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霍奇金淋巴瘤误诊为大脑镰旁脑膜瘤1例报告
1例误诊为胶质瘤的间变型脑膜瘤临床特点分析

1例误诊为胶质瘤的间变型脑膜瘤临床特点分析辛磊;方川【摘要】目的:探讨间变型脑膜瘤的临床特点。
方法对1例被误诊为胶质瘤的间变型脑膜瘤患者的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颅脑MRI、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点。
结果患者男性,53岁,因头痛伴肢体活动不利就诊。
颅脑MRI示多发环形及结节状混杂异常信号,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术前诊断为脑胶质瘤。
择期行右侧岛叶占位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为脑膜瘤,免疫组化示酸性钙结合蛋白( S-100)、波形蛋白( Vimentin )均呈阳性,上皮膜抗原( EMA)呈阴性。
最终确诊为右侧裂间变型脑膜瘤。
结论间变型脑膜瘤临床少见,颅脑MRI缺乏典型特征,强化MRI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病理检查有助于确诊。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5(000)010【总页数】3页(P88-90)【关键词】间变型脑膜瘤;胶质瘤;磁共振成像;病理学【作者】辛磊;方川【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河北保定071000;河北大学,河北保定0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病例研究·脑膜瘤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按照WHO标准可分为Ⅰ~Ⅲ级[1]。
间变型脑膜瘤是WHO分级为Ⅲ级的恶性脑膜瘤,呈侵袭性生长,影像学表现多样,目前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2]。
间变型脑膜瘤的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3]。
当间变型脑膜瘤发生于不常见部位、术前MRI表现缺乏典型特征、难以与高级别胶质瘤相鉴别时,易误诊为胶质瘤。
现对2014年7月收治的1例误诊为脑胶质瘤的间变型脑膜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颅脑MRI、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特点,为间变型脑膜瘤的诊断提供借鉴。
患者男,53岁,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因头痛加重并伴左侧肢体活动不利20 d入院。
既往体健,无头部外伤史。
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精神稍差,言语流利,右侧肢体肌力正常,左侧肢体肌力3级,四肢肌张力正常。
颅脑MRI 示右侧颞叶可见多发环形及结节状混杂异常信号,较大者约2.1 cm×1.9 cm,内信号不均,边界欠清,病变周缘可见大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边界模糊。
术前误诊为脑膜瘤的颅内少见肿瘤1例分享并文献复习

治疗及预后
SFT大部分为良性,但部分肿瘤生物学仍难以预 料,10%-15%具有侵袭性行为。
因此,需进行长期随访,肿瘤的形态和生物学行 为无明显相关性,大部分组织学表现良性的SFT 无复发和转移,组织学恶性的肿瘤有侵袭性行为。
总结
但多位于椎管内。
中枢神经系统SFT占脑膜肿瘤的<0.09%,位于 颅内者更为罕见。
临床表现
SFT可发生于任何年龄,5-87岁均有报道,无明显 性别差异。
SFT患者一般无特殊临床症状,相关部位的占位 效应可导致相应的症状。
大部分SFT表现为缓慢生长、界限清楚的无痛性 肿块,大的肿块可产生压迫症状,恶性者可有局 部浸润性。
入院时CT及MRI
入院时RS
病变性质:
✓A脑膜瘤
B胶质瘤 C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D其他
诊疗经过
脑电图检查提示右侧颞顶部可见棘尖波。 行病灶切除手术,术中行脑电监测。 术后患者意识清楚,对答切题,双侧瞳孔等大等
圆,直径约3.0mm,对光反射均灵敏,四肢遵嘱活 动,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
术前误诊为脑膜瘤的颅内少见肿 瘤1例分享并文献复习
病史摘要
患者男性,30岁。 因“突发意识障碍伴四肢抽搐1天”入院。 入院前1天,患者无明显原因及诱因突发呼之不应,
伴双目凝视、口吐白沫、四肢抽搐,持续约4分钟 后自行缓解。于当地医院行头颅CT检查发现右侧 颞顶枕部占位性病变。
病史摘要
入院时查体:神志清楚,对答切题,双侧瞳孔等 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伸舌居中, 可见舌前1/3咬伤,四肢遵嘱活动,颈阻(-), 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SFT最早由Paul等与1931年报道。主要位于胸膜腔, 胸膜外SFT少见。
颅内原发非霍杰金淋巴瘤误诊脑膜瘤一例报告

缺 陷 及 免 疫 抑 制 患 者 的 增 多 ,目前 本 病 查提示 ( 左额叶) 非霍杰金淋 巴瘤 , 弥漫 瘤 及颅 内孤 立性 转移 瘤 鉴 别 。 鉴 别 要 其 发 生率 有 快速 增 加 的趋 势… 而 基层 医院 大 B细胞 , C型, , AB 免疫组化结果: K 点 在 于 : 1 好 发 部位 , 于 脑 实 质 。() C () 位 2 因 相 对 病 例 较 少 见 , 常 发 生 误 诊 。浙 ( a ) , 常 P n 一 CD3一 , CD2 +, 0 CD5一 , CD1 占位 效 应和 水肿 相 对 较 轻 。 ()边 界 相 0 3 江 省 余姚 市 中医 医 院 收 治 1 颅 内原 发 例 非 霍 杰 金 淋 巴瘤 误 诊脑 膜 瘤 患者 , 结 现 合 文 献报 道 如 下 。 1 病 例 患 者 ,女 , 4岁 。右 侧 肢 体 无 力 伴 5 失 语 6d 体 格 检 查 查 体 无 异 常 。 辅 助 。
一
,
Bc . +, c一 1 2 b l6一 , UM 一 + 6 0 M 1 Ki 7 6 %
对 清楚, 稍高密度 团块 , 强化均匀一致 。
胶 质瘤 形态 多变 , 界 多 不 清 , 囊 变 , 境 可
占颅脑肿瘤总数的 0 %~ 1 %, 随着 ( 三 彩 图 8 。 . 8 . 但 5 封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 I ) A DS 和免疫
全 麻 下 行 左 额肿 瘤 切 除术 , 理 检 病
后 显著 均 质增 强最 常见 , C 与 T类 似 。 单 发 的 淋 巴瘤 需要 与 胶 质 瘤 、 膜 脑
非霍奇金淋 巴瘤, 来源 于 B淋 巴细 则 状 , 肿 , 水 占位 效应 明显 , 中线 右 偏 , 左 和 T 加权 低 于或 稍 高 与灰 质 信号 ,相 当 2
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误诊1例

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误诊1例
焦云;郑作宇
【期刊名称】《四川医学》
【年(卷),期】2001(022)009
【摘要】@@ 患儿,男,32/12岁.因反复皮疹1年,院外按皮肤湿疹治疗无效于2000年8月10日入院.主要症状:①皮疹:于颜面、躯干逐渐沿及全身,呈暗红色斑丘疹,疹间可见正常皮肤.部分皮疹破溃、渗液、结痂,伴痒痛.按皮肤湿疹予以激素治疗10多天后皮疹逐渐缩小,颜色变浅,消退,无脱屑及色素沉着.间隔10多天至20多天后再次出现类似皮疹.②不规则发热,出疹时发热,体温最高达39 C,疹退后体温降至正常.③淋巴结肿大:腋窝淋巴结如花生米大小,左右侧各1粒,活动、质中无痛.【总页数】2页(P884-885)
【作者】焦云;郑作宇
【作者单位】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省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老年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一例 [J], 刘小兰
2.回盲部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继发肠套叠1例报告 [J], 苗雨实
3.鼻腔鼻窦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误诊为鼻息肉1例 [J], 戴桂荣;刘中;陈武
4.原发性甲状腺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误诊为桥本氏甲状腺炎一例 [J], 王菁;裴斐;廖
松林
5.眼眶原发性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附1例报告) [J], 朱燕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误诊分析

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误诊分析
蔡成才
【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
【年(卷),期】2004(017)009
【摘要】我院1995年1月—2002年1月收治非霍奇金淋巴瘤(简称NHL)85例,其中6例首发临床症状不典型。
误诊为其他疾病,误诊率7%,现分别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640-641)
【作者】蔡成才
【作者单位】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肇庆,526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1
【相关文献】
1.富于T/组织细胞型的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误诊分析 [J], 杨荣;李晓琴;康雅琼;何欣;李波;
2.富于T/组织细胞型的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误诊分析 [J], 杨荣;李晓琴;康雅琼;何欣;李波
3.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MRI表现及5例误诊分析 [J], 朱新生;黄敬忠
4.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中M2型巨噬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含量与其临床特点的关系[J], 李颖;李开智;王翠玲
5.继发性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J], 苗昭艺;姜亚楠;王金焕;吕扬扬;邢东慧;徐鸿;翟翊辛;赵智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头面部非霍奇金淋巴瘤误诊原因分析

头面部非霍奇金淋巴瘤误诊原因分析
马文新
【期刊名称】《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0(000)004
【摘要】原发于头面部的恶性淋巴瘤大多是非霍奇金淋巴瘤。
其临床表现复杂,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头面部非霍奇金淋巴瘤5年生存率随临床分期的增加而明显降低,因此早期诊断对患者的预后极为重要,我院1983年以来经治12例头面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其中8例误诊,为提高临床医生对其诊治水平,现将8例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8例误诊患者中,男6例,女2例,年龄8~60岁,平均365岁,发病至确诊时间1~36月,平均125月。
2 讨论21 误诊原因分析:非霍奇金淋巴瘤多累及结外组织,头面部是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好发部位,在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发生于扁桃体最常见,鼻咽部次之,舌根少见[1],也可发生于鼻腔、鼻窦【总页数】1页(P305-305)
【作者】马文新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耳鼻喉科!45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
【相关文献】
1.头面部恶性淋巴瘤早期误诊原因分析 [J], 曹荣萍;黄琦;孟昭和
2.头面部恶性淋巴瘤早期误诊原因分析 [J], 曾荣萍
3.3例扁桃体非霍奇金淋巴瘤误诊原因分析 [J], 郭冬菊;钟彦;任萍;杨利波
4.前臂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误诊原因分析 [J], 聂洪刚;庞胜梅
5.Ⅰ和Ⅱ期头面部中线淋巴瘤与结内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比较 [J], 熊金蓉;管竞贤;曾广仙;黄和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发性脑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

可 见环 状强 化 , 相邻 脑 膜 可 见线 状 强 化 。6周 期 化 疗 结束后 复查 头颅 MR I 增 强 提示 , 左 侧 基 底 节 区可
见 斑片 状异 常强化 灶 , 病灶 体积 较前 明显 缩小 , 强化 程度 较前 减低 ; 左 额 叶可见环 状 异常强 化灶 , 范 围较 前缩 小 。复查 头 颅 C T平 扫 , 提 示 左 侧 额 叶可 见 片 状混 杂密 度影 , 其 内高 密度影 较前 基本 吸 收 , 水肿 范
术后患者恢复可。于 9 月2 1日出院, 次 日转入贵州
省 肿瘤 医院血 液淋 巴瘤科 行肿 瘤规 范化 化疗 。方 案
及剂量: 甲氨蝶 呤 ( MT X) 3 g / m , 共5 g ; 阿糖 胞 苷 2
神 经检 查 阴性 , 右侧 肢 体 肌 力 Ⅳ级 , 左 侧 V级 , 四肢 肌 张力 正常 , 全 身 深浅 感 觉 无 异 常 , 生 理反 射 存 在 ,
5( 3 1 1 1 × 5 c m× 4 c m, 切 除肿 瘤后 脑组 织 塌 陷可 , 脑 搏 动 良好 。手 术顺 利 , 术 中冰 冻 切 片 提 示 左 额 叶 星 形 细胞 瘤 可能性 大 。术后 病 理 报 告 提 示 , 少许 肿 瘤组 织 。免疫 组 化 结 果 示 , 肿 瘤 细胞呈 C D ∞阳 性 、 C D
住 我 院神经 外科 。查 体 : 全身 浅 表淋 巴结 无肿 大 , 颅
巴瘤 , 倾 向弥 漫性 大 B细胞 淋 巴瘤 的诊 断 。术 后 给 予脱 水 降 颅压 、 抗炎 、 止血 、 预 防癫 痫 等治 疗 。术 后
1 周 内复查 头颅 C T提 示 左 侧 额 叶 片状 高 低 密 度 混 杂影 , 边界不清 , 灶 周水 肿 。中线 结 构 无 明显 移位 。
回盲部非霍奇金淋巴瘤B超误诊1例

回盲部非霍奇金淋巴瘤B超误诊1例
张伟
【期刊名称】《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9(11)4
【摘要】患者男,54岁,2个月前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下腹部疼痛,呈阵发性绞痛,伴有腹泻,呈稀糊状,每日3~4次。
体格检查:右侧腹部压痛,腹肌紧张:腹部平片示:低位小肠梗阻。
【总页数】1页(P261)
【作者】张伟
【作者单位】625400,四川省石棉县人民医院B超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回盲部原发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CT表现及鉴别诊断 [J], 姚沛旭;周实;许建生;陈卫鹏
2.回盲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延误诊断1例并文献复习 [J], 常晓松;甄鹏;张素娟;齐彦;张学峰;白玉斌;王爱东
3.回盲部肿块56例B超诊断分析 [J], 廖世宏
4.回盲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6例 [J], 李剑雄;曾周景;李吉星
5.B超误诊回盲部动脉瘤破裂形成包裹伴感染一例 [J], 赵玮华;盛素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 o p t i y[ ] B m d a r e , 0 , ( )8 8 4 . y cm ab i J . i e t s 0 26 6 : - 7 o il t o M eR 2 3 38
[ ]潘海淘 , 6 郑启新 , 郭晓东, 等.I 型胶原在 P G -A PP G) L A ( S —E 表面
[ ]M G oC, ogY,i ,t .m o iztno n t a m e no 5 aZ, a G n jJe a I m blai au l ar l— 1 i o f r o l
e u e n p l— —a tca i mb a es ra ei r e ov s c ls o o y L l c i cd me r n u fc o d r o i n t mpr e i t
(5 :1523 . 1 ) 2 2 -10
[ ]S i S Pr N, i H,t 1Bo g a vlai f ht a 4 hn Y,a H Km K e . ioi l a tno isn k 8 l c e u o e o nn f e mbaefr uddbn ee e tn[ ] P r dno, ao br i me rn ie o ergnri og a o J . eo ot i l
leai n t iepout no bols io J. i ae i rtnade o n rd co f r ati vt [ ] Bo t f o yk i i f b sn r m —
i s19 1 (3 :4 1 r l,97,8 1 ) 95 . a
[ ]U n N kmuaF M rkmi e a. v ut ne et o ci 3 enH, aa r , uaa t1 E a a o f cs f h- M, l i
ts n fr t e e ta el lr marx p o u t n b b b a t a d t e o a o h xr e l a ti rd c o y f r ls s n h u i i o
g whf tr poutnb arpae [] Bo aei ,0 12 o r t cos r c o ym c hgsJ . im tr l20 ,2 a d i o a
山东 医药 2 0 0 9年第 4 9卷第 1 4期
增加 P G L A表面胶原 的降解时间, 促进成纤维细胞 在膜上 的贴 附 、 行 及增 殖能 力 。 爬
细 胞生 物相容性 研究 是 组织工程研 究 的主要 方 面 。细胞在支 架材 料 上 黏 附是 细 胞迁 移 、 化 和增 分 殖 的基 础 。吸水率 可 以 间接反 映 材 料 的亲水 性 , 吸 水率 和材料 的亲水 性成 正 比。 同时 , 吸水 率 和材 料 的空 隙率及材 料 的孔径 大小亦呈 正相关 。本研究 中 4种 膜 的吸水率 比较 是 , I<膜 ⅢB<膜 ⅢA<膜 膜
Ⅱ( 0 0 ) 这与 I P< . 1 , 型胶原的吸水率 >壳聚糖 > PG L A有关 。材 料 的亲水 性 和湿 润性 还可 以接 触 角 大小来验 证 。接 触角 指材 料表面 和液滴与材 料 的 切 线之 间的夹 角 。接 触 角越 小 , 湿性 越好 。习惯 润 上我们 把 0> O 为不 润湿 ; ≤9 。 9。 0 0 为润湿 。本实 验 结果 提示 , 接触角 为膜 1 膜 ⅢA<膜 ⅢB< I( 1< 膜 P < .1 。接 触 角 的大 小 与材 料 的表 面 能 、 面 的 00 ) 表
相容 性 的改善有重 要意义 。
[ 参考文献]
[ ]Snh L K m rV, a e D. e e t no oosmeoeua 1 ig , u a R t rB G nr i fpru ir l l n ao cl r
8/ 5pl D —at ec—l od )fa so im dcl pl a 5 1 oy( LL cd —og cl e om r o ei pi - i y i f b aa e
存在 大量 的壳 聚糖 和氨基 、 羟基 等极性基 团 , 制 了 抑
L2 9 9的后期 生长 有关 。 因此 , 在对 P G L A膜 改性 的
过程 中 , 考虑到 壳聚糖 在复合 膜表面 材料含 量 , 应 选 择满 意 的 I 型胶 原和壳 聚糖 的比例 。膜 ⅢA在 生物 相容 性方 面符合人 工 硬 脊膜 的要求 , 复合 膜 生物 对
清 洁程度及 液滴 的表 面张力 等 因素有关 。膜 I的接
t n【 ] B m t a , 0 , 1 ) 2 1 - 1 . i J . i a r l 2 4 2 3 :6 1 67 o o e s 0 5( i 2 [ ]M r T O u u . f c in n s e vte 0 ep ・ 2 o , k m r M E et o c t di r a vs 1 h o i a s f hi a t di i 2 t r
20 7 (0) 17 — 8 . 05,6 1 :781 4 7
触 角较大 , 可能与 其表 面有大 量 的孔 结构 、 面粗糙 表 以及高分子 聚合 物较 大 的表 面 自由能有关 。膜 Ⅱ的 表 面均为 I 型胶原 , 因此 它 的接触角较 纯胶原 稍大 , 为 7 .4 。其 原 因 与 膜 的表 面 较 为 粗 糙 有 关 J 135 , 。
复合膜表面材料中复合 了不同比例的壳聚糖后 , 其 接触角均有 增高 ( 壳聚 糖 含量 较 高则 接触 角较 高 ) 。 但 我们认 为 , 能单 纯 以接触 角 的大 小来 衡 量 材料 不 亲水性 的高低 , 干燥 膜 的情 况下 获得 的结果 , 体 在 与 内湿润条 件下所 获得 的结果 可 明显 不 同。 本研 究 中细 胞增 殖 实 验结 果 显示 , I型胶 原 和 壳聚糖材料 均可 以改 善早期 L2 99在膜 的黏 附率 , 缩 短完全 黏 附 时 间。 与 膜 I比较 , Ⅲ A 可 以促 进 膜 L2 9 9第 3 7天 的增 殖 , ⅢB可 以明 显促 进在 第 1 、 膜 天的增 殖 , 但在 第 3 7天抑 制 细胞 的生长 。我 们 认 、 为, 这可 能与 5 5的 壳 聚糖 和 I : 型胶 原材 料 的表 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