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人道主义精神(4)

合集下载

鲁迅的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鲁迅的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鲁迅的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鲁迅,中国现代作家,他的作品以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险恶,同时也传达了他对于人类命运的关切和对于人道主义的追求。

本文将从鲁迅的作品中挑选出几部代表作进行分析,探讨鲁迅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之一。

整篇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

通过狂人的视角,鲁迅向读者展示了他对于当时社会的无奈和愤怒。

在小说中,狂人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黑暗,他对于权贵阶层的嘲讽和对于普通百姓的同情、对于人道主义的呼唤,无不体现了鲁迅对于人性的关注和对于人道主义精神的追求。

另一部代表作是《阿Q正传》。

这是一部以中国农村为背景的小说,通过对于一个普通农民的描写,鲁迅展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个人的抗争。

阿Q的形象既代表了那个特定时代的普通农民,也代表了整个被压迫阶层。

阿Q的悲剧命运引起了读者的同情和对于不公平现象的思考。

鲁迅在小说中通过讽刺和揭露,呼唤着读者的人道主义精神,他在阿Q身上寄托了对于社会公正的期望和对于人道主义价值的追求。

《药》是鲁迅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他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要反映。

小说以真实的案例为基础,讲述了一个弱小的胆小者面对被虐待的女子时的决心和勇气。

在小说中,鲁迅通过对于女子受苦的描写和胆小者的勇敢行为,呼唤着读者的人性关怀和对于人道主义的思考。

他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令人痛心的故事情节,影响着读者的思想,引发读者对于人道主义的共鸣和反思。

鲁迅的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潜藏在其他许多作品中,比如《彷徨》,《孔乙己》,等等。

他通过对于社会现实的揭示和对于普通百姓命运的关注,表达出了他对于人道精神的追求和对于人性的关爱。

鲁迅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不仅为当时社会提供了对于现实的真实反映,更通过对于人道主义的追求,点燃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于公正和善良的渴望。

总结一下,鲁迅的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体现在他对于社会黑暗的揭示和对于普通百姓命运的关怀上。

鲁迅小说中的社会批判与人道主义精神

鲁迅小说中的社会批判与人道主义精神

鲁迅小说中的社会批判与人道主义精神1. 引言1.1 概述鲁迅(1881-1936)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以揭示社会问题和批判时代风貌而著称。

他的小说作品中深入挖掘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展现了对人性光辉和关注弱势群体的人道主义精神。

本文旨在分析鲁迅小说中的社会批判与人道主义精神,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鲁迅小说中的社会批判、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以及结论。

通过这样的组织结构,我们将逐步深入探究鲁迅小说在社会批判与人道主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并指出这些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建设与发展有何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鲁迅小说中社会批判与人道主义精神进行细致解读和分析,促使读者更加清晰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和价值理念。

通过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期望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并提出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

同时,本文也将对鲁迅小说的评价与影响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与可行性研究领域,以促进对鲁迅思想的深入探讨和传承。

2. 鲁迅小说中的社会批判2.1 揭示社会问题鲁迅的小说以犀利而深刻的目光,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许多问题。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自身经历的反思,他着重剖析了封建社会体制下各种弊端和腐败现象。

他通过《狂人日记》中癫狂医生的讲述,深入挖掘了当时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及自身自相残杀中的无力与绝望。

同时,《阿Q正传》则生动地描述了农民阶层无尽骄傲与软弱,并暴露出国民性格中的腐朽、懦弱以及上层统治者对民众压迫和欺负等各种不公正现象。

2.2 批判时代风貌鲁迅通过细致入微地刻画当时社会的风气来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他在《呐喊》系列作品中以朴素且直接的描写方式,将人们陷入幽闭状态并被旧有价值观束缚住的可怕景象展现给读者。

同时,在《药》和《孔乙己》中,鲁迅通过社会底层人物的刻画,揭示了时代对个体生存空间的压缩和扭曲。

通过这些作品,他直接冲击了当时封建道德败坏、势力膨胀、人性丧失等问题,并批判了当时社会风气的不良。

鲁迅精神品质及事例

鲁迅精神品质及事例

鲁迅精神品质及事例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号鲁迅,是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表达了对封建旧制度和社会弊病的批判,坚持真实和正义的价值追求,因此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祖。

鲁迅精神品质的核心包括反抗意识、正直坚韧、独立思考和人道主义。

下面将换行列举一些相关参考事例来阐述鲁迅精神的体现。

1. 反抗意识:鲁迅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展现了强烈的反抗意识。

尤其在《狂人日记》中,他以疯狂的主人公讽刺和抨击了封建社会的愚昧和腐朽,揭示了人们内心的抑郁和反抗的欲望。

此外,在他的《阿Q正传》中,他通过描写阿Q的悲剧遭遇,表达了对中国民族精神的悲叹和反思。

2. 正直坚韧:鲁迅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他对正直和勇敢的追求。

比如在《孔乙己》中,他通过塑造一个贫民窟的酒保,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悲愤,并赞扬了孔乙己那种正直坚韧的品质。

而在《华盖集》中,鲁迅对于自己充满才华却陷入境地困顿的境遇,依然保持了坚持真理和追求艺术的态度。

3. 独立思考:鲁迅一直提倡独立思考,反对盲从和奴化。

在他的《狂人日记》中,他通过病态的主人公来表达对于现实社会的自我怀疑和批判,让读者产生思考现实的冲动。

他倡导自由的思想和挑战传统的精神,激发了一代又一代学者和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4. 人道主义:鲁迅一直关心和揭示社会底层的苦难和社会弊病,表达了他对人类尊严和尊重的关怀。

在他的《社戏》中,鲁迅通过描述戏班的艰辛生活和被剥削的命运,揭示了社会不公和人性的扭曲。

他倡导同情和爱心,用文学为弱者发声,成为了中国现代人道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以上只是一些鲁迅精神的参考事例,并不能穷尽其全部。

鲁迅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化和思想,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启迪广大人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那种勇于反抗和追求正义的品质,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激励着我们保持独立思考、行为正直、关怀他人,为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和人道的社会而努力。

鲁迅精神

鲁迅精神

鲁迅精神第一,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得。

”(《坟》:《论睁了眼看》)这种思想其实反映着中国的最黑暗的压迫和剥削制度,反映着当时的经济政治关系。

科学式的封建等级制度,给每一个“田舍郎”以“暮登天子堂”的幻想;租佃式的农奴制度给每一个农民以“独立经济”的幻影和“爬上社会的上层”的迷梦。

这都是几百年来的“空前伟大的”烟幕弹。

而另一方面,在极端重压的没有出路的情形之下,散漫的剥夺了取得智识文化的可能的小百姓,只有一相情愿的找些“巧妙”的方法去骗骗皇帝官僚甚至于鬼神。

大家在欺人和自欺之中讨生活。

统治阶级的这种“文化遗产”甚至于象沉重的死尸一样,压在革命队伍的头上,使他们不能够迅速的摆脱。

即使“到处听不见歌吟花月的声音了,代之而起的是铁和血的的赞颂。

然而倘以欺瞒的心,用欺瞒的嘴,则无论说A和O,或Y和Z,一样是虚假的”(同上)。

鲁迅是竭力暴露黑暗的,他的讽刺和幽默,是最热烈最严正的对于人生的态度。

那些笑他“三个冷静”的人,固然只是些嗡嗡翁的苍蝇。

就是嫌他冷嘲热讽的“不庄严”的,也还是不了解他,同时,也不了解自己的“空城计”式的夸张并不是真正的战斗。

可是,鲁迅的现实主义决不是第三种人的超然的旁观的所谓“科学”态度。

善于读他的杂感的人,都可感觉到他的燃烧着的猛烈的火焰在扫射着猥劣腐烂的黑暗世界。

“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同上)第二,是“韧”的战斗。

“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而且注重实力。

……我们急于要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但同时,在文学战线上的人还要…韧‟。

”(《二心集》:五六页)“野牛成为家牛,野猪成为猪,狼成为狗,野性是消失了,但只足使牧人喜欢,于本身并无好处。

鲁迅的精神品格

鲁迅的精神品格

鲁迅的精神品格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精神品格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鲁迅的一些精神品格:
1. 坚定的革命精神:鲁迅一生都坚定地支持中国的革命事业,他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对封建社会和帝国主义的批判,呼吁人民起来反抗压迫。

2. 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鲁迅关注人民的疾苦,尤其是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怒。

3.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鲁迅认为文学应该为社会服务,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命运的关心。

4. 独立的思考精神:鲁迅不随波逐流,他对社会现象和文化传统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5. 坚韧不拔的精神:鲁迅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从不退缩,他坚持自己的信念,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努力。

总之,鲁迅的精神品格是他文学成就的重要支撑,也是他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原因。

他的精神品格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浅析《狂人日记》的人道主义思想

浅析《狂人日记》的人道主义思想

浅析《狂人日记》的人道主义思想《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通过描述狂人的内心世界,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虚伪、黑暗与无聊。

此外,《狂人日记》还表现了鲁迅先生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本文就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对人的尊重和关爱在小说中,狂人从一个被众人所压迫的小人物逐渐发展成一位有思想、有灵魂的人。

他透过表象,看到了众人的虚伪、自私和无聊,但他仍然保有一份坚持正义、关爱人类的心声。

在狂人和妻子在家中闲聊时,狂人说,“只是这世界上太荒谬了。

怎样才能唤起一点人的本性,唤起一点人的道德呢?”狂人的这句话,表现了他想要唤起人类本性和道德的愿望。

狂人也不会因为自己的疯狂而忘记关心他人,在他搬进新住所时,他为了迎接来访的朋友花费了精力和时间。

狂人对女性也表现出了尊重和关爱。

在小说开始时,狂人所描述的女性都缺乏人性的特性,但是在他开始思考和探索生命的意义后,对于女性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

当狂人的妻子被丈夫所强暴时,狂人不仅感到愤怒,还秉持着尊重女性的原则,在妻子离家出走后,他并没有像大多数男人一样选择抱怨甚至报复,而是保持着一份关爱和热情,一直在严肃地思考如何解决妻子面临的问题,甚至在恶劣的天气中为了邀请自己的妻子回家自己冻得发热。

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狂人日记》还是一部深刻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小说,鲁迅通过狂人的角度,对那些虚伪、愚昧、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在小说结束时,狂人说道,“若我传说的有点意义,它就是请大家注意中国人和现实的关系了。

现实把我打垮了。

再狂的人也不能反抗现实……”这也表现了鲁迅先生的理念:即使在丑陋和虚伪的现实中,人们也不能放弃对理想和真相的寻求。

在总体上,《狂人日记》体现了鲁迅先生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表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和关爱,对女性的尊重和关爱,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使得该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像 鲁迅一样品质的人 相关故事

像 鲁迅一样品质的人 相关故事

像鲁迅一样品质的人相关故事【引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作品和品质深受人们尊敬。

他坚定地追求真理,勇敢地批判社会现实,关爱国家民族命运,关注弱势群体,展现了高尚的品质。

本文将通过鲁迅的故事,了解他的成长经历、文学成就及其精神内涵。

【鲁迅的童年经历】鲁迅,原名周树人,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

童年时期,他亲身经历了家族衰落和社会动荡,这对他一生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家道中落的环境中,鲁迅的母亲艰难地支撑着家庭,使他在困苦中明白了生活的艰辛。

【鲁迅的教育经历】鲁迅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

启蒙老师陈老先生对他的人生观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他认识到教育对改变国家命运的重要性。

后来,鲁迅考入江南高等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开拓了视野。

【鲁迅的人生转折】鲁迅曾赴日本留学,最初学习医学。

然而,在观看一部电影《赴法留学的画家》时,他意识到文学的力量,毅然决定弃医从文,以笔为刀,揭示社会黑暗。

【鲁迅的文学成就】鲁迅的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代表作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事新编》等。

这些作品通过讽刺、写实等手法,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苦难。

【鲁迅的爱国情怀】鲁迅深爱祖国,关注国家民族命运。

他积极参与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呼唤民众觉醒,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在他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爱。

【鲁迅的人道主义精神】鲁迅关心弱势群体,体现出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他关注劳动人民,呼吁社会公平正义,通过作品揭示社会黑暗,为改善人民生活状况呼唤改革。

【鲁迅的批判精神】鲁迅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揭示。

他勇敢地揭露封建礼教、封建伦理、宗教迷信等社会毒瘤,为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鲁迅的家庭生活】在个人生活方面,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故事令人感动。

两人相识于日本,共同投身于教育事业,关爱青年一代。

他们的爱情坚定,相互支持,共同度过人生困境。

鲁迅的文学思想

鲁迅的文学思想

鲁迅的文学思想一、鲁迅的文学思想的核心理念及影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文学思想对于中国文学乃至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鲁迅所倡导的文学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是“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

这两个理念贯穿于他的全部创作中,并对于其作品散发出强烈地令人共鸣和思考。

1.1 鲁迅主张爱国主义鲁迅认为一个民族只有通过深入反省自己并解决自身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伟大复兴。

他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落后与封建制度以及畸形社会现象的批判。

他用文字揭示了当时社会丑恶与黑暗面,并以此呼吁民众觉醒、改革与进步。

他坚信只有解放个人与国家内部潜力,摒弃传统桎梏,才能真正实现民族振兴。

因此,爱国主义成为了他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

1.2 鲁迅倡导人道主义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鲁迅对人类命运和生存状态充满关切,并通过自己的写作让世人深入思考。

他厌恶当时社会中心里腐朽封建制度所造成的悲剧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个体在意识形态上被束缚的痛苦。

他强调个体主义和平等,在他的小说中,每个人都被赋予独立思考和选择的权利,无论是低贱者还是高贵者。

这种人道主义精神也使得鲁迅与许多读者产生共鸣,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特存在。

二、鲁迅文学思想在其作品中的具体表现2.1 文学表达方式——白话文运动鲁迅以他自己发起与推动的白话文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时期文化变革重要阶段性成果之一。

在白话文运动之前,大部分中国小说都采用了传统文言语言进行写作。

而鲁迅通过使用通俗易懂、平实朴素并且直接表达的白话文,有效地展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

这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思考,并进而与其作品产生共鸣。

2.2 历史反思与社会批判鲁迅始终关注着中国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艺术表达透彻揭示了许多社会弊病。

在他的代表作《狂人日记》中,通过主人公们被封建礼教束缚而无法呼吸、发展自我等形象的塑造,深刻影射了中国封建社会对个体权利和发展的限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号: I2 单位代码: 101 密级:一般学号: 1010109014050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鲁迅的人道主义精神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同建妮指导教师:钟海林职称:讲师答辩日期: 2014年5月日延安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申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申明本人郑重申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同建妮日期:2014年5月日论文使用授权说明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延安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本科生在校攻读学士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延安大学,学生公开发表需经指导教师同意。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范围,在2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非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书。

作者签名:同建妮日期:2014年5月日指导教师签名:钟海林日期:2014年5月日鲁迅的人道主义精神摘要: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助国人呐喊,为民族彷徨;他更是伟大的革命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深受西方现代启蒙思想的影响,开始倡导人道主义,即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个性与提倡自由、宣扬平等与传播仁爱、将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

他的思想与精神是不朽的,像泉水一样永远奔流不息。

关键词:鲁迅人道主义思想精神Lu Xun’s humanitarian spiritAbstract:Lu Xun is a great writer, morality, skilled artist article; he is a great thinker, help people cry, for the national loss; he is a great revolutionary, a thousand pointing fingers, head bowed as a willing ox. He is influenced by the western modern enlightenment, began to advocate humanitarian, the emphasis on human values, respect for individuality and promote freedom, equality and spread love, will hope the young generation. His thought and spirit is immortal, as always rushing like spring water.Keywords:Lu Xun humanitarian thought spirit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是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代,是封建势力苟延残喘的时代,是麻木国人需要觉醒的时代,鲁迅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转折关头,用文学来思考时代要求,记录时代声音的志士。

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文化巨人,这不仅由于他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而且还在于他的人道主义伦理思想对现代中国曾经起到的积极启蒙作用,在于他对传统的伦理秩序的无情颠覆和对现代新伦理的建构所起的重要作用。

鲁迅毕生以“立人”为目标,倡导人的解放和现代人格的建立,以空前的态度确立了对人的自信,他认为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人的自由发展是最高价值尺度,他鼓吹个性自由,为孩子而呼唤,为妇女而呐喊,为平民而鸣不平。

一、鲁迅人道主义精神的形成(一)人道主义的含义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的思潮和理论。

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并将这种人文关怀精神发扬光大,具体来说就是肯定人的尊严、呵护人的个性、追求个人的幸福、坚守人间的自由。

人道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对人的思想进行独裁专制,反对一切宗教的、意识形态的、伦理道德中具有贬损个人、压制自由、愚弄智识或非人化的信条。

而对于人道主义精神,更着重体现以人为本的,以人类自身功能观念意义上的一种良知,及其在这个意识的作为支配下,形成一种以高度文明为基础,以人类和谐发展为目的这样的普世观。

因此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现代性诉求一发而不可收,经过18世纪的启蒙运动,更一举演绎为席卷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人文潮流。

作为人道旗帜的“自由、平等、博爱”这些充满爱意的字眼激活并感动了世界至少“三分之二的受苦人,”这个思潮最容易为普天下的劳苦大众所欢迎,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本本血泪账的“苦大仇深”之民族中。

我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同时也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启蒙运动。

而人道主义作为一种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潮在反对封建意识形态的过程中举足轻重,因此他一开始就天然地受到了新文化运动始作俑者的欢迎和拥戴。

一时间,人道主义成为文学革新运动中最为坚挺的主心骨,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以人道主义为内容、主张和口号的文学就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

鲁迅,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了我国文化新军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二)鲁迅人道主义思想产生的个人背景儿时的家庭变故、母亲的包办婚姻、日本的留学经历,都成为鲁迅人道主义思想的源头。

鲁迅生于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里,本是宦官之家、书香门第,但在他13岁那年,祖父因触犯了清朝的法律而入狱,接着父亲又换了重病,几乎倾家荡产,使他开始尝到了贫困的滋味,同时也看到了现实社会的丑恶。

他曾说:“我小的时候,因为家境好,人家看我像王子一样,但是一旦我家发生变故以后,人们就把我看成叫花子都不如了,我感到这不是一个人住的社会,我就恨这个社会。

”[1]可见,这样的经历使鲁迅的思想发生了一个转变。

母亲的包办婚姻更加深了鲁迅对家族制度的痛恨,鲁迅为了体谅母亲为儿子操办婚事的苦衷,不得不迁就命运的安排。

他曾对女友许寿裳说过这样一句沉痛的话:“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的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2]这次失败的婚姻带给鲁迅的是失望和无奈,对其思想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接触了一些革命人物和革命言论,使年轻的鲁迅开始形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立下了献身于祖国、献身于人民的宏伟志愿,再加上亲身体验使他认识到,文学在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反抗精神上有着巨大的作用,所以毅然决然放弃学医,决心用文艺来激励人民的斗志,他在日本留学的八年,接受了西欧革命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我们不能否认人道主义成为他弃医从文的重要契机。

鲁迅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文化巨人,这不仅由于他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而且还在于他的人道主义伦理思想对现代中国曾经起到的积极的启蒙作用,在于它对传统的伦理秩序的无情颠覆。

尊重人的平等权利、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是鲁迅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同情弱者和救世济民是鲁迅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个体生命的生存发展和独立自由是鲁迅人道主义思想的终极价值追求。

二、鲁迅人道主义精神的表现(一)尊重个性与提倡自由鲁迅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那独立不倚和自由不羁的思想个性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资源。

鲁迅的思想是独立的、个性的和自由的,他一生致力于追求个性解放和正真自由,其中所蕴含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给人极大的震撼和启发。

鲁迅的个性解放,不仅是指精神上的独立不倚,也是指自热个性的健全发展。

他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说过,长者对幼者有教育的义务,有培养他们自立能力的义务,“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故他认为父母对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使子女成为“独立的人”;[3]他主张应该提倡“个人的自大”,认为“多有‘个人的自大’的国民,真是多福气、多幸运”;[4]他要求“要适如其分,发展个人的个性,……不能像印书似的每本一律”;[5]他更希望青年“能够大叫,是黄莺便黄莺般叫,是鸱鸮便鸱鸮般叫”。

[6]这些便是本来意义上的真正地个性主义,个性解放。

1918年发出了第一声革命的呐喊就是《狂人日记》的发表,它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文学革命的第一声春雷,《狂人日记》的思想核心正是个性解放。

狂人是在封建社会残酷的迫害下发的狂,他所感受到的,正是封建枷锁束缚下人的个性被摧残、被毁灭的惨痛现实。

我们可以看到,不仅被吃的人的个性遭到摧残,而且吃人的人似乎早已失去了作为人的个性。

在这里,鲁迅所迫切要求的正是被吃掉人的个性获得解放,鲁迅发出“救救孩子”的强烈呼声,[7]不仅希望孩子不要被吃掉,而且希望孩子不要去吃别人,既要求保护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的个性,同时也要求孩子学会尊重别人的个性。

这正是鲁迅人道主义思想的实质。

《在酒楼上》的吕纬甫正直善良却又命运多舛,显然并不像之前的他是那么激烈,他虽然依然看到那些令他感到难过的麻木,并为之感到愤慨,但却不得不去干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

从《药》我们看到鲁迅痛恨群众的麻木,惋惜夏俞的牺牲,面对牺牲的革命为之痛心。

鲁迅写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对魏连殳、吕纬甫、夏俞等最早觉醒的具有反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给予同情和肯定,这些知识分子是追求个性解放的,人道主义的基本就是个性解放,而这些知识分子觉醒后的个性解放无法在中国的现实中得到满足,这是对旧社会反人道的有力控诉,从反面表现了鲁迅对人与人之间人道主义感情的渴望。

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自由思想是他一生不懈的追求,也是构成他思想的主要内核。

《伤逝》中的子君,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不顾家庭的阻挠和社会的非议,勇敢地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7]这也正是中国女子一直努力想要表达的追求个性与自由的心声。

《野草》充分体现了鲁迅独立自由的思想,“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故人必须是自由存在的“个体”,才能成为独立自由的人;“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的两颗枣树,即是独立、自由的意象,所追求的就是独立与自由。

[7]纵观鲁迅的一生,他反专制,反奴性,不当奴隶,致力于国民性的改造与个性的解放,先立人而后立国,立人乃是根本,个人的独立自由具有终极的价值,也是改革国民性的最终目的,从这里不难看出鲁迅是一个致力于追求正真自由的人。

(二)宣扬平等与传播仁爱鲁迅的许多作品,都是为了揭示“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

对于“上流社会”,他是憎恶的,“毫不可惜它的溃灭”,绝不会去关心这个阶级的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