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讲义:第七单元 戊戌变法 第1课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戊戌变法》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戊戌变法》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 “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 2、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3、康有为等维新势力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
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政治基础: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材料: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 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 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 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 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 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康有为
变法的具体
条例
富国:发行钞票,修筑铁路,发展机器轮船, 开矿,铸制银币,兴办邮政。 养民:务农—发展新式农业;恤工—兴办工 业;惠商—振兴商务;恤穷—抚恤穷黎百姓。 教民:重点则是废科举;兴办新式学校;劝 办 报,奖游学,翻译西学。 改革内政外交方面:改官制,重外交,令士 民公举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名曰 “议郎”,以备皇帝顾问。 ——《流血的维新:戊戌变法》
条约内容太苛刻、影响太大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危害最严 重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件
割地 赔款(两)增开通商 口岸
其他
《马关条约》辽东半岛、 两亿 沙市、重 允许日本在
台湾、澎
庆、苏州、 通商口岸投
湖列岛
杭州
资设厂
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为 议和全权大臣,同日本首相伊藤 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被迫签订 了中日《马关条约》。

高中历史 教案《戊戌变法》

高中历史 教案《戊戌变法》

教案《戊戌变法》教学设计方案第七课戊戌变法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戊戌变法及评价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戊戌变法的评价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表现,侵略的加深引起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戊戌变法的背景”。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在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所引起的中国社会变化后,教师进行总结:二、康、梁的维新思想指导学生采用烈纪年表的方法,将基本史实理清。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讲《新学伪经考》,先通过阅读注解,明确“新学”“伪经”作为历史名词的概念。

随之强调,康有为是以维护孔子的名义进行的,以考据辨伪的方式,通过指斥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理论基础)的古文为伪造之作,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的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根据。

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在学生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根源、康有为的思想根源、社会现状等方面思考这一问题。

同时,教师应指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是由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的。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显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大的优势。

伴随着侵略势力的深入,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政治学说和制度传入中国,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必然反映到康有为的头脑中。

而其思想的主体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康有为主张的仅是清朝封建统治下的变法,而反对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相关的小字内容,并根据此内容归纳论战中双方的对立观点,制成表格。

对照论战的三个问题,启发学生认识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高一历史第七节 戊戌变法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历史第七节  戊戌变法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历史第七节戊戌变法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七节戊戌变法●教学重点1. 戊戌变法的背景。

2. 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3. 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

●教学难点1. 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实质。

2. 如何正确评价戊戌变法?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不同的阶级在救国救民道路上都做过尝试,地主阶级中的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但均遭失败,农民阶级也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革命的重任落在了资产阶级的肩上,他们也试图通过改良的方法来寻求出路,由此进行了戊戌变法。

第七节戊戌变法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关于戊戌变法的背景教材第一子目进行了分析,同学们可从思想条件方面来加以总结。

戊戌变法的背景有:社会基础: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初步发展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1895年甲午战争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战后,中国的大好河山被帝国主义列强分割成一块块势力范围,绵长的海岸线竟无一处可作为自己的军港,这说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这也是戊戌变法的根本原因。

从经济角度分析,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加剧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市场和劳动力条件,同时清政府也适当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更重要的是一部分地主、官僚、商人既受利润的吸引,又痛感民族危机的深重和国家力量的贫弱,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于是,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

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这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经济基础,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这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

早期的维新思想可作为戊戌变法的思想条件。

2019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讲义:第七单元 戊戌变法 第1课 Word版含答案

2019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讲义:第七单元 戊戌变法 第1课 Word版含答案

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知识点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背景(1)《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

(2)欧美帝国主义列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

2.表现(1)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①清政府向俄、法、英、德等国举借附有政治条件的大借款。

②争夺在中国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

③开设工厂,开设银行。

(2)政治侵略,瓜分中国。

①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分享其他列强的在华侵略权益。

3.影响: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知识点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1.原因(1)政治: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经济:偿还外债本息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3)各地的自然灾害严重,增加经费兴修水利和赈灾。

2.清政府的应对措施(1)增收:增加地丁银旧税征收额度,加强鸦片税的征收,增加商税,扩大纳官。

(2)节支:降低官员薪俸;裁减军队,节省军费开支。

3.结果:遭到官员的抵制,成效甚微,使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知识点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原因(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一些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

2.表现: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

3.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数量少、技术力量薄弱。

4.困难(1)民族工业无力与实力雄厚的外国在华资本及其廉价商品竞争。

(2)民族工业面临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承受繁重的苛捐杂税和官吏勒索。

5.影响(1)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基础。

【概念阐释】“门户开放”1899年,美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政策。

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精品课件1:第4课 戊戌政变(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精品课件1:第4课 戊戌政变(1)
第4课 戊戌政变
一、新旧势力的交锋
1.背景:新政措施的施行 2.新旧势力双方
守旧势力:慈禧太后
维新力量:光绪帝
3.措施:
人物
措施
旧 慈禧 势 太后 力 为首
新 光绪 势 皇帝 力 为首
解除翁同龢军机大臣职务; 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 荣禄暗中勾结守旧势力密谋慈禧训政
革职两尚书四侍郎; 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 拉拢掌握军队的袁世凯; 游说列强,但落空
(2)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 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3)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 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一、对比分析主要的宗教改革
改革人物 新教派别
核心教义
其他主张
马丁·路德
路德教
(1)“因信称义” 简化仪式、神职人员
(2)全体信徒皆教士 可以娶妻、蔑视权威
(3)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
影响地域 德国、北欧
(1)《圣经》权威至高无上(2) 简化仪式、选举神职、
加尔文 加尔文教
法国、英国等
主张信仰得救,即“先定论”生活节俭
(2)官吏产生的途径:官吏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在克利斯提尼改革后,官吏选拔也 可通过抽签方式进行,任职资格无财产的限制,一切职位个人不得连任,任期短。 (3)监督官吏制度:陶片放逐法是全体雅典公民对高级官吏进行控制和监督的重要手段 。 3.主要特征 (1)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 (2)体现小国寡民的特色。 (3)否定血缘关系,以财产和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作为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 (44.缺)真陷正享有民主的只有少数人。 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妇女无政治权利可言,广大奴隶受到压迫,公民权对于 居住在雅典的外邦人来说遥不可及。此外,下层公民为生活奔波劳碌,常常无暇顾 及城邦的政治生活,其政治权利也形同虚设。 5.实质 雅典城邦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专政,因此雅典民主实际上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不 是全社会所有人的民主。

《戊戌变法第一》课件

《戊戌变法第一》课件

结论
戊戌变法的意义
戊戌变法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 先河,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戊戌变法对中国历史的 影响
戊戌变法影响深远,引领了后 来的革命运动和改革开放。
观点的分析和总结
戊戌变法虽面临挑战,但为中 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贡 献。
结语
1 政治和经济的挑战
戊戌变法在处理政治和 经济问题上面临着重重 困难。
倡导平等教育,推动女 性教育事业的发展。
2 外国传教士的活跃
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
3 制造业和文化技术
发展
传播基督教和西方文化。
推动中国的制造业和文
化技术的发展,带来了
新工艺和产品。
统计数字
统计戊戌变法的影响 改革前的社会状况 政治体制僵化 经济落后 社会保守
分析数据对比 改革后的社会变化 政府决策效率提高 经济发展迅速 社会风气开放
4
和选拔。
改革行政体制,引入联席会议模式, 提高政府决策的效率。
经济改革
实行新法主义
引入新的法律体系,促进法 治建设和经济发展。
推行工商业、交通、 文化事业的发展
积极推动工商业和交通事业 的发展,促进国家经济的繁 荣。
洋务运动的兴起
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推 动中国工业和军事的现代化。
社会改革
1 女子教育的兴起
《戊戌变法第一》PPT课 件
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改革。 本课件将介绍戊戌变法的概述、内容和影响。
戊戌变法概述
什么是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指的是1898年பைடு நூலகம் 起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 旨在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为什么要发起戊戌变 法?
戊戌变法是中国知识分子 对国家强盗侵略的反抗, 希望引进西方的科技和制 度。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教版选修1单元测评9 戊戌变法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教版选修1单元测评9 戊戌变法 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测评(九) 戊戌变法(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日两国近代化过程中,“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作为一种思想纲领,都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成为后起的东方民族在近现代化的进程中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关系的基本主张。

他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

但是,以之为指导的中日改革在当时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的。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昔彼得(彼得大帝)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

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

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

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康有为政论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异同。

(8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康有为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7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在近现代化的进程中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关系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异同。

第(2)问,从材料二“昔彼得(彼得大帝)为欧洲所摈……改弦而雄视东方”“取而用之,尤易措手”中可以归纳康有为的主要观点;结合19世纪末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分析原因。

【答案】(1)同:都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器物)。

异:“和魂洋才”主张在保留日本本土文化同时,全面学习西方;“中体西用”主张仅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来维护衰落的封建制度。

(2)观点: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主张中国学习日本。

原因: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戊戌时期维新派思想家所建构的新的思想理论体系,不仅“参中西之新理”,而且“合经子之奥言,采儒佛之微旨”……——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材料二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言实施政策,则注重君权。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教学案:专题九 二 、百日维新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教学案:专题九 二 、百日维新 Word版含答案

1.背景(1)1897年11月,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严重。

(2)康有为再次上书,终于引起光绪帝的重视。

(3)1898年1月,康有为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呼吁实行变法。

2.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是维新变法的宣言书和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

3.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报纸,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2)经济方面: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3)军事方面:裁汰绿营,军队改用西法训练。

(4)文教方面:废八股,将各省大小书院、祠庙改为兼习中学和西学的学校,创办各种专业学堂以及派人赴日本留学等。

4.光绪帝采取猛进政策诏令各官署,应办诸事,限期执行,否则严惩不贷。

[深化认知]变法措施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只字不提建立君主立宪制这个要害问题,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

变法只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发动广大民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度的巨大力量。

1.新政危机(1)原因:变法措施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招致他们的抵制和反对。

(2)表现:①慈禧太后逼迫光绪帝免去翁同龢的一切职务,驱逐回籍,沉重打击了光绪帝和维新派。

②胁迫光绪帝,规定凡授任新职的二品以上官员必须到皇太后面前谢恩。

③大力提拔亲信荣禄,授其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④袁世凯倒向慈禧一边。

2.戊戌政变(1)囚禁光绪帝: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训政”,将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

(2)搜捕维新党人:①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流亡日本。

②谭嗣同、刘光第等人被捕,慷慨就义,史称“戊戌六君子”。

③倾向变法和参与新政的官员,或被囚禁,或被罢黜,或被放逐。

(3)变法失败:政变之后,顽固派取缔学会,封闭报刊,新政措施中唯有京师大学堂等得以保留。

“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深化认知]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这场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很不充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知识点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背景(1)《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

(2)欧美帝国主义列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

2.表现(1)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①清政府向俄、法、英、德等国举借附有政治条件的大借款。

②争夺在中国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

③开设工厂,开设银行。

(2)政治侵略,瓜分中国。

①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分享其他列强的在华侵略权益。

3.影响: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知识点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1.原因(1)政治: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经济:偿还外债本息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3)各地的自然灾害严重,增加经费兴修水利和赈灾。

2.清政府的应对措施(1)增收:增加地丁银旧税征收额度,加强鸦片税的征收,增加商税,扩大纳官。

(2)节支:降低官员薪俸;裁减军队,节省军费开支。

3.结果:遭到官员的抵制,成效甚微,使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知识点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原因(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一些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

2.表现: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

3.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数量少、技术力量薄弱。

4.困难(1)民族工业无力与实力雄厚的外国在华资本及其廉价商品竞争。

(2)民族工业面临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承受繁重的苛捐杂税和官吏勒索。

5.影响(1)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基础。

【概念阐释】“门户开放”1899年,美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政策。

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

这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开放程度,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

【图解历史】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思维点拨】1.清政府为偿还外债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使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2.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3.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4.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这成为戊戌变法的经济、阶级基础。

5.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根本原因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而是民族危亡的国家生存状态和救亡图存的历史责任感。

【结构图示】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主题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史料研读]史料一《时局图》如图,近代爱国者谢缵泰所作,1898年在香港发表。

史料二《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数额之大是空前的,相当于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必须在三年内还上,于是清政府大借外债,甲午战争后一年内就借了3.7亿两白银。

史料三甲午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1.史料一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所面临的被列强瓜分的形势图。

2.史料二反映了《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偿还赔款,大借外债。

3.史料三反映了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1.谢缵泰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时局图》的?结合史料一概括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变化。

提示背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变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政治上,分而治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据史料二说明清政府出现财政危机的原因?提示原因:清政府战争赔款。

3.据史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提示原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与主张;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允许民间设厂。

[史论归纳]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1.外部因素(1)甲午战争后,欧美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及其迅速强大,使先进的中国人决心以日本为榜样,通过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2.内部因素(1)思想渊源:早期维新派产生,要求抵抗列强侵略,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做了思想准备。

(2)经济基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随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奠定了阶级基础。

(4)社会根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清王朝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而大肆出卖国家和民族权益,统治更加专制腐朽,这就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探寻新的、反映资产阶级意愿和要求的救亡图存道路。

1.下图漫画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国内时局图。

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A.《南京条约》的签订B.《北京条约》的签订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解析解读图片可知中国处于被分割的局面,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列强瓜分中国,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故C正确。

答案 C2.甲午战争时,“所有官兵都携家带眷住在陆上,把兵舰当作一个衙门,点卯应粮,而海军经费则全部移去修建颐和园……”据此,你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军备落后B.政府腐败C.军费匮乏D.军纪松弛解析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失败,解读材料信息,体现的主要是B项政府的腐败,A、C、D三项是一些具体原因,都源于政府的腐败。

答案 B3.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解析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对华侵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等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故C项正确。

答案 C4.1896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

这一谕令反映出当时清朝政府()A.思想保守,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出卖矿产资源,维护列强在华利益C.应对时局,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解析材料反映了甲午战争后,为扩大税源,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答案 C5.1896年初,御史王鹏运奏请通饬开办矿务,建议清廷“特谕天下,凡有矿之地,一律准民招商集股,呈请开采,地方官认真保护,不得阻挠”。

清廷户部和总署对议奏照准。

清廷这一举措()A.标志着清廷对民族工业政策的彻底放宽B.其意在支持商办企业与外商企业展开竞争C.目的是模仿西方国家“工业立国”政策D.是为解决战争赔款和财政匮乏而进行的调整解析A中“彻底”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B和C不符合史实。

D与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政策相一致。

答案 D6.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内容出现新的变化,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

导致这种转变的内在因素是()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解析紧扣“内在因素”分析,A、B两项是外因,D项内容在当时还未出现。

答案 C7.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历史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胜的日本确保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桥头堡,获得的巨额战争赔款加快了以军需产业为中心的产业化。

同时镇压了抵抗日本侵略的东学农民运动,强迫进行甲午改革,扩大了对朝鲜的影响力。

以甲午战争为契机,长期延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宣告瓦解。

——韩国国定教科书材料二日清战争是作为欧美式近代立宪国家而发展的日本与中华帝国的决战。

被称为“沉睡的狮子”而让人惧怕其潜力的清朝,与世界的预料相反,一下子就败给了新兴的日本,自古以来东亚所持续的中华秩序崩溃了。

其后,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

——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材料三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雷颐《甲午之败与中国首次现代化转型》(1)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甲午战争对朝鲜的影响。

(2)据材料一、二指出韩、日教科书认为甲午战争对东亚历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结合所学,谈谈甲午战争对大清王朝造成的强烈冲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甲午战败的“积极意义”。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来分析,可得出甲午战争使朝鲜遭受严重的民族灾难。

第(2)问,第一小问中对东亚的影响抓住材料一中“长期延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宣告瓦解”和材料二中“一下子就败给了新兴的日本,自古以来东亚所持续的中华秩序崩溃了”的信息归纳;第二小问对大清王朝的冲击可从甲午战争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发生的变化来分析。

第(3)问,答案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材料三,二是学过的相关史实。

答案(1)影响:甲午战争使朝鲜遭受严重的民族灾难。

(2)对东亚历史影响:甲午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国际秩序崩溃;新兴的日本成为该地区的霸主。

对世界历史影响:甲午战争刺激了列强的侵略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冲击:清政府被迫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清朝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巨额赔款使国力进一步衰弱;中国人在精神和信心上开始抛弃清王朝,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3)意义:甲午战败,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专制制度的弊端(或“认识到洋务运动只学科技的局限”),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发动维新变法,宣传君主立宪。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宣传民主共和,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1.1894年10月,日军占领旅顺。

当时有日本人画了这样一幅漫画:画中的清朝官员被“击溃”,并写上“旅顺口”三字,该官员虽扛着洋枪,但被日军的扫帚把所打碎。

该漫画()①是对中华民族的公开侮辱和挑衅②客观上体现出清政府的腐朽无能③反映出日本侵略者的狂妄自大④必将激起中国人民对日本的复仇情绪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清政府在对日战争中的节节失利,主要是由清政府的腐朽无能造成的。

题目所给的漫画明显夸大了日本的实力,④的内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答案 A2.甲午战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纳内地税的要求,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