

【拓展】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制图理论。

一为“分率”,用以反映面积、长宽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三为“道里”,用以确定两地之间道路的距离;四为“高下”,即相对高程;五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六为“迂直”,即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

五、《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年代:北魏。

影响: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开创了古代综合地理著作的一种新形式,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六、《大唐西域记》作者:玄奘。

年代:唐代。

影响: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七、《元和郡县图志》作者:李吉甫年代:唐代。

影响:对古代中国政区地理沿革有比较系统的叙述,是保留下来的中国最古的一部地理学专著。

八、《太平寰宇记》作者:乐史、王文楚。

年代:宋朝。

影响:是古代中国地理志史,记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图。

九、《徐霞客游记》作者:徐霞客年代:明代。

影响: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被誉为“明末社会的百科全书”。

其首篇《游天台山日记》开篇之日(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

古代地理考试知识点总结

古代地理考试知识点总结

古代地理考试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地理概况1. 中国古代地理环境中国古代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包括山地、平原、草原、沙漠、湖泊、河流等。

华北平原、江南水乡、川西高原、西北草原、西南高山等地形地貌多样。

2. 中国古代自然资源中国古代自然资源丰富,包括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黄河、长江等大河流域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农业区,四川盆地、大盆地、大广平原等地也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农业区。

3. 中国古代气候中国古代气候主要包括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寒温带气候等。

中国季风气候明显,南方多雨,北方多干。

二、世界古代地理1. 世界古代主要地理特征世界古代地理主要特征包括河流文明、地中海文明、中东地区沙漠草原、非洲的内陆盆地、东南亚的热带雨林等。

2. 世界古代主要自然资源世界古代主要自然资源包括黄金、铁矿、石油、原始森林、水资源等。

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古希腊和罗马等文明都是河流文明,依赖于河流的水源。

3. 世界古代气候世界古代气候主要包括冰川气候、草原气候、沙漠气候、季风气候等。

北极圈和南极圈是世界古代的冰川区,气候寒冷干燥。

三、中国古代地理学1.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代、中古代、近世代。

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理环境的描述和认识,中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图、天文地理的研究,近世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球综合性地理研究的发展。

2.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要成就中国古代地理学主要成就包括《山海经》、《大唐西域记》、《元代丹阳归经》等著作,对地球的分布情况、地球的形状等都有一定认识。

3.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要学者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要学者有章孝慈、郑和、郭守敬、徐霞客等,他们对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世界古代地理学1. 世界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世界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代、中古代、近世代。

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理环境的描述和认识,中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图、天文地理的研究,近世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球综合性地理研究的发展。

古代地理文言文常识 地区名

古代地理文言文常识 地区名

古代地理文言文常识地区名
古代地理文言文常识中,地区名通常会根据不同的地理特征、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来命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地理文言文常识:
1. 山南水北:在古代,山南水北是吉祥之地,因此常被用作地名。

如《诗经·小雅·信南山》中有“信彼南山,维禹甸之”。

2. 河东河西:古代以黄河为界,分为河东和河西两个地区。

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有“彭城之战,项羽击刘邦于河东”。

3. 山东山西:古代以崤山为界,分为山东和山西两个地区。

如《战国策·魏策》中有“越晋阳之关,阻漳、滏之险,北带燕云而南趋山东”。

4. 江东江表:古代以长江为界,分为江东和江表两个地区。

如《赤壁之战》中有“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5. 关中关西:古代以函谷关为界,分为关中和关西两个地区。

如《过秦论》中有“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6. 三秦:指关中地区,因项羽入关中后分封三王而得名。

如《赤壁之战》中有“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7. 燕赵:指河北地区,因战国时期燕国和赵国的疆域而得名。

如《鸿门宴》中有“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腻”。

8. 齐鲁:指山东地区,因战国时期齐国和鲁国的疆域而得名。

如《论语·雍也》中有“齐一变至于鲁”。

9. 吴越: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因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的疆域而得名。

如《柳毅传》中有“洞庭之阴,有大泽焉,名曰马湖”。

文学常识中的地理常识

文学常识中的地理常识

文学常识中的地理常识
1. 阴:山北水南;阳:山南水北。

2. 古代地理方位:东为左,西为右。

3. 河:黄河。

江:长江
4. 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5. 五岳:泰山(东)、衡山(南)、华山(西)、恒山(北)、嵩山(中)。

6. 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7. 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8. 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

9. 六合:天、地、东、南、西、北六个方位。

10. 八荒: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11. 中国的古称:“华夏”“中华”“中夏”“诸夏”“诸华”“神州”“中土”“禹域”“中域”“九州”“震旦”。

12. 四大名桥:广东潮州的广济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北京的卢沟桥和福建泉州的洛阳桥。

13. 四大名园: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

14. 四大名刹: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

15. 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

16. 四大古镇: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

17. 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18. 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

中国古代地理文化常识考点,太全了!

中国古代地理文化常识考点,太全了!

1 .地区名【江左】即江东。

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

《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

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 ,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大多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 ,泛指北方。

朔气指北方的风,也叫朔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

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三都】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

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部晋阳和京都长安。

【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

又叫“两京” 。

2.政区名【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

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

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大致范围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关以东的地区。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 ,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神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一、山川地理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四海:是我国古时所指东海、西海、南海、和北海,泛指海内之地,也泛指全国各地。

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六合: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

八荒:也叫八方,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八面方向。

九州:《禹贡》中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

江左、江右和江东、江西长江整体自西向东注入东海,但自九江至南京这一段却近于南北走向,古代便以此段长江为标准来确定江的东西和左右。

所以江东和江左是一个概念,江西和江右是一个概念。

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江左:即长江以东。

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关内、关外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为“关内”,相对者为“关外”。

城郭:古义是指内城和外城,现在泛指城或城市。

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三晋、三楚、三秦:战国时晋分为三(赵魏韩),后人把原晋地称为“三晋”。

秦汉时分原楚地为西楚、东楚、南楚,即“三楚”。

项羽灭秦后,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封给秦的三个降将,后泛称关中地带为“三秦”。

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赤县、神州:代称中国。

上古时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中国又指春秋战国时中原各诸侯国,后又泛指中原地区。

“国”则是古代诸侯王的封域。

九州、五服:九州九土是传说中的我国古代中原的行政区划,又可泛指中国。

八荒即八方。

五服之古代京畿外围的地方,每五百里为一区划,按距离的远近分为五等地带,叫“五服”。

山东、山西: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西为山西。

关内、关外: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为“关内”,相对者为“关外”。

中原、塞外、江表:狭义的中原指河南省及其附近的地区,广义则指黄河中下游或全流域。

长城以北地区为塞外,又称塞北。

长江以南地区称江表,长江南岸苏南、浙江一带,又称“江东”,三国时为孙权统治。

三年级语文上册重点复习中国古代地理

三年级语文上册重点复习中国古代地理

三年级语文上册重点复习中国古代地理中国古代地理重点复习中国古代地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课程,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地理,可以对我国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有更深刻的了解。

下面,我将为大家整理三年级语文上册重点复习中国古代地理的内容。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东部濒临海洋,有利于交通和经济发展;西部则以高山和高原为主,地形复杂多样。

二、中国的地理特征中国的地理特征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平原地带和西部高原地带。

1. 东部沿海地带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带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沿海港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

同时,这一地带气候温和湿润,适合农业和工业发展。

2. 中部平原地带中部平原地带被誉为中国的粮仓,拥有肥沃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农业发展非常发达。

同时,这里还是中国的人口集中地区。

3. 西部高原地带中国的西部高原地带地势较高,以青藏高原为主,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资源。

这一地区的气候凉爽、干燥,适宜养殖业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的重要地理区域中国古代地理可以分为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西南山地、华南沿海、西北草原等重要地理区域。

1. 华北平原华北平原位于中国的北部,是我国的农业和经济重要地区,盛产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

2.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中部,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和工业基地。

这里气候干旱,土地贫瘠,但由于长期的人工耕作和植被保护,使得这里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农耕区。

3. 西南山地西南山地包括云贵高原和川西高原,地势较高,山峦起伏,盛产水果、茶叶等农产品。

同时,这里还是中国的重要旅游景区。

4. 华南沿海华南沿海地区被广东、福建、海南等省份所覆盖,这里气候湿润,适宜农业和渔业的发展。

同时,这里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5. 西北草原西北草原是中国的北部农牧交接地带,盛产羊毛、牦牛等畜产品。

这里的气候干旱,草原广阔,是祖先们放牧、游牧的地方。

总结:通过对中国古代地理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各个地理区域的特点和资源分布情况,这对于我们认识我国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变迁非常重要。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一)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一)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一)一.天文地理1、二十八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jī)、牛、斗、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井、鬼、柳、星、张、翼、轸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九州:冀州、青州、兖(yǎn)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

3、八方:四方和四维的合称。

四方:东、南、西、北四维: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荒:八方荒远的地方。

(远离中原的地方。

)4、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5、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6、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7、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8、河北、河南: 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10、江左:即长江以东。

11、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12、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13.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也有指彭蠡、洞庭湖、巢湖、太湖、鉴湖。

)14.古今地名大都——————北京东京、汴京————开封京口————————镇江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城————南京临安——————————杭州姑苏————————苏州会稽————————绍兴长安——————————西安奉天——————————沈阳直沽——————————天津15.地名别称冰城——————哈尔滨花城——————广州蓉城——————成都春城——————昆明雁城——————雁城芙蓉国——————湖南星城————————长沙雾都————————重庆水城————————苏州牡丹城————————洛阳16.(1)河内:黄河以北。

河东:黄河以东。

河西:黄河以西。

(2)山东:崤山以东。

(3)关西:函谷关以西。

(4)江表:长江下游以南地区。

(5)淮左:淮水东面。

二、纪年纪时纪年:(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 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 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 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 之中,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
古代地理常识
1、指中国
❖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 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 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 国境之内为海内。
❖ 【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
❖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李白《古 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梁启超《少 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2、指中原
❖ 【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从春秋 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黄河流 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 地区
❖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 河南省一带,广义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 整个黄河流域。
3、长江流域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 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 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 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江左】即江东。
4、函谷关一带(今 河南 灵宝市 境)
7、方位
❖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 北、水南为阴。阴阳五行说(古人以奇数为 阳,偶数为阴,五行中土为尊,因土代表黄 色,故黄色为皇帝专用)
高考回放
❖ 下列诗文中含有“中国”别称的是( )
❖ ①楚失华夏 ②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 州同 ③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 ④长夜难明赤县天 ⑤我欲因之梦廖廓,芙蓉 国里尽朝晖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 ①②④⑤
函谷关一带(今 河南 灵宝市 境)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 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5、岭南
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故又称“五 岭”。 地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五省区交界处。
6、关外:河北秦皇岛
5、地方行政单位
❖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 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 【州】参见“郡”条。 ❖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
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 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 单位。 ❖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
6、古称别称
❖ 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 扬州: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州慢》:“淳熙丙 申至日,予过维扬。” ❖ 杭州:临安、武林, ❖ 苏州:姑苏 ❖ 福州:三山或榕城, ❖ 成都:锦官城或芙蓉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