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及农业规划
《农业概论》农业自然资源

农业自然资源农业资源:指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土壤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等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资金、化肥、农药、农机具、科学技术和信息等。
二、农业自然资源的现状(一)土地资源与土壤资源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km2,其中71%为水所覆盖,陆地面积仅为1.48亿km2。
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土壤的总称,它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全世界的耕地为14.14亿hm2(公顷),呈逐年下降趋势。
1公顷=10000平方米=15亩土壤性能差别明显:如东部土壤与西部土壤性能差异大,一个性能好,肥力高,产出多,一个肥力低,产出低。
我国尚有1/3的土壤属低产土壤(如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急需改良。
贵州省土地资源▪喀斯特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较少。
山地面积为10.8万km2 ,丘陵面积为5.4万km2 ,分别占贵州省土地总面积的61.7%和31.1%;山间平坝区面积为1.32万km2 ,仅占贵州省土地总面积的7.5%。
▪2002年底,贵州省实有耕地面积176.94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05公顷,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土层厚、肥力高、水利条件好的耕地所占比重低。
(二)气候资源农业生产对由光、热、水等构成的气候资源有着特殊依赖性。
气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的土壤资源构成和性质,水资源分配,生物资源种类和数量。
热量资源我国的热量资源丰富,但地域差异大,季节变化悬殊。
≥10℃积温,在海南省的南端达9000℃以上,长江中下游地区为5000℃左右(湖南4400-5300℃),而黑龙江省的北部不足2000℃。
水资源广义的水资源:地球水圈中各个环节不同形态的水均可称为水资源。
狭义的水资源:是指大陆上由大气降水补给的各种地表淡水(河川、湖泊)和地下淡水的动态径流水量。
大气降水是陆地上淡水的基本来源。
我国平均年降水量为628 mm。
降水量的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湿地农业规划方案

湿地农业规划方案1. 引言湿地是指一种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土壤养分,适宜种植各类水稻、蔬菜等农作物。
湿地农业利用湿地资源发展可持续农业,既满足了农产品的需求,又保护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本文将提出一份针对某地湿地农业的规划方案,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湿地生态环境。
2. 目标和原则目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原则:•综合利用湿地资源,合理选择农作物种植。
•采用科学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保护湿地生态环境,防止湿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3. 湿地农业规划方案3.1 选择适宜的农作物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性质和市场需求,结合湿地资源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农作物种植。
在湿地农业中,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包括水稻、蔬菜、水果等。
根据农作物的市场价格,确定主要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和数量。
3.2 改进水稻种植技术水稻是湿地农业中的主要经济作物,改进水稻种植技术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优质种子,科学施肥和灌溉,合理控制病虫害等措施,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
在湿地农田中进行水稻适时育秧、稻田整地、灌溉排水等管理,增加水稻的产量。
3.3 推广有机农业技术湿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应用。
推广有机农业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有利于保护湿地生态环境。
通过合理的轮作和绿肥利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
鼓励农民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病虫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4 建设农田水利设施湿地农业需要较大量的水资源,因此建设农田水利设施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关键。
建设灌溉系统,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合理调控农田水分状况。
建设排水系统,防止湿地农田积涝,避免作物受灾。
3.5 加强监测和管理加强湿地农业的监测和管理,对于实施农业规划方案起着关键作用。
建立农田土壤和水质监测系统,定期监测湿地农田的肥力和水质情况。
加强对农作物和农药的监管,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乡村振兴发展的农村自然资源管理

乡村振兴发展的农村自然资源管理在当前乡村振兴发展的背景下,农村自然资源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农村自然资源作为农村发展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农民生产生活质量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农村自然资源管理。
一、农村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农村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森林资源等多种资源,是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资源。
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水资源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森林资源不仅为农业提供木材和柴草,还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合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可以保证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源是农村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可以增加农业生产效益,提高土地利用率。
农村土地资源管理应注重产权制度建设,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推动土地资源确权登记,规范农民的土地流转行为,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农村生产的重要保障,合理管理水资源可以提高农业水利设施的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农村水资源管理应注重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水资源的调度和管理,确保农田灌溉用水的供应。
四、森林资源管理森林资源是农村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管理森林资源可以增加木材和柴草的产量,保护生态环境。
农村森林资源管理应注重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并重,加强森林防火、防病虫害等工作,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农田整治管理农田整治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工程,对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产量、改善风水条件等有着重要作用。
农村农田整治管理应注重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加强整治工程的实施监督,确保整治效果的最大化。
六、生态保护管理生态环境是农村发展的生命线,合理管理生态环境可以增加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农村生态保护管理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并重,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
七、农村资源综合利用农村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增加农村经济收入。
农业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

农业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农业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源,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
自然界可被利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来源称为农业自然资源,一般指各种气象要素和水、土地、生物等自然物。
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占有农业自然资源贫乏,而农业自然资源浪费依然严重,部分资源出现枯竭,环境污染现象日益严重,有的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查明我乡农业自然资源的状况、特点和开发潜力,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加强农业自然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农业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但对发展农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且有利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和发展国民经济。
我们课题研究小组的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玩游戏查阅有关资料,并对课题小组成员展开了具体内容分工,两人一组,对我乡的农业自然资源以及农业布局情况展开了调查走访调查。
1、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指的是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等气候因子的数量及其特定组合。
气候资源主要包括太阳辐射能、降水、温度等气候因素,气候资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农业生产的布局、结构以及产量的高低和品质的优劣。
乡坐落于长江以南的沅水河边,纬度相对较低,大陆性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特征显著。
在冬季,常受到从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南下的干冷气团掌控,比较严寒,在科东俄恒定锋面和气旋活动的影响下,增添了一定的雨雪冰霜天气。
在夏季,则多为低纬度海洋高气压气团所盘据,气候高温多雨。
春季,地面南北气流交战,气旋及锋面活动频密,雨水较多,天气多样。
秋季从夏入秋的过渡阶段季节,副热带高压势力逐步南废,整体表现为湿度大的秋高气爽天气。
总之,气候保守,四季分野;热量充裕,降水分散;春温多样,夏秋多旱;寒冷期长,暑热期长为我乡明显的气候特征。
2、水资源。
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水资源指的是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较低可溶性盐类而不含有毒物质的水分来源,通常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
农业分析与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农业分析与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农业是一个国家的重要产业,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尤为重要。
农业分析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而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则是指合理化地利用农村土地资源,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本文将从农业分析和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农业分析农业分析作为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农业数据分析、农业系统分析和农业规划等方法对农业进行准确评估和分析。
首先,农业数据分析是农业分析的基础,它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农业相关的数据来了解农业生产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其次,农业系统分析是对农业生产系统进行全面分析的方法,它可以从生产要素、生产技术和生产环境等方面评估农业生产系统的优势和劣势。
最后,农业规划是指根据农业数据分析和农业系统分析的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规划,以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农村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要素,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目的是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首先,合理开发耕地资源是农村土地资源开发的重点。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合理利用耕地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综合效益。
其次,发展农村生态旅游是农村土地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
农村生态旅游可以有效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另外,农村土地资源开发还应加强道路建设、水资源开发和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为农村土地的开发利用提供有力保障。
三、农业分析与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农业分析和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
农业分析可以为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帮助农村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加理性和高效。
而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也为农业分析提供实践基础和数据支持,推动农业分析的科学发展。
因此,农业分析和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应该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美丽乡村规划方案

美丽乡村规划方案为了促进乡村发展,改善农村环境,打造美丽乡村,我们提出了以下的规划方案。
一、景观规划:1.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乡村的自然资源,包括湖泊、山脉、森林和草地等。
建立自然保护区,限制不必要的开发,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优化农田布局:合理规划农田的布局,避免造成土地浪费和破坏生态环境。
通过科学排列和规范布局,提高农田的效益和可持续利用。
3.丰富绿化景观:加强乡村的绿化建设,引入各种各样的植物,打造出丰富多样的绿化景观。
这既可以提高农村环境的美观度,也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二、基础设施规划:1.完善交通网络:提升农村的交通网络,改善农民的出行条件。
修建宽敞平坦的道路,增加巴士和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的数量,建立出行便捷的农村交通体系。
2.建设现代化农村供水系统:完善农村的供水设施,解决农村居民的饮水问题。
修建水库和水管网,确保农村的一户一根自来水管,改善水质和供水效率。
3.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建设现代化的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加强垃圾分类教育和宣传,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三、农业发展规划:1.推动特色农业发展:根据当地资源和优势,发展有特色的农业产业,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鼓励农民发展种植、养殖、旅游等多种经营方式,推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2.提供农业技术支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的种植方法。
推广现代化农业设施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3.建设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图书馆、剧院、博物馆等农村文化设施,提供教育和娱乐场所。
举办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生态环境保护规划:1.加强水土保持工程:修建护坡、防渗漏等水土保持设施,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
加强对农田的管理和保护,提高耕地质量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2.推动农药、化肥的减量和绿色化:建立农药、化肥使用登记制度,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数量和质量。
农业资源利用规划土地水和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业资源利用规划土地水和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利用并具有生产价值的各种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和气候等。
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就如何规划、利用土地、水和气候资源展开讨论。
一、土地资源利用规划1. 合理规划耕地资源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如何合理规划和利用耕地资源至关重要。
首先要根据土地质量、地貌地形、水资源分布等因素,科学划分不同类型的耕地,合理配置不同作物的种植面积,避免单一作物大面积种植导致土壤退化、病虫害滋生等问题。
其次,要采取措施保护耕地,防止水土流失、盐碱化等现象,确保耕地的长期可持续利用。
2. 优化农田布局结构在规划土地资源利用时,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水资源情况等因素,合理设计农田布局结构,避免因排水不畅、日照不足等问题影响农作物生长。
此外,要科学配置耕地、林地、草地等用地,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水资源利用规划1. 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农业灌溉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环节,如何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对于节约水资源、增加农作物产量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提高灌溉技术水平,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合理调度灌溉水量,减少浪费,提高灌溉效率。
同时,加强水资源保护,杜绝乱排乱放、乱采乱挖等行为,保持水资源的持续供应。
2. 科学规划水资源利用在规划水资源利用时,要考虑地下水位、河流湖泊水质、降水分布等因素,科学制定水资源利用计划。
通过建设水库、堰塞湖等水利工程,调节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保障农作物的灌溉需求,防止因缺水导致农作物减产或死亡的情况发生。
三、气候资源利用规划1. 制定气候适应性农业措施气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产量产生重要影响。
为提高农作物的适应性,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制定种植适应性强的作物品种,合理安排播种时间、施肥浇水等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生态农场规划方案-最新版

生态农场规划方案前言生态农业是一种注重环境保护、劳动力就业和生态效益的新型农业,是农业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
本文旨在针对现今社会的资源环境和农业发展状况,制定出符合现代化经济和环境保护要求的生态农场规划方案,以弘扬绿色食品的价值观,在保障生态环境前提下,实现现代化农业的转型。
项目背景环境状况本项目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下沙区,属于江南水乡地区。
当地的自然环境秀美,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越发严重。
经济情况下沙区是杭州市核心发展区域之一,是未来科技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实力快速增长。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占据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小,传统农业产业越发困难。
项目宗旨本项目旨在通过与时俱进的现代农业技术、生态农业方式和科研创新手段,保障农产品的品质和环保效益,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有机生态的循环发展机制,促进生态经济的持续发展。
建设规划建设内容本项目计划在占地面积1000亩的土地上,按照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休闲观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规划建设,包括:1.生态种植小镇:通过“三产”融合发展,建设集市场贸易、农业生产、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
2.技术服务中心:通过与高校与研究机构合作,以生物科学技术为基础,开展种植的技术服务,建设区域绿色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及认证服务中心。
3.生态文化休闲区域:为游客提供环境保护、文化传承、休闲娱乐等多个功能的文化生态公园。
4.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在保证农民收益的同时,培育有机农业,提高耕地利用率,探索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建设布局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按照以下布局进行规划建设:1.生态种植小镇:占地200亩,主要包括集市、农业生产、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生态种植小镇。
2.技术服务中心:占地30亩,其中配备120平方的生态试验室。
3.生态文化休闲区域:占地360亩,其中包括绿道、湿地公园、园林观光、采摘游玩、自然体验等项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进行的物质产物,受到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的严格制约。
农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都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异,这种差异又往往带有一定的规律性,称之农业地域分异规律。
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及农业区划就是从自然、经济、技术的综合角度,揭示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农业的地区布局和结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力的一门应用基础科学。
自然界存在的能被人类利用或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利用来作为农业生产原材料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叫农业自然资源。
(天然存在的自然物质)农业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
因此你哦工业生产是生物再生产。
农业自然资源的主要内涵:1、气候资源提供并保证或影响农业生产获得产量的光、温度、水等气候因子的数量及组合特征,称为农业气候资源或气候条件,包括光能、热量资源、降水资源及天气灾害。
2、水资源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有较低的可溶性盐类并不含有毒物质的水分来源叫水资源。
它通常是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
市一中动态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冰川水,以地表水为主,以大气降水补给来源。
3、土资源土地是地球表面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主要场所,广义土地是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共同作用多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包括耕地、园地、林地、早地、内陆水域、沿海滩涂。
4、生物资源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对象的天然生长植物、动物和农业微生物的种类及群落类型称为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包括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三大类,按照其性质可分为:品种资源、林木资源、草场资源、水产资源、野生生物资源、珍稀生物资源、天敌资源。
农业资源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组成农业自然资源的各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自然界是一个统一体,在一定的水、热条件下,形成一定的土壤和植被,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动物和微生物群落,成为一个生态系统。
2、地域性由于地球与太阳位置及其运动特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差异,以及地质地貌的变化,使得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水、热条件不同,从而形成多种资源生态环境。
3、可更新性农业自然资源是可以更新和循环的,这是区别于矿产资源的一个重要特征。
农业自然资源可以不断更新、不断补给、不断生长、永续利用。
合理运动和保护,才能不断更新和循环。
4、不可逆的发展性农业自然资源是不断向前发展演变的。
5、可培育性农业自然资源是可以培育和改造的,自然资源是天然存在的自然物。
6、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农业自然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地球上土地的面积,水的数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以及生物的种类、生产力、蓄积量等,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都是有一定数量限制性。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因地制宜,2、宏观全局,3、远近兼顾。
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遵循一下几种基本原则:1、因地制宜。
2、宏观全局。
3、远近兼顾。
4、用养结合。
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主要特点:1、光、热条件优越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带,光、热条件优越,光能资源丰富。
2、季风气候特征显著夏季主要受来自海洋气流的影响,冬季则受大陆气流影响。
季风气候还具有不稳定性特点,夏季风和冬季风每年的进退时间,影响范围和强都不同,因而降水年内分布不均,年际变率大,气温冷热变化激烈。
所以我国干旱、洪涝、低温、霜冻、干热风、冰雹、台风等天气灾害频率高,农业生产不稳定。
我国农业的水资源特点:1、河川径流总量大。
2、地区分布不均匀,水工配合不协调。
3、年内、年际水量变化大。
4、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
我国土地资源主要特点:1、农业用地比重小,耕地的比重尤小。
2、各类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的相对数量少。
3、后备土地资源不多,非农占地情况严重。
我国生物资源:1、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化。
具世界第三。
2、动物资源种属繁多。
3、经济真菌资源品类丰茂。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特点:1、特有种和珍奇种类较多。
2、华中和华南区所产野生动物色彩绚丽,富于光泽。
气候、土地、水、生物等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结构农业生产力的决定因素,从自然再生产的角度看,农业生产的实质就是各种农业自然资源循环和转化而形成各种农产品的过程,农业生产是人类劳动参与下进行的,因此,农业生产也是劳动者参与的社会经济再生的过程。
农业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和效果,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农业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作用,自始至终收到人为的调节和控制,把握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我国自然资源利用的技术条件特点:1、人口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
2、农村经济底子薄,扩大再生产力低。
3、农业现代化装备有一定基础。
4、农村交通运输不发达,自给半自给经济比重大。
农业自然资源是可更新的资源,如果利用的合理,可以持续不断更新地位人类提供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如果不合理运用,使可更新的资源失去其更新的条件,破坏生态平衡,则不仅不能造福人类,反而会带来祸患,在人类史上,这种教训是深刻的。
自然资源采取掠夺性经营,带来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森林和水产资源衰退,早场退化等恶果,形成恶性循环,其表现在几个方面:1、种植业盲目滥垦,广种薄收。
2、林业集中过伐,重采轻造。
3、草原牧业超载过牧,靠天养畜。
4、渔业重捕轻养,遭鱼滥捕。
5、地下水资源超重量开采,江河水源污染。
6、野生动物资源乱捕滥猎,许多珍稀物种频临灭绝。
合理运用农业资源的基本途径:1、树立人口、资源平衡的观点,实行资源节约型集约化营运。
2、立足于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统一,改善资源生态环境。
3、增加物质、能量投入,扩大资源产出能力。
4、坚持分区化类指导,发挥资源地区优势。
我国目前资源不足,破坏、浪费资源现象严重,必须做好一下几点:1、制止对资源掠夺性经营,提高林地、耕地、草地、水面的单位面积。
资源的不同特点,确定适宜的发展农业。
2、严格控制非农占地,实行多热高产,缓和人多地少矛盾。
3、建立节水型工农业生产体系,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缓和人多地少矛盾的有效途径:1、必须运用经济手段,按照价值规律来控制非农占地。
2、充分发挥光热资源和劳力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实行多熟制。
3、坚持不谢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有计划地政治各种低产土壤、低产田、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努力挖掘耕地的内涵潜力。
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开源与节流并重:积极兴建新的蓄水引水工程;长期坚持合理用水、节约用水方针。
改明渠输水为管道输水,改进灌溉技术,减少用水损失,提高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能力。
立足于生产,生活和生态同意,改善资源生态环境注意问题:1、对待生态平衡,要有发展观点。
2、对评价生态系统,要坚持实事求是。
3、改善生活环境,必须与发展生产相结合。
4、扭转生态环境恶化,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增加物质、能量投入,扩大资源产出能力,要正确处理一下关系:1、有机肥与无机肥的关系。
2、旱地农业和灌溉农业的关系。
3、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关系。
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归根到底,是要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不断扩大产出。
在农业生产的物质、能量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中、把料的作用最为显著,国外一些研究资料表明,在影响农作物产量诸因素中,60%取决于土地肥。
坚持分区分类指导,发挥资源地区优势注意问题:1、因地制宜要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的适合性,技术条件的可行性和经济条件的合理性。
2、扬长避短要兼顾趋利、利用与保护,目前与长远关系。
3、发展地区优势要从全国、全局着眼。
农业区划:在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社会经济调查的基础上。
查明农业地域分异的规律,应用系统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分区分类研究农业发展战略的一门科学,叫作农业区划。
农业区划的性质:1、实现农业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
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因地制宜是农业生产的一个基本原则。
2、着重研究农业生产力的地域布局。
农业区划是以农业的地域为客体。
农业区划的主要作用:是为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甚优势提供科学依据,是农业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
农业的地域分异因素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方面。
农业区划是由地学、农学、经济学、生态学等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一门综合性边缘科学。
农业区划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农业生产力的地域布局,而各种地域分异要素发展演化规律的研究,以及农业区域划分和各个生产部门布局、结构调整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则是农业生产力布局研究的基本手段。
农业区划的主要特点:1、综合性。
贵在综合、重在协办。
2、战略性和超前性。
农业发展的超前性和战略性才能满足农业宏观决策、区域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3、匹配性。
4、长期性与阶段性。
农业区划的理论基础:1、农业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论。
2、农业生产力配置理论。
3、人类关系理论。
4、农学生态经济理论。
5、农业发展预测理论。
农业生产力配置理论包括:1、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2、农业区位论。
3、社会主义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与环境自然因素相互关系的理论,基本内容是人口、资源、环境和保持平衡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基本点包括:1、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农业中,老公地域分工体现在农业区域专业化,这种专业化离不开区面的协助。
2、劳动地域分工是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原则的区域农业少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3、劳动地域分工的理论基础是比较利益原则,农业区划通过这一原理的运用,就可以充分发展各地区的优势、把各种农产品安排到生产条件最适合比较适宜地区,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可能多的产出。
农业区划的内容:一、分诶农业区划1、农业发展条件,2、农业部门区划,3、农业技术改造区划。
二、综合农业区划1、综合评价,2、综合平衡,3、综合分析,4、综合分区。
三、分级农业区划。
目前我国已经进行并取得成果的主要有:1、中国地貌区划、2、中国农业气候区划、3、中国水文区划、4、中国植被区划、5、中国土壤区划、6、中国土壤浸浊区划、7、中国土地利用区划、中国自然区划、8、自然保护区区划。
我国农业区划的重大发展:一、农业区划内容不断更新:1、从侧重于自然因素和自然条件的调查发展到自然与社会经济调查研究并重。
2、从过去的着重分区划片发展为分区分类研究农业的发展战略问题。
3、从以往少数省、县城点发展到全面开展形成完整的农业区划系统。
4、从普查性的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逐步把重点转向农业区域规划和区域开放。
二、农业区划方法不断更新:1、从侧重定向分析发展到定性、定向与定量,定位相结合。
2、从传统的调查、区划方法,发展到传统方法与数量统计、模糊数学、灰色分析、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分析方法相结合。
3、从而工式的调查研究手段发展到手工作业与现代化研究手段相结合。
怎样搞好综合农业区划:1、综合评价、2、综合平衡、3、综合分析、4、综合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