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

合集下载

资源环境承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 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 规模的大小。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 资源是有限的,显然,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 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 之内。
3.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三要素
进行环境承载力研究就必须分清承载体和环 境承载对象,并计算出承载体的承载率,即承 载体、承载对象和承载率是进行承载力研究 的三要素。
承载力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例如:生态足迹法(ecological footprint)、能值分析法(emergy analysis)、AHP层次分析法、聚 类分析法等,以及在以上方法基础上进行改进和综合使用。
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计算和评价方法
“生态足迹法”是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和评价 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时最常用的评价方法 之一。
5.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综合分析国内外承载力文献,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研究范式以实证 研究为主,其中大部分文献是基于调查问卷、实地调研、文献综述、 数据统计、实验、GIS、模拟仿真等研究方法,以某一国家或某一区 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的评价方法,对其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单因 素或多因素的综合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计算和评价模型与计算和评价方法一样 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既有像物流(logistic)增长模型、神 经网络模型等传统模型;又有几何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 等基于资源承载力自身构建的改进或创新模型。
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计算和评价模型
1.承载力 2.资源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 3.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三要素 4.资源环境承载力 5.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6.资源环境承载力计算和评价模型
7.评价方法和模型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1.承载力
承载力是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衡量环境 质量状况和环境容量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干扰能力的一 个重要指标。

新形势下我国国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进展

新形势下我国国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进展

Im 《 2018年第6期 旋 情报 自 然 资 源 管 理
定 、国土综合 整治部署 、国土空 间分类保 护等的重要 1.3 《全国国土规划纲要 (2016—2030年 )》
决策依据 ,资源消耗上限 、环境质量底 线 、生态保护 批 复实施与省级 国土规划编 制工作的全面推
红线等 国土空间管控红线 的划定及 “三生”空间布局 进 带 来 新 要 求
体功能 (包 括经济社会系统规模 和结 构等 )可持续发 求和吸 引力 。
展 的支撑 能力 ,其具有动态性 、相对性 、多尺度及非 线性等特 征。随着我 国工业化 、城镇 化的快速推进 , 资源短缺 、环境恶化 、生态退化等 问题 日益严重 ,国
1 国 土 资 源 环 境 承 载 能 力 研 究 面 临 的 新形 势
土 空 间开 发利 用与 资 源环境 瓶 颈约束 的矛盾 日益 突 出 ,国土安 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面临严 峻挑战 。 国土资 源环境 承载能力作为制约经济社会 发展的基础
1.1 国土资 源管理 不断 常态化 、精 细化 、有 效 化

因素也 随着 这些 问题逐 渐成 为 大家研 究 和关 注 的热
关 键 词 : 国 土 资 源 承 载 能 力 研 究进 展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意指 国土资源领域有关 承 环境承 载能力 评价是落实生态文 明建设 的一项 阶段 性
载 能力 的情况 ,具体是指一定 区域 在一定时期 内 ,在 工作 ,是 国土资 源与环境规划 管理 的一项基 础性 工作。
近年来 ,面对我 国资源环境约束 日益趋 紧 、社会
点 。近年来 ,特别是生态文 明建设 以来 ,作 为其重要 治理难度不断加 大 、政治生态建设亟待加强及党 的执

中国人口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口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口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摘要:中国人口2007年达132129万人,自然增长率达5.17‰,而中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有限度的。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人口发展呈现出比上个世纪更加复杂的形势。

因此,对中国人口承载力问题的判断和研究是极为重要的。

关键词:人口承载力;环境;可持续发展人口承载力(也称资源环境人口容量)目前有四种定义:一是国际人口生态学会的定义,即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基础上供养的人口数量。

二是联合国教科文的定义,即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和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三是一些学者的定义,即在一定环境下,一定地区所能抚养的最多人口数,亦称最大的抚养能力或负荷能力。

四是另一些学者从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出发,提出人口容量就是当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过程达到相互平衡和协调时的人口容量。

一、中国的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研究关于中国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比较有代表性的有:(1)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认为,按粮食生产的最大潜力,以及不同的粮食消费水平和结构计算,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在2025年为16-17亿。

(2)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容量研究课题组的结论是:根据未来粮食最大生产能力计算,如果采用人均500公斤粮食标准,我国耕地将能承载16.6亿人口;如果人均550公斤粮食,我国耕地只能承载15.1亿人口。

(3)朱国宏根据中国土地资源条件及其粮食最大生产能力,按人均占有粮食500公斤、550公斤和600公斤计算,以预测的(粮食)最大生产能力为依据,则(土地)最大承载力人口分别为16.6亿、15.1亿和13.8亿。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中图版)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中图版)

(4)地域的开放程度
正相关
生产力愈发达,利用系统外资源的能力就愈强。
地域的开放程度
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资源的互补可以大大提高 一个地区的人口容量。
小结: 影响合理人口容量大小的因素
正 相 关
1 自然环境(资源)越优越,合理人口容量越大 2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合理人口容量越大 3 科技水平越高,合理人口容量越大 4 地域开放程度越高,合理人口容量越大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人口容量必定越大 B.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人口容量越小 C.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人口容量越小 D.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 实践证明,能否正确估计人口容量对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据此完成6~7题。 6.人们对人口容量能做出估计的原因是( B ) A.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 B.人口容量相对确定性 C.科学技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 D.人口的文化和消费水平处在不断变化中 7.下列决策有助于提高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是( A ) A.提倡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 B.为发展经济引进有污染的企业 C.追求高消费,改善生活质量 D.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建设高耗能企业
新华社北京2009年7月11日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1日在京 发布了《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9)》。蓝皮书显 示,近十年西部地区GDP年均增长率达11.42%,高于全国水平。从 1999年~2008年,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更加优化, 经济效益大幅提高,生态建设与自然环境恢复态势良好。但是在取 得这些成绩的同时,西部地区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据此完成10~11题。 10.西部地区人口合理容量较小的原因是( C ) ①资源丰富 ②科技水平低下 ③气候干旱、缺少淡水 ④交 通不便 ⑤人们的消费水平较高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下列措施能扩大西部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是( D ) A.扩大耕地面积以增加粮食产量 B.发展资源指向型工业 C.向西部大规模移民 D.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

从土地利用变化看中国的土地人口承载力_李秀彬

从土地利用变化看中国的土地人口承载力_李秀彬

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7月/1日/第005版新视点从土地利用变化看中国的土地人口承载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秀彬辛良杰根据估算,从耕地曾经达到的最高产量和近年来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看,中国尚有很大的粮食生产能力没有发挥出来,总计约1.35亿t。

扣除未来建设用地扩张占用耕地所造成的生产能力损失3837万t。

到2033年总人口达到高峰时,中国耕地可保持5.66亿t的现实粮食生产能力。

以温饱水平的1990年前后人均粮食消费量362kg/a计,可承载15.65亿人口。

中国的土地资源,到底能够养活多少人?在人口数量达到高峰时,会不会出现传统的粮食安全问题?这决定于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也取决于人口的食物消费水平。

有关中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工作很多,最有影响的成果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在1990年前后所做的估算,采用综合预测法,得出的结论为:我国粮食最大可能生产能力为8.3亿t,按人均500kg/a的消费水平计,可承载16.6亿人口,这就是著名的“16亿人口说”;二是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和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的估算,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农业生态区”法,最新的结论为:在2000年的投入水平下,全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为食用粮5.9亿t。

这些估算之所以存在那么大的差异,主要是由于需要预测的指标过多,包括未来耕地的数量和单产、作物结构安排、生产资料投入以及人均食物消费水平等。

对每个变量的预测差异都很大。

假如能够减少变量,应该可以得到可靠性较大的结果。

本文首先重新定义粮食安全和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把人均粮食消费量放到一个确定的水平上;不预测土地的潜在生产力,而只依据土地曾经达到的最高产量;最后根据过去几年已经发生的耕地面积变化量和粮食播种面积的调整,来估算全国耕地尚未发挥出来的生产潜力,得到耕地的现实生产力,进而推算人口承载量。

根据我们的估算,从耕地曾经达到的最高产量和近年来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看,中国尚有很大的粮食生产能力没有发挥出来,总计约1.35亿t。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知识精讲 中国地图版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知识精讲 中国地图版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知识精讲一. 本周教学内容:1.3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1. 本讲学习目标要求:使学生能够区分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数量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 知识结构:二. 重点、难点: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三. 具体内容:(一)环境承载力1. 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产生环境承载力主要是指从生态学、资源或环境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一旦超过这个限量,则会使原有的人口生态系统失衡,甚至崩溃。

人类的生存环境是有限的,地球所能提供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有限的空间、资源环境条件对于所能容纳的包括人类在内的任何生物种群的数量、规模都有一定的客观限制性。

2. 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环境承载力的自然环境要素有太阳、空气、淡水、土地、生物等。

环境承载力既可以从单一的因素考察,如淡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也可以从自然环境系统综合考察。

它们都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但不同资源对决定环境承载力的意义不同。

自然资源对环境承载力的意义淡水资源过去只对个别干旱地区的人口数量起限制作用,现在已在越来越多的地区被看成决定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决定着供给人类食物的多少,也是决定地球环3.地球到底能承载多少人口?由于认识的角度不同,采用估计方法各异,得出的结论自然存在差异。

对于有限的地球资源来说,人类应该控制人口的增长。

今天地球上的60亿人口面临的种种资源、环境问题,不能不说很大程度上与人口的过多有直接关系。

(二)合理人口容量1. 合理人口容量的概念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合理人口容量指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合理人口容量与环境承载力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概念。

一个地区的合理人口容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合理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

2020地理新教材教程中图第二册:第一章 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2020地理新教材教程中图第二册:第一章  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01、预习准备区精心准备 夯实基础一、资源环境承载力1.定义: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在资源环境功能处于相对□01稳定的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某一□02人口规模下各种□03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其中资源承载力主要包括□04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承载力等;环境承载力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05土壤环境承载力等。

2.影响因素(1)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是由区域中的“□06短板”即最□07紧缺要素决定的。

(2)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不仅受区域资源、环境因素的影响,还受经济水平、□08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和□09地域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3.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途径(1)人类可以通过发展□10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11新资源,改善环境使其更加适合人类生存,从而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

(2)区域开放程度的提高会带来更多的□12外界资源,也在客观上提高了资源环境承载力。

1.判断正误。

(1)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资源环境承载力小,所能容纳的人口一定少。

(×)(2)某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不会随时间而变化。

(×)2.我国西北干旱的内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取决于()A.地形B.水源C.植被D.能源答案 B解析我国西北干旱的内陆地区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短板”。

3.广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主要原因有哪些?提示广东省经济发展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因而资源环境承载力高。

———————————————————————————————————————————————————二、人口合理容量1.定义:人口合理容量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01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妨碍□02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且体现了人口数量与社会、人口合理容量不仅反映了人口与□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相适应性。

中国环境现状分析人口环境分析

中国环境现状分析人口环境分析

中国环境现状分析-人口环境分析人口环境分析人口环境分析人口环境是影响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口的多寡直接决定了市场容量。

有购买能力且有购买欲望的人便构成了现实市场,其数量越多,市场规模也就越大。

人口环境中的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密度、流动性、地理分布、人口结构等,对市场需求都会产生影响。

企业必须认真注视人口环境的变化,及时捕捉机会,调整战略,使企业在市场营销活动中领先一步。

一、国内人口环境分析从国内人口环境方面看,主要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人口的数量与增长速度我国现有人口数已超过13亿,增长速度较快。

目前,尽管我国资源的绝对数在世界上位于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使我国人均资源消费水平偏低,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一定困难;同时,众多的人口又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的增长,市场潜力巨大。

企业应掌握我国人口数量及其增长,不断拓宽目标市场,为创造佳绩奠定基础。

2.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地区间的流动性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极不平衡,如果从黑龙江的漠河到云南的腾冲划一条线将我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大部分,则东南部的人口数约占总人口的94%,而西北部的人口数仅占总人口的6%。

可见,我国东南部的人口密度大,西北部的人口密度小。

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的深入,我国经济日趋繁荣,人口的地区间流动性大大增强。

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或工矿地区;内地人口迁往沿海经济开放地区;经商、学习、观光、旅游等使人口流动加速。

企业如何针对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地区间的流动性趋向,改善自身的市场营销活动,有着重要意义。

3.人口结构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的年龄结构、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等。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显著特点是:现阶段,青少年比重约占总人口的一半,也就是说,在未来10—20年内,婴幼儿和少年儿童用品及结婚用品的需求将明显增长;到21世纪,将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届时有关保健用品、营养食品以及老年人生活、休闲娱乐等用品的生产企业将有机会得到充分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
任何时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资源提供的基础。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的迅速膨胀,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几个方面不相适应的矛盾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日益表面化,从而引起了人们对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或合理人口容量问题的广泛兴趣。

所谓自然资源承载力,从生态上讲,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损害资源再生能力的前提下,按某一时期内人们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准,其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可以稳定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由于以下原因,使得精确估算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当困难;①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合理化对承载力的影响难以作出精确估量;②不同的系统开放度和外来补偿度对承载力的影响难以把握;③采用什么样的人均资源消费水平也很难确定。

尽管如此,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仍是很有意义的,通过它可以为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定量地提出一个有一定科学可信度的依据。

当然,对其中一些结论在认识上也不能绝对化。

自80年代以来,国内不少学者对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作了大量的研究。

胡保生等同志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可能性”和“满意性”两个概念,把二者统一起来,可合称为“可能—满意度”。

当该指标为1时,表示完全可以实现并完全满意,为0则表示无法实现和完全不能令人满意。

他们的研究结论是:
(1)粮食——总人口不足12.6亿,可能—满意度为1,大于12.6亿,即趋于下降,达到64.8亿为0。

(2)肉类——总人口超过2.6亿,可能—满意度就开始下降。

(3)土地——总人口超过10亿,可能—满意度就会下降,超过56.7亿为0。

(4)水——总人口大于4.5亿,可能一满意度就会下降,超过54亿为0。

(5)能源——总人口大于11.5亿,可能一满意度即开始下降。

宋健等同志的结论是:“如果全国妇女平均生育1.5个孩子的话,那么在一百年内,依靠我们自身土地资源,饮食水平将不可能达到美国目前水平,如果生育2个,那么一百年内,我们整个民族将一直处于不良式供应状态。

”“如果在百年左右时间里,我们饮食水平要达到美国和法国目前水平的话,那末我国理想人口数量应在6.8亿以下。


宋子成等则认为,中国的水资源最多只能养育6.5亿人。

1988年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粮食等4个基本问题,提出了题为《生存与发展》的研究报告。

该报告以生物生产力为基础,以人均400公斤粮食为标准,计算了中国不同时期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结论是:1985年总生物产量(干物质)31.7亿吨,粮食总产量3787亿公斤,可承载9.5亿人,实际超载1.1亿人。

2000年生物产量35亿吨,粮食4622亿公斤,可承载11.6亿人。

2025年生物产量39.8亿吨,粮食5925亿公斤,可承载14.8亿人。

远景生物产量72.6亿吨,可承载16.2亿
人。

就此他们认为“我国的理论最高承载能力为15~16亿人。

”该报告还计算了中国各大气候类型区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见表4。

从表4可见,热带地区因水热条件优越,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最大,青藏区、干旱区和北温带承载潜力最小,这同水分和热量条件是完全成正比例的。

由于后3个潜力区合计占我国土地总面积55%,因而大大降低了我国总的人口承载潜力,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自然条件上的一个重大缺憾。

《生存与发展》一书中的研究成果,某些地方还待进一步探讨,如所计算的干旱区承载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2人。

而1977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曾提出干旱区人口压力的临界值为每平方公里7人,两个数据相差3.5倍,太过悬殊。

世界粮农组织和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合作进行的题为《发展中世界土地的潜在人口支持能力》的研究报告,对类似中国干旱区、青藏区和北温带条件下的人口承载潜力的估计,也比《生存与发展》一书低。

尽管如此,该书的基本观点仍具有一定的科学可信度,是可以接受的。

它明确地向人们昭示了中国自然环境对人口发展及其地理分布的制约作用,书中关于中国人口正面临严重超载的结论,应该引起每一个人的高度重视。

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