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七志斋藏石墓志的形制
实证方法在文学史研究中的作用及影响

近年来, 笔者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实证研究 , 以唐代文学为主 , 逐渐拓展到中古文学。在研究过程 中, 常常对实证方法在中国文学史研究及其相关著作
文学研 究 的过程 中, 梳理 了唐 代鸳鸯墓 志 已超 过三百 五十对。其 中有一对 鸳鸯墓 志很 特别 , 即李 全礼 夫妇 墓志。《 李全礼墓 志》 由其 妻郑 慈 柔所 撰 , 《 郑 慈柔 墓
够通过对考古遗址的考察揭示古代文学发生的文化背
景和环境 , 探 讨将文学背景 、 考古 材料与文学记 载融会 贯通进行综合研究。“ 二重证据法” 与“ 诗史互证 ” 是文
6
பைடு நூலகம்
◆ ■写 学术史 ◆
祖善果 , 仁礼刑三尚书, 习武德、 荥阳二公 , 作邦家之股 俪偶增整饬之效 , 典实显凝重之 感 , 足以 印证李琏 为当 肱, 亦朝廷之领袖也。大唐定 氏, 编人甲上等, 可谓遗
学史研 究行之有效 的方法 , 在此 基础上 进行原典 实证
和语境还原, 则是传统实证研究的新变。因此, 对于实 证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加以思考 , 对于丰富文学史的 研究 内容 、 阐释文学史上 的特殊现象 、 开拓文学史 的研
究路径 、 纠正文学史研究过程 中的线性化 缺失 , 或许会 有一定 的启迪作用。
[ 摘
要] 实证研 究是 中国文学史研 究的重要 方法之 一 , 这种方法主要致力 于文 学文本与新 出文献、 出土遗物和 图像 资料
的综合利用。观照 2 0世纪以来尤其是 2 1 世纪 的文 学史实证研 究, 有四个方面最值得关注 : 第一 , 新 出材料 的运用是 实证
20世纪墓志整理与研究的成绩与问题

20世纪墓志整理与研究的成绩与问题任晡墓志是我国古代刻写的一种特殊柑葬品的通称。
这种刻写的特殊拊葬品,虽然产生时代存在秦、两汉、魏晋、南朝等多说,使用材料存在瓦、砖、石、瓷、木、纸等多种,流行名称存在柩铭、墓记、墓碣、墓版、圹志、灵舍铭、阴堂文、玄堂志等多项.但主要记载墓主的姓名、籍贯、事迹、仕宦、婚姻、亲友、丧葬等,却大致相同。
因而,一直受到文史研究者的重视。
历代都有学者专门从事墓志的整理与研究。
20世纪以来,特别20世纪后50年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包括盗墓、考古发掘、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墓志的出土日益增多,墓志的整理与研究,更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也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然而,在成绩的背后,也凸现不少值得引以为鉴的问题。
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希望既总结成绩,也探讨问题,将墓志的整理与研究推向一个新的起点。
一、20世纪前50年的墓志整理与研究20世纪前50年,墓志的整理与研究大致继承清朝金石学研究的传统,虽然整理与研究并重,但整理仍多为个人,规模不大;研究也主要限于题跋,篇幅较小。
1.墓志的整理20世纪之初,近代考古学虽然尚未传人我国,但地不爱宝,墓志的出土仍较前代大为增加。
到了40年代末,仅在大陆范围内,出土的墓志就有数千方之多。
而同时,整理工作也有重点地展开。
这一时期,墓志的整理,大致可分收藏、编目、出版三类。
收藏有专藏、泛藏之分;编目有略目、详目之别;出版亦有图版、释文及图文对照之不同。
关于墓志收藏,主要有:①于右任鸳鸯七志斋。
该斋原为于右任室名,1924年以后作为于氏私人收藏墓志的代称。
此前,于右任从洛阳古董商处购得墓志387方。
其中:晋3方,梁1方,北魏158方,北齐3方,北周II方,隋116方,唐2方,宋辽4方,无确切年代者89方。
因有七对北魏夫妻墓志,故将室名定为鸳鸯七志斋。
这批墓志,十余年后全部捐给了西安碑林[1]。
②张钫千唐志斋。
该斋位于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为张钫于1936年创建,是张氏私人收藏墓志的专门场所。
中国经典墓志简介(六)

别 驾 安 西 平 西 二 府 长 史新 平 安 定 清 水 武始 四郡 太守
皇 甫 秆墓 志 铭 ,北 魏延 昌四 年 ( 5 l 5 年 )刻 ,清成 #年『 f ] ] 卜 陕 西鄂 县 ( 今 户县 ) 出土 。石 高 l l 6 厘米,
宽7 0 厘 米 。 魏 楷 , 2 3 行 ,行 4 0 字 。 曾 归 长 白端 方 、 人津 金 浚 宣 收 藏 。文 字 点 画瘦 劲 N I J 健 ,以 单 7 ] 偏锋划成 , 一 光 润 ,一 面 斑 驳 ,在 北 魏 墓 忠 中风
土。志石高8 2 厘 米 ,宽 8 0 厘 米 。魏 惜 2 0 字 。该 志 书 刻 精 妙 ,字 I Z l 清 晰 , 他 l , 行
举学 J ,
是初学魏楷书书体的较好人 丁 . 范 本 。现 喊河 I 翻肯
书馆 。
一
J 遵 墓 志 ,北 魏 熙 、 卜
( 5 l 7 f I )划 , 7 4 J I I ! = 践
刘 克 伦 补 木 刻题 跋 下缺 角 处 ,跋 为… 义行
பைடு நூலகம்
术, 八
5 8 /书 画 艺 求 ・ 7 月 号
即 毁 。复 刻 跋 、 “ 历 隋 唐 五 代 ” 之 历 字 与 初
刻 不 同 ,复刻 作 “ 胚” 无 点 。该志 书法结 体 疏
朗 ,线 条 圆融 秀丽 ,取 势 排宕 ,意态 庄 和 ,是
格t 忡。
元 彦 蕞志 ) ),北 魏 熙 平 元 年 ( 5 l 6 年 )刻 。
I l i f , ' i( 1 9 1 7 年 )十河 南 洛 阳城 北 南 陈 庄 西北 出
I 。 k宽 各5 7 厘 米 。魏 楷 书 ,2 3 行 ,行 2 3 字,
名人书斋及意义

陋室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居室兼书房名。
诗人曾专门写了篇脍炙人口的《陋室铭》,以描绘自己书斋的简陋,表现自己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老学庵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名称。
此名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精神。
七录斋明朝著名文学家张溥,年幼时酷爱读书,凡是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写,诵读数遍后烧掉,然后再抄,再读,再烧,这样反复六七次,因此他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七录斋”。
聊斋相传,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常设烟、茶在路边,过路人只须到此讲讲故事、传闻,或聊聊天,便可免费享用。
一旦听到有用的“材料”,蒲松龄就回去整理成文,因此他取书屋名为“聊斋”。
瓶水斋清代诗人舒位的诗作很有成就,可他非常谦逊,把自己的知识和创作成就比作大海中的一瓶水,所以命名自己的书斋为“瓶水斋”。
北望斋著名作家张恨水,在抗日战争中欣闻平型关大捷,看到了中国反侵略的希望,命屋名为“北望斋”,寄托他对党的希望和对故乡的怀念。
梦草斋上海作家谢冰心在学生时代,读了许多中国古典名著,对爱打抱不平、落草为王的“绿林好汉”十分敬慕,于是她把自己的书屋起名为“梦草斋”。
四步斋上海作家赵丽宏1988年喜得新居,书房只有四步之长,却也自得其乐,因而命名为“四步斋”。
积微居语言学家杨树达曾说:“小是大的基础,大是小的发展;多是少的结果,少是多的积蓄。
学问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来的。
”因此,他给书屋取名为“积微居”。
马虎居社会学家邓伟志的居室取名为“马虎居”,其一是他的生肖是马,妻属虎;其二是他提倡生活上简单、马虎一点。
泥土巢擅长农村题材的著名作家浩然,给自己在河北三河县居住的农家小院取名为“泥土巢”,表明了他长期扎根农村的决心和对农村的热爱。
静虚村这是作家贾平凹的居室名。
他说:“我刚从山里搬到西安时,住城北新村,地方虽小,却很安静,我就取名‘静虚村’。
静是心静,虚是心宽,包容大”。
此外,自古以来,许多学者名流在钻研学问、攀登事业高峰之余,还喜欢集藏以怡情悦目,调剂精神。
跨越千年的爱恋_墓志中所见古代爱情

墓志铭是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历史,镌刻了墓主的平生履历、家族状况以及人品操行。
玄台传青史,贞珉历千秋,墓志铭承载着生者对亡者的寄托与关怀,虽死生契阔,但有青石为证。
有一些墓志铭还是爱情的见证,文字如同时间的刻痕,记录着一段段甜蜜的瞬间。
纵然生死契阔,但在这坚硬的青石上,爱情却得以永存。
以“鸳鸯七志”为代表的北魏皇族的爱情鸳鸯七志“鸳鸯志”又称夫妻志,亦称“合祔志”,通常指葬于同穴的夫妻各自的墓志,多为同时出土。
北魏后期迁都洛阳,皇族去世后都埋在洛阳邙山,“鸳鸯七志”是民国初年陆续在洛阳邙山地区被盗出土的北魏后期七对宗室贵族夫妻的墓志(共14方墓志),先后被于右任先生收集,后捐赠西安碑林。
“鸳鸯七志”书刻时间在北魏晚期景明至永安年间(500—530年),孝文帝迁洛后注重与世家大族联姻。
七志中男性皆为北魏皇族贵戚,女性则都为世家豪门或大族。
七志分别是穆亮及妻尉太妃墓志、元遥及妻梁氏墓志、元文 图/闫莉君跨越千年的爱恋墓志中所见古代爱情珽及妻穆氏墓志、元谭及妻司马氏墓志、元诱及妻冯氏墓志、丘哲及妻鲜于仲儿墓志、元鉴及妻吐谷浑氏墓志。
帝王将相都化作历史的尘烟,“鸳鸯七志”里的七对夫妻却靠着志文记载而依然鲜活,为婚姻与爱情赋予不朽的意义。
现选取其中一方墓志来窥探北魏皇族夫妻的命运与情感故事。
《大魏元宗正夫人司马氏志铭》,又叫《元谭妻司马氏墓志》。
元谭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之弟《大魏元宗正夫人司马氏志铭》,1927年洛阳城北安驾沟村出土,1938年于右任捐藏西安碑林赵郡王元干的第三子,司马氏是“司空冀州刺史琅琊康王(司马金龙)之孙,镇远将军南青州刺史纂之长女”。
孝文帝时期尤重门第婚姻,二人通婚在当时可谓门当户对,正如司马氏墓志中所说:“二族钦风,两门称美”。
墓志载司马氏善于女工,勤修妇德,24岁才嫁给元谭,在当时可谓晚婚,但3年后司马氏去世。
志称:“譬兰始馥,如菊方馨,含芳未实,飘落先零”,令人惋惜。
在她去世6年后,北魏发生了惨烈的河阴之变(528年),元谭在这场政变中遇害。
《碑林集刊》第二辑目录

《碑林集刊》第二辑简明目录苏世英整理对建设和发展碑林的几点思考(邢忠强)1·碑林史话民国时期碑林沿革史述略(詹望)4抗战中陕西考古会及西安碑林部分文物移藏始末(罗宏才)15《颜勤礼碑》复出后诸事记略(杨娟)28·碑林考略东汉《熹平石经》概述(李林娜)31北魏《元继墓志》考释(李阳)39尔朱绍、尔朱袭墓志研究(田中华)42《千唐志斋藏志》“图版说明”订补举例(王七一、李志凡)48初唐书迹五碑述(高峡)56《唐韦幾墓志考》补(陈尊祥、郭盼生)66大小砖塔铭考——《王居士砖塔铭》、《夫人程氏塔铭》(〔日〕伊藤滋贾梅译)68 《唐尼真如塔铭》考略(樊波、李举纲)70唐《杨执一墓志》记事考补(贺忠辉)73西安碑林藏《唐周思忠墓志》小考(李雪芳)80《石台孝经》刊刻经过及题名诸臣考(陈财经)82《景教碑》新探(安旗)87唐《马浩墓志》浅说(张虹冰)93《秦朝俭墓志》考析(张蒙滋、董玉芬)95唐《契苾通墓志》及相关问题(陈根远)100《德应侯碑》探微(张岩)107世界各古代文明中心碑石刻铭综述——兼及与中国古代碑刻之比较(路远)110 ·书艺漫笔浅议书法在中国艺术中的美学地位(张建华)125西安碑林怀素四帖鉴赏(何清谷)129向欧阳询挑战的意义([日]川边靖华陈存芳译)132缅怀右任先生弘扬中华书艺(李普同)134·碑志鉴评汉代七残石集评(高峡)135《鸳鸯七志斋》藏石的历史价值与书法艺术(赵力光)141·石刻艺术西安碑林藏石装饰艺术综论(何正璜、王蒨)154汉画像石对后世之影响刍议(卢桂兰)161碑林藏北朝佛造像所见两种艺术风格及其源流试析(裴建平)164浅论唐李寿墓室石刻艺术(张伯龄)171从西安碑林藏碑看碑首形制之演变(贺华)175·读史札记唐书献疑(王其祎)180从《石台孝经》看唐玄宗的“孝道”与“孝治”(马志祥)187读《不空和尚碑》(田中华、姚金绪)192康熙皇帝与《训饬士子文碑》(黄小芸)195·文物丛谈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唐代青瓷辟雍砚(柳秀芳)197漫谈唐代的“健舞”和“软舞”(罗宁丽)198·博物馆学从西安碑林博物馆实践探索市场经济与博物馆发展(刘西林、张栓宏)202浅谈碑林碑刻的保护(苗向阳)204浅谈碑拓与拓碑技术(姚金绪)207·玺印研究中国玺印起源概述(梦石)210花押简论(萧高洪)215·三秦咏胜郭沫若223 茅盾223 田汉224 陶铸224 赵朴初224 贺敬之224 臧克家225 陈昊苏225 孙轶青225 王力225 施蛰存226 齐白石226 吴丈蜀226 启功226 林散之226 王子云226 武伯纶227 石鲁227 徐山林227 牟玲生227 李尔重227 傅庚生228 霍松林228 刘逸生228 黄绮228 杨鸿章229 杨春霖229 姜国宪229 武复兴229 张过230 刘迈230 徐志诚230 李志慧230 刘民矫230 张采庵231 孟琪231 马新民231 王其祎231 高峡232·补白西安碑林博物馆简介3碑版有资考订47唐人分书名家65清人书法99温大雅兄弟名字106研治中国碑刻之参考书要目179。
鸳鸯七志斋藏石书迹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内 容 摘 要本文以鸳鸯七志斋藏石书迹及其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
鸳鸯七志斋藏石,系于右任先生在民国时期间搜集的汉至宋代石刻墓志的总称,包括汉晋刻石、北朝、隋唐墓志等总约三百多种,涉及篆、隶、楷、行等体。
于右任先生在搜藏与研究过程中,也把墓志书风用诸自己的书法实践,奠定了其魏碑楷书的独特书貌。
目前学界对鸳鸯七志斋藏石研讨零散,尚缺全面深入的理论及其书法研究。
本文旨在通过对志斋藏石的文献资料与书法艺术研究,梳理其各种形制、种类以及字体、书风特点,总结出藏石中北朝墓志的洛阳体、写经风、隶楷化合体等风格,以及这些风格对于右任先生书风转变的影响,从而也为研究于右任先生的书法艺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素材。
关键词鸳鸯七志斋藏石 墓志 于右任 书法AbstractYuan yang qi zhi zhai is the general reference to the stone carvings collected by Mr Yu Youren during the Republican era (1912-1949). These best preserved gravestones, dating back from the Han (206 BC-220 AD)to the Song (960-1279) dynasties, provide valuable data for academic research, calligraphic creation and the study on the calligraphic style changes of Mr Yu. Among the collections are the stone inscriptions of the Han and the Jin (265-420) dynasties, the gravestones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386-581),the Sui (581-618) and the Tang (618-907) dynasties. Regarding the styles, it can be found among the collections the Luoyang style that stressed carving skills, the popular style of sutra carving, the combination of lishu (official script) and kaishu (regular script), and the simple zhuanshu (seal character) of remote times. While accumulating his collections, Mr Yu incorporated various styles of these ancient inscriptions into his calligraphy , and finally established his own stylein writing kaishu gravestone inscriptions and xingshu (running script) based on the Northern Wei (386-534) steles.Key words:Yuan yang qi zhi zhai the gravestones Yu Youren Chinese calligraphy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鸳鸯七志斋藏石书迹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目录绪论 (1)(一)选题缘由 (1)(二)研究综述 (2)(三)主要内容及意义 (2)一鸳鸯七志斋藏石概况 (4)(一)七志斋藏石产生的时代背景 (4)(二)七志斋藏石概况 (7)(三)七志斋藏石流转与保存 (9)二志斋藏石的分类及形制 (11)(一)黄肠石 (11)(二)经石 (12)(三)墓石 (14)(四)墓志 (16)三志斋藏石的书法风格研究 (23)(一)篆书风格 (23)(二)隶书风格 (26)(三)楷书风格 (30)四志斋藏石书迹与于右任书风的转变 (42)(一)民国时期搜访墓志之风 (42)(二)于右任的碑刻情结 (45)(三)于右任书法风格的转变 (48)结语 (51)参考文献 (53)后记 (55)绪 论 (一)选题缘由 鸳鸯七志斋藏石,是于右任先生在民国时期间搜集的汉至宋代墓志和石刻的总称。
于右任与“鸳鸯七志斋”

于右任与“鸳鸯七志斋”作为以碑派名世的大家,于右任终其一生对碑刻情有独钟。
他笔耕不辍,于北朝碑刻研习甚勤。
正如其在《十九年一月十九日夜不寐读诗集联》诗中所自道:“朝写石门铭,暮临二十品。
竟夜集诗联,不知泪湿枕。
”[1]于右任的秘书刘延涛(一九〇八——二〇〇一)曾言:“此诗在先生集中,多被轻易读过。
实则此诗对研究先生此时之生活,至为重要。
首二句,知先生此一时期之书法,以魏碑为中心,故所作行楷,皆有碑意。
民国二十年后,虽多作草书,但仍以碑意为之。
论书者,皆为先生之书雄伟壮阔,不知其皆得之于魏碑之骨干也。
”[2]而研习北碑之余,于右任还大力搜集北朝碑刻。
方岩为于右任所篆“鸳鸯七志斋”印章于右任《鸳鸯七志斋藏石》一书封面自民国初年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于右任陆续集得北朝墓志两百多方,其中大部分出土于洛阳邙山。
因这批墓志中有七对夫妇的墓志,于右任便以“鸳鸯七志”为斋名,其藏石即称“鸳鸯七志斋藏石”。
于右任本欲将墓志运回陕西,但因当时洛阳至西安的铁路尚未开通,遂先运至北平保存。
一九三五年,日寇进逼平津地区,于右任委托杨虎城将军将藏石运回西安保存。
同年冬,杨虎城派马文彦赴北平,将这批墓志用火车运回西安,“暂存孔庙,由专人看管”[3]。
一九三六年,于右任又将从南京、洛阳收集的另一批碑石运回西安捐归公有。
[4]而对于搜集碑刻墓志,于右任在《寻碑》一诗中,概括这段经历:曳杖寻碑去,城南日往还。
水沉千福寺,云掩五台山。
洗涤摩崖上,徘徊造像间。
愁来且乘兴,得失两开颜。
[5]为鸳鸯七志斋藏石之一——北魏《元珽墓志》为鸳鸯七志斋藏石之一——北魏《元谈妻司马氏墓志》一九三七年,西安碑林整修工程竣工时,于右任亲题“西京碑林”匾额,悬于碑林大门之上。
一九三八年三月,西安碑林整修竣工。
据《西安碑林史》记载:“(一九三八年四月),于右任将其所捐墓志三百八十余方全部运入碑林,在第八室楼下以青砖砌墙,嵌石于墙上。
”[6]抗战时期,为躲避日军空袭,“鸳鸯七志斋藏石”二百九十一块被埋藏于碑林院内,至一九四七秋再全部挖出陈列于展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隋大业年间的宫人墓志 3 种, 8 唐武则天至 唐
玄宗时期的2 种 , 2 共计6 种, O 是鸳鸯t志 斋藏 石中数量与元氏墓志相 当的又一较 大专题 。 宫 人是古代建筑 社会妇女一 个特殊的阶层。她们 不同于嫔妃 , 在宫 中的地 位较低 , 绝大多数 是 为皇室服务的女仆, 亦称为 “ 宫娥”、“ 宫婢” 。 在隋代 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宫官制度,《 隋书 ・ 后妃传》:
是 雕 刻 于 “ 上 的 标 题 ; 为 “ ”, 盖” 二 志 即用 叙 述
芑孙、 郭摩、 楠 、 刘宝 李富孙、 冯登府等 皆 庚
续有作。别有翁方刚、 黄易一派. 专讲鉴别,
则其考证非以助经史矣。 包世臣 一派专讲书 势, 则美术的研究 。 也 而叶昌 炽著 《 , 语石
颇集诸派之长, 此皆石学也。 ② 在这种大学术背景下, 墓志的搜访与著录 成 为清代金石学 的有机组成部分。 清代很多金 石学者在著作都收录有墓志 。 从清 代末年 到2 世纪 3 年 代 , 0 O 南北朝 墓 志, 尤其是北朝墓志的出土达到 了一个高潮,
代 徐 师 曾 文 体 明辨 ・ 志 铭 》、 代 赵 翼 《 墓 清 陔
魏与北周首都的陕西西安附近 。 这一阶段 墓志 的大 量出土 , 与国外收藏者 大肆 购买中国古代 艺术 品, 从而刺激了盗 掘古墓的不 良风气密切 相关。 据 清季野史第一编 ・ 都门识小录》载 :
明时期金石学一度 衰微 , 清代 , 至 由于考据 学 的 发达,金石 学进入鼎 盛期 。 统计, 据 现存 金 石学著作 中, 北宋至乾隆 以前7 0 间仅有6 0年 7 种, 中宋人著作2 种, 隆以后约 两百年 间 其 2 乾 有9 6 0 种之 多; 清代 以前 的金石学 家3 0 , 6 人 而 清朝一代 就有15 人之 多①。 06 清代金石学著 作 颇 多, 且多有特色, 江阴缪荃孙云 : 自来考金石 “ 者, 以国朝为极盛, 郡多专志, 代有名家 。 ”梁启 超总结清代金石学研究状况时云:
②鸳鸯七 志 斋藏 石墓 志
鸳鸯 t志斋藏 石中,墓志为 大宗 , 0 共3 8
志》的 文字 结 构 与上述 墓 志 不同 , 且都 同列 汉文 ,当为契 丹大字 。 在满 清,一些 皇室贵 族 的墓志 亦往往满 汉文合璧⑨。 鸳鸯t志 斋藏石中有隋唐墓志18 其中 4 方。
种, 其中北朝墓志 ( 北魏、 包括 东魏、 西魏 、 北
快被 国内学 者与文人收 藏家 所认知并得到高度
重视 。 国内的著名收藏家如罗振 玉、 张钫、 缪荃
两石相合, 平放墓 中。 上面 为墓志盖 , 文字 多为 篆书, 亦有隶书、 真书, 犹如碑之额。 下为志铭。 自此以后, 方形 墓志成 为墓志 的主要形式 延续 着, 但也偶 有异类出现 , 不过 只是少数。 “ 墓志 文” 是墓 志之物上铭 刻的文字 ,又
时又增置 女官, 尚书省 , 准 以六 局管 二十四司。 曰尚官局, 司言. 一 管 掌宣传奏 启; 司薄, 掌名录记度; 司正, 掌格式推罚;
司闱, 掌门阁管钥。二日尚仪局, 管司籍。掌
三 、结语
当今书法创作 ,已经进 入多元化,鸳鸯t 志斋馆藏石楷、 隶 、 篆、 行兼备, 以北朝洛 阳体 楷书和隋唐楷书为 大宗 , 或精巧 工整 , 或粗犷 率意 , 自由洒脱 , 拙 态可掬 。 些 出自工 或 或 这 匠和民众 之手, 趣浓烈 、 机盎 然、 真稚 意 生 天 拙、 率性 随意的 “ 民间书法” 作品 , 我们完 全可 以吸 收鸳鸯 七志 斋藏石 墓志 书法 灵活多变的 造型元素 , 发掘其鲜 活生动的艺 术内涵, 借鉴 其雅拙 古朴和跌 宕生动的风格特 征, 为繁荣书 法艺术创作多做有益尝试 。 随着人们 对鸳鸯七 志斋藏 石墓志书法研究的深入, 其丰富 多变的 风格样式 对 当代书法 创作必 将会 起 到重要的
三续补而不能尽。
载于扶桑三岛, 问以求善价。 不知落入何人
圈套, 尽被 日 本海关没收. 曾不敢稍枝梧 为 他人道也, 真苦煞也。 ④
随 着 以 前 无 人 过 问的 墓 葬 三 彩 器 、 俑 、 陶
“ 基志” 之名可能自此 始矣。 标明 “ 墓志铭” 的
出土实 物, 以出土于 山东益都 ,刻于南朝 刘宋 孝武帝大明八年 (6 年)《 44 刘怀民墓志 为最
早 , 首 题 为 “ 故 建 威 将 军 齐 北 海 二 郡 太 守 其 宋 笠 乡侯 东 阳城 主 刘府 君 墓 志 铭 ” 。 至 北 魏 墓 志 基 本 定 型 : 石 多 为正 方 形 , 墓
镇墓 兽等文物 受到外国收 藏者的青睐, 价格暴 涨, 造成了民间 大量盗掘古 墓, 因而 亦有大量 墓志出土。这些石刻 蕴涵丰富的 历史价 值, 很
墓志八种, 北周墓志五种, 隋墓志13 唐墓志 1种,
35, 5 o 后梁 墓 志 一 种 , 墓 志 三 种。形 制 可 以 分  ̄ 宋 为 四类 : 黄肠 石 , 经 , 石, 志 。 石 墓 墓
性的语言记 死者姓名、 籍贯 、 郡望、 官爵、 卒葬
时 间 等 生 平 履 历 ; 为 “ ”, 三 铭 即用 韵 文 表 达 哀 悼 及称 颂 之 意 。
t八寸许, “ 异等 伦” l , 有 卓 等 1 隶书 , 字 字体
极雄 劲。
高官, 需按照北魏的诏令首先执行更改籍贯。 可 以佐证孝文帝迁都改籍的诏书。《 于仙姬墓志》:
“ 文成皇帝故夫人者, 西域于阗国主女也, 虽殊
化异风, 饮和若一, 早练女训, 四光自整 , 雅协后
妃。 ”于仙 姬 是西 域 少 数 民族 于 阗国 王的 公 主嫁
砖, 支垫军用器物。 武进刘葆真太史拾得数
册, 视之皆《 永乐大典》也。 ③ 周肇祥 《 琉璃厂杂记》记述 :
搜求古物, 输给 , 队 如庆宽、 蔡金台辈 不足论矣。 乃有汉满积学之士极 负 时誉者数 人, 亦秘密作此勾当。 将其平生所蓄精品, 捆
土的 一方前秦建 元十六 年(a 年) 梁阿 广墓 30 《
中国历史进 入两宋 时期 , 学术文化获得了 极大的发展, 陈寅恪 先生认为: 华夏 民族之 文 “ 化, 历数干载之演进, 造极于 赵宋之世。 在 重 ” 文轻武、“ 郁郁乎文哉”的社会中, 文物搜访 和 研究达到了一个高峰 , 欧阳修 《 集古录》、 赵明
诚 金 石录 》等 可谓 名 重 一 时 , 时 风 之 先 。元 领
辞墓志》, 有宋墓志三种:《 守忠墓志》 姚 安 、《
爽墓 志 》、《 士衡 墓 志 》。 祖
除 了以上 几 种形 制 以外 ,鸳鸯 t志 斋藏 石还 包括汉代 《 异残 石》一种, 卓 该残 石郭玉 堂在 《 阳出土石刻 时地 记》中有记载 , 洛 斜方
元桢、 元简均不是洛阳籍贯, 因是鲜卑贵族
北 大 王 墓 志 和 朝 阳 柏 木 沟 耶 律 延 宁 墓
志 》、《 人 司 乐 刘 氏墓 志 》、Ⅸ 司 言 杨 氏 墓 宫 宫
形形制; 三为有一定的文体和行文格式。 因此, “ 墓志” 这一概 念在现实使用中就 具备两个含 义: 一是指在墓葬考古挖掘 中发现的一种用于 葬礼的实物,即一 种重要的随葬品 ; 一是专指 刻录在这种实物上的文字 , “ 即 墓志文”⑧。
孙、 关葆益、 董康、 李盛铎 、 于右任、 徐森 玉、 李
根源等人, 均从事墓志搜访。
顾、 钱一派专务 以 金石为考证经史之资
料, 同时有黄宗羲一派, 从此中 研究文史义
例。 黄宗羲著 《 金石要例》, 其后梁玉绳、 王
二 、鸳鸯七志 斋藏石墓 志形制
1鸳鸯七 志斋 藏石 的形 制 .
志》, 墓志 的圆形 额头正中竖刻篆书 “ 墓志”,
金石学之在清代又彪然成一科学也。 自 顾炎武著 金石文字记》, 实为斯 学之滥 觞。 继此钱大昕之 《 潜研堂金石文字 跋尾》 , 武亿 之 《 金石三跋》 洪颐煊之 平津馆读 , 碑记 严可均之 Ⅸ , 铁桥 金石跋》, 陈介祺之 金石文字释》 皆考证精彻, , 而王昶之 《 金 石萃编》 荟录众说 , 颇似类书。 其专举目 录 者, 则孙星衍、 邢澍之 寰宇访碑 录 其后 。 碑版出土 日 , Ⅸ 多 故 萃编》、 访碑录》 《 等再
齐、 北周) 5 种, 16 隋唐以后墓志 12 5 种。 鸳鸯七志斋藏石中的这些墓志有着很高的 史料价值, 可以从中了解北魏当时的一些政 治经 济文化状况 , 《 如 元桢墓志 称元桢于太和二十 年卒于邺 城 , 十一 月葬于洛 阳邙 山。 元 简墓 志》中载元简的籍贯为 “ 河南郡洛阳县 乡洛阳里
2 鸳鸯七 志斋 藏石 墓志形 制 .
①墓志 释名
墓 志 , 称 “ 志 ”、“ 文 ”、“ 记 ”、 又 葬 志 坟
由此可见 , 墓志作 为~种铭刻 之物 , 应符 合这 样三大特 征 : 为埋 设在墓 葬中, 门起 一 专
到 标 志 墓 主 身 份 的 作 用 ; 为有 相 对 固 定 的 外 二
《 鸳鸯t志斋》藏石共38 8 石 ( 1 ̄3 7 包括墓 志盖 ) 其中汉 《 , 熹平石经》及黄肠石等六种, 晋
墓石 四 种 , 魏 墓 志 16  ̄ 东 魏 墓 志t 种 , 北 35, 北齐
常 简称为 “ 墓志”,因此 “ 志”与 “ 基 墓志 文” 常常通 用, 不加区别 。 志文大 多写刻在单 独 墓 设置 方形或长方形的砖或 石质上 , 其内容重在 “ 志 ’ 而非 “ , 志墓” 其文体也逐渐有了固定 , 的格式 。 墓志 文一般 分为三部分 : 一为 “ 题”,
宁 囝訇胃 ・ 史论评
CfI J N ^f T NG C ,L I R P l N f  ̄ LG A t y
鸳鸯七志斋藏 石墓 志 的形 制
◇ 于 瑛
一
.
鸳鸯七 志斋藏石收藏 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