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素材
八年级历史中华书局版下册第18课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3.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 社会稳定 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从20世纪 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逐步开展了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2)1993年, 十四 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包括社会保 优抚安置 和社会互助等内容的 险、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多层次 的社会保障体系。此后,国家加快了社会保障制度改 革的步伐。到目前为止,以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同时,我国实行了城市居 民 最低生活保障 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也在探索建立农 村 养老 、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自主学习一.生活水平的提高阅读课本103-104页内容
1.生活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市场日益繁荣, (1)背景: 居民收入 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自主学习二.就业观念的转变阅读课本104-105页内容
2.就业观念的转变 (1)在计划经济时代,劳动用工的 管理权高度集中,从中专毕 业生到大学毕业生,以及退伍军人,就业都由 国家 统一分 配。
(2)竞技性体育:①1956年,举重运动员 陈镜开打破最轻量级双手挺举世界 纪录,成为第一个打破 世界纪录 的中国人。②1959年,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 容国团夺得 世界冠军 。③1984年的第 23 届奥运会 男子单打冠军,这是中国第一个 上,中国体育健儿夺得15枚金牌、8枚银牌和9枚铜牌,突破了中国 奥运史 上 奖牌的零纪录。④2000年,第27届奥运会在悉尼举行,中国体育代表团获金 牌28枚,名列金牌榜 第三 。
第18课 新时期社会生活 的变迁
学习目标 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 的不同及就业制度、社会保障方面 的变化 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 住行方面的变化
第18课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8课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分层设标
整合释疑
(一)、现在与建国初期相比我们的衣食住行有 哪些变化? (二)、社会主义的今天,新的就业观念是什么?
(三)、1993年中共14届三中全会建立的多层社 会保障体系是什么?目前初步形成的社会 保障体系是什么?有何作用?说出与你的生活最 密切的一项保障。
(二)、就业观念的转变
“等、靠、要”思想 和端“铁饭碗”
自主择业、双向选择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会保障制度的改革:1993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建立包 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 会互助等内容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为主的社 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
课堂小结
生活方式 衣 建国后 改革前 数量有限、色彩 样式单调 改革开放后 多彩、款式多样
食
住
匮乏、单调、营 养不足
居住条件差
从“吃饱”到“吃好”到讲究营 养、质量
居住面积扩大、 环境改善
行
就业制度 社会保障
交通条件较差
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统配、铁饭 碗 退休金制度、公 费医疗
交通条件有了 明显的改善
自主就业、持证上岗、就业培训、 公开招聘等 最低生活保障、养老、医疗、失 业保险等
意义:新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党和政府 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 替一位的体现。
二、分组讨论 拓展提升
1、以《基础训练》为平台,完成选择题。不会的先组内 解决,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 2、80年代初,小明的爸爸在县一家棉纺厂任厂长,一家 衣食无忧;90年代初,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棉纺厂因
小组作业
哪些因素改变了人们 的就业观念?
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分解

4.概括我国近代报刊的创办特点,说明报刊在中国 近代史上的作用,并分析近代社会报刊业发展的原因。
特点:①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渗透和侵入由外国人 创办的;②办报活动与现实政治斗争关系密切。 作用:①宣传进步思想文化,唤醒民众觉悟;②批 判落后封建制度,支持配合政治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 化进程。 原因:①受西方报刊产业发展和文化扩张的影响; ②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③资产 阶级、无产阶级思想宣传的需要;④人们对动荡社会信 息的需求。
2.“当颇富文采的人开始发表政论性观点——一 种朝廷严格禁止的,只能在通商口岸的保护下才有可能 从事的活动时,中国报刊业最终超过了纯粹事实报道的 水平。”材料是要说明 A.清政府严格禁止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B.中国报刊业局限于报道新闻 C.政治变革运动推动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D.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归功于通商口岸的设立 【解析】从材料中反映出来的是中国的报刊业得到 了发展,表现为开始发表政论性观点,而原因应是政治 的变革运动,如戊戌变法等。
【解析】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的产生,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进一步引发了戊戌变 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政治和思想文化运 动,A项正确。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属于政治运动,新 文化运动属于思想文化运动,B、C、D三项均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 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 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 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 巨大变化。
【 复 习 策 略 】
1.鸦片战争以后。 2.辛亥革命后。
4.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 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 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 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 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 件是 A.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B.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第18课_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八年级-下-中华版解析)

第18课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人们就业观念的改变,认识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了解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教学难点: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三、教材要点解析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市场日益繁荣,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表现明显。
2、在计划经济时代,劳动用工管理权高度集中,就业由国家统一分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
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成为新的就业模式。
3、与此同时,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等、靠、要”思想和端“铁饭碗”才算就业的了陈旧观念被打破,劳动者的择业观念趋于理性和务实。
4、国家实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成为新的就业观念。
5、当今社会,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择业者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增强就业能力。
6、从20世纪 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逐步开展了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7、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内容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8、到目前为止,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同时,我国实行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9、新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充分体现。
四、同步练习1、我国城乡人民的生存状态发生历史性变化开始于()A.新中国成立B.中共八大召开C.“文革”时期D.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2、导致我国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凭布票供应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发展水平较低B.中国人口众多C.防止囤积居奇D.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3、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吃”方面的主要不同是()A.改革前可以吃饭的地方很少,改革后饮食网点密集B.改革前人们吃野菜、粗粮,改革后就不再吃了C.改革前人们关心如何吃饱,改革后更关心如何吃好D.改革前人们形成的饮食习惯在改革后都发生了变化4、改革开放后,人们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的主要表现有()①人均居住面积扩大了②室内装修越来越讲究③家用电器更齐全了④居住环境明显改善⑤人们的家居观念更趋科学、合理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C.①②③D.①②③⑤5、改革开放前,社会上流传的所谓“四大件”不包括()A.洗衣机B.手表C.收音机D.自行车6、我国现行的就业机制遵循的方针,不包括()A.劳动者自主就业B.市场调节就业C.政府促进就业D.国家统一分配7、下列不属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是()A.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B.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C.国有企业的“铁饭碗”D.医疗保险制度第18课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达标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表现为()A.大米为主要食品B.肉鱼禽蛋得到充分保证C.牛奶面包代替稀饭馒头D.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2、改革开放前,人们买粮食要凭粮票,买布要凭布票,买煤要凭煤票……凭票购物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水平低B.人口多,耕地少C.政府控制城市人口规模D.政府提倡节约资源3、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人民生活发展比较缓慢,主要是由于()①计划经济的束缚②市场经济的束缚③平均主义的束缚④按劳分配的束缚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4、“吃的是肉,穿的是绸,还有钱来搞旅游”。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素材 北师大版 精品

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在岩石上留下了原始绘画。
这说明图象符号对于人类的传播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尽管绘画的手段越来越丰富,绘画的技艺越来越高明,但对于客观世界始终无法到达逼真复制的程度。
1839年摄影术的诞生,使人类具有了一种新的手段,从此可以对客观世界进行真实的记录和再现。
当年法国伟大的画家安格尔(J.Ingles)在看到银版法摄影家的作品时,也不由地感叹:“摄影术真是巧夺天工,我很希望能画到这样逼真,然而任何画家也不可能达到。
”1895年电影问世,使摄影术静止、瞬间的记录和再现发展为动态、连续的记录和再现。
摄影150多年的发展,电影100多年的发展,使它们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成为大众喜爱的一种娱乐方式。
第一节摄影一、摄影术的发明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小孔成像现象,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又出现了供绘画时成像用的透镜暗箱,以后又出现了氯化银、硝酸银等具有感光性能的感光物。
这一系列的科技成果为摄影术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1822年,法国石版印刷工匠尼埃普斯(N.J.Niepce)为了改进印刷方法,开始试验如何将暗箱中所得的影像保存下来。
1826年,他将朱迪亚沥青(一种感光后能变硬的沥青)溶化在拉芬特油中,把它涂在金属版上,然后放入暗箱,经过8个多小时的曝光,显影后终于成功地获得了第一张记录工作室外街景的照片。
但这项成果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1829年起,法国巴黎的舞台美术师达盖尔(L.Daguerre)开始与尼埃普斯合作,共同研究摄影术。
他们分处两地,各自进行试验,并互相函告结果。
但尼埃普斯于1833年病逝。
1837年,达盖尔终于发明了完善的摄影方法达盖尔摄影术(又称“银版摄影法”)。
这种摄影方法是一种显现在镀银铜版上的直接正像法,不能进行印放复制。
达盖尔认为,象这种发明的专利权,如果归个人私有,那么就永远不会造福社会,只有国家收购公布天下,才能靠众人的力量而立刻完成。
【一线精品】 社会生活的变化18人教版优秀公开课件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感悟
抢答时间
1、中国人开办的第一家轮视船频运:输公司叫什么
名字?
攻占巴士底狱
2、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叫什么名字?
3、中国自行架设的第一条电报线出现于何时 何地?
4、中国首次使用电话是在何时何地?
5、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是什么?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感悟
但学生往往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仅知 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此,我们可以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感性认识,引导他们 透过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感知近代中国 与世界的差距,在逐步形成的强烈反差中 引发学生的深刻思考,同时也把近代屈辱 的历史回归到本质的生活中。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感悟
时间里被打入冷宫。同样,在我的视教频学:中,也常常忽 略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似乎觉得攻吃占穿巴住士行底这狱些过于
大众化的东西没什么好讲的。事实上,正如李大钊所 说:“历史这样的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所以, 作为历史老师,我们应该重视社会生活史的教学。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也认识到:历史是有生命的, 学生学习历史,不是通过老师的单一传授就能获得的, 老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 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中 提高自己的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课堂巩固
社会生活的变化(近代)
项目 交通工具 通讯工具 文化生活 社会习俗
近代以前
清末民初
视频:
攻占巴士底狱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感悟
说教学感悟
长期以来,初中历史绝大部分教学内容是统治者 的政绩训令、文治武功、礼仪大典、生产经济和征伐 边务等国家和皇家大事,社会生活史曾经在很长一段
第18课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7.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完善。漫画《老有所养》反映了社会保 障体系中哪一方面的内容 ( ) A.教育保障 B.失业保险 C.养老保险 D.医疗保障 8.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绿蓝灰到五彩缤纷”,从“破烂平房到漂亮楼房”, 从“自行车到私家车进平常百姓家”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不再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人们努力生活得更好 D.人们衣食住行发生了变化 9.“打破铁饭碗”“人才招聘会”“自主就业”等流行语的出现突出反映了改 革开放以来我国( )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综合国力的提升 C.医保制度的建立 D.就业制度的变化
人才招业制度下 ,我们应该怎么办? 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增 强就业能力。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
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建立了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 等保障体系; 初步形成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为主的社保体系; 实行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
第18课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 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 的重要作用。
自主学习
1 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有哪些变化?
改革开放后:着装打扮丰富多彩--更具个性
衣—服饰的变化
“灰暗”时代
色彩缤纷、个性十足
票证年代:“排着长队购物,勒紧肠子度日”
改革开放后
食—吃的变化
匮乏、单调、 营养不足
日益丰富(由吃饱
到吃好、到讲究营 养、质量)
改革开放前的住房
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18课笔记

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18课笔记课题: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一、社会主义的建立与发展1.十月革命与苏联的建立●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随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各地建立,并最终成立苏联。
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业集体化运动也在苏联全面展开,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受苏联影响,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也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二、社会主义的挫折与改革1.苏联模式的弊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经济活力不足。
●政治上的高度集权引发社会不满和腐败问题。
2.改革与尝试— 1 —●赫鲁晓夫改革:试图调整农业政策和改善经济管理,但成效有限。
●勃列日涅夫改革:注重军事和工业的发展,但未能解决经济体制的根本问题。
3.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剧变●匈牙利、波兰等国尝试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但多未能成功。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发生剧变,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些国家瓦解。
三、社会主义的反思与启示1.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曲折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2.坚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在促进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具有优越性。
3.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理论,必须始终坚持其基本原理。
四、课堂小结— 2 —本课主要学习了社会主义的建立与发展以及遇到的挫折和改革。
通过了解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探索和实践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打破“铁饭碗”是对改革开放中某项制度的形象比喻。那就是( ) A.住房制度改革B.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C.就业制度改革D.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1-5: CDDDB 6-10:DCBDC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促进文化事业 的繁荣提出了什么方针?提出了什么体育方 针? 2.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是在哪次会议上确 定的?我国现在已经进入改革开放多少周年 了?
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 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38周年了,在三 十多年里,我国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 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就让我们通过 本课来共同回顾这三十八年的岁月变迁。
7.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完善。漫画《老有所养》反映了社会保 障体系中哪一方面的内容 ( ) A.教育保障 B.失业保险 C.养老保险 D.医疗保障 8.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绿蓝灰到五彩缤纷”,从“破烂平房到漂亮楼房”, 从“自行车到私家车进平常百姓家”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不再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人们努力生活得更好 D.人们衣食住行发生了变化 9.“打破铁饭碗”“人才招聘会”“自主就业”等流行语的出现突出反映了改 革开放以来我国( )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综合国力的提升 C.医保制度的建立 D.就业制度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着装打扮丰富多彩--更具个性
衣—服饰的变化
“灰暗”时代
色彩缤纷、个性十足
票证年代:“排着长队购物,勒紧肠子度日”
改革开放后
食—吃的变化
பைடு நூலகம்
匮乏、单调、 营养不足
日益丰富(由吃饱
到吃好、到讲究营 养、质量)
改革开放前的住房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
筒子楼 平房 现代楼房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
2 改革开放前后就业制度有哪些变化?就业观念的变 化?
3 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着
改革开放前,最时尚的装束莫过于草绿色旧 军装,胸前佩戴毛主席像章,胸前斜挎草绿 色帆布挎包,脚蹬一双草绿色解放鞋。曾几 何时,在几亿中国人的衣柜里,绿、蓝、黑、 灰等几种颜色的衣服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 位”。
住的变化
缺房、拥挤
宽敞、舒适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初
改革开放后
南绕城高速公路立交桥
合肥五里墩立交桥
行的变化
比较落后
通达便捷
改革开放前后就业制度有哪些变化?就业观念有什么变化?
改革开放前:国家统一分配 改革开放后: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 观念变化: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4.粮票、布票、油票等品种繁多的购物票证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已经非常陌生 了,这些票证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B.人们生活方式有了变化 C.人们已有多种途径购买商品 D.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的发展 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20世纪 )50年代看天上(的太阳),(20世纪)70年代看墙上(的挂钟),(20世纪)80年代看手上 (的手表),(20世纪)90年代看腰上(的手机)。这反映了( ) 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变化 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变化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变化 6.小明的爷爷说:“爷爷像你这么大的时候(15岁)一顿能吃5碗饭,你却连2碗都吃 不了。”小明争辩:“我吃了很多肉、鱼、菜,还喝了牛奶,奶奶说你那时几乎没有 这些东西吃!”这段对话说明改革开放以来( ) A.国家粮食产量有所下降 B.青少年深受西方饮食文化影响 C.青少年的体质有所下降 D.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才招聘现场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新的就业制度下 ,我们应该怎么办? 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增 强就业能力。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
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建立了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 等保障体系; 初步形成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为主的社保体系; 实行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1 小明的奶奶说现在的人真幸福,连穿衣服都五花八门,丰富多彩, 不像她们那个年代,买衣服凭布票,且数量有限。你知道发生这 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土地改革 B 三大改造 C 改革开放 D“大跃进”运动 2 “跳槽”“人才招聘”“自主创新”等流行语的出现突出反映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 A 人民生活的改善 B 综合国力的提升 C 医保制度的建立 D 就业制度的变化 3 王大爷老两口没有工作,儿子又下岗,生活困难,他们一家应被 列为哪类社会保障的对象( ) A 养老保险 B 基本医疗保险 C 失业保险 D 城市居民最低生 活保障
第18课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 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 的重要作用。
自主学习
1 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有哪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