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音乐下册第1课《但愿人长久》教案人音版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1.1.2但愿人长久 》人音版(1)

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1.1.2但愿人长久 》人音版(1)

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1.1.2但愿人长久》人音版(1)一. 教材分析《1.1.2但愿人长久》是人音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歌曲。

歌曲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歌词,曲调优美,旋律悠扬。

这首歌曲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惜友谊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作品有一定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古诗词音乐有一定的距离感,认为难以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充分体验音乐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1.1.2但愿人长久》的曲调和歌词,能够熟练演唱。

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音乐的欣赏能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通过学习这首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合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音准和节奏把握。

2.对古诗词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3.合唱部分的配合和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2.讲解法:教师对歌曲的背景、歌词含义进行讲解。

3.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4.互动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案、课件和音乐器材。

2.安排课堂合唱分组,准备合唱部分的教学。

3.准备与课程相关的音乐素材,以便进行拓展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1.1.2但愿人长久》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引导学生谈论对古诗词音乐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歌词,讲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背景和含义。

帮助学生理解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曲调和歌词,注意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性。

分组进行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小学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1.1.2但愿人长久 人音版

小学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1.1.2但愿人长久 人音版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音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课《但愿人长久》课型:音乐欣赏课教材分析:《但愿人长久》是一首流行歌曲,是由台湾著名作曲人梁弘志为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谱曲而成,由邓丽君演唱,也是邓丽君的经典作之一,后经很多人翻唱。

歌曲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词的上阕,节奏平稳,反映了作者的惆怅之感。

第二部分是词的下阕,旋律由急上变为平缓,寄托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教学目标:1聆听古诗词歌曲,体会作品音乐中诗词所表现的意境,体会诗词韵律与音乐旋律之间的关系。

2知道歌曲《但愿人长久》在乐句结束运用上的特点,以及所变现出来的情景和情感。

3通过对比聆听邓丽君和王菲演唱的两个版本,体会同一歌曲的不同韵味。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音乐,体会音乐中诗词所表现的意境,体会诗词韵律与音乐旋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聆听,知道乐句在结束音运用上的特点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聆听感受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歌曲,导入新课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由古诗创作的歌曲《游子吟》,请大家来齐唱一遍。

2.学生带动作齐唱歌曲。

(导语):这首歌赞美了人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母爱”。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第一课《古风新韵》,来欣赏一首古诗词歌曲《但愿人长久》。

二、欣赏音乐,感悟情境(导语):《但愿人长久》是一首流行歌曲,它出自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在欣赏之前,我们先来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1.出示课件,师简介苏轼《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导语):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地体会这首词的意境,我们先来听一段配乐朗诵。

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第1课《但愿人长久》教案

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第1课《但愿人长久》教案

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第1课《但愿人长久》教案一. 教材分析《但愿人长久》是一首描绘美好愿望的歌曲,选自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第一课。

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富有诗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歌曲为F大调,2/4拍子,结构简单,易于学生学习和演唱。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音乐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拍子等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古诗词音乐尚存陌生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感受古诗词音乐的美。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但愿人长久》的歌曲背景,感受歌曲的美感。

2.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把握歌曲的节奏和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音准把握。

2.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音乐的特点,感受音乐与诗歌的结合。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聆听、对比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词音乐的魅力。

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

3.讲解法:讲解歌曲背景、歌词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歌曲。

4.练习法:分组练习、集体练习,提高学生演唱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介绍、歌词、图片等。

2.音响设备:播放歌曲、伴奏。

3.乐谱:为学生提供歌词和旋律。

4.计时器:用于控制教学环节的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但愿人长久》的歌曲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简要介绍歌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播放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感。

教师范唱,学生跟随哼唱。

3.操练(10分钟)分组练习,让学生跟随乐谱演唱歌曲。

重点关注节奏变化和音准把握,引导学生正确演唱。

4.巩固(10分钟)集体练习,检查学生演唱效果。

对存在问题的部分进行针对性讲解和指导。

5.拓展(5分钟)讲解古诗词音乐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与诗歌的结合。

欣赏其他古诗词音乐作品,拓宽学生视野。

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1但愿人长久-人音版

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1但愿人长久-人音版
五、教学反思
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但愿人长久》这首歌曲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他们分享了自己思念亲人朋友的故事,这为接下来的歌曲学习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以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们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从他们的反应来看,这种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过,我也注意到在讲解音乐符号和旋律节奏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吃力。这可能是因为这些知识点较为抽象,以后我需要寻找更直观、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但愿人长久》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思念亲人或朋友的时候?”这种感觉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歌曲的情感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这首歌曲的深情和美好。
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1但愿人长久-人音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但愿人长久》,人音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对歌曲《但愿人长久》的欣赏与学唱,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2.了解歌曲背景,认识作曲家及其创作特点;3.学习歌曲中的音乐符号,如音高、音长、休止符等;4.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合唱形式展现歌曲魅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音乐,提高音乐素养。
-歌曲背景及作曲家介绍: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认识作曲家的创作特点,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符号的认识与应用:学会识别和运用歌曲中的音高、音长、休止符等符号,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
举例解释:
-在学习旋律时,教师应强调关键音高的辨识和演唱,如五度、八度跳跃等,确保学生准确把握歌曲的旋律线条。

小学音乐人音六年级下册(2023年新编)第1课古风新韵-《但愿人长久》教案

小学音乐人音六年级下册(2023年新编)第1课古风新韵-《但愿人长久》教案

第2课《但愿人长久》教学目标1.感受古风新韵.学会歌曲、理解歌曲中的一些乐理知识。

教学重难点、学生对歌曲的演唱、理解。

2、B段的音准、节奏的把握。

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电子琴。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但愿人长久1.通过谈话引入音乐与诗词的关系。

2.简单介绍音乐也诗词。

诗词与音乐的关系非同寻常。

我国古代诗歌历来和音乐有着密切关系,或“以乐从诗”,或“以诗从乐”,民间艺人和一些文人们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创作,成就了现在许多的优秀作品,并一直经久不衰…….教师朗诵宋词《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并说明“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活动2【讲授】但愿人长久.介绍词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唐宋八大家之一。

集诗、词、散文、书法、绘画于一身的集大学者。

代表作品:《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1.介绍曲作者。

梁弘志(1957年9月2日-2023年10月30日)二十世纪70年代末期校园民歌发展的代表人物,一生创作了500多首歌曲。

至今还有很多作品被我们传唱,2023年10月30日凌晨3时左右, 梁弘志因胰脏癌过世,享年47岁。

代表作品:《恰似你的温柔》,《想你的时候》《明天还要继续》《化装舞会》等。

2.教唱歌曲(1)教师范唱乐谱。

(2)教师讲解歌曲中的乐理知识。

(3)教师教唱歌曲(一句一句领唱)。

(4)学生自学反复乐句,因为乐曲相同,学生基本能够完成。

(5)男女生分唱。

3.想一想。

(1)师: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生:优美抒情,闲雅悠远。

(2)师: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生:中速。

(3)师:音乐结构是怎样的?生:二段体。

活动3【活动】但愿人长久班级小明星男生组和女生组各派代表演唱歌曲,充分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活动4【测试】但愿人长久情感升华月亮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寄托思念之情的伟大载体,让我们把自己对远在外地漂泊的亲人的思念,通过月亮寄给他们,原他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唱了《但愿人长久》,通过对歌曲《但愿人长久》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独唱这首歌曲并且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最新人音版但愿人长久教案 音乐课但愿人长久教案最新4篇

最新人音版但愿人长久教案 音乐课但愿人长久教案最新4篇

最新人音版但愿人长久教案音乐课但愿人长久教案最新4篇人音版但愿人长久教案音乐课但愿人长久教案篇一《但愿人长久》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辄、埋”等 3个生字,会写“管、尝”等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5、6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课生字词。

2、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2、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出中秋的有来。

谈话:中秋节即月圆人团圆,因此古代的文人骚客都喜欢用月亮来寄托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例如《静月思》(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个大诗人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弟弟而写下的一首歌。

3、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1)标注自然段,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找出表现作者心理变化的词语,并找出原因。

2、检查:(1)生字注音组词;(2)教师正音领读;(3)生字描红,指导书写;(4)分组朗读课文;(5)回答问题:a:心绪不宁——思念弟弟b:埋怨——-月圆人不圆c:宽慰——此事古难全3、抄写诗词:《水调歌头》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第二课时一。

复习导入:1、听写生字词。

2、播放音乐《水调歌头》勾起回忆。

二。

部分理解,感悟文本1、师引读第1段:故时候……派往密州去做官。

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些什么呢?(时间、地点、人物、身份)第一段告诉了我们这些信息,有时间、地点、人物,那发生了什么事呢?(他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弟弟,并写下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上节课读了全文,我们找出他的心情发生了三次变化,分别是怎样的呢(板书),导致他发生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按照这条心理变化线去细细探究一下。

人音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但愿人长久》

人音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但愿人长久》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欣赏、演唱中,理解音乐与诗的天然亲和性,体验诗乐合一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词的韵律、节奏与音乐的关系。

2.感受、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跟唱歌曲《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

3.掌握音乐要素以及音乐要素对音乐歌曲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用轻柔优美的音色、细腻的情感跟唱歌曲《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要素对于表达音乐的作用。

难点:体验诗乐合一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导入师: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它容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们寄托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

我们来玩一个接龙游戏,我念上一句,大家接下一句。

“师:人有悲欢离合。

生:月有阴晴圆缺;师:但愿人长久。

生:千里共婵娟。

”二、聆听歌曲,感受作品情感(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演唱感知作品情感,了解作品创作背景。

用不同配乐朗诵诗词,感受“古风”和“新韵”带来的不同感受。

)1、初听乐曲(师播放邓丽君版本《但愿人长久》,生聆听感受。

)师:大家都接得非常好。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就是这首与月亮有关的曲子。

我们先来听一遍,听完后告诉我它的名字是什么?词作者是谁?生:歌名《但愿人长久》;这首词原本叫《水调歌头》,宋——苏轼。

师:大家对苏轼有没有了解?2、简介苏轼(课前让生查阅资料,自己讲)师: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字明允、弟弟苏辙,字子由,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

三、新课教学1、师生交流,了解诗词背景知识师:那今天我们欣赏的这首乐曲,它歌词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呢?有没有同学查资料了解的?生:畅所欲言师:其实除了网上能查到之外,在词的小序中苏轼也给我们透露了很多信息,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音乐【人音版】六年级下册《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

音乐【人音版】六年级下册《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

《但愿人长久》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聆听《关山月》《但愿人长久》两首古诗词,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意境。

2、知道歌曲《但愿人长久》在乐句结束音上的特点,以及所表现的情景和情感。

3、了解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并且能够听辨音色。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聆听与学唱,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

2、让学生感受古筝、二胡、笛子等中国民族乐器独特的音色。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导入
聆听古琴片段《关山月》,在古朴、悠远的古琴声中走进音乐课堂,并提问:听到这首音乐,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情景?
2、诗词与音乐
自古以来,诗词与音乐都密不可分,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传唱度高的古诗词?
(二)聆听、学唱歌曲《但愿人长久》
1、简介《但愿人长久》及作者苏轼、歌曲的创作背景,知道该词表达的感情。

2、初步聆听歌曲,谈谈带给你的感受,你最喜欢哪一句?
3、分析歌曲的情绪、速度、音乐结构、歌曲尾音的特点。

4、学唱歌曲片段,学生从演唱中感知古诗词的风韵。

(三)走进中国民族乐器
1、简单的介绍编钟、古筝、扬琴、二胡及音色特点。

2、聆听不同乐器演奏的《但愿人长久》,学生听辨其主奏乐器,并了解其音色特点。

(四)课后小结
同学们,民族音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民乐精髓,弘扬民族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让我们伴着暖暖的春光,一起开启一场属于自己的民族音乐之旅吧!
四、课后作业
课余时间聆听古琴曲《高山流水》、
古筝曲《渔舟唱晚》
二胡曲《赛马》
琵琶曲《十面埋伏》
民乐合奏《喜洋洋》、《瑶族舞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以读代讲、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导出苏轼并简介生平。

二、初读歌词
1、学生自学歌词。

提出自学要求:
(1)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轻声读歌词,要求把歌词读正确、通顺。

(3)默读歌词,思考: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4)、交流讨论。

三、学习歌曲
1、学生自由轻声读歌词,思考:歌曲第一段交代了什么?
2、学生读歌词,说说从这首词中读出了怎样的一种感受?
2、出示歌词中的图,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图中苏轼表现怎样?
3、读第2节,对比一下,人们与苏轼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4、指导朗读:读出人们的喜悦,苏轼的思念与惆怅。

5、为什么在如此佳节,苏轼不思念别人而是思念苏辙呢?(中秋佳节,万家团员,苏轼与弟弟却天各一方,难以相聚,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心中顿时升起难以名名状的惆怅与埋怨。


6、思考:苏轼为什么埋怨月亮?(苏轼为亲人无法团聚而埋怨月亮,更见他对弟弟手足情深。


7、“婵娟”指什么?(指美丽月色)
8、放音乐《水调歌头》。

9、学唱歌曲。

四、拓展
“但愿人长久”还可以说到人的那些方面?
(推及兄弟情、友情、爱情、美好的感情)
五、总结
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造经过。

苏轼思念亲人,热爱生活,笃于情谊,又能通情达理,以理遗情,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诚挚祝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