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导学案第4课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导学案第4课

第4课戊戌政变[目标导航]1.了解百日维新期间新旧势力交锋的表现。

(重点)2.理解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重点)3.认识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近代道路的曲折性。

(难点)基础认知•学习思考 ------------------------------------------------一、新旧势力的交锋1.原因:维新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抵制和反对。

2.交锋举措(1)旧势力:以慈禧太后为首。

①解除支持新政的光绪帝老师翁同稣的军机大臣职务。

②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

③大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员对新政抵制。

④荣禄等人暗中勾结,密谋由慈禧太后训政。

(2)新势力:以光绪帝为首。

①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

②拉拢袁世凯,却不识其真面目,游说列强支持落空。

3.态势:光绪帝和维新派形势危急。

细微点拨[思维点拨]1.新旧势力各自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采取一系列措施,双方的交锋点是人事安排和军事力量的控制,交锋中新势力处在弱势。

2.维新派变法措施严重触及了守旧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和反对。

这些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对势力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后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社会基础。

二、百日维新的失败1.导火线(1)光绪帝受到慈禧太后训斥,召见杨锐商议对策,授以密谕。

(2)谭嗣同拜访袁世凯,但没有得到袁世凯的明确支持。

⑶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2.过程(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

(2)慈禧太后下令逮捕“军机四卿”及其他维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被杀害。

(3)政变后除了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他新政措施全被取消。

“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历史认识]戊戌政变的发生是必然的,这主要取决于守旧势力对自身根本利益的维护。

戊戌变法的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这是封建地主势力的代表慈禧太后所无法容忍的。

第15课戊戌变法导学案

第15课戊戌变法导学案

导学案第15课戊戌变法课标要求: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

一、背景1:政治:甲午惨败,_________签订,_________加深,救亡图存为最高呼声2:经济:19世纪末,_________初步发展3:阶级:_________壮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_________产生及发展(1).早期维新派(19世纪60—70)条件:经济:19世纪60-70民资产生思想:西方近代思想传入阶级:民资资阶产生代表:王韬郑观应冯桂芬等主张: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文教---兴办学校; 政治---君主立宪局限性:没形成系统理论,没实践(2).维新思想进步发展(19世纪90)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变法思想基础。

梁启超:倡民权;谭嗣同:冲决网罗;严复:《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二.戊戌变法的过程:1、开始:1895年春——“_________”理论宣传→_________2、发展——创办报刊、学会(1)、概况:报刊——学会——(2)意义:宣扬维新变法,更多人关注政治。

_________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3、高潮——“百日维新”(1898.6.11-9.21)(1)施政纲领:1898年初,康有为《_________》(2)成立团体:1898.4 康北京保国会;宗旨:______、______、________;性质:_______政党性质;意义: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3)标志: 1898.6 .11 “_________”诏书宣布变法(4)内容: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5)结局—失败:1898.9.21戊戌政变慈禧囚帝杀六君子废新法三.评价1.性质:________运动。

2.积极政:一场救亡图存的________运动,具有爱国性。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导学案 第9单元 第4课 戊戌政变(学生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导学案 第9单元 第4课 戊戌政变(学生版)

第4课戊戌政变【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学习重点: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三、学习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一、新旧势力的交锋(一)新旧势力的概念1.新势力指的是以_________、________ 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变新祖宗之法,政治上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

2.旧势力是以__________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坚守“祖宗之法”,反对西学变法.。

(二)新旧势力的斗争1.慈禧解除________的军机大臣职务,任命亲信_______为直隶总督,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抵制新政。

2.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尚书四侍郎,任命_________等为“军机四卿”;游说列强争取支持;各省只有湖南巡抚________支持变法。

二、百日维新的失败:(一)导火线:光绪帝授密谕和接见日本前首相________。

(二)标志:戊戌政变(1898年9月)(三)经过:1.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宣布“________”,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2.搜捕与镇压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往香港、日本;“戊戌六君子”遇害。

3.废除变法:除___________被保留外,其余新政措施全被取消。

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一)变法失败的原因:1.根本原因:__________力量过于弱小。

2.具体原因:(1)领导无力: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2)缺乏群众基础:脱离人民群众;(3)存在依赖幻想: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列强抱有幻想;(4)新政无法落实: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5)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二)失败的教训:在当时的中国,______________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曲折。

(三)历史意义:1.性质:是一次____________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导学案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导学案

选修一专题九 《戊戌变法》导学案【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梳理】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社会根源: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剧。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 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条件:维新思想的传播。

(1)产生: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 ①经济上发展 。

②教育上兴办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上建立 的政治制度。

(2)进一步发展: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①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②思想特点:托古改制③作用: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3)声势日大:(甲午战后) ①主张:维新派提出了旗帜鲜明的 口号,明确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 。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梁启超:思想核心是 。

谭嗣同:大声疾呼“冲决网罗”。

严复:宣传西学的方式是创办报刊、翻译西书。

影响最大的是 ,宣扬的社会进化论观点。

是“精通西学的第一人”。

二、目的:一方面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方面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三、戊戌变法的过程(1895----1898) 1、兴起——公车上书(1895)⑴直接原因:《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

⑵主要内容:②富国、养民、教民和改革内政——长久之计。

③模仿西方议会政治,提出设 一职。

由各府、县民选产生,对皇权进行牵制和限制。

⑶结果:由于保守派阻挠,“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

⑷影响:①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

②他们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

③“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 理论宣传走向 。

2、发展——建立组织、创办报刊 (1)表现:①创办报刊宣传维新思想:如《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戊戌变法导学案

戊戌变法导学案

戊戌变法导学案第6课《戊戌变法》学习目标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等基础知识。

2.通过学习,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1.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2.“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28~31页,完成下列填空)序幕:1895年春,________________签定的消息传到北京,(戊戌变法的直接原因)正在参加科举考试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_____________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_____ ______ _______。

史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此次事件的历史意义是:揭开了_____________运动序幕。

1、准备: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组织______,创办_________,宣传变法,推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和天津的《》。

高潮:时间:___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清政府颁布______________,宣布实行变法。

随后__________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

变法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导学案 第2课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导学案 第2课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目标导航] 1.了解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有为等人的思想主张及活动。

(重点) 2.理解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重点) 3.认识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

(难点)一、早期改良思潮1.背景:19世纪70年代,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民族危机加深。

2.代表: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3.主张(1)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2)政治上: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4.影响: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成为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思维点拨]早期改良思想,明显具有资产阶级的性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比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和洋务派划清了界线,也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变法萌发:1888年,康有为在北京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主张变成法,求自强,挽救危局。

2.变法理论(1)提出人类社会进化过程的三个发展阶段理论,即“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

(2)系统阐发变法理论的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3.思想特点: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思维点拨]康有为维新思想的核心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在宣传变法的过程中,为减少改革的阻力,与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说明了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深刻,但也反映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阶级特点,使得他们在探索过程中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1.政治活动——公车上书(1)背景: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引起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

(2)概况:康、梁联合会试举人上书朝廷,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

(3)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2.创办报刊:康有为等在京、津、沪等地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宣传变法主张。

最新整理高二历史戊戌变法导学案.docx

最新整理高二历史戊戌变法导学案.docx

最新整理高二历史教案戊戌变法导学案戊戌变法导学案学习目标: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

教学过程:基础知识梳理巩固:一、戊戌变法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百日维新(1)原因:诱因:(2)具体准备:A、1898年康有为上书(因,成为了)B、1894、4,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宗旨:、、。

(3)开始标志:1898、6、11光绪帝颁布诏书(4)、主要内容内容作用局限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改定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取消旗人特权,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文教废八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准许设立报馆学会;设译书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有利于的传播军事按西法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二、戊戌变法的结果——以为标志,宣告了失败1、新政危机四伏(1)遭到许多读书人反对(2)强迫光绪颁布三条上谕,慈禧实际控制了权,做好了扑灭新政的准备(3)“”事件使矛盾冲突白热化(4)慈禧与荣禄密谋;维新派求助在华列强,争取袁世凯2、戊戌政变:9月21日,_____________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重新训政,搜捕维新派。

并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六人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新政内容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以保留外,其余尽数废除。

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主观:(1)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和软弱,这是根本原因。

(2)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人民群众,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寄予幻想(3)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教案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教案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教案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本史实过程。

2、水平目标:(1)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水平。

(2)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的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水平,逐步形成用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在了解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救亡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懈努力的史实基础上,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心祖国前途命运,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品质。

4、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体验学习、分组讨论、列表分析等方式,组织学生阅读分析、交流探讨。

教学重难点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维新运动的*,变法法令的内容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即使这些改革措施带有很多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教育四个层面对变法内容逐项分析,加深资产阶级改革性质的理解,全面把握变法在社会上所起到的思想启蒙作用和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深刻影响。

教学工具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在《走向共和》主题曲的背景音乐中导入课)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实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戊戌变法。

(通过介绍当时中国社会背景实行导入,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下,更好地理解内容,便于解决重点和难点。

)教师出示:第7课戊戌变法设计情境模拟题目——“献计献策”:(二)自主学习(出示幻灯片,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 戌 变 法(导学案)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难点探究】
1、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康有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另一方面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并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

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严复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

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3.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4
【巩固训练】
1.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提出的救国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 A .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厚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 .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D.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荡迷信
2.19世纪末,维新变法 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种政治运动,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趋势 B .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 .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3.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的标志是( ) A .公车上书 B .强学会的成立 C .《中外纪闻》创办 D .《定国是诏》颁布
4.1898年,康有为等人组织保国会,其宗旨不包括( ) A.保国 B.保民 C.保种 D.保教
5.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发布诏令有()
A.裁撤部分中央机构B.设立议院
C.制定宪法D.设立制度局主持新政
6.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A.君主专制
B.联邦制
C.共和制
D.君主立宪制
7.百日维新期间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行立宪制度
C.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D.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
8.百日维新的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守旧势力的是()
A.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B.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
C.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D.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9.下列不属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的是()
A.形成了一批具备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
B.革新了中国政治制度
C.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D.起到了思想解放,开创时代新风的作用
10.戊戌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在于:()
A.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B.促进了思想启蒙
C.推动了政治改革运动 D.掀起了民族民主革命
11.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

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

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回答下列问题。

⑴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⑵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

……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2: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井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根据材料1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2)结合材料2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参考答案
1---5BCABA 6---10DDCBB
11、【答案】⑴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⑵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12、答案:(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

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参考答案
1---5BCABA 6---10DDCBB
11、【答案】⑴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⑵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12、答案:(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

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