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名著复习诗歌鉴赏之探究古诗词中名句的赏析教案(优选.)

合集下载

古诗词鉴赏(中考复习公开课教案)

古诗词鉴赏(中考复习公开课教案)

古诗词鉴赏——中考复习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复习课内所学诗词曲,归纳古代诗词曲鉴赏方法。

2、运用方法独立赏析简单的课内诗词曲。

一、导入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最近三年海南省中招考试特别重视对古诗词的考查,并把古诗词鉴赏作为一个独立的版块进行命题,作为初中生我们应该懂得一些简单的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二、方法归纳与训练孔子说“诗言志”,“诗传情”。

诗歌是是诗人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

因此,我们在复习赏析一首诗时,首先要弄清楚这首诗的心灵即主题。

(一)明主题那么在我们初中阶段接触过的古代诗歌中,哪些情感主题是最常见的呢?1、思乡怀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2、送行饯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建功立业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密州出猎》)4、寄情自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5、忧国伤时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6、咏史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潼关怀古》)一首诗歌的字数有限,诗人要将这些情感正确的表达出来不容易。

因此,古人很重视字词的锤炼,讲究用凝练的语言表达充沛的情感。

我们每读一首诗,都要仔细品味诗中的字词。

(二)品字词品味字词,揣摩古人遣词造句的匠心,是鉴赏古诗的一项基本功。

那么怎样品呢?1、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弄懂字词的表面意思。

2、领悟字词背后所含的情趣和意蕴。

3、重点关注动词和形容词学习品味以下诗句: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意中看到,更显悠闲自在。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反义词,一聚一分凸显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直,无风,直冲云霄,极写孤烟之轻盈,高渺;圆,极写落日之低。

描绘了沙漠的苍茫寥廓的奇特景观。

)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以少蕴多,是一切文学语言中最精粹,最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

我们除了可以从字词方面品味诗歌语言外,还可以从修辞方面品味诗歌语言。

中考诗歌赏析教案

中考诗歌赏析教案

语文中考复习古诗词赏析教案复习目标1.了解中考古诗词的赏析点;2. 积累古诗词赏析的有关知识;3:了解中考语文这块的基本题型。

4.掌握古诗词赏析的一般方法。

复习重点掌握运用语言品析古诗词的一般方法。

复习难点理解品析诗歌语言与赏析艺术形象、画面意境、思想感情、艺术手法的内在联系。

课时设计 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音乐《水调歌头》)同学们,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优秀的诗人和精美的诗作数不胜数。

作为一个生活在诗歌之国的中学生,我们不仅要背古诗词,而且要会欣赏古诗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古诗词赏析。

(板书:古诗词赏析)二、初试身手(中考真题)(一)(2016年常德中考试题)阅读下而的诗,完成17-18题。

(5分)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7. “前朝”在这里是指()。

(1分)18. 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

(4分)答:17、赤壁之战时期18、这两句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化,而间接地通过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化,(2分)(答出对这两句的理解,如“要是没有东风,孙刘联军必败无疑,东吴的两个美女将会被曹操掳去,关押在铜雀台”,也可以给2分)以小见大,形象生动,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可谓别出心裁。

(2分)(答出“诗人把孙刘联军的胜利简单归结为偶然的东风,借题发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也可以给2分)(二)(2015年常德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7-18题。

(5分)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7.“浮云”在这里指。

(1分)18.写景与抒怀相结合,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试分析本诗写景与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4分)答: 17.(1分)困难,挫折(消极的事物)。

浮云具有漂浮不定的特点,可用来暗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明白了这个意象,便可以体会出作者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

18.(4分)前两句写出了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1分)为后两句作了铺垫(蓄势)。

中考古诗词赏析 教案

中考古诗词赏析 教案

中考古诗词赏析
执教:何昆忆
教学目标:
1、明确古诗词中考考点。

2、熟悉古诗词中考常考题型。

3、掌握常考题型的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
1、鉴赏课内外古诗词,从不同角度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2、把握品析古诗句、字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熟练运用古诗词中感悟情感主旨,和字句赏析类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一曲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考古诗词阅读是必考点之一,但也是大家丢分最多的阅读题,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拨开云雾,见答题技巧。

二、活动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学一学)
学生根据近三年泸州市的古诗赏析中考题,归纳考题的特点。

再分小组合作完成《醉花阴》的诗词赏析。

1、学生谈中考诗词题型特点,(教师明确),以及读古诗的步骤。

2、听朗读后有感情朗读《醉花阴》
3、学生讲述该诗的内容,以及简介作者。

4、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诗词赏析题,并用规范的语言和答题模式回答。

5、总结答题模式
三、活动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练一练)
1、学生阅读《望岳》,根据今天大家一起讨论的中考题的两个出题的角度为《望岳》出两题,并附上参考答案,看看谁做的最快最好!
2、学生展示。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做诗词鉴赏阅读时,只要我们牢记这几点,拿出“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气势,多练习,多总结,定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赏析教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赏析教案

《古诗词赏析》教案初稿一、导入同学们,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古诗词的赏析已成为中考备考的一个亮点。

尽管相对全卷来说并不多,但是这部分的失分情况却十分严重。

针对这种情况,在备考古诗词赏析时,我们要格外的细致认真。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对古诗词赏析这个专题进行复习,希望对大家的复习备考有所启发。

二、确定考试目标首先我们来看看考试目标:(初步鉴赏浅易的古诗词,赏析和评价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情感。

——浙江省初中毕业生考试说明)。

温州市的《复习导引》中说的更加具体(1、了解诗词曲的题材特点和相关常识。

2、揣摩、品味诗词曲凝练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把握作品内容,体会诗词曲的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

)我想,只有正确的研读考试目标,我们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复习和练习才更加有针对性。

那么,中考古诗词鉴赏到底考些什么呢?我们先不妨先来回顾过去三年的考题。

三、归纳基本题型1、这是近三年来温州市的古诗词鉴赏题,看一看它考查的内容主要是什么,并且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

例一:06年中考题:•6.赏析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2分)•(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2分)例二:07年中考题:•三、古诗文阅读(4分)•从军行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5.在诗的前两句中,哪两个动词最能体现边塞寒冷严酷的环境特点?(2分)•16.“红旗直上天山雪”一句表现了从军将士怎样的精神?(2分)例三:08年中考题:•三、古诗文阅读(4分)•送友人薛涛•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注释】①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14.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的景象。

(2分)•15.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1、通过对前三年的试题的研究,大家有什么发现么?明确:仔细研究之后我们发现,考查内容主要以语言品味,情感把握为主。

中考古诗词鉴赏教案

中考古诗词鉴赏教案

龙文教育个性化辅导授课案教师:______ 学生:______ 时间:_____年___月___日__________段一、授课目的与考点分析古诗词鉴赏二、授课内容:1.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对于正确分析综合并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果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不能正确理解,也就很难谈得上对于整首诗作的分析与鉴赏。

2.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一定的思想,高考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思想的考查,透视考生的整体概括能力。

3.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诗歌是作者思想的产物,同一事物,作者的世界观、处境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不同。

古代诗歌阅读,就是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4.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是艺术地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高考通过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的考查,可以评估出一个人的文学品位。

5.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属于创造思维的范畴,它不但需要调动考生阅读的积极性,还要开动考生主观思维的机器,因此,科学地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非要下一番苦功不可。

诗歌的基本类型(1)送别类(2)怀古类(3)边塞类与思乡类(4)闺怨类(5)借景抒情类和咏物言志类形象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

例如杜牧的《山行》,诗中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等,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

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

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粗线条白描,也可以浓墨重彩,精雕细刻,可以铺垫、衬托,也可以借助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中考专题复习系列之古诗词赏析教案

中考专题复习系列之古诗词赏析教案

中考专题复习系列之古诗词赏析教案【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复习目标】了解诗歌基本常识,把握诗歌鉴赏规律,明确答题方法。

导入:诗歌是纯粹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生命活在作者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里。

而语言和表达技巧是塑造艺术形象必需的工具和手段。

诗人创造诗歌,塑造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绝非为了艺术而艺术,而是要通过艺术形象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和认识态度。

因此,诗歌赏析是有规律可寻的。

诗歌赏析把握两个重点:1、通过反复吟诵、联想,抓住诗词(曲)中的意象,深入体味作品的意境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品味诗词(曲)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正确理解其在诗歌中的含义,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考点归纳:古诗赏析考什么?1、品味关键词句;2、感知艺术形象,赏析表达技巧;3、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情感。

【考点一】例1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品味关键词句读一读,你认为“几处早莺争暖树”中“争”字好在哪里?参考答案:“争”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光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例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

只要在四海之内,就算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邻一样,相隔一秦一蜀又算得了什么呢?本句摆脱了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了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

品味关键词(句)方法小结:提问方式:这句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式:某字(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题思路:(含义+句子描述+表达作用)(1)抓住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活用词等分析,理解该词在句中的含义。

《古诗名句欣赏》教案

 《古诗名句欣赏》教案

《古诗名句欣赏》教案古诗名句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和欣赏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2. 掌握一些重要的古诗名句;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古诗名句的基本意思;2. 学会运用诗句欣赏诗歌。

三、教学内容与流程安排:第一部分:导入与热身(10分钟)1.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可以播放一些古典诗词的音乐,如琵琶行、静夜思等,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2.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诗歌的印象和感受。

第二部分:名句欣赏与解读(3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古诗名句的重要性和美丽之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经典的古诗名句,如李白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月黑见渔灯"等,并解读其意义。

3. 学生们根据教师的引导,逐句解读名句,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第三部分:创作与欣赏(40分钟)1.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到的古诗名句进行创作,可以采用对对联、填空等方式,让学生增加参与感和创造力。

2. 学生们交流自己的作品,欣赏彼此的创作成果。

3. 教师从学生的作品中选取一些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引导学生进行改进。

第四部分:拓展活动(30分钟)1. 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一位古代诗人,了解他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2. 学生们可以结合课堂学习的名句和自己的感受,创作一篇关于该诗人的人物评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名句欣赏和创作相结合的方式,既让学生学会了欣赏古代名句,又激发了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学生们积极参与了创作活动,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的名句进行创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得到了提高。

同时,学生们对古代诗人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加了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教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教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教学内容解读]近几年,古诗词鉴赏已成为中考语文的考点之一。

鉴赏的考点涉及到:对名句的理解和鉴赏;理解内容主旨、思想情感;品析语言特点、体味炼字;品味表达技巧;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感知艺术形象。

在以往的考查中,学生在古诗词鉴赏方面失分较多,得分率偏低,这已成为了制约中考语文得高分的瓶颈。

中考的古诗词鉴赏,分值是5-8分,题型是主观题,以表述题、评述题为主,题量为1-2题。

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也迫使我们在古诗词鉴赏的教学及备考工作中及时采取新的策略。

所以,这节古诗词鉴赏复习课就定位在:一方面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训练学生整体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经过“一模”前的一轮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已经基本了解,但是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所以,本节课的设计就以引导和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诗歌鉴赏题的方法和鉴赏诗歌的综合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教学设想]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讨论、练习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让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方法和提高得分率等目标。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引导和训练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方法及提高鉴赏的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师为导体和生为主体的原则。

通过教师的“答题技巧点拨”和学生的“我也可以这样做(做练习:我学、我练、我提高)”两个环节,精选典型题目,让学生学得明白、练得明确、做有成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提高学生的思想品位和文化修养。

2、帮助学生克服对古诗词鉴赏的畏惧心理,增强他们应试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引导和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诗歌鉴赏题的方法和鉴赏诗歌的综合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探究古诗词中名句的赏析【教学目标】1.探讨对名句或重点句的赏析方法。

2.熟悉常考题型并掌握答题技巧【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名句赏析是热点考题,名句常是诗词的主旨或情感核心,因此,对名句赏析的考查是很重要的。

二、近几年中考题:(一)阅读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回答问题。

(3分)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简短赏析。

(2分)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

从景物描写的角度、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精炼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

能指出抓住特点写景(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或采用什么修辞手法(如对偶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如“合”“斜”)等,给1分;说出其妙处或表达效果的给1分,共2分。

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

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

(或:“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6分)游山西村【南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0.诗歌的第二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你分析其原因。

(2分)10.(2分)参考要点:景色优美,充满哲理,对仗工整。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两题。

(5分)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7、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画线的句子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7、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古人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8、勾勒了一个英武豪迈。

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

抒发了渴望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

(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8—9题。

(5分)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报携玉龙为君死。

9、“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示例: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三、答题步骤:1.找准赏析的切入点,或修辞、或写景、或含有表现力的词语等;2.结合具体的语境,回答该句表达的意思;3.最后指出其蕴涵的哲理(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四、具体讲解。

下面着重从四个方面来举例说明:(一)炼字词从关键词语上着手。

抓住诗词中的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等几方面来品味赏析用词的妙处。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典型题例】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解析:本题仍是考查炼字,但略有变化,要求从一个句子中找出最富有表现力的字或词语来进行赏析。

根据上面的“方法指津”,先找“诗眼”。

“诗眼”通常是全篇主旨或诗人情感所在,通常是动词或形容词,结合诗句和全诗分析,“诗眼”应该是“悠然”或“见”,确定之后,再按照以上的方法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一:“悠然”是自得其乐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实际演练】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新晴(宋)刘攽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偷开门户又翻书”一句中,“偷”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炼字,根据上面的赏析方法来具体分析:“偷”字含义浅显,应先指出修辞方法,结合全诗可以看出是指南风“偷”,所以是拟人;把南风说成“偷”,写出了南风的顽皮可爱,这么说,可见诗人欢悦的心情。

参考答案:“偷”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南风的顽皮可爱,表达了诗人的欣喜、欢悦之情。

(二)析技巧从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上着手,分析关键句的含义,探究其作用。

【设问方式】这两句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某联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面前说过的一些表现方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①明辨抒情方式。

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②辨明表现手法。

A.衬托,衬托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三种;B.象征;C.烘托;D.白描;E.虚实结合;F.动静结合;G.点面、抑扬、正侧面结合等。

③审清修辞手法。

对比、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顶针、互文等。

如:刘禹锡的《望洞庭》中把洞庭山水喻为“白银盘里一青螺”,请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典型题例】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认为好在哪里?解析:本题考查的实际上是对名句的赏析。

结合以上的方法,先找准赏析的切入点——比喻,再具体分析:是自喻,为什么自喻,实际上就是表达自己的情怀。

另外,该句还富有哲理意味,也应该答出。

参考答案: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形象地表达了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愤懑和惆怅,同时也表达出豁达的情怀。

现在人们赋予了它新意,常用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答题步骤】(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相关诗句解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

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实际演练】农家望晴(唐)雍裕之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第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解析:本题比较简单,比喻的修辞手法不难看出;关键是指出修辞后怎么答,按照上面的方法,应具体分析,把什么比成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鹤立”比喻白发老农持久、执著的站立姿态,形象地表现了他希望天晴的迫切心情。

(三)绘意境从诗词中句子描绘的意象入手,通过想象和联想,赏析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

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设问方式】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答提示】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观事物的形、神水乳交融后所产生的艺术境界。

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诗作的原意,它既体现了诗“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核心问题。

意境含物、情、意三个方面,三者各自侧重,分出三种类型:物境:景重,情浓,意淡,情境:情重,景散,意明,意境:意重,情浓,景淡,答题时要三者皆说,只是有所侧重而已。

【附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固定内涵】菊—隐逸、高洁;梅—坚强、不屈不挠;松柏—坚挺、傲岸、坚强;柳、折柳—送别、留恋、伤感;鸿雁—思念、孤独;子规—悲惨、凄恻;沙鸥—飘零、伤感;江水—时光的流逝;酒—欢悦得意或失意愁苦;明月—团圆或思乡;夕阳—失落、消沉、思念或珍惜美好的人生;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人生的坎坷……【典型题例】(一)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0.“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特点的?(2分)答:10.①这句话选取了“早莺、暖树、新燕、春泥”等富有代表性的景物。

(1分)②抓住了“争”“啄”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并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

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1分)【答题步骤】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指出其含义。

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图景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切忌翻译),并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说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再谈谈交融了什么意境,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雄浑苍茫)、恬静优美、孤寂冷清(悲凉凄清)、萧瑟凄怆、凄迷幽远、苍凉沉郁、和平静穆、明丽鲜艳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④指出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或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赞美之情、仰慕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并指出为什么。

【实际演练】(三)夏夜追凉杨万里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15.结合三四句中景物的特点,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分) 答:15.(2分)“竹深”“树密”“虫鸣”给诗人带来微凉的感觉(写出了环境的幽深静谧)(1分),表达了诗人惬意(舒适、宁静)的心情(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