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中国的自然资源电子教案
中国区域地理教案:第五讲+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五讲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目标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
了解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可拓展性等特征。
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和人均量之间的矛盾。
了解自然资源分布的规律性和不均性。
举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概念。
利用多媒体手段以图片或动画的方式展现P.54活动的图片,归纳六类自然资源的类型。
通过P.55玲玲和贝贝的论点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巨大但人均有限。
通过阅读矿产分布图了解自然资源分布的规律性和不均性。
引导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通过案例分析了解知识内涵,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多种能力。
通过读图、析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究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自然资源分布的规律性和不均性。
教学难点:自然资源是不断变化的。
自然资源的总量巨大但人均有限。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提纲一,什么叫自然资源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经开发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和能量2.主要类型: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等二、自然资源的特征1. 科学技术进步不断拓展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空间2.自然资源数量巨大,但又是有限的3.自然资源质量的差异4.自然资源分布的规律性和不均匀性5.自然资源的状况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教学活动:新课导入:我们用的纸张是用什么做的吗?谁能举例说说还有哪些生活或学习用品的原料来源于自然界?一、什么叫自然资源?讲述“自然资源的概念和自然资源的种类”时,可分成几个步骤组织教学:讲述“自然资源分布的规律性和不均匀性”时,步骤如下:1、通过读我国主要矿产图,我国石油、天然气、煤、铁及其他金属的分布有哪些规律?2.指导学生重温“自然资源的质量差异”时,展示内蒙古草原从东部高大多汁的牧草逐步演变为稀疏草原甚至荒漠的原因吗?读“中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完成教材P.58活动题教学重点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国情土地资源区域差异明显。
土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的区域差异。
地理教案《中国的自然资源》

地理教案《中国的自然资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资源的定义及其分类;(2)掌握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开发利用状况;(3)认识自然资源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高自然资源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2)运用数据分析方法,了解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3)开展小组讨论,探讨自然资源保护的措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自然资源的自豪感;(2)提高学生对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视,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我国自然资源的种类、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状况;(2)自然资源与人类生活的关系;(3)自然资源保护的措施。
2. 教学难点:(1)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2)自然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2)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数据等教学资料;(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2)搜集有关我国自然资源的资料,进行初步了解;(3)准备笔记本,做好课堂记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提问: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自然资源吗?它们分布在哪里?2. 教学新课:(1)教师展示我国自然资源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各种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2)介绍我国各类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分析自然资源与人类生活的关系;(3)讲解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3. 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自然资源保护的措施;4. 课后作业:(1)绘制我国自然资源分布图;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意识等。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水电站、矿山等地,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 开展自然资源知识竞答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3. 举办自然资源保护主题的班会,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做起,培养环保习惯。
地理教案《中国的自然资源》

地理教案《中国的自然资源》地理教案《中国的自然资源》目标导航:1、记住自然资源的概念、类型并能举例说明。
2、记住自然资源的特征,了解其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3、阅读矿产分布图,记住主要矿产的分布,知道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
重点:1、自然资源的特征。
难点:2、主要矿产的分布。
课内探究一、背景资料,创设问题情境:2分钟出示四幅图片,判读人们正在利用哪些自然资源?图片1________ 图片2_________ 图片3__________ 图片4_________ 常见的自然资源还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二、知识梳理,构建框架:模块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3分钟自然资源是指________中对人类____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
活动: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自然资源?①天然宝石②煤油③羊毛衫④东北虎⑤沼泽⑥森林⑦阳光⑧闪电⑨水泥⑩水稻 (11)河流水 (12)皮革归类(填序号):矿产资源_____. 土地资源_____. 生物资源_____. 水资源_____.气候资源_____可再生资源______________. 非可再生资源______________.其中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是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交流展示:2分钟①自然资源是固定不变的吗?②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模块二,自主学习,夯实基础:10分钟1、阅读P54中国主要石油和天然气分布图,判断下列石油和天然气所在的`省。
大庆________ 辽河________ 华北________ 中原________ 南阳________玉门_______ 冷湖_______ 克拉玛依_________ 江汉_______ 泸州________2、阅读P54中国主要煤矿分布图,判断下列煤矿所在的省。
鸡西、鹤岗_________ 伊敏河、霍林河__________ 开滦、峰峰_________乌鲁木齐_________ 石嘴山________ 神府_________ 攀枝花________ 六盘水________ 平顶山________ 大同、阳泉、西山__________淄博、兖州________ 淮北、淮南__________3、阅读下面中国主要金属矿产分布图,判断下列金属所在的省。
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设计

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设计第一篇: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说明自然资源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
2.懂得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1.会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理解可再生资源如果不被合理利用和保护,也将变成非可再生资源。
2.能够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国情现状。
【教学方法】辩论赛【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个小组5~6个同学为宜;部分同学准备事先搜集好的相关信息材料。
2.教学课件:有关自然资源的图片;我国“地大物博”的媒体资料。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引入:出示有关自然资源的图片,引入课题。
板书:一、自然资源与我们教师:自然资源与我们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我们用到的、看到的物品与自然资源有关,谁能举出例子?学生活动:参照教材图“自然资源与我们密切相关”的四幅图片,小组讨论教材提供的相关活动,然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什么是自然资源?学生根据刚才的讨论回答,教师引导,得出自然资源的概念。
过渡:刚才提到的很多自然资源当中,有些可循环或重复利用,是哪些?又有哪些不可以呢?学生回答。
教师结合教材图“可再生资源”引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并进行归纳。
强调:对于非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少一点,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对于可再生资源,是不是就可以不注意保护和培育呢?难道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有的学生回答:不是。
教师:如果不是,请你举出一些实例。
一部分学生举教材提供的例子;另一部分同学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相关信息材料补充说明。
教师强调: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不加以合理利用和保护,也会逐渐枯竭的。
(动画链接:可再生资源)过渡:我国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历史,在很多方面值得我们骄傲,“地大物博”我们经常听说,你是如何理解这个词语的?放一段“地大物博”的相关媒体资料。
组织学生分成两大辩论团体。
初中地理《中国的自然资源》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中国的自然资源》教案设计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种类,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等。
- 了解这些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及重要性。
- 能够分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 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节约资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种类、分布及特点。
-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分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对策。
- 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种类、分布及特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等知识。
2. 小组竞赛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让学生快速说出不同自然资源的名称及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讨论法:在互动交流环节,组织学生讨论身边有哪些浪费资源的现象以及如何改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 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如黄山、张家界、九寨沟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是由什么构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自然资源的概念。
- 教师讲解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和能量。
地理教案《中国的自然资源》

地理教案《中国的自然资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认识我国自然资源的种类及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了解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我国自然资源保护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2. 我国自然资源的种类、特点及分布3. 我国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4. 我国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 自然资源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自然资源的种类、特点、分布及开发利用。
2. 教学难点: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及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我国自然资源的种类、特点、分布及开发利用。
2. 结合地图,分析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
3. 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4.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策略。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自然资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自然资源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 讲解我国自然资源的种类、特点及分布,展示相关课件和地图。
3. 分析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地图观察和分析。
4. 讲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5. 讨论我国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出具体措施。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我国自然资源分布图,并简要描述各类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
2. 课堂问答: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关于我国自然资源的知识,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和合作态度。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自然资源的图片、图表和视频资料。
2. 地图:提供我国自然资源分布图、省级行政区划图等。
3. 案例材料:选取我国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的相关案例。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当地的水库、森林等自然资源利用现场。
新教材2023版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第23讲中国的自然资源学案

第23讲中国的自然资源[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区域图或地形图掌握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和规律。
2.从人地协调观的角度掌握我国水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水资源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的主要措施。
3.理解海洋国土的含义,借用地图掌握我国海洋资源的分布状况,从人地协调观的角度综合分析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的措施。
必备知识·自主落实——读图填绘构建脑图一、我国自然资源的总体特征2.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相对短缺——人口众多。
3.开发利用不尽合理。
二、土地资源1.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包括________、林地、________、建设用地等。
2.由图可知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有利:总量丰富,类型齐全,为我国因地制宜地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不利:人均占有量少,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________、耕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且破坏严重。
3.读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填图绘图】在上图中标出下列内容:(1)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
(2)三大林区:东北、西南、东南林区。
三、水资源1.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2.我国水土资源分配特点我国水资源中,南方占80%,北方占20%;土地资源中,南方占40%,北方占60%。
由此可见,我国南方地少水多,北方________,水土资源南北方配合不合理,加剧了我国________地区缺水的程度。
3.我国水能资源的基本特点(1)蕴藏量大,可开发量居世界第一。
(2)地区分布不均:大部分集中在A________地区,其次是B西北地区和C东南地区;按流域来说,________流域最丰富。
(3)大型水电站的比重很大。
(4)开发利用率低。
四、矿产资源1.分布特点:________,相对集中。
2.能源矿产【填图绘图】在上面图中标出下列内容:我国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的主要分布省区,思考我国实施北煤南运的原因?(1)煤炭:储量丰富,产量第一;主要集中在我国________,以新疆、内蒙古、山西和陕西为主。
高二中国地理中国自然资源教案

高二中国地理中国自然资源教案高二中国地理中国自然资源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火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
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
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
(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
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1)学生观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
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三)巩固拓展(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
(2)介绍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关小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时中国的自然资源[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结合区域图或地形图掌握其分布的规律性。
2.掌握我国水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理解水资源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的主要措施。
3.理解我国的环境整治与资源的合理开发之间的关系,会综合分析我国主要资源的分布及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4.理解海洋国土的含义,掌握我国海洋资源的分布状况,分析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的措施。
‘\\\;;l k0 jkkkkx km,./.提示:①太阳能②石油③地热能④旱地⑤水资源⑥一+⑦二⑧水田考点一自然资源概况及我国的土地资源1.我国自然资源的总体特征土地矿产耕地河流年径流量森林总量(占世界位次)3 34 6 6人均量相当于世界人均值1312131415(1)总量大,种类多。
(2)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相对短缺——人口众多。
(3)开发利用不尽合理。
2.土地资源(1)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①土地资源类型多样。
②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多。
③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④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耕地A水田和B旱地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C林地分布在东北、西南交通不便的深山和边疆地区及东南部的山地D草地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及青藏高原区(2)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①主要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乱占耕地、土地污染等。
②解决措施: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利用类型耕地草地林地分布规律东部湿润、半湿润的平原、盆地、低缓的丘陵地区北方干旱、半干旱的高原、山地,青藏高原区东北、西南交通不便的深山区、边疆区和东南部的山地影响因素地形平原、盆地、低缓的丘陵高原、山地山地、丘陵气候年降水量>400 mm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400 mm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地区差异因降水量南多北少,形成北方旱作、南方水田的耕作模式草地类型和产草量自东向西随降水量的减少而变化东北林区:松林成海;西南林区:树种繁多;东南林区:经济林茂盛2.土地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原因地形、土壤、气候、植被等自然因素,不合理的垦殖等人为因素气候变暖、干旱、风沙侵蚀等,滥垦滥挖、过度放牧、乱砍滥伐造成植被破坏气候干旱,干旱地区大水漫灌,地下水位上升,沿海地区过度抽取地下水,海水倒灌危害土地生产力下降、农业减产沙漠面积扩大、耕地减少、风沙危害、沙尘暴等耕地退化、农业减产对策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植树种草、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完善排灌系统,利用水利和生物等配套技术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C.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旱地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2)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面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 )①旱地②灌丛草地③建设用地④裸岩地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解析:第(1)题,读此图时一定要注意图中反映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有正、负之分,判断前后差值时必须注意。
第(2)题,解题的关键是看好图例,仔细读图,然后判断土地利用前后期的变化,进而推理变化给流域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答案:(1)D (2)B考点二水资源与水能资源1.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1)总量丰富,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少,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
(2)时空分布不均匀,表现为南多北少;年际变化大,夏秋多、冬春少。
(3)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匹配。
2.我国水能资源的基本特点(1)蕴藏量大,可开发量居世界第一。
(2)地区分布不均,按地区来说,大部分集中在西南地区,其次是中南地区和西北地区;按河流来说,长江流域最丰富。
(3)大型水电站的比重很大。
(4)开发利用率低。
3.解决水资源紧缺的措施 (1)修建水库,解决时间分配不均。
(2)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
(3)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1.华北平原水资源紧张的原因与解决措施解决措施⎩⎪⎨⎪⎧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提高用水效率, 建成节水防污型社会修建水库,解决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 2.跨流域调水调水工程引水路线作用南水北调东线从扬州的江都水利枢纽引水,向北沿京杭大运河抽水到天津把长江流域的水抽调一部分到干旱的华北、内蒙古和西北地区,以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并使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等河流成为相中线 从丹江口水库送水到北京、天津西线 从长江上游干支流(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送水到黄河上游互沟通的水利体系引黄济青把黄河下游的水调到青岛解决青岛的缺水问题引滦入津把滦河的水调到天津解决天津的缺水问题1.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资源可利用量均高于世界平均值B.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是准噶尔盆地C.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其利用率D.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核心是调节径流的季节分配不均解析:选C。
注意纵坐标表示的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可利用量”和“开发利用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开发程度越高说明水资源越紧缺,因此海河流域水资源最紧缺;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其利用率。
2.河南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线最长、占地最多、移民征迁任务最重、投资最大、计划用水量最大的省份。
读“河南省地形图”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回答(1)~(2)题。
(1)影响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走向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水源C.交通D.城市(2)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工程建设加重受水区的环境恶化B.能缓解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引起的盐碱化问题C.利于解除海河流域洪涝的威胁D.将促进北方缺水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第(1)题,从河南省地形图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中经过河南省的线路对比,可看出线路在河南省境内发生较大的弯曲,主要是考虑既要避开海拔太高的山地,又要保证能比下游海拔高,使水能自流而下,所以走向受地形影响较大。
第(2)题,北方地区因缺水而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以南水北调后,将有利于北方缺水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南水北调后会使线路沿线和北方地区的地下水位有所上升,可能会加重该地区的土地盐碱化。
答案:(1)A (2)D考点三我国其他主要自然资源1.矿产资源——分布广泛,相对集中(1)能源矿产①煤炭:储量丰富,产量第一;主要集中在我国北方地区,以新疆、内蒙古、山西和陕西为主。
所在省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江苏安徽河南煤矿名称开滦、峰峰大同、阳泉阜新鸡西、鹤岗徐州淮北平顶山②石油、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以及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和东部沿海大陆架及南海海域。
所在省河北辽宁黑龙江山东山东和河南之间油田名称华北辽河大庆胜利中原(2)金属矿产①铁矿:以河北、辽宁、四川三省储量最多。
所在省河北内蒙古辽宁安徽湖北海南四川铁矿名称迁安白云鄂博鞍山本溪、马鞍山大冶石碌攀枝花②有色金属矿:主要集中于我国南方地区。
所在地①贵州铜仁②江西大余③云南个旧④湖南锡矿山⑤江西德兴⑥甘肃金昌⑦山东招远⑧湖南水口山⑨内蒙古白云鄂博⑩广西平果主要有色金属矿汞矿钨矿锡矿锑矿铜矿镍矿金矿铅锌矿稀土矿铝土矿2.海洋资源(1)基本特点:海域辽阔、条件优越、资源丰富。
(2)主要类型及特点①多样的生物资源:B 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主要位于长江口附近,寒暖流交汇,饵料丰富。
②丰富的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滨海砂矿。
③巨量的化学资源海盐生产⎩⎪⎨⎪⎧北方:A 长芦盐场南方:C 莺歌海盐场(3)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开发利用程度低,海洋灾害频繁,海域环境污染加剧,近海渔业资源衰竭。
【点拨】 (1)海底矿产资源的分布: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沿海大陆架,锰结核(多金属结核)主要分布在洋盆中。
(2)海洋资源还包括海洋能源、海洋旅游资源等。
1.矿产、海洋资源的对比 类别矿产资源(煤炭产量居世界首位)海洋资源(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特点分布广泛,相对集中条件优越,类型丰富分布十一大煤矿:集中在华北五大油田:集中在华北、东北八大铁矿:集中在东北、西南十大有色金属:集中在南方鱼类:集中在东海(舟山渔场)海盐:集中在渤海(长芦盐场)石油:集中在渤海、东海、南海问题 乱采滥挖,破坏环境,浪费严重 过度捕捞,海洋污染 对策贯彻《矿产法》,合理使用,综合利用捕养结合,防治污染 2.盐场的形成条件和我国主要盐场(1)形成条件⎩⎪⎨⎪⎧气候条件:气候干旱(或季风性干旱)、 蒸发旺盛地形条件:平坦的海滩适于晒盐(2)主要盐场①最大盐场:长芦盐场。
条件:a.位于渤海沿岸,有适于晒盐的平坦海滩;b.属温带季风气候,春旱严重,蒸发旺盛,利于晒盐。
②海南岛的莺歌海盐场和台湾布袋盐场。
条件:a.都有平坦的海滩;b.都位于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蒸发旺盛,利于晒盐。
3.西气东输4.西电东送内容是指开发贵州、广西、云南、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京津唐地区路线北路 将黄河上中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站的电能送往京津唐地区 中路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南路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站的电能,开发并送往广东意义可以把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充分利用西部地区得天独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