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

合集下载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了解戊戌变法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及其思想,包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改革主张。
3.分析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以及它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认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近代中国的局限性,理解改革与革命的关系。
本章节教学策略旨在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同时,通过反思与评价,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提高学习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性化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营造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相关历史纪录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利用多媒体展示戊戌变法期间的重要事件、人物画像、文献资料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创设虚拟历史场景,如角色扮演、模拟辩论等,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戊戌变法的历史情境中。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本章节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深入分析戊戌变法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及其思想,引导学生认识改革与革命的关系,理解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近代中国的局限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问题,培养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事物的态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戊戌变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戊戌变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戊戌变法考点解读考点提示戊戌变法知识经纬知识清单戊戌变法的背景1、民族危机的加深(1)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和《__①__》的签订,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

它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2)列强还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分享其他列强在华侵略权益。

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2、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财政赤字越来越大;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经济基础(1)原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些爱国工商人士提出“实业救国”的呼声,并提出自办铁路、自设工厂,抵制洋商羊厂的主张;清政府放宽了__②__对的限制。

(2)表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但力量相当薄弱,数量少、规模小,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又遇到重重阻力和困难。

4、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19世纪末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戊戌变法的准备【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戊戌变法 369777 戊戌变法的准备】1、理论准备(1)早期改良思潮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主张:振兴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理论著作:《新学伪经考》、《___③___》、《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特点:“托古改制”和“仿洋改制”(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3)梁启超与《时务报》1896年8月,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其主张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历史选修一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历史选修一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 3、变法内容 、 • (1)经济上: 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 )经济上: 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 提倡开办实业;组织 商会;改革财政。 商会;改革财政。 • (2)政治上: 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 )政治上: 广开言路, 裁汰绿营,编练新军。 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 • (3)文化上: 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 )文化上: 废八股,兴西学; 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 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 著作和发明。 著作和发明。
• ②领导力量上, 领导力量上, • 日本中下级武士、 日本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 强大,保证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强大,保证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 中国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 中国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 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 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 • ③政策措施: 政策措施: • 日本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强 日本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 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 制大力推行。 制大力推行。 • 中国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推行。 中国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 无法推行。 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
• 二、康梁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 1、康有为: 、康有为:
》《孔子改 • (1)主要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 )主要著作: 新学伪经考》《 制考》 创办刊物《中外纪闻》 制考》;创办刊物《中外纪闻》。 • (2)思想主张: 2)思想主张: • 提出人类进化要经过“据乱世”“ ”“升平 提出人类进化要经过“据乱世”“升平 ”“太平世 三个阶段。 专制-立宪 太平世” 立宪-共 世”“太平世”三个阶段。(专制 立宪 共 和) • (3)特点: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 )特点: 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相结合。 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优秀课件(27张)(共27张PPT)-PPT文档资料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优秀课件(27张)(共27张PPT)-PPT文档资料

“商战”(郑观应) 兴办学校、
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④ 思想特点:
王韬
郑观应
体现了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为康、梁的维新思想 奠定理论基础,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并且没有付诸 于实践。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经济基础 3、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阶级基础
除 旧 、
军事方面: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裁汰旧军。

有利于传播西学

文化教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科;废除
八股文,开设经济特科等。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取士。
思考:与维新派原先的主张相比,有哪些没有实现?
慈禧 太后 召荣 禄来 京的 电报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 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 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 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康有为的变法理论,不是直接移植外国资本主义 的政治学说,而是借发挥孔子的政治思想,利用传 统的儒学权威来宣传变法道理。
其原因何在,有何看法?
原因:减少阻力,有利于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看法:反映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 们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1、兴起---公车上书(1895年)
康有为联络1300多名举人给光绪帝 上书的重大行动——“公车上书”
——梁启超《戊戌变法记》
① 战前中国人自视甚高和固有的文化优越感; ② 国人对洋务运动抱有希望; ③ 《马关条约》危害太大;
天四 涯万 何万 处人 是齐 神下 州泪
熊—— 俄国 (东北)
虎—— 英国 (长江流域)
蛤蟆—— 法国 (两广 、云南)
肠—— 德国 (山东)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_课文注释: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_课文注释: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课文注释: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维新运动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兴起,具有强烈的时代紧迫感和感染力,引起社会的巨大震动。

尚未成熟的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充当历史的主角,导演了一场生气勃勃的政治改革和社会启蒙运动,从而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

这次改革虽然很快失败了,但并不意味着社会变革的停顿和历史潮流的逆转,而是预示着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维新运动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制度,批判其理论体系,揭露君主专制政体的黑暗、腐朽,猛烈冲击封建统治,使封建地主阶级不能照旧下去。

事隔几年,镇压这场改革的封建顽固派也不得不仿效维新派,宣布实行所谓新政和预备立宪,以对抗革命,这也是戊戌维新运动使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的一个侧证。

例如,新政改革废八股、兴学堂的措施,曾引起社会的极大反响。

当时京师大学堂仍然保存,各地私立学堂也“纷纷见”,已经纳入资本主义轨道的教育改革,不可能再回复到科举八股时代那种窒息、沉寂的状况了。

因此,仅仅三年,统治者便不得不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于1901年再度变革科举,废除八股。

至1906年,连科举制也正式废除了。

中国奉行千年的科举制的废除,资产阶级新式教育制度的确立,不能不归功于戊戌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再如,百日维新时期设立农工商总局的措施,是对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专制主义上层建筑的重大突破,对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戊戌政变后也将这项改革废除了。

然而,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是行政手段所能扼制的。

因此,统治者不得不在1903年重新设立商部,并制定《奖励公司章程》,1906年又将商部改为农工商部,对民族资本主义作出了让步。

这项措施也确实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方便条件。

在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情况下,统治者不得不在政治上作出让步,这就是“预备立宪”的原由之一。

维新运动作为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和辛亥革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第15课《戊戌变法》ppt课件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第15课《戊戌变法》ppt课件

主题构建 课堂小结
戊戌变法 一 、背景:政治、经济、阶级、思想
开端——公车上书 二、过程:发展——三报纸、两组织
高潮——百日维新的内容 结局——戊戌政变
三、影响:
1.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典型,是指康有

A.主张维新变法
B.宣传变法的目的是挽救清朝统治危机
C.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 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 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位卑未敢忘忧国——维新的思潮
材料一: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 时 间 类 别 厂矿数 资本额 占总资本额的百分比
甲经午济战基争础前:商甲午办 战后5,3 民族资47本07主义初步发2展2.4%
甲午战争后 商 办 63
思想:维新思想的产生和传播。

世界潮流:发展资本主义
我以我血荐轩辕——变法的实践
我以我血荐轩辕——变法的实践
自学情况检查(两分钟整理总结): 1、各省举人为何公车上书?上书中的哪一内容尽显资 产阶级本色?分析公车上书的影响。 2、维新派为什么要创办报刊学会?分别在哪里创办了 哪些学会和报刊?创立这些报刊和学会有什么作用? 3、百日新政的直接原因?施政纲领?开始标志?
康与有康为有自为幼学个习人儒经家历思、想学,他问在素宋养明有理关学。的影响下,鄙弃所谓
汉学家的烦琐考据,企图开辟新的治学道路。康有为在1879年 (二十一岁)开始接触西方文化。
思考探究
总体把握,概述戊戌变法的背景。
政治: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 必要性
经济: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可
阶级: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历史舞台。能
赔款 约1470万两白银 白银2亿(2万万)两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课件

宣扬“物 竞天择, 适者生存” 的社会进 化论思想
共 同 主 张
①变法维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②学习西方资本 主义政治制度,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 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
2007年宁夏历史新课程卷: 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 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 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 “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戊戌变法是高考重点内容之一。侧重变法的方式和 内容的选择,特别着眼于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 影响。如2008年宁夏文综卷对“彼得改革”、“明 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进行了对比。
1868 日本明治维新
亚洲强国
1898 中国戊戌变法
???
俄国1861 年改革
日本明治维 新1868年起
美国南北战争 1861-65年
假设你是当时的康有为,为了进一步 宣传维新变法思潮,吸引更多的人支 持和参与维新变法运动,你会怎样做?
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与 入侵外敌交战时武器装备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 它又是近代史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败得最惨的 一次战争。 条约内容太苛刻、影响太大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危害最严 重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件
赔款(两) 增开通商 其他 口岸 《马关条约 辽东半岛、 两亿 沙市、重 允许日本在 台湾、澎 庆、苏州、 通商口岸投 》 湖列岛 杭州 资设厂 割地
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 2、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3、康有为等维新势力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 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高中历史】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教师用书:第9单元-第4课戊戌政变

【高中历史】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教师用书:第9单元-第4课戊戌政变

第4课戊戌政变学习目标:1.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

2.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1.重点:戊戌政变及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意义。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材整理1新旧势力的交锋1.原因:新政措施的推行,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

2.表现(1)旧势力①慈禧太后解除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

②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

③大部分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对新政抵制。

④荣禄等人暗中密谋由慈禧太后训政。

(2)新势力①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

②任命谭嗣同等人担任军机章京,参与维新变法。

谭嗣同等四人被称为“军机四卿”。

③拉拢袁世凯,却不识其真面目。

④游说列强支持,最终落空。

教材整理2百日维新的失败1.导火线(1)光绪帝受到慈禧太后训斥之后,急忙召见杨锐等人商议对策,并授以密谕。

(2)谭嗣同带着密谕夜访袁世凯,后该事被袁曝光。

(3)1898年9月20日,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2.经过(1)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

(2)慈禧太后下令捕杀“戊戌六君子”。

(3)政变后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他措施全被取消。

3.结果:“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37“学思之窗”,思考:想一想:谭嗣同这些言行反映了维新志士何种风貌?【提示】一方面表现了维新志士浓烈的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同时也说明了他们对变法简单而偏颇的认识。

教材整理3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1.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维新派势力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主观原因①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2.失败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路程是行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3.历史意义(1)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之潮流: 政治民主化 经济工业化 思想理性化
中国之困窘:
政治专制 经济落后 思想禁锢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轨迹是 器物-制度-思想
开眼看世界,师夷制夷(林则徐、魏源) 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洋务派) 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早期维新派、康 梁维新派)
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革命派:孙中山)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激进派:陈独秀、李 大钊)
广西、广东、云南是法国 的“势力范围”
俄国把长城以北和新 疆作为势力范围
英国把长江流域以及云南、广东 部分地区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1898年 英国租借地 新界
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并将福 建作为他的“势力范围”
熊代表俄国,虎代表英 国,青蛙代表法国,国旗代 表德国,鹰代表美国,太阳 代表日本,中部酣睡、寻欢 作乐、搜括民财的是清政府。
2.对中国有什么危害?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程度大 大加深,民族危机空严
3.跟以前的不平等条约相比,内容上 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里?
开设工厂
一.《马关条约》的签定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① 以商品输出为主
以资本输出为主
资本输出有哪几种方式呢?
贷款
开矿 开设银行
修路
设厂
列强对中国输出资本控制中国经济,进而控制政治 。民族危机加深。
1、康有为三次上书:
康有为1898年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 (施政纲领)
2、康有为发起组织了保国会 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 使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2、百日维新:
(1)开始标志: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 是诏”诏书,宣布变法。
(2)概况: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共 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严复
翻译《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康有为为什么要请出2000多年前的孔子,以 孔子之口说出维新变法的要求?
1、封建主义正统思想即儒家思想在知识分子中 根深蒂固 2、策略:借孔子的权威论证维新变法理论的 合理性,减少改革阻力。 3、根本原因:反映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 协性
他们处于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向西方寻 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 社会力量。 ——陈旭麓
我们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就有拼命硬干的人, 就有为民请命的人, 就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
一、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
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 1、民族危机:
二、维新变法的兴起 ——宣传维新思想
著书立说,寻找变法依据
持续上书,争取皇帝支持
论战权贵,减少变法阻力
办报立会,宣传变法思想
维新派及其思想主张
主要先驱者 康有为 代表作或主要思想主张
《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借孔子宣传维新 变法理论;用进化论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 会发展潮流的。
共同主张: 《时务报》主笔,《变法通议》,变法是历史发展 ①变法维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 梁启超 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 ②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 实行君主立宪; 《仁学》,大胆批判封建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 号召人们冲破“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谭嗣同
• (一)经济上:市场化、工业化
1、俄国改革:颁布废奴法令,农民赎买份地,使 近代工业发展获得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资金和 较大的国内市场;颁布政策扶植工业发展 2、明治维新:殖产兴业,从西方引进技术和人才 ,重点发展军工企业、重工业和基础设施,通过 国营示范、扶持政策和人才培养等方式,积极推 动私人企业发展,初步实现工业化,崛起为东方 强国; 3、戊戌变法:中央设立矿物铁路局、农工商总局 ,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 团体,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什么特点?
材料一:1895年,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 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 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 海六家华商丝厂的总和。 材料二: 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船时虽然“俱用 华人”,但是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 机系英国制造”。到80年代,受外商企业的排挤 ,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后来,它被英商在上海 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 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实质:分享其它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
; 对中国 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的影响:从此以后,美国在华势力大大增强; 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8
在腐朽的封建制度里,在帝国主义 纷纷侵略的间隙里,中国内部新的 生产因素暗自生长着……
二、维新变法的兴起 — 宣传维新思想
发动“公车上书”
办《中外纪闻》 《时务报》 成立“强学会”
维新派第一个政治团体
使维新思想发展成 为爱国救亡的政治 运动 宣传西学,鼓吹变法
与顽固派论战
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 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29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 三、维新变法的高潮 湾,中国面临被列强瓜 分的危险。 ——百日新政
民族企业受到外来资本主义势力的排挤、 面临问题: 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发展艰难。
王韬
《弢园文录外编》
郑观应
《盛世危言》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 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康、 梁、 谭、 严
在封建顽固派盘根错节的京城,热血沸腾但手 无寸铁的书生们是如何掀起激荡全国的改革浪潮 的?
列强瓜分中国简表(1897-1899年) 国别 德国 俄国 法国 租借地或割占地 胶州湾 旅顺和大连 广州湾 势力范围 山东 长城北和新 疆 两广和云南
英国
日本
“新界”和威海卫
台湾和澎湖列岛
长江流域
福建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
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
新的生产因素是什么?为什么在这时期会出现此现象?
新的生产因素是什么?为什么在这时期会出现此现象? 材料一 中国的近代企业 时间 类别 厂矿 资本额 数 (千元) 53 4707 19 16208 占总资本额 的百分比
甲午 商办 22.4% 中日 官督商办、 77.6% 战争 官办 前 甲午 商办 63 12465 70% 中日 官督商办、 18 5345 30% 新因素: 战争 官办 后 原因: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的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实 业救国”的倡导;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其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
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作为他们自己的 “势力范围”,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它国家染 指。
列强在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都享有 绝对的行政、司法、立法权。
北京
天津
渤 旅顺 海
大连
威海 卫
山 东
胶州湾
黄 海
作 为 他德 的国 势强 力占 范胶 围州 。 湾 , 并 把 山 东
主观原因: 1、 资产阶级维新派软弱,缺乏斗争的勇气; 2、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3、变法政令颁出操之过急;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还未得到 充分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还很弱,封建 4、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 守旧势力在中国则相对较强大。 5、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 动政变,将光绪幽禁于 瀛台,重新把握政权, 直到光绪帝死。
不愿做亡国之君的光绪 和支持他的珍妃
慈禧幽禁中光绪帝之 处中南海瀛台。
同治
戊戌政变
西太后弄权政变 六君子人头落地
我 自 横 刀 向 天 笑
去 留 肝 胆 两 昆 仑
36
37
探究活动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 (强大)
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 国行不通 。
五、维新变法的影响: 2、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3、思想上: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5、文化上: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1、性质上: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4、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6、习俗上: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
31
类别 变法内容(必记)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1.改订律例。 政治 方面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政治民主化 2.裁撤冗员。
总之,百日维新的政令基本上反 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和 3.澄清吏治。 1.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 取消旗人由国 要求,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 经济 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家供养的特权, 经济工业化 令其自谋生计。 学的传播(进步性)。 方面 2.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40
延伸:比较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和中国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国内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 环境 封建统治相对薄弱 国际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环境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
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 领导 人民的拥护,部分大名 力量 支持。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潮导致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 迫在眉睫。 2、经济基础: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 3、阶级基础: 登上历史舞台。 早期维新思想对变法起到一定 4、思想基础: 的思想先导作用。
1.《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赔款:白银二亿两 开放口岸: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戊戌变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