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定的几种分类

合集下载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txt这是一个禁忌相继崩溃的时代,没人拦得着你,只有你自己拦着自己,你的禁忌越多成就就越少。

自卑有多种档次,最高档次的自卑表现为吹嘘自己干什么都是天才。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一、各种禅定的差别: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

任何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须持戒。

如果连戒律都不愿意守持的话,要想解脱是很困难的。

持了戒后要修定,因为平时我们的心很散乱。

散乱的心使我们迷失,迷失就不能清楚观察世间的真相。

有了定,就可以深入的观察世间的真相,即苦、无常、无我和空,这就是智慧。

因此,戒、定、慧是有一定的次序。

有些人可以不必受戒就修定,而且修出成绩来,那是因为他有宿世善根,一般人还是要按照戒、定、慧的次序来修.那么,什么是禅定呢?禅定是由梵文(Dhyana)翻译过来的,音译是禅那,意思是静虑:既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也就是以所观的境,令心专注不散,称为"定";"观"既是作种种的观行。

禅定包含"止"和"观","止"(Samatha)和”观”(Vipasyana)都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

一个人修任何的禅定,一定离不了止和观,不然的话,他修的禅定会偏向外道。

佛陀说我们这个世间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欲界有种种欲望,且没有定心;色界和无色界都要依靠定力进入。

我们在欲界里修禅定,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禅八定,乃至进入灭尽定。

我们要进入四禅八定之前,必须先修习一些在欲界里的基本的定,真正来讲有欲界定和未来禅两种。

修欲界定先要坐禅,再坐禅的过程中,我们可依心态的不同而分成几个步骤:㈠、粗心住:开始静坐的人,心很散乱,越做杂念越多,控制不了;同时坐得腰酸骨痛,身体不正直,歪来歪去,因为平时我们的身体弯曲惯了;有些人的身体不会歪斜,是因为他用精神去控制,把身体矫正,这是有心去造作(故意去做)的;呼吸又不大顺畅;我们得用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等等方法使心定下来.过了一个时候,身体会慢慢调好,呼吸也渐渐顺畅起来,心念也就越来越细幼.这种定称为粗心住。

也谈四禅八定

也谈四禅八定

彗空居士论四禅八定应同修之请,当在今晚有限时间内简述之:四禅八定四禅八定是一种修习禅定的法门,并不仅仅指佛家或者外道;禅定即“三昧”,禅定亦即“止观”,止是一心不乱,观是了了分明。

也就是心系于一处,专注于一境,止观双运、定慧等持的法门。

关于四禅八定很多文章都有论述,但相信很多同修看完后如坠十里迷雾,不得要领,我现就实修实证的体感,用通俗语言简述:四禅八定大致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定几个次第;其中欲界定有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和未到地定,大致相当于筑基炼己的阶段;而道家所说的小周天是进入色界的初禅开始之前,大周天阶段则是真正进入了色界定之初禅;初禅的觉受简单讲就是“离生喜乐”,通过禅定舍离财色名食睡五欲,除掉了贪嗔痴慢疑五盖,产生出离欲界的乐受,所谓岀欲不离尘;二禅的觉受是“定生喜乐”,感受到深入禅定的体感,身体和内心升起快乐的觉受;三禅的觉受是“离喜妙乐”,离开了世俗的喜乐,开始有了禅悦之喜乐,此后在没有这种喜乐觉受了;四禅呢,就是“喜乐双舍”了,什么喜乐觉受都消失了,只剩空定虚无的体感,所谓的身空心空的感觉;按照佛家的说法,俱解脱三果阿那含可以从四禅证入灭尽定,不在回还欲界,住在色界最高的五不还天中,但不出轮回;四果阿罗汉也可以由四禅证入灭尽定,证得有余涅槃,还有色身,不出轮回,也可以直接取证无余涅槃,出离轮回;在此仅就典籍义理简单描述,我等凡夫不必深究;上次我们简单讨论了四禅八定的初禅到四禅的修炼体证过程,现在简单回顾一下,然后继续讲四空定。

四禅八定分为欲界定、色界定和无色界定;欲界定有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和未到地定;色界定有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无色界定则包括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定;在这里我也仅是就个人修炼体证做一个如实的平铺直叙,好让各位同修有一个比较和印证,未必能与有关四禅八定的典籍文字一一对应,因为其中文字表述比较抽象,具体修炼中也不好操作和把握,所以我用直白通俗的语言将个人体证做一个描述,大家也不必执着于此,只要能有所启发就好,下面简单讲讲无色界定的四个次第:空无边处定的体证就是通中脉、开顶门,也就是相当于道家的炼神还虚阶段的完成,即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的层次;在天门打开后,人体自身气场与虚空能量场相通,在定中以及平时不练功的时候,身体都会有虚无通透的感觉,也就是融化不存在的感觉,但人不会迷糊,大脑是清清楚楚的;关于这一点很多修炼者有误区,认为深入虚空大定就是什么也不知道了,还有知觉就不是真定,这恰恰是错误的理解;也就是说,虽然身空心空但是识不空,此时前五识已经关闭,只有第六识显现,对外事外物的感知清晰敏锐,思维了了分明,定中即使有一点细微的动静也会感知的到,同时在打坐的时候会感觉到气场向外无限扩张延伸,与天地合为一体,即使身处狭小室内,也感觉天地宽广无边,没有阻碍,有了天人合一的体感,请注意,这也只是自己的功中体感,不是真的有个气场宽广无边;下面讲识无边处定到了一定阶段,入定程度即身心的空松静的程度更加深入,平时外界的一切干扰烦乱都渐渐平息下来并且隐去,眼耳鼻舌身前五识逐渐关闭,第六识即“意”识变得更加活跃,此时在定中会觉得,自己的意识念头突然多了起来,思绪纷飞,漫无边际,会产生疑惑甚至痛苦,我的定功怎么突然消失了、退步了呢?其实不是!好比容器中的水,在搅动中你不能感觉到其中的泥沙和垢污,等逐渐静止下来,你会清清楚楚看到水底沉淀下来的泥沙杂物和上面被澄清了的水,就好比你的心识沉静下来之后观察到了心识当中先天与生俱来的那个清净和不净的本体意识,即第六识向更深层次的先天意识进入的过程,是进步不是退步了的表现;这正是所谓的“识无边”。

禅定入定以前的阶位九住心

禅定入定以前的阶位九住心

禅定入定以前的阶位九住心⒈内住修定,首先要依你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以什么做为所缘境?选定以后开始修行,摄心守意,定住在所缘境上。

这是修定的第一步,称为「内住」。

我们的心过去都是向外攀缘,稍不注意就看得入神、听得忘记任何事情,一心沉迷在某一件事里。

心向外追求,向外奔驰,就称为「放心」。

修行者是不可以「放心」的,应该要「安心」,要把心收回来,这称为「收心」。

将心定在所缘境上,让念头扣住所缘境这一点,在这个点上开始修习正念,这就是「内住」。

「住」的意思就是安定、固定在一个位置的意思。

过去心都是向外,现在把心向内,锁定内心的所缘境,这是修定的第一个阶段。

⒉续住修禅定的心路历程很像搬家以后调适内心的过程。

过去的生活环境习以为常,现在突然搬到新的环境去,面对不同的人事、不同的文化背景,心里自然会常常想念过去的种种。

其实以前的环境不一定会比现在好,但是因为六根与第七识相应,觉得那是你的老家,总是比较适应,换到别的地方就觉得不自在了。

过去已习惯放纵自己的心去向外贪求,现在要把心向内安住时,就会发现念头纷飞。

一下子想到厨柜里面好吃的东西,一下子想到朋友、政治、股票……,种种念头不断浮现出来。

有些是合你意的、你所关心的,就会一直想下去。

想了一阵子又想到:「我在修禅定,怎么会想这些呢?」勉强再把心拉回来。

没有多久内心的习气又开始作祟,所以念头又跟着散乱起来。

这是因为第八意识里的东西那么多,顺应第七意识的我执力量又那么强,没法说静就静。

接着又发现心念跑掉了,勉强自己再扣住所缘。

一次又一次的把散乱的心再拉回到正念上,继续想尽办法使心停留在所缘境上。

这种陆陆续续的使心安住的过程,就称为「续住」。

⒊安住搬家了,却又时常想回到过去的地方。

人生的因缘很复杂,有时即使想回去,但是受到诸多因缘的牵绊,心里纵然再怎么想念,总是无法成行。

慢慢的,终于对现前的环境适应下来了,想念的次数减少了,周围的人事渐渐熟悉了,谈话的对象也多了。

逐渐觉得这里也是你的家,比较少再思念过去的环境和人事了。

奢摩他”、“三摩地”、“毗婆舍那”是什么意思?

奢摩他”、“三摩地”、“毗婆舍那”是什么意思?

奢摩他”、“三摩地”、“毗婆舍那”是什么意思?1,“奢摩他”、“三摩地”、“毗婆舍那”是什么意思?在梵语中有七个名词皆被汉译为“定”,他们之间有细微的不同,但传统汉传佛教世界较不重视。

这七个名词分别为三摩地(samadhia)、三摩鉢底(Samapati)、三摩呬多(Sanmanita)、驮那演那(Dhyāna,⼜译为禅那)、奢摩他(Samatha)、现法安乐(Dadharma-sukhavihra)、质多医迦阿羯罗多(Citta-eka-agrat)等。

印度佛教认为,只要⼼不散乱,制⼼⼀处,都可以称为三昧。

在⼀切三昧境界中,佛教特别重视智慧与定⼒同等重要的⾊界四种禅定境界,⼜称禅那。

三昧主条⽬:三昧三昧(samadhi),或称三摩地,意为等持,只要⼼不散乱,专注于所缘境,皆可称为三摩地。

三摩鉢底(Samapati),意为等⾄,指⼼⾄平和之境,范围较三摩地为⼴,包含⼀切有⼼定、⽆⼼定、甚⾄⽚刻的定⼼。

三摩半那(samapduua)则指已⼊定中。

三摩呬多(Sanmanita),意为等引,指摄⼼⾄于安定平和之境。

禅那主条⽬:禅那禅那(Dhyāna),与三昧(samadhia,⼜译为定)基本上可视为同义词。

两者的分别在于,禅那的范围窄⽽定的范围宽。

禅那专指⾊界以上的四种禅境界,⽽欲界诸定因智慧狭⼩,不能称为禅。

因为佛陀与其弟⼦多以第四禅定⼒证⼊涅盘,所以第四禅⼜称根本定〈dhyana-maula〉。

奢摩他(samatha,⼜译为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意思是⽌、寂静、能灭等。

⽌息⼀切杂念、⽌息诸根恶不善法,所以能够熄灭⼀切散乱烦恼。

质多医迦阿羯罗多〈citta-eka-agrat〉,意为善⼼⼀境性。

以四禅为基础,远离妄想,⾝⼼寂灭,安住在现前的法乐之中,就是现法安乐〈dadharma-sukhavihra〉,或称现法乐住(drsta-dharma-sukha-vihara)。

禅定的层次主条⽬:四禅⼋定欲界禅定:凡夫、外道和⼩乘共修之禅粗⼼住细⼼住欲界定未到地定(未来禅)⾊界禅定:初禅(⼜名:离⽣喜乐定)第⼆禅第三禅第四禅⽆⾊界禅定空⽆边处定识⽆边处定⽆所有处定⾮想⾮⾮想处定灭尽定(⼜名灭受想定,需先断三?结,不共外道、凡夫)舍第七识的受、想⼼所(末那识)舍第六识(意识)可证得阿罗汉果(已证初果,且⾄少证初禅)禅定的种类法华⽞义卷四上记载禅可以分为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等三种禅。

禅修要诀--慧灯之光

禅修要诀--慧灯之光

禅修要诀作者:堪布慈诚罗珠发布时间:2013-03-26来源:慧灯之光九一、禅定的五种过患修禅定的时候,有一些障碍会影响我们的修行,归纳起来,大致为五种:(一)懈怠。

懈怠,是贪着吃喝玩乐而不想修行的念头。

修行没有成果,都是因为懈怠。

如果懈怠,就根本不能进入禅定,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遗忘圣言。

圣言,也即上师教给我们的修行诀窍与方法。

修禅定的时候,把上师讲的诀窍都给忘了,致使无法正常修行,就叫遗忘圣言。

(三)昏沉和掉举。

昏沉属于无明烦恼,因为头脑迷糊、神志不清,所以不能专注于修行目标或所缘境;掉举属于贪心烦恼,思维曾经吃喝玩乐的景象而心向外散乱,故而无法专注于目标。

这两个是所有禅定最大的障碍,甚至会影响到禅定的本质。

(四)不行对治。

在修行的过程中,心里已经开始昏沉、掉举,不是昏昏欲睡,就是胡思乱想,心根本不在目标上了,却不采取任何措施,根本不控制、不对治,任其发展。

即使前面修得不错,后面也会变得很糟糕,就叫不行对治。

(五)无沉掉时行对治。

当心安住在平静状态,没有昏沉、掉举的时候,却强行去扰乱这个状态。

比如多此一举地去观察:我现在安住的境界是阿赖耶识还是心的本性光明,是无常还是痛苦等等,强迫让自心离开禅定境界,这叫无沉掉时行对治。

五种障碍当中的前两种,会影响进入禅定;第三种,会影响禅定的本质;后面的两种,会影响禅定的发展。

所以,作为修行人,首先一定要设法对治、祛除这五种障碍。

二、五种过患的八种对治方法五个障碍怎么样对治呢?可以用八种方法,也即八对治行来对治五种障碍。

(一)信。

也即对禅定的信心。

信心有三种:第一是相信禅定的方法,能够清净、净化我们的内心,并让我们得到智慧等等;第二是在每次修禅定的时候很有兴趣。

其实,世间任何一个工作都是如此,做喜欢的工作和做不喜欢的工作,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第三是渴望、追求禅定的境界。

(二)欲。

也即欲望,意思就是追求、希求禅定。

(三)勤。

也即精进、努力。

(四)轻安。

开始修禅定的时候,心里会觉得很枯燥,身体坐久以后,会感到腿痛、不舒服等等。

四禅八定的境界

四禅八定的境界

四禅八定的境界“四禅八定”属释家禅宗大乘功法.这里重要介绍两大阶段的方法.一.欲界定,欲界定分四个步调练习:第一步:粗定练功的时刻,用心一意.即要专注,不分心,稳固想.坐势也行,站势也行,睡势也行.粗略地把意识定下来.第二步:细定把练功意念进一步往深层里定,似乎是定在了一个地方不走一样,即定根法.其道理是,因为思惟高度分散,卖力地静下来了,所以就似乎动不了似的,这叫细定.这请求练功人把练功意念往深层定,气往下沉,人异常的安稳.第三步:欲界定练功的意念稳稳地定住今后,下意识就开端消失一些美妙的设法主意.所谓“欲界定”,是指有了某种设法主意和念头之后,立时就定住了,不要让某种设法主意或念头持续往前成长.如,练功时,你头脑里忽然消失某地,但你立时把意念就定在那某地,不要让下意识走进了那某地的地方——欲界定.又如,你的意念刚好消失的是大海边,那你立时把这个意念定在海边上,可不要想到下海——欲界定.或意念刚好消失的是井边,可不要想到下井一一欲界定.或消失了一棵大树,那就立时把意念定到这棵树上,不要再消失上树或其它混乱的意念——欲界定.练功练到这一步经常心神爽直.这是练功中症结的一步.由粗定到细定,进一步到欲界定.就是下意识的愿望跑出去了,跑到某个地方了.如前面消失大河,你就把意念定在那不雅看大河,而不要让意念再往前走,走进河里边去,如走进去就要出麻烦.这叫“欲界定”.第四步:未到地定,又叫“将来禅”.“未到地定”这一步是指,练功的下意识在“欲界定”的谁人地方不雅望好长时光今后,随之再用意念把下意识往收受接管.收.收,收拢回来,全部下意识又回到了你练功坐着的地位上.回来后,再把意念放松,放松到认为你四周什么都似乎没有了,心身也没有了似的,这就进入了气功的“心身境虚”的境界.这一步叫“未到地定”.以上的四个步调,是“四禅八定”的第一阶段.假如你练功时能把这几个进程都经由了,就完成了第一阶段.二.基本禅基本禅又分为四步工夫,即四禅.l.初禅,初禅包含“八触十功德”.八触,八触即八种练功感想:动.痒.轻.重.凉.热.涩.滑.第一触动静功坐到必定程度,就要动起来.动起来今后不要怕,也不要去寻求,随它天然动,但不要有意顺着去动.它能动什么地方,就动什么地方,不要顺着去加力.第二触痒动事后就是痒.经常心头发痒,身上发痒.这时心头特别难熬痛苦,再难熬痛苦也得忍受,不要管它,慢慢地深呼吸就行了,不要把它算作缺点.万万不要脱衣服挠,也不要用扇子扇,或拔起腿来运动一番,那可就糟了.那就等于馒头没蒸熟,就把锅盖揭开了,这就吃亏了.这时一动,不单心头仍然痒得难爱,并且身材也很不舒畅,再练功,老是静不下来了.所以,消失痒的感到不要管它.第三触轻再进一步练,就消失全身轻.甚至有人会慢慢地腾空起来.这须要大脑高度地入静.练轻功的就重点练习这一步,长年不竭地练.练.练,后来就真的能腾起来很高.练功刚进人“轻”的感想时,不要畏惧,不克不及“唉呀,我怎么搞的!”要始终不重要.也不高兴.第四触重轻事后,再持续练功,身材就要消失重的感想.特此外重,似乎本身的腰弓下来,身材在向下缩.有某种特别功效的人,这时就可能因为自身磁场加强,使体重增长八倍以上,一两小我抬不动.消失了重的感到,万万别重要.有的人重要,或用意念想“越重越好”加强它,你可能就定在那边,重得动不了.重,要把它算作练功的正常进程,仍然正常地,慢慢地深呼吸练功.第五触凉重事后就消失凉.在发凉时,血压要降低,甚至要降低到休克状况,但也不要畏惧.这时,要有意识地把本身运的气内收,要有个信心,想着很快会热的.第六触热凉的感想消失后,再持续练功,就慢慢地开端发暖,由发暖到发烧,然后烧得不成,像在太阳下面晒,甚至像在火炉边烤,有的人烧得特别凶.这时万万不要畏惧.一般地说,工夫里的“三味真火”在这个时刻就消失了,这叫“文火”.“武火”.“龙雷之火”.由文火到武火,由武火到龙雷之火,进入这个练功进程相当好.假如到了这一步,工夫就轻易上升.练功进程中,经常是小腹.胸部.头部发烧.发烧时,稍稍用意念想一下,把这个火引到小腹里面,或腰后面的两个肾脏里面,比较好的引至会阴穴或涌泉穴,烧得再厉害也没紧要,只要不畏惧,不重要,仍然放松练功,必定能掌握得住.不会消失特别的反响.第七触涩烧事后,慢慢地平息下来,就消失了全身发涩的感想.此时此刻用手去抚摩皮肉,会认为全身像捆着似的,全身的肉皮像盐巴.眼睛也不舒畅,涩巴巴的,舌头也干涩的.消失这些反响都是正常现象.仍保持慢慢地练,迟缓池深长呼吸.定章由涩到滑.第八触滑进入这一练功进程,全身似乎在很滑的油里一样,或像滑雪溜冰时处于很滑溜的状况.这时,你认为全身都异常舒畅,认为什么地方都能经由过程了,因为这个时刻身材内气血的轮回加强了.这是初禅的“八触”,八个进程.保持练下去,时光一长,就属于孺子功的一个方面,全身皮肤很柔润,像幼儿皮肤一样.十功德,八触事后,持续再练功,就会进入“十功德”练功阶段.下面分步讲.第一步:空继“滑触”之后持续练,就消失“空”.忽然全身空了,心神虚空.这和第一阶段的“欲界定”的最后一步——“未到地定”的“心身境虚”是不合的.谁人阶段是虚,如今是空.全身空了,似乎本身的内脏都抛开一样.这种感到.经常是忽然消失的,要把它定下来,不要畏惧.忽然消失异于常态的感到,往往轻易动,但这时必定要保持不动,一点也不克不及高兴.第二步:明大脑中就要浮现通亮的图像.内景清晰明了,外景也清晰明了,表里气象都异常清晰,并且经常看得比较远.遥视功效可能在此时消失.身.脑全空,很快就会消失图像.内脏图像可以出来,就能看到内脏了.外面的图像也会出来,可以看得很清晰.这叫“表里气象清白美妙”.这时,要把图像定下来,不成张皇.第三步:定空.明.定,就是说,表里景图像出来后,就须要“同心用心安稳”.不管是看到内脏,照样看到血管,就老是看那一个地方.只看一个目的,不要看第二个,叫“同心用心安稳”.要把看到的气象定下来,定得稳稳的.第四步:智当定在一个地方看时,就须要把它看清晰,不要困惑不解,要神清.这个时刻切记不要发困,不克不及睡觉,也不要迷含混糊.要把你看到的气象看清晰,这时大脑要异常苏醒.这就进入了练功的“智”的阶段,聪明在这时就轻易开辟出来.如,你面前消失了一小我骑自行车的气象,当你在前面看不清晰时,意念可调到后面看,这时是在用聪明,要神清而不困惑,对所看到的表里气象,要看得越来越清晰才好.第五步:善心再进一步练,就进入了“善心”阶段.当把内.外景看得十分清晰今后,要留意“善心”.对所看到的气象不克不及抱着观赏的立场,如,你若看到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走来,你可不克不及想着追她.要用懊悔的方法对所看到的气象暗示尊重.如,你若看到了本身的内脏,就想:“唉呀,我怎么没学医呢,人的内脏本来是这个样子!”你若看到一小我走路很艰苦,就想着做功德,就会进入练功的“善心”阶段.第六步:柔嫩“柔嫩”阶段.“善心”出来后,再持续练,就进入柔嫩状况,叫“心性雅萌”.这时刻,天然而然认为应当高雅,应当讲文明.你的设法主意,你的行动,总认为不该该再去干什么不高雅的事了.练功练到必定阶段,禀性也会转变的.假如练到“柔嫩”这一步,措辞和动作都显得幽美,是以说“雅心自生”.第七步:欢乐从“柔嫩”阶段再持续练,就消失“庆喜前悟”的心境.练功练到这一步,心坎特别愉快,就会消失喜心.当消失柔嫩美妙的动作的时刻,会想到往后若何做个高雅崇高的人,等等.进入这一阶段后,还应保持练功,万万不要中止练功.第八步:乐“欢乐”阶段持续练功,就会真正进入了十分快活的状况.妙悟就从这个阶段练功时自生出来.第九步:摆脱练功练到这一阶段时,就把以前许多许多的贪心.自信.以及泄气,或者自满.不孝顺.粗暴等念头再一次摆脱,全体把它们放出去了.进入练功的“摆脱”阶段今后,就决心再不干什么假.丑.恶的事了.是以,就会“向往安然”.这时,心境特别好,达到了一个练功的特别境界.第十步:境界相当“境界相当”阶段.练功进到这一阶段时,一些特别的功效又消失了.如消失了“念应稳固”的功效,即你有一个念头就可能会兑现.以上是初禅的“八触十功德”练功进程.2.二禅初禅进程练过今后,再持续练,就进入“五枝”阶段.五枝指,“觉枝”.“不雅枝”.“喜枝”.“乐枝”.“同心用心枝”.这都是气功中练功的传统术语.二禅阶段是五枝的前二枝,即:觉枝.不雅枝. 第一枝觉枝指的是“自发初触”.这时练功者会天然感到到有许多工作,并且断定的比较精确.因为你练功练到这个阶段,迟钝性加强了. 第二枝不雅枝消失了“析别触得”’的功效.进入这个练功阶段,不但能比较精确地事前感到到即将产生的工作,并且能用功效比较精确地剖析出“为什么”.这两步功效的消失,必定要加强练功,让它表示得十分显著.精确.3.三禅三禅指的是“五枝”阶段的第三枝“喜枝”. 第三枝喜枝自“不雅枝”再进一步练,就进入了“定象而悦”的“喜枝”阶段.这时,本身对表里.气象,一看就看得清清晰楚.看本身的内脏,看他人的内脏都霜得清晰,就天然会消失“定象而悦”的喜悦心境.4.四禅又叫“不动定”阶段.四禅阶段是五枝的后两枝,即:“乐枝”和“同心用心枝”. 第四枝乐枝从“喜枝”进人“乐枝”练功阶段今后,你会对四周的工作都比较清晰,心神安稳,愉悦.这个阶段练功,就不再怕他人干扰了.第五枝同心用心枝进入了练功的“同心用心枝”阶段时,就把全部意念全体定驻在一个异常僻静的境界.一坐就可以坐很长很长时光,保持练功.长时光地四周的一切都清晰,不烦也稳固.这是一个完全的传统功法方法.可以依据这个方法来练.基本禅从粗定.细定到欲界定,再到未到地定,一向进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如许保持练就可能消失一些功效。

禅定指要

禅定指要

禅定指要六、十六特胜观——系统的四禅八定[逸尘居士][点击:4044][放大][正常][缩小][加粗][打印][字体:17px][手机版]您的浏览器禁用了脚本功能,无法支持繁简体切换和编辑字体大小。

背景色六、十六特胜观——系统的四禅八定十六特胜观是以四禅八定为其修行次第品位的一种系统性强的禅定方法。

按佛家禅定理论,先止而后观,观中必然有止,虽以观命名,但仍属止观双运禅定方法。

相传释迦牟尼佛开始弘法时,曾教一些弟子修不净观以断贪欲,但一些弟子修不净观后产生极端厌世思想,有些人自杀了。

为防止再出现这种事件,佛便改教弟子们修十六特胜观。

这种禅定方法,在修持过程中可以使修持者身心领受喜乐,并可令修持者虽入正定而不染着于诸禅的智慧,且次第分明,步步可证,易于坚定信心,直至菩提。

这些特点,较许多法门更为殊胜,故称特胜观。

又因修持分十六步,故称十六特胜观。

在佛典中,十六特胜观仅有十六步之名目,而无具体解释,经后世修持者的实践研究,始成一系统完备具体明确的禅定方法。

隋朝的著名佛学大师智者在其著作《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中,对十六特胜观有较详的论述。

现在依十六步之顺序,介绍这一禅定方法。

一步:观息入从息入观起,最易入手,开始时仍应结跏趺坐(或单盘、散盘),结定印,外绝万缘,正身正意,调心调息,第一步只观入息,不观出息。

观息从鼻入,至于脐下(功夫深后息入遍至全身),心依于息,念归于息。

出息时,不随不依,听之任之。

入息粗细轻重涩滑,冷暖,久近之相要细加体察。

待修至能观入息之各种相状时,即可修第二步。

二步:观息出观息从脐起出于鼻端,一心随息而不乱,观息出时,不观息入,唯细心体察出息粗细轻重涩滑,冷暖,久近之相。

以上二步对呼吸之气的体察,要注意,知道息粗了,就应把它调细。

出入息的粗细,人各有别,有的入息粗,出息细,有的人相反,原则上讲,要逢粗则调。

轻重相,不是指气的轻重,是指对自己身体的感觉,入息时觉体轻(这是感觉,实际重量并没有减轻),出息觉体重。

出世间禅定的种类

出世间禅定的种类

出世间禅定的种类(2011-11-08 08:33:49)转载分类:戒定实修标签:杂谈据《般若注释》经中所记载,出世间的禅定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小乘禅,第二种是大乘禅。

小乘禅的定义是:依“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三科,修习“九住心”,证“四禅八定”,以观“苦、集、灭、道”四谛等法修习,从而厌三界苦,欣涅槃乐,破人我执,断烦恼障,出世解脱,得阿罗汉果的定。

大乘禅的定义是:若能依万法皆空而禅修,既可缘广大境,修“九住心”止息(“九住心”就是欲界禅修里将心止于一处的九种修行的次第),能具平等智,将整个身心安住在不增不减、不取不舍、不净不垢的境界里,自他普度,破法我执,既能断除欲界的所知障和一切烦恼,更能证得菩提涅槃二果的禅定。

大乘定一般叫做犹如虚空般的定,密乘的定叫做金刚定,菩萨的定叫做勇士定。

定也有“正得定”和“后得定”之分,禅修出定后于四时的行、住、坐、卧,皆不忘失佛法行仪,内心安稳而清明。

大乘禅定就是六度之中的“禅定度”,“禅定度”是修心最佳、最妙之方法,所谓禅定就是把心稳定下来,不散于他处,禅定是让心静下来的最好的方法,通过禅定先让自己的心静下来,然后再慢慢悟自己的心性,这就是观察自心的最妙之法。

就像吃糖一样,吃糖要将糖先放在嘴里,然后再慢慢地品嚼享受它的甜味是一个道理,“禅定度”也要一步又一步地逐渐进深而稳定,“禅定度”有不同的层次,据《戒律结论》云:“禅定度”又可分为积德禅定、不动禅定、自在禅定三者。

1),积德禅定:一般来说禅定也需要很多条件,在喧闹繁杂的城市里禅修比较困难一些。

但是,城市里的人大部分都有自己安静的住所,条件好的还有别墅之类,这样在自己的住处就可以打坐和禅修,但还是比不上无人的静谧之处,或寺院山林等地。

我们自己禅坐的地方需要有一个比较清静整洁舒适的环境,前面也不能摆很多很重要的东西,比如令人爱不释手的物品,或者亲近爱人的照片等等。

不然的话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看着它,又要想入非非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禅定的几种分类
什么叫禅定呢?大致上说,就是心专注于一个善缘不散乱。

禅定有世间的禅,也有出世间的禅。

四禅八定,都属于是世间的——修色界和无色界这些天界的。

还有出世间的禅——就是四谛、十二缘起、空性智慧。

这些主要是为证得声闻、缘觉、菩萨和佛的果位。

禅定还有有相和无相之分。

有相就是小乘,修不净观、慈氏观;还有呼气、吸气观;还有声闻乘的四谛、十六行相;还有缘觉的十二缘起、大乘的三十七菩提分法。

这些都属于是有相的禅定。

无相的禅定主要就是无我、空性智慧。

禅定还可以分为凡夫行静虑、义分别静虑、缘真如静虑。

第一,凡夫行静虑。

修禅定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觉受——乐觉受、明觉受、无分别觉受等等。

修行者那个时候执着于乐、明、无分别的觉受,所以是凡夫行,也可以说是一般凡夫的禅定修法。

乐觉受就是内心自然会显现一些喜乐:没有什么可高兴的事情,但心里也很高兴,感觉非常舒服、快乐,无法言喻。

这些觉受叫乐觉受,这是一般的觉受。

明觉受就是在禅修的过程中,能看到、感觉到外面的很多东西,如房屋、山等。

无分别觉受是修禅修到一定层次的时候,就是入定的过程中,这些分别念彻底没有了,特意让它生,它也生不起来。

但这些觉受也是偶尔的,不是永久的,不能执着。

凡夫行静虑在小乘里主要是不净观等修法,大乘里主要是指慈悲喜舍。

这些主要是资粮道的修法。

第二个是义分别静虑,也就是观空性。

对无我、空性也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达到现量,而是比量的智慧,还会执着于空,这个是义分别静虑,这个时候还有分别念。

凡夫行静虑是在资粮道中修的禅,义分别静虑是在加行道中修的禅。

第三个是缘真如静虑,这个时候是现量——寂止和胜观。

寂止也就是定,如如不动;胜观就是慧,智慧,了了分明。

这两个是同为一体,双运的。

这种禅修只相似于佛的那种寂止、胜观,相似于佛的禅定。

它也是圆满的,但是还没有真正达到佛的那种境界,所以它叫缘真如静虑。

这三种静虑,都要有正知正见的摄持——心要专注于正知正见,专注于善念不动摇。

很多人现在都注重修禅,但是都没有正知正见,而是那种什么也不想,什么念头也没有,无记的状态。

这不是什么高的境界。

有些人在无记的状态中也能入定,也能坐好长时间,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都没有问题。

但这不是四禅八定,连小乘的禅定都不是,更不是我们大乘修行者所要修的禅定。

这样修禅会有两种果报,一个是在三恶道,一个是在三善道。

三恶道就是那些冬眠的动物——它们一入眠好长时间都不出来。

这也是以前修无记的禅定的一种功夫。

为什么在恶趣里面呢?因为他没有断恶行善,没有上供下施,所以不能投生在上三道,只能在三恶道。

这个修禅的果报也不会浪费,会在恶趣成熟。

如果有一般的断恶行善,也有一定的上供下施,这样修禅的果报是转生在长寿天,也就是无想天。

这个果报穷尽的时候,还会堕落,还会下地狱。

他在那种禅定中,一直以为那种状态就是解脱,是佛的境界,然后享受那些境界里的一些觉受。

有一天业力穷尽了,他自然就会从禅定中来。

这个时候知道自己烦恼依旧、习气依旧,还是没有解脱。

他不知道自己没有如法修行,于是就对佛法生起邪见:“我学佛了,修行了,但
是还没有解脱。

释迦牟尼佛在骗我,佛法不是正法。

”他一生起这个邪见,立即就会堕落地狱。

没有正知正见而修禅,果报就是这两种。

这样修禅很危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