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导学案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导学案主备人:审核人:二次备课【课前导习】1.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理论,理解认识佛、道对儒家思想的冲击,理解科技、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认识三国到隋唐时期文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通过文献资料记载,解读印证魏晋至隋唐儒学思想特点及地位的变化。
4.运用文献资料,认识“三教合一”的局面,但儒家思想始终占统治地位。
5.认识三国到隋唐时期文化的多元化与繁荣发展的特征,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展示预习】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从儒学独尊到“三教合一”(1)汉代儒学独尊: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道教广为传播,佛教盛行①魏晋南北朝时,道教在________广为传播,外来宗教________在中国盛行。
②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③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________”和“尊道”,佛教也吸收________的精髓,渐趋本土化。
(3)隋朝“三教合一”,唐朝三教并行①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____________”,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②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________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③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其中________的修行比较简便,对后世影响最大。
2.从佛教“盛行”“灭佛”到复兴儒学(1)魏晋时期佛教盛行:魏晋时期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____________。
(2)南朝范缜抨击佛教:南朝________思想家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3)统治者四次灭佛①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先后四次灭佛。
②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导学案+习题(含答案)

第八课《金与南宋的对峙》导学案一、知识储备,复习测评1、12世纪初由女真人建立的政权是:()A、南宋B、辽C、西夏D、金2、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主张坚决抵抗的北宋宰相是:()A、寇准B、秦桧C、阿保机D、岳飞3、澶渊之盟是北宋与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政权签订的协议()A、辽B、西夏C、金D、蒙古二、明确目标,提出任务学习目标:1、掌握女真崛起、宋金战争、南宋建立、岳飞抗金、宋金议和的史实。
2、知道岳飞抗金胜利的原因,学会评价岳飞。
三、自读文本,预习评价1、女真族生活的地域在哪里?找出女真族建立政权的时间、都城和建立者。
2、找出金灭辽的时间和过程、金灭北宋的时间。
3、找出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4、说出岳飞抗金的事迹,找出宋金议和的内容和影响。
四、合作探究,展示交流1、岳飞和他的岳家军在抗金斗争中能够取胜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评价岳飞?2、如何正确认识两宋时期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三次议和?五、学习小结我的问题与收获:第八课《金与南宋的对峙》检测题1、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A B C D2、宋与辽、夏、金议和的相同点是()A、宋向少数民族政权称臣B、宋向少数民族政权送岁币C、划定双方的边界D、少数民族的军队撤走3、在美丽的西湖畔,曾有一位姓秦的读书人来到一座英雄墓前看到几尊铸铁跪像,触景生情,十分惭愧地写下来两句诗:“自从贼后不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这位读书人为了何事发出这样的感慨()A.文天祥宁死不屈B.王彦抗金C.秦桧谋害岳飞D.韩世忠抗金4、岳飞诗曰:“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在这里,匈奴是指()A.女真贵族 B.契丹贵族 C.党项贵族 D.匈奴贵族5、小刚同学在暑期旅游的时候,参观了岳飞墓。
在岳飞的墓门上有幅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但是小刚同学不知道“忠骨”、“佞臣”分别指的是谁,你能帮他解释吗?()A.岳飞、赵高 B.郑成功、和珅 C.戚继光、兀术 D.岳飞、秦桧6、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宋、金之间“议和”的不同点是()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C.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D.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7、“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 人生寓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人生寓言》导学案第8课人生寓言【基础演练】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嬉戏()慷慨()厄运()落难()心旷神怡()诸神之王()险象dié生jiǎo 洁mǐn 灭bǐn 告风yùn lǔ去2. 下边四组中无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慷慨归属乌云蔽月抢劫B.撤消禀告突如其来行乞C.拐杖折摩天灾人祸风韵D. 金窖厄运心旷神饴正色3.解释下列词语:⑴慷慨:。
⑵得失之患:。
⑶心旷神怡:。
⑷险象迭生。
⑸突如其来。
⑹嬉戏:。
⑺正色:。
【综合运用】4.有人说:寓言是“小故事,大道理”,现在班上将要举行以“我最喜欢的一则寓言”为主题的推荐比赛,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做好准备:在正式比赛之前,请你根据比赛的主题确定自己参赛内容,做好充分准备。
①搜集、整理资料,确定“我最喜欢的一则寓言”②用简段的一句话概括寓言内容:③用简短的一句话揭示寓意;④拟写推荐词(100字内):(2)拟写标语;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拟一条简洁优美、富有感染力的标语:【课内精读】阅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白兔和月亮在众多的兔姐妹中,有一只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
她爱大自然的美,尤爱皎洁的月色。
每天夜晚,她来到林中草地,一边无忧无虑地嬉戏,一边心旷神怡地赏月。
她不愧是赏月的行家,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
于是,诸神之王召见这只白兔,向她宣布一个慷慨的决定:“万物均有所归属。
从今以后,月亮归属于你,因为你的赏月之才举世无双。
”从那以后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
可是,说也奇怪,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这是我的月亮!”她牢牢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
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唯恐宝藏丢失。
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销了那个慷慨的决定。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8.《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素养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朗读培养文言语感,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古人的机智、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美德。
◎重点:理解课文大意,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知识链接送给你做令尊吧从前有个农夫,听人说“令尊”二字,心中不解,便去请教村里的秀才:“请问相公,这‘令尊’二字是什么意思?”秀才看了他一眼,心想,这庄稼汉连令尊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都不懂,便戏弄他说:“这‘令尊’二字,是称呼别人家的儿子。
”说完,秀才掩嘴而笑,心中暗暗得意。
农夫信以为真,就同秀才客气起来:“相公家里有几个令尊呢?”秀才气得脸色发白,却又不好发作,只好说:“我家中没有令尊。
”农夫看他那副样子,以为当真是因为没有儿子,听了问话引起心里难过,就恳切地安慰他:“相公没有令尊,千万不要伤心,我家里有四个儿子,你看中哪一个,我就把他送给你做令尊吧!”情境预设看着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老师不由得想起了冰心先生的一首小诗来,请同学们大声齐读一下:“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他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
”是呀,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七岁让梨的孔融、智救友伴的司马光……他们的故事,至今还在流传。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聪颖机智的少年——陈元方。
【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太丘舍.去()尊君在不.()非人哉.()友人惭.()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元方时.年七岁时:(2)尊君在不.不:(3)相委.而去委:(4)则是无信.信: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
(1)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今义:。
(2)太丘舍去.古义:;今义:。
(3)下车引.之古义:;今义:。
(4)元方入门不顾.古义:;今义:。
4.翻译下列句子。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2)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咏雪》导学案一、了解学习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世说新语》相关文学常识。
2、朗读文章,借助角色演读的形式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赏析比较咏雪的两个比喻句,并能够在日常写作中熟练运用。
4、学习文章塑造人物的写法,感受东晋名士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
二、发布预习任务一次机缘巧合,你穿越到东晋。
某日,你在家中闲坐,收到一封来自谢太傅谢安的邀请函,他邀请你参加“冬日茶话会”,与他的家人一同饮茶赏雪,早就听闻谢太傅大名的你欣然答应。
为了能尽快融入这次家宴,你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查阅《世说新语》的相关材料,了解谢太傅一家。
1、查找刘义庆、《世说新语》、谢太傅一家相关资料(1)你了解的刘义庆(2)你了解的《世说新语》时期:编者:体裁:内容:评价:(3)你了解的谢太傅一家谢太傅:谢朗:谢道韫: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与句读。
(1)读准字音俄()骤()撒()差()拟()絮()奕()凝()(2)为文章划分正确的节奏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结合文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释以下加点字词和句子的意思。
①寒雪日内集..: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讲论文义..:_____________ ②与儿女③俄而..曰:_____________..雪骤.: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④公欣然⑤白雪纷纷何所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撒盐空中差可拟⑦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⑧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⑨白雪纷纷何所似?⑩撒盐空中差可拟⑪未若柳絮因风起。
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三、课堂学习任务1、小组合作:请结合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设计剧本,以角色演读的方式将当时的场景真实地还原出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8课《孟子》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8课《孟子》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孟子》的文学背景及孟子其人。
1.2理解《孟子》中的主要思想及哲理。
1.3掌握课文中重点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深入解读文本。
2.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孟子的思想光辉,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2提高审美情趣,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孟子》的文学背景及孟子其人。
1.2《孟子》中的主要思想及哲理。
1.3课文中重点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2.教学难点:2.1对《孟子》中深奥哲理的理解。
2.2对课文中复杂句式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简要介绍《孟子》的文学背景及孟子其人。
1.2学生分享对孟子的了解及对《孟子》的初步认识。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2.2学生查找并记录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
3.合作讨论3.1学生分组,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讨论。
4.精讲点拨4.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进行讲解。
4.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5.实践运用5.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2教师给出实例,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6.2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孟子》的文学背景及孟子其人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
3.在精讲点拨环节,学生对课文中的难点有了深入的理解。
4.实践运用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程要求。
2.教学内容丰富,涵盖《孟子》的文学背景、孟子其人、课文内容等多个方面。
3.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学生导学案

春我开口,我表达。
我交流,我收获!第八课《寡人之于国也》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其历史进步性。
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3、了解并掌握文中部分实词的多义及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
4、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5、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
【学习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学习难点】1、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2、赏析孟子的论辩艺术。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加强朗读,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疏通文意。
2、摘录自学难点,组内交流互助解答3、将组内合作解决不了的难点归纳到小组长处,由学科班长统一整理,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究。
明确目标自主学习第一学时学习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结构赏析文章前四段一、走近孟子和《孟子》孟子,名(前372—前289),字,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最大的儒学大师,是孔子学说的嫡传。
后世常以“”并称,元文宗封孟子为“”。
挑选、创新。
例如:他否定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主张社会分工;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他还提出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等等。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记录孟子言行的书。
全书共七篇(《梁惠王》《公孙丑》《腾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分上下,为儒家经典著作,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书全面反映厂孟子的思想。
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导学案)七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陈太丘与友期行》导学案【学习目标】1、译读感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宣讲家风故事。
2、结合语言、动作描写的语句,赏析人物形象,树立家风典型。
3、把握主旨,传承古人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美德,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
【学习重点】1、译读感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宣讲家风故事。
2、结合语言、动作描写的语句,赏析人物形象,树立家风典型。
【学习难点】把握主旨,传承古人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美德,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为进一步推动我校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家风家训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我校团委面向全校师生开展“重视家风家训,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宣讲活动,要求每班推选一个家风故事,撰写宣传词,在国旗下宣讲。
经过票选,我班决定推选陈元芳的故事,请大家认真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任务。
情境任务:任务一:译读感知,概括家风情节任务二:赏析形象,树立家风典型任务三:思想感悟,传承家风美德二、任务一:译读感知,概括家风情节宣讲故事前请大家搜集相关资料,知人论世,并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概括故事情节。
1、编者介绍: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刘义庆,完成填空。
刘义庆(公元403--444年),__________王朝宗室,_______家。
字_______。
他秉性简素,爱好文史,喜欢招聚文学之士,《__________》是他组织编写的一部__________小说集,是六朝__________小说代表作,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体小说代表作。
2、作家作品:《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__________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等人编撰,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载__________到__________的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志”是_______的意思。
“志人小说”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读标题:陈太丘与友期行4、译读感知:要求:读准字音,在书上划分节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
班级姓名组别评价
【学习目标】
1.掌握古老而神秘的文字,并能进行识别。
2.掌握世界三大宗教创立的时间、地点、创始人、教义,了解三大宗教产生的背景、传播情况及相关节
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宗教信仰,宗教情感,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情感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
【学习重点】埃及的象形文字、佛教的产生【学习难点】宗教与迷信的区别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文,自主解决下列问题)
知识点(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1.古代亚非人民创造了哪些文字?写出每一种文字产生的大致时间。
2.依据课本插图初步认识它们。
知识点(二)世界三大宗教
2.世界三大宗教从产生地区上看有什么共同点?你知道与它们相关的节日吗?
二、合作探究(先自主探究,后组内交流,达成共识,准备展示)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
材料二:“救世主”叫人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材料三:号召大家信仰唯一的神“真主”安拉,说自己是“真主”的使者。
①上述三则材料的观点分别属于哪种宗教?写出其创始人。
②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促进作用的是什么宗教?4世纪时,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的是什么宗教?
③这三种宗教都产生在哪一洲?对我国影响最深远的是什么宗教?
④请你分析它们的教义有什么共同点?
三、反馈展示(先组内反馈交流,再班内展示共享)四、串联反刍
五、当堂检测
1.一位游客在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听讲解员指着一历史文物说:“石柱上的法典是迄今所知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请你判断文物上文字最有可能是()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字母文字 D.甲骨文
2.伊斯兰教信徒将麦地那称为先知之城,他们尊称的“先知”应是()
A.穆罕默德
B. 安拉
C. 耶稣
D. 释迦牟尼
3.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伊拉克人民号召对英美侵略者进行“圣战”,结合历史判断伊拉克人民主要信仰的是() A.基督教 B.佛教 C.天主教 D.伊斯兰教
4.下列关于三大宗教的产生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产生于亚洲②依次产生的时间间隔大致相同③都有相应的创始人④客观上都有利于地区的统一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2011·成都]西方的“复活节”是纪念耶稣在十字架受刑死后复活的节日,相关的宗教信仰是象征着重生与希望。
与该节日相关的宗教信仰是()A.佛教 B.伊斯兰教 C.犹太教 D.基督教
6. [2011·恩施]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玉树
7.1级大地震使数万同胞的生命瞬间埋葬在废墟和泥石之中,全国各民族纷纷发出救援,震灾的现场到处活跃着带有“红十字”标记的医护人员。
“红十字”成为舍己救人的象征,“十字架”以纪念耶稣受难而成为某宗教的信仰标志,请问该教的经典是()A.《古兰经》 B.《金刚经》 C.《圣经》 D.《大阴真经》
7.[2011·泉州]每年12月25日的圣诞节是西方许多国家的重要节日,与这一节日直接相关的宗教是()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8.[2011·桂林]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它们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各自都形成了严格的宗教教规,以下对宗教活动的描述符合教规的是()
A. 基督教徒在教堂里诵读《古兰经》
B. 伊斯兰教徒在寺庙里拜佛
C. 佛寺中供奉着释迦牟尼的塑像 D.伊斯兰教的清真寺里供奉着耶稣像
六、学习小结
七、课后拓展:请同学们留心一下你身边的人信哪种宗教,观察他们主要有哪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