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的护理常规
小儿腹泻护理常规

小儿腹泻护理常规小儿腹泻主要是大便次数和大便性质改变为特点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严重者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腹泻病多见于婴幼儿,2岁以下小儿约占75%,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季(6.7.8月)及秋冬季(10.11.12)是两个高峰期。
小儿腹泻应及时护理治疗,注意了解小儿腹泻护理常规,1. 腹泻的护理1.1. 评估相关因素,去除病因。
腹泻常见原因是饮食不当及肠内感染,应停止食用可能被污染的食物以及可能引起消化不良及过敏的食物。
感染引起的腹泻可按医嘱用抗感染的药物。
1.2. 观察并记录排便次数、性状及腹泻量,收集粪便送检。
1.3. 做好消毒隔离,与其他患儿分室居住。
食具、衣物、尿布应专用,护理患儿前后要洗手,对腹泻患儿的粪便,被污染的衣、被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2. 体液不足的护理2.1. 防止体液继续丢失通过调整饮食和按医嘱用药控制感染;呕吐重者可按医嘱应用止吐药。
2.2. 按医嘱补充液体纠正脱水2.2.1. 口服0RS液适用于轻、中度脱水而无严重呕吐者。
累积损失量按轻度脱水50m1/kg、中度脱水80~100m1/kg喂服,于4~6h喂完;继续损失量根据排便次数和量而定。
一般每1~2min喂5ml(约l小勺),稍大的患儿可以用杯子少量多次饮用。
若呕吐,可停10min再喂,每2~3min喂5ml.注意事项:①服用0RS液期间应让患儿照常饮水,防止高钠血症的发生;②如患儿眼睑出现水肿,应停止服用ORS液,改用白开水;③新生儿或心、肾功能不全,休克及明显腹胀者不宜应用0RS 液。
2.2.2. 静脉补液:适用于中度以上脱水的患儿。
①定量:补液总量包括三部分,即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及每日生理需要量。
以上三部分合计液量,在禁食情况下,入院第一天应供给液体总量为:中度脱水120~150m1/kg;重度脱水150~180m1/kg。
上述补液量适用于婴幼儿。
②定性(输液种类):根据脱水性质而定。
低渗性脱水用2/3张溶液;等渗性脱水用1/2张溶液;高渗性脱水用1/3或1/5张溶液。
小儿腹泻病护理常规

小儿腹泻病护理常规
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胃肠道感染引起者床旁隔离。
3、按医嘱调整饮食,不得随意增加或改换食物。
口服补液盐(ORS 液)者争取家属密切配合治疗。
4、保持臀部清洁干燥,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油保护,严防臀红。
如已发生臀红,可涂10%鞣酸软膏。
皲裂或糜烂者应用暴露疗法,必要时可涂以消毒的植物油类后再用灯烤,使之干燥。
灯烤时须防烫伤。
5、食后清洁口腔,如发现鹅口疮,可按医嘱涂制霉菌素甘油、1%甲紫、冰硼散或其他药物。
6、记录呕吐、大便和小便次数、量和性状,及时留取标本送检。
注意补液后第一次排尿时间,并及时报告医师。
7、输液时按时完成预定的液量,防止停滴、漏出,切忌滴速不合要求。
静脉给钾、钙时,应按要求稀释,滴速不可过快。
输液过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有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实用】-小儿腹泻护理常规

小儿腹泻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由于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的临床综合征。
发病年龄以2岁以下为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夏秋季发病率更高。
1.护理问题1.1腹泻,肠道功能紊乱1.2腹泻、呕吐体液丢失过多,体液不足。
1.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1.4潜在并发症。
1.5家长只是缺乏。
2.护理措施2.1控制腹泻2.1.1控制饮食:腹泻患儿存在着消化功能紊乱,根据患儿病情,合理安排饮食,达到减轻胃肠道负担,恢复消化功能目的。
一般在补充累积损失阶段可暂禁食4~6小时,母乳喂养者除外,腹泻次数减少后,给予流质或半流质如粥、面条,少量多餐,随着病情稳定和好转,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双糖酶缺乏者,不宜用蔗糖,并暂停乳类。
2.1.2控制感染:防止感染,按肠道传染病隔离,做好床边隔离,护理患儿前后要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2.1.3观察排便情况:观察记录大便次数、颜色、性状等,及时送检。
2.2补充液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2.2.1口服补液:用于轻、中度脱水及无呕吐或呕吐不剧烈且能口服的患儿,鼓励患儿少量多次口服ORS补液盐。
2. 2.2静脉补液:建立静脉通路,保证液体按计划输入,特别是重度脱水者,必须尽快补充血容量。
按照先盐后糖、先浓后谈、先快后慢、见尿补钾原则,补钾浓度应小于0.3%,每日补钾总量静脉点滴时间不应短于6~8小时,严禁直接静脉推注。
每小时巡回记录输液量,必须根据病情调整输液速度,了解补液后第1次排尿时间,以估计疗效。
2.2.3正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3皮肤护理2.3.1选用柔软布类尿布,勤更换,每次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擦干,局部皮肤发红处涂以5%揉酸软膏或40%氧化锌油并按摩片刻,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2.3.2避免使用不透气塑料布或橡皮布,防止尿布皮炎发生。
2.4密切观察病情2.4.1监测体温变化:体温过高应给予患儿多喝水,擦干汗液,减少衣眼,头枕冰袋等物理措施,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
小儿腹泻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小儿腹泻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小儿腹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排便次数增多及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消化道综合征。
【护理常规】1.饮食指导腹泻患儿除严重呕吐者暂禁食4~6h(不禁水)外,均应继续进食。
母乳喂养者继续哺乳,暂停辅食;人工喂养者可给予流食或半流食,如米汤、面条等,少食多餐。
2.纠正水电解紊乱和酸碱失衡口服补液、静脉补液。
(1)口服补液:口服补液盐(ORS)用于腹泻时预防脱水及纠正轻、中度脱水。
有明显腹胀、休克、心功能不全或严重并发症者及新生儿不宜口服补液。
(2)用于中、重度脱水或吐泻严重或腹胀的患儿。
根据不同的脱水程度和性质,结合患儿年龄、营养状况、自身调节功能,决定补液的总量、种类和输液速度。
3.控制感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4.维持皮肤完整性注意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肛周及臀部,用柔软棉布吸干,外涂鞣酸软膏保护皮肤。
女婴儿应注意会阴部的清洁,预防上行性尿路感染。
避免使用不透气的塑料布或橡胶布,每次排便后及时更换尿布,清洗局部皮肤,保持干燥。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1)观察排便情况:观察并记录排便次数、颜色、气味、性状、量。
(2)监测生命体征,体温过高时应给予患儿多饮水、擦干汗液、及时更换衣服。
(3)密切观察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等表现。
【健康教育】1.休息与运动加强体能锻炼,适当户外活动,增强机体免疫力;注意气候变化,防止过冷或过热,尤其婴幼儿腹部要避免受凉。
2.饮食指导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避免夏季断奶、患病期添加辅食。
3.用药指导指导家长避免随意使用抗生素。
4.康复指导指导家长做好手卫生,教育患儿饭前、便后洗手,注意饮食卫生。
新生儿科新生儿腹泻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新生儿科新生儿腹泻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护理常规】
1.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体温、心率及大便的次数、性质、量、腹部症状,并详细记录24h出入量。
认真观察、记录大便次数、颜色、气味、性状、量、及时送检、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2.细心观察患儿有无脱水表现,注意四肢温度与小便量,有无口腔黏膜干燥、皮肤弹性下降、手足冷凉、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补液和治疗。
脱水严重者,建立双静脉液路,一条途径用药,另一条途径快速补液。
3.遵医嘱按时完成补液量的同时,喂患儿稀释脱脂奶,调节肠道功能。
4.按消化道隔离常规进行护理,接触患儿前后严格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5.选用柔软布类尿布,勤更换,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并吸干,必要时涂以油剂或软膏保护,防止发生尿布皮炎。
【应急措施】
患儿出现四肢冷凉、皮肤发花、反应低下等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表现时,立即通知医生,给予急查电解
质、加快输液速度、遵医嘱补充电解质、应用纠酸药物等抢救措施。
【健康教育】
1.提倡母乳喂养:在喂奶前后要洗净双手及乳头,如发现周围有腹泻的婴儿,尽量远离;如果妈妈出现腹泻,应暂停喂奶,对婴儿进行隔离。
2.给家长讲解喂奶卫生知识,人工喂养时牛奶或奶具严格消毒;护理过程中,避免成人细菌传染给新生儿。
3.出院最初几天要少量多餐,注意气候变化,注意腹部保暖。
小儿腹泻护理

小儿腹泻护理1.提倡母乳喂养,避免在夏季断乳,改变饮食种类。
适时适量添加辅食,合理喂养,乳食勿过饱,勿进难消化食物。
2.讲究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食具要消毒。
3.注意气候变化,及时添减衣被,避免受暑或着凉。
4.做好腹泻患者的隔离治疗及粪便消毒。
5.避免长期滥用抗生素,防止菌群失调而导致的肠炎。
6.病室空气新鲜流通,温度要适宜。
7.对感染性腹泻患儿要注意消毒隔离。
8.控制饮食,适当减少乳食,频繁呕吐者应禁食8~12小时,随病情好转,逐渐恢复少量易消化的食物。
初愈后应注意调摄饮食。
护理原则小儿腹泻护理的原则一是给患儿多于正常摄入量的液体,饮水或其他流质食物如粥、汤等。
如果婴儿是母乳喂养,要继续喂养,但要增加次数(至少每 3小时要喂一次),如果婴儿是人工喂养)则要在奶中加比平时多一倍的水,至少 3小时喂一次。
小儿腹泻护理的原则二是继续喂养患儿,4至6个月以上的婴儿应供给高营养和相对高热的食物,但要视儿童年龄而定,可以是麦片、豆类的混合物或是麦片和肉或鱼混合食物,亦可加食用油,以保证它们含有充足的热能,也可供给奶制品,蛋类,还可以给予新鲜果汁、香蕉,因为这些水果含有丰富的钾。
特别要注意不能给患儿高糖食物,因为它可以加重腹泻病,也不要给高纤维素和不易消化的食物,若给很稀的汤,尽管含有充足的水,但因没有足够的营养,也不利于小儿康复。
小儿腹泻护理的原则三是带孩子去就诊, 当小儿出现腹泻次数太多,严重口渴,眼睑凹陷,伴有发烧,不能正常进食和饮水,在家中治疗未见任何好转时一定要带孩子去医院就诊进行治疗。
饮食禁忌1、小儿腹泻不能吃生冷和刺激类食物生冷瓜果、冷拌菜等生冷类和辣椒、芥末等刺激性食物对肠道有刺激,腹泻时不宜吃。
2、小儿腹泻不能吃导致腹胀的食物豆类、过多的牛奶等会使肠内胀气,加重腹泻。
某些小孩因不能消化牛奶中的乳糖而致泻,所以腹泻时可暂停用含乳糖的乳制品,待病愈后缓量摄取,直到逐渐适应。
但酸牛奶含有乳酸杆菌,能抑制肠内有害细菌,且无乳糖,可以食用。
新生儿腹泻护理常规

新生儿腹泻护理常规
1.入院后立即进行床边隔离,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患儿所以食具、衣物等须先消毒后清洗。
2.注意保暖,体温低、四肢凉要及时给予热水袋保温,水袋放在毛毯外,水温40-50℃,体温升高时给予物理降温,没2小时测温一次,直至正常。
3.腹泻病儿急性期暂时禁食,母的在于减轻胃肠道负担,恢复消化功能,轻度腹泻只需减少奶量,呕吐、腹泻严重者暂时禁奶,禁奶时间不宜过长,一般8-12小时,然后开始喂奶。
4.加强巡视,注意大便次数、性质、量及腹部症状,并详细记录24小时出入量。
5.禁食补液时,要严格执行医嘱,使用输液泵调整输液速度,保证液体按时、按号、正确输入。
6.禁食期间每日测体重一次,做口腔护理俩次。
7.勤更换尿布,便后用温水冲洗臀部,轻轻用软布沾干涂鞣酸软膏预防臀红,如有臀红及时处理。
8.如有肛周糜烂时,进行TDP照射,严重者给予入暖箱暴漏疗法。
9.失水明显时易有露眼现象,易致角膜干燥而发生角膜炎,应滴氯霉素眼药水及金霉素眼膏进行预防。
小儿腹泻的护理常规

小儿腹泻的护理常规小儿腹泻是指儿童出现腹部不适、腹泻现象,对于家长和护理人员来说,采取正确的护理常规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小儿腹泻的护理常规。
1.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腹泻会导致儿童失去较多的水分和体液,因此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非常重要。
可以给孩子饮用开水、温开水、果汁、电解质溶液等,特别是在高温天气或者剧烈运动后,应该增加水分摄入量。
2.饮食调整:腹泻时,应避免给孩子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尽量选用易消化、清淡的食物。
比如米粥、面条、软煮蛋、馒头、面包等。
少量多餐,以免增加肠道负担。
3.注意消毒:腹泻是由于肠道感染引起的,因此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孩子使用的餐具和玩具等都要进行消毒处理,以防传染。
4.观察大便情况:要经常观察孩子的大便情况,包括颜色、质地、次数等。
如果发现大便有明显变化,比如出现血便、黏液便等,应及时就医。
5.家庭环境的整洁:要保持孩子生活环境的整洁,及时清洗、晾晒被褥和衣物,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
6.避免频繁用药:对于腹泻症状较轻的孩子,不需要频繁使用药物。
如果孩子症状加重,且持续时间较长,应该及时就医。
7.适当休息:腹泻会导致孩子身体虚弱,因此要保证适当的休息,不要过度劳累。
8.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状况:腹泻症状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会产生影响,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给予必要的安慰和支持。
9.定期复诊:对于腹泻症状较重或持续时间较长的孩子,应该及时就医,并定期复诊,以便掌握病情进展和调整治疗方案。
10.积极与医务人员合作:在护理小儿腹泻过程中,家长要与医务人员积极合作,按照医嘱给孩子进行护理,及时向医务人员汇报病情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腹泻护理常规
腹泻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严重者可引起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主要是肠道内致病性大肠杆菌或喂养不当而致病。
6月-2岁患儿多见,夏秋季节发病较高。
一、护理评估
1.健康史:详细了解喂养史;注意有无不洁饮食史和食物过敏史,询问腹泻开始时间、大便性状及量
2.身体状况:评估脱水程度和性质,检查肛周皮肤有无发红、发炎和破损。
3.心理社会情况:家长心理状态,评估患儿家庭居住条件,经济状况。
二、主要护理问题
1.腹泻与感染、喂养不当有关、胃肠功能紊乱等有关
2.体液不足与腹泻、呕吐致体液丢失过多和摄入不足有关
3.体温过高与肠道感染有关
4.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大便刺激臀部皮肤有关
5.营养失调:低于集体需要量与腹泻、呕吐丢失过多和摄入不足有关
6.知识缺乏:家长缺乏喂养知识及相关护理知识
三、护理措施
1.隔离:执行床边隔离,防止交叉感染,督促患儿家属加强患儿手卫生
2.饮食:指导家长合理喂养,注意饮食卫生。
按医嘱禁食者,给予口服或静脉补液,禁食。
恢复期给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少量多餐,由淡到浓,由稀到稠,逐渐增加。
3.观察病情: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变化,观察并记录粪便的次数,性质和水分的多少,发现粪便性状改变,如腥臭、有粘液、脓血时,立即送粪便常规检查并做培养;观察患儿有无腹痛、呕吐情况,观察有无脱水、酸中毒情况,注意有无低钾低钙表现,及时与医师联系。
6.皮肤护理:嘱家属勤换尿布,每次便后用温水洗臀部,预防红臀。
局部可涂紫草药保护皮肤。
8.用药护理:根据病情遵医嘱给予“口服补液”。
静脉补液时,掌握“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原则,按医嘱及需要量调整速度。
详细记录出入量,入量包括补液量及饮食量,准确记录尿量、呕吐物的颜色、性质、量及次数。
四、健康指导
1.宣传母乳喂养优点,指导合理喂养,避免在夏季断奶。
2.注意食物新鲜,清洁和食具消毒,教育儿童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
3.气候变化时防止受凉或过热,夏天多喝水,加强体格锻炼。
4.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
5.提倡母乳喂养,注意饮食卫生。
添加辅食应循序渐进,由少到多。
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
五、护理评价
1.患儿腹泻次数减少至停止,大便性状正常。
2.患儿脱水、电解质紊乱得以纠正。
3.患儿体温恢复正常。
4.患儿无臀红的发生。
5.患儿无酸中毒、低血钾等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