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四川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四川省成都市2008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2008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2008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解题提示A卷1.A【解析】应为ch)。

2.B【解析】A项中“博击”应为“搏击”;C项中“要决”应为“要诀”;D项中的“慷概大方”应为“慷慨大方”。

3.D【解析】寻求:寻找追求;寻找:找;根据语境应选择“寻求”。

祈求:恳切地希望或请求;乞求:请求给予;根据语境应选择“祈求”。

“但是”表示转折关系;“尽管”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等表示转折的连词跟它呼应,反接上文;根据语境应选择“但是”。

4.B【解析】“触类旁通”指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中其他事物;用在此与语境意义不吻合,应为“息息相通”。

5.B6.C【解析】固:应解释为“本来”。

7.D【解析】D项都是表转折,解释为“但”“却”;A项前句“以”解释为“拿”“用”,后句“以”解释为“因为”;B项前句“之”解释为“这件事”,后句“之”解释为“到”“往”;C项前句“于”解释为“在”,后句“于”解释为“对”。

8.C【解析】公输盘并没有“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

9.(1)杀害(或“损失”)不足的(民众)而去争夺有余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

(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智”的意思计1分)(2)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见”的意思计1分)10.(1)天山共色(2)山岛竦峙(3)举杯邀明月(4)带月荷锄归(5)蜡炬成灰泪始干(6)夜阑卧听风吹雨(说明:每填对一空计1分,如有错字、漏字、添字之一者,该空不计分)1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3)参考示例: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或“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③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说明:评分标准同第10题)12.主要运用了事实论证方法(或:例证法)。

文中运用司马迁和贝多芬的事例,更有力地论证了“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一观点,进一步增强了说服力。

2008年四川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08年四川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语文(逐题解析)第Ⅰ卷(30分)本卷共 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A.中肯/中意穿着/歪打正着得心应手/应接不暇B.创伤/重创桂冠/弹冠相庆好大喜功/乐善好施C.供稿/供应涤纶/羽扇纶巾厚古薄今/日薄西山D.解数/解读寒舍/退避三舍曲径通幽/曲尽其妙答案:B考点:考查多音字解析:A.zhòng zhuó/zháo yìng B.chuāng guān hàoC.gōng lún/guān bó D.xiè/jiě shè qū/qǔ提示:注意四川方言与普通话读音的误读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有的父母习惯在饭桌上表扬或批评孩子,一边吃饭,一边轻描淡写地说几句,显得不够重视,孩子也没听进去,效果自然会差一些。

B.“迎奥运文明礼仪之光?北京欢迎您”展览,以漫画和歌谣这些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载体,展现了北京的名胜古迹、市容新貌。

C.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它蕴涵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间所有的烦恼都焕然冰释。

D.今天我们提倡的创新,并不是要抛开先哲时贤的成果另起炉灶,而是要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并努力超越前人。

答案:C(误用对象)考点:考查成语的用法解析:A.轻描淡写,原指用浅淡的颜色描画;今多指说话、作文时将某些事情轻轻带过。

B.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

指很受欢迎。

C.焕然冰释,焕然:流散的样子,冰释:冰块消融。

《老子?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

”后用“焕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等一下子完全消除。

D.另起炉灶,比喻重新做或独立另做。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该校学生的课余活动主要有班级野炊、年级文体比赛、校际联欢会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四川卷)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四川卷)

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研究就是社会科学对社会中的人以及各种社会现象进行的以(B)为主的活动。

A.案例研究B.经验研究C.理论研究D.方法研究2、下面哪种方式是社会研究的主要方式?(D)A.方法论研究B.文献研究C.实验研究D.社会调查研究3、(C)是依靠第二手的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

A.社会调查研究B.实验研究C.文献研究D.案例研究4、(A)注重通过对第一手的信息的分析达到认识社会的目的。

A.社会调查研究B.实验研究C.文献研究D.方法论研究5、社会研究的(A)是社会研究的一般方法,是社会研究方法的指导思想。

A.方法论B.社会研究的方式C.社会研究的目的D.社会研究的具体方法和研究技术6、(B)是社会研究方法体系的基础。

A.恩格斯主义哲学方法论B.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C.社会科学的学科方法论D.逻辑方法7、社会科学学科方法论主要是指(B)在社会研究中的指导地位和作用。

A.社会科学方法B.社会科学理论C.社会科学思想D.社会科学体系8、普查是一种为了解对象的总的情况而对(A)进行的调查。

A.全体调查对象逐一B.全体调查对象部分C.部分调查对象逐一D.部分调查对象抽样二、多项选择题1. 社会研究的三种主要方式包括(BCD)。

A.方法论研究B.社会调查研究C.实验研究D.文献研究E.问卷研究2. 社会研究的特殊性主要是由于(ABCDE)导致的。

A.人的特殊性B.社会现象的复杂多变性C.偶然性D.主观性E.干扰性3. 社会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包括(ABDE)。

A.正确地认识和了解社会B.描述社会的客观状况C.提高人们的素质D.解释社会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E.预测和控制社会现象的发展4. 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包括(ACE)。

A.方法论B.社会研究的目的C.社会研究的方式D.社会研究的内容E.社会研究的具体方法和研究技术5.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由相互联系的三个部分组成,具体包括(CDE)。

A.恩格斯主义方法论B.演绎方法C.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D.社会科学的学科方法论E.逻辑方法6.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主要观点包括(ABD)。

2008年(四川文)含详解

2008年(四川文)含详解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数 学(文史类)韩先华编辑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2页。

第Ⅱ卷3到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参考公式:如果事件A 、B 互斥,那么 球是表面积公式如果事件A 、B 相互独立,那么 其中R 表示球的半径)()()(B P A P B A P ⋅=⋅ 球的体积公式如果事件A 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是P ,那么334R V π=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k 次的概率 其中R 表示球的半径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设集合U={1,2,3,4,5},A={1,2,3},B={2,3,4} ,则C U (A ∩B )=(A ){2,3} (B ) {1,4,5} (C ){4,5} (D ){1,5} 2、函数1ln(21),()2y x x =+>-的反函数是(A )11()2x y e x R =- ∈ (B )21()x y e x R =- ∈ (C ) 1(1()2xy e x R =- ) ∈ (D )21()xy e x R =- ∈3、 设平面向量(3,5(2,1)a b = ) ,=-,则2a b -=(A )(7,3) (B )(7,7) (C )(1,7) (D )(1,3) 4、(tanx+cotx)cos 2x=(A )tanx (B )sinx (C )cosx (D )cotx5、不等式2||2x x -<的解集为(A )(-1,2) (B )(-1,1) (C )(-2,1) (D )(-2,2) 6、将直线3y x =绕原点逆时针旋转90°,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所得到的直线为(A )1133y x =-+ (B )113y x =-+ (C )33y x =- (D )31y x =+7、△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边长分别是a b c 、、 ,若a =,A=2B ,则cosB=(A ) (B (C (D 8、设M 是球O 的半径OP 的中点,分别过M 、O 作垂直于OP 的平面,截球面得到两个圆,则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密///////////封/////////////线/////////////内/////////////不/////////////要/////////////答/////////////题///////这两个圆的面积比值为(A )14 (B )12 (C )23 (D )349、定义在R 上的函数()f x 满足:()(2)13,(1)2,f x f x f •+==则(99)f =(A )13 (B ) 2 (C )132(D )21310、设直线l α⊂平面,过平面α外一点A 且与l 、α都成30°角的直线有且只有(A )1条 (B )2条 (C )3条 (D )4条 11、已知双曲线22:1916x y C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 1、F 2 ,P 为C 的右支上一点,且||||212PF F F =,则△PF 1F 2 的面积等于 (A )24 (B )36 (C )48 (D )9612、若三棱柱的一个侧面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另外两个侧面都是有一个内角为60°的菱形,则该棱柱的体积为(A(B)(C)(D)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90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全国卷Ⅱ)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全国卷Ⅱ)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全国卷Ⅱ)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每件事题卡和试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每件事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每件事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弊,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问候语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

不按以上要求作每件事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宫阙蓝宝石珠光宝器攻城踏地B.貂婵踩高跷伏案疾书额手称庆C.缴税捅漏子各行其是螳臂当车D.思辨订书机无上光荣挑肥拣瘦2.依次填入下列横肉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在西藏高原的雪山中也有变速这风光,也长着香蕉和菠萝,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喷喷的事。

②中国文物信息网日前公布了已入围2005年度全国考古手大新发现的24个项目名单。

适当“新发现”了石器时代至宋元时期的文化遗銌。

③这里不光生长有益的植物,还有一些的植物,其中有一种一人多高的小树,树干细细的,叶子像叶,一年开一次花,果实像豌豆,它的花和叶子都有毒。

④那时,北大的学生好幸运生的借书证,可以借十元钱装书。

A.移道涵盖有害竟然B.移奇囊括有毒居然C.称奇涵盖有害居然D.称道囊括有毒竟然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各类配套完善的高新园区的建成使用,不仅带动了房地产开发,取得了经济效益,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聚集着人气,改善若人居环境。

B.“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的运动人形刚柔相济....,形象友善,在蕴含中国文化的同时,充满了动感,体现了“更快、更亮、更强”的奥林区克精神,以及以运动员为核心的奥林匹克运动原则。

(全国卷1)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和评分参考(细则)

(全国卷1)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和评分参考(细则)

(全国卷1)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和评分参考(细则)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参考(细则)一、(12分,每小题3分)1C2B3A4B二、(9分,每小题3分)5B6A7C三、(9分,每小题3分)8A9B10D四、(23分)11(10分)(1)(6分)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译出大意给3分;“日”“哺”“莫”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补充细则】日:天天、每天、每日,经常(х)时间名词作状语。

莫:不,没有哪种方法,没有哪种办法,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比…更好的。

每小句1分。

(2)译出大意给2分;第二字,第二“兄”字两处,每译对一处1分。

【补充细则】君:把他当成国君(对待),像国君一样对待。

兄:把他当成兄长(对待),像兄长一样对待。

总原则:关键词语和大意翻译不重复扣分。

(扣除关键词,句意对给分。

)12(8分)(1)(3分)“拳”和“退”。

用“他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答出“拳”和“退”的,给1分;能作出分析的,给2分;如找出其他的字,如“明”、“阔”的,只要分析合理,可酌情给分。

意思答对即可。

【补充细则】①答出“拳”“退”1分,正确分析2分;“明”“阔”分析合理,酌情给分。

②每个字的分析,修饰语:传神、具体、形象,宾语:姿态、形态、样子等。

③只有一个字的分析,中无修饰语,不扣分,两字都无修饰语扣1分。

④对两字好处分析不太准确,而又答出最后一句的,不扣分。

⑤没有对两字好处的具体分析,而只有最后一句的,给1分。

⑥如考生选明、阔,用明字衬托出月光明亮的沙滩上,白鹭蜷缩的状态,用“阔”字,表现出飞鸿在这辽阔云天自由飞翔的情景。

⑦如选中一句中两字,即使分析正确,也扣1分。

(2)(5分)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2008年高考作文题目(完整版)

2008年高考作文题目(完整版)

2008年高考作文题目(完整版)1、全国卷(一) 全国卷(一)的省份——河北、河南、山西、广西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

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胡锦涛、温家宝等等党政军领导人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

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民警,各省市救援队、医疗队、工程抢修队迅速进入灾区。

港台救援队和国际救援队飞抵灾区。

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汇聚灾区。

救援物资从水陆空源源不断运进灾区。

一位中学教师趴在讲台上用生命保护了下面的四个学生。

一位失去15为亲人的县民政局长连续指挥救灾五天只睡了七个小时。

幸存者生还奇迹在不断突破,100小时、150小时、196小时……中央电视台24小时播报。

19日14时28分举国哀悼。

一样的爱心,你不一样的表达。

捐款、献血、义演、关注……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全国卷(二) 全国卷(二)考试的省份——贵州、黑龙江、吉林、云南、甘肃、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

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

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

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

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

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它老鹰也跟过来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做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作文。

学生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2008高考(全国卷Ⅱ)语文试题及答案(贵州、黑龙江、吉林、云南、甘肃、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

2008高考(全国卷Ⅱ)语文试题及答案(贵州、黑龙江、吉林、云南、甘肃、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第12页。

共150分钟。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迸.发(bìng)不屈不挠.(ráo)怆.然(chuàng)婀.娜多姿(ē)B.跻.身(jī)岿.然不动(kuī)女娲.(wō)谆.谆教导(zhūn)C.恫吓.(xià)病入膏肓.(huāng)浣.衣(huàn)神情尴尬.(gà)D.粗糙.(cāo)徘徊.观望(huái)糟粕.(pò)锲.而不舍(qiâ)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新来的王老师为人不苟言笑,同事们一般都不跟他嘻嘻哈哈,只有谭校长有时还跟他开点无伤大雅....的玩笑。

B.近几年,来中国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络绎不绝....,不过人们对俄罗斯芭蕾舞团的《天鹅湖》还是情有独钟,屡看不厌。

C.美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有的一部分收费,有的分时段收费,还有的是否交费、交费多少都由参观者自行决定。

D.中、日、韩三国参加这次围棋比赛的运动员,水平都在伯仲之间....,谁能胜出,就要看谁具有更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素质了。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术品。

B.该县认真实施“村村通”这一全省规划的八件实事之一,到10月底,在全地区率先解决了农村百姓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语文(逐题解析)第Ⅰ卷(30分)本卷共 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A.中肯/中意穿着/歪打正着得心应手/应接不暇B.创伤/重创桂冠/弹冠相庆好大喜功/乐善好施C.供稿/供应涤纶/羽扇纶巾厚古薄今/日薄西山D.解数/解读寒舍/退避三舍曲径通幽/曲尽其妙答案:B考点:考查多音字解析:A.zhòng zhuó/zháo yìng B.chuāng guān hàoC.gōng lún/guān bó D.xiè/jiě shè qū/qǔ提示:注意四川方言与普通话读音的误读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有的父母习惯在饭桌上表扬或批评孩子,一边吃饭,一边轻描淡写地说几句,显得不够重视,孩子也没听进去,效果自然会差一些。

B.“迎奥运文明礼仪之光?北京欢迎您”展览,以漫画和歌谣这些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载体,展现了北京的名胜古迹、市容新貌。

C.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它蕴涵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间所有的烦恼都焕然冰释。

D.今天我们提倡的创新,并不是要抛开先哲时贤的成果另起炉灶,而是要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并努力超越前人。

答案:C(误用对象)考点:考查成语的用法解析:A.轻描淡写,原指用浅淡的颜色描画;今多指说话、作文时将某些事情轻轻带过。

B.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

指很受欢迎。

C.焕然冰释,焕然:流散的样子,冰释:冰块消融。

《老子?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

”后用“焕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等一下子完全消除。

D.另起炉灶,比喻重新做或独立另做。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该校学生的课余活动主要有班级野炊、年级文体比赛、校际联欢会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B.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

C.市政府决定配合奥运项目的实施,重点抓好地铁建设、危旧房改造、污水处理等工程工作,加快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进程。

D.学习方法可能因人而异,但勤奋、努力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合理的时间安排却是每个想取得成功的学生所必须具备的。

答案:A考点:病句的辨析解析:B.“国力的强弱”与“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不一致,搭配不当;C.“加快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进程”语序不当,应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进程。

”;D.“勤奋、努力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合理的时间安排却是每个想取得成功的学生所必须具备的。

”成分残缺,应在“具备的”后加“素质”。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人格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它要求一个人应有高尚的道德追求②勇于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③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④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⑤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⑥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律A.③⑥①④⑤② B.③⑤①②③④ C.⑤②①⑥④③ D.⑤③①②④⑥答案:D考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解析:先用排除法排除③,⑤是人格本质属性,③是人格的具体内容,根据逻辑顺序,先排除,答案在C 与D中选。

再根据文体是议论文,注意论点、论据的关系,这段文字是总-分-总的关系,再根据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提出-分析-解决可得出答案。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目前,我国“煤变石油”的产业化进程正在有序进行之中。

也许有人会问,煤和石油,一个是黑乎乎的固体,一个是油亮亮的液体,两者从形态上看似乎并无相同之处,为什么要将煤转化为石油?转化又是怎样实现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能源消费需求量越来越大。

由于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较大,所以国际油价上涨、中东政局变化等因素,都会对我国石油能源安全构成潜在危险。

同时由于石油具有流动性好,便于开采、输送和使用的特点,近年来国内石油消费量的增幅大大超过了石油产量的增幅。

而煤作为能源,与石油同属化石能源,只是由于古植物和地质条件的不同,最后生成的形态才与石油大不相同。

从现有数据看,煤在我国的可开采量及供应年限远远大于石油。

于是有人考虑将煤转化为石油,以满足国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

虽然“煤变石油”需要有足够的投入,但是从经济效益来看,这种考虑还是可行的。

基于这样一些认识,人们开始研究各种转化方式,间接液化技术就是其中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煤的间接液化过程可以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制取原料气。

把经过适当处理的煤送入反应器,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通过气化剂使煤不完全燃烧,这样就能以一定的流动方式将煤转化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混合的原料气,灰分形成残渣排出。

第二步进行催化反应。

将制取的原料气净化,在催化剂作用下,让其发生化合反应,合成类似石油的碳氢化合物。

在这个过程中,催化剂起着关键的作用。

早些时候,国外有一家公司曾经研制出一种成分为铁、硅、钾、铜的产效比较高的催化剂,其所得化合物的组成为:汽油32%、柴油21%、石蜡烃47%。

第三步对催化反应的产物进行进一步的提质加工。

就如刚开采出来的石油一样,经过催化反应出来的油也有很多指标不合格,如十六烷值含量、硫含量、水分以及粘度、酸度等,所以还需要对它进行处理,使它达到合格标准,满足市场需要。

目前,我国的这种“煤变石油”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大约每四吨煤可产出一吨油。

(摘编自周清春《煤是怎样变成油的?》)5.下列关于我国“煤变石油”工程实施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石油消费依赖进口,需求量不断增大,导致石油能源供给出现危机。

B.煤与石油一样,都属于化石能源,但在我国煤的储量要比石油丰富得多。

C.尽管成本相对比较高,但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煤变石油还是可行的。

D.“间接液化”等技术的出现,为实现“煤变石油”的目标提供了技术保证。

答案:B考点:考查信息的筛选解析:B项讲的是煤的属性和储量,不属于原因,答非所问。

6.下列对煤的“间接液化技术”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过适当处理的煤、具有一定温度和压力的反应器,以及气化剂,是制成原料气的几大条件。

B.催化反应中的化合过程,能够使原料气实现液化,是间接液化技术实施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C.使用国外某公司研制的催化剂,那么可以生产出32%的汽油、21%的柴油和47%的石蜡烃。

D.“间接液化”是一个将煤加以气化,经净化后再借催化剂进行化合反应,最终生成油的过程。

答案:C考点:考查文意的归纳和概括解析:C项中说的只是“煤变石油”的第二步,“煤变石油”还有第三步加工除去如十六烷值含量、硫含量、水分以及粘度、酸度等后,它才达到合格标准,满足市场需要。

文中说“目前,我国的这种“煤变石油”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大约每四吨煤可产出一吨油。

”可见可以生产出的石油25%的石油。

曲解原文。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国内石油能源消费存在着潜在的危险,应用煤的“间接液化技术”就是要彻底改变石油进口的局面。

B.人们更加偏好使用石油,所以国内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量的增幅,远远小于国内煤炭生产量的增幅。

C.那些刚从地底下开采出来的石油,要达到合格标准,还有一些成分需要进行必要的提质加工处理。

D.在目前我国的技术条件下,煤在变成石油的过程中,其自身的损耗实际上大约有四分之三。

答案:C考点:根据文中信息推理解析:A项“彻底改变石油进口的局面。

”说法错误,文中说的是“间接液化技术就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观点绝对化。

B项强加因果,两者不构成因果关系,文中说的是“由于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较大,所以国际油价上涨、中东政局变化等因素,都会对我国石油能源安全构成潜在危险。

同时由于石油具有流动性好,便于开采、输送和使用的特点,近年来国内石油消费量的增幅大大超过了石油产量的增幅。

”,曲解原文。

D项“其自身的损耗实际上大约有四分之三。

”说法错误,应是除去一些不必要的成分损耗大约四分之三,不是自身损耗。

偷换概念。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文章比较简单暂不翻译)郑濂,字仲德,浦江人。

其家累世同居,凡三百年。

郑氏家法,代以一人主家政。

濂受知于太祖,昆弟由是显。

濂诣京师,太祖问治家长久之道;赐之果,濂拜赐怀归,剖分家人。

帝闻嘉叹,欲官之,以老辞。

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会有诉郑氏交通者,吏捕之,兄弟六人争欲行,濂弟湜竞往。

时濂在京师,迎谓曰:“吾居长,当任罪。

”湜曰:“兄年老,吾自往辩。

” 二人争入狱。

太祖召见曰:“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宥之,立擢湜为左参议,命举所知。

湜举同郡王应等五人,皆授参议。

湜,字仲持,居官有政声。

南靖民为乱,诖误者数百家,湜言于诸将,尽释免。

居一岁,入觐,卒子京。

十九年,濂坐事当逮,从弟洧曰:“吾家称义门,先世有兄代弟死者,吾可不代兄死乎?”诣吏自诬服,斩于市。

洧,字仲宗,受业于宋濂,有学行,乡人哀之,私谥贞义处士。

濂卒,弟渶继。

二十六年,东宫缺官,命廷里举孝弟敦行者,众以郑氏对。

太祖曰:“其里王氏亦仿郑氏家法。

”乃征两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根濂弟济与王懃为春坊左、右庶子。

后又征濂弟沂,自白衣擢礼部尚书,年余,致仕。

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

未几,复谢去。

他得官者复数人,郑氏愈显。

初,渶尝仕元为浙江行省宣使,主家政数年。

建文帝表其门,渶朝谢,御书“孝义家”三字赐之。

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家者,遣人索之。

渶家厅事中,列十大柜,五贮经史,五贮兵器备不虞。

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

成化十年,有司奏郑永朝世敦行义,复旌以孝义之门。

自文融至渶,皆以笃行著。

文融著《家范》三卷,凡五十八则,子钦增七十则,从子铉又增九十二则,至濂弟涛与从弟泳、澳、湜,白于兄濂、源,共相损益,定为一百六十八则,刊行焉。

(节选自《明史?郑濂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郑氏数千指独完完:灭亡。

B.吾居长,当任罪任:承担。

C.宥之,立握得为左参议宥:宽恕。

D.居一岁,入觐,卒于京觐:拜见。

答案:A考点: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解析:完,根据上下文语境应为“保全”。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郑波全家“孝弟敦行”的一组是①濂拜赐怀归,剖分家人②兄年老,吾自往辩③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④湜,宇仲持,居宫有政声⑤诣吏自诬服,斩于市⑥他得官者复数人A 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③ D.③⑤⑥答案:A考点:文意的分析与概括解析:组合题用排除法,排除④说的是湜的为官功绩,不属于“孝弟敦行”;再排除⑥说的是郑氏愈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