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

(国际贸易)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
(国际贸易)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

(国际贸易)贸易条件的变

化趋势

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化?

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于壹定时期内壹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反映该国的对外贸易情况,壹般以贸易条件指数表示,于双边贸易中尤其重要。于国际经济学中,我们对贸易条件的定义为壹国出口产品的价格除以进口产品的价格,当价格比上升时,我们就说该国的贸易条件改善,下降时即是贸易条件恶化。

下面我就从经济增长,收入转移,以及贸易政策三个方面分别考察它们对中国贸易条件的综合影响。

首先,从经济增长方面考虑。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均呈现高速增长态势,近20年的GDP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能够说经济呈现爆炸式增长。但不幸的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于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条件却呈现恶化的趋势。从世界银行提供的统计数据来见,中国贸易条件指数(以不变美元价格计)下降了20%(2000年为100,目前为80左右),如果剔除掉2007到2008年间石油价格的异常波动,那么中国的贸易条件指数实际下降10%左右。

按照国际经济学的理论观点:使壹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偏向于出口产品的经济增长成为出口偏向型增长,反之为进口偏向型增长,而出口偏向型增长会是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但对世界其他国家有利;进口偏向型增长有利于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但世界其他国家则为此付出代价。

具体到中国来见,中国通过加工贸易模式而实现的出口大均是技术含量较低、劳动要素密集的工业制造品,而由于我国于近20年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以解决广大群众的就业问题,因此我国近些年来进出口

贸易的高速增长也是建立于出口偏向型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因此于壹定程度上就导致我国贸易条件随着经济增长反而恶化的现象。另壹方面,我国通过加工贸易所出口的产品有较高的替代性、技术含量低、国际竞争激烈、主要靠成本优势出口的特点,所以我们的出口产品涨价的空间非常小,这也是导致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之壹。

第二,从收入转移方面来分析。通过国际经济学理论我们知道,如果收入转出国对出口产品的边际支出倾向比转入国高,那么收入转移使转出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反之,如果转出国对出口产品的边际支出倾向比转入国低,那么转出国的贸易条件就会改善。

分析中国的时候,我们应把中国分别作为收入转出国和转入国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我们的人口众多,而且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均衡,我们作为转出国的对外援助相对较少,其中主要是向非洲等第三世界贫困国家的转移。我们中国的援助大均以项目的形式进行,所以非洲的被援助国家且不会拿援助买中国的出口商品,因此从收入转出国的角度见我国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当中国作为国际收入转入国,即被援助国家时,中国所利用国际援助的方向大多数于扶贫、教育、艾滋病防治、环境保护、政府管理、紧急救灾援助及灾后重建等方面,而对收入转出国的出口商品购买很少,所以从这方面来讲我们的贸易条件是改善了。

综合中国作为收入转入国和转出国俩个角度来说,中国的贸易条件的改善远大于贸易条件的恶化,因为毕竟中国当下仍是地区发展很不均衡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对外转移支付的金额有限,而作为收入转入国的比重更大,所以从俩个角度的综合考虑,于转移支付方面中国的贸易条件是改善的。

第三,从贸易政策方面来分析。国际经济学理论中提到,进口国对进口产品加征关税,会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改善而外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出口国对本国的出口产品进行补贴会导致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外国的贸易条件改善。

中国加入WTO以后,大幅度调低了进口产品的关税税率,而且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国内市场庞大,所以进口关税的改变对国际相对价格的影响较大,关税的降低壹定程度上使得我国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可是从另外壹个方面见,加入WTO 以后,其他国家对我国所征收的进口关税也大幅度降低,这相反使得我国的贸易条件改善。从我国加入WTO以后的实践中见,于双方均降低关税的情况下,我国的贸易条件得到的改善显然远远大于恶化的程度,所以我们也于全球经济壹体化中受益颇大。

从出口补贴分析,由于我国长期采用的是鼓励出口的发展战略,我国的贸易补贴幅度也比较大,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往往出现中国生产的产品,外国的售价反而比中国国内的价格低的情况,而且补贴政策也导致了我国贸易条件的很大恶化。另外,我国所实行的补贴比较多的用于制造业而不是高新技术产业,这也直接使得了我国出口偏向型经济增长的出现,更加加深了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所以于以后的对外贸易中,我国的补贴向哪个产业发放,发放多少补贴,均是需要慎重思考的事情,我们不能只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长远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机会。

综合之上三个因素的影响来说,我国近20年的贸易条件确实恶化了,更为严峻的情况是我国人口红利越来越小,于沿海地区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我们的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便宜的情况将会改变。这就要求我国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的依赖;扩大内需,让普

通百姓也体会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这也给我们这壹代年轻人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我们这壹代人更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中国的平稳快速发展做出壹点自己的贡献。

怎样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于壹定时期内壹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反映该国的对外贸易情况,壹般以贸易条件指数表示,于双边贸易中尤其重要。

常用的贸易条件有3种不同的形式: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衡量壹国的贸易所得。其中价格贸易条件最有意义,也最容易根据现有数据进行计算。

要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即改变贸易条件的因素。

影响贸易条件的因素有很多,这里只分析影响贸易条件的几个主要的同时也是比较直观的因素。

1.进出口商品的需求情况。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变化通过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价格从而影响贸易条件。对于某壹种商品而言,影响它的需求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但我们这里分析的主要是壹国总的进出口商品的需求情况。根据宏观经济学原理,决定壹国进口需求的主要因素是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壹国出口商品需求的主要因素是国外的经济发展水平。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对于小国而言,经济的增长且不会导致贸易条件的变化,而对于大国,于超逆贸易增长的情况下,该国的贸易条件于经济增长(及出口贸易增长)的同时会不降反升,得到改善,而于其他情况下,该国的贸易条件均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或者说恶化。

2.进出口商品的市场组织情况。这是通过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供给情况来影响贸易条件的。当进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组织情况发生变化时,如某壹种商品的供给厂商减少时,会增加现有厂商的垄断力量,从而于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会带来商品价格上升的可能,从而有带来贸易条件下降的可能(此时指这种商品对该国而言是进口品)。本文于这里假定进出口商品的市场组织情况处于壹种动态的均衡之中。

3.汇率。汇率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主要有俩个途径,壹是通过影响进出口商品的成本从而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来影响贸易条件;壹是通过影响进出口商品的名义价格而影响贸易条件。但根据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我们知道,汇率本身是由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来决定的,且且汇率的波动从短期来见会影响进出口商品价格,但从长期来见汇率是要回归的,壹国的汇率不可能长期偏离其均衡位置,因此从较长期来见,汇率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是近似中性的。同时由于本文所考虑的是中国的情形,而中国目前实行的汇率政策是对美元的盯住汇率制,其实质为壹种固定汇率制,所以本文于进行实证分析时不考虑汇率这个影响因素。

4.进出口商品的构成情况。贸易条件恶化论观点的壹个重要依据就是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初级产品而发达国家出口工业品,和前几个因素不同,这个因素改变的不是某个或某些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而是进出口商品的种类构成和比例构成。由于决定贸易条件的是出口商品加权平均价格和进口商品的加权平均价格,因此当进口商品或出口商品的构成情况发生变化时,即使各种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发生变化也会改变进口商品或出口商品的加权平均价格从而改变壹国的贸易条件。但于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进出口商品构成情况的变化只是壹国产业结构变化所导致的壹个结果而已,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本文不直接分析进出口商品的构成对

贸易条件的影响,我们转而分析壹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中国贸易条件变化的原因分析

根据贸易条件的计算公式,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直接原因是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和进口价格指数上升,收入贸易条件改善的全部依赖于出口的增长。从中国出口和进口价格指数可见出中国进口价格指数的上升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程度大于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的影响,且且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程度有下降的趋势,相反,中国进口价格指数下降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程度有上升的趋势。影响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和进口价格指数上升的因素有很多,比较突出有以下几个方面。

(壹)加工贸易增长迅速

中国以加工贸易方式的出口由1981年的13.31亿美元增长到了2006年的5,103.55亿美元,占总出口的比重由5.14%提高到了52.67%;以加工贸易方式的进口由15.04亿美元增长到了3,214.72亿美元,占总进口的比重6.83%提高到了40.62%。加工贸易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俩头于外,原料和中间投入品主要靠进口,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中间产品,其价格往往缺乏弹性,且易受出口国垄断,会使中国进口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同时加工贸易方式于壹定程度上对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存于制约,首先,迅速增加了中国制成品的出口量,造成出口商之间恶性竞争,使出口价格上涨受到抑制;其次,于目前这种壹体化的国际生产体系中,由于中国处于生产的下游或终端,多为简单的加工和组装发展阶段,于某种程度上中国只是跨国公司的“装配车间”。增值率不高导致出口价格难之上涨。相反,随着加工贸易进口需求绝对值迅速增加,导致国内加工企业对国际燃料、原材料等初级产品和成套设备的需求大幅度上升,鉴于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价格于最近20年中基本上处于上升趋势,进而使进口初级产品的价格指数趋于上扬。

(二)国际市场比较集中

中国的进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发达程度基本上均高于中国。2006年出口最多的前10国家或地区的出口总额占中国总出口的68.73%,前3个国家或地区占46.48%,仅向美国和日本的出口就超过了全部出口的三分之壹。2006年进口最多的前10国家或地区的进口总额占中国总进口的63.60%,前5个国家或地区就占将近壹半,达到49.22%。中国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以至于于主要经济体经济发展低迷的情况下中国出口产品价格受到较大的影响。如美国经济时好时坏,日本经济则长期表现不佳,美国和日本均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其经济的发展情况对中国出口影响很大。壹方面,美国和日本经济不景气引起的需求下降,将直接影响中国的出口;另壹方面,出口市场的经济低迷容易引发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导致贸易摩擦,使中国出口受阻。(三)FDI大量流入

中国FDI吸收量由1984年的26.51亿美元增长到了2,001.74亿美元。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吸引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FDI企业进出口比重由原来比较低的水平提高到了2006年的58.87%。根据国际收入转移的贸易条件效应壹般原理,收入转出国的贸易条件将趋于恶化,收入转入国的贸易条件将趋于改善,能够得出这样的推论: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应该趋于改善。但FDI的净流入且没有带来中国贸易条件的改善,这主要有俩方面的原因。壹是中国吸收FDI主要流入劳动密集型行业,易造成出口企业的恶性价格竞争。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的贸易结构于国际贸易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以低素质劳动力为基础的产业发展导向不能维持国际竞争优势,从而陷入“比较利益陷阱”,且造成了中国对经济发达国家的依赖。二是FDI形成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执行“转移价格”,影响了中国进出口价格。目前于中国投资的外国企业,为了达到减轻所得税负、转移资金和利润、逃避管制等目的,往往采取高价

进口中间产品、原材料、机器设备,而低价出口制成品的运营策略。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中国进口产品的高价位;同时,即使不考虑国家出口退税等支持措施,而把劳动生产率差异、技术水平差距等因素考虑于内,外企的出口价格水平也明显偏低。跨国公司的这壹做法于壹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进口价格却降低了出口价格,于FDI企业进出口比重接近60%的情况下,直接导致了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

(四)关税下降使进口需求扩大

加入WTO后,由于关税大幅度下降,进口商品的价格于壹定程度上有所降低,但由于进口需求强劲,于二者的相互作用下,实际进口商品的价格没有明显下降,这壹点通过计算进口价格指数能得到很好的验证。壹个贸易大国征收关税,能使出口品的相对价格降低,生产者就会生产更多的进口品,而消费者会消费更多的出口品,这样,出口品的相对供给减少,相对需求增加,从而出口品的世界相对价格会上升,贸易条件得以改善。而于关税下降时这壹情况正好相反。中国加入WTO后,关税壹直下降,而中国又是壹个贸易大国,因此,贸易条件的恶化和此有壹定的关系。

改善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对策

从中国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的变化见,中国近30年参和国际贸易重要特点之壹就是损失壹定的公平获得了更高的效率。这样的结果就是中国虽然发展成为了贸易大国但且没有成为贸易强国。中国参和国际贸易能否即提高公平程度又能获得效率呢?针对上述原因,通过以下的努力可有效防止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降低中国于国际贸易中的公平损失程度,保持收入贸易条件的持续改善,进壹步提高中国于国际贸易中的效率获得水平。

(壹)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产品差异化程度

中国出口产品绝大部分是制成品。通过提高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制造业产品

的附加值,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差异化程度。加大对高新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建立壹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孵化器,加快知识向高新技术的转化,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创新体系,对企业的研究开发给予财税支持、资助和信息服务,提高研究高新技术方向的市场性;加强企业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合作,使高等院校的高新技术成果能较快投入到产业中去,拉近技术主体和市场主体的距离。

(二)鼓励加工贸易向纵深拓展

鼓励加工贸易向上游产业延伸。通过加工贸易的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利用外资政策和税收政策结合起来,消除加工贸易向上游产业延伸的体制约束和政策障碍,引导加工贸易向关联度大的产业和经济的纵深环节拓展。发挥内资企业现有的生产基础和技术基础,积极促进内资企业发展加工贸易,参和全球价值链分工。调整加工贸易税收政策,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更多地使用国产原材料和零部件,促使加工贸易通过贸易和投资行为从下游装配业到中间产品需求再向上游原材料工业的逐步延伸,提高原材料工业水平,延长国内产业链,推动中国上游产业和基础工业的发展,促使加工贸易向纵深拓展。促进加工贸易向技术密集型生产环节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各种财政金融措施,将加工贸易的发展纳入国家产业政策范畴,实行加工贸易的产业评估制度,提高技术含量和加工深度,鼓励加工贸易向技术密集型生产环节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三)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积极扩大海外市场,避免出口市场的过度集中。扩大和发展中国家(如东欧、南美洲、非洲、中亚等)及周边国家(如俄罗斯、韩国、东盟、南亚国家等)的贸易往来,使中国的出口市场多元化,从而减缓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情况及政策变化带来的冲击。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偏好和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根据需求相似说,发展和他们的贸易关系,不仅

出口商品价格不容易下降,仍有利于扩大中国商品的出口。根据引力模型,周边国家具有地缘优势,双边贸易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且中国相对而具有较高的发展程度,价格贸易条件改善比较容易。

(四)有选择地继续鼓励引进FDI

大跨国公司和效率寻求型的FDI能带来的溢出效应更显著,能迅速扩大中间贸易品的出口,使中国比较容易地更深入地融入到世界经济生产体系之中,使中国的贸易政策倾向更稳定。建立包括FDI来源、目的和溢出效果等内容的FDI引进项目评估体系。通过对FDI投资主体的整体评估,说明FDI投资主体是否具有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体系;通过对FDI引进项目性质的评估,说明FDI投资主体来华投资是为了巨大的市场仍是为比较低的生产要素成本;通过项目预期结果的评估,说明FDI对出口贸易、技术、管理和劳动力等溢出效果如何。制定专门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通过和目录相适应的进出口政策和生产税收政策,引导FDI投向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部门,投向国际化生产链条中附加值大、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或加工工序环节,提升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的层次。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借鉴浙江壹些行业协会于协调同类商品出口方面的经验,于国家层面建立相应的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做好出口产品规划,防止国内出口厂商的恶性竞争。由于国内厂商问的恶性竞争,附加值原本就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被压得极低,由此带来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国内福利水平的降低,且加剧了贸易摩擦。国内厂商的单打独斗不但表当下产品的出口上,也表当下对原料的进口上。于国际原料价格大幅提高、际能源争夺日趋激烈的今天,国内厂商应该联合起来面对国际原料供应商,增加自身的谈判砝码。

(六)明确关税政策的目标

于加WTO之后,关税水平调整的余地不大,但可进行关税结构的调整。结合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WTO要求的关税水平,能够考虑采取以下措施:处理好进口关税梯度结构和降低关税总水平之间的关系,适当缩小关税的有效保护率和名义关税率之间的差距,尽量减少关税所造成的扭曲效应。对进口需求弹性较高的产品征收相对较低的税率,而对进口需求弹性较低的产品则征收相对较高的税率。弱化关税于增加财政收入和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的作用,适当考虑关税保护就业的作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