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基底构造特征及其控油意义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的地质特征及其成藏规律勘探1001高艺魁2010110101272.挠曲作用①概念:压陷作用使一个(一些)地壳断块体(或岩石圈板块)上冲到另一个(一些)地壳断块体(或岩石圈板块)之上,下伏的地壳断块体在受到上覆地壳断块体的垂直载荷作用力时还会发生挠曲变形,这种构造作用称为挠曲作用(flexing)。
②概念理解:在板块构造运动过程中,由于板块俯冲、大陆碰撞或板块的构造作用、火山作用等都会造成岩石圈的某些部位受到垂直载荷作用,从而使岩石圈发生向下弯曲的挠曲变形,这些构造作用过程都可以称为挠曲作用。
挠曲作用也可以发生在非挤压环境中,如被动大陆边缘形成陆堤的过程中,大量沉积物堆积在早期裂陷的大陆边缘地壳表面,并引起地壳的挠曲变形。
这也是将挤压型盆地称为“压陷(挠曲)盆地”而不直接称为“挠曲盆地”的原因。
3.“压陷”与“挠曲”①“压陷”和“挠曲”通常是挤压动力学过程中有密切联系的两种构造作用方式,也是压陷(挠曲)盆地形成的主要动力学机制;②挠曲作用造成的地壳变形实际上是一种“横弯褶皱”变形,它只是引起地壳表面的垂直升降位移,并不引起地壳的大规模收缩应变;压陷作用不单是造成地壳的收缩应变,而且为挠曲作用提供了构造负荷。
③“压陷”是挤压体制下盆地形成的最根本的动力学机制;“挠曲”是盆地形成过程的具体体现。
二造山楔动力学造山楔是指在俯冲带(通常是A型俯冲)之上的楔状增生体,主要由沉积岩层组成。
在来自后方的水平推挤力作用下(这种力源可能与板块的聚敛运动有关),使造山楔内部的结构及应力状态在演化过程中发生变化,并对前陆板块的挠曲作用产生重要影响。
造山楔对前陆挠曲变形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于前陆板块来说,造山楔是一种壳上负载,它的形态和构造影响前陆板块的挠曲作用,因此造山楔的形态和构造影响着前陆盆地的形态和构造;2)造山楔的缩短、增厚或伸展前移,都会导致挠曲板块的负载状态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前陆板块的挠曲变形。
关于柴达木盆地的分析

关于柴达木盆地的分析
关于柴达木盆地的分析
【摘要】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及形成机制,是人们长期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
本文根据盆地盖层的变化、不整合特征以及沉降中心的迁移等,应用断裂走滑和陆内造山和均衡作用理论,对盆地构造演化机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分析利用开发意见
1 柴达木盆地石油天然气利用情况
柴达木盆地石油、天然气勘探经过50年的不懈努力,目前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35亿吨,控制石油地质储量5954.5万吨,预测石油地质储量3.97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900.35亿立方米,控制天然气地质储量635.86亿立方米,预测天然气地质储量
2345.64亿立方米。
截至2006年底,累计生产原油225.84万吨,生产天然气41.5亿立方米,炼油和甲醇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100万吨和10万吨;建成花土沟至格尔木438千米的输油管道和涩北—西宁-兰州、涩北-格尔木、涩北-敦煌、涩北-花土沟四条输气管道。
2 柴达木盆地石油开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原油开发形势不容乐观,可采储量品位逐渐变差。
油田ⅰ类储量所占比例由2005年的71.62%下降到2006年的68.9%。
“十五”期间,仅有马北油田398万吨储量属于新区、新块储量,且60-70%的储量属于低品位储量,很难形成规模产能。
二是主力油田(油藏)进入中高含水期,各类矛盾日益突出。
目前,盆地内主力油田开发。
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

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摘要该文以柴达木盆地多年的勘探成果及取得的地质认识为基础,总结了研究区的构造演化特征、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构造圈闭和烃源岩展布的控制作用,最后分区总结了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柴达木盆地经历了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成盆旋回,中生代断坳复合盆地形成了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油气系统,新生代大型走滑挤压盆地形成了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气系统和三湖第四系天然气系统,燕山和喜山两期强烈构造运动以及后期多期构造运动使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更加复杂。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烃源岩;构造圈闭;油气分布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夹持于昆仑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之间,四周均以深大断裂与相邻构造单元相隔,呈一个不规则菱形区带。
盆地东西长850km,南北宽150~300km,面积约12.1×10km2。
盆地内沉积岩分布广泛,最大厚度17000 m,体积60×10km3[1],是国内七大沉积盆地之一,具有较丰富的油气资源。
1 盆地构造特征与演化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发育的大型山间盆地。
盆地西部以阿尔金走滑断裂为界,盆地北部为南祁连山走滑冲断带,盆地南部为东昆仑山走滑冲断带。
盆地具有元古界和下古生界中浅变质结晶基底。
地块结构破碎、岩相复杂、深大断裂发育。
北西向断裂控制着盆内构造的定向性,北东向断裂控制着盆内构造的分区性和盆缘结构的分段性。
盆缘边界断裂为多组复合、多期活动的复式断裂带,构造活动差异性较强。
盆内构造在北西向断裂和北东向断裂的控制下,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特点[2],构造单元单元划分如图1。
图1 柴达木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图(据翟光明等)I A—赛北断陷亚区;I B—大红沟隆起亚区;I C—鱼卡红山断陷亚区; I D—德令哈断陷亚区;II A—一里坪坳陷亚区;II B—大风山隆起亚区;II C—茫崖坳陷亚区; II D—尕斯断陷亚区;II E—昆北陷阶带;III A—盐湖斜坡;III B—三湖坳陷亚区;III C—格尔木斜坡带盆地发育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3套构造层,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3个成盆旋回。
柴达木盆地北缘白垩纪挤压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柴达木盆地北缘白垩纪挤压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白垩纪是地质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西部地区构造演化的关键阶段。
白垩纪挤压构造的发现表明,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形成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构造压力,这一构造过程在地壳动力学演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这一挤压构造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该地区地质构造的发展历程,为揭示地壳变形机制及油气资源的形成与分布提供重要线索。
具体来说,白垩纪挤压构造的发现揭示了柴达木盆地北缘在白垩纪期间的构造运动特征。
在该盆地北缘,挤压构造明显,表现为构造线amentum,构造面断裂与背斜构造等。
挤压构造的形成主要受古海侵和构造变形控制,同时受到古地应力场、断裂活动和岩石性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通过对挤压构造的断裂面和断裂带的解剖观察,可以判断柴达木盆地北缘古构造的运动方向、运动方式以及变形的程度。
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在白垩纪时期经历了强烈的挤压作用,区域构造受到明显的压力扰动,进一步强化了柴达木盆地北缘古构造的形成和发展。
白垩纪挤压构造的发现对研究柴达木盆地北缘的构造演化和油气资源的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于构造演化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地壳变形机制和油气成藏规律。
通过研究挤压构造的空间特征和变形特征,可以推测构造运动的方向和力量大小,为石油地质勘探提供方向性指导。
其次,对于油气资源富集的研究有助于优化油气勘探策略和加快资源开发。
白垩纪挤压构造为构造陷落盆地的沉积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综合分析构造变形特征和沉积环境特征,可以找出有利于油气资源积聚的勘探区和勘探层位。
同时,挤压构造的形成也为次生圈闭的形成提供了机会,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油气成藏机制。
综上所述,柴达木盆地北缘白垩纪挤压构造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通过研究挤压构造的空间特征和变形特征,可以深入了解该地区地质构造的发展历程和沉积环境的演化,为研究地壳运动机制及油气资源的形成与分布提供重要线索。
此外,挤压构造的形成也为次生圈闭的形成提供了机会,对于优化油气勘探策略和加快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柴达木盆地西北缘现代冲积扇沉积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

柴达木盆地西北缘现代冲积扇沉积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王勇;钟建华;王志坤;段宏亮;连承波【期刊名称】《地质论评》【年(卷),期】2007(53)6【摘要】柴达木盆地处于古亚洲构造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结合部,构造应力大而复杂,导致盆内地势起伏大,加上西南暖湿气流受喜马拉雅山系阻隔难以进入境内,盆内气候干旱,最终导致盆地内冲积扇极为发育.通过对大柴旦地区大头羊煤矿、鱼卡河、波门河和八里沟四个冲积扇的实地考察,共观测到3个亚相8个微相:扇根亚相沉积物最粗,分为古沟道、主水道和主水道间微相;扇中亚相沉积物偏细,成熟度增高,分为辫状水道、辫状水道间和纵坝微相;扇缘亚相沉积物最细,流体能量最低,分为水道径流和片流微相.不同沉积微相其沉积特征差异较大,认为古沟道、主水道和辫状水道微相具有较好的储集性能.勘探表明,冲积扇沉积与储层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内形成的油藏具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另外,冲积扇的形成很可能导致上覆地层形成扇背斜油藏,也可能导致下伏基岩形成基岩风化壳油藏.【总页数】2页(P791-796,插页8-插页10)【作者】王勇;钟建华;王志坤;段宏亮;连承波【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相关文献】1.柴达木盆地北缘潜西地区新生界沉积相特征研究 [J], 杨永剑;黄柏鑫2.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沉积环境演变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J], 杨平;杨玉芹;马立协;董宁;袁秀君3.柴达木盆地北缘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J], 田继先;李剑;曾旭;郭泽清;周飞;王波;王科4.柴达木盆地北缘北西(西)向断裂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J], 高长海;查明5.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第三系构造基本样式及石油地质意义 [J], 尚尔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柴达木盆地构造体系特征及其成盆动力学意义

景 , 为柴 达木地 区及 其 邻 区 是从 中生 代 继 承 而 来 认
的挤压 型坳 陷盆 地 或 前 陆 盆地 ( 自成 , 9 6 狄 恒 车 18 ; 茹 等 ,9 1 S n t 1 ,9 3 翟 光 明 等 , 9 7 夏 文 1 9 ; o g e a. 1 9 ; 19 ; 臣等 ,9 8 陈 世 悦 等 ,0 0 尚尔 杰 , 0 1 和 钟 铧 19 ; 20 ; 20 ;
内容 提 要 : 文 从 李 四光 教 授 构 造 体 系理 论 出 发综 合 应 用 盆 地 构 造 解 析 、 衡 地 质 剖 面 恢 复 等方 法 , 讨 了柴 本 平 探 达 木 盆 地 构 造 体 系 特 征 及 其 形 成 的地 球 动力 学 背 景 和 地 球 动 力 学 模 型 。柴 达 木 盆 地 受 到 印 度 板 块 、 伯 利 亚 板 块 、 西
三 大勘 探领 域 , 同时 也 为 更 深 入 了解 和认 识 盆 地 构
压 ( 良杰 等 ,0 0 戴 俊 生 , 0 0 胡 受 权 等 , 0 1 汤 20 ; 20 ; 20 ;
X ae 1 ,0 1 马金 龙 等 ,0 2 金 之 钧 等 , 0 4 i ta. 2 0 ; 20 ; 20 ;
板块 向 北 挤 压 、 部 阿拉 善地 块 的 阻 挡 及 东 侧 华 北 板 块 和 西侧 塔 里 木 地 块 的 侧 滑 而 形 成 的力 偶 环 境 , 合 岩 石 地 球 北 结 化 学 和 平 衡 地 质 剖 面 恢 复 与 分 析 结 果 提 出 盆 地 发 展 经 历 了早 ~ 中 侏 罗 世 南 北 向 拉 张 、 生 代 多 次 幕 式 挤 压 并 叠 加 新
柴达木盆地近东西构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李 凤 君!!#! 李 松 花*! 郑 孟 林!!#! 李 明 杰$!&! 曹 春 潮&! 张 军 勇&
!!/石 油 大 学 盆 地 与 油 藏 研 究 中 心 ! 北 京 !!"##$%" #/石 油 大 学 石 油 天 然 气 成 藏 机 理 教 育 部 重 点 实 验 室 ! 北 京 !!"##$%"
图 &! 柴 达 木 盆 地 西 部 鼻 状 构 造 分 布 图 !( 逆 冲 断 裂 )#( 阿 尔 金 断 裂 带 )*( 鼻 状 构 造 )$( 盆 地 边 界
古 近 纪 !盆 地 内 存 在 阿 拉 尔 "茫 崖 "甘 森 "乌 图 美 仁 "昆 特 依 "一 里 坪 和 格 尔 木 等 一 系 列 东 西 向 展 布 的 厚 度 中 心 !为 沉 积 坳 陷 区 !受 到 近 东 西 向 构 造 的 控 制 # 在 沉 积 厚 度 上 表 现 为 邻 近 阿 尔 金断裂带沉积厚度大!阿拉尔"茫 崖 坳 陷 的 最 大 沉 积 厚 度 在 $&""( 以 上!向 东 部 逐 渐 减 薄!东 部 格 尔 木 坳 陷 的 沉 积 厚 度 仅 #&""($!%%#
石 油 工 业 出 版 社 #!%%!####"#*! !*"顾树松/柴达木盆地油气成藏的形成机制与分 布/见&张 文 昭 主 编/中 国 陆 相 大 油 田/北 京&石 油 工 业 出 版
社 #!%%,##+%"#%+ !$"罗 梅 #贾 疏 源 /柴 达 木 盆 地 及 相 邻 地 区 地 质 构 造 演 化 /成 都 地 质 学 院 学 报 #!%%!#!+$$%&&)")$ !&"黄 汉 纯 #黄 庆 华 #马 寅 生 /柴 达 木 盆 地 地 质 与 油 气 预 测 /北 京 &地 质 出 版 社 #!%%) !)"金之钧#张明利#汤良杰#万 天 丰#李 京 昌#张 兵 山/柴 达 木 盆 地 中)新 生 代 构 造 演 化/地 球 学 报#!%%%##"
柴达木盆地北缘新元古代?前中生代几个重要不整合面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柴达木盆地北缘新元古代?前中生代几个重要不整合面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马帅;陈世悦;孙娇鹏;贾贝贝;汪峰;崔绮梦【摘要】地层不整合接触是研究地质发展历史中构造演化及鉴定地壳运动特征的重要依据.通过大范围的野外露头观察与分析,根据不整合面(包括风化铝土层及铁质层)的发育特征,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岩性、产状、变质与变形程度等地质信息,在柴达木盆地北缘(简称\"柴北缘\")地区前中生界沉积地层中共识别出新元古界全吉群?达肯大坂群、下寒武统欧龙布鲁克组?全吉群、泥盆系牦牛山组?下古生界以及中生界?前中生界4个大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接触面(即4个Ⅰ级构造层序界面).这4个角度不整合面的形成均对应着区域性的构造反转事件,与周边大地构造边界的汇聚事件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构造带内地层、不整合的发育及分布特征,结合古生物、同位素年代学资料明确4个构造层序界面以及其制约的3个构造层序的时间跨度,建立地层(包括不整合面)?时间对应关系,并与前人建立的构造?岩浆?热年代格架进行对比,以此限定俯冲作用和碰撞造山的时限.【期刊名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年(卷),期】2018(042)006【总页数】14页(P974-987)【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北缘;不整合面;新元古代‒前中生代;构造意义【作者】马帅;陈世悦;孙娇鹏;贾贝贝;汪峰;崔绮梦【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 710069;中国石化胜利油田东胜公司,山东东营 25710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不整合面作为地层接触之间的大陆剥蚀面, 具有明确的构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