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山西各县的光复情况一览
抗日战争中的山西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中的山西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山西地区形成了许多抗日根据地。
这些根据地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堡垒,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从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形成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对抗日斗争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形成背景抗日战争爆发后,山西地区迅速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前线。
山西地形复杂,山区众多,提供了很好的抵抗条件。
此外,山西地区的资源丰富,为根据地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同时,山西地区的广大农民和工人阶级积极响应抗日号召,自发组织起来,成为抗日斗争的中坚力量。
二、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发展过程山西抗日根据地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的发展,分别是初创期、发展壮大期和转型期。
在初创期,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刚刚开始,抗日武装只拥有有限的武器装备,面临着日本侵略军的强大压力。
但是,山西地区各个抗日组织团结起来,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
他们利用山岳地形优势,进行游击战争,有效地打击了日军,削弱了日军的战斗力。
随着战争的不断发展,山西抗日根据地逐渐壮大起来。
发展壮大期,山西抗日根据地面积扩大,百姓们的组织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根据地开始建立起农村革命政权,并进行土地改革、抗日教育等工作。
此时,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抗日情绪高涨,根据地的抗日斗争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
随着抗日斗争的推进,山西抗日根据地逐渐进入了转型期。
面对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根据地不得不进行转移。
但是,转移并没有削弱他们的斗志,相反,他们又在新的地区重新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经过多次转移和重新建设,山西抗日根据地在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山西抗日根据地对抗日斗争的影响山西抗日根据地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山西抗日根据地成为了抗日军民的堡垒,为抗日游击战争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在根据地内开展的土地改革、抗日教育等工作促进了农民的觉醒和团结。
最后,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为其他地区的抗日根据地提供了重要的示范和支持。
血染的土地

血染的土地——洛池渠洛池渠是清徐县西北山区的一个小山村,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年代,这个仅有二百来人的小村落,经过了血与火的洗礼,在清太徐抗战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一、清、太、徐三县抗日政府撤驻洛池渠1937年11月8日,日军入侵省城太原,同日,清、太、徐三县沦陷,阎锡山政权统治下的清源、太原、徐沟三县政府退守在洛池渠村,与当时的阎锡山退守吉县克难坡是一个道理。
洛池渠远离县城,四面环山,相对便于防守,故选择此村落脚。
时为国共合作时期,中共清太县抗日政府和清太徐国民政府合并成立清太徐抗日民主政府。
当时非中共直接领导,但有我党参与。
1938年1月到1938年6月,为中共清太县抗日政府和清太徐国民政府并存时期,1938年6月到1939年12月,为清太徐抗日民主政府存在时间,此阶段称“抗日民主政府”。
清源县政府驻武二发院内,县长史良相;太原县政府在龙王庙里;徐沟县政府在武九斤家。
财政科住武五狗家,监狱在武玉德院内;印钞室在武家祠堂。
乔效曾的黑头军骑兵住扎在老爷庙里。
三个县人员约200多人。
洛池渠一度成为清太徐地区国共合作抗日的中心。
1939年5月,洛池渠惨案发生,洛池渠抗日民主政府转移(杜里坪及其西边山地区),1939年12月,晋西事变,中共重新组建清太县抗日政府。
二、八路军烈士英灵与青山同在1944年于4月3日,第十八集团军一二九师十九团从晋东南向晋西北转移,途中通过百里封锁线的高白镇时,与敌发生激战。
团政委邵文斗、一营教导员廖叔茂、团宣传干事欧阳宣、团通讯参谋刘树春等英勇献身。
邵文斗为河南省光山县邵家湾村人,1929年参加本地童子团,1930年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入党,同年参加红军,经过土地革命和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斗争,曾任宣传部宣传队长、宣传干事、指导员、教导员、组织科长、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等职,牺牲时年仅26岁。
邵文斗等烈士牺牲后,我地方组织清三区区长郭建、书记刘国强协同部队在洛池渠村边山坡安葬了烈士遗体,并为烈士立碑。
1945年中苏军队张北会师及其战略意义

1945年中苏军队张北会师及其战略意义郎琦【摘要】摘要: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察哈尔和热河地区。
在长城沿线,晋察冀军区八路军所属部队与苏军纷纷会师,其中,“张北会师”是中国共产党军队与苏军的首次会师。
对张北会师的研究不仅关涉双方最早会师的时间与地点,更为重要的是张北会师的战略意义重大,它打通了延安与东北的通道,促进了党中央“向南防御、向北发展”决策的提出,为建立以张家口为中心的基本战略根据地提供了军事保障。
【期刊名称】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2)001【总页数】6【关键词】中苏军队;张北;首次会师;战略意义会师是独立行动的友军或盟军在战地的会合,其结果会对战局产生重要影响,如红军井冈山会师和会宁会师等。
会师有大小之分与先后之别,如红一、四方面军达维小会师之后便有懋功大会师。
此外,也有国际性的会师,如二战时期欧洲战场的易北河会师。
1945年8月,在远东战场,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积极向北发展,与苏联红军在张北首次会师,这次会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晋察冀军区八路军最早与苏军会师的地域与时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有东北抗联、八路军、新四军及华南各抗日纵队。
苏联出兵中国后,毛泽东与朱德致电斯大林:“中国解放区的一万万人民及其军队,将以全力配合红军及其他同盟国军队消灭万恶的日本侵略者。
”[1]并抽调八路军、新四军干部和军队挺进东北。
当时,苏军有“不能越过长城”的规定,进军范围仅限于东北及热河和察哈尔地区[2]4,这在参与中苏军队会师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回忆中多有提及①。
“不过长城”应源自雅尔塔协定,但文字中并未显现,“美苏通过雅尔塔协定实际上达成一种默契:外蒙和满洲是苏联的利益范围,而长城以南的其他中国地区在‘门户开放’政策的含义下,为美国的利益区”[3]。
既然“不过长城”是苏联方面的底线,那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只有在长城以外才可能达成与苏军的会师。
山西在抗日战争中的重大贡献

山西在抗日战争中的重大贡献“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山西人民,在山西这片古老而厚重的热土上,同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英勇顽强、坚韧不屈的斗争,创造性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承载起全民族抗战的希望,支撑了中国敌后抗战的战略全局,铸就了光耀千秋的太行精神,为夺取抗战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谱写了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
一、山西是八路军总部和三大主力师的所在地,支撑着中国敌后抗战的战略全局山西地势形胜、关山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日本侵略中国之初,就把山西作为进攻华北进而占领中国的战略目标。
全面抗战爆发后,党中央和毛泽东明确指出,“在山西全省创立我们的根据地。
”1937年9月,八路军第115师、120师、129师,分批东渡黄河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山西成为八路军总部和三大主力师的所在地,成为中国共产党指挥华北乃至全国抗战的“神经中枢”,成为反击日本侵略者的前沿阵地。
据统计,我国在1955年到1965年全国授衔的将帅中,有10位元帅、9位大将、42位上将、103位中将、8 38位少将共1002位开国将军,曾在山西参加抗战活动。
山西是全国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
从1937年底至1 938年初,八路军紧紧依托五台山、吕梁山、太行山和太岳山,先后创建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和晋西南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八路军坚持华北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战略依托。
在山西抗日战场上,八路军与其他抗日武装密切配合、英勇作战,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1938、1939年之交,遵照中央巩固华北的方针,八路军主力分兵挺进冀鲁豫平原和察绥广大地区,将抗日游击战争推展整个华北敌后区域,最终促成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第八章 抗战期间八路军部分战斗歼敌战果

中日史料对比抗战期间八路军部分战斗的战绩童屹立编著1、冯家沟战斗中方资料1937年10月15日,第115师独立团在山西省广灵县的冯家沟附近伏击日军第5师团运送2大队,毙伤日军100余人,缴获长短枪60余支,摩托车3辆,马300余匹,满载粮弹的大车120余辆。
我方伤亡13人。
[1]360日方资料昭和12年(1937年)10月25日,第4师团第2输送监视队代理队长林利男陆军辎重兵少尉向北支方面軍兵部监部报告:本队于昭和12年10月15日在察哈尔省广灵县南阁崖附近与有轻机枪和迫击炮的五六百敌人遭遇,激战2小时后援军赶到,击退敌人。
第4师团第2输送监视队当时现员计70名,在此战中战死23名(队长森下中尉以下20名,翻译3名),负伤6名。
[2]162、晋西北反围攻收复7县城战斗(日军称为河曲作战)中方资料1938年3月7至31日,八路军第120师和国民党军一部在山西省西北部的岢岚、宁武、神池、保德、五寨、偏关和河曲等7县境内与日军第26师团及第109师团一部交战。
歼日伪军1500余人,缴枪200余枝,炮1门、汽车14辆、马10余匹。
[1]367 日方资料河曲作战期间(1938年3月5日一4月1日),日军第26师团(参战部队为独立步兵第11、13联队及第26师团搜索队为基干的河曲支队)计战死105名,负伤240名。
[3]9(包括国民党军战绩)3、三井战斗中方资料1938年3月10日一11日,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主力2400余人于山西省岢岚县与日军第26师团独立步兵第11联队约800人交战,毙伤日军约300人,俘日军53人,缴获长短枪25枝,炮1门,马22匹,炮车7辆,我方伤亡345人。
(晋西北反围攻收复7县城战斗的一次战斗)[1]367日方资料1938年3月10至11日,日军一宫部队(第26师团独立步兵第11联队第1大队)在三井镇(五寨西南)附近与约1000名敌军交战,计战死16名,负伤66名。
[3]274、午城、井沟战斗中方资料1938年3月14至19日,八路军第115师直属部队和第343旅在山西省隰县、蒲县与日军第20师团、108师团各一部4000余人交战,毙伤日军1000余人,缴获长短枪200余支,轻重机枪10余挺,炮4门,骡马200余匹,击毁汽车69辆,我方伤亡500余人。
山西省泽州县大箕镇邓家庄抗日战争老四区的史料收集整理

抗日战争时期晉东县四区南庄史料收集整理(1943 年—— 1945年)邓家庄村位于山西省泽州县大箕镇15公里,属于太行山山脉地标东经112,83度,北纬35,52度,山高海拔800米河床底谷398米,在晋城市东南35公里处。
邓家庄村原名南庄村1982年在编写晋城地名录时因重名故更名为邓家庄,该村辖南庄,南掌,两棚河,尹滩四个自然村,原有耕地453亩,56户,234人村委驻南庄村,2000年撤乡并镇时河西乡与大箕乡合并,现归泽州县大箕镇管辖。
邓家庄山川广阔,分布六泉三河十八山,四庙九沟三十六掌,四面环山酷是太行山上的大天坑;南北是尧河沟,四十八盘山古商道;东西有九曲十八弯河道,可攀蹬道长沟西上四方古道畅通,山高险峻是历代屯兵聚将的兵家之地;抗日战争时期晋东县第四区南庄区分委,区公所就建立在这里,2012年由山西省政府确定邓家庄为抗日革命老区;2005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区是天然的地质森林公园。
据山西省晋城市城郊两区组织史资料1926-1987记载;民国29年初(公元1940年)日本侵略军站领晋城以后,公元1943年11月中共太行地区第八地委领导在晋城东部创建了晋沁,晋北,晋东三县;晋东抗日县政府先后驻柳口,东沟等地辖四个区:一区柳口,二区郭背,三区寨则,四区南庄;1945年5月增加府城,高都六个区分委;第四区区分委在陈华书记精心策划下,于民国三十二年年十月初在南庄村厚地院成立,第四区区公所在南庄村夏院成立区长赵连海,同时委任财粮徐鳯昆担任。
1943年12月赵区长遭日伪杀害后晋庙铺镇艾河掌村村长18岁的张生元带领十五岁的妹妹张小密来到南庄村,住在厚地院接任四区区长进行抗日工作,他们引领村民积极抗日自救为部队送军粮做军鞋,给抗日将士站岗放哨维护安全,组织老区人民积极抗日自救宣传;张生元区长1944年1月19日在十盆河村搞抗日工作于日伪军相遇抗战牺牲时年19岁;为了老区抗日战争胜利两位区长都献出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为抗日求解放立下了丰功伟绩,老区人民时刻纪念着您们,您们永远活在老区人民的心中,南庄人民世代缅怀永远弘扬您们舍己救国的精神,教育后一代勿忘历史。
抗战时期韩国光复军在西安的主要活动

抗战时期韩国光复军在西安的主要活动作者:李晓宁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8期【摘要】在陕西省图书馆特藏文献部古籍、近代阅览室的书库里收藏着韩国光复军的一些重要资料,如《光复》、《韩国青年》、《韩国光复军小史》、《韩国痛史》等。
笔者以这些资料为基础,为我们整理出了抗战时期韩国光复军在西安的主要活动轨迹。
【关键词】抗战时期;光复军;西安;主要活动韩国光复军,是在长期以来韩国反日光复运动、统一运动和武装斗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韩国三千万人民争取独立解放的中坚。
经在华韩国临时政府(全称为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组织筹备,1940年9月17日,在重庆嘉陵宾馆举行韩国光复军总司令部成立典礼,任命李青天任为总司令,发表宣言及告国内外韩人书。
该军“为隶属于韩国临时政府之军队,在临时政府未获得各国正式承认以前,由中国最高统帅蒋委员长统辖暨指挥”。
总部下辖支队,支队下设区队(分队),分赴山西、河北、绥远、山东、安徽、江浙等地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与中国军队并肩抗日作战。
1942年5月,另一支韩国在华的重要抗日武装力量、1938年10月在武汉建立的朝鲜义勇队并入,改编为光复军第一支队,原义勇队队长金若山任光复军副总司令。
1945年5月,该总部改隶韩国临时政府,但战时在中国境内之作战行动,仍受中国最高统帅部指挥。
抗战胜利后,该总部在美国压力下与韩国临时政府一并解散。
抗日战争时期,西安成为韩国光复军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
从1939年10月韩国临时政府“军事特派团”赴西安募兵,到1940年12月光复军总司令部迁驻西安(该总部1942年9月又迁回重庆),直至1946年夏韩国光复军第二支队全部撤离西安回国,韩国光复军在西安的活动历时六年半之久。
六年多来,韩国光复军从最初的百余人逐步发展壮大。
1939年10月,已迁到四川綦江(今属重庆)的韩国临时政府为了适应战时体制及进行独立战争,派遣军务部长曹成焕为首的“军事特派团”先期赴西安,在西安通济坊设立办事处,开展宣传动员,争取华北敌后的韩国同胞,招募韩侨青年入伍,以便为光复军的成立做好准备。
山西抗战故事

山西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许多英雄儿女在这里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尊严,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抗战故事。
以下是一些山西抗战故事:
1. 平型关大捷:1937 年 9 月 25 日,八路军在平型关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 115 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
2. 夜袭阳明堡:1937 年 10 月 19 日夜,八路军第 129 师第 769 团以一个营的兵力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毁伤敌机 20 架,歼日军 100 余人,创造了步兵打飞机的经典战例。
3. 百团大战:1940 年 8 月至 1941 年 1 月,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
由于参战兵力达 105 个团,故称“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这些故事只是山西抗战历史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的英雄事迹和感人故事值得我们去了解和铭记。
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坚韧,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训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战争中山西各县的光复情况一览
阳高县:1945年8月24日八路军雁北军区副司令员罗文仿率筑四十八团一部及县大队包围县城。
25日,日军撤走,伪警察投降,县城解放。
(阳高县政协、县志编办)
天镇县:日本投降后,天镇由张如山、柴云山,韩振江为首的五百余伪军占领。
1945年9月7日冀察军区第十三军分区所属第七团,第二十团、独立团和天阳支队包围天镇城,韩振江被击毙,柴云山被炸伤。
张如山于8日晨逃走,天镇解放。
(天镇县政协王子英)
大同县:1945年9月1日,晋绥军北区司令楚溪春率骑兵第四师三千余人,接收了伪政权。
(大同市政协张全成)
怀仁县:1945年9月,日军全部撤离,第二战区接收了怀仁县政权。
(怀仁县政协周子君)
广灵县:1945年9月,日军撤走,广灵收复。
(广灵县政协) 浑源县:1945年9月7日,我县支队及民兵千余人包围县城。
10月11日,晋察冀军区四纵队四旅和雁北军区十二团围攻县城。
12日晨发起总攻,伪军司令汪子和、日酋大松被击毙,铃木受伤被俘,伪县长马良图落网,全城解放。
(王道和、王秀)
山阴县:1945年8月,伪政府向阎锡山部队投降,日军携械撤回大同。
(山阴县政协)
左云县:1945年8月18日,日军撤往大同。
伪县长朱文清和伪警察队长自称"反正",驻守待命。
8月24日,自称"晋北挺进军总司令"的乔日成部占领左云,8月29日,八路军第三十二团攻入城内。
(左云县政协文史组)
灵邱县:1945年3月31日,在晋察冀军区第六团和灵邱民兵的打击下,日军全部撤出灵邱县境。
(灵邱县政协五光恩、县志办公室李清贵整理)
右玉县:1945年8月16日,伪县长阎大本随日军撤往大同,由托和清游击队收复县城。
(右玉县志办曹满劳)
应县:1945年8月23日,日军参事官植村嘉太郎率部撤回大同。
县城为国民党地方武装乔日成占领。
(应县政协文史办公室)
平鲁县:1945年8月18日解放。
(平鲁县政协)
朔县:1945年8月下旬与阎军共守朔县。
张家口、大同、绥远的日军及侨眷两,三万人也从大同来到朔县,直到秋后北同蒲铁路修复通至太原时,日军才从朔县撤至太原。
(朔县政协副主席高士英)
繁峙县: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日军除一个班外,其余均分批撤走。
12月,第二战区长官部派祝秉钧接管了繁峙县政权。
(繁峙县政协、县志编办)
代县:1945年9月3日,阎锡山的军政人员进驻。
(代县政协郭钰整理)
宁武县:1945年8月,日军大部撤回崞县。
9月间,阎锡山派王维纪、王成来宁武受降。
(宁武县政协鲍希消)
崞县:1945年8月26日,阎锡山派员接收了伪政权,由王崇文任县长。
(原平县政协,注:崞县现改称原平市,市政府驻原平,原崞县城现称崞阳镇。
)
平定县:1945年8月日军投降,阎锡山派焦光三接任县长。
(张慾杰)
寿阳县:1945年9月上旬阎锡山派杨象升等人接管了县政权。
(靳尚功整理)
昔阳县:1945年8月21日,日军在我方武装力量的追击下,退到平定县城,昔阳得到解放。
(政协昔阳县委员会)
忻县:1945年9月1日,晋绥军补充一团入忻,全县收复。
(李文林)
榆次县:1945年日本投降后,太行二分区派人到榆次,抗日县政府成立了以王泽为主任的受降委员会,高曾率群众进城宣传胜利消息。
9月15日,阎军接管了榆次县城。
(榆次市政协文史办)
太谷县:1945年8月16日,阎锡山的第八行政区领导组随同北区总司令楚溪春部第三十七团进入太谷城,17日接管日伪县政府。
(太谷县政协丈史办杨文忠)
太原市:1945年8月12日,阎锡山令楚溪春率骑兵军向太原进发。
15日,先头部队抵小店镇,当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
降。
30日晚,阎锡山到达太原。
(太原市政协傅绪昌)
清源县:1945年9月13日,日伪县长李其瑞摇身一变,说他是阎锡山派来的,接受了日军的投降,并把日伪警备队改名为爱乡团。
(清徐县县志办公室)
祁县:1945年8月17日,晋绥军彭毓斌部接管了县政权。
(曹思荣整理)
交城县:1945年8月,日军百余入撤回太原,县城由晋绥军接管(交城县政协师以文、燕居谦)
平遥县: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平遥收复。
(李祖、石生泉)
盂县:1945年8月25日拂晓日军五百余人借大雾掩扩,出逃,被我军在玉盘山歼灭一部。
盂县城回归人民手中。
(盂县政协办公室)
徐沟县:1945年8月10日,阎军第四十师师长张宏,率部进入徐沟城。
8月20日,乔效曾率太汾区挺进支队二百多人,进入徐沟接管政权。
第一任县长是社德。
(清徐县志办,注:徐沟县今并于清源县,合称清徐县。
)
根据上述
共产党军队1945年8月15日前收复:灵邱县共产党军队1945年8月15日后收复:阳高县、天镇县、浑源县、右玉县、昔阳县、盂县、榆次县(后被国民党军占领)国民党军队1945年8月15日前收复:徐沟县(后被共军占领)国民党军队
1945年8月15日后收复:左云县(后被共军占领)、大同县、怀仁县、山阴县、应县、朔县、繁峙县、代县、宁武县、崞县、平定县、寿阳县、忻县、太谷县、太原市、清源县、祁县、交城县无具体记录:广灵县、平鲁县、平遥县、
从山西省的县志看出,1945年8月15日前,山西大部分县城还在日军手上。
日军投降后,共军和国民党部队才瓜分了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