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师鲁墓志铭欧阳修》阅读答案附翻译
语文天天练11 君讳源,

语文天天练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太常博士尹君墓志铭欧阳修君讳源,字子渐,姓尹氏,与其弟洙师鲁俱有名于当世。
其论议文章,博学强记,皆有以过人。
而师鲁好辩,果于有为。
子渐为人刚简,不矜饰,能自晦藏,与人居,久而莫知,至其一有所发,则人必惊伏。
其视世事若不干其意,已而榷其情伪,计其成败,后多如其言。
其性不能容常人,而善与人交,久而益笃。
自天圣、明道之间,予与其兄弟交,其得于子渐者如此。
其曾祖讳谊,赠光禄少卿。
祖讳文化,官至都官郎中,赠刑部侍郎。
父讳仲宣,官至虞部员外郎,赠工部郎中。
子渐初以祖荫补三班借职,稍迁左班殿直。
天圣八年,举进士及第,为奉礼郎,累迁太常博士,历知芮城、河阳二县,签署孟州判官事,又知新郑县,通判泾州、庆州,知怀州,以庆历五年三月十四日卒于官。
赵元昊寇边,围定川堡,大将葛怀敏发泾原兵救之。
君遗怀敏书曰:“贼举其国而来,其利不在城堡,而兵法有不得而救者,且吾军畏法,见敌必赴而不计利害,此其所以数败也。
宜驻兵瓦亭,见利而后动。
”怀敏不能用其言,遂以败死。
刘涣知沧州,杖一卒,不服,涣命斩之以闻,坐专杀,降知密州。
君上书为涣论直,得复知沧州。
范文正公常荐君材可以居馆阁,召试,不用,遂知怀州,至期月,大治。
是时,天子用范文正公与今观文殿学士富公、武康军节度使韩公,欲更臵天下事,而权倖小人不便,三公皆罢去,而师鲁与一时贤士多被诬枉得罪。
君叹息忧悲发愤,以谓生可厌而死可乐也,往往被酒,哀歌泣下,朋友皆窃怪之。
已而以疾卒,享年五十。
至和元年十有二月十三日,其子材葬君于河南府寿安县甘泉乡龙涧里。
其平生所为文章六十篇,皆行于世。
子男四人,曰材、植、机、桴。
呜呼!师鲁常劳其智于事物,而卒蹈忧患以穷死。
若子渐者,旷然不有累其心,而无所屈其志,然其寿考亦以不长。
岂其所谓短长得失者,皆非此之谓欤?其所以然者,不可得而知欤!铭曰:有韫于中不以施,一愤乐死其如归。
岂其志之将衰?不然,世果可嫉其如斯?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师鲁好辩,果于有为果:有决断 B.至期月,大治治:治理C.君上书为涣论直直:伸雪 D.往往被酒,哀歌泣下被酒:醉酒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尹源“能自晦藏”的一项是()①与人居,久而莫知②其视世事若不干其意③其性不能容常人④召试,不用,遂知怀州⑤君叹息忧悲发愤⑥有韫于中不以施A.①③④B.②③⑤C.①②⑥D.②④⑥7.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尹源无论是言论文章,还是广博的学问,都有过人之处,后来考取进士科,担任了奉礼朗,逐步升迁至左班殿直。
【初中文言文阅读】《范仲淹作墓志》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范仲淹作墓志》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范仲淹作墓志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①见之。
”明日以示尹。
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
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
”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吾几失之。
”(毕仲询《幕府燕闲录》)【注释】①师鲁:尹洙的字。
【试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范文正公不乐人作墓志()②赖以示予()2.译者以下句子。
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
3.提问以下问题。
①范仲淹有远大的抱负,体现在他曾说的“__,”一句中。
②尹洙对范仲淹说道这样的话的本意就是什么?【参考答案】1.①曾②给······看看2.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
3.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写文章要对后人负责,一定要认真、慎重。
著名文人的文章,会被后人作为可信的史料,所以应该谨慎。
(2021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语文试题)【译文】范仲淹曾替人写下墓志铭,当他写下毕封不好刚必须传送时,忽然想起:“这篇铭记不能不给尹洙(字师鲁)看一看。
”第二天,他把铭文交予尹洙过目,尹洙看看后说道:“你的文章已经很有名,后代人可以以你的文章为典范,因此,不可不慎重啊。
现在你把中转史文学创作都刺史,知州译成了太守(汉代官名),虽然就是属淡雅古隽的观点,但现却没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可以产生困惑,这正是引发浮躁文人所争议的原因呵。
”范仲淹听到了,颇存有感慨地说道:“多亏恳请你看看了,否则,我差一点必须犯规啊。
”启示文学创作必须细致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不骄傲自满。
考量必须贴心,既不瞻前顾后,又能够迁就至方方面面,这才就是一个存有实力、存有智慧的才子!。
《范仲淹作墓志》阅读原文及答案

《范仲淹作墓志》阅读原文及答案范仲淹作墓志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①见之。
”明日以示尹。
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
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
”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吾几失之。
”【注释】①师鲁:尹洙的字。
【译文】范仲淹曾替人写墓志铭,当他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给尹洙(字师鲁)看看。
”第二天,他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因此,不可不谨慎啊。
现在你把转运史写作都刺史,知州写成了太守(汉代官名),虽然是属于清雅古隽的`说法,但现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所争论的原因呵。
”范仲淹听了,颇有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1).诚为清佳(2).此正起俗儒争论也( 3).赖以示予(4).不然,吾几失之2、翻译下列句子。
(1).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
( 2).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
3、回答下列问题。
(1).范仲淹有远大的抱负,体现在他曾说的“————,——————”一句中。
( 2).尹洙对范仲淹说这样的话的用意是——————————参考答案:1、诚然、引起、依靠、失误2、(l)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可以不谨慎啊。
(2).但是现在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
3、(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写文章要对后人负责,一定要认真、慎重。
文言文《宋史欧阳修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10~14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及冠,毙然有声。
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报甲科,调西京推官。
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
顾侍臣曰:奉使河东。
自西方用兵,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
修曰:“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
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
”由是州得存。
又言:“忻、代、将岚多禁地废田,愿令民得耕之,不然,将为敌有。
”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
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邪党忌修,因其孤拐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谙、知踪州。
居二年,徙扬州、颜州。
复学士,留守南京,以母忧去。
服除,召判流内径,时在外十二年矣。
帝见其发白,闷劳甚至。
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
其群皆怨怒,得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
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
知嘉枯二年贡举。
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點。
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
修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
其言简而明,信而遇,引物连类,折之年,以太子少师致仕。
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宋史·欧阳修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始从尹洙游/为占文/议论当世/事送/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斯/B.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选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C.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人朝为馆阁校勘/D.始从尹洙游/为占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A.“服除”,指守丧期满。
最新欧阳修《与尹师鲁第一书》译文及赏析

欧阳修《与尹师鲁第一书》译文及赏析一、基本解读这是一封朋友之间的书信。
写于宋仁宗景禧三年(1036)秋。
这一年因上书论救革新派人士范仲淹,先被贬至郢州。
其后欧阳修因《与高司谏书》获罪,被贬夷陵县。
这封信是到夷陵县后写的。
前半部分(1~4段),从分别时自己受骗失约说起,详尽地叙述了自己离京赴贬所一路上的情景以及对老朋友的挂念。
后半部分(5~8段),集中恳谈了自己被贬后的思想。
一是不后悔自己“极愤而切责”的行为,变为“得罪虽死,不为忘亲”;二是决定直面人生,勇对逆境,既不“戚戚怨嗟”,也不“傲逸狂醉”,向老朋友提示了自己坚守正道,始终不渝的心迹。
二、参考译文。
我顿首请安,师鲁十二兄书记:前不久在京城分手的时候,你吩咐我派人到河边相送。
我接受你的嘱托,派了一个老仆人出城相送,他回来却说没有见到你乘的船只。
当天晚上,我收到了你亲手写的便条,才知道你停船在河边等待,怪我不派人相送赴约。
我这才知道是那个仆人懒得前去送行,用谎话来搪塞我。
我动身之时,御史台的官员使出各种苛刻手段来催促我动身,比不上催你动身的人那么宽厚懂礼,因而使得我惶恐急迫,不知如何是好。
因此,我没有在京城给你留下书信,只好再三托付王君贶给你写信顺带告之我的情况,接着就向西出发了。
开始我想走陆路去夷陵,因为天气太热,又没有马匹,便只好走水路。
我沿汴河前进,再渡过淮河,泛舟长江,一共五千里,经过一百一十天才到达江陵。
途中没有寄信的地方,不知道君贶是否曾给你写信说明我的情况。
等我来到荆南后问明当地人,他们说距离郢州只有两天的路程,我这才赶忙给你写信加以问候。
又见到我哥,听他介绍:有人见到师鲁你经过襄州,算起来你已到达郢州很久了。
师鲁你现在是高兴还是忧愁这不问我便能知道,急于问候的是,你分别后身体是否平安?以及家里人如何看待这件事,不会有人苦苦埋怨吧?六郎的病好了吗?我在路上走了好久,但这些水路都是我往日曾游历过的,处处有老朋友和亲戚加以款待,又没有遇见大风大浪。
最新欧阳修《与尹师鲁第一书》译文及赏析

欧阳修《与尹师鲁第一书》译文及赏析一、基本解读这是一封朋友之间的书信。
写于宋仁宗景禧三年(1036)秋。
这一年因上书论救革新派人士范仲淹,先被贬至郢州。
其后欧阳修因《与高司谏书》获罪,被贬夷陵县。
这封信是到夷陵县后写的。
前半部分(1~4段),从分别时自己受骗失约说起,详尽地叙述了自己离京赴贬所一路上的情景以及对老朋友的挂念。
后半部分(5~8段),集中恳谈了自己被贬后的思想。
一是不后悔自己“极愤而切责”的行为,变为“得罪虽死,不为忘亲”;二是决定直面人生,勇对逆境,既不“戚戚怨嗟”,也不“傲逸狂醉”,向老朋友提示了自己坚守正道,始终不渝的心迹。
二、参考译文。
我顿首请安,师鲁十二兄书记:前不久在京城分手的时候,你吩咐我派人到河边相送。
我接受你的嘱托,派了一个老仆人出城相送,他回来却说没有见到你乘的船只。
当天晚上,我收到了你亲手写的便条,才知道你停船在河边等待,怪我不派人相送赴约。
我这才知道是那个仆人懒得前去送行,用谎话来搪塞我。
我动身之时,御史台的官员使出各种苛刻手段来催促我动身,比不上催你动身的人那么宽厚懂礼,因而使得我惶恐急迫,不知如何是好。
因此,我没有在京城给你留下书信,只好再三托付王君贶给你写信顺带告之我的情况,接着就向西出发了。
开始我想走陆路去夷陵,因为天气太热,又没有马匹,便只好走水路。
我沿汴河前进,再渡过淮河,泛舟长江,一共五千里,经过一百一十天才到达江陵。
途中没有寄信的地方,不知道君贶是否曾给你写信说明我的情况。
等我来到荆南后问明当地人,他们说距离郢州只有两天的路程,我这才赶忙给你写信加以问候。
又见到我哥,听他介绍:有人见到师鲁你经过襄州,算起来你已到达郢州很久了。
师鲁你现在是高兴还是忧愁这不问我便能知道,急于问候的是,你分别后身体是否平安?以及家里人如何看待这件事,不会有人苦苦埋怨吧?六郎的病好了吗?我在路上走了好久,但这些水路都是我往日曾游历过的,处处有老朋友和亲戚加以款待,又没有遇见大风大浪。
【初中文言文阅读】《范仲淹作墓志》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范仲淹作墓志》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范仲淹作墓志范文正品尝了为人们制作的墓志铭。
他已经被封死并被送去了。
突然他说:“你一定要让鲁师傅① 看到了。
“明天是阴的象征。
石路说:“国王的散文在一个时期很重要,后人不能相信。
”。
现在有人说,移交特使是首都的州长,州长是州长,诚实是最好的。
不过,如果现在没有官方消息,以后会有人怀疑。
这是一场庸俗儒学之间的辩论。
西文伤心地说:“有必要展示一下。
”。
否则,我会失去它。
"(毕仲询《幕府燕闲录》)[注]① 石路:殷朱的性格。
【试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添加的单词。
①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② 如()2.翻译下列句子。
《国王的散文》曾名扬一时,后人无法相信。
3.回答下列问题。
① 范仲淹有远大的抱负,这反映在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中。
②尹洙对范仲淹说这样的话的用意是什么?[参考答案]1.①曾②给······看2.国王的散文名扬一时,后人无法相信。
3.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 写文章要对子孙后代负责,必须认真细致。
著名学者的文章将被后人视为可信的史料,所以我们应该谨慎。
(2021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语文试题)[翻译]范仲淹曾替人写墓志铭,当他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给尹洙(字师鲁)看看。
”第二天,他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因此,不可不谨慎啊。
现在你把转运史写作都刺史,知州写成了太守(汉代官名),虽然是属于清雅古隽的说法,但现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所争论的原因呵。
”范仲淹听了,颇有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启蒙运动写作要严谨求实,实事求是,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不骄傲自满。
考虑要周到,既不瞻前顾后,又能顾及到方方面面,这才是一个有实力、有智慧的才子!。
与尹师鲁第一书

五六十年来,天生此辈,沉默畏慎,布在世间,相 师成风.忽见吾辈作此事,下至灶门老婢,亦相惊怪, 交口议之.不知此事古人日日有也,但问所言当否而 已.又有深相赏叹者,此亦是不惯见事人也。可嗟世 人不见如往时事久矣! 五六十年来,上天造就了这么一批人,怕事 谨慎,(这些人)遍布全国,互相模仿(学习)形 成风气。忽然见到我们做这种直言的事,以至就连 做饭的老妪,也感到很惊异,互相议论。却不知道 这种事古人天天都在做,(他们)仅仅关注是对 (恰当)还是不对罢了。还有人深深地赞叹我的行 为,这也是见识不多的人。可叹如今世人不能见到 像古人那样的所作所为很久了。
师鲁简中言,疑 修有自疑之意者,非 他,盖惧责人太深以 取直尔.今又思之, 自决不复疑也.然师
鲁又云暗于朋友,此
似未知修心.
你给我的信中说,担 心我对自己的行为有些怀 疑,其实倒没有别的事, (只是)害怕(落个)责 备别人太重,以博取忠直 的名声。现在我想清楚了, 不再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 但是,你又说我对朋友不 了解,你的这种看法好像 不了解我的心。
及来此问荆人,云去 等我来到这儿问当地 郢止两程,方喜得作 人,他们说距离颖州 书以奉问.又见家兄 只有两天的路程,我 才高兴地赶忙给你写 言:有人见师鲁过襄 信来奉上问候。 州,计今在郢久矣.师 鲁欢戚不问可知,所 渴欲问者,别后安否 ? 以及家里人如何 看待这件事,不 及家人处之如何,莫 会有人苦苦埋怨 苦相尤否? 六郎旧 你吧?六郎的旧 疾平否? 病痊愈了吗?
幸今世用刑至仁慈,无此物,使有而一人就之,不知作 何等怪骇也.然吾辈亦自当绝口不可及前事也.居闲僻 处,日知进道而已.此事不须言,然师鲁以修有自疑之 言,要知修处之如何,故略道也. 所幸的是现在朝廷用刑很仁慈,不再用这类刑具,假 如有,有一个人敢于去受刑,不知大家要惊奇到什么 地步。然而我们这些人也应当绝口不再谈及以往的事 了。(我)住在清静偏僻的地方,每天注意提高自身 的道德修养。这些事本不必说,不过你信中认为我对 自己的行为有所怀疑,需要了解我怎么看待这件事, 所以略微说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尹师鲁墓志铭欧阳修》阅读答案附翻译
《尹师鲁墓志铭欧阳修》阅读答案附翻译
尹师鲁墓志铭欧阳修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
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
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
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
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
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
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
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
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
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
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
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
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
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
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
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
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
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
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
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
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
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多:赞美。
B.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贷:宽恕。
C.处穷达,临祸福穷:困窘。
D.舁至南阳求医舁:抬着。
10.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和“敢为”的一组是
A.①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②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B.①通知今古,长于《春秋》②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
C.①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②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D.①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②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
这不单是因为他有才能,也由于他的“忠义之节”。
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
D.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百姓都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12.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
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