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水两相流实验研究
《2024年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流型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范文

《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流型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在许多工业应用中,如石油、天然气和化学工业中,气液两相流是非常常见的流动状态。
对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的流型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提升设备的效率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的方法,探讨了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的流型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二、文献综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学者对气液两相流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关注流型的分类、流型转换的机理以及流型对流动特性的影响等方面。
随着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的发展,数值模拟已成为研究气液两相流的重要手段。
同时,实验研究也是验证数值模拟结果和深化理解流动机理的重要途径。
三、数值模拟1. 模型建立本部分首先建立了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
物理模型包括管道的几何尺寸、流体性质等因素。
数学模型则基于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等基本物理定律,并考虑了气液两相的相互作用。
2. 数值方法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
通过设置适当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得到气液两相流的流动状态。
此外,还采用了多相流模型和湍流模型等,以更准确地描述气液两相的流动特性。
3. 结果分析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的流型图、流速分布、压力分布等结果。
分析这些结果,可以深入了解流型的转变过程和流动特性。
四、实验研究1. 实验装置设计了一套用于气液两相流实验的装置,包括水平管道、气体供应系统、液体供应系统、测量系统等。
通过调节气体和液体的流量,可以模拟不同工况下的气液两相流。
2. 实验方法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和记录流动现象,获取了流型、流速、压力等数据。
同时,还采用了高速摄像等技术,对流动过程进行可视化分析。
3. 结果分析将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
同时,还分析了不同因素(如管道直径、流体性质等)对气液两相流流型的影响。
五、结论与展望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1. 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的流型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管道直径、流体性质、流速等。
气水两相流流量测量新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气水两相流流量测量新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气水两相流的流量测量是工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气水两相流在化工、石油、能源等领域广泛应用。
传统的流量测量方法存在不同的问题,如设备成本高、测量精度低、易受介质物理性质的影响等。
因此,研究新的气水两相流流量测量方法,提高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对于推动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新的气水两相流流量测量方法,通过开展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气水两相流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物理特性和流动规律,探讨设计适合的流量测量装置,并对其进行验证和评价。
三、研究内容(一)对气水两相流的流动特性进行分析:1. 分析气水两相流的流动机理和流动特性;2. 讨论气水两相流在管道内的流动模式和特点。
(二)气水两相流流量测量技术的研究:1. 研究现有气水两相流流量测量技术的优缺点;2. 设计一种新的气水两相流流量测量装置;3. 对设计的流量测量装置进行实验验证和评价。
(三)数值模拟研究:1. 建立气水两相流数值模型;2.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气水两相流在不同管道中的流动情况和流速分布;3. 通过对数值模拟数据进行分析,优化设计的流量测量装置。
四、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分析:对现有气水两相流流量测量技术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分析,并指出其存在问题和需改进之处。
2. 实验研究:构建一套气水两相流实验装置,对流量测量装置进行实验验证。
3. 数值模拟:通过数值计算,研究气水两相流的流动规律和流速分布,分析流量测量装置的优化方案。
五、预期成果1. 设计一种适合气水两相流流量测量的新型装置;2. 通过实验验证和数值模拟数据分析,对新型装置进行优化和改进;3. 提高气水两相流流量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4. 科学地解决气水两相流流量测量的问题,提高工业生产技术发展水平。
六、研究进度安排1月-2月:文献综述、实验装置构建;3月-4月:实验数据收集和分析;5月-8月:数值模拟研究,优化装置设计;9月-12月:实验验证和成果总结。
气液两相流流型实验报告

气液两相流流型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气液两相流流型实验目的:1. 熟悉台架,掌握流量测量仪表的使用;2. 掌握常见两相流流型的划分方法及相关规律,观察水平管中不同流型的特点;3. 根据各工况点实验数据绘制两相流流型图,并与典型流型图做比较。
实验任务:实验测量数据:,,,.(1) 测取不同情况下气相,液相流量;记录P P t tw气减室(2) 判别流型要求:(1) 实验数据汇总表;(2) 绘制αβ-曲线(3) 根据实验数据用Weisman图判别流型实验原理1、水平管道中气液两相流流型的划分及各流型特征在水平管道中的气液两相流,由于重力影响使流型结构呈现不对称性,因而水平管中的流型特征变得较为复杂。
Oshinowo流型划分原理使流型变得相对简单,根据Oshinowo的划分原则,一般把水平管道中的流型划分为六种,泡状流、塞状流、层状流、波状流、弹状流、环状流。
(1)泡状流在泡状流中,气相是以分离的气泡散布在连续的液相内,气泡趋向于沿管道上半部流动,这种流型在含气率低时出现。
(2)塞状流在塞状流中,小气泡结合大气泡,如栓塞状,分布在连续的液相内,大气泡也是趋向于沿管道上部流动,并且在大气泡之间还存在一些小气泡。
(3)层状流在层状流中,两个相的波动被一层较光滑的分界面隔开,由于重力和密度不同,气相在上部液相在下部分开流动。
层状流只有在气相和液相的速度都很低时才出现。
(4)波状流当气流速度增大时,在气、液分界面上掀起了扰动的波浪,分界面由于受到沿流动方向的波浪作用而变得波动不止。
(5)弹状流当气体流速更高时,分界面处的波浪被激起与管道上部管壁接触,并形成以高速沿管道向前推进的弹状块。
(6)环状流当气体流速进一步增高时,就形成气核和环绕管周的一层液膜,液膜不一定连续均匀的环绕整个管周,管子的下部液膜较厚,在气芯中也夹带有液滴。
图1水平不加热管中的流动型式表1水平绝热管中的流型变化增加液相流量增加气相流量ST+R ST+R ST+IW S PB ST+RW ST+IW S BTS+A PF ST+RW+D ST+LRW+D ST+BTS A+RW F+D ST+RW+D ST+LRW+D A+DA+D F+D F+DD A+RW A+RWA+D A+DA表示环状流(annular);B表示气泡(bubble);BTS表示中空气弹(blow through slug);D表示液滴(droplet);F表示液膜(film);IW表示平缓波(inertial wave);LRW表示大翻卷波(large roll wave);PB表示气栓加气泡(plug&bubble);PF 表示气栓加泡沫(plug&froth);R表示涟漪波(ripple);RW表示翻卷波(roll wave);S表示气弹(slug);ST表示层状流(stratified)。
《2024年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流型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范文

《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流型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能源、化工等领域的不断发展,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的研究变得日益重要。
在许多工业过程中,如石油开采、管道输送、冷却系统等,都需要对气液两相流进行深入的研究。
气液两相流的流型对管道的输送效率、安全性能以及系统设计都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本文对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的流型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二、流型分类与数值模拟方法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的流型主要分为泡状流、弹状流、泡状-弹状混合流、环状流等。
这些流型具有不同的流动特性和相互转换的规律。
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些流型的特性,本文采用了数值模拟的方法。
数值模拟主要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不同流型下的气液两相流进行模拟。
在模拟过程中,考虑了流体物性、管道尺寸、流动速度等因素对流型的影响。
同时,采用适当的湍流模型和两相流模型,对气液两相的相互作用和流动特性进行描述。
三、实验研究方法与结果分析为了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本文还进行了实验研究。
实验采用水平管道装置,通过改变气液流量、管道尺寸等参数,观察并记录不同流型下的流动特性。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气液流量的增加,流型逐渐由泡状流向环状流转变。
在泡状流中,气泡分散在连续的液相中;在弹状流中,较大的气泡或气团交替出现在连续的液相中;而在环状流中,气体核心包裹着液体在管道中流动。
这些流型的转换规律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
此外,实验还发现,管道尺寸对流型也有显著影响。
当管道直径增大时,更易形成环状流;而当管道直径较小时,更易形成泡状或弹状流。
这为实际工程应用中管道设计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两者在流型转换规律和流动特性方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这表明本文采用的数值模拟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以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有效的预测和指导。
《2024年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流型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范文

《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流型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能源、化工等领域的不断发展,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的研究变得日益重要。
流型的研究对于了解气液两相流的传输特性,预测设备运行状况以及优化过程控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文针对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流型进行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为实际工业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文献综述气液两相流的研究历史悠久,学者们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对各种流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的流型主要包括泡状流、弹状流、环状流等。
这些流型的特性对管道的传输效率、压力损失以及设备运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随着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的发展,数值模拟在气液两相流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三、研究内容(一)数值模拟本文采用CFD技术对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的流型进行数值模拟。
首先建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确定求解方法和边界条件。
然后,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不同流型下的速度场、压力场等物理量分布。
最后,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和分析,为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二)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主要包括实验装置、实验方法、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实验装置包括水平管、气源、液源、测量仪器等。
实验方法采用可视化观察和物理量测量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流型下的气液两相流进行观测和记录。
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和图表制作等步骤。
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为数值模拟提供验证依据。
四、结果与讨论(一)数值模拟结果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的流型与气流速度、液流速度、管道直径等参数密切相关。
在不同参数下,流型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如泡状流的分散性、弹状流的周期性以及环状流的连续性等。
这些结果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实验研究结果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流型下的气液两相流具有不同的传输特性和传输效率。
例如,在泡状流中,气泡的分散性较好,有利于提高传输效率;而在环状流中,液膜的连续性较好,有利于降低管道的摩擦阻力。
气液两相流流型实验报告

气液两相流流型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气液两相流流型实验目的:1. 熟悉台架,掌握流量测量仪表的使用;2. 掌握常见两相流流型的划分方法及相关规律,观察水平管中不同流型的特点;3. 根据各工况点实验数据绘制两相流流型图,并与典型流型图做比较。
实验任务:实验测量数据:,,,.(1) 测取不同情况下气相,液相流量;记录P P t tw气减室(2) 判别流型要求:(1) 实验数据汇总表;(2) 绘制αβ-曲线(3) 根据实验数据用Weisman图判别流型实验原理1、水平管道中气液两相流流型的划分及各流型特征在水平管道中的气液两相流,由于重力影响使流型结构呈现不对称性,因而水平管中的流型特征变得较为复杂。
Oshinowo流型划分原理使流型变得相对简单,根据Oshinowo的划分原则,一般把水平管道中的流型划分为六种,泡状流、塞状流、层状流、波状流、弹状流、环状流。
(1)泡状流在泡状流中,气相是以分离的气泡散布在连续的液相内,气泡趋向于沿管道上半部流动,这种流型在含气率低时出现。
(2)塞状流在塞状流中,小气泡结合大气泡,如栓塞状,分布在连续的液相内,大气泡也是趋向于沿管道上部流动,并且在大气泡之间还存在一些小气泡。
(3)层状流在层状流中,两个相的波动被一层较光滑的分界面隔开,由于重力和密度不同,气相在上部液相在下部分开流动。
层状流只有在气相和液相的速度都很低时才出现。
(4)波状流当气流速度增大时,在气、液分界面上掀起了扰动的波浪,分界面由于受到沿流动方向的波浪作用而变得波动不止。
(5)弹状流当气体流速更高时,分界面处的波浪被激起与管道上部管壁接触,并形成以高速沿管道向前推进的弹状块。
(6)环状流当气体流速进一步增高时,就形成气核和环绕管周的一层液膜,液膜不一定连续均匀的环绕整个管周,管子的下部液膜较厚,在气芯中也夹带有液滴。
图1水平不加热管中的流动型式表1水平绝热管中的流型变化增加液相流量增加气相流量ST+R ST+R ST+IW S PB ST+RW ST+IW S BTS+A PF ST+RW+D ST+LRW+D ST+BTS A+RW F+D ST+RW+D ST+LRW+D A+DA+D F+D F+DD A+RW A+RWA+D A+DA表示环状流(annular);B表示气泡(bubble);BTS表示中空气弹(blow through slug);D表示液滴(droplet);F表示液膜(film);IW表示平缓波(inertial wave);LRW表示大翻卷波(large roll wave);PB表示气栓加气泡(plug&bubble);PF 表示气栓加泡沫(plug&froth);R表示涟漪波(ripple);RW表示翻卷波(roll wave);S表示气弹(slug);ST表示层状流(stratified)。
双锥流量计气水两相流流量测量实验研究

双锥流量计气水两相流流量测量实验研究安雅丽;徐志鹏;刘铁军;谢代梁【摘要】The double-cone flowmeters with equivalent diameter ratio 0.424 and 0.586 are designed.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parameter measurement is carried out on the multi-phase flow facility.The measurement model is established for the gas volume fraction through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 values obtained from time serial signals of the differential pressure measured by the meters.On the basis of the gas volume fraction model,the flowrate measurement models are established in terms of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ckhart-Martinelli constant and the quasi-ration of the gas flowrate.A series of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on the facility of the air-water two phase flow.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gas volume fraction measurement model provides good performance in the given measurement range with the error within 5%.The measurement errors of the total flowrate and liquid flowrate are within 6% by using the modified Murdock model.The measurement error of the gas flowrate is relatively larger possibly due to the small gas mass fraction.%设计了等效内径比分别为0.424、0.586的双锥流量计,并采用该流量计在多相流实验装置上开展了气水两相流参数测量实验研究。
水平管气—水两相流实验

水平管气—水两相流流型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多相流实验室的空气/水两相流环道实验装置的流程及其基本的设备,通过气-水两相流实验,观察流型,从感性上认识流型。
二、实验准备本实验涉及多相流的相关知识概念。
学生在实验课之前,须认真学习《油气集输》中关于油气混输管路的有关章节。
三、实验装置介绍多相流实验装置由桁架、环道系统、供气系统、供水系统和数据采集/监控系统组成。
详细可观察到其中四种流型,包括分层光滑流、分层波浪流、段塞流和环状液雾流。
实验中观察到的流型描述本实验所选择的气相折算速度范围为2.4m/s~22.55m/s,液相折算速度范围为0.03~0.3m/s。
●分层光滑流(Stratified smooth,SS):在实验中,当液相折算速度小于0.06m/s,气相折算速度小于3m/s时,可以观察到分层光滑流。
在这种流型中,液体在管底流动,同时气体在液体上部流动,两相之间没有掺混,气液界面光滑。
在本实验条件下分层光滑流型非常难以稳定,在气速较低的情况下,由于水罐的位差作用经常在管路中造成回流,因此本文未研究从分层光滑流型向分层波浪流型的转化。
●分层波浪流(Stratified wavy,SW):随着气相流速的增加,界面出现波动,此时流型为分层波浪流(SW),由于液体表面上小波浪的出现,界面变得粗糙,通常在液体表面上也能看到小的气泡。
当气相折算速度大约上升到6m/s左右时,液层开始爬上管壁,液高慢慢降低,界面变得更加粗糙。
在液体表面上移动的小波浪不稳定,它们成组的出现,移动短短的距离后消失,其相分率信号曲线见图5.1。
随着气速的增加,波浪变成很密集的细碎小波浪,气流吹起的液滴附着在管顶上,又很快沿管壁流下。
此时流型为环状管壁流(annular wall,AW),气速越高,管顶上聚集的液滴越多,但液滴并没有连成一片。
此时的相分率曲线与波浪流的曲线非常相似,经过肉眼观察,在气相折算速度达到8m/s左右时,管顶开始出现小液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水两相流实验研究李义贤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辽宁阜新(123000)E-mail:lee022@摘要:煤层甲烷气藏是一种压力闭圈气藏。
煤层气-水的渗流过程只是为研究其在煤层中吸附全过程的第一步,是开采煤层气的重要环节。
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对煤样进行气-水两相流的实验研究,通过改变煤体压力(围压、轴压、孔隙压)测得不同饱和度下的通过的气体和水的流量以得出煤体的渗透率。
通过实验得出在围压、轴压固定的情况下,单相流通过多孔介质时符合的二次函数规律,并且渗透率随着孔隙压的增加而增加。
本文的重点将放在对煤样施加不同围压时煤样的渗透规律以及煤体的相对渗透规律的研究,分析其渗透规律,进而了解煤体结构特征,为搞清煤体内部结构特性和煤层气(水)在煤层中流动机理奠定了基础。
为进行煤层气的开发、开采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轴压;围压;孔隙压;饱和度;渗流中图分类号:TD1. 引言煤层气是赋存于煤层中的烃类气体,是一种高效的洁净能源,热值和成分与天然气相近,几乎不含硫化物,是常规天然气的重要接替能源。
在世界范围内其储量十分丰富,总储量超过天然气。
目前,我国对天然气需求的增长每年保持在15%以上,发展速度远远超过石油、煤炭。
据预测,我国到2010年天然气需求量将达到1000亿立方米以上,2020年需求量将达到2000亿立方米,而目前的天然气储量尚不能满足要求,煤层气将成为天然气资源的必要补充。
瓦斯的主要成分为甲烷,是一种具有强烈温室效应的气体,其温室效应为二氧化碳的22倍。
据测算,所有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中,20%是由甲烷引起的,而我国煤矿的甲烷占全球的35%以上,相当于荷兰全国所有温室气体的总排放量。
长期以来煤层气一直被作为煤矿生产的一种主要灾害来对待,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黑勇士、圣胡安盆地煤田进行的煤层气地面开发实验的成功,才真正揭示了这一新型洁净能源的潜在经济效益和广阔前景。
20余年来,从事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与科研活动的国家和地区将近30个,只有美国实现了产业化。
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起步较晚,从50年代开始,到70年代末,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煤矿瓦斯灾害而进行的煤矿井下瓦斯抽放和利用。
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在煤矿重大恶性事故中一直占有很大比重,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威胁。
它直接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煤炭部门一直把防治煤矿瓦斯灾害作为煤矿安全工作的重点[1]。
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具有一举多得的功效:提高瓦斯事故防范水平,具有安全效应;有效减排温室气体,产生良好的环保效应;作为一种高效、洁净能源,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
关于气-水两相流的相关报道大部分是关于石油开采的,而对于煤层中的气-水两相问题还很少有人研究,对此的相关报道也不多见,在高围压条件下的气-水两相问题的相关报道更是微乎其微。
本文就是要通过实验了解煤层气(水)层的压在高围压条件下的渗流规律,为我国煤层气的开采做出微薄的贡献。
由国内外研究现状,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本文的工作就是针对气-水渗流问题展开实验,其主要内容如下:1)低压力(围压、轴压、孔隙压)条件下,依据实验测得数据得出煤体的绝对渗透率规律。
2)在高压力(围压、轴压、孔隙压)条件下,依据实验测得数据得出煤体的绝对渗透率规律。
3)将煤样浸水饱和,在(1)(2)条件下,求出此时煤样对原煤层气的渗透率,求出相对渗透率,从而得出煤层气的相对渗透率规律。
4)运用matlab将数据拟合成二维曲线,在直观上观察绝对渗透率以及相对渗透率规律。
2. 气-水两相流实验装置及其渗透率2.1 煤体渗透率的提出气-水两相流的根本就是研究气-水在煤层中的渗流过程,也就是所说的渗流和渗流。
渗流是流体通过多孔介质的流动,在本文中的多孔介质就是煤体。
渗流力学就是研究流体在多孔介质中运动规律的科学。
而渗流力学是流体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流体力学与多孔介质理论、表面物理、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交叉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
渗流的特点:1)多孔介质单位体积孔隙的表面积比较大,表面作用较明显。
2)在地下渗流中往往压力较大,因而通常要考虑流体的压缩性。
3)孔道形状复杂、阻力大、毛管力作用较普遍,有时还要考虑分子力。
4)伴随有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
渗流力学是一门既有较长历史又年轻活跃的科学。
从达西定律的出现已过去一个半世纪。
20世纪石油工业的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渗流力学的发展。
随着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如高性能计算机的出现,核磁共振,CT扫描成像以及其它试验方法用于渗流,又将渗流力学推进了一步。
近年来,随着非线性力学的发展,更使渗流力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
2.2 煤体渗透率煤层的低渗透率和不能形成煤层气的工业生产规模是中国煤层气工业发展的两大技术障碍,而前者又是后者最为直接的原因。
中国煤层气开发的出路在于提高煤层渗透率。
所谓渗透率是岩层传导流体的能力。
从用法上讲,渗透率就是流体传导能力的术语。
它是多孔介质的性质之一,是对介质传导流体能力的量度。
因此渗透率的测量是对特定物质流体传递能力的测量。
它可通过采集的岩层样品或现场测量来确定。
有两种方法可用来测量岩芯的渗透率。
对含泥很少、相对均质的岩层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小圆柱体波姆塞样品。
第二种方法是利用外径为1-1.5英尺的岩芯样品。
两种方法中的流体为气体或任意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流体有效渗透率是在多孔介质被多种流体饱和时,对单一流体相孔隙介质传导性的相对量度,一般是在实验室中对小体积岩芯样品直接测量得出的。
然而由于对于单一介质中流体饱和度有许多可能的组合,这一有效渗透率定义意味着介质对存在于其中的每一种流体有明显的和可测量的传导性。
因此实验室所获得的数据常常被归纳和陈述为相对渗透率的数据。
相对渗透率被定义为在一定的饱和度时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流体在百分之百饱和时的有效渗透率的有效比值。
通常假设所有流体在百分之百饱和时有效渗透率是相等的,某一渗透率特指某一多孔介质的渗透率[3]。
煤层气藏气-水两相流渗流规律的研究是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流体力学、多孔介质理论和岩石力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渗透与交叉,为研究该问题,引入以下假设:1)认为煤层气藏是由低渗透、高储存能力的煤岩基质微孔系统和高渗透、低储存能力的煤岩基质裂隙宏观孔隙系统(相对微孔系统而言)构成的多孔介质组成;2)煤岩基质微孔系统通过缓慢的解吸过程向煤岩基质裂隙宏观孔隙系统提供煤层甲烷(解吸出的煤层甲烷对裂隙系统而言相当于连续源);3)流体包括气、水两相,考虑气在水中的溶解,水组分是指地表标准条件下脱气后的液体,流体渗流为等温渗流且符合达西渗流定律;4)固体骨架和孔隙可压缩;5)多孔介质为弹性小变形,考虑毛管压力和重力影响[4]。
实验表明单相流通过多孔介质,沿孔隙通道呈层流时,符合达西线性渗流定律:V A pQ kL µ∆= (2-1)式中:——任一流体通过多孔介质时的体积流量;——试件两端压力差;A ——试件横断面积; ——试件的长度;k ——渗透率。
上式改写为:V Q Lk A p µ=∆ (2-2)达西定律中的比例常数k 称为渗透率。
渗透率的量纲为[L]2,通常采用2cm ,在工程上,常用达西作为单位。
达西单位是这样定义的:当流体的动力粘滞系数为s pa ⋅001.0,在一个大气压力即Pa 510013.1×这样大小的压力作用下,通过面积为21cm ,长度为cm 1岩样,流量为s cm /13时,岩样的渗透率为1达西。
由于L g k AQ ∆∆⋅−=φµρ (2-3) 所以1达西=9.86972cm 。
单相流体充满整个孔隙、流体不与煤发生任何物理反应时,测出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
对气体而言,在利用达西公式计算渗透率时,必须引入平均体积流,按气体状态方程:R Q p Q p Q p V V V ===221100 (2-4)式中:1p 、2p ——试件前后的气体压力;、 ——在1p 、2p 压力下气体体积流量; ——Pa 510013.1×; ——在0p 下气体体积流量;221p p p +=——平均压力;V Q p ∆L0V Q 0p 1V Q 2V Qp Q p Q V V 00=——在p 下气体体积流量。
则:)(2222100p p A LQ p k V −=µ (2-5)对煤储层而言,其渗透率主要取决于煤中的裂隙,在考虑基质孔隙有渗透率能力的前提下,用统计学和蒙特卡罗模拟法提出了预测裂隙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公式:ww KK K ′= (2-6) 对煤储层而言,其渗透率主要取决于煤中的裂隙,在考虑基质孔隙有渗透率能力的前提下,用统计学和蒙特卡罗模拟法提出了预测裂隙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公式:∑==ni si i f A W L 1φ (2-7)sini i f A WL k /1052.5414∑=×= (2-8)式中:fφ——裂隙孔隙度;i L 、i W ——第i 条裂隙的长度和宽度;n ——某样品或岩石中裂隙总数;s A ——样品或岩石的面积。
Cuexol 等也用裂隙宽度和长度来估算其渗透率:s L Ab k /3= (2-9)式中:b ——裂隙宽度,mm ;L ——长度,mm ;s ——面积,2mm ;A ——系数。
当一组裂隙平行层面时,61024.3−×=A ;当两组裂隙相互垂直或裂隙紊乱,61071.1−×=A ;当三组裂隙相互垂直时,61028.2−×=A 。
2.3 煤体绝对渗透率尽管绝对渗透率是煤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不应该受测试流体的影响,但实际测试中发现用不同流体测得的渗透率是不同的,尤其是煤岩,气渗透率与水渗透率会相差很大。
目前无论是在常规储层或是在煤储层的气-水相对渗透率测定中,绝对渗透率的确定还没有较为权威的规定,归结起来主要有四种绝对渗透率:1)用束缚水饱和度条件下的气渗透率作为绝对渗透率; 2)以单相气体渗透率作为绝对渗透率;3)将不同压力下的气体渗透率作克氏校正后获得的等价液体渗透率作为绝对渗透率; 4)分别测定气水单相流体的渗透率,作为相渗测定中相应流体的绝对渗透率。
以上四种绝对渗透率主要是针对常规储层而言的,目前还很少讨论煤储层绝对渗透率的确定方法。
美国阿莫克公司和岩心公司等实验室在进行煤岩气-水相对渗透率的测定中,是采用水的渗透率作为绝对渗透率。
但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用水的渗透率作为绝对渗透率常常会出项气相对渗透率1rg k >的现象,显然是不合理的。
同时,由于煤岩渗透率收围压影响很大,所以我们认为用相渗测定过程中储层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气体最大渗透率—束缚水饱和度下的气体渗透率作为绝对渗透率是较为合理和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