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光电检测太赫兹波与微纳光子学D

专题四光电检测太赫兹波与微纳光子学D
专题四光电检测太赫兹波与微纳光子学D

2018全国光机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山西·太原专题四光电检测、太赫兹波与微纳光子学(D)

专题主席:李宝军(暨南大学)肖连团(山西大学)

专题秘书:刘绍鼎(太原理工大学)

会议地点:四层东会议室

报告时间:邀请报告20分钟,口头报告12分钟

山西·太原2018全国光机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

2018全国光机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山西·太原

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

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 The Research on Biomedical Photonics 本文作者徐正红女士,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博士生;张镇西先生,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光子学激光生物医学 一、引言 生命科学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热点之一。而光子学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蓬勃发展的学科。近年来一个以光子学与生命科学相互融合和促进的学科新分支――生物医学光子学(Biomedical Photonics)也随着激光技术、光谱技术、显微技术以及光纤技术的发展而飞速发展起来,它将开拓生命科学的新领域,成为本世纪的研究热点。 生物医学光子学可以分为生物光子学和医学光子学两个部分,分属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但二者存在相互交叠的范围,并无严格的分界。也可以根据应用目的的不同,将生物医学光子学划分位光子诊断医学技术和光子治疗医学技术两个领域。前者以光子作位信息的载体,后者是以光子作为能量的载体。 由于激光具有单色性好、高亮度,高密度、辐射方向性强的特点,无论光诊断还是光治疗技术,多以激光为光源。随着激光器的不断发展,光子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也层出不穷。 二、光子诊断医学技术 1.概念 生物光子学就是以研究生物体辐射的光子特性来研究生物体自身的功能和特性的学科。在光子学产生初期,充满活力的生命科学就和光子学相互交叉渗透,促进了这一学科的发展。它以生物系统的超微弱光子辐射(BPE)的发现和研究为基础的。 从1923年前苏联科学家Burwitch等人首次发现BPE现象到70年代后的研究表明,BPE现象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生物体的一种固有功能。除了少数原生生物和藻类等低级生物外,绝大多数动植物都能产生BPE。BPE的光谱很宽,从紫外、可见光到红外波段。奇妙的是,BPE的值和生物进化程度成正比,进化程度越高,其BPE值越大,辐射的波长越向红外扩展。另外BPE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是生物体梁子效率及低的一种低水平化学发光。 80年代以来各国科学家进一步对BPE现象进行研究发现DNA是BPE的辐射源之一;BPE在细胞形态分裂前和死亡前强度会增大。另外,癌细胞的BPE高于正常细胞。这些研究表明:生物的自发超弱发光与生物体的氧化代谢、细胞的分裂和死亡、癌变、生长调控、光化学反应等许多基本的生命过程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有关BPE的研究也正向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深入。与之相关的理论和测试技术也在不断发展。2.应用 由于生物超弱发光与生物体的生理及病理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生物光子学在临床诊断、农作物遗传性诊断及环境检测等领域可以有重要的应用。 ●生物超弱发光的成像 利用高灵敏度的探测和成像技术,结合数据融合技术,在可见和近红外波段获得生物体超弱发光的而二维图像,用于人体代谢功能与抗氧化、抗衰老机体防御功能的测量和研究。亦可用于疾病的诊断。例如,日本研制成第一台能探测大脑癫间病灶区的激光仪器,用很弱的近红外激光照射病人头部而得到大脑皮层的二维图像。通过分析这

微纳光子学

微纳光子学主要研究在微纳尺度下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光的产生、传输、调控、探测和传感等方面的应用。微纳光子学亚波长器件能有效提高光子集成度,有望像电子芯片一样把光子器件集成到尺寸很小的单一光芯片上。纳米表面等离子体学是一新兴微纳光子学领域,主要研究金属纳米结构中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它具有尺寸小,速度快和克服传统衍射极限等特点,有望实现电子学和光子学在纳米尺度上的完美联姻,将为新一代的光电技术开创新的平台。金属-介质-金属F-P腔是最基本的纳米等离子体波导结构,具有良好的局域场增强和共振滤波特性,是制作纳米滤波器、波分复用器、光开关、激光器等微纳光器件的基础。但由于纳米等离子体结构中金属腔的固有损耗和能量反射,F-P腔在波分复用器应用中透射效率往往较低,这给实际应用带来不利。 最近,科研人员提出了一种提高表面等离子体F-P腔波分复用器透射效率的双腔逆向干涉相消法。该方法能有效避免腔的能量反射,使入射光能完全从通道端口出射,极大增强了透射效率。此设计方法还能有效的抑制噪声光的反馈。同时,科研人员利用耦合模方法验证了这种设计方法的可行性。这种波分复用器相比目前报道的基于F-P单腔共振滤波的波分复用器的透射效率提高了50%以上。相关的成果于2011年6月20日发表在Optics Express上,论文题目为:Enhancement of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of nanoplasmonic wavelength demultiplexer based on channel drop filters and reflection nanocavities。 “新兴光器件及集成技术专题报告会”上发布《纳米光子学对光子技术更新换代的重要作用》精彩演讲。报告摘要;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光子学进入微光子学阶段,经过40年的研究,现在已经比较成熟。以半导体激光器为重点的研究已经逐渐转向对激光控制问题的研究和激光应用的研究。同时,光子技术已经进入光电子技术阶段,其特点是研究开发以电控光、光电混合的器件和系统。光电子技术已经逐步占领了电子技术原有的阵地。它的应用领域已经扩大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如光通信与光网,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光盘存储、数码相机等。光电子产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在经济发达国家,光电子产业的总产值已经可以与电子产业相比,甚至超过电子产业。近十年来,国际学术界开始大力发展纳光子学及其技术,使光电子技术与纳米技术相结合,对现有光电子技术进行升级改造。 与国际上科技发达的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微纳光子学的研究还不算落后,这从我国在微纳光子学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和投稿的杂志级别就可看出。但是我国的光子学研究论文大部分是理论方面的,大多数是跟踪国外的。由于国内缺乏先进的科学实验平台,特别是缺乏制备微纳光子学材料和器件的工艺条件,实验方面的论文比较少(除了少数与国外合作研究的论文),创新的思想无法得到实验验证。微光子学方面的情况尚且如此,在纳光子学方面,由于对仪器、设备、工艺和技术的要求更高,与国外的差距正在加大。 在光电子技术方面,由于国际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的改革开放形势,吸引跨国公司将制造、加工基地向我国转移。21世纪初光电子企业的大公司纷纷落户我国。而且大量资金投向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上海和京津地区),建立起一大批中外合资或独资企业。但是这些外国企业或技术人员,控制着产业的高端技术,对我国实行技术垄断,使我国的光电子技术至今还处于“下游”,成为外向加工企业。大多数光电子企业采用这样的生产模式:购买国外的芯片进行器件封装,或者购买国外的器件进行系统组装。目前我国光电子企业严重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无法抵御国际经济危机,面临着很大的风险。 为了加快我国的微纳光子学与相关光子技术的发展,我国应该集中投入一部分资金,凝聚一批高水平研究人才,在某些光电子企业集中的地区,依托光子学研究有实力的单位,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建设我

微纳光纤的光学传输特性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微纳光纤的光学传输特性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器件的微型化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的趋势之一,与电子器件相比,光子器件的微型化的研究刚刚开始。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光子器件的研究源于超大量数据传输的光纤通讯行业。光纤网络的铺设实现了光子的回路,而在目前的光子回路里,光子器件的尺寸比较大。如此以来,微型光子器件的设计和集成成为光子学领域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微电子学技术领域也有发展微纳尺度上光子学技术的内在要求。随着集成电子技术的进展,单位电子芯片面积上的集成器件越来越多,芯片间的通讯速度成为集成电子技术的一大瓶颈,研究者们开始考虑用电子器件间微纳光波导的光互连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微纳尺度上的光子器件及集成进入研究者的视界。随着对微纳尺度上的材料和光学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在微纳尺度发现了非常有趣的光学现象,并基于这些现象研究具有各种功能的微纳光子学器件。微纳光波导是这些光学现象和器件实现的最基本的单元,成为研究微纳光子学现象和构筑光子学器件的基石。 微纳光纤是一种典型的微纳光波导,因制备简单、损耗低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将玻璃材料通过不同方法制成微纳米直径的光纤具有很好的直径均匀度和表面光滑度,可用于低损耗光传输,并可在可见和近红外光学传输中表现出强光场约束、大比例倏逝波传输和大波导色散等特性,在光通信、传感和非线性光学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微纳光子器件通过在波长和亚波长尺度上对光的操控,实现各种各样的功能,例如微纳传感器,微纳激光器,微纳干涉仪等。 本文主要对微纳光纤中微米级光纤的光强分布特性的进行研究,可作为的微纳光纤器件制备的参考。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 基本内容 本课题建立了空气包层的微纳光纤模型,推导单模传输模式下微纳光纤的光传输速

单光子探测用于光子统计测量的研究

论文第49卷第8期 2004年4月 单光子探测用于光子统计测量的研究 肖连团降雨强赵延霆尹王保赵建明贾锁堂 (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 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 太原 030006. E-mail: xlt@https://www.360docs.net/doc/1618291982.html,) 摘要实验研究了通过记录每一个光子事件直接测量微弱脉冲激光(平均光子数n≈0.1, 脉冲持续时间10ns)的Mandel 参数. 在基于Hanbury-Brown-Twiss探测结构, 取样时间内每个单光子计数器最多探测到一个光子的情况下, 测量发现低于阈值电流工作的二极管激光呈Super-Poisson统计分布. 另外验证了工作于远高于阈值电流的二极管激光(强度噪声主要为散粒噪声)的Poisson分布相干态的Mandel 参数Q C约为?n/2. 在测量误差内, 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 关键词光子统计Mandel参数死区时间单光子计数器Poisson分布 辐射源的光量子态特性对于研究近代量子光学中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对光量子态的严格表述需要密度算符或Wigner函数, 但是这些参数在通常的实验条件下难以测量[1]. 为了进行光场的非经典特性研究, 通常利用基于经典电磁场理论的Hanbury-Brown-Twiss (HBT)结构形式[2]测量光子统计分布. 通过50/50光分束器把光束分为两束, 其中一束经过一个可调变的时间延迟装置, 由两个光电探测器分别接收后进入相关器进行处理, 从而获得两束光强度涨落的关联特性. 这种光子统计测量的方法是单光子源如单原子[3]、单分子[4]和量子点[5]研究中的重要测量手段, 同时在分子生物学[6]和生物化学[7]等学科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分析光子统计特性普遍采用对二阶关联函数的测量, 即通过测量一定时间内的光子数和两通道光子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8], 利用时间幅度转换得到的峰值大小确定光子源的光子分布概率P S(n; n = 0, 1, 2), 计算Mandel参数Q. 但是这种开始-停止的测量方法不能给出光子数在时域上的起伏变化, 同时不能准确给出光子统计概率. 最近Roch小组[4]通过记录两个单光子计数器响应触发式单分子光源输出的每一个事件, 由大量光子计数事件获得统计分布概率P S(n), 直接测量Mandel 参数Q. 利用单光子计数器在死区时间(数十至数百纳秒)不对光子响应的特点,即在测量过程中单光子计数器首先对第1个到达的光子信号响应, 而对后续死区时间到达的光子没有反应, 使得在小于死区时间的取样时间内对每次光脉冲触发信号事件最多只能探测到一个光子. 研究得到基于HBT形式的单光子探测对具有Poisson 光子统计的相干态光脉冲的Mandel 参数Q C = ?n/2, n为平均光子数, 通过比较测得Q与Q C的大小分析单分子光源的光子统计分布特性. 单光子态的量子信息传输是量子密钥分配的物理基础[9]. 在量子密钥分配的实际应用方案中[9,10], 人们通常认为单模二极管激光的光子统计分布特性服从相干态Poisson分布, 通过不断衰减二极管激光强度以降低双光子和更多光子的分布概率, 把具有超低平均光子数(远小于1)的相干态近似为单光子态. 这里我们采用直接测量Q参数的方法研究单模二极管激光脉冲的光子统计分布特性. 通过测量比较连续二极管激光工作于不同驱动电流下强度噪声中的过剩噪声与散粒噪声基准, 研究二极管激光分别工作于阈值电流、强度噪声主要为过剩噪声和远高于阈值电流工作时强度噪声为散粒噪声基准的情况下经脉冲调制和强衰减后(脉冲持续时间10 ns, 平均光子数n≈0.1)的光子统计分布, 并首次给出了这种测量方法的误差分析. 1基于HBT结构的单光子探测与光子统计特性 为了研究光子数随时间的起伏变化, 我们首先给出W个取样周期内光子数随时间的起伏, 定义归一化相对涨落V W, V W <(?n)2>W /<n>W, (1) 这里<(?n)2>w 2 1 ()/, W i W i n n W = ? ∑<>n i是第i个脉冲激发时探测到的光子数, <n>W是W个激发周期内探测到的平均光子数. 对于<n>W = 0, V W定义为1. 对于光电计数为Poisson 分布时V W= 1, 相应V W < 1为Sub-Poisson分布, V W > 1为Super-Poisson 分布. 如图1所示. 如果考虑全部采样事件, 测量结果对应单一相对涨落V. 为了分析光子统计分布, 我们采用Mandel

光子学基础

摘要:本文介绍了光纤传感器与传统传感器的优点及传光、传感型光纤传感器的原理。之后 讲述了光纤传感器的分类及其特点,最后重点讲述了光纤传感器的应用,主要有在结构工程 检测方面、在桥梁检测方面、在岩土力学与工程方面、在食品工业中、军事技术。 关键字:光纤传感器原理军工应用工程检测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advantages of the optical fiber sensor and the traditional sensor as well as the principles of the optical fiber sensor, including the type of light and the type of sensor. Besides, it describes the classification and features of the optical fiber sensor. At last,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optical fiber sensor, mainly in the aspects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detection, bridge detection, rock-soil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food industry and military technology. Keywords: the optical fiber sensor; principle; military application; engineering detection 1.引言 光纤传感技术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光电技术发展最活跃的分支之一[1]。近年来传感器产品收益日益增大,传感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重要标志。光纤传感器与传统的各类传感器相比,可用光作为敏感信息的载体,用光纤作为传递敏感信息的媒质,具有光纤及光学测量的特点,电绝缘性能好,抗电磁干扰能力强,非侵入性,高灵敏度,容易实现对被测信号的远距离监控,耐腐蚀,防爆,光路有可挠曲性,便于与计算机联接。因此光纤传感技术发展迅速,种类多样,被测物里量达70多种。基于相位调制的高精度、大动态光纤传感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光纤光栅、多路复用技术、阵列复用技术使光纤传感器的应用范围和规模大幅度提高,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和智能结构更是当今的研究热点[2]。 2.原理 光纤传感器主要由光源、光纤、敏感元件、光电探测器和信号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如图 1 所示[3]。由光源发出的光经光纤引导至敏感元件,光的某一性质在这里受到被测量调制,已调光经接收光纤耦合到光电探测器,使光信号变为电信号,最后经信号处理系统处理得到被测量。

单光子探测器技术原理

单光子探测器技术原理简介 1. 工作原理 单光子探测器是一种对微弱光信号进行探测的设备,输入光强度最低可到单光子水平。以通信最常用的1550nm和1310nm光波长为例,单个光子的能量分别为1.28*10-19焦耳和1.52*10-19焦耳,这意味着输入信号能量极其微弱,必须使用特殊的光子检测器件探测输入光子脉冲事件。不同种类的雪崩管服务于不同的探测应用目的,例如基于Si的雪崩管适用于可见光波段检测,InGaAs或InP 的雪崩管更适合近红外波段。 薄结工艺标准CMOS工艺厚结工艺 常见的SACM型InGaAs/InP APD的半导体结构

数据来自Micro Photon Devices公司数据来自Perkin Elmer公司 单光子探测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工作于盖革模式(Geiger Mode)下的InGaAs/InP雪崩光电二极管(APD)进行单光子探测。所谓盖革模式是指APD 工作时要加反向偏压,偏压幅度略微超过雪崩阈值电压,盖革模式与线性模式的区别在于能够将微弱光生载流子放大产生宏观电流。根据对APD施加偏压的波形,将探测器分为门控工作模式和自由运行模式两类。光子入射到APD内部引发雪崩,产生微弱雪崩电流脉冲。探测器内部处理电路采用跨导放大器将微弱电流脉冲转换成电压脉冲并放大、整形,再经过甄别、死时间处理后输出电平、宽度固定的数字脉冲,探测器有脉冲输出表示检测到了输入单光子或微弱光脉冲,而脉冲前沿位置代表光子输入时刻。光子输入事件及其发生事件正是量子信息、单光子雷达等应用关注的最重要内容,单位时间内计数值则反映了输入光强度。入射光子引发雪崩发生后,必须尽快将雪崩淬灭,一方面避免雪崩管过度放电,更重要的是将雪崩管恢复到可用状态,能够及时检测下一个入射光子事件。根据淬灭方式的不同,将探测器分为主动淬灭和被动淬灭两类。

微纳光学加工及应用

微纳光学加工及应用 孙奇 一、微纳光学结构 光是一种电磁波,是由同相相互垂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移动而形成的,其传播方向垂直于电场与磁场所构成的平面,电磁波能有效的传递能量和动量[1]。从低频到高频,电磁波可以分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光、X射线和γ射线等,人眼可见波长在380nm至780nm之间,如图1所示。 (a ) (b ) 图1. (a) 电磁波传播方式 (b) 电磁波按频率分段图(图片来自网络) 传统光学只研究可见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而现代光学已扩展到对全波段电磁波的研究。随着微加工技术的日臻成熟,电磁波在微纳结构中的传播,散射和吸收等性质开始逐渐被人们研究。1987年,Yabnolovich和John 首次提出了光子晶

体的概念[2, 3];1998年,Ebbesen等人发现在打了周期性亚波长纳米空洞的厚金属膜上存在着超强的光投射峰,这一发现激起了对金属周期结构中表面等离激元的研究热潮[4]。从1987年至今,各领域对光学微纳结构的研究一直在迅猛发展。1.1光子晶体 从固体物理的概念中可以得知,当电子在周期性的势场中运动时,由于电子受到周期性势场的布拉格散射的作用形成了电子的能带结构,同时电子的能带与能带之间在一定的晶格条件下将存在带隙。在带隙能量范围内的电子其传播是被禁止的。运动的电子实际上也是一种物质波。无论何种波动形式,只要其受到相应周期性的调制,都将有类似于电子的能带结构同样也都可能出现禁止相应频率传播的带隙。 微纳光学结构技术是指通过在材料中引入微纳光学结构,实现新型光学功能器件。1987年,Yabnolovitch和 John在讨论如何抑制原子的自发辐射和光子局域的问题时,把电子的能带概念拓展到光学中,提出了光子晶体的概念。光子晶体就是规律性的三维微结构,其周期远小于波长,形成光子禁带,通过引入局部缺陷,控制光的传播与分束。同样的,固体物理晶格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类似的运用到光子晶体中,诸如倒格矢空间、布里渊区、色散关系、Bloch函数、Van Hove奇点等物理概念。由于周期性,对光子也可以定义有效质量。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光子晶体与固体晶格有相似处,也有本质的区别。如光子服从的是麦克斯韦方程,电子则服从薛定谔方程;光子是矢量波而电子是标量波;电子是自旋为1/2的费米子,而光子是自旋为1的波色子,等等。 根据空间的周期性分布的不同,光子晶体可以分为一维、二维和三维光子晶体,如图2所示。一维光子晶体的材料一般在一个方向上进行周期排列,例如传统的多层薄膜结构;二维光子晶体表现为材料在平面上进行周期性排列;三维光子

1.5μm单光子探测器在激光遥感中的应用

1.5μm单光子探测器在激光遥感中的应用 单光子探测器作为最精密的测量仪器,可探测到光的最小单元,单个光子。单光子检测技术己广泛应用在激光雷达、分布式光纤探测器、生物荧光检测、量子信息、光学成像等领域。目前,1.5 μm波段单光子探测器主要包括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频率上转换单光子探测器、InGaAs/InP单光子雪崩二极管。1.5 μm波段气溶胶激光雷达具有人眼安全,大气透过率高,受瑞利散射干扰小,太阳背景辐射弱的优点。 本论文针对这三个探测器的特点,分别研制了不同类型的激光遥感设备。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研制了基于上转换单光子探测器的人眼安全1.5μm微脉冲气溶胶激光雷达。采用高探测效率和超低噪声的上转换单光子探测器,实现了大气回波信号的高信噪比探测。在脉冲能量为110μJ,望远镜口径100mm,时间分辨率5分钟,激光雷达实现了水平距离7km的大气气溶胶探测。 在验证实验中,上转换气溶胶激光雷达实现了对大气能见度的昼夜连续24 小时的观测。2.研制了 1.5μm波段的全光纤、微脉冲、人眼安全的高光谱分辨测风激光雷达。通过采用基于扫描Fabry-Perot干涉仪的高光谱分辨率技术,以及单光子检测技术,同时获得了大气气溶胶谱的频移和谱宽信息。在验证实验中,当时间分辨率1分钟时,水平探测距离达到4km。 在距离为1.8km的位置,距离分辨率由30m变换到60m。对比实验中,高光谱分辨测风激光雷达的径向风速测量结果与超声风场传感器Vaisala所得测量结果吻合。根据经验公式,风速的标准偏差在1.8km处为0.76m/s,光谱展宽的标准偏差在1.8km处为2.07MHz。3.研制了基于1.5 μm波段的结构紧凑、人眼安全、双边缘直接探测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 通过采用全光纤保偏结构,保证了光学耦合效率,提高了系统稳定性。通过采用时分复用技术,仅采用单通道Fabry-Peort干涉仪和单通道上转换单光子探测器,实现了双边缘探测技术。校准实验中,系统的相对误差低于0.1%。验证实验中,双边缘测风激光雷达实现了连续48小时的大气的风场和能见度探测。 该激光雷达的测量结果与超声测风传感器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速度的标准偏差为1.04 m/s,方向的标准偏差为12.3°。4.研制了基于自由运行InGaAs/InP 单光子探测器的1.5气溶胶激光雷达。针对激光雷达应用,对自由运转单光子探

分会场十三微纳米光子学

分会场十三:微纳米光子学 主席:吴一辉(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李铁(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特邀报告1:半导体太赫兹光频梳 黎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研究 员。2009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然后分别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法国巴黎七大材料 与量子现象实验室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回国工作,2016年 获得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A类择优支持。主要研究方向为太赫兹 量子级联激光器及其光频梳、锁模激光器、太赫兹成像及高分辨光谱 技术等。在Advanced Science、Optica、Applied Phys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等期刊上发表50余篇论文,曾获“2015中国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三)、德国“洪堡”学者奖学金、日本JSPS奖学金等。担任科技部973计划课题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负责人、KJW 项目(2项)负责人等。 报告摘要: 太赫兹(THz)波(频率范围:0.1-10 THz; 1 THz=1012 Hz)位于红外光和微波之间,在国防安全、生物医疗、空间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由于缺乏高效THz辐射源和探测器,THz波还没有被完全认知,所以其被称为THz间隙(“terahertz gap”)。在1-5 THz 频率范围内,基于半导体电泵浦的光子学器件THz量子级联激光器(quantum cascade laser, QCL)在输出功率和效率方面比电子学和差频器件高,是关键的THz辐射源器件。本报告主要介绍我们在高性能THz核心器件以及半导体光频梳方面的研究进展。在高性能核心器件方面,我们突破分子束外延生长和半导体工艺技术,研制出高功率(1.2 W)、低发散角(2.4°)、宽频率范围THz QCL器件并实现THz高速探测和多色成像。基于高性能半导体THz QCL器件,成功实现THz QCL光频梳以及双光梳。克服传统THz光谱仪在测量时间和光谱分辨率方面的缺陷,开发出基于THz QCL双光梳的紧凑型高分辨实时光谱检测系统,为将来实现新一代THz光谱仪奠定基础。

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技术进展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4年第44卷第3期:370–388 https://www.360docs.net/doc/1618291982.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1618291982.html, 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技术进展 尤立星xy x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200050 y中国科学院上海超导中心,上海200050 E-mail:lxyou@https://www.360docs.net/doc/1618291982.html, 收稿日期:2013–05–27;接受日期:2014–01–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9112102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批准号:2011CBA00202)、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批准号:2011AA010802)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批准号:XDB04010200,XDB04020100)资助项目 摘要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技术自2001年出现以来,已经成为超导电子学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作为一种新型的单光子探测技术,其具有探测效率高、暗计数低、时间抖动小、计数率高、响应频谱宽、电路简单等优势,综合性能在近红外波段已经明显超越传统的半导体探测技术,成为一种主流的单光子探测技术.本文从应用基础角度出发,对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件的材料、器件工艺、性能、系统集成以及前沿应用等进行介绍,并对国际上该领域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单光子探测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量子通信探测效率暗计数时间抖动 1引言 探测技术是对于物质实现有效感知的技术,极限灵敏度探测能力是探测技术发展的终极目标.对于光来说,光能量的最小单位是一个光子,这是由量子理论确定的不可再分的量子极限.因此光探测能力的极限将是实现单个光子探测.单光子探测技术(single photon detector/detection,SPD)作为极限灵敏度光信号测量技术,在量子信息技术、物理、化学、生物和天文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量子信息领域,单光子探测技术已经成为该领域发展不可或缺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 在量子信息、生物荧光分析、激光雷达等应用对SPD技术需求推动下,基于硅材料的雪崩光电二极管(APD),光电倍增管(PMT)等SPD技术发展迅速,已经出现一些较为成熟的商用半导体单光子探测器产品,著名的产品厂商包括德国PicoQuant公司、Excelitas公司、瑞士的ID Quantique 公司、法国AUREA公司和日本Hamamatsu公司等.这些SPD已经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多数SPD只能工作在可见光区域.近红外波段很多应用(光纤量子通信等)对在近红外波段工作的SPD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基于Si的APD和PMT由于材料禁带宽度的制约无法实现近红外波段单光子的有效探测.为此发展了基于窄禁带半导体材料InGaAs/InP的SPD1).其典型探测效率在1550nm可达到20%,但是其暗计数率通常很高(10KHz左右),且计数率低,时间抖动较大,整体性能和可见光波段SPD相差甚远.因此亟需发展新型近红外波段高性能单光子探测技术.在此背景下,很多近红外波段新型单光子探测技术应运而生,包括频率上转换探测[1],量子点探测器[2]以及 1)Website:https://www.360docs.net/doc/1618291982.html,/en/

第7章光子学基础

第7章光子学基础 第十七章光子学基础 传统光学主要是研究宏观光学特性,如光的折射、反射、成像及光传播时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波动性质,而未去探究其微观的物理原因。然而随着光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地注意研究光与物质(包括光子与光子)相互作用的微观特性,以及与这种微观特性相联系的光的产生、传播和探测等过程。同时,也逐渐注意研究光子承载信息的能力,以及它在承载信息时的处理和变换等基础问题。现在人们用光子光学(Photon Optics)或光子学(Photonics)来概括这一领域的研究。光子学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作用越来越显重要。 本章结合光电效应,引入光子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关系式,讨论电磁场的量子化和光子的性质,并介绍两个应用。 第一节光的量子性 一、光电效应与爱因斯坦光子学说 (一)光电效应的规律 1887年赫兹在题为“关于紫外光对放电的影响”的论文中首先描述了物体在光的作用下释放出电子的现象,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光电效应。一般采用图16-1a的装置观察金属的光电效应。电极K和A封闭在高真空容器内,光经石英小窗照射到金属阴极K上。当电极K受光照射时,光电子被释放出并受电场加速后形成光电流。实验发现光电流的大小与照射光的强度成正比,照射光中紫外线越强,光电效应越强。用一定强度和给定频率的光照射时,光电流i和两极间电位差u的实验曲线如图16-1b所示,称为光电流的伏安特性曲线。当u足够大时,光电uu流达到饱和值I;当u?时光电流停止(称为临界截止电压)。总结所有的m00 实验结果,得到如下规律:

(1) 对某一光电阴极材料而言,在入射光频率不变条件下,饱和电流的 大小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2) 光电子的能量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而只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频 率越高,光电子的能量就越大。 ,(3) 入射光有一截止频率(称为光电效应的红限)。在这个极限频率以0 下,不论入射光多强,照射时间多长,都没有光电子发射。不同的integrated energy, chemicals and textile Yibin city, are the three core pillars of the industry. In 2014, the wuliangye brand value to 73.58 billion yuan, the city's liquor industry slip to stabilise. Promoting deep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energy, advance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hangning district, shale gas production capacity reached 277 million cubic metres, built the country's first independent high-yield wells and pipelines in the first section, the lead in factory production and supply to the population. 2.1-3 GDP growth figure 2.1-4 Yibin, Yibin city, Yibin city, fiscal revenue growth 2.1.4 topography terrain overall is Southwest, North-Eastern State. Low mountains and hills in the city landscape as the main ridge-and-Valley, pingba small fragmented nature picture for "water and the second land of the seven hills". 236 meters to 2000 meters above sea level in the city, low mountain, 46.6% hills 45.3%, pingba only 8.1%. 2.1.5 development of Yibin landscapes and distinctive feature in the center of the city, with limitations, 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typical zonal group, 2012-cities in building with an area of about 76.2km2. From city-building situation, "old town-the South Bank" Center construction is lagging behind, disintegration of the

单光子探测器应用

单光子探测技术典型应用 单光子探测是一种探测超低噪声的技术,增强的灵敏度使其能够探测到光的最小能量量子——光子。单光子探测器可以对单个光子进行计数,实现对极微弱目标信号的探测,因此也活跃在许多可获得的信号强度仅为几个光子能量级的新兴应用领域中。 人眼安全激光雷达 激光雷达是一种基于光学探测与测距的光学遥感技术,实用窄线宽短脉冲激光在大气中进行光子激射从而产生背向散射。接收这些微弱的背向散射信号需要用到单光子计数器等高灵敏度的光学探测设备。今天,激光雷达活跃在污染监测,空气质量分析,气候学等很多领域。 激光雷达典型应用 量子密码学/量子密钥分配 量子密码学/量子密钥分配是一种非常前沿的技术,它利用量子物理特性获得传统技术无法企及的安全传输保证。这种技术基于量子原理将秘钥安全保密的分配给通信双方。同光纤通信技术相结合,实现量子密钥分配需要将光信号能量降低至光子水平,因此,高精度的光子探测设备是必须的。在此类应用里,单光子源/双光子纠缠源,单光子计数器都需要用到。特别是单光子计数器,它不仅能够接收极低水平的量子密钥信号,还能够探测不明侵入,从而保障系统安全。 量子通信

光子源特性测试 随着量子物理技术、非线性技术和量子点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单光子源和光子纠缠源的开发需求日益增多。在这些设备的开发过程中,需要高灵敏度的检测手段来对其进行特性分析和测试,单光子计数器就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荧光测量 莹光时间测量技术(Fluorescence Timing Measurement)被应用在很多科研和工业领域,例如:分子特性,纳米技术和成像显微技术等等。莹光信号是一种非常微弱的光信号,因此需要非常灵敏的光学探测器进行探测,单光子计数器就是不二之选。

最新最全生物医学光子学复习题答案要点

生物医学光子学复习题 以下答案为本人根据上课PPT与自己理解所写,无法保证答案的完全正确,如果发现错误希望可以修改后上传,方便大家 1.Biophoton a)生物体的超弱发光有哪些基本特性?它与哪些生命活动相关?为什么利用生物体 的超弱发光能够用于疾病的诊断? 答:生物体超弱发光基本特性(1)普遍性,即所有生物组织样品中都有。(2)发 光强度弱,每秒的强度为1e-7W。(3)谱特征,连续分布无特征峰。(4)高敏感, 对生物组织内部和外部。(5)来源于生物分子的能级跃迁。 相关的生命活动:细胞分裂,细胞死亡,光合作用,氧化作用,解毒过程,肿瘤发 生 因为其反映了细胞内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功能调节等重要的生命活动,因此可以 b)为何生物的超弱发光? 它与哪些生命活动相关? 答:生物分子在代谢等相关生命活动中产生能级跃迁,退激发光。 c)为何“代谢发光”或者“相干机制” 答:代谢发光机制:由于呼吸链上固有的“能力学缺陷”而引起了偶发的电子泄露, 产生了氧化自由基,然后在反应中的激发态分子退激发光。主要与生物的有氧呼吸 有关。相干机制:产生于一个高度相干的电磁场,从而诱发或自发发光。DNA被 认为是生物体内一个主要的相干源,主要与生物的细胞分裂有关。 d)针对超微弱发光的检测,有哪些测量技术,分别说明其测量原理。 答:单光子计数技术,主要通过光电倍增管来检测生物发光强度时域的信号。 二维或三维单光子成像检测技术,主要有微通道板像增强器为主的图像探测系统。 具有二维光子检测能力,可同时获得时域和空间的信息。光谱分辨和时间分辨的功 能检测系统。 e)超弱发光有哪些应用? 超弱发光的医学应用 反映体内生理状态

单光子探测器及其发展

单光子探测器及其发展 摘要:本文介绍了光电倍增管单光子探测器、雪崩光电二极管单光子探测器和真空单光子探测器以及它们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特性,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单光子探测;光电倍增管(PMT);雪崩光电二极管(APD);真空雪崩光电二极管(VAPD) 中图分类号:TP21.1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单光子探测技术在高分辨率的光谱测量、非破坏性 物质分析、高速现象检测、精密分析、大气测污、生物 发光、放射探测、高能物理、天文测光、光时域反射、 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单光子 探测器在高技术领域的重要地位,它已经成为各发达国 家光电子学界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二、单光子探测器的原理及种类 单光子探测是一种极微弱光探测法,它所探测的光的光电流强度比光电检测器本身在室温下的热噪声水平(10-14W)还要低,用通常的直流检测方法不能把这种湮没在噪声中的信号提取出来。单光子计数方法利用弱光照射下光子探测器输出电信号自然离散的特点,采用脉冲甄别技术和数字计数技术把极其弱的信号识别并提取出来。这种技术和模拟检测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1]: (1)测量结果受光电探测器的漂移、系统增益变化以及其它不稳定因素的影响较小; (2)消除了探测器的大部分热噪声的影响,大大提高了测量结果的信噪比;(3)有比较宽的线性动态区; (4)可输出数字信号,适合与计算机接口连接进行数字数据处理。 入射的光子信号打到光电倍增器件上产生光电子,然后经过倍增系统倍增产生电脉冲信号,称为单光子脉冲。计数电路对这些脉冲的计数率随脉冲幅度大小的分布如图1所示。脉冲幅度较小的脉冲是探测器噪声,其中主要是热噪声;脉冲幅度较大的是单光电子峰。V h为鉴别电平,用它来把高于V h的脉冲鉴别输出,以实现单光子计数。 可用来作为单光子计数的光电器件有许多种,如光电倍增管(PMT)、雪崩光电二极管(APD)、增强型光电极管(IPD)、微通道板(MCP)、微球板(MSP)和真空光电二极管(VAPD)等。 1、光电倍增管(PMT)单光子探测器 光电倍增管是利用光的外光电效应的一种光电器件,主要由光电阴极和打拿极构成。其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光电阴极吸收光子并产生外光电效应,发射光电子,光电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被加速后打到打拿极并产生二次电子发射,二次电子又

单光子探测器

单光子探测器 单光子探测器是进行光子探测的实验设备,它通常只能探测光子的有或者没有,不能直接给出光量子态的完整信息,要想从探测结果来重构光量子态信息,需要结合其他的理论和实验手段。目前在可见和红外波段,单个光子的能量约为10-19 J,实现对如此低能量粒子的准确探测是很有挑战的工作。早期的单光子主要是光电倍增管,随着材料科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的发展,单光子探测器的类型也逐渐丰富起来,这里主要介绍单光子探测器性能的主要指标:特征波长范围,死时间,暗计数,探测效率,时间抖动,光子数分辨能力。 探测器的特征波长范围指的是探测器能够响应的光谱频率范围。目前的单光子探测器都只对某一波段的光子敏感,这是由探测器的制作材料及加工工艺决定的,而探测器的光谱响应特性也决定了它的应用范围。例如对自由空间的量子通信来说,使用的光子波长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400nm-1060nm或者近红外波段900nm-1700nm,需要对这一波段较敏感的探测器;而对于光通信来说,由于光纤在1550nm这个波长具有最小的损耗,所以对基于光纤的量子信息网络,探测器必须对1550nm光子有足够高的探测效率。 当探测器探测到一个光子之后,在一定的时间内,探测器不能响应新的光子,这一段时间称为探测器的死时间,一般来说死时间越短越好。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死时间取决于探测器的电子学后处理系统而非探测器的感光材料。例如,对于基于雪崩二极管的单光子探测器,当探测器探测到一个光子之后,探测器需要抑制这个信号带来的后脉冲信号,这样就必须将探测器关断一段时间,等到前一个探测器的后脉冲信号基本消除之后才能重新开启,这一段时间就是雪崩二极管的单光子探测器的死时间,可见光波段400nm-1060nm探测器的死时间一般固定为33ns,近红外波段900nm-1700nm探测器的死时间一般从500ns到1ms可调,死时间决定了探测器的最大计数率。 当没有光子进入探测器时,探测器仍然有计数率,这就是暗计数。暗计数是由于感光材料的缺陷,电压偏置和外界环境的干扰比如温度,湿度,热噪声等因素引起的。暗计数对实验的信噪比有直接影响,因此降低暗计数是单光子探测器发展的重要目标。现在法国Aurea Technology的单光子探测器暗计数可以做到小于25cps(世界第一). 探测效率指的是当有光子进入探测器的时候,它被探测到的概率。目前商用探测器的最大探测效率约为70%,如Aurea Technology生产的SPD_A_VIS.提高探测效率在

光子学基础报告

姓名:曾福江 学号:20121002251 班级:075123 课程名称:光子学基础任课老师:王宏

光学隐身技术 1.1基本资料 隐形技术(stealth technology),准确的术语应该是“低可探测技术”,即通过研究利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手段来改变己方目标的可探测性信息特征,最大程度地降低对方探测系统发现的概率,使己方目标,己方的武器装备不被敌方的探测系统发现和探测到。隐形技术是传统伪装技术的一种应用和延伸,它的出现,使伪装技术由防御性走向了进攻,有消极被动变成了积极主动,增强部队的生存能力,提高对敌人的威胁力。雷达和通信设备工作时会发出电磁波,表面会反射电磁波,运转中的发动机和其他发热部件会辐射红外线,以及物体(如飞机)会反射照射向它的雷达波,这样,就使武器装备与它所处的背景形成鲜明对比,容易被敌人发现。通过多种途径,设法尽可能减弱自身的特征信号,降低对外来电磁波、光波和红外线反射,达到与它所外的背景难以区分,从而把自己隐蔽起来。这就是“低可探测技术”。隐形技术涉及到电子学、材料学、声学、光学等许多技术领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大军事技术突破之一。隐形技术包括:雷达隐形、红外隐形、磁隐形、声隐形和可见光隐形等。很多武器装备,如飞机、导弹、舰船、坦克、战车、水雷、大炮等,都可以采取隐身措施把自己隐蔽起来。首先出现的是隐形飞机,通过降低雷达截面和减小自身的红外辐射实现隐形。作为提高武器系统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的有效手段,它受到世界各主要军事国家的高度重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以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从简单的伪装到现代反声、光、电、磁等探测的隐身技术。现代隐身技术主要包括反雷达探测、反红外探测、反电子探测、反可见光探测和反声波探测等隐身技术,近年来激光制导武器的快速发展,使得反激光探测技术(即激光隐身技术)也成为了各国竞相研究的对象。 1.2隐身技术实现的原理 如图,A是某个物体, c是光线,假如来自四面八方不同角度照射到物体A上的光线,当要接近物体A时都自觉的绕过A后,继续沿着光线c原来的传播方向继续前进。那么这时物体A将成为隐身,人们就看不到物体A了。假如我们以后找到某种办法,迫使自己周围的光线百分之百的绕道后继续沿着光线自己原来的传播途径继续前行,那么我们自己就在光学上隐身了。 1.3光学隐身与反隐身技术的新动向 隐形技术的出现促使战场军事装备向隐形化方向发展。由于各种新型探测系统和精确制导武器的相继问世,隐形兵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以美国为首的各军事强国都在积极研究隐形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相继研制出隐形轰炸机、隐形战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