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业税负及计算公式

各行业税负及计算公式

以下是各行业税负及计算公式的相关参考内容:

1. 制造业税负

制造业税负指的是制造业企业需要缴纳的各种税费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税负 = 各种税费合计 / 销售收入

其中,各种税费包括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印花税、城建税等。

2. 餐饮业税负

餐饮业税负指的是餐饮企业需要缴纳的各种税费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税负 = 各种税费合计 / 销售收入

其中,各种税费包括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等。

3. 酒店业税负

酒店业税负指的是酒店企业需要缴纳的各种税费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税负 = 各种税费合计 / 销售收入

其中,各种税费包括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等。

4. 物流业税负

物流业税负指的是物流企业需要缴纳的各种税费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税负 = 各种税费合计 / 销售收入

其中,各种税费包括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印花税、城建税等。

5. 金融业税负

金融业税负指的是金融企业需要缴纳的各种税费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税负 = 各种税费合计 / 营业收入

其中,各种税费包括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城建税等。

总体来说,各行业税负计算公式是相似的,只是需要针对不同的行业进行合理的税费划分。对于企业而言,合理的税费筹划可以降低企业的税负,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

各行业税负及计算公式

各行业税负及计算公式

各行业税负及计算公式(供参考) 一般税负率过低往往会引起税务局的关注,可以掌握在不低于1%(商业企业 1.5%左右),各行业的税负率是不同的,具体的税负率表是: 增值税税负率={[年度销项税额合计+免抵退货物销售额*应税货物实用税率-(年度进项税额合计-年度进项税额转出合计+年初留抵税额-年末留抵税额)]/[年度应税货物或劳务销售额+免抵退货物销售额]}*100% 1 农副食品加工 3.50 2 食品饮料 4.50 3 纺织品(化纤) 2.25 4 纺织服装、皮革羽毛(绒)及制品 2.91 5 造纸及纸制品业 5.00 6 建材产品 4.98 7 化工产品 3.35 8 医药制造业 8.50 9 卷烟加工 12.50 10 塑料制品业 3.50 1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5.50 12 金属制品业 2.20

2 通常情况下,当期应纳增值税=应纳增值税明细账"转出未交增值税"累计数+"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累计数 企业增值税税负率 推荐:财务人员必看的一部好书《战略预算-管理界的工业革命》。《战略预算-管理界的工业革命》是国内第一部走直线、全过程案例、系统化管理的著作!也是国内第一部敢于对财务人员承诺全过程系统化实战效果的好书,财务人员必看!问:1.我单位是进出口贸易公司,以自营出口为主,取得进出口权及出口业务已有3年,但最近业务比较少,不知现在对销售收入方面是否还有规定,比如说,年销售额最少要达到180万. 2.外销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95%以上的自营生产企业的增值税税负率如何计算.征税率为17%,退税率为13%.请列计算公式。 答:1、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年审时,不受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须达到180万元以上的限制。但2004年7月1日以后新办的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小型商贸企业必须自税务登记之日起,一年内实际销售额达到180万元以上,方可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2、税负={【年度销项税额合计+免抵退货物销售额×17%-(年度进项税额合计- 年度进项税额转出合计+年初留抵税额-年末留抵税额)】÷【年度应税货物及劳务销售额(不包括免税货物及劳务销售额)+免抵退货物销售额】}×100%。 如你第二问中,假设总销售收入为100万元,外销收入95万元,内销收入5万元,进项税金15万元,征税率17%,退税率13%,计算如下: 销项税金=50000*17%=8500元 进项税金转出=950000*(17%-13%)=38000元

各行业税负及计算公式

各行业税负及计算公式(供参考) 一般税负率过低往往会引起税务局的关注,可以掌握在不低于1%(商业企业?1.5%左右),各行业的税负率是不同的,具体的税负率表是: 增值税税负率={[年度销项税额合计+免抵退货物销售额*应税货物实用税率-(年度进项税额合计-年度进项税额转出合计+年初留抵税额-年末留抵税额)]/[年度应税货物或劳务销售额+免抵退货物销售额]}*100% 1?农副食品加工?3.50 2?食品饮料?4.50 3?纺织品(化纤) 2.25 4?纺织服装、皮革羽毛(绒)及制品?2.91 5?造纸及纸制品业?5.00 6?建材产品?4.98 7?化工产品?3.35 8?医药制造业?8.50 9?卷烟加工?12.50 10?塑料制品业?3.50 1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50 12?金属制品业?2.20 13?机械交通运输设备?3.70 14?电子通信设备?2.65 15?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3.50

16?电气机械及器材?3.70 1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4.95 18?商业批发?0.90 19?商业零售?2.50 20?其他?3.5 企业税负率计算 企业税负率计算 目前一般指增值税: 理论税负率:销售毛利*17%除以销售收入 实际税负率:实际上交税款除以销售收入 税负率是指增值税纳税义务人当期应纳增值税占当期应税销售收入的比例. 对小规模纳税人来说,税负率就是征收率:商业4%,工业6%,而对一般纳税人来说,由于可以抵扣进项税额,税负率就不是17%或13%,而是远远低于该比例,具体计算: 税负率=当期应纳增值税/当期应税销售收入 当期应纳增值税=当期销项税额-实际抵扣进项税额 实际抵扣进项税额=期初留抵进项税额+本期进项税额-进项转出-出口退税-期末留抵进项税额 注:1?对实行"免抵退"的生产企业而言,应纳增值税包括了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2?通常情况下,当期应纳增值税=应纳增值税明细账"转出未交增值税"累计数+"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累计数 企业增值税税负率

各行业预警税负率及计算公式(纯干货)

各行业预警税负率及计算方法 (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 增值税税负率用于衡量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实际税收负担的大小。从国家宏观调控角度讲,只有相对合理的税负才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从纳税监管角度讲,在名义税率和税收政策一定情况下,实际税负过低,则有可能存在偷漏税问题,会引起税务监管部门的注意;从企业来讲,如果实际税负较高,企业也应该查明原因,加强纳税税务管理,避免不必要的纳税损失。 一、各行业增值税税负率一般如下:(仅供参考) 1、食品饮料:4.50% 2、农副食品加工:3.50% 3、医药制造业:8.50% 4、纺织品(化纤):2.25% 5、金属制品业:2.20% 6、机械交通运输设备:3.70% 7、纺织服装、皮革羽毛(绒)及制品:2.91% 8、电子通信设备:2.65% 9、造纸及纸制品业:5.00% 10、建材产品:4.98% 11、卷烟加工:12.50%

12、化工产品:3.35% 13、塑料制品业:3.50% 1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50% 15、电气机械及器材:3.70% 16、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3.50% 1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4.95% 18、商业批发:0.90% 19、商业零售:2.50% 20、房地产:3.5% 21、建筑安装:3.5% 22、其他:3.5% 二、增值税税负率计算公式: 简单的来说: 理论税负率:销售毛利*13%(具体根据行业税率)除以销售收入 实际税负率:实际上交税款除以销售收入 税负率是指增值税纳税义务人当期应纳增值税占当期应税销售收入的比例。对小规模纳税人来说,税负率一般就是:3%,而对一般纳税人来说,由于可以抵扣进项税额,税负率就不是13%、9%或6%,而是小于该比例,具体计算: 增值税税负率=当期应纳增值税/当期应税销售收入

企业所得税的税负率计算公式

企业所得税的税负率计算公式 所得税税收负担率(简称税负率)税负率=应纳所得税额÷营业收入×100%。所得税税负率,为年度交纳所得税税额占该企业销售额或者营业额百分比。 如:某企业某年度产品销售收入100万,企业会计利润是10万元,该年度交纳所得税3万,则所得税税负率为3/100*100%=3% 企业所得税税负率=应纳所得税额/销售收入*100% 税负有比例的、累进的、累退的三种形式。比例的税负是负税人所负税款占其收入的比率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累进的税负是负税人所负税款占其收入的比率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累退的税负是负税人所负税款占其收入的比率随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在中国,依据税目有: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城市房地产税、车辆购置税、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烟草税等等,国家的这些种类繁多的税收收入的总和与整个国家的经济总量(用GDP来代表)的比值,就构成了我们全国的税负水平。 企业所得税行业预警税负率

行业预警税负率 租赁业 1.50% 专用设备制造业 2.00% 专业技术服务业 2.50% 专业机械制造业 2.00% 造纸及纸制品业 1.00%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印刷1.00% 饮料制造业 2.00% 医药制造业 2.50% 畜牧业 1.20% 通用设备制造业 2.00%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00%塑料制品业 3.00% 食品制造业 1.00% 商务服务业 2.50% 其他制造业--管业 3.00% 其他制造业 1.50% 其他建筑业 1.50% 其他服务业 4.00% 其他采矿业 1.00%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1.00%

各行业税负测算标准

税负计算及各行业税负一览表 一般税负率过低往往会引起税务局的关注,可以掌握在不低于行业平均税负率1%左右(商业企业1.5%左右)。 目前一般指增值税: 理论税负率:销售毛利*13%除以销售收入 实际税负率:实际上交税款除以销售收入 税负率是指增值税纳税义务人当期应纳增值税占当期应税销售收入的比例。 对小规模纳税人来说,税负率就是征收率3%, 而对一般纳税人来说,由于可以抵扣进项税额,税负率就不是13%或3%,而是远远低于该比例,具体计算如下: 税负率=当期应纳增值税/当期应税销售收入 当期应纳增值税=当期销项税额-实际抵扣进项税额 实际抵扣进项税额=期初留抵进项税额+本期进项税额-进项转出-出口退税-期末留抵进项税额 注1:对实行“免抵退”的生产企业而言,应纳增值税包括了“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注2:通常情况下,当期应纳增值税=应纳增值税明细账“转出未交增值税”累计数+“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累计数 补充知识: “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 “退税”是指国家按规定对纳税人已纳税款的退还,优惠退税是税收支出的一种形式,即国家为鼓励纳税人从事或扩大某种经济活动而给予的税款退还。通常包括出口退税、再投资退税、复出口退税、溢征退税等多种形式。 什么是“免、抵、退”: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的“免”税,是指对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的增值税;“抵”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所耗用原材料、零部件等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款;“退”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期内因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而未抵顶完的税额,经主管退税机关批准后,予以退

税负率计算公式

税负率计算公式 税负率是指税收占收入的比例,是衡量税收对经济影响的重要指标之一。税负率的计算公式为: 税负率 = 税收 / 收入。 其中,税收是指政府从个人、家庭或企业收取的各种税收,包括个人所得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收入是指个人、家庭或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各种经济收入,包括工资、薪金、利润、股利等。 税负率的计算公式简单明了,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首先,税收的种类和税率会影响税负率的计算。不同类型的税收对经济主体的影响不同,税率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税负率的大小。其次,收入的计算范围也会影响税负率的计算。如果只考虑工资收入而不考虑其他形式的收入,得出的税负率可能会偏高;反之,如果将所有形式的收入都计入,得出的税负率可能会偏低。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税收和收入的范围。 税负率的计算公式还可以进一步拆分为不同层次的税负率。例如,个人所得税负率可以分为边际税负率和平均税负率。边际税负率是指单位增加收入所应缴纳的税额与增加收入的比率,是衡量税收对个人劳动收入的影响程度的重要指标;平均税负率是指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税负水平,是衡量纳税人整体税负情况的指标。企业所得税负率也可以分为平均税负率和边际税负率,用来衡量企业税负的不同方面的情况。 税负率的计算公式在实际应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它可以帮助政府监控税收对经济的影响。通过计算税负率,政府可以了解税收对不同经济主体的影响程度,从而调整税收政策,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其次,税负率的计算可以帮助个人和企业了解自己的税负水平,从而合理规划财务,优化税务筹划,降低税负压力。

最后,税负率的计算还可以帮助学者和研究人员了解税收对经济的影响,为税收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总之,税负率的计算公式简单明了,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通过计算税负率,可以帮助政府、个人和企业了解税收对经济的影响,从而合理调整税收政策,优化个人和企业的税务筹划,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希望本文对读者了解税负率的计算公式有所帮助。

各行业税负及计算公式

各行业税负及计算公式供参考 一般税负率过低往往会引起税务局的关注,可以掌握在不低于1%商业企业%左右,各行业的税负率是不同的,具体的税负率表是: 增值税税负率={年度销项税额合计+免抵退货物销售额应税货物实用税率-年度进项税额合计-年度进项税额转出合计+年初留抵税额-年末留抵税额/年度应税货物或劳务销售额+免抵退货物销售额}100% 1农副食品加工 2食品饮料 3纺织品化纤 4纺织服装、皮革羽毛绒及制品 5造纸及纸制品业 6建材产品 7化工产品 8医药制造业 9卷烟加工 10塑料制品业 1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2金属制品业 13机械交通运输设备 14电子通信设备 15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16电气机械及器材 1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18商业批发 19商业零售 20其他 企业税负率计算 企业税负率计算 目前一般指增值税: 理论税负率:销售毛利17%除以销售收入 实际税负率:实际上交税款除以销售收入 税负率是指增值税纳税义务人当期应纳增值税占当期应税销售收入的比例. 对小规模纳税人来说,税负率就是征收率:商业4%,工业6%,而对一般纳税人来说,由于可以抵扣进项税额,税负率就不是17%或13%,而是远远低于该比例,具体计算: 税负率=当期应纳增值税/当期应税销售收入 当期应纳增值税=当期销项税额-实际抵扣进项税额 实际抵扣进项税额=期初留抵进项税额+本期进项税额-进项转出-出口退税-期末留抵进项税额 注:1对实行"免抵退"的生产企业而言,应纳增值税包括了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2通常情况下,当期应纳增值税=应纳增值税明细账"转出未交增值税"累计数+"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累计数 企业增值税税负率

税负率分析

企业所得税行业预警税负率所得税税负率=应纳所得税额÷利润总额×100%.

增值税税负率 增值税负率=本期应纳税额÷本期应税主营业务收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5]43号 2005-3-110:0 国家税务总局

附件1: 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其使用方法 一、通用指标及功能 (一)收入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 ×100%. 如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少计收入问题和多列成本等问题,运用其他指标进一步分析。 (二)成本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功能 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 分析单位产品当期耗用原材料与当期产出的产成品成本比率,判断纳税人是否存在帐外销售问题、是否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是否人为调整产成品成本或应纳所得额等问题。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其中: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三)费用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100%,其中: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 与预警值相比,如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列费用问题。 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100%. 如果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与前期相差较大,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营业(管理、财务)费用问题。 成本费用率=(本期营业费用+本期管理费用+本期财务费用)÷本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分析纳税人期间费用与销售成本之间关系,与预警值相比较,如相差较大,企业可能存在多列期间费用问题。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其中:成本费用总额=主营业务成本总额+费用总额。 与预警值比较,如果企业本期成本费用利润率异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 税前列支费用评估分析指标:工资扣除限额、“三费”(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扣除限额、交际应酬费列支额(业务招待费扣除限额)、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限额、开办费摊销额、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额、广告费扣除限额、业务宣传费扣除限额、财产损失扣除限额、呆(坏)账损失扣除限额、总机构管理费扣除限额、社会保险费扣除限额、无形资产摊销额、递延资产摊销额等。 如果申报扣除(摊销)额超过允许扣除(摊销)标准,可能存在未按规定进行纳税调整,擅自扩大扣除(摊销)基数等问题。 (四)利润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 ×100%. 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 ×100%. 上述指标若与预警值相比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结转成本或不计、少计收入问题。

我国各行各业的具体税负率

我国各行各业的具体税负率 一般税负率过低往往会引起税务局的关注,可以掌握在不低于1%(商业企业 1.5%左右),各行业的税负率是不同的,具体的税负率表是: (一)增值税税负率={[年度销项税额合计+免抵退货物销售额* 应税货物实用税率-(年度进项税额合计-年度进项税额转出合计+年初留抵税额-年末留抵税额)]/[年度应税货物或劳务销售额+免抵退货物销售额]} *100% 1 农副食品加工 3.50 2 食品饮料 4.50 3 纺织品(化纤) 2.25 4 纺织服装、皮革羽毛(绒)及制品 2.91 5 造纸及纸制品业 5.00 6 建材产品 4.98 7 化工产品 3.35 8 医药制造业8.50 9 卷烟加工12.50 10 塑料制品业 3.50 1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5.50 12 金属制品业 2.20 13 机械交通运输设备 3.70

14 电子通信设备 2.65 15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3.50 16 电气机械及器材 3.70 17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4.95 18 商业批发0.90 19 商业零售 2.50 20 其他 3.5 企业税负率计算 目前一般指增值税: 理论税负率: 销售xx*17%除以销售收入 实际税负率: 实际上交税款除以销售收入 税负率是指增值税纳税义务人当期应纳增值税占当期应税销售收入的比例. 对小规模纳税人来说,税负率就是征收率:3%,而对一般纳税人来说,由于可以抵扣进项税额,税负率就不是17%或13%,而是远远低于该比例,具体计算: 税负率=当期应纳增值税/ 当期应税销售收入 当期应纳增值税=当期销项税额-实际抵扣进项税额 实际抵扣进项税额=期初留抵进项税额+本期进项税额-进项转出-出口退税- 期末留抵进项税额 注:1 对实行"免抵退"的生产企业而言,应纳增值税包括了出口抵减内销产

各行业税负及计算公式

各行业税负及计算公式 各行业税负及计算公式(供参考) 一般税负率过低往往会引起税务局的关注,可以掌握在不低于 1%(商业企业 1.5% 左右),各行业的税负率是不同的,具体的税负率表是: 增值税税负率 ={[年度销项税额合计 + 免抵退货物销售额 *应税货物实用 税率 -(年度进项税额合计 -年度进项税额转出合计 +年初留抵税额 -年末 留抵税额)]/ [年度应税货物或劳务销售额+ 免抵退货物销售额]} *100 % 1农副食品加工 3.50 2食品饮料 4.50 3纺织品(化纤) 2.25

4纺织服装、皮革羽毛(绒)及制品 2.91 5造纸及纸制品业 5.00 6建材产品 4.98 7化工产品 3.35 8医药制造业 8.50 9卷烟加工 12.50 10塑料制品业 3.50 1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5.50 12金属制品业 2.20

13机械交通运输设备3.70 14电子通信设备2.65 15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3.50 16电气机械及器材3.70 1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4.95 18商业批发0.90 19商业零售2.50 20其他3.5 企业税负率计算 企业税负率计算 目前一般指增值税: 理论税负率:销售毛利*17%除以销售收入实际税负率:实际上交税款除以销售收入 税负率是指增值税纳税义务人当期应纳增值税占当期应税销售收入的比例. 对小规模纳税人来说税负率就是征收率:商业4%工业6%,而对一般纳税人来说屈于可以抵扣进项税额,税负率就不是17%或13%,而是远远低于该比例,具体计算: 税负率二当期应纳增值税/当期应税销售收入 当期应纳增值税=当期销项税额■实际抵扣进项税 实际抵扣进项税额=期初留抵逬项税额+本期逬项税额•迸项转出•出口退税•期末留抵逬项税额注:1对实行“免抵退‘的生产企业而言,应纳增值税包括了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

各行业税负及计算公式

各行业税负及计算公式(供参考) 2016-12-29 16:55进出口/制造业 一般税负率过低往往会引起税务局的关注,可以掌握在不低于1%(商业企业1.5%左右),各行业的税负率是不同的,具体的税负率表是: 增值税税负率={[年度销项税额合计+免抵退货物销售额*应税货物实用税率-(年度进项税额合计-年度进项税额转出合计+年初留抵税额-年末留抵税额)]/[年度应税货物或劳务销售额+免抵退货物销售额]}*100% 1 农副食品加工3.50 2 食品饮料4.50 3 纺织品(化纤) 2.25 4 纺织服装、皮革羽毛(绒)及制品2.91 5 造纸及纸制品业5.00 6 建材产品4.98 7 化工产品3.35 8 医药制造业8.50 9 卷烟加工12.50 10 塑料制品业3.50 1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50 12 金属制品业2.20 13 机械交通运输设备3.70 14 电子通信设备2.65 15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3.50

16 电气机械及器材3.70 17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4.95 18 商业批发0.90 19 商业零售2.50 20 其他3.5 企业税负率计算 目前一般指增值税: 理论税负率:销售毛利*17%除以销售收入 实际税负率:实际上交税款除以销售收入 税负率是指增值税纳税义务人当期应纳增值税占当期应税销售收入的比例. 对小规模纳税人来说,税负率就是征收率:商业4%,工业6%,而对一般纳税人来说,由于可以抵扣进项税额,税负率就不是17%或13%,而是远远低于该比例,具体计算: 税负率=当期应纳增值税/当期应税销售收入 当期应纳增值税=当期销项税额-实际抵扣进项税额 实际抵扣进项税额=期初留抵进项税额+本期进项税额-进项转出-出口退税-期末留抵进项税额 注:1 对实行"免抵退"的生产企业而言,应纳增值税包括了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2 通常情况下,当期应纳增值税=应纳增值税明细账"转出未交增值税"累计数+"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累计数 企业增值税税负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