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 作业答案

合集下载

智慧树答案新疆特色草原旅游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智慧树答案新疆特色草原旅游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绪论1.草原是一个泛称,按草学的专业术语来讲应该称为草地。

()答案:对2.草原主要有几个功能()。

答案:生态服务功能;游憩功能;生产功能3.草原旅游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答案:草原旅游是草原多功能属性的体现之一;草原旅游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并能使草原得到更好的开发和保护;草原旅游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集中体现;草原的面积非常广阔,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很高的美学、科学和人文价值4.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草原独特的自然环境、动植物特点和生产条件,塑造了各游牧民族的特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性格特征等,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

()答案:对5.欧亚草原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草原区。

()答案:对6.热带稀树草原又称萨王纳群落,其意思就是“树木很少而草很高”的意思。

()答案:对7.新疆有天然草地8.6亿亩,可利用面积7.2亿亩,是新疆农田面积的10.4倍、林地面积的18倍。

()答案:对8.喀拉昆仑冰川和天山冰川区是中国最大的冰川区。

()答案:对9.“魔鬼城”是中国最大的雅丹地貌群。

()答案:对10.天山雪莲被称为()。

答案:“百草之王”;“药中极品”第一章1.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内的国界线长达2174.7公里。

()答案:对2.伊犁河是伊犁地区最大的河。

()答案:对3.伊犁山地湿润草原区主要有哪几条河流()。

答案:特克斯河;巩乃斯河;伊犁河4.伊犁草原的草地资源特点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案:单位面积产草量高居全国之首;优良草地面积占比重大,可食牧草数量多;草地植物多样性丰富,居全疆之首;适宜作天然割草地的面积大5.那拉提风景区新疆著名景区之一,2018年4月13日,入围“神奇西北100景”。

()答案:对6.杏花沟位于新疆伊犁新源县吐尔根乡,是一片公元14世纪遗留下的最大的原始野杏林。

()答案:对7.由于水比较凉,赛里木湖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鱼。

()答案:错8.唐布拉草原得名于阿吾拉勒山北坡,唐布拉沟东侧山梁上有块硕大无比的岩石,因岩石酷似玉玺、印章,故而得名唐布拉(哈萨克语意为印章)。

草原传统手工艺考核试卷

草原传统手工艺考核试卷
20. ABC
三、填空题
1.银饰
2.洗净、晾干
3.蒙古刺绣
4.蓝、白、红
5.杨木、桦木、松木
6.羊毛毡画
7.银腰带扣
8.蒙古舞
9.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工艺振兴计划
10.文化交流、电商平台
四、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五、主观题(参考)
1.草原手工艺品是草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它们在民族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为日常生活提供美感和实用价值,还是民族文化交流和传承的载体。
16. A
17. B
18. C
19. C
20. D
二、多选题
1. ABC
2. ABC
3. ABC
4. ABC
5. ABC
6. ABC
7. ABC
8. ABC
9. ABC
10. ABC
11. ABC
12. ABC
13. ABC
14. ABC
15. ABC
16. ABC
17. ABC
18. ABC
19. ABC
3.蒙古族的__________是一种传统的刺绣工艺,常用于装饰衣物和家居用品。
4.草原手工艺品在色彩上通常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色彩为主。
5.传统的草原木雕工艺品,多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木材进行雕刻。
9.草原手工艺品的设计和制作完全不受现代文化的影响。()

高考一轮复习知识点检测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课标 试题

高考一轮复习知识点检测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课标 试题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检测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新课标制卷人:打自企;成别使;而都那。

审核人:众闪壹;春壹阑;各厅……日期:2022年二月八日。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草原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产生和开展的经济根底主要是“牧业文明〞,特别是以群牧形态为主的生存方式。

在几乎全天然的生态环境中,无论是狩猎还是放牧,要战胜各种天灾以获得更大的效益,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采取群牧的自然方式,以实现畜群的繁衍和消费方式的持续。

群牧的生存方式不仅仅源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消费方式,还由于征战的需要。

猎牧的生存方式塑造了草原人独特的品格,艰辛的草原生活境况铸造了他们强健的体魄和尚武的精神。

应当强调的是,草原文化的“牧业〞更突出的是以游牧为主的群牧形式。

这种群牧意识的产生,是狩猎文明的进步,它不仅大大进步了消费的才能,也为草原人从狩猎文明走向HY文明提供了智慧与经历。

从狩猎开展到游牧,表达了消费方式的进步,也表达了人的生存才能的不断强化,显现出草原文化确实立与进展。

从考古学角度看,草原文化形成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北方草原的“细石器文化〞。

细石器文化伴随草原文化从旧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延续到铁器时代前期。

细石器文化是草原文化中最原生的早期文化。

这种以压制、剥制、琢制和磨制相结合制作的细石器,反映了北方草原地区的消费开展程度,具有草原民族消费方式的典型特征。

草原文化中的细石器不是单一的,其一共存的文化因素至少还有两种,即“复合式工具〞和骨角器。

前者主要指用石片、骨角器和木质工具等非单一材料,组合或者配套制作的复合式工具。

与草原细石器文化一共存的又一考古学现象是骨角器的兴旺。

据考古发现,与细石器一共存的遗址往往有用兽骨与兽牙以及鱼骨、蚌类和兽角制作的工具和大量装饰品。

这些都标志着草原文化开场形成。

草原文化形成的另一个标志,是它依托的主要文化载体,在观念形态上具有“以自然为本〞的人文精神。

草原文化 作业答案

草原文化 作业答案

草原文化作业答案作业一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A2.A3.C4.A5.B6.C7.A8.B9.A 10.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BC2.BCD3.ABC4.AB5.ABCDE6.ABCD7.ABCD8.ABCDE9.ABD 10.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草原文化的根本内涵。

答:所谓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

2.草原文化的环境特征是什么?答:〔1〕生存于北方草原的先民适应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选择其适宜的生活方式。

〔2〕合理利用地理环境的游牧文化。

〔3〕以游牧畜牧业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平衡。

(4)孕育了草原民族独有的精神气质。

3.新石器时代草原文化的遗迹主要有哪些?答:〔1〕兴隆洼文化〔2〕赵宝沟文化〔3〕红山文化〔4〕阿善文化(5)海生不浪文化(6)老虎山文化4.简述草原民族的居住类型。

答:〔1〕洞穴居所。

〔2〕半地穴式建筑。

〔3〕窝棚式建筑。

〔4〕穹庐式建筑。

〔5〕宫殿式蒙古包。

〔6〕草原城市。

四、阐述题1.试述草原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

答:〔1〕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产生的先决条件。

草原文化发祥于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开展和繁荣于以蒙古高原为核心的广袤草原,草原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形成的客观因素。

〔2〕草原游牧业为主体的经济形态和游牧消费方式是草原文化形成的经济根底。

〔3〕草原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详细表现为:①草原文化是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原始信仰的出现;游牧生活方式的奠定;“五畜”经营为主要消费方式;顺应自然、崇尚自然的生态观念。

②游牧社会经济构造的单一性形成了草原先民在文化方面与农耕民族间的互相依赖、互相交融、互相传承的地区特点与民族特点。

2019年精选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3 民族之花草原]巩固辅导[含答案解析]第八十九篇

2019年精选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3 民族之花草原]巩固辅导[含答案解析]第八十九篇

2019年精选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3 民族之花草原]巩固辅导[含答案解析]第八十九篇第1题【填空题】读了这篇课文《草原》,你一定对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的少数民族有了不少了解吧,结合你已有的资料,完成填空。

住的是:______。

吃的是:______。

喝的是:______。

穿的是:______。

最喜欢的运动是:______。

【答案】:【解析】:第2题【填空题】【答案】:【解析】:第3题【填空题】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音节。

迂______(yū yú)回衣裳______(shǎnɡ shanɡ)拘束______(sù shù)渲______(xuān xuàn)染【答案】:【解析】:第4题【填空题】辨字组词。

蹄______ 襟______帝______ 禁______【答案】:【解析】:第5题【填空题】词语搭配无边的______ 小诗白色的______ 带子奇丽的______ 大花迂回的______ 绿毯【答案】:【解析】:第6题【填空题】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可以换成什么词语?换后读一读,比一比①如果再配以各种饰品,如鱼,如古钱,如十二生肖,那更是变化无穷,令人叹为观止______。

②静寂______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答案】:【解析】:第7题【填空题】看拼音,写词语。

ɡāo ɡē lǜ tǎnróu měi xuàn rǎn dī yínqǐ lì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sǎ tuōyū huí jí chí mǎ tí lǐ mào jū shù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 shuāi jiāo tiān yá rè hū hū yí bì qiān lǐ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答案】:【解析】:第8题【填空题】【答案】:【解析】:第9题【填空题】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草原文化一枝独秀”阅读试题及答案

“草原文化一枝独秀”阅读试题及答案

“草原文化一枝独秀”阅读试题及答案草原文化一枝独秀作者: 冷月草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向世人昭示着她特有的灿烂和卓越,并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为构筑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整体形象,始终发挥了互为依存、互为影响和互为促进的积极作用。

中国北方草原是中华古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据科学考古发掘,远在旧石器时代初期,与“北京人”同属地质年代中更新世的大窑石器制造场,就发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东北33公里的大窑村。

大窑文化,上承丁村文化,下接鹅毛口文化,充分显示了三者属于同一文化发展系统,尤其填补了其间时代的空白。

事实上,在我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前,就有所谓“北狄”的众多游牧民族在中国北方草原这块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孕育、生存和繁衍了。

秦汉以降,最早见于战国末期并首先融合北狄之众的匈奴,曾长期称雄中国的北方、辽东和西域。

两汉魏晋之时,早已存在的乌桓、鲜卑及其后的柔然,先后崛起于中国北方草原。

隋唐一统之际,突厥与回纥纵横南北大漠,扮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

宋辽金时期,契丹、女真相继逐鹿中原,各自扮演了各自时代的英雄角色。

特别是有元一代,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汉、隋唐之后的又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也是中国北方草原民族和中原民族继魏晋南北朝之后空前融合的时代,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时代。

中国北方草原是“行国”与“居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走廊。

“行国”与“居国”因各自生存和发展的日益增长的迫切需要,其接触和往来乃至参与诸侯的纷争,早在春秋时期便开始频繁起来。

除了战争,在“行国”与“居国”之间,更多地还是大量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首开中原夏族主动向草原民族学习的先河,也是草原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所做的独特贡献。

北魏孝文帝改革旧俗,积极仿制和推行中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则为草原民族入主中原创造了第一个成功范式。

呼韩耶“和亲”与汉宣帝“册封”,一方面以“和亲”的方式制止了战争,使武帝以来乃至秦汉以来烽火不息的草原和中原重获安宁,草原“赖蒙汉力”结束了内部分裂和长期动乱,中原“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另一方面,以“册封”的方式赢得了统一,从此打破“正朔不加”胡越的陈旧传统而使草原民族自觉接受中原王朝的管辖,有利于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提高了汉朝在中国北方草原以至西域和中亚的政治地位,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和人民团结的美好象征。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课后题答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课后题答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课后题答案第一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课后题答案《草原》课后题2、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再抄下来。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答:“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

“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

(2)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答: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

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3)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答:“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

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

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

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3、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答: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涯,边际。

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

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双减分层作业 1、草原 六年级上语文(含答案)

双减分层作业  1、草原 六年级上语文(含答案)

双减分层作业 1、草原六年级上语文(含答案)A类基础性必做题一、读拼音写词语。

tǎn chén shang绿( ) ( )列衣( )shāo wēi tí fu( ) 马( ) 奶豆( )二、在语境中读拼音写词语。

这种jìng jiè( ),既使人jīng tàn( ),又叫人shū fu( ),既愿jiǔ lì sì wàng( ),又想坐下dī yín( )一首qí lì( )的小诗。

三、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上画“√”。

迂.回(yū yú)目的.(de dí dì)拘束.(shù sù)拨转.马头(zhuàn zhuǎn)1、这时候,鄂温克族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shào shāo)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2、我看到大哥哥们正在练习稍.(shào shāo )息的动作,其中有个大哥哥在做的时候总比别人稍.(shào shāo )微慢了一点儿。

四、选择填空。

“一”有以下解释:A.相同B.数目字C.纯,专D.满,全“一碧千里”的“一”应取______解释;“一模一样”的“一”应取______解释;“一百五十里”的“一”应取______解释。

五、形近字组词。

骏()喧()陈()虹()蹄()俊()宣()栋()哄()啼()六、理解词语的意思,选词填空。

翠色欲流渲染洒脱迂回羞涩勾勒1、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涂染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2、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

()3、回旋,环绕。

()4、行动自然,无拘无束。

()5、用线条画出轮廓。

()6、有点难为情的样子。

()七、补充词语,并填空。

一( )千里翠( )欲流 ( )飘带舞群马疾( ) 忽飞忽( ) 久立四( )写句子:---------------------------------------------------------- 八、请写出四个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答案作业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A2.A3.C4.A5.B6.C7.A8.B9.A 10.B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BC2.BCD3.ABC4.AB5. ABCDE6.ABCD7.ABCD8.ABCDE9.ABD 10.ABCD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述草原文化的基本内涵。

答:所谓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

2.草原文化的环境特征是什么?答:(1)生存于北方草原的先民适应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选择其适宜的生活方式。

(2)合理利用地理环境的游牧文化。

(3)以游牧畜牧业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平衡。

(4) 孕育了草原民族独有的精神气质。

3.新石器时代草原文化的遗迹主要有哪些?答:(1)兴隆洼文化(2)赵宝沟文化(3)红山文化(4)阿善文化(5) 海生不浪文化(6) 老虎山文化4.简述草原民族的居住类型。

答:(1)洞穴居所。

(2)半地穴式建筑。

(3)窝棚式建筑。

(4)穹庐式建筑。

(5)宫殿式蒙古包。

(6)草原城市。

四、论述题1.试述草原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

答:(1)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产生的先决条件。

草原文化发祥于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发展和繁荣于以蒙古高原为核心的广袤草原,草原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形成的客观因素。

(2)草原游牧业为主体的经济形态和游牧生产方式是草原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

(3)草原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具体表现为:①草原文化是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原始信仰的出现;游牧生活方式的奠定;“五畜”经营为主要生产方式;顺应自然、崇尚自然的生态观念。

②游牧社会经济结构的单一性形成了草原先民在文化方面与农耕民族间的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相互传承的地区特点与民族特点。

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频频互动,互市进行贸易,互市不通,则战争发生。

总的来看,民族关系融洽,农畜贸易顺畅,各族和平友好是中国北方历史的主旋律。

匈奴时期的呼韩邪单于与汉朝和亲,北元时期的阿拉坦汗和三娘子与明朝通关互市,都见证了中国北方地区歌舞升平的和平历史。

自古以来,中原商人、中亚商人、传教士乃至欧洲旅行者都在北方草原独来独往,草原部落从生产与生活需求的角度不予封闭或排外,这也就是草原文化始终雄居蒙古高原和中亚一带并与中原文化结下不解之缘,与农耕文化合而不同的根本原因。

2.试述游牧经济与草原生态的关系。

答:草原民族在进行游牧业生产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1)保护草场的生态观念。

草原民族根据自然条件进行季节性游牧,游牧生产必须合理安排四季营盘、储备牧场、打草场,这是保证牧业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一环。

草原民族在畜牧业的生产活动中,通过调节草场载畜量、合理安排草场使用,使畜群和牧场的关系处于最佳状态,既要使生产效益最大化,又要有效保护草牧场,这是游牧人所追求的目标。

(2)保护土壤的生态观念。

游牧业是依赖草场而存在和延续的生产方式。

所以草原民族保护草场的观念非常强,并将保护草场作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因为,在畜牧业生产实践中,他们认识到要确保草场的肥美,就要做好保护工作。

保护土壤的意识已经成为草原民族生态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具体的落实。

(3)保护水源的生态观念。

逐水草而居的草原民族,不仅热爱他们的草场和土壤,对滋润万物的江河、泉水更是怀有深深的情意,蒙古族民间谚语中有“生长之土胜于金,所饮之水胜于泉”说法,充分表达了草原民族对自然资源的珍惜之情,体现了他们爱护自然的生态观。

他们把保护江河、泉水、溪水的清洁,作为日常生活中必须严格遵守的行为规则。

草原民族在从事游牧业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保护草场、土壤、水源的诸多禁忌习俗。

这些习俗是草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他们生态观念的具体体现,并且在生产活动中得到了贯彻,有效地保护了自然环境,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

作业二一、单项选择1.B2.B3.A4.B5.C6.C7.A8.B9.A 10.B二、多项选择1.ABD2. ABCDE 3 ABCD 4. ABC 5.ABC6.ABCD7.ABC8.ABCDE9. ABC 10. ACD三、简答题1.北方游牧民族政治制度对草原文化的影响。

答:(1)部族社会政治形式具有极大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2)北方游牧民族政治和军事上的统一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3)“因俗而治”是北方游牧民族治理异质文化人群的自然选择。

(4)政教并行的政治制度对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2.简述草原文化风俗习惯的功能。

答:(1)草原民族风俗习惯具有调节与维护生态环境的功能。

(2)草原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维系、调节与加强家族关系及社会联系的功能。

(3)草原民族风俗习惯具有规范约束社会成员行为的功能。

(4)草原民族风俗习惯具有教育功能。

3.古代草原民族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使普通牧人具备军人应有的素质(1).从童年时代开始培养孩子的军事技能(2).通过游艺、体育活动锻炼体魄和格斗技巧(3).通过集体的生产活动培养军事协作能力和纪律4.草原文化基本精神包括哪些内容?(1)贵壮尚勇的英雄精神。

(2)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

(3)孜孜不倦的开拓精神。

(4)简约朴素的务实精神。

(5)豁达奔放的自由精神。

四、论述题1.答案要点:草原文化是一种生态型文化,其中宗教与哲学是其核心要素:(1)原始信仰。

包括:自然崇拜、神灵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2)宇宙观(3)“天族”与“天”哲学(4)朴素的辩证法(5)“天人合力”的观点(6)“天父地母”说(7)“天地人”一体的观念2. 答: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是这个时代最突出的特征。

任何一种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企图守正不移,原封不动地坚守文化传统,不但不可能,反而只能坐失文化转型和发展的良机。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草原文化要发扬其包容精神,有两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

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的继承与革新的问题,一定要传承和弘扬草原文化的优秀传统。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现代文明的冲击,草原文化的一些特质正在失去它往昔的功能,许多生产、生活技能,绝艺绝技,民间艺术样式、艺术作品正在流失甚至在消亡,特别是草原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保护问题,堪称任重而道远。

另一方面,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的吸纳与创新问题,增强文化的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提高文化软实力上下工夫。

草原文化的发展繁荣,既要传承和弘扬草原文化当中一切优秀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又要以开放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度对待一切外在文化,借鉴和吸纳它们的优秀成分,用以增强草原文化的自我创新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步伐,提升草原民族和草原文化的软实力。

不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继承,还是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吸纳,归根结底是为了增强文化自身的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作业三一、单选题1 B2 C3 A4 A5 B6 A 7A 8 B 9 B 10 C二、多项选择题1.ABC2..ABD3. BD4.BC5.ABCD6.ABCD7.ABC8.ABCDE9. ABC 10. ABD1.简述草原文化的人格理想与价值追求。

草原民族把英雄作为人生理想和最高价值追求:(1)力量是英雄的根本要素。

(2)勇气是英雄的人性力量。

(3)义气是英雄的道德限定。

(4)智慧是英雄的最高境界。

2.草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起过哪些作用?(1)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等共同组成的中国文化体系这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科学技术等层面加快了中华文明的建构历程,丰富了中国文化积累;(2)草原文化丰富的底蕴与活跃的品质维系着中华文化的命脉,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双向互动是中华文化长盛不衰的重要条件;(3)草原文化的世界性品质,使中华文明不断处于主动的传播状态。

3.文化全球化与草原文化冲突的表现形式有哪些?(1)全球化的一个客观后果就是它有利于强势文化的传播。

(2)对草原民族文化的认同趋于弱化。

(3)文化产业面临巨大压力。

4.草原文化保护的具体措施有哪些?(1)培育应对外来文化冲击的智慧。

(2)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为草原文化的健康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

(3)草原文化的保护研究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坚持跨文化、跨学科、跨语言和跨国界的视野,自觉地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自觉地扬弃消极、落后的传统。

(4)在文化交流中要坚守住草原文化价值底线,维系民族文化,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

(5)草原文化也要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实现新的融合。

四、论述题:1.草原文化对世界历史有哪些深远影响?答案:(1)政治格局的重构。

历史上,游牧民族的不断迁徙和征伐,曾经不断重构世界政治及文化秩序,甚至彻底改变了这些秩序,今日世界政治与文化格局的形成,就与草原民族的历史有着直接的系联。

(2)文化格局的重组。

草原民族所建立的横跨东西的大一统帝国,加快了东西方文化接触的频率,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对话与交流变得更加直接。

(3)文明成果的共享。

游牧民族的自由迁徙与鼓励商贸往来的政策,极大地推动了不同文明成果在两大洲范围内的流动。

2.试论草原文化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启示?(1)弘扬草原文化,有利于树立并践行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草原文化是以游牧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文化形态,而游牧生产是最具生态特征的生产方式。

以这种生产方式为生计的人们,不仅将人当作自然的一部分,而且将自然当作敬奉的对象,以一种敬畏和爱慕的心情崇尚自然,护卫自然。

抱着敬畏的心情,崇尚自然、爱护自然,是草原生态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其富有生命力的优势所在。

(2)弘扬草原文化,有利于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价值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核心是如何处理增长与环境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境地。

原文化充满生机、活力与美感,草原民族富于激情、情趣与感染力,不仅能够将自然界作为物质资源加以利用,还能够与之保持一种精神上的沟通,保持一种诗意与审美关系。

用生态文明的眼光看,这就是他们善待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结果。

(3)弘扬草原文化,有利于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是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问题日趋突出,人们开始担心地球这一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还能否继续维持和保障我们的生存与发展。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要坚持科学发展,切实转变思维方式与增长模式,做到既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又能促进发展;另一方面要增强信心,相信我们有智慧、有能力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重新回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轨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