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5 人民版选修1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篇一: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8 人民版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目标】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教学重点】1、从戊戌变法的内容分析戊戌变法的进步性与局限性2、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3、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知识结构】戊戌变法【教学过程】一、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背景)1、民族危机的加深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空前的民族危机。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从而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4、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康有为:把西方政治学说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主张变法改革。

梁启超:主张中国要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

严复:翻译《天演论》,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论运用于社会政治领域,宣扬变法图强的思想。

总之,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宣传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戊戌变法的过程1、开始: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公车上书”,标志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2、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1)内容:政治:作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

经济:作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文教:作用: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传播。

军事:作用:增强国防力量。

(2)评价:进步性: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局限性:没有涉及设议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3、失败:戊戌政变(1)过程: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杀害维新人士。

(2)原因:主观: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①没有彻底反封建②对外国侵略者抱有幻想③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客观:对改革不利的国内、国际环境①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②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3)教训:①当时的中国走改良(君主立宪)道路是走不通的②要实现中国近代化,必须推翻封建专制,实现民族独立,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历史优质课件《戊戌变法》教案(人教版)

历史优质课件《戊戌变法》教案(人教版)

历史优质课件《戊戌变法》教案(人教版)如何让学生通过对戊戌变法的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并变法对社会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以下是小编收集的《戊戌变法教案》,仅供大家阅读参考!戊戌变法教案一:【教材分析】戊戌变法是在清朝洋务运动失败后的又一次旨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刻历史背景下进行的,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

虽然失败了,却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一次重要的探索。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戊戌变法的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并变法对社会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掌握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与难度】1、重点:公车上书与百日维新。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通过前段历史的学习,学生已知道了在近代化探索的道路上,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展开自救运动即洋务运动已失败。

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道了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不能救中国的历史,都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责任感思考如何才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渊。

【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查找资料;制作powerpoint 课件【组织过程】一、复习提问1、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时间?2、战后中日签订的条约是?它的内容是?二、导入(多媒体示中国与日本地图及回忆中日的交往和复习提问,对比古代史上中日的交往与近代的中日的战争,得出两国近代的差距,进而思考中国如何才能恢复昔日的强大,激发学生的历史荣辱情绪及历史的责任感)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洋务运动自强救国的梦想破灭。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4《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4《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共1课时)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在初中阶段对近代中国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戊戌变法的认识可能仍较为肤浅,对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改革措施及影响等方面的理解有待深化。此外,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但同时也存在注意力分散、学习耐心不足等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文献资料、图片等历史资料,培养其史料实证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提高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思维。
4.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课堂辩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增强对改革的支持和参与意识。
2.理解维新派救国救民的爱国精神,培养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3.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增强历史唯物主义观念。
4.通过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
2.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形式。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纪录片片段等,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情境教学,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如模拟戊戌变法时期的朝会辩论,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当时的历史氛围,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维。
4.重视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引导学生查阅相关史料,如文献、图片等,分析戊戌变法的具体情况,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最新人教版选修1《戊戌变法》教案

最新人教版选修1《戊戌变法》教案
教学过程
备注
教具
课文插图投影片
板书计划
4戊戌变法
公车上书呼吁变法救国
康有为三次上书,痛陈必要为国家
梁启超戊戌变法政治、经济、文化、军事
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献身
课后小结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思
1导语设问:
(1)目前,我国人民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中最大的主题是什么?(改革)
(2)在我国近代史上,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为了国家的富强,竭力主张变法维新。同学们知道著名的有哪些人、哪些事?(出示投影)
最新人教版选修1《戊戌变法》教案
教学内容
4戊戌变法
课时
1
教材
简析
本课包括”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共两部分.
教学目的
与要求
1使学生知道”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及原因.
2使学生知道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进步分子的英雄壮举。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戊戌变法及失败后,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献身变法。
(3)板书课题:戊戌变法
二新课
(一)学习公车上书
1自读,了解公车上书的情时间是在什么时候?
(2)公车上书的目的是什么?
3讨论。
师根据黄海大战,让学生认识公车上书的历史背景。
师板书
(二)学习戊戌变法
1范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出示投影)
(1)戊戌变法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为什么称“戊戌变法”?
2集体交流,讨论、释疑。
3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了?
师生共同交流。
4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献身
问“谭嗣同为何放弃逃生的希望?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情感?

《戊戌变法》教案9(人民版选修1)

《戊戌变法》教案9(人民版选修1)

专题九戊戌变法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学习要求:从社会背景、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等方面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了解戊戌政变,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学习康、梁等维新志士们力图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情操。

重点:⒈戊戌变法的背景。

⒉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

⒊戊戌变法的内容。

⒋戊戌变法的影响。

难点:⒈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⒉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实质。

⒊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⒋对戊戌变法的评价。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了解“公车上书”、强学会成立等事件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通过对戊戌变法的科学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各种课外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与本课知识点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课外资料,介绍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不同评价,引导学生就此展开课堂讨论。

学生应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通过讨论形成对戊戌变法的整体认识,得出正确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面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对维新思想内容和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这一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精品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精品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精品教案
第一课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3、分析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4、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特点。

5、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事实。

6、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梳理】
1、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简表
2、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
相同点:①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②都是以清政府为主体而进行的重大政策调整;③都涉及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④都主张向西方学习;⑤都是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内容;⑥虽然都失败了,但对历史发展的进程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不同点:①国际环境不同,前者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后者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②阶级属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后者代表资产阶级。

③目的不同,前者是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后者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④性质不同,前者是地主阶级改革,后者是资产阶级改革。

⑤内容不尽相同,前者只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后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⑥影响不同,戊戌变法比洋务运动影响大。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民族危机、康有为的“公车上书”等事件,理解戊戌变法发生的必然性。
2.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过程,包括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政变等重大事件,分析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及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认识到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其失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对历史事件的辩证分析能力。
4.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互动性。
针对以上学情,本章节教学设计将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3.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认识到改革与发展的艰难曲折,培养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4.告诉学生,历史的发展充满曲折,我们要从中汲取教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内容,整理戊戌变法的时间线,标注出关键事件,并简要说明每个事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决策过程和心态,提高对历史事件的感悟。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相关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历史图片、纪录片等,增强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直观感受,提高教学效果。
要求:不少于500字,结合教材内容,对史料进行解读。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在合作中共同进步,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二、学情分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晚清时期的历史背景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1.学生对历史事件充满好奇,戊戌变法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完成后,我将及时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强调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同时,通过对比分析戊戌变法与当前改革开放的相似之处,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激发学生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4.改革措施及影响:讲解戊戌变法期间推出的各项改革措施,如设立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兴办实业等,并分析这些措施对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积极意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原因。
2.维新派与守旧派在戊戌变法中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2.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但有时可能过于片面,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
3.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表现出较强的交流协作能力,但部分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可能存在一定的胆怯心理,需要教师关注并给予鼓励。
4.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对于戊戌变法中的改革措施,能够较快地理解并加以分析。
2.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3.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赛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维新派与守旧派的思想碰撞,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考点梳理]:
一、背景:
1、经济上:19世纪末有了初步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2、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及随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思想:康梁等维新思想的传播。

4、世界:(1)19世纪末,西方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经济上:
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了资本
主义的制度),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
界潮流。

(2)日本:的影响。

二、康梁维新派的主张及特点:
三、戊戌变法的基本线索和过程:
1、第一阶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2、第二阶段:爱国救亡运动——1895年的“公车上书”
3、第三阶段:百日维新:(高潮)
施政纲领:康有为的《》
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是。

4、失败:年的戊戌政变:
(1)、戊戌六君子:
(2)新政的措施中惟有等得以保留。

四、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五、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
1、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维新派的
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

2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六、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1、是近代中国一次的潮流。

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维新
思想,,学习西方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2、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

揭露了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
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的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政治学说是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七、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
根本原因:
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
教训:
[巩固练习]: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泰西各国皆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可者不必强。

……制治固有本也。

……
而四海之在,万民之众,同甘共苦,先忧后乐,若理一人,上下一心,君民一体,尚何敌
国外患之敢相凌辱哉。

——引自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
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
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引自康有为《请定宪法开国会折》
材料三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
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







书。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有何异同?分析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

(2)材料三的观点同材料二相比有何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一变化?
答案:(1)同:设议院,行君民共体;异:后者还主张开国会,行三权鼎立之制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环
境,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的愿望更加强烈;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学说进一步传播。

(2)变化:不再提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主张以君权变法。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康有为变法方法改变,主张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变革。

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