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4《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共1课时)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在初中阶段对近代中国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戊戌变法的认识可能仍较为肤浅,对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改革措施及影响等方面的理解有待深化。此外,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但同时也存在注意力分散、学习耐心不足等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文献资料、图片等历史资料,培养其史料实证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提高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思维。
4.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课堂辩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增强对改革的支持和参与意识。
2.理解维新派救国救民的爱国精神,培养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3.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增强历史唯物主义观念。
4.通过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
2.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形式。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纪录片片段等,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情境教学,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如模拟戊戌变法时期的朝会辩论,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当时的历史氛围,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维。
4.重视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引导学生查阅相关史料,如文献、图片等,分析戊戌变法的具体情况,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评课稿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评课稿一、课程背景介绍本文档是对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课程的评课稿。
该课程是高中历史选修课程中的一部分,涵盖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戊戌变法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晚清时期的政治改革尝试与失败,并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演变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设计评价1. 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本课程通过研究戊戌变法,旨在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与导致变法发生的原因;•掌握戊戌变法期间的主要事件和改革措施;•分析戊戌变法的局限性与失败原因;•了解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与意义。
这些教学目标既符合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要求,也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分析能力。
2. 教学内容的组织性和连贯性本课程将戊戌变法的学习内容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通过讲述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的内外压力,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改革派人物的思想影响,帮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其对历史问题的思考能力。
(2)戊戌变法的主要措施与实施通过讲述戊戌变法期间的主要措施,如“公车上书”、创办新报刊、改革京官制度等,帮助学生了解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
同时,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或小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变法期间的社会变革。
(3)戊戌变法的局限性与失败原因通过讲述戊戌变法的局限性,如变法措施受到反对势力的限制、清朝官僚体制的难以彻底改变等,帮助学生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同时,课堂讨论或小组活动可以让学生探讨变法失败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戊戌变法的影响与意义通过讲述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如为中国的后续革命提供经验教训、推动了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进程等,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变法的意义。
同时,通过课堂活动,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展示对变法意义的理解与分析。
3.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为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设计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改革措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课件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 【探究学习总结】(教材第131页)
• 一、本课测评
• 1.康有为为什么要改造传统儒学思想为变法活动 服务?
• 提示 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无论在政治上或 思想文化上,长期受封建主义正统思想的支配,压在 他们头上的是一整套以孔子为偶像的、正统的封建专 制主义思想体系。进入近代以来,旧的一套已不能应 付新局面,国家的危亡,时代的苦难,驱使人们去寻 求思想上的新方向,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中 去寻求真理。但是,封建主义的经典不允许他们“离 经叛道”,资产阶级又不具有革命的彻底性,于是, 康有为不得不披起孔圣人的外衣,举起“托古改制”的 大旗。
•[知识精讲] 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 张的利弊得失
•(1)利: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 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
•(2)弊: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 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知识点三 公车上书和强学会
• 1.公车上书
• (1)背景:1895年4月,日本逼马签关《条_约_________》 的消息传到北京,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 预习导引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重点: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 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谭嗣同 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 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 主张,分析其特点。 2.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
特点。
知识点一 早期改良思潮
• 1.背景:19世纪70年代,随着民近族代工__业________的出
历史人教版选修1 第9单元 戊戌变法 课件(共18张)

4.戊戌变法的小结 (1)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①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 级维新力量过于弱小,封建势力过于强大。 ②主观原因:
A.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B.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无实权的皇帝 C.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D.企图用和平合法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改良) ③客观原因: A.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B.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中国成为列强瓜分对象, 国际环境不利 ④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
②概况: 商办厂矿数量增加;投资总额迅速增长;轻工业发展
最 阅为读显6:著 材料1: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的近代企业表(P.126-P.127) 材料2:1895—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 本在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其中80%属轻工业。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
①原因: A.甲午战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 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一些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 C.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 (也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主
主立宪制;
影张响:启发发民展智资、本组主织义力。量、制造舆论、形成局面
☆维新思想的传播方式:
△著立说
△上书请愿
△组织学会或学堂
△创办报刊
△
(7)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和救亡变法的呼声再起
①原因
A.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B.中国人民展开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 C.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D.光绪帝的支持(上清帝第六书) E.康有为发起组织保国会,宣传变法 F.守旧派的攻击 G.有爱国心的官员的推动 ②表现:各种改革力量推动下,1898年变法形势进一步高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民族危机、康有为的“公车上书”等事件,理解戊戌变法发生的必然性。
2.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过程,包括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政变等重大事件,分析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及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认识到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其失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对历史事件的辩证分析能力。
4.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互动性。
针对以上学情,本章节教学设计将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3.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认识到改革与发展的艰难曲折,培养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4.告诉学生,历史的发展充满曲折,我们要从中汲取教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内容,整理戊戌变法的时间线,标注出关键事件,并简要说明每个事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决策过程和心态,提高对历史事件的感悟。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相关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历史图片、纪录片等,增强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直观感受,提高教学效果。
要求:不少于500字,结合教材内容,对史料进行解读。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优秀课件(27张)(共27张PPT)-PPT文档资料

“商战”(郑观应) 兴办学校、
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④ 思想特点:
王韬
郑观应
体现了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为康、梁的维新思想 奠定理论基础,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并且没有付诸 于实践。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经济基础 3、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阶级基础
除 旧 、
军事方面: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裁汰旧军。
布
有利于传播西学
新
文化教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科;废除
八股文,开设经济特科等。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取士。
思考:与维新派原先的主张相比,有哪些没有实现?
慈禧 太后 召荣 禄来 京的 电报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 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 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 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康有为的变法理论,不是直接移植外国资本主义 的政治学说,而是借发挥孔子的政治思想,利用传 统的儒学权威来宣传变法道理。
其原因何在,有何看法?
原因:减少阻力,有利于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看法:反映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 们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1、兴起---公车上书(1895年)
康有为联络1300多名举人给光绪帝 上书的重大行动——“公车上书”
——梁启超《戊戌变法记》
① 战前中国人自视甚高和固有的文化优越感; ② 国人对洋务运动抱有希望; ③ 《马关条约》危害太大;
天四 涯万 何万 处人 是齐 神下 州泪
熊—— 俄国 (东北)
虎—— 英国 (长江流域)
蛤蟆—— 法国 (两广 、云南)
肠—— 德国 (山东)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4.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出现了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发展资本主义和救 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单元整合
-1-
知识网络
核心归纳
知识网络
综合归纳
一、民族危机、清政府统治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维 新运动的关系
1.甲午战争后,列强经济上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政治上民族危机 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2.清政府要偿还的借款逐年增加,又遇天灾,造成财政危机日甚, 为解决财政问题又大力搜刮百姓,加剧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知识网络
综合归纳
二、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社会 背景
领导 力量
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人民的反抗;新兴地主阶级、商 人的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 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 力量强大
社会危机严重,中外势 力相互勾结,封建势力 较强大
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 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 力量强大
高中历史第9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概述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9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概述新人教版选修1
戊戌变法
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进行反思。
他们提出效仿日本、变法维新、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主张。
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
他们的呼吁、宣传很快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维新变法局面逐渐形成。
1898年6月,酝酿数年的维新运动进入政治实践阶段,即百日维新开始。
改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
由于改革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抗,变法昙花一现,中国又一次丧失了
民族振兴的机会,但却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精品教案
第一课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3、分析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4、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特点。
5、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事实。
6、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梳理】
1、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简表
2、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
相同点:①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②都是以清政府为主体而进行的
重大政策调整;③都涉及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④都主张向西方学习;⑤都是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内容;⑥虽然都失败了,但对历史发展的进程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不同点:①国际环境不同,前者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后者发生在第二次工业
革命后。
②阶级属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后者代表资产阶级。
③目的不同,前者是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后者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④性质不同,前者是地主阶级改革,后者是资产阶级改革。
⑤内容不尽相同,前者只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后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⑥影响不同,戊戌变法比洋务运动影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