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经典寓言故事
先秦寓言故事——马价十倍

先秦寓言故事——马价十倍作品原文: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燕策》)字词注释1、比:副词,连续地,接连地。
(比三旦)2、莫:没有谁。
(人莫知之)3、知:知道,了解。
(人莫知之)4、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
5、旦:天。
6、立:站立。
7、于:在。
8、言:交谈。
9、愿:希望。
10、子:代词,代指伯乐。
(愿子还而视之)11、还:音义通环,围绕,转圈子。
12、顾:回头看。
(去而顾之)13、一朝之贾:一天的价值;贾:通价,这里指报酬;朝:早晨,也指一天;之:的。
14、乃:就,于是。
(乃还而视之)15、去:离开。
(去而顾之)16、之:代词,这里指千里马。
(伯乐乃还而视之)17、一旦:这里是一天的意思。
文章译文有个卖骏马的人,在集市上待了三天,却没有人知道他卖的马是骏马。
他拜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骏马想要卖掉它,连着三天站在市上,没有人来问过。
希望您能围着我的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再回头来看它一眼,请让我奉送给您一天的报酬。
伯乐就走过去围着那匹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
一日不到这匹马的价钱(成了原来的)十倍。
《战国策》又名《策》,相传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西、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依次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先秦寓言故事

1望洋兴叹( wàng yáng xīng tàn )解释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出处《庄子·秋水》:“始旋其面,望洋向若而叹。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矣清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庄子·秋水》译文: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
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
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
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慨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
'我就是这样的人啦!”寓意: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
2坎井之蛙原文:子独不闻乎坎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欤!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
赴水则接掖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趺。
还虷蟹与蝌蚪,莫吾能若也。
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坎井之乐,此亦至也!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
于是逡巡而却。
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禹之时,十年九涝,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于是,坎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出处:庄周《庄子·秋水》2.译文:你难道不知道在一口浅井里有一只青蛙吗?它对从东海中来的大鳖说:“我多么快乐啊!出去玩玩,就在井口的栏杆上蹦蹦跳跳,回来休息就蹲在残破的井壁的砖窟窿里休息休息;跳进水里,水刚好托着我的胳肢窝和面颊;踩泥巴时,泥深只能淹没我的两脚,漫到我的脚背上。
楚厉王打鼓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楚厉王打鼓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先秦时期,楚国国君楚厉王在宫殿外设置了一面巨大的鼓,并与百姓约定:以后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就击鼓召集百姓守城,百姓听到鼓声后必须立即前来。
有一天,楚厉王喝醉了酒,在宫殿外闲逛,经过这面鼓时,就拿起鼓槌敲打起来。
百姓听到鼓声后,以为有敌人来犯,纷纷赶来,准备守城。
这时,楚厉王派人制止百姓,说:“我喝醉了酒,与左右侍从开玩笑,一不小心敲了鼓。
”百姓听了敢怒而不敢言,便解散回家了。
过了几个月,真的发生了紧急情况,楚厉王立即派人击鼓。
可是百姓听到鼓声,以为又是楚厉王在开玩笑,所以,谁也没有前来守城。
侥幸的是,这次敌军来犯,并没有造成严重的损失。
事后,楚厉王废除了击鼓为号的通令,重新申明以吹号为令,百姓这才相信他。
先秦文化故事

先秦文化故事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涵盖了从公元前770
年到公元前221年的五个朝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和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和墨家等学派的兴起。
以下是一些关于先秦文化的故事:
1.《孟子》中的故事:《孟子》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其中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故事。
其中包括了孟子的强词夺理、解答疑惑、劝诫君王等情节,通过这些故事展示了孟子对于道德、仁爱和政治治理的看法。
2.《庄子》中的故事:《庄子》也是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经典
之一,其中记录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寓言故事。
其中包括了庄子和惠子的交流对话,引发了对于人性、自由、幸福等问题的探讨。
3.《公羊传》中的故事:《公羊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史书,
其中记载了春秋时代的历史,包括了各个诸侯国的兴衰、战争和政治斗争。
这些故事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智慧。
4.《墨子》中的故事:《墨子》是先秦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作,其中记录了墨子的思想和实践。
其中包括了墨子对于仁爱、兼爱和非攻的阐述,通过一些具体的故事来说明墨子的理念。
这些故事展示了先秦时期的文化和思想,对于理解古代中国的
思想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读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政治理念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先秦寓言故事50字

先秦寓言故事50字韩非子寓言故事(一)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故事:从前,有一个宋国人,他有一块肥沃的田地。
他勤奋地经营着这块田地,收成很可观。
田地里有一个树桩,千活累了时,他就在树桩旁边歇息一会儿。
有一天,他正在田地里耕作,不知从哪儿来了一只兔子,急急忙忙地奔逃,结果一头撞死在了树桩上。
他跑过去一看,高兴得不得了:“今天的运气真好,白白收获了一只兔子!”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扬扬地想:“要是我每天都在这里等着收获一只兔子,那以后就可以不用这么劳累了。
”于是,从第二天开始,他放下锄头,每天守在田边的那个树桩旁边,等着兔子跑过来撞死在树桩上。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田地里长满了野草,荒芜不堪。
宋国人还在树桩旁边等着,然而再也没有兔子撞死过。
寓意:这个故事告诫我们: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总想着不劳而获,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之财,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们的生活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去一点点地创造的,如果总想不劳而获,那么人生就会像这个宋国人的田地一样荒废掉。
人们也经常用这个寓言讽刺那种把偶然发生的事情当作永恒不变的规律,不肯积极努力,只想得到意外收获的人们,因此,我们也不应死守教条规矩,应积极主动地创造成果。
(二)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众皆笑之。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韩非子·难一》故事: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马上就会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这——”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先秦寓言故事

先秦寓言故事
故事一,《老马识途》。
从前,有一匹老马,它经常被主人用来拉车。
一天,主人让它去送一车货物,但是路途中迷失了方向。
老马想了一下,然后顺着自己的直觉,走出了一条捷径,顺利地把货物送到了目的地。
主人很惊讶,问老马是怎么找到路的。
老马说,“我虽然老了,但是多年的经验让我学会了辨别方向,我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经验是很宝贵的财富,它可以帮助我们在困难的时候找到出路。
故事二,《乌鸦喝水》。
有一天,一只乌鸦口渴了,它飞到一口井边喝水。
可是井里的水太低了,乌鸦无法喝到水。
它想了一下,就找来了一些小石子,一颗一颗地往井里扔。
水面慢慢地升高了,乌鸦终于喝到了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可以克服困难,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故事三,《狐狸与葡萄》。
一天,一只狐狸看到了一棵结满了葡萄的藤蔓,它非常想吃。
可是葡萄长得很高,狐狸怎么也够不着。
它跳了几次,还是够不着,只好灰心丧气地走开了。
走后,它对自己说,“这些葡萄一定是酸的,我根本就不想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在得不到的时候,会用各种理由来安慰自己,其实只是因为他们得不到而已。
这些先秦寓言故事,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它们通
过动物的形象和生活场景,告诉人们做人处事的道理,启发人们的
智慧和思考。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智慧,成为更好的人。
《叶公好龙》原文翻译及赏析

《叶公好龙》原文翻译及赏析《叶公好龙》是先秦时期鲁国地方政治家叶公所写的一篇寓言故事,通过表现叶公爱龙的传奇故事,来反映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性弱点和处事方法。
本文将从原文翻译、寓意分析、文学价值以及现实意义四个方面来对《叶公好龙》进行赏析。
一、原文翻译《叶公好龙》,原文如下:“鲁人叶公好龙,雕栏玉砌,乃至于家人必以龙名。
海内之士,莫不以为然。
自谓能画龙者,必至叶公之家,拜之为师。
叶公每见其人,辄云:‘子画龙,吾画鳖。
’家人莫之能胜。
于是海内之士莫不以叶公为不知龙之贤者也。
”中文意思为:叶公非常喜欢龙,龙形的栏杆和雕刻的玉石雕像,都离不开他命名为龙的字样。
所有的人都对此赞同,自称能画龙的人到了叶公家,都想请示一下画龙的方法。
但是,每当叶公遇到这种人,总是说:“你画龙,我画鳖。
”家里面的人都没有法子取胜。
于是所有的人都认为叶公不懂得龙的真正含义。
二、寓意分析1. “叶公好龙”,有一种强烈的理想“叶公好龙”这句话,虽然只是三个字稍加组合,却蕴含了一个深刻的含义,那就是“叶公”有着超越寻常人的理想追求。
真正喜欢龙的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但叶公却能够付诸于实践,不仅在家中大兴土木,还要通过这个爱好交际,并且叶公对龙的喜欢程度,由于从外观到修饰每一个方面的突出展示,而成为许多人心中的榜样。
2. “画龙画鳖”则更像人与事物之间关系的一个启示“画龙与鳖”,是《叶公好龙》里面一个最经典的篇幅,其中蕴含的含义也是非常深刻的。
异事物之间的比较,人们往往会选择更为宝贵的。
但只选择relatively greater 的东西,并不意味着知道real worth 的大小,而这正是人们所需要知道的。
换句话说,从“画龙画鳖”的事情中,不但体现了叶公的气节,也同时体现了人性弱点。
3. 文化信息和政治信息“叶公好龙”,虽是一则谜语式内容,然而与离我们最近的文化信息同样关系紧密,因为其解释很快就与一种文化品味、甚至一种文化习惯相言,而这正是中国人对祥龙用敬仰的态度。
先秦经典寓言故事精编版

五十步笑百步成语释义:“五十步笑百步”一词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当中的“五十步笑百步”是指打仗时候向后逃跑五十步的人嘲笑向后逃跑一百步的人胆小。
词语流传至今,用以比喻现在的某些人嘲笑他人的不足或过失,却没有反思到自己也有这样的不足或过失,只是程度要比别人轻一些罢了。
“五十步笑百步”是一种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
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翻译:梁惠王说:“我在位,对于国家的治理,可以说是尽心尽意的了。
河内(今河南省黄河北岸)常年发生灾荒,收成不好,我就把那里的一部分老百姓迁移到收成较好的河东去,并把收成较好的河东地区的一部分粮食运到河内来,让河内发生灾荒地区的老百姓不致于饿死。
有时河东遇上灾年,粮食歉收,我也是这样,把其它地方的粮食调运到河东来,解决老百姓的无米之炊。
我也看到邻国当政者的作法,没有哪一个像我这样尽心尽意替自己的老百姓着想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十步笑百步成语释义:“五十步笑百步”一词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当中的“五十步笑百步”是指打仗时候向后逃跑五十步的人嘲笑向后逃跑一百步的人胆小。
词语流传至今,用以比喻现在的某些人嘲笑他人的不足或过失,却没有反思到自己也有这样的不足或过失,只是程度要比别人轻一些罢了。
“五十步笑百步”是一种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
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翻译:梁惠王说:“我在位,对于国家的治理,可以说是尽心尽意的了。
河内(今河南省黄河北岸)常年发生灾荒,收成不好,我就把那里的一部分老百姓迁移到收成较好的河东去,并把收成较好的河东地区的一部分粮食运到河内来,让河内发生灾荒地区的老百姓不致于饿死。
有时河东遇上灾年,粮食歉收,我也是这样,把其它地方的粮食调运到河东来,解决老百姓的无米之炊。
我也看到邻国当政者的作法,没有哪一个像我这样尽心尽意替自己的老百姓着想的。
然而,邻国的百姓没有变得减少,而我的百姓也没有变得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吧。
战场上,两军对垒,战斗一打响,战鼓擂得咚咚地响,作战双方短兵相接,有人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
那逃跑的士兵中有的跑得快,跑了一百步停下来了;有的跑得慢,跑了五十步停下来了。
这时,跑得慢的士兵却为自己只跑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跑了一百步的士兵是胆小鬼,您认为这种嘲笑是对的吗?”梁惠王说:“不对,他们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是这也是临阵脱逃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那么就无须再希望您的国家的老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
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
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
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
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
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成语示例:1、你不要总是嘲笑他,其实你俩是五十步笑百步,半斤八两。
2、你真是五十步笑百步,说他成绩差,你和他的成绩只不过相差一两分。
3、看见哥哥平时不听话的样子,我取笑他,妈妈便说:“你别五十步笑百步了!4、他的羽毛球打得很烂,可他还在那五十步笑百步地说我打球太臭。
攘:[rǎng]鸡者成语释义:因不愿干脆及时地改正错误,而挖空心思地为自己的错误辩护。
攘:盗窃,窃取原文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译文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有人对他说:“这不是君子的行为。
”(他)说:“请不要生气,(我)每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然后就不偷了。
”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合乎礼义,这就要迅速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有一位家长孩子爱欺负小同学,爱做坏事。
有一天,她的孩子跑到低年级的班里把全班的桌子几乎要推倒完了,她赶到现场,不是马上就制止自己孩子错误的行为,而是看着孩子推倒最后的一张桌子。
人家问她,你怎么不管教自己的孩子,她说:“这个孩子的性格很硬,讲也不听,就让他把桌子推完了吧,推完了,他也就没有桌子推了。
”这位老师母亲的心思与“攘鸡者”的心思如同一辙,真的想不到距孟子到现在两千多年了,还出现了今版的“攘鸡者”,古人的话很具前瞻性。
揠苗助长成语释义:揠:拔起。
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也作“拔苗助长”。
【反义词】顺其自然、循序渐进、放任自流。
【灯谜】揠苗助长(打三字口语一)谜底:贪快活[1]【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3)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译文: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成语启示: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
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成语示例:1、那种不顾学生能否接受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异于拔苗助长。
2、吴万森满怀忧虑地说:“‘抢先教育’违背了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这种拔苗助长的办法结果必将造成对孩子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伤害。
”庾公之斯出自《孟子》原文:逢蒙跟羿学射箭,学得了羿的技巧后,他便想,天下只有羿的箭术比自己强了,于是便杀死了羿。
孟子说:“这事也有羿自己的罪过。
”公明仪说:“羿不该有什么罪过罢。
”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
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思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
’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
’曰:‘吾生矣。
’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
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
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
’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矣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
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
’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sheng四声)矢,而后反。
”译文:逢蒙跟羿学射箭,学得了羿的技巧后,他便想,天下只有羿的箭术比自己强了,于是便杀死了羿。
孟子说:“这事也有羿自己的罪过。
”公明仪说:“羿不该有什么罪过罢。
”孟子说:“罪过不大罢了,怎么能说没有呢?郑国派子濯孺子侵犯卫国,卫国派庾公之斯追击他。
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不能拿弓,我是必死无疑的了。
’问他的驾车人:‘追我的人是谁?’驾车的说:‘是庾公之斯。
’子濯孺子说:‘我能活了!’驾车的说:‘庾公之斯是卫国善于射箭的人;您(反而)说“我能活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子濯孺子说:‘庾公之斯是跟尹公之他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跟我学的射箭。
尹公之他是正派人,他看中的朋友一定也是正派的。
’庾公之斯追到跟前,说:‘先生为什么不拿弓?’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无法拿弓。
’庾公之斯说:‘我向尹公之他学射箭,尹公之他是向您学射箭,我不忍心用您传授的技术反过来伤害您。
虽然这么说,可是今天这事,是国君交付的事,我不敢不办。
’说完便抽出箭来,在车轮上敲,敲掉箭头,射了四箭之后返身回去了。
”【注释】①逢蒙学射于羿:逢蒙,羿的学生,后背叛羿,帮助有穷国的相寒浞杀死了羿。
羿,传说是古代有穷国的国君,以善射闻名。
②子濯孺子郑国大夫。
③庾公之斯:卫国大夫。
④尹公之他(tuō):卫国人。
《三国演义》中在华容道曹操逢关羽之时曾引用此典故: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
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于是关羽就将曹操放了。
捉放曹:操曰:“赶到荆州将息未迟。
”又行不到数里,操在马上扬鞭大笑。
众将问:“丞相何又大笑?”操曰:“人皆言周瑜。
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
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
”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
操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
操曰:“既到此处,只得决一死战!”众将曰:“人纵然不怯,马力已乏,安能复战?”程昱曰:“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
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
”操从其说,即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云长亦欠身答曰:“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
”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
”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将军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危,以奉报矣。
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
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
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
”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
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
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
云长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
云长愈加不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