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地理全套教案

合集下载

中国地理学案(教案)

中国地理学案(教案)

中国地理学案(教案)第一章:中国的地理位置与特点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地图上的重要经纬线和地理位置特点。

2. 掌握中国领土的四至点及相邻国家。

3. 理解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各自特点。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地理位置概述: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 中国地图的重要经纬线:赤道、北回归线、东经120°、西经100°。

3. 中国领土的四至点及相邻国家:最北端、最南端、最西端、最东端。

4. 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各自特点: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 利用地球仪模型,让学生直观了解中国地理位置。

3. 分组讨论,对比分析中国各地理区域的特点。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地理位置。

2. 讲解中国地理位置的重要经纬线及特点。

3. 介绍中国领土的四至点及相邻国家。

4. 分析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各自特点。

5. 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中国地图,标注出重要经纬线和四至点。

2. 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对中国地理区域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章:中国的气候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分布特点。

2. 掌握中国主要气候区的气候特点。

3. 理解中国气候对农业和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气候类型概述: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沙漠气候。

2. 中国主要气候区的气候特点: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3. 中国气候对农业和生活的影响:水稻种植、小麦种植、草原牧业、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国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 利用气候模型,让学生直观了解中国气候特点。

3. 案例分析,对比分析中国不同气候区的农业和生活方式。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中国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气候特点。

中国地理小学数学教案

中国地理小学数学教案

中国地理小学数学教案
目标:
1. 让学生了解中国地理的基本信息和地图位置。

2.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
1. 中国地理的位置和大小
2. 中国地图的主要地理特征和地区划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展示中国地图,让学生简单了解中国地理位置以及大小。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中国地理的位置和大小,包括东西南北等方位。

2. 介绍中国地图的主要地理特征,如山川河流等。

3. 介绍中国地区划分,包括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内陆地区和西部边远地区等。

三、小组讨论(10分钟)
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中国地理的特征和划分,鼓励他们互相交流和分享意见。

四、练习(15分钟)
1.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他们完成地图标注或填空。

2. 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地理知识。

五、总结(5分钟)
请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回答提问并讲述中国地理的基本信息。

六、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地图标注或写一篇关于中国地理的文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地理的位置和特征,地区划分。

难点:让学生理解中国地理的整体概念和背景知识。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动手实践和多思考,培养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同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幼儿园教案:了解中国地理

幼儿园教案:了解中国地理

幼儿园教案:了解中国地理【1. 中国地理概述】中国地理是孩子们能够了解并认识的一个重要主题。

通过对中国地理的学习,幼儿们能够增加对自己所处的土地的认识,并培养他们对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本教案将从简单到复杂地介绍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帮助孩子们逐步建立对中国地理的整体认识。

【2. 国家地理特点】中国位于亚洲东部,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也是人口最多的国家。

它的东部、南部和东南部是海岸线,包括东海、南海和黄海。

中国的内陆地势复杂多样,有高山、平原、丘陵和河流。

【3. 中国的自然地理】3.1 山脉与高原:中国的自然地理以山脉和高原为主要特征。

中国有许多著名的山脉,如长江三角洲以北的秦岭和太行山,以及西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

中国也拥有广袤的高原,如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

3.2 江河湖泊:中国有许多重要的江河湖泊。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是国家的经济和交通命脉。

黄河是国内第二长的河流,孕育了中国古文明的发展。

中国还有许多湖泊,最著名的是鄱阳湖和洞庭湖。

3.3 广袤的草原和沙漠:中国北部有广袤的草原,是牧民和畜牧业的重要地区。

而中国西北部则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所在地。

【4. 中国的人文地理和文化特色】4.1 人口分布: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分布不均匀。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是人口密集区,而西部地区则人口稀少。

4.2 不同地区的风俗和文化:中国各地区都有独特的风俗和文化。

北方人以饺子和面食为主食,南方人则更喜欢米饭和粥。

不同的地区还有不同的传统服饰、方言和习俗。

4.3 历史名胜和世界遗产: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长城、故宫、兵马俑等世界闻名的历史遗迹吸引着许多游客。

【5. 总结和回顾】通过这篇教案的学习,我们对中国地理有了初步的了解。

我们知道了中国地理的特点,包括山脉、高原、江河湖泊、草原和沙漠。

我们还了解了中国人文地理和文化特色,如人口分布、不同地区的风俗和文化、以及历史名胜和世界遗产。

中国地理学案(教案)

中国地理学案(教案)

一、中国地理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国情。

掌握中国地理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地形区。

理解中国地理环境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2. 教学内容:中国的地理位置:经纬度、时区、邻国等。

中国面积和人口:总面积、人口数量、人口分布等。

中国地形特征:山地、平原、高原、盆地、海岸线等。

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地图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的地图,引起学生对我国地理的兴趣。

2) 讲解中国的地理位置:通过PPT展示经纬度、时区、邻国等信息。

3) 讲解中国的面积和人口:通过PPT展示相关数据,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国情。

4) 讲解中国的地形特征:通过PPT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各地形区的特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记忆。

5. 作业布置:请学生绘制中国地形分布图,加深对地形特征的理解。

二、长江与黄河1. 教学目标:了解长江与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省份、流域特点等。

掌握长江与黄河的主要支流、湖泊、水利工程等。

理解长江与黄河对我国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

2. 教学内容:长江与黄河的地理位置:发源地、流经省份、注入海洋等。

长江与黄河的流域特点:地形、气候、水文等。

长江与黄河的主要支流、湖泊、水利工程等。

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地图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江与黄河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两大河流。

2) 讲解长江与黄河的地理位置:通过PPT展示发源地、流经省份、注入海洋等信息。

3) 讲解长江与黄河的流域特点:通过PPT展示地形、气候、水文等信息。

4) 讲解长江与黄河的主要支流、湖泊、水利工程:通过PPT展示相关内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记忆。

5. 作业布置: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长江与黄河对我国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三、中国的气候类型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初中中国地理 教案

初中中国地理 教案

初中中国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国情。

2. 使学生掌握中国的行政区划、主要城市、交通网络、经济特点等地理知识。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观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理位置:介绍中国的纬度位置、经度位置、海陆位置。

2. 面积与人口:介绍中国的总面积、人口数量及人口分布特点。

3. 行政区划:介绍中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等行政区划。

4. 主要城市:介绍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主要城市及其特点。

5. 交通网络:介绍中国的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交通网络状况。

6. 经济特点:介绍中国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经济产业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中国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城市或地区为例,分析其地理特点和发展优势。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地理问题的看法和经验。

4. 组织户外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环境,提高实践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2. 讲解基本国情:介绍中国的面积、人口等基本国情,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大致面貌。

3. 分析行政区划:讲解中国的行政区划,使学生掌握各级行政区划的名称和特点。

4. 探讨主要城市:介绍中国的主要城市,分析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

5. 讲解交通网络:讲解中国的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交通网络,让学生了解国家的交通状况。

6. 分析经济特点:介绍中国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经济产业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

7. 案例分析:以具体城市或地区为例,分析其地理特点和发展优势,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地理问题。

8.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地理问题的看法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素养。

9. 户外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环境,提高实践能力。

初中地理中国的教案

初中地理中国的教案

初中地理中国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地理特征。

2. 掌握中国主要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图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 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地理特征。

2. 中国主要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和特点。

教学难点:1. 地形、气候等地理特征对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

2. 中国主要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和特点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地理》相关章节。

2. 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图,引起学生对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地理特征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中国地理特征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Step 2:讲解中国的地理位置(10分钟)1. 讲解中国的经纬度位置,解释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原因。

2. 讲解中国的海陆位置,解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接壤情况。

Step 3:讲解中国的地形特征(10分钟)1. 讲解中国的地形类型,如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等。

2. 讲解中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如长江中下游平原、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等。

Step 4:讲解中国的气候特征(10分钟)1. 讲解中国的气候类型,如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等。

2. 讲解中国主要气候区的分布,如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等。

Step 5:讲解中国主要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和特点(10分钟)1. 讲解中国主要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如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分界线等。

2. 讲解各个地理区域的特点,如南方地区的气候湿润、北方地区的气候干燥、西北地区的沙漠广布等。

Step 6:练习和总结(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教材和讲解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引导学生总结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地理特征,以及各个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和特点。

Step 7:布置作业(5分钟)1. 让学生绘制中国主要地理区域的分布图,加深对地理区域的理解和记忆。

初中地理中国的领土教案

初中地理中国的领土教案

初中地理中国的领土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范围和领土特点。

2. 通过地图和图表,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和地理信息素养。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中国的地理位置2. 中国的疆域范围3. 中国的领土特点4. 中国的地理分区教学重点:1.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范围。

2. 中国的领土特点。

教学难点:1. 对中国地理位置和疆域范围的理解。

2.对中国领土特点的把握。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地图和图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范围。

2. 学生分享对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范围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范围和领土特点。

2. 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内容,讲解中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范围和领土特点。

2. 教师通过地图和图表,展示中国的地理分区。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中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范围和领土特点。

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五、练习与巩固(10分钟)1.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

2.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对中国地理位置、疆域范围和领土特点的认识。

2.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教学延伸:1. 学生进行中国地理考察,深入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

2. 学生撰写考察报告,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图和图表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范围和领土特点。

通过课堂讨论和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范围,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和地理信息素养。

同时,通过教学延伸,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

2024年《中国的疆域》地理教案(精选6篇)

2024年《中国的疆域》地理教案(精选6篇)

2024年《中国的疆域》地理教案(精选6篇)《中国的疆域》地理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记住我国的面积、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知道我国的陆疆、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能力目标: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巩固学生的比例尺相关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我国疆域辽阔、地理位置优越等基本国情的认识,激发爱国热情,增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责任感。

教学建议关于“中国的疆域”的教材分析本节中国的疆域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教材首先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认识中国,把握中国的位置、范围。

本节知识是学习中国地理的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学习中国的疆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教会学生从空间上认识地理事物特征的方法,借以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能力。

教材还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地理位置给中国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这部分内容是体现地理学科应用价值的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切入点。

因此该节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能力和地理意识的养成。

从知识结构看,“从世界看中国”明确中国的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我国的疆域”明确中国的国土面积、范围,利用经纬度确定我国的四端,即经纬度位置;“我国濒临的海洋”进一步明确海陆位置关系及海陆组成特点;“陆界和邻国”明确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相对位置关系。

知识点:从世界看中国→明确地理位置我国的疆域→明确国土面积、领土四端我国濒临的海洋→明确领海、内海、濒临的海洋、海岸线及隔海相望的国家、岛屿和半岛陆界和邻国→陆界和邻国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是本节知识的重点;读图用图是能力培养的重点。

难点:分析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关于“中国的疆域”的教法建议在本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联系学生在以前学过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方法,运用分析、比较、读图、谈话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复习目标:1、中国地理位置、国土构成、行政区划;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

复习方法:地图分析法复习过程与分析:一、中国的疆域(高考几次命题要求对中国疆域的感悟,地图、地球知识的结合。

)1、从世界看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2、中国领土四端点:最北端: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多)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相交处(135°E附近)西:新疆帕米尔高原上(73°E附近)(大致与北京同纬度)思考:①我国跨纬度近50°,南北距5500km 。

②我国跨经度60°多,跨5个时区,最大时差4小时。

③我国西端点日出比北京迟: 2小时52分钟。

3、中国濒临的海洋①东临西海一洋:(图中分析)北至南:渤海(我国内海)——120°E经线穿过,长芦盐场,海滨浴场,油气资源,海洋污染。

黄海——与渤海全是大陆架,朝鲜半岛东海——包括台湾海峡,油气与海洋渔业资源南海——油气资源,海洋渔业资源太平洋:台湾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

②中国的领海,内海,专属经济区。

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领海——海岸基线至12海里(1海里约 1.85千米)专属经济区:至200海里。

③海岸与岛屿: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

岛屿有台湾岛(最大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5000多个。

4、中国的陆界与邻国(中国非常重视与邻国的关系: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和平周边环境和加强经济贸易往来。

)①陆界长达2万多千米。

②陆上邻国15个:东:朝鲜(鸭绿江,图们江)北:俄罗斯、蒙古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西: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西南: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南:缅甸,老挝,越南③隔海相望的6国家:东:韩、日本东南:菲律宾南:马来西亚、文莱、印尼5、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①纬度位置的优越性:a、光热充足,利于农业生产;b、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思考:纬度位置特点:a、大部分在温带,少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b、纬度跨度大。

②海陆位置的优越:海陆兼备的国家。

a、东临太平洋,夏季风带来丰沛降水,利于农业生产。

b、陆上海岸线长,大陆架广阔,利于海洋事业发展。

(航运,贸易,水产,矿产)c、陆上邻国多,陆上交通可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

二、中国的行政区划:1、三级行政区:①三级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②特别行政区:香港(1997.07.01)澳门(1999.12.20)2、对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认识:(多翻地图)①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②地图上的位置,轮廓的记忆a、临海省、区、市b、特殊经、纬线穿过省、市、区23°26′N:云南、广西、广东、台湾80°E,90°E,110°E,120°E,130°E30°纬线穿过的省、市、区长江、黄河流径省、市区③名称认识:全称与简称注意:两个简称:川或蜀,贵或黔,云和滇,陕或秦,甘或陇。

新和内蒙古的简称方法。

④行政中心的记忆。

⑤面积大小的认识:新>藏>内蒙古三、中国的民族1、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56个民族,汉族占人口92%;55个少数民族,壮族人口最多。

2、各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利于各民族相互交往,团结合作,共同繁荣)①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②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维吾尔族,回族西南:傣、白、纳西、藏族东北:满,朝鲜族,鄂伦春族(内蒙古)台湾:高山族海南岛:黎族3、中国的民族政策①各民族一律平等;②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③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④国家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发展;⑤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宪法: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②重要等降水量线:800mm 等降水量线:秦岭——淮河一线400mm 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③产生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东部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风带来海洋暖温水汽,降水多。

西北内陆距海洋远,降水少。

④几个重要地区降水差异分析:a、迎风坡降水多:辽东半岛,山东半球,台湾岛,海南岛;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天山北麓b、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降水比周围地区更少:地形封闭,水汽来源少,降水稀少。

2、中国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①季节变化特点:a、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秋两季多;b、南方雨季早,结束晚,雨季长;(夏季风的推移)北方雨季晚,结束早,雨季短。

②降水季节变化的原因:夏季风的进退决定了我国东部雨带的推移规律:4~5月:南部沿海进入雨季(华南雨季)6~7月:江淮梅雨(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华北,东北雨季(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出现伏旱)9月:雨带南撤10月:雨季结束③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大:a、特点:北方较大,南方较小。

b、原因: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年际变化大。

c、危害:带来我国东部地区的水旱灾害。

北涝南旱和南涝北旱思考: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东部季风区)故多水旱灾害。

对比:南亚多水旱灾害的原因:西南季风强弱变化大地势低平五、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中记忆)1、我国的夏季风及其影响地区:a、东南季风:东部地区b、西南季风:雅鲁藏布江谷地西南地区,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2、季风区:夏季风所能影响的地区。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限: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记忆:①呼和浩特,兰州,拉萨属季风区。

②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受季风影响。

③长城并非是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限。

六、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如果仅以亚热带季风气候分析呢?)2、概况:长:1800Km流经省市:京、津、冀、鲁、苏、浙6省市。

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思考:南水北调东线连接海、黄、淮、江四大水系。

3、历史分析:①隋运河与元运河区域比较分析。

②兴建目的:隋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元朝重修大运河是为了由南方向北方运输粮食。

4、现今①运河航运价值衰减的原因:京沪铁路的修建,海运的兴起,公路运输的发展。

②现今通航河段:杭州——济宁(山东)向南运煤;向北运轻工业产品。

③现今航运价值:a、年运输量仅次于长江(内河航运居第二位)。

b、江苏、浙江境内的运河段,仍是重要的水上运输线。

④南水北调的东线。

a、调水价值的体现,但从长江至黄河需动力提水。

b、调水后对航运有一定促进作用。

(调水后使运河水位上升,将提高航运能力)。

第五单元中国的自然资源复习目标: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

复习方法:阅读与练习法,结合可持续发展,中国重大工程建设。

复习过程与分析:一、中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总量丰富,人均不足,资源利用率低。

长期存在资源相对短缺。

思考其原因: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资源需求不断增长;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落后。

二、我国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存在的问题——对策)1、我国的水资源问题: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且多洪水,利用困难):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东部多,西部少,南方多,北方少,东南有余,西北不足;秦岭淮河以南有余而北方不足。

②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③水资源利用上存在严重问题;a.缺乏节水意识浪费严重。

b.灌溉技术水平低。

c.人口增长快,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用水紧张,同时污染严重。

d.缺乏科学的水资源管理。

2、我国水资源问题的解决办法:①兴修水利(水库,跨流域调水)②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工业,农业,建设节水社会)③防治水污染(治理污染严重的江河湖,加强法制)④加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

3、我国的水能资源:①蕴藏总量居世界第一(6.8亿千瓦),但开发程度低。

思考:中国应大力发展水电。

②分布地区:水量丰富,地势落差大。

(思考:××区域水能丰富的原因:)a、70%在西南三省和西藏。

b、集中水系:长江水系最多,其次是雅鲁藏布江水系。

c、黄河上游,红水河。

③了解中国主要水电站:a、长江干流:葛洲坝,三峡。

长江支流:丹江口,二滩。

b、黄河:上游: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中游:三门峡,小浪底。

c、红水河:天生桥,岩滩。

(珠江的西江上游)4、中国的“西电东送”思考(超高压输电技术)①西电东送线路思考:(三大通道)北路:内蒙古、山西京津唐(华北):(南水北调;西电东送)。

(西北,煤)中路:四川、重庆、湖北华东(沪宁杭):(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西南、中南水能)南路:云、贵、广西华南(珠三角)(水电、火电)②西电东送的意义思考:对东部a、缓解东部沿海地区电力紧张,电力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加速其经济发展和缓解其环境压力和交通运输压力。

对西部b、将西部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还将带动电力工业及冶金,化工等产业的发展;改善西部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生态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

c、推进我国电力网的建设以及电力体制的改革。

③西电东送北路输电原因,方式以及意义思考。

原因:山西,内蒙古煤炭资源丰富而华北能源不足。

方式:将煤转化为火电输往京津唐地区。

意义:①增加山西能源输出总量,降低能源输出成本。

②缓解我国铁路运输的压力。

③减少铁路沿线煤灰污染,减少京津唐大气污染,具有重大的环境保护意义。

④促进能源输出和输入地区的经济发展。

④、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力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何意义?a、促进长江中上游地区航运,发电,水产,养殖,旅游业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b、提高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抗旱能力,保障农业高产、稳产。

c、电站建设,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相关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

三、我国的土地资源:1、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特点或国情)①耕地,林地比重小,人均耕地少(人均不足0.08公顷)②难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③土地资源破坏严重,人均耕地不断减少。

2、原因:土地遭水蚀,风蚀和沙漠侵吞;次生盐碱化;人口增长,农村住房不断扩大;城市,工交建筑用地大增。

3、对策: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与法制建设;建设上节约,少占耕地;改造中低产田,改良土壤,提高灌溉;积极稳妥地开发宜农荒地。

思考:当今城市兴起大型广场宽阔街道之风。

城市建筑物高度限制的思考:节约城市用地。

4、土地资源类型①耕地:分布: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低缓丘陵区。

类型:秦岭——淮河:以北——旱地;以南——水田。

思考:西北耕地: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河流域(长绒棉)(主要问题:过度引水灌溉带来土地盐碱化和荒漠化)东北耕地:肥沃的黑土地,但破坏严重,同时存在水蚀,土壤肥力下降,沼泽化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