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发光试剂研究新进展

合集下载

生物发光及化学发光研究及应用进展

生物发光及化学发光研究及应用进展

分别从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角度回顾近年来生物发光和化学发光领域的研究进展。

其中有关生物发光基础研究的进展主要包括:新的生物发光物种及生物学意义的发现,发光蛋白和底物的结构及发光机理的揭示等。

生物发光的应用研究则包含了活体组织内部特定物质成像、生物传感器、病原体快速检测、生物芯片、细菌总数快速测定、免疫及基因标记分析、报告基因、细胞毒性测定、细胞内外Ca2+浓度测定等。

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反恐战争中与生物恐怖有关的烈性病原体快速筛查,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的应用,以及国际空间站中空气污染物的实时快速监控。

而化学发光基础研究的进展主要集中于化学发光机理的研究及新型发光底物的合成。

化学发光的应用研究进展则体现在与色谱技术联合应用测定化学污染物,以及神经毒剂和农药残留的快速现场筛查方面;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均相免疫及基因分析方法。

另外,基于发光检测的生物芯片技术中微粒(液态)编码点阵的出现,新兴光电检测器件的问世,以及互联网上光生物学信息资源的逐渐丰富也是令人可喜的进展。

1 生物发光1.1 基础研究进展自从萤火虫发光系统被揭示以来,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已经被发现存在发光现象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昆虫、蠕虫、水母、乌贼、鱼类、虾类等总共约有700多个物种,涉及17个门,其中绝大部分生活在海洋,特别是深海,有报道说在海平面数百米以下大部分的物种都具有生物发光现象。

这些发光生物大部分为自身表达发光蛋白,而某些鱼类则利用共生菌发光。

生物发光的波长范围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可见光区域。

发光对于动物的主要意义包括求偶、觅食、防御、进攻等,有人认为细菌发光可能也属于一种自身保护机制,目的在于消耗细胞内过多的氧化性物质。

近年来,发现许多物种发光强度、波长和闪烁频率的变化具有其特定的含义,说明生物发光也许是生物个体间相互交换信息的一种手段。

同时,观测该发光现象的变化将给我们提供许多关于物种迁徙繁殖,生态环境及气候变迁,乃至海洋潮汐及地球化学变化等信息,因此国外许多学者投入力量开展了部分海域生物发光现象的宏观观测和调查,提出了影响其变化的有关因素,并建立了相关的数学模型。

化学发光诊断试剂盒原理和进展

化学发光诊断试剂盒原理和进展

A+B → C*, C* → C+hv 该发光反应的化学发光强度取决于翻译的速度dp/dt和反应的化学发光量子效率( ΦCL ) ICL(T)= ΦCLdp/d 式中ΦCL可表示为:ΦCL=Φr+Φf,其中Φr为生成激发态产物的量子效率,Φf 为激发态产物分子的发光量子效率,对于一定的化学发光反应, 为一定值;其反应速度可按质量作用定律表示出与反应体系中物质浓度的关系。因此,通过测定化学发光强度就可以测定反应体系种某种物质的浓度,原则上讲,对任何发光反应,只要反应是一级或假一及反应,都可以通过上式进行化学发光定量分析。化学发光分析测定的物质对象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物质是化学发光反应中的的反应物;第二类物质是化学发光反应中的催化剂,增敏剂或抑制剂;第三类是偶合反应中反应物,催化剂,增敏剂等。这三类物质还可以通过标记方式来测定人们感兴区的其他物质。这就夸大了化学发光分析的应用范围。
1887年 Redziszewski首次报道了络吩碱(lophine,2,4,5-三苯基咪痤)在碱性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发出黄金设色的光———人为的化学发光……
1
2
化学发光的特点
1。灵敏度高,如用荧光素酶和磷酸三腺苷(ATP)的发光反应,可测定2*10-17mol/L的ATP,即可检测一个细胞中的ATP含量。
1.自身化学发光反应
化学发光反应,按反应机理可分成自身化学发光,敏化化学发光,偶合反应化学发光,电致化学发光反……
01
是指被测物质为反应物直接参与化学反应,利用自身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激发产物分子的光辐射。可用反应式表示为:
02
A+B → C*+D, C* → C+hv
03
这类化学发光反应最多和最普遍,多数有机物分子在液相中的化学反应属于这一类型

2024年化学发光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化学发光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化学发光市场发展现状引言化学发光是一种通过化学反应产生光的现象,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本文旨在介绍化学发光市场的发展现状,包括市场规模、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市场规模化学发光市场在过去几年里取得了快速增长,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市场需求增加:随着工业和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对高性能发光材料的需求日益增加,推动了化学发光市场的扩大。

2.技术创新:化学发光技术不断创新,提高了产品的性能和品质,满足了市场需求,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发展。

3.成本下降: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规模效应的发挥,化学发光产品的制造成本逐渐下降,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化学发光市场在过去五年里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相似的增长趋势,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应用领域化学发光技术在多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生命科学化学发光在生命科学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用于生物标记、蛋白质分析、细胞成像等。

例如,荧光素酶(Luciferase)被广泛用于基因表达分析,其反应发光的特性使得分析更为敏感和准确。

医疗诊断化学发光技术在医疗诊断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如体外诊断试剂盒和免疫分析等。

化学发光产生的稳定且强烈的荧光信号,为快速、准确的诊断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环境监测化学发光技术在环境监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水质分析、大气污染监测等。

其高灵敏度和选择性使得化学发光成为一种理想的环境监测手段。

安防领域化学发光技术在安防领域有广泛应用,如指纹检测、荧光防伪等。

其独特的荧光特性使得化学发光成为一种高效可靠的安防技术。

发展趋势1.新技术的应用:近年来,有机发光材料、量子点技术等新兴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化学发光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自动化和智能化:市场对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化学发光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并降低了人工干预的风险。

3.环保要求: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市场对环保型化学发光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

2024年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市场发展现状引言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是一种应用于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仪器设备,能够准确、快速地测量和分析生物样本中的各种生物分子。

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市场在过去几年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是由于其在临床诊断、生命科学研究和药物开发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探讨。

技术进步促进市场发展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的市场发展得益于技术的不断进步。

随着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的发展,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在检测灵敏度、分析速度和自动化程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新型的发光免疫分析仪不仅能够同时检测多种生物分子,而且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更快的分析速度。

此外,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的自动化程度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应用领域广泛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在临床诊断、生命科学研究和药物开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临床诊断中,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可以用于检测血液和尿液样本中的生物标志物,以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

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可以用于分析细胞、蛋白质和基因等生物分子,帮助研究人员揭示生命的奥秘。

在药物开发中,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可以用于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研究,为新药的研发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市场竞争激烈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市场竞争激烈。

目前,市场上有多家知名厂商提供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产品,如Roche、Siemens和Abbott等。

这些厂商凭借自己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在市场上取得了较好的业绩。

与此同时,一些新兴企业也纷纷加入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市场,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策略,争夺市场份额。

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的产品不断升级,价格也逐渐趋于合理,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发展。

市场前景与挑战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化学发光技术发展趋势

化学发光技术发展趋势

化学发光技术:发展趋势与挑战一、化学发光技术概述化学发光技术是一种基于化学反应产生光子的技术,其原理是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能够激发分子至激发态,当这些分子返回到基态时,会以光子的形式释放出能量。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化学发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分子诊断、药物研究、环保检测等诸多领域。

二、化学发光技术的应用领域与发展趋势1. 分子诊断:化学发光技术为分子诊断提供了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快速简便的检测手段。

例如,利用化学发光技术可以检测DNA、RNA和蛋白质等生物分子,为肿瘤、传染病和遗传病等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持。

2. 药物研究:化学发光技术可用于药物的合成、代谢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例如,通过化学发光技术可以追踪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吸收和排泄情况,有助于新药的开发和优化。

3. 环保检测:化学发光技术可用于环境监测,如水体、土壤和大气中污染物的检测。

该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各类有害物质。

三、化学发光技术的创新发展1. 新型化学发光试剂盒开发:随着临床和科研的需求日益增长,开发新型化学发光试剂盒已成为研究热点。

例如,针对特定疾病的生物标志物,设计研发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的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盒,可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

2. 更高灵敏度与分辨率的仪器设备:为了提高化学发光技术的检测限和空间分辨率,研发新型的高灵敏度、高分辨率仪器设备至关重要。

例如,通过采用先进的光学系统和高灵敏度探测器,提高现有化学发光成像设备的性能。

3. 临床试验及成果转化策略:加强化学发光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研究,通过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同时,建立与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和产业界的紧密合作,推动化学发光技术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4.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化学发光技术中的应用:借助人工智能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深度学习算法,对化学发光数据进行模式识别和预测性分析。

例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大量的医学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化学发光分析法综述

化学发光分析法综述

化学发光分析法综述化学发光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光的检测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生光的发射,利用发光强度与待测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化学发光分析法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综述化学发光分析法的原理、方法和应用研究进展。

化学发光分析法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两类:化学发光增强原理和化学发光自身原理。

前者基于化学反应中发光物质的生成和增强,如钒酸盐-含氮化物体系中产生的荧光;后者则是通过一些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产生发光,如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增白剂和催化剂的发光作用。

化学发光分析法的方法包括化学发光法、电化学发光法和光生发光法。

其中化学发光法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其步骤通常包括试剂的制备、反应条件的优化、发光体系的选择和测量装置的设计。

电化学发光法则是利用电化学反应中产生的电流转化成光信号进行检测。

光生发光法是利用光照射样品后产生的催化剂发光进行分析。

在应用研究方面,化学发光分析法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生物芯片技术结合化学发光分析法可以用于检测DNA序列、蛋白质和细胞等。

此外,化学发光分析法还可以用于检测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如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

食品安全是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化学发光分析法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残留、添加剂和毒素等。

近年来,一些新的发展和研究方向也出现在化学发光分析法中。

例如,利用纳米材料和纳米光子学的原理,可以制备出高灵敏度、特异性的化学发光探针。

此外,不断提高化学发光分析方法的自动化程度,可以实现高通量的分析和测量。

同时,与其他分析技术的结合,如质谱技术和色谱技术,也是当前的研究重点。

综上所述,化学发光分析法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化学发光分析法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应用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扩展。

荧光素电化学发光、化学发光新体系的性能及应用研究

荧光素电化学发光、化学发光新体系的性能及应用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荧光素电化学发光、化学发光新体系的性能及应用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分析化学指导教师:***2001.5.1r荧光素电化学发光、化学发光新体系的性能及应用研究郯鹄:甚摘要本论文分为两部分:综述和研究撒告。

第一*U分综述J’核瞍f0感器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建立了荧光索【乜化学发光新体系和荧光素化学发光新体系,分别应用于研究家兔体内的铜代谢过程、药物溶小过程和测定尿液flI球酸禽{It。

,f核酸是一类生物大分子,在蛋白质的合成和_j!!【传tl·起着重婴作川。

饮酸传撼\器。

特别是DNA传感器的研制引起广泛关注。

DNA传感器一般以Ⅲ定化的单链DNA为分子识别物质,对目标DNAJ}段(靶序列)进行识j:;|J,通过一定的捻测手段进行检测。

根据检测方法的不同,可将核艘传感器分为王炎:光学核f{ff传感器、电化学核酸传感器和压电核酸传感器。

光学核艘传感器和【【}化学核陂{々撼器一般需要有杂交指示剂,而压电核酸传感器”,以不婴杂交指,Ji刺。

在光学核酸传感器的研制中,采用过的检测办法柯符种荧光法,农ifJi等离r体共振法、化学发光法、电化学发光法等,j玎+J二刚定化探钊。

的越质仃光纤、择种活化膜、电极等。

在电化学核酸传感器的tJF;Nq',采『fJ过的检测方法仃择利t伏安法、电导法、阻抗法、电位法、计时法等。

堆I乜核艘传感器则fl】来愉测DNA的杂交、DNA和蛋白质的交互作用、DNA和药物的交互ft-'Jt】、DNA和烷坫化试剂的作用、光对DNA的损害等.本文还对基因芯片的研究进展进行r评述。

儿引用文献67篇。

首次发现,在碱性条件下,荧光素及其衍生物2,7一二氯荧光索、四澳荧光索、四氯四碘荧光素在铂阳极表面有电化学发光行为。

详细考察了激发}U位、Pll值、表面活性剂浓度、内外重原子效应对电化学发光的影响,比较了q三化学发光r光谱和荧光光谱。

同时,发现铜离子对该电化学发光反应有傩化作『1J,从而增敏电化学发光,基于此,建立了测定铜的新方法,常见的余属离子对测定无干扰。

诊断试剂化学发光产品的磁珠分离(两篇)2024

诊断试剂化学发光产品的磁珠分离(两篇)2024

引言概述:诊断试剂化学发光技术是一种常用于医学检测领域的方法,其准确性和灵敏度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而在这个过程中,磁珠分离是一项关键的步骤,能够有效地将目标分子与废液进行分离。

因此,本文将详细介绍诊断试剂化学发光产品的磁珠分离的相关技术和方法。

正文内容:一、磁珠分离技术的原理和分类:1. 磁珠分离技术的原理:磁珠分离技术是通过将特定功能的磁性颗粒(即磁珠)与目标分子结合,利用外加磁场的作用将目标分子从样品中分离出来。

2. 磁珠分离技术的分类:根据磁珠的性质和用途,磁珠分离技术可以分为两类,即手动磁珠分离和自动化磁珠分离。

手动磁珠分离通常需要手工操作,适用于小规模实验室;而自动化磁珠分离则利用磁珠分离仪器,能够实现高通量的分离。

二、常用的磁珠分离方法:1. 静态磁珠分离法:静态磁珠分离法是最常用的磁珠分离方法之一,它通过在样品中加入特定功能的磁珠,利用磁场的作用将磁珠与目标分子结合,然后通过磁力的作用将磁珠分离出来。

2. 动态磁珠分离法:动态磁珠分离法是一种更高效的分离方法,它通过在磁珠上施加交变磁场来增加磁珠与样品的接触,从而提高分离效率。

3. 磁流体分离法:磁流体分离法是一种基于磁性流体的磁珠分离方法,它利用可控的磁性流体将磁珠与目标分子结合,然后通过磁场的作用将磁珠分离出来。

三、磁珠分离技术在诊断试剂化学发光中的应用:1. 样品前处理中的磁珠分离:在诊断试剂化学发光过程中,样品前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磁珠分离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地将目标分子从样品中分离出来,避免了杂质对检测结果的干扰。

2. 分子筛选中的磁珠分离:诊断试剂化学发光产品中常常需要对大量的分子进行筛选,磁珠分离技术可以通过对磁珠表面修饰特定配体,实现对目标分子的高选择性分离。

3. 标记物的磁珠分离:在诊断试剂化学发光中,常常需要对目标分子进行标记,磁珠分离技术可以通过在磁珠表面引入特定标记物,实现对目标分子的高灵敏度分离。

4. 多因子检测中的磁珠分离:磁珠分离技术可以通过调整磁珠的性质和结构,实现对多个因子的同时检测,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化学发光试剂研究新进展作者:林旭聪, 郭良洽, 谢增鸿作者单位: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福州,350002刊名: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英文刊名:WORLD SC1-TECH R & D年,卷(期):2004,26(4)被引用次数:6次1.P Tomas.M Carmen.T Virginia High -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 andquantification of citric, lactic, malic,oxalic and tartaric acids using a post - column photochemieal reaction and chemiluminescence detection[外文期刊] 20042.Zhao Lixia.Li Baoxin.Zhang Zhujun Chemiluminescent flow - through sensor for automated dissolution testing of analgin tablets using manganese dioxide as oxidate[外文期刊] 2004(2-3)3.J A Razumovitch.D. Fuchs.G. N. Semenkova Influence of neopterin on generation of reactive species by myeloperoxidase in human neutrophils[外文期刊] 2004(1)4.Rilo I.Takashi H Direct determination of plasma endothelin by chemiluminescence enzyme immunoassay 19965.Helen rry J. K Influence of different luminol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emiluminescence reaction in human neutrophils[外文期刊] 19956.D I Metelitxa.A. N. Eryomin Enhanced chemiluminescence in the oxidation of luminol and an isoluminol cortisol conjugate by hydrogen peroxide in reversed micelles[外文期刊] 19927.陈国南.张帆化学发光与生物发光理论及应用8.J Ishida.S Sonezaki.M yamaguchi Determination of Dexamethasone in Plasma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Chemiluminescence Detection[外文期刊] 19939.J Ishida.T Yakabe.H Nohta6 - Aminomethyl phthalhydrazide as a highly sensitive chemiluminescence derivatization reagent for 5 - hydroxyindoles in liquid chromatography 1997(02)10.T Yakabe.J Ishida.H Yoshida.H. Nohta,Determination of 5- Hydroxyindole - 3 - acetic Acid in Human Urine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Chemiluminescence Detection[外文期刊] 2000(5)11.H Yoshida.R Nakao.H Nohta5 - Amino - 4 -sulfanylphthalhydrazide as a chemiluminescence derivatization reagent for aromatic aldehydes in liquid chromatography[外文期刊] 200012.Ishida Junichi.Takada, Maki.Yakabe Chemiluminescent Properties of Some Luminol Related Compounds [外文期刊] 199513.S Kazumi.Gang Deng.U. Tamano Benzothiazole derivatives as substrates for alkaline phcsphatase assay with fluorescence and chemiluminescence detection[外文期刊] 1995(6)14.H Nohta.T Yukizawa.Y Ohkura.ct al Aromatic glycinonitriles and methylamines as pre - column fluorescence derivatization reagents for catecholamines 199715.M Yamaguchi.H Yoshida.H Nohta Luminol - type chemiluminescence derivatization reagents for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200216.H Yoshida.R. Nakao.H. Nohta Chemiluminescent properties of some luminol - related compounds (Ⅲ) [外文期刊] 2000(3)17.O M Steijger.D A Kamminga.A Brummelhuis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luminol - based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detection: Determination of histamine[外文期刊] 199818.J Ishida.N. Horike.M. Yamaguchi Determination of maprotiline in plasma by high- performance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chemiluminescence detection[外文期刊] 199519.J Ishida.N Horike.M Yamaguchi6 - Isothio - - cyanatobenzo[g]phthalazine - 1,4 (2H,3H) - dione asa highly sensitive chemiluminescence derivatization reagent for amines in liquid chromatography 199520.H Yoshida.R Nakao.T Matsuo4 - (6,7 - Dihydro - 5,8-dioxothiazolo[ 4, 5 - g] phthalazin - 2 - yl) benzoic acid N hydroxysuccinimide ester as a highly sensitive chemiluminescence derivatization reagent for amines in liquid chromatography[外文期刊] 200121.H Yoshida.K. Ureshino.J. Ishida Chemilumineacent properties of some luminol related compounds (Ⅱ)[外文期刊] 1999(1-3 Feb)22.H Yoshida.K Ureshino.J Ishida6 - [ N - ( 3 -Propionohydrazino) thioureido] benzo [g] -phthalazine - 1,4 (2H,3H) - dione as a Derivatization Reagent for Fatty Acids in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Chemiluminescence Detection[外文期刊] 199923.H Masahiko.T Kazuhiko.N Riichiro Compact detection cell using optical fiber for sensitization and simplification of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 chemiluminescence detection[外文期刊] 199924.H Silvaieh.M Schmid.O. Hofstetter Development of enantioselective chemiluminescence flow- and sequential injection immunoasasys for α - amino acids[外文期刊] 2002(1-3)25.陈扬.陆祖宏发光标记分析及其在核酸检测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化学通报 2001(9)26.尹东光.贺佑丰.刘一兵几种主要化学发光物质的发光性能及其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体系[期刊论文]-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02(04)27.Keith Smith.Zhaoqiang Li.Jing - Jing Yang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novel chemiluminescent biological probes[外文期刊] 2000(3)28.R Wilson.H. Akhavan Tafti.R. DeSilva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Determination of 2,6 -Difluorophenyl10- Methy- lacridan - 9 - carboxylate[外文期刊] 200129.Ana M Garcya - ura Gamiz - Gracia.Willy R D erivatization of biomolecules for chemiluminescent detection in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外文期刊] 2003(1)30.William J Cooper.Jeffrey K. Moegling.Robert J. Kieber A chemiluminescence method for the analysis of H2O2 in natural waters[外文期刊] 200031.L J Krick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chemiluminescence[外文期刊] 200332.Maciej Adamczyk.Yon- Yih Chen.Jeffrey R LinkerMediated Modulation of the Chemiluminescent Signal from N10 -(3 - Sulfopropyl) - N - sulfonyl - acridinium - 9 - carhoxamide Tracers[外文期刊] 2000 33.Ana L P Nery.Dieter Wei.Luiz H.Catalania Studies on the Intramolecular Electron Transfer Catalyzed Thermolysis of 1,2-Dioxetanes[外文期刊] 200034.W Nobuko.N.Yasuhiro.Y.Takahiro Fluoride-induced chemiluminescent decomposition ofdioxetanes bearing a siloxyaryl moiety to produce an alkyl arylketone as an emitter[外文期刊] 2003(26)35.W Adam.D. Reinhardt.C. R, Sahamoller From the firefly bioluminescence to the dioxetane - based ( AMPPD )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a retroanalysis[外文期刊] 1996(11)36.I Takeshi.U.Yohko.T.Ryoh Synthesis and Chemiluminescent Property of the Novel 1, 2-Dioxetanes Containing an Acridane-10-acetate Moiety as the Luminophore and Trigger Unit[外文期刊] 1997(05)37.W Adam.I Bronstein.A V Trofirmov Solvent - Cage Effect (Viscosity Dependence) as a Diagnostic Probe for the Mechanism of the Intramolecular Chemically Initiated Electron - Exchange Luminescence (CIEEL) Triggered from a Spircadamantyl Substituted Dioxetane[外文期刊] 1999(5)38.M Matsumoto.J.Murayama.M.Nishiyama Synthesis of 1-(3-tert-butyldimethyl-siloxy) phenyl-5,5-dimethyl-2,7,8-trioxabicyclo [ 4. 2. 0 ] octanes: new dioxetanes giving high chemiexcitation yields in thermolysis and in fluoride-induced CIEEL-decay[外文期刊] 2002(8)39.M Matsumoto.T.Sakuma.N.Watanabe Synthesis of bicyclic dioxetanes bearing a 3-hydroxy-4-isoxazolylphenyl moiety:new CIEEL-active dioxetanes emitting light with remarkable high-efficiencyin aqueous medium[外文期刊] 2002(49)40.M Matsumoto.T.Ishihara.N.Watanabe Synthesis of Thermally Stable 1,2-Dioxetanes Bearing a Phenylethenyl or a Phenylethynyl Moiety and their Base-Induced Decomposition[外文期刊] 1999(24)41.W Nobuko.K.Hiasko.A.Mitsunori Synthesis of 3, 3-Diisopropyl-4-methoxy-4-( siloxy-2-naphthyl)-1,2-dioxetanes and their F-Induced Chemiluminescent Decomposition[外文期刊] 1999(22)42.N Watanabe.H.Suganuma.H.Kobayashi Synthesis of 3-Alkoxy-3-awl-4,4-diisopropyl-1,2-dioxetanes and their Base Induced Chemiluminescence[外文期刊] 1999(14)43.N Kenichiro.Y Hiromi.K Naotaka Evaluation of lophine derivatives as chemiluminogens by a flow -injection method[外文期刊] 1995(01)44.O Al- Dirbashi.J. Qvarnstrom.K. Irgum Simple and sensitive high -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ic determination of methamphetamines in human urine as derivatives of 4 - (4,5 -diphenyl- 1H - imidazol - 2 - yl) benzoyl chloride, a new fluorescence derivatization reagent[外文期刊] 199845.N Kenichiro.F. Yuriko.N. Rie Fluorescence and Chemi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Newly Developed Lophine Analogues[外文期刊] 1998(1-3)46.N Kuroda.R Shimoda.M Wada Lophine derivatives and analogues as new phenolic enhancers for the luminol - hydrogen peroxide- horseradish peroxidase chemiluminescence system[外文期刊] 2000(1-2) 47.H Okamoto.M.Owari.M.Kimura Preparation of a crownether-modified lophine peroxide as a guest-sensitive novel chemiluminophore and modulation of its chemiluminescence by metal cations[外文期刊] 2001(42)48.吴风武.何治柯.罗庆尧化学发光分析新进展[期刊论文]-分析测试学报 2000(01)1.安宏.孙文平.赵斌化学发光试剂光泽精的合成方法研究[期刊论文]-黑龙江医药2000,13(3)2.穆小静.夏之宁.Mu Xiaojing.Xia Zhining化学发光试剂的结构修饰及化学发光性能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化学通报(印刷版)2009,72(3)3.李满秀.代燕云.LI Man-xiu.DAI Yan-yun分析用荧光试剂在我国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化学试剂2005,27(9)4.范春蕾.温珍昌.FAN Chun-lei.WEN Zhen-chang药物分析中常用的化学发光试剂及其应用进展[期刊论文]-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1)1.胡骥.李在均.宋启军新型溴代芳烃苯并噻唑类发光试剂的合成及光谱性能研究[期刊论文]-化学试剂 2008(5)2.聂菲.吕九如铁氰化钾-钙黄绿素化学发光体系测定酮替芬的研究[期刊论文]-化学学报 2007(20)3.胡骥.李在均.宋启军新型芳基苯并噻唑类发光试剂的合成及光谱性能[期刊论文]-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4)4.化学发光联用技术在兽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进展[期刊论文]-分析科学学报 2005(5)5.廖素兰某些抗生素及激素的化学发光行为研究和其分析应用[学位论文]硕士 20056.谢志鹏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在维生素类化合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本文链接:/Periodical_sjkjyjyfz200404018.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