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健康管理与脑卒中早期预防专家共识》要点
脑卒中后跌倒风险评估及综合干预专家共识

脑卒中后跌倒风险评估及综合干预专家共识一、脑卒中后跌倒的机制和危险因素1.脑卒中后神经功能障碍根据文献报道结果显示,脑卒中后患者跌倒率是非脑卒中者的1.5 ~2.1 倍。
也有少量短期研究(平均随访 6 个月) 报道神经功能损害较重的脑卒中后患者跌倒率不一定低于非脑卒中老年人,可能是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导致脑卒中后患者的活动能力下降,从而掩盖了跌倒风险的增加。
脑卒中后患者跌倒通常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脑卒中后肌肉无力或痉挛、感觉缺失、忽视、视野缺损、平衡功能障碍、注意力下降、视空间障碍均可能增加跌倒的风险。
前循环脑卒中后患者跌倒大多是因锥体束损害导致的肌肉无力,而后循环脑卒中后患者则是因小脑或前庭功能不全出现眩晕、位置感和协调性损害。
前循环脑卒中还会影响感觉通路出现浅感觉缺失和本体感觉障碍,导致姿势控制障碍。
Ashburn 等认为下肢不稳定且上肢运动功能差的患者更容易跌倒,因为患者在接近跌落的时候无法用上肢自救。
非优势半球脑卒中常伴随肢体忽视、幻觉等,使得患者缺乏对环境危险的警惕,更易出现跌倒。
脑卒中还会引发各种眼部和视觉问题,如视神经麻痹、视野缺损、视力下降、上睑下垂、瞳孔障碍、眼肌麻痹、复视、追踪扫视障碍、皮质盲等,导致姿势稳定性变差、跌倒发生。
高级皮层功能损害特别是执行功能下降,可能导致脑卒中后患者执行运动任务过程中注意力下降、判断力受损、整合能力下降、姿势控制障碍,增加跌倒风险。
2.脑卒中后合并症合并情绪异常如抑郁症状、跌倒恐惧等的脑卒中后患者更容易跌倒,而跌倒本身也会触发情绪反应。
据文献报道,蒙哥马利-奥斯伯格抑郁量表( MADRS) 得分每下降1 个标准差,脑卒中后患者发生跌倒的相对风险增加1.5 倍。
许多老年人尽管以前未发生过跌倒或骨折,但由于抑郁症状和害怕跌倒的情绪,会表现出“谨慎步态”,如轻至中度的步速减慢、步幅减短及基底增宽,使得步态变异性显著增加,反而可能导致新的跌倒,在这些老年人中可发现额叶和锥体外系功能改变。
《脑血管健康管理与脑卒中早期预防专家共识》解读

《脑血管健康管理与脑卒中早期预防专家共识》解读脑血管病是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是中老年人群中致残率最高的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将进一步上升。
健康管理是脑卒中早期预防的重要路径,但目前缺乏脑卒中风险评估及早期预防的规范化指导。
为进一步落实“关口前移”的国家策略,引导健康管理及相关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脑卒中早期预防,《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共同制定了《脑血管健康管理与脑卒中早期预防专家共识》。
01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其控制1.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群体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适量的身体活动、合理膳食、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是维护脑血管健康、减少脑卒中发病风险的重要措施:①吸烟吸烟不仅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还对其它危险因素具有协同作用,迅速戒烟是降低脑卒中风险的有效方法。
②饮食饮食与脑卒中发病风险有关联,低钠和摄入较多的水果和蔬菜,有可能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③运动适量参加身体活动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比体力活动缺乏者低25%~30%。
同时,适量的身体活动对于糖尿病患者具有特别的意义。
④肥胖减轻体重能够降低包括脑卒中在内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
但减重除了对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外,是否能够独立降低脑卒中风险尚未明确。
2.治疗明确可控的危险因素,是脑卒中预防的主要措施:①高血压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及早发现高血压、坚持合理治疗、实现降压达标至关重要。
此外,控制血压不仅能预防脑卒中,还能减少靶器官损伤。
推荐血压水平调整目标值为<140/90mmHg。
②糖尿病糖尿病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干预包括血糖、血压、血脂和抗血小板治疗。
成人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同时伴发其他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可降低首发脑卒中危险。
③血脂异常2013年“ACC/AHA治疗胆固醇降低成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风险指南”提出应根据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风险进行处方。
中国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

Ⅰ类
B级
①如血压≥220/120 mmHg,在最初的24 h内将血压降低15%可能是合理 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或 的
Ⅱb类
B级
2 血管内治疗且没有合并症,
需要紧急降压治疗的患者: ②如血压<220/120 mmHg,在最初的48~72 h内启动或重新启动降压治 疗对于预防死亡或重度残疾无效
Ⅱb类
A级
Ⅱa类
B级
SAH血压管理推荐意见
序号
推荐意见
1 避免用力及过度搬动,保持排便通畅,可能减少患者的血压波动。
平稳地将收缩压维持在<160 mmHg是 合 理的。
2
将收缩压降至<130 mmHg可能是有害的。
推荐等级 证据级别
Ⅰ类
B级
Ⅱa类
B级
Ⅱb类
B级
出血性卒中的血压控制
缺血性卒中治疗时机及血压治疗靶目标
与迟发性脑缺血风险增加相关,SAH住院死亡患者的入院时MAP显著低于存活的患者 [(102.3±16.4)mmHg vs.(106.4±15.3)mmHg,P=0.026)]。 ➢ 对SAH患者进行降压治疗的同时,应避免血压过低造成缺血性损害。
脑出血血压管理推荐意见
序号
推荐意见
推荐等级 证据级别
1
术中建议保持血压≤180/105 mmHg,术后根据患者的血管再通状态对血压进行管理。 ③ 机械取栓患者:对于因大 血管闭塞行机械取栓的患者(伴或不伴静脉溶栓),建议血管
内治疗前血压控制在180/105 mmHg以下,术中收缩压控制在140~160 mmHg。
药物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降压治疗
➢ 未再灌注治疗患者的血压管理:未进行再灌注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启动或恢复降压治疗时 机需个体化评估。当血压<220/120 mmHg,最初72 h内监测血压,不需要降压治疗;当血压 ≥220/120 mmHg,在最初的24 h内将血压降低15%可能是合理的。
《中国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2024)要点

《中国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2024)要点1 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1.1 出血性卒中降压治疗时机及血压靶目标1.1.1 出血性卒中降压治疗时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最主要的出血性卒中类型。
在脑血管病中,脑出血的发病率仅次于脑梗死,但致死率和致残率高居所有脑血管病首位。
脑出血血压管理推荐意见(图1)(1)对于需要降压治疗的脑出血患者,发病后2h内开始降压治疗,并在1h时内达到目标血压值,有助于降低血肿扩大风险并改善功能预后(Ⅱa类推荐,B级证据)。
(2)对于收缩压>220mmHg的脑出血患者,在持续血压监测下积极降压是合理的(Ⅱa 类推荐,B级证据)。
(3)对于收缩压在150~220mmHg、发病6h内的脑出血患者,将收缩压降至<140mmHg是安全的(Ⅰ类推荐,A级证据),降至<130mmHg会增加肾脏等器官缺血风险(Ⅱb类推荐,A级证据)。
(4)对于需要降压治疗的脑出血患者,确保持续、平稳地控制血压,避免快速降压和收缩压大幅波动,有利于改善功能结局(Ⅱa类推荐,B级证据)。
(5)脑出血早期综合管理(包括早期强化降压、控制血糖、控制体温、纠正抗凝)可以降低脑出血者的死亡率并改善神经功能恢复(Ⅱa类推荐,B级证据)。
SAH血压管理推荐意见(图1)(1)避免用力及过度搬动,保持排便通畅,可能减少患者的血压波动(Ⅰ类推荐,B级证据)。
(2)平稳地将收缩压维持在<160mmHg是合理的(Ⅱa类推荐,B级证据),但降至<130mmHg可能是有害的(Ⅱb类推荐,B级证据)。
1.2 缺血性卒中治疗时机及血压治疗靶目标1.2.1 缺血性卒中降压治疗时机目前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降压时机尚无定论。
不同分型的缺血性卒中,降压治疗对预后的影响可能不一致。
总之,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启动或恢复降压治疗的时机需要个体化评估。
1.2.2 缺血性卒中降压治疗靶目标推荐意见(图2)(1)急性缺血性卒中后应进行血压评估并严格监测血压(Ⅰ类推荐,A级证据)。
中国卒中学会卒中科普宣教手册pdf

认识脑卒中认识脑卒中脑卒中带来的经济负担120口诀:快速识别脑卒中发生脑卒中的治疗我能跟未发脑卒中前一样!认识脑卒中规范药物治疗——ASA策略控制高危因素Essen量表进行高危因素自检 正确认识危险因素 合理改善生活方式 自我管理 定期定点随诊脑卒中二级预防123456789101112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一侧或两侧视力丧失或模糊眩晕伴呕吐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常见症状为双眼向一侧凝视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意识丧失或抽搐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组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其中缺血性卒中即脑梗死,占85%[1,2]。
认识脑卒中脑卒中带来的经济负担自身与家庭的经济支出直接费用:医疗费用:门诊费,住院费……间接费用:自身由于脑卒中导致的收入损失家人由于陪护的误工费无形负担:长期患病,认为自己拖累家人;社交不自信家人长期陪护引起的心理负担[3]脑卒中人均每年治疗费用高达10万人民币左右,有些患者甚至需要花费更加高昂的费用[4]。
120口诀:快速识别脑卒中发生[5]1看1张脸 :不对称,口角歪斜22查2只胳膊:平行举起,单侧无力0(聆)听语言:表达不清,表达困难有上述任何突发症状,快打120120口诀1脑卒中的治疗脑卒中的治疗分为溶栓治疗、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6]溶栓治疗是最为重要的改善脑血循环,恢复脑血流的措施,主要溶栓药物包括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
手术治疗包括桥接、机械取栓、血管成形和支架术,可与溶栓治疗联用药物治疗包括:非心源性脑卒中适用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噻氯匹定;心源性脑卒中适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调节血脂药物,如他汀类;抗高血压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β通道阻滞剂具体药物种类、疗程以及使用方法请遵照医嘱三级康复目标,一步一个台阶,走向脑卒中全面康复3级康复目标:巩固已取得的康复效果,进一步提高运动功能、交流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家庭或社区康复:主要在家庭继续康复,包括吃饭、洗手、穿衣等日常生活以及社交能力的训练;也可以去社区寻求康复帮助家属在此期间能做:辅助完成每天的训练任务,并将训练贯穿于每日的生活中。
脑卒中防治科普宣教专家共识: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

脑卒中防治科普宣教专家共识: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一、提高公众卒中急救意识卒中的救治效果具有极强的时间依赖性,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若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对于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可以使13%的患者迅速痊愈,20%的患者显著改善;取栓可以使50%的患者病情改善。
但溶栓和取栓都有严格的时间窗,每延误1 min,就会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
我国目前缺血性卒中溶栓率仅为7%,93%的患者错过了治疗的黄金时间,所以提高公众卒中急救意识至关重要。
一旦发生卒中,患者或家属除了拨打120,还可通过卒中溶栓地图APP 精准导航,快速查找并送往本地区距离最近的有条件溶栓的地图医院。
二、规范卒中院前急救加强对急救人员卒中急救流程的专业培训是提高卒中院前急救能力的必要前提。
急救人员应快速有效识别卒中患者,120急救中心对卒中患者应优先调度。
三、脑血管病症状的早期识别常用卒中早期快速识别方法如下:1. 中风1-2-0三步识别法o“1”是指“看到1张脸(口角歪)”;o“2”是指“查两只胳膊(一侧不能抬)”;o“0”是指“聆(零)听语言(说话不清楚、大舌头)”。
若发现异常,应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
2. FAST快速评估o“F”(Face)脸部:让患者微笑一下,如果微笑时面部不对称,提示患者面瘫;o“A”(Arm)手臂:让患者双手平举,如果10 s内一侧肢体下落,提示肢体瘫痪;o“S”(Speech)语言:让患者说一句较长的话,如果不理解、说话有困难或者找不到词,提示语言障碍;o“T”(Time)时间:上述症状为疑似卒中,请立即拨打120。
3. BEFAST快速识别在FAST基础上增加了平衡障碍和视力障碍,以免遗漏后循环梗死的患者。
o“B”-Balance是指平衡: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不稳;o“E”-Eyes是指眼睛:突发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o“F”“A”“S”“T”同上。
4. 后循环梗死的识别后循环梗死可能危及生命,但临床针对后循环的评估方式不多,尤其当患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无神经系统定位症状和体征)时诊断困难。
中国脑卒中护理指导规范标准

血糖的管理——推荐意见
(1)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在 140/90mmHg 以下 , 可依据其危险分层及耐受性进一 步降低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降低心脑血管事 件方面可能效果更明显 (A级推荐);
(2)糖尿病患者在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的基础上,联合 他汀类调脂药可有效降低脑卒中的风险(A级推荐)。
(2)冠心病患者及高血压高危患者即使LDL—C水平正 常,也应改变生活方式和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A级推 荐)。
二、脑卒中的识别
• 1.院前急救 • 快速识别一项研究表明,接到患者、家属或旁观者在家中或公共场所呼叫
120、999或其他紧急救护人员,报诊者提及某些具体词汇,如卒中、面部 下垂、无力/跌倒或交流困难,则分诊员可正确地识别出80%的卒中。调度 员与医护人员对卒中的诊断 一致,则到场的时间与救治时间均会缩短。
建立多样化的应对策略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①建立全面的健康教育体系:使患者充分认识到治疗的意义和目的以及遵守医嘱的重要性,调动患者健 康保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动性 。方式有书面教育、小组谈论、计划指导和个别咨询等,以及视频、 录像 带、广播、科普书、壁报、手册等形式 。内容包括疾病知识、治疗方案及药物的副作用等。时间 安排上强调全程教育,包括门诊时、入院时、住院期间、出院时指导和出院后督导。 ②纠正态度和信念。 ③利用技巧强化记忆:如交代简明,措词通俗易懂;强调遵从建议的重要性;让患者重复主要的内容以 及书面指导等。 ④应用提醒物:文献报道应用提醒物会增加患者的依从性。 提醒物包括子钟、用药日记以及定时发 放药物等。 ⑤坚持持续督导:研究表明,有助于依从性的措施一旦撤除,患者的依从性很快降至未干预前的水平 。
意识障碍监测
意识障碍的评估技术非常重要。 目前,应用GCS进行意识水平障碍的评估,简捷
中国脑卒中护理_指导规范标准

脉搏和心率监测推荐意见
(1)卒中后房颤患者,护士需进行两人同时监测脉搏与心率 (A级推荐); (2)脑卒中发病24h内应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A级推荐); (3)重症脑卒中患者建议给予床边心电监护(A级推荐); (4)加强护士对心电监护仪应用的培训(A级推荐)
呼吸监测推荐意见
(1)合并低氧血症患者应给予吸氧(A级推荐);
(4)在无法或者不宜监测上肢血压情况下,足背动脉可推荐为较好的 测量血压的部位(B级推荐);
(5)血压测量频繁时,需更换监测部位,防止皮肤出现压力性紫癜(B 级推荐)。
瞳孔监测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 (1)护士应使用聚光手电筒适时 为重症脑卒中患者进行瞳孔的观察 (专家共识); (2)护士可以根据患者GCS评分 来确认观察瞳孔的间隔时间(B级 推荐;(3)图片参照法可用于瞳 孔大小的判定(B级推荐)。
(2)冠心病患者及高血压高危患者即使LDL—C水平正 常,也应改变生活方式和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A级推 荐)。
二、脑卒中的识别
• 1.院前急救 • 快速识别一项研究表明,接到患者、家属或旁观者在家中或公共场所呼叫
120、999或其他紧急救护人员,报诊者提及某些具体词汇,如卒中、面部 下垂、无力/跌倒或交流困难,则分诊员可正确地识别出80%的卒中。调度 员与医护人员对卒中的诊断 一致,则到场的时间与救治时间均会缩短。
血压监测推荐意见:
(1)对于血压正常或偏高者,可采用无创自动血压连续监测,血压偏 低或血压波动较大者应在无创自动血压连续监测的前提下,定时手动测 量(A级推荐);
(2)入院首次测血压时,需监测对侧肢体血压值,当压差 >10mmHg, 密切监测血压的同时需要监测心率的变化(A级推荐);
(3)急性偏瘫患者侧卧位、平卧位与俯卧位均可作为测量下肢血压的 体位(B级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血管健康管理与脑卒中早期预防专家共识》要点脑血管病是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及生命的主要疾病,我国脑血管病近年在全死因顺位中已上升为第一位,1990至2013年,我国因脑卒中死亡导致生命年损失(YLLs)居首位的省从16个上升至27个。
因此,加强一级预防降低脑卒中发病率,是减轻其疾病负担的基本策略。
近年来我国脑卒中(急性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提出了“关口前移”的预防策略,但我国的卒中一级预防工作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认识脑血管健康的重要性,重视脑卒中预防的必要性,提高脑卒中风险评估与健康管理的可行性,将有力促进脑卒中的早期预防工作。
随着健康体检工作的普及,健康管理已经成为多种慢性病预防的重要路径。
就脑卒中而言,在从健康人、易患人群、高危人群发展到脑卒中患者的过程中,若能通过健康管理广泛开展早期预防工作,将会有力促进脑卒中危险因素群体暴露水平、发病风险和发病率的下降。
因此,撰写“脑血管健康管理与脑卒中早期预防专家共识”,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健康管理机构及相关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脑卒中早期风险评估,促进脑卒中预防“关口前移”。
一、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其治疗与控制(一)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分类1. 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低出生体重、种族、遗传因素等,这些因素通常被认为是无法控制或无法改变的危险因素。
2. 证据充分且可以控制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心房颤动、其他心脏疾病、血脂异常、无症状颈动脉狭窄、不合理的饮食与营养、缺乏身体活动、肥胖等。
3. 证据不充分或潜在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包括偏头痛、代谢综合征、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口服避孕药、绝经后激素治疗、睡眠呼吸紊乱、高凝状态、药物滥用、脂蛋白(a)水平增高、炎症和感染等。
(二)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治疗与控制1. 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脑卒中的风险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而上升。
高血压的治疗应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血压水平调整的目标值为<140/90 mmHg,降压药物应根据患者的特点和耐受性进行个体化治疗。
提倡家庭自测血压来改善血压控制水平。
2. 吸烟:吸烟不仅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同时也可能会增加其他危险因素的作用。
最有效的预防方式是不吸烟和尽量减少被动吸烟。
3. 糖尿病:糖尿病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使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增加数倍,大约2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脑卒中。
糖尿病患者的干预包括降低血糖、血压,调节血脂和抗血小板治疗。
4. 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房颤)是导致脑栓塞的主要原因,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增加4~5倍。
与阿司匹林相比,华法林治疗能使脑卒中发病降低9%(95%CI:22%~52%)。
新型口服抗凝剂包括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等。
现有的分析表明,新型口服抗凝剂是有效的,特别是对高危的心源性栓塞或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房颤患者应根据卒中的风险评估确定是否需要抗凝以及选用华法林或者新型口服抗凝剂进行治疗。
5. 其他心脏疾病:除房颤外,增加脑卒中风险的其他心脏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卵圆孔未闭和房间隔瘤、心脏肿瘤和大动脉粥样硬化等。
上述心脏病患者应在积极治疗和控制原发病的同时,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确定是否需要抗凝治疗。
6. 血脂异常: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但血脂水平与脑卒中的关系比较复杂。
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够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或高危患者的脑卒中风险,目前他汀类被广泛应用于血脂水平的调控。
7.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明显升高。
国内外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对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均有明确的建议:(1)推荐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筛查其他可治疗的脑卒中风险因素,进行合理的治疗并改变生活方式。
(2)脑卒中高危患者(狭窄>70%)在有条件的医院(围手术期脑卒中和死亡发生率<3%的医院)可以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
行CEA的患者,如无禁忌证,围手术期与手术后均建议服用阿司匹林。
(3)对慎重选择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狭窄>70%),在有条件的医院也可以考虑行预防性血管内支架成形术(CAS),但CAS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有效性尚未得到充分证实。
(4)对无症状颈动脉狭窄>50%的患者,建议在有条件的医院定期进行超声随访,评估疾病的进展。
8. 不合理饮食与营养:饮食与脑卒中发病风险有关联,荟萃分析发现水果与蔬菜的摄入与脑卒中发病风险呈显著的负相关。
大多数流行病学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表明,低钠和摄入较多的水果和蔬菜,有可能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9. 缺乏身体活动:虽然身体活动的总量或强度与脑卒中之间的关系仍然不确定,而且可能存在性别差异,但适量身体活动与脑卒中发病率下降之间的联系已经明确。
10. 肥胖:超重或肥胖可增加脑卒中事件的风险,尤其是增加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病风险已经明确。
对于超重或肥胖的个体,建议减重以降低血压及脑卒中风险。
11.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但目前关于复合B族维生素治疗是否能够降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脑卒中风险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12. 其他因素:尚未被充分证实或有可能控制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包括偏头痛、代谢综合征、饮酒、口服避孕药、绝经后激素治疗、睡眠呼吸紊乱、高凝状态、药物滥用、脂蛋白(a)水平增高、炎症和感染等。
治疗与控制这些危险因素是否能够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现有的研究证据还不够充分,但纠正与控制上述疾病状态无疑会有益于身心健康。
共识要点(1)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脑卒中危险因素;适量身体活动、合理膳食、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是维护脑血管健康,减少脑卒中发病风险的重要措施。
(2)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及早发现高血压、坚持合理治疗、实现降压达标至关重要。
糖尿病、房颤及其他心脏病、无症状颈动脉狭窄、血脂异常、肥胖等均是明确可改变的脑卒中危险因素,也应早发现、早治疗、早控制。
(3)积极发现和治疗高同型半胱酸血症、偏头痛、睡眠呼吸紊乱、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征、药物滥用、高凝状态、炎症和感染等危险因素有可能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二、脑卒中风险评估与高危人群筛查风险评估已经成为脑卒中一级预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脑卒中风险评估是从目标人群中筛查出脑卒中高危个体的过程,其作用在于:①提前识别人群中可从治疗性干预中获益的高危个体和只需进行单个危险因素治疗与控制的个体;②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指导一级预防用药;③提高被评估者对脑卒中的风险意识,自觉采取预防措施。
1. 弗莱明翰脑卒中风险预测量表(FSP):2. 心脑血管病风险计算器(CV risk calculator):3. 脑血管功能积分:4. 脑卒中风险测量计(Stroke Riskometer):5. 国内外其他心脑血管病风险评估工具:6. 脑血管病相关的常规体检项目:7. 脑血管临床评估:共识要点(1)风险评估已经成为脑卒中一级预防的重要手段。
有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个体均应进行脑卒中风险评估,其中主要目标人群为年龄≥40岁;特殊个体如:吸烟、有家族史者,应尽早进行风险评估。
(2)常用的风险评估工具包括:改良FSP、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计算器、脑血管功能积分以及脑卒中风险测量计。
国外的脑卒中风险评估工具应用于国人脑卒中风险评估最好先进行适用性调整。
(3)脑卒中高危个体可根据临床需要选用MRA、CTA、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等,必要时做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其他检查项目对脑血管进行进一步评估。
三、脑血管健康管理脑血管健康管理是指通过健康管理,维护脑血管健康的过程。
脑血管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在以中老年人群为主的目标人群中,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危险因素的治疗与控制,同时针对有危险因素的个体进行脑卒中风险评估,筛查出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治疗性干预和持续的脑血管健康管理。
(一)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的主要内容包括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心理平衡等5个方面。
1. 合理膳食:《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提出了适用于2岁以上健康人群的6条核心推荐。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2)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3)多吃蔬果、奶类、大豆。
(4)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5)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6)选择新鲜卫生的食物和适宜的烹调方式,保障饮食卫生。
2. 戒烟、限酒:吸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原则上也是唯一能够完全控制的致病因素。
对吸烟者应判断其是否患有烟草依赖并对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烟草依赖者戒烟常需依靠专业化的戒烟干预。
3. 适量身体活动:适量的身体活动有益于健康,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危险。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推荐:(1)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身体活动来降低脑卒中风险。
中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进行身体活动前,应考虑进行心脏应激检查,全方位考虑患者的运动限度,个体化制定运动方案。
(2)健康成人每周应至少有3~4次、每次至少持续40 min中等或以上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或其他有氧代谢运动等)。
4. 控制体重:我国超重和肥胖人数逐年增加,尤其是青少年,因此控制超重和肥胖是我国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重要内容。
在超重或肥胖者中,应通过减轻体重降低血压、调整血脂,以减少脑卒中风险。
5. 心理平衡: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中应重视心理问题的干预。
常见的心理障碍包括:焦虑、抑郁、惊恐发作、躯体化障碍、疑病症以及睡眠障碍等。
应重视对健康体检者心理障碍的筛查,注重对受检者的症状给予合理的解释,对焦虑和抑郁症状明显者应转诊至心理疾病专科门诊诊疗。
(二)危险因素治疗与控制危险因素治疗与控制是脑血管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
对于有危险因素的人群,应针对所有可控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的治疗与控制,针对潜在可控的危险因素选择适当的措施进行干预。
通过对危险因素的治疗与控制,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
与此同时,还应针对存在危险因素的人群进行风险评估,筛查出脑卒中高危个体进行治疗性干预。
(三)高危个体治疗性干预1. 抗血小板治疗:AHA/ASA 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均有明确的推荐如下:(1)不推荐阿司匹林用于脑血管病低危人群的脑卒中一级预防。
(2)对于无其他明确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证据的糖尿病或糖尿病伴无症状周围动脉性疾病(定义为踝臂指数≤0.99)的患者,不推荐阿司匹林用于脑卒中一级预防。
(3)在10年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为6%~10%的个体中,可以使用阿司匹林进行脑血管病预防。
对于10年心脑血管事件风险>10%的个体,强调使用阿司匹林预防脑血管病,其获益远超过风险。
(4)可以考虑阿司匹林用于预防慢性肾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45ml·min-1·1.73m-2)发生首次脑卒中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