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换血中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
新生儿换血术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新生儿换血术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新生儿换血术是指在新生儿期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新生儿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下降,或存在严重的贫血、黄疸等情况时,通过手术方式将患儿体内的血液更换为新鲜血液的一种治疗手段。
如下:一、新生儿换血术的适应症1. 严重的贫血,血红蛋白水平低于60g/L。
2. 严重的黄疸,血清胆红素水平高于342μmol/L。
3. 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等遗传性血液病。
4. 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需要手术治疗。
5. 严重的感染,需要通过换血来清除体内的毒素。
二、新生儿换血术的禁忌症1. 严重的心脏疾病,如心力衰竭、严重的心律失常等。
2. 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呼吸衰竭等。
3. 严重的感染,无法控制。
4. 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
5. 对换血术使用的血液制品过敏。
三、新生儿换血术的术前准备1. 完善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型、血清胆红素、凝血功能等。
2. 影像学检查,如心脏超声、腹部B超等。
3. 术前谈话,向家长解释换血术的必要性、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
4. 准备换血所需的器材和药品,包括血液制品、输血器、注射器、急救药品等。
四、新生儿换血术的术中处理1. 患儿取仰卧位,进行全身麻醉。
2. 建立静脉通道,确保输血顺利进行。
3. 按照预定的换血速率进行输血,一般每小时换血10-20ml/kg。
4. 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
5. 观察输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如发热、过敏、溶血等。
6. 术中给予患儿充分的保暖,防止低体温。
五、新生儿换血术的术后处理1. 继续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如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
2. 监测血常规、血清胆红素、凝血功能等指标,了解换血效果。
3. 给予患儿适当的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
4. 观察患儿是否有输血相关的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等。
5. 家长教育,指导家长如何护理换血后的患儿,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新生儿换血疗法及护理

血制品准备
2. 确定所需换血量。
(1) 双倍量换血:血型不合所致高胆红素血 症,所需血量=2×80ml×kg,胆红素 的换出率46~48.9%。 (2) 单倍量换血:凝血缺陷病、败血症等, 在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的换出率 28.75%。 (3) 部分换血:RBC增多症、贫血。 静脉血Hct>0.65,Hb>220g/L可诊断, 换血指征静脉血Hct在0.65~0.70之间, 临床有症状者。
血制品准备
1. 血制品选择
(3) Coomb ,s试验阴性的高胆红素血症、败 血症等用Rh及ABO血型均与婴儿相同全 血。 (4) 献血员应经血库筛选(除外G-6-PD缺乏, 镰状RBC贫血)。同族免疫溶血病时献 血员应与母血清及婴儿血作交叉配合。 (5) 去白细胞血(低度放射杀WBC/去WBC滤 器)换血,国内的报道尚少,主要担心白 细胞下降影响机体防御功能,导致感染。
• 对自行吮奶好的患儿,可用软奶嘴(奶嘴 孔不宜过小)缓慢喂哺,对于不能自行吮 奶的患儿可采用鼻饲。每次喂哺后要白轻 拍患儿背部,以防止呕吐。
换血术后的护理
• 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最初每30min测量 1次,共测4次,以后每1h测1次,必要时 吸氧 • 换血后定测血糖,以便及时发现低血糖期 及进纠正。
全自动换血装置
肝素盐水(30ml/h)
输液泵2
输液泵1
100ml/h+30ml/h
废血瓶
/large/infant-jaundice.jpg
换血步骤
4. 换血前、后作血培养、肝功、血生化、 胆红素、血糖、血常规,换血中检测 血气、血电解质。 5. 检测血压、血氧饱和度并记录呼吸、 心率、体温、尿量、每次进出血量等 各项临床参数。根据血压调节抽注的 速度(血压偏高时多抽少注,血压偏 低时多注少抽)。
新生儿溶血换血疗法护理

新生儿溶血换血疗法护理一、目的:换血(exchange transfusion)疗法是患儿严重溶血时抢救生命的重要措施。
通过换血可达到换出致敏红细胞和血清中的免疫抗体,阻止继续溶血;降低胆红素,防止核黄疽发生;纠正溶血导致的贫血,防止缺氧及心功能不全。
计划:1.物品准备(l)血源选择:Rh血型不合应采用Rh血型与母亲相同,ABO血型与患儿相同(或抗A、抗B效价不高的0型)的供血者;ABO血型不合者可用0型的红细胞加AB型血浆或用抗A、抗B效价不高的O型血。
换血量为150-180ml/kg体重(约为患儿全血量的2倍),应尽量选用新鲜血,库血不应超过3天。
(2)药物:10%葡萄糖液1袋、生理盐水2袋、苏打、10%葡萄糖酸钙1支、肝素1支、10%苯巴比妥1支、并按需要准备急救药物。
(3)用品:静脉留置针、注射器及针头(20ml的20副,lml、2ml、5ml的各3~4副)三通管2个、心电监护仪1台、远红外线辐射保温床1张、干燥试管数支、绷带、夹板、皮肤消毒用物、换血记录单等。
2.环境准备应在手术室或经消毒处理的环境中进行,室温保持在26~28 度。
3.护士准备(l)掌握换血指征;①母婴有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产前确诊为溶血病。
②出生时有胎儿水肿,明显贫血(脐带血Hb<12Og/L);血清胆红素在足月儿>342umol/L(20mg/dl),早产儿体重在1500g者>256nmol/L(15mg /dl),体重1200g者>205umol/L(2mg/dl)③凡是有核黄疸早期症状者。
(2)了解病史,诊断、出生日龄、体重、生命体征及一般状况。
估计换血过程常见的护理问题,操作前戴口罩、术前洗手、穿手术衣。
4.病人准备:进行静脉输液,术前1/2小时肌注苯巴比妥,患儿在辐射式保暖床上仰卧,静脉留置针打上。
【目的】换血(exchange transfusion)疗法是患儿严重溶血时抢救生命的重要措施。
新生儿换血

新生儿换血(一)换血指征如溶血患者积极光疗失败,TSB水平在4-6小时内下降达不到1-2mg/dl (17-34umol/L),或TSB水平上升速率在48小时内达到25mg/al (428umol/L) 就需考虑换血。
溶血病伴有贫血和胎儿水肿的病例,如有早期核黄疸的征象,也应予以换血。
目前比较公认的对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可参考2004年美国儿科学会推荐的换血参考标准(图17-6-2).根据体重及孕周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指征见表17-6-4及表17-6-5.(二)换血的方法与步骤1.血源选择:Rh血型不合应采用Rh血型与母亲相同,AB0血型与患儿相同的血源;ABO血型不合者可用0型的红细胞加AB型血浆的混合血;其他罕见血型溶血应根据具体的血型抗体类别来决定血源,其他原因高胆红素血症可选用与患儿同型血(表17-6-6)。
2.换血前准备(1) 核对换血知情同意书,并有家长签字。
(2)物品准备:带有辐射的远红外台、心电监护仪、氧气设备、吸引装置、输液输血加温器、竖式输液泵x2、横式输液泵x2、电子秤、一次性注射器、输血器、10%GS500ml ,0.9%NaCl 250ml ,体温计、三通接头、留置针、无菌手套等。
(3)环境准备:换血操作应在手术室或经消毒处理的环境中进行。
(4)患儿准备:术前停喂奶一次,并抽出胃内容物以防止呕吐。
置患儿于远红外台,给予必要的约束,烦躁的患儿遵医嘱给予镇静剂镇静。
选择合适的外周血管,建立2个静脉通道(常规补液输血)和1个动脉通道(出血),动脉条件差的患儿可用大静脉通道替代动脉通道。
传统方法为通过脐血管换血,近年越来越多地采用周围血管换血,并可根据患儿脐带保留情况及周围血管置管难易情况,将脐血管与周围血管组合应用。
不同使用方法各有优缺点(表17-6-7)。
(5)实验室检查:换血前、中、后抽取血标本,送检生化、血气分析、血糖等以判断换血效果及病情变化。
(6)换血量的计算:新生儿血容量的2倍,换血量为150~180ml/kg。
新生儿换血术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流程

新生儿换血术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流程新生儿换血术是在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溶血症、严重败血症、红细胞增多症、药物过量急性中毒、DIC、血友症等疾病中应用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然而,换血术也可能带来一些并发症,如感染、空气栓塞、血栓栓塞、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低血钙、低血糖等。
为了确保换血术的成功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流程。
一、换血术前的准备1.1 认真鉴定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确保输血安全。
1.2 以输同型血为原则,避免输血反应。
1.3 血库的血存储不得超过21天,不要加温,保证血液质量。
1.4 为了预防输血反应,在输血的前15min内速度要慢,每分钟约20~30滴,如无输血反应,可按医嘱进行输血。
1.5 患者在输血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尿量、反应,是否有烦躁不安、腰痛等症状。
二、换血术中的并发症及处理2.1 感染:严格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2.2 空气栓塞:在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发绀、胸痛等症状,一旦发生空气栓塞,立即停止输血,给予吸氧,必要时行心肺复苏。
2.3 血栓栓塞: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四肢疼痛、肿胀、皮肤颜色改变等症状,一旦发生血栓栓塞,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抗凝治疗,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2.4 心律失常:密切观察患者心电监护,一旦发生心律失常,立即停止输血,给予相应的心律失常处理。
2.5 心力衰竭: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咳嗽、乏力等症状,一旦发生心力衰竭,立即停止输血,给予相应的抗心力衰竭治疗。
2.6 低血钙、低血糖: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抽搐、意识障碍等症状,一旦发生低血钙、低血糖,立即停止输血,给予相应的钙剂、葡萄糖治疗。
三、换血术后的护理3.1 继续光疗或输注白蛋白,以降低胆红素水平。
3.2 持续监测生命体征、SpO2、尿量,每小时测血压一次共四次并记录,注意有无出血倾向、水肿、惊厥、低血钙、低血糖的发生。
3.3 观察动脉穿刺处有无出血、渗血及肿胀,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
新生儿换血的护理要点

新生儿换血的护理要点一、定义换血疗法(exchange transfusion)是通过来自1名或多名供血者的红细胞和血浆,替换受血者大部分甚至全部的红细胞和血浆,以换出致敏红细胞和血清中的免疫抗体,阻止继续溶血,降低未结合胆红素,使之降低到安全水平,防止核黄疸发生。
二、换血目的1.降低未结合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2.换出致敏红细胞和血清中的免疫抗体,阻止溶血并纠正贫血。
三、换血步骤(一)换血前准备1.环境准备换血宜在手术室内或清洁环境中进行,室内温度维持在24~26℃。
2.药物准备提前双人核对血浆或红细胞悬液、生理盐水、肝素盐水、急救备用药品等。
3.器械准备脐静脉插管、三通开关、注射器、容器(盛放废血)、静脉切开包、标本试管等。
4.患儿体位及术前处理将患儿放置在远红外保暖床上,取仰卧位,暴露手术部位,将四肢用夹板棉垫绷带固定,换血采用脐静脉。
患儿术前停喂奶1次,防止呕吐,肌注苯巴比妥10mg/kg 使其保持安静。
准备心电监护仪,以便手术中进行监测。
5.换血开始前将注射器、导管等放入肝素生理盐水内(200ml生理盐水加肝素6~8mg)湿润,三通开关接好备用;若用库血时,将血瓶置于室温下复温,保持在27~37℃之间,血袋外加温时,水温不能超过37℃,防止溶血。
(二)换血步骤1.先以每分钟10ml速度抽血,再以同样速度注入等量血液,如此交替进行。
2.换血过程中监测心率和呼吸,每30分钟测血压1次。
3.在换血过程中,若推注遇较大阻力,可用少量含肝素的生理盐水注入。
4.准确记录每次抽出和注入的血量、时间、心率、血压、用药、换血故障等。
每15分钟记录呼吸,心率1次。
5.换血开始和结束时各采血1次,分别测定血清胆红素、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钙、血糖、以了解换血效果及预防低血糖。
必要时测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血浆总蛋白及电解质。
(三)换血量和速度换血量为新生儿全部血容量的2倍,新生儿血容量通常为80~90ml/kg,因此,换血量为160~180ml/kg.双倍血容量换血可换出85%~90%的致敏红细胞,降低循环血中50%~60%的胆红素和抗体。
新生儿换血中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

新生儿换血中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摘要】新生儿换血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但在进行这一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常见的护理问题。
其中包括新生儿换血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和护理措施。
为了提高护理质量,我们必须严格遵守预防措施,确保换血过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在新生儿换血的护理工作中,护士们需要充分了解可能发生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处理。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新生儿换血的护理工作,并对如何进行护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实践中,护理人员要时刻牢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确保新生儿换血过程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新生儿换血简介、新生儿换血中常见护理问题、新生儿换血后的并发症、新生儿换血的注意事项、新生儿换血后的护理措施、新生儿换血的预防措施、新生儿换血的护理工作总结1. 引言1.1 新生儿换血简介新生儿换血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技术,指的是将新生儿体内异常血或异常红细胞置换为正常的供体血或红细胞。
新生儿换血通常用于治疗新生儿多种血液系统疾病,如溶血性疾病、先天性溶血性贫血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新生儿体内的红细胞数量减少、质量下降,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换血可以有效地帮助新生儿恢复正常的血液环境,缓解症状,提高生存率。
新生儿换血需要专业的护理和细致的操作,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和新生儿的安全。
在进行新生儿换血前,护士需要对新生儿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查清血型、准备好适当的供血品、定位好输血线路等。
在换血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监测新生儿的生命体征,随时注意新生儿的各种反应和并发症。
新生儿换血后,护理工作也十分重要,包括合理安排新生儿的饮食、睡眠、情绪等,以促进新生儿尽快康复。
新生儿换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护理工作必须得到重视和严格执行,以确保新生儿的安全和康复。
在日常工作中,护士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为新生儿换血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2. 正文2.1 新生儿换血中常见护理问题1. 换血过程中的穿刺和插管问题:在新生儿换血过程中,需要进行静脉穿刺和插管,这一过程需要非常小心和细致。
新生儿换血疗法

新生儿换血疗法一、护理评估1、评估患儿精神反应、皮肤颜色及胆红素值的结果。
2、评估患儿是否出现胆红素脑病早期症状。
3、评估患儿是否具备换血指征。
二、护理措施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感染。
2、严格执行三查十对及双人核对制度。
3、操作时要求动作轻柔熟练,抽血不顺利时,应首先检查置管位置以及是否堵塞,切忌用力推注,以免损伤血管。
4、对低体重儿、病情危重者速度宜慢。
5、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尿量及全身反应,注意保暖,必要时给氧吸入。
6、换血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黄疸消退情况,如有呼吸不规则、双吸气、呻吟等异常现象,及时与医生联系,采取抢救措施。
7、换血后根据情况保留动脉留置针,不超过72小时。
三、健康指导要点告知家属换血的目的,取得家长配合。
四、注意事项:1、开始换血前必须稳定患儿,换血后必须密切监护,换血过程中必须详细记录每次进、出血量及液量,并记录生命体征、尿量。
2、不能仓促进行,速度太快会影响效果及导致严重并发症,患者不稳定时停止或减慢换血速度。
3、操作暂停时应将插管内以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换血后每隔半小时测量生命体征,共测四次,以后改每两小时一次,共测四次。
观察心功能情况。
5、换血后四小时内每隔1-2小时测一次血糖,以及时发现低血糖。
6、如系高胆红素血症,换血后应每4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当其复跳至342umol/L,考虑再次换血。
7、术后3-7天内每1-2天验血常规一次,当Hb<100g/L时需输与换入血型相同的浓缩红细胞。
8、注意切口感染及出血。
9、如病情稳定,换血后8小时开始喂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换血中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
作者:陈开永刘照平代红燕熊露
来源:《中外医疗》2014年第18期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换血中常见的护理问题以及应对措施,为新生儿换血护理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350例新生儿换血患儿的病例资料,总结新生儿在换血中常见的护理问题,并探讨相应的临床护理措施。
结果换血前患儿总胆红素为(502.48±51.23)umol/L,换血后总胆红素为(232.43±21.53)umol/L ,换血前后总胆红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新生儿换血;护理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c)-0158-02
换血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目前多采用输血泵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放血端用24G留置针做动脉穿刺置管,穿刺成功后接三通管[1]。
目前,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护理工作。
该院积极地寻找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从而有效地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2]。
该研究回顾性总结分析该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350例新生儿换血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分析新生儿在换血中常见的护理问题,并探讨相应的临床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在选取收治的350例新生儿换血患儿,其中男184例,女166例,患儿日龄为6 h~13 d。
换血前均认真向家属交代换血过程中的风险及部分病人在换血后仍存在胆红素脑病发生的危险,经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字后进行换血。
1.2 血源选择与换血方法
1.2.1 血源选择对ABO溶血病及其他原因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选择O型洗涤红细胞加AB型新鲜冰冻血浆,对Rh溶血病的患儿选择Rh血型同母亲,ABO血型同患儿的红细胞及新鲜冰冻血浆。
血量换150~180 mL/kg进行。
我科一般采用的是红细胞2~3 U加新鲜冰冻血浆150~200 mL。
1.2.2 换血方法首先做好换血前准备工作,将患儿置于预热好的婴儿辐射保暖台上,选择要进行穿刺的动静(三颗)脉并进行穿刺,确定穿刺成功后静脉端连接好要输入的血液及输血装置;动脉端先用5 mL注射器接留置针进行回抽。
必要时可注入含肝素钠1U/mL的生理盐水0.3 mL(此量为静脉留置针内容量,通过血液流通可排出体外,基本不进入患儿体内)。
注射
前一定要先抽回血,切勿将血凝块推回动脉内以免引起不良后果[3]。
然后连接好放血装置及肝素生理盐水,开始换血,输血端2通道(红细胞、血浆按照一定比例:2~3:1)和排血端均由输血泵控制速度。
动静脉输入、换出均保持匀速、同步,换血速度开始设定2 mL/min,大约120 mL/h,开启输血泵和排血泵,观察输血和排血管道是否通畅,并观察患儿生命体征无异常,10 min后调整输血泵的速度为20 mL/5min ,大约240 mL/h,每换血100 mL输注10%葡萄糖酸钙1 mL,在换血过程中匀速由另一静脉通道泵入。
当血袋最后留约30~50 mL 血(根据急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情况而定)直接输入,停止换血,避免导致贫血。
1.3 护理问题及对策
1.3.1 常见的护理问题①穿刺困难。
由于新生儿幼小,动脉穿刺存在很大的难度。
②动脉留置针脱出。
如果动脉留置针未能牢固固定,在患儿哭闹或躁动不安时容易导致留置针脱出。
③发生感染。
如果换血操作未严格按无菌要求操作,由于环境污染容易造成患儿术后出现败血症。
④患儿四肢抽搐、发抖。
对新生儿进行换血,容易造成一系列不良反应,如低血钙、低血糖、血钾异常等。
⑤患儿心血管功能出现异常。
库血中钾的含量过高以及输入低温的库血,换出与输入的血量不完全同步,容易导致患儿心血管功能出现异常[4]。
1.3.2 护理对策①加强操作技能的培训。
首先从新护士的培训开始,由操作能力强的老师讲解一些操作技巧,加强自身的训练,逐渐掌握穿刺的能力,更好的为患儿服务,减轻患儿的痛苦。
②保持患儿安静。
可以将患儿放置在已预热好的婴儿辐射保暖台上,患儿的体温应该维持在36.5~37℃,环境的相对湿度维持在55%~65%。
对于体重
1.4 评价指标
治疗前后检测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换血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结果,换血治疗前、后血电解质及贫血程度。
同时观察患者术后败血症、贫血、抽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使用t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该研究的350例进行换血的患儿均未出现术后感染败血症、贫血、抽搐,其中有4例患儿换血过程中因输入与换出不同步,造成先兆心力衰竭,上述患儿经过及时的抢救处理后转危为安。
所有患儿住院期间均得到相应的治疗及护理后出院。
2.1 患儿换血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变化情况
换血前患儿总胆红素为(461.56±140.23)umol/L,换血后总胆红素为(232.43±21.53)umol/L ,换血前后总胆红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34,P
2.2 换血治疗前、后血电解质及贫血程度的比较
由表2可知,换血纠正了患儿由于溶血导致的严重贫血,换血前后患儿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压积极血钾浓度的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患儿换血前后血电解质及贫血程度比较
■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大多数是由于新生儿胃肠道和肝脏功能不健全,肝脏吸收胆红素功能下降,或者胆囊排泄胆汁减少,导致新生儿胆红素在体内循环重复吸收导致的胆红素增高[3,5]。
上述各种原因都会引起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的升高,当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升高到一定程度后,可能引起患儿胆红素脑病等严重疾病。
换血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目前多采用输血泵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2]。
陈伟贤[6]等研究表明,28例换血患儿均无发生术后感染败血症,28例患儿换血治疗后,临床效果好,痊愈出院。
该研究中有4例患儿换血过程中因输入与换出不同步,造成先兆心力衰竭,由于实施严密的护理监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抢救后上述4例患儿转危为安。
由于新生儿依从性差,无自主表达能力,所以在护理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从而影响换血的治疗效果。
该研究显示,采用相应的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术中密切观察病情并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是保证新生儿换血过程顺利完成的关键,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提高临床护理的能力;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应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尽量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裴玉芳,张连军,张红,等. 外周动静脉换血术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观察与护理(附 25 例报告)[J]. 哈尔滨医药, 2013(1): 82-83.
[2] 尹丽娟,倪凤霞,郑玉婷,等. 细节管理在新生儿双管同步换血术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 健康必读, 2013, 12(2).
[3] 李杨燕.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应用换血疗法的临床护理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10(30): 667-668.
[4] 李新茹,徐瑞峰. 新生儿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 24 例护理问题及对策[J]. 现代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0(12): 21-22.
[5] 陈娟,钟林英. 29 例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的护理[J]. 当代护士:学术版, 2013 (3中旬刊): 68-69.
[6] 陈伟贤,吕艳梅. 新生儿换血中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J]. 蛇志, 2009, 21(1): 71-72.
(收稿日期:201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