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记叙顺序及作用教案0321132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含答案)

记叙文阅读一、掌握记叙文阅读的基础知识1.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结合议论和抒情的文体。
它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2.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有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在一篇记叙文中,并不是都清楚地交代出六要素,只要不影响表达效果,其中的某个或几个要素也可以不交代。
3.记叙文的线索及其作用线索是记叙文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是贯穿全文的脉络。
记叙文的线索有多重形式,常见的有(1)以人物为线索;(2)以人物感情变化为线索;(3))以具体事物为线索;(4)以时间为线索;(4)以空间为线索(6)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作用:作为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4.记叙文的人称1记叙文的人称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
“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第二人称:以“你”或“你们”的口吻展开叙述,使用第二人称叙述的文章较少,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
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一般多是出现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5.记叙的方法(方式):记叙的方法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照事情发展过程的先后来叙述叫顺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倒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事情的结局先交代出来,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一种是将事情的高潮提到前面叙述。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记叙的顺序和作用教学设计

记叙的顺序和作用记叙的顺序和作用先写结果或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突出情刻插叙设计说明:1.版面设计要求:字体:宋体五号字。
页面设置:A4纸纵向页边距均为2cm。
2.框架:提供的样案仅为参考,可加入学校和个人特色,但总体框架不应改变。
一、引入回顾几篇文章的写作顺序《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羚羊木雕》《智取生辰纲》二、巩固练习判断这几篇文章的记叙顺序,并标出起止段。
(一)《娘》(1)“娘,您别送了,”我喉咙涩涩的,“天不早了,您回去吧!”(2)“娘晓得。
我儿上了大学,娘心里高兴,我儿给娘和你爹争了气。
”车窗外的娘眼眶红红的,笑着说,“娘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
娘只指望我儿今后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要多挺一挺,咬咬牙,也就过去了……”(3)“我记住了,娘……”我哽咽着,低下头……(4)娘终于回去了,一直没有回头——我知道,娘一回头,就又舍不得走了,娘每走几步,便伸起手擦眼泪。
娘瘦小的背影渐渐模糊,泪水顺着我的脸颊毫无顾忌地流下来。
(5)那一晚,我失眠了——想娘,为了儿女苦了一辈子的娘。
(6)娘不识字。
小时没念过书,就因为家里穷。
十三四岁的时候,就跟着别人到大山中去砍柴,晒干了晾干了,再挑到十几里外的集市上去卖。
收购干柴的老板欺负娘不识字,记数用“壹贰叁肆”。
故意克扣柴的重量。
娘气得不行,只有哭。
她一边哭,一边暗暗发誓:以后就是典家什、当土地,也要供自己的孩子识字念书,不能当“睁眼瞎”。
(7)穷人的孩子当家早,理事早。
哥哥和我小时念书用功,期中、期末总是每人摞着一叠奖状回家,这是娘最高兴的时候。
但一到开学,娘就犯愁了。
兄妹三人都念书,三双要钱的手都伸向娘。
爹心眼儿实,只能靠卖力气挣钱,可那点微薄的收入仅够敷衍油盐酱醋。
娘只有一个办法一一借!(8)东家跑,西家串,鞋底磨穿了,嘴皮也磨破了。
大清早出去借,往往半夜才能回来。
好几次梦中醒来,我听见娘和爹的叹息声、交谈声,还有娘低低的抽泣声。
娘为了凑齐兄妹三人的学费,好几天都吃不下饭,却从来没抱怨过半句——娘一辈子也忘不了那个誓言。
复习三记叙文阅读记叙顺序及作用教案0321132

记叙文——记叙的顺序及作用①从家返回的途中,躺在卧铺上,她打开没看完的书,书签静静地夹在那里。
拿下书签刚想夹在书的后面,忽然发现书签上有几行字。
她一愣,随及心底涌起巨大的感动。
回到自己所在城市的那个晚上,她找出收藏了二十年的那些书签,一一摆放在眼前,静静地看,仿佛一道爱的桥梁,从自己的心开始,延伸向那个遥远人儿的心里。
第二题:请说明本文属于哪种记叙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倒叙的顺序。
先把故事的结局(坐火车返回工作单位)提到开头来写;然后按故事的发展顺序来写,即回忆了自己从小学四年级到参加工作后,一路伴随着母亲的书签留言温暖成长的经历。
作用:运用倒叙,避免了事情的平铺直叙,使故事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吸引读者2、【2016洛阳一模】《枣香醉人》摘自《五年中考》P121,走进院子,七棵老枣树挥舞着光秃秃的树枝,像久违的老朋友般无声地迎接着我。
这七棵老枣树收藏着我单纯而快乐的童年时光……“奶奶,今年的枣结这么多啊!”八岁扎着两根羊角辫的我,蹲在九岁哥哥的后面,一边和奶奶说笑着,一边用两只小手胡乱地划拉着地下被爷爷打落的枣子。
爷爷笑呵呵地站在木梯上,用力地挥动着手中长长的打枣竿。
一阵疾风暴雨,红通通、圆滚滚的枣子纷纷落下。
我和哥哥大呼小叫着,疯跑着,打赌谁先找到今年最大、最红的枣子。
五岁的小妹最为老实了,两只胖嘟嘟的小手不时地捡起两颗小枣,放进奶奶的大枣筐里,乖巧、懂事的模样,引逗得爷爷和奶奶哈哈大笑。
第二题:文章第10、11段插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答:插叙了“我”童年在老家与爷爷、奶奶、哥哥、妹妹一起打枣的事。
作用:回忆“我”快乐的童年,表现出浓浓的亲情,增添了生活气息。
使文章内容丰富,突出中心,为下文写“爷爷、奶奶”是“我”在老家的根做铺垫。
3、【2015上海宝山二模】《木伢的生日晚会》⑨木伢心里一热。
他们全家在山里苦一年也挣不到3000元。
木伢心里快活极了,怎么拼命干活儿也不觉得累。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公开课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知识,了解记叙文的类型、结构、特点及作用。
2. 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记叙文的能力,提高阅读记叙文的技巧。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阅读中的问题,提高中考记叙文阅读成绩。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类型及特点2. 记叙文的结构及作用3. 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4. 记叙文的叙事方法及作用5.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及作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记叙文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基本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记叙文的类型、结构、特点及作用,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记叙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4. 练习: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题目,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记叙文的基本概念、类型、结构、特点及作用。
2. 案例分析法:结合典型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叙文的阅读技巧。
3.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解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练习法:通过课后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记叙文阅读技巧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解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中考成绩:关注学生在中考记叙文阅读方面的成绩,评估教学效果。
六、教学目标1. 深化学生对记叙文人物描写方法的理解,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对记叙文中叙事方法的把握,理解叙事对于表达主题的作用。
3. 提升学生对记叙文表达方式的辨识能力,掌握各种表达方式的应用。
4. 通过典型题目分析,让学生能够独立分析记叙文结构,提炼文章主旨。
5. 加强学生的阅读策略训练,提高其记叙文阅读速度和理解力。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公开课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和常见结构。
2. 培养学生分析记叙文情节、人物和环境的能力。
3. 提高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理解作者情感和主旨的能力。
4. 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记叙文的效率。
5.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等。
2. 记叙文的常见结构:顺叙、倒叙、插叙、平叙等。
3. 分析记叙文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4. 阅读技巧:快速提取关键信息、理解作者情感和主旨。
5. 合作讨论:分享阅读心得,互相提问、解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记叙文的定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常见结构和阅读技巧。
3. 实践:让学生阅读一篇记叙文,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分析。
4. 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分享阅读心得,互相提问、解答。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阅读两篇记叙文,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分析,写在作业本上。
3. 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记叙文,进行深入阅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主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对记叙文阅读理解的能力。
4. 合作精神: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的中考记叙文阅读题目,让学生了解考试要求和解题思路。
2. 答题技巧:讲解记叙文阅读题目的答题技巧,如如何提取关键信息、如何分析人物形象等。
3. 模拟练习:设计一些中考模拟题目,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巩固所学知识。
4. 反馈纠正: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反馈,指出错误并提供正确的解题方法。
七、教学难点1. 理解记叙文中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
【精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记叙顺序及作用公开课教案2

记叙文——记叙的顺序及作用①从家返回的途中,躺在卧铺上,她打开没看完的书,书签静静地夹在那里。
拿下书签刚想夹在书的后面,忽然发现书签上有几行字。
她一愣,随及心底涌起巨大的感动。
回到自己所在城市的那个晚上,她找出收藏了二十年的那些书签,一一摆放在眼前,静静地看,仿佛一道爱的桥梁,从自己的心开始,延伸向那个遥远人儿的心里。
第二题:请说明本文属于哪种记叙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倒叙的顺序。
先把故事的结局(坐火车返回工作单位)提到开头来写;然后按故事的发展顺序来写,即回忆了自己从小学四年级到参加工作后,一路伴随着母亲的书签留言温暖成长的经历。
作用:运用倒叙,避免了事情的平铺直叙,使故事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吸引读者2、【2016洛阳一模】《枣香醉人》摘自《五年中考》P121,走进院子,七棵老枣树挥舞着光秃秃的树枝,像久违的老朋友般无声地迎接着我。
这七棵老枣树收藏着我单纯而快乐的童年时光……“奶奶,今年的枣结这么多啊!”八岁扎着两根羊角辫的我,蹲在九岁哥哥的后面,一边和奶奶说笑着,一边用两只小手胡乱地划拉着地下被爷爷打落的枣子。
爷爷笑呵呵地站在木梯上,用力地挥动着手中长长的打枣竿。
一阵疾风暴雨,红通通、圆滚滚的枣子纷纷落下。
我和哥哥大呼小叫着,疯跑着,打赌谁先找到今年最大、最红的枣子。
五岁的小妹最为老实了,两只胖嘟嘟的小手不时地捡起两颗小枣,放进奶奶的大枣筐里,乖巧、懂事的模样,引逗得爷爷和奶奶哈哈大笑。
第二题:文章第10、11段插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答:插叙了“我”童年在老家与爷爷、奶奶、哥哥、妹妹一起打枣的事。
作用:回忆“我”快乐的童年,表现出浓浓的亲情,增添了生活气息。
使文章内容丰富,突出中心,为下文写“爷爷、奶奶”是“我”在老家的根做铺垫。
3、【2015上海宝山二模】《木伢的生日晚会》⑨木伢心里一热。
他们全家在山里苦一年也挣不到3000元。
木伢心里快活极了,怎么拼命干活儿也不觉得累。
‘教案’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第一章:记叙文阅读概述1.1 记叙文的定义解释记叙文的概念,强调其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特点。
1.2 记叙文的分类区分记叙文的种类,如日记、传记、小说等,并简要介绍其特点。
1.3 记叙文的价值强调记叙文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分析能力。
第二章:记叙文的人物描写2.1 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和作用。
2.2 人物描写的技巧介绍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其表现人物形象的效果。
2.3 人物描写的作用强调人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分析人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第三章:记叙文的场景描写3.1 场景描写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记叙文中的场景描写,分析其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影响。
3.2 场景描写的技巧介绍场景描写的方法,如描绘环境、气氛渲染等,让学生理解其表现效果。
3.3 场景描写的作用强调场景描写在记叙文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分析场景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第四章:记叙文的情感表达4.1 情感描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记叙文中的情感描写,分析其表达方式和效果。
4.2 情感表达的技巧介绍情感表达的方法,如直接表达、间接表达等,让学生理解其表达效果。
4.3 情感表达的作用强调情感表达在记叙文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分析情感表达的作用的能力。
第五章:记叙文的结构分析5.1 记叙文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记叙文的结构特点,如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
5.2 结构分析的方法介绍结构分析的方法,如归纳法、演绎法等,让学生理解其分析效果。
5.3 结构分析的作用强调结构分析在记叙文阅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分析记叙文结构的能力。
第六章:记叙文中的人物关系6.1 人物关系的识别引导学生关注记叙文中的人物关系,分析其对情节发展的影响。
6.2 人物关系的梳理介绍梳理人物关系的方法,如制作关系图等,让学生理解其对理解故事的作用。
6.3 人物关系的作用强调人物关系在记叙文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关系的作用的能力。
‘教案’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交代及主题的突出。
2. 掌握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如抓取关键词、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情节发展等。
3.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记叙文。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速度和答题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记叙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
2. 难点:如何运用阅读方法深入理解记叙文,并准确答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典型记叙文案例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记叙文的结构和特点。
2.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阅读心得和分析方法。
3. 采用练习法,提供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中考记叙文阅读真题和模拟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2. 收集一些典型的记叙文文章,用于分析和讲解。
3. 准备教学PPT,包括记叙文的特点、阅读方法等要点。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记叙文的基本概念。
2. 讲解:分析记叙文的结构,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交代,以及主题的突出。
3. 阅读方法指导:教授抓取关键词、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情节发展等阅读方法。
4. 案例分析:通过对典型记叙文案例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记叙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5.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阅读一篇记叙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6. 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分析方法,互相学习和交流。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8. 布置作业:提供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记叙文阅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评价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3. 收集学生的问题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记叙文作品,提高他们的阅读广度。
2. 推荐一些优秀的记叙文阅读平台或书籍,供学生自主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①从家返回的途中,躺在卧铺上,她打开没看完的书,书签静静地夹在那里。
拿下书签刚想夹在书的后面,忽然发现书签上有几行字。
她一愣,随及心底涌起巨大的感动。
回到自己所在城市的那个晚上,她找出收藏了二十年的那些书签,一一摆放在眼前,静静地看,仿佛一道爱的桥梁,从自己的心开始,延伸向那个遥远人儿的心里。
第二题:请说明本文属于哪种记叙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倒叙的顺序。
先把故事的结局(坐火车返回工作单位)提到开头来写;然后按故事的发展顺序来写,即回忆了自己从小学四年级到参加工作后,一路伴随着母亲的书签留言温暖成长的经历。
作用:运用倒叙,避免了事情的平铺直叙,使故事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吸引读者
2、【2016洛阳一模】《枣香醉人》摘自《五年中考》P121,
走进院子,七棵老枣树挥舞着光秃秃的树枝,像久违的老朋友般无声地迎接着我。
这七棵老枣树收藏着我单纯而快乐的童年时光……
“奶奶,今年的枣结这么多啊!”八岁扎着两根羊角辫的我,蹲在九岁哥哥的后面,一边和奶奶说笑着,一边用两只小手胡乱地划拉着地下被爷爷打落的枣子。
爷爷笑呵呵地站在木梯上,用力地挥动着手中长长的打枣竿。
一阵疾风暴雨,红通通、圆滚滚的枣子纷纷落下。
我和哥哥大呼小叫着,疯跑着,打赌谁先找到今年最大、最红的枣子。
五岁的小妹最为老实了,两只胖嘟嘟的小手不时地捡起两颗小枣,放进奶奶的大枣筐里,乖巧、懂事的模样,引逗得爷爷和奶奶哈哈大笑。
第二题:文章第10、11段插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答:插叙了“我”童年在老家与爷爷、奶奶、哥哥、妹妹一起打枣的事。
作用:回忆“我”快乐的童年,表现出浓浓的亲情,增添了生活气息。
使文章内容丰富,突出中心,为下文写“爷爷、奶奶”是“我”在老家的根做铺垫。
3、【2015上海宝山二模】《木伢的生日晚会》
⑨木伢心里一热。
他们全家在山里苦一年也挣不到3000元。
木伢心里快活极了,怎么拼命干活儿也不觉得累。
老板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