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生理——生理学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生理实验报告8

生理实验报告8

实验八:人体指压、心电、心音同步描记肱二、肱三头肌肌电图张博伦 131140046一.实验目的:1.心脏生理学五个要点:支架、结区、平台、闰盘、横管2.了解心电、心音的关系3.了解心电图的原理二.实验原理:1.心电:心脏周围的组织和体液都能导电,因此可将人体看成为一个具有长、宽、厚三度空间的容积导体。

心脏好比电源,无数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变化的总和可以传导并反映到体表。

在体表很多点之间存在着电位差,也有很多点彼此之间无电位差是等电的。

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生物电的变化,这些生物电的变化称为心电。

2.心音:心音是由于心动周期中心肌收缩、瓣膜启闭、血液流速的改变等因素引起的机械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通过周围组织传到胸壁,用听诊器在胸壁能直接听取心音。

一般可以听到2个心音,即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在某些健康儿童和青少年也可以听到第三心音。

第一心音音调较低(音频为25~40 Hz),持续时间较长(0.12 s),声音较响,由房室瓣关闭和心室肌收缩振动所产生。

因房室瓣的关闭与心室收缩开始几乎同时发生,第一心音是心室收缩的标志.其响度和性质变化,常可反映心室肌收缩强、弱和房室瓣膜的机能状态。

第二心音音调较高(音频为50 Hz),持续时间较短(0.08 s),较清脆,主要由半月瓣关闭产生振动形成。

由于半月瓣关闭与心室舒张开始几乎同时发生。

因此第二心音是心室舒张的标志,其响度常可反映动脉压的高低。

3.心电图:心肌细胞膜是半透膜,静息状态时,膜外排列一定数量带正电荷的阳离子,膜内排列相同数量带负电荷的阴离子,膜外电位高于膜内,称为极化状态。

静息状态下,由于心脏各部位心肌细胞都处于极化状态,没有电位差,电流记录仪描记的电位曲线平直,即为体表心电图的等电位线。

心肌细胞在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大量阳离子短时间内涌入膜内,使膜内电位由负变正,这个过程称为除极。

对整体心脏来说,心肌细胞从心内膜向心外膜顺序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变化,由电流记录仪描记的电位曲线称为除极波,即体表心电图上心房的P波和心室的QRS波。

生理学心电图实验报告

生理学心电图实验报告

生理学心电图实验报告
《生理学心电图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心电图的变化,了解心脏的电活动特征,探索心脏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实验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进行实验,使用心电图仪器记录心脏电活动,包括心跳频率、心脏节律和心脏电压等指标。

同时,引导志愿者进行不同运动强度的活动,观察心电图的变化。

实验结果:在静息状态下,心电图呈现出稳定的心跳频率和规律的心脏节律。

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心跳频率和心脏电压均呈现出相应的增加趋势。

在运动后,心电图逐渐恢复至静息状态,心跳频率和心脏电压逐渐减小。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心电图反映了心脏的电活动特征,包括心跳频率、心脏节律和心脏电压等指标。

运动对心电图有明显影响,体力活动会导致心跳频率和心脏电压的增加,而休息状态下则呈现出稳定的心电图特征。

这些结果有助于我们了解心脏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为心脏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实验结论:通过生理学心电图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心脏的电活动特征,以及运动对心电图的影响。

这些结果为我们认识心脏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心脏疾病,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贡献。

体验心脏的实验报告(3篇)

体验心脏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心脏的结构与功能;2. 掌握心脏生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3. 通过实验观察心脏的跳动,感受心脏工作的过程。

二、实验原理心脏是人体循环系统的核心器官,主要由心肌组成,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心脏的跳动是通过心脏节律性收缩和舒张来实现的,从而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流动。

本实验通过观察心脏的跳动,了解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蟾蜍或青蛙一只;2. 实验器材:手术器械、蛙板、蛙心夹、计算机采集系统、张力传感器、支架、双凹夹、秒表、滴管、培养皿(或小烧杯)、纱布、棉线、任氏液。

四、实验步骤1. 暴露动物心脏取蟾蜍(或青蛙)一只,双毁髓(毁髓要彻底)后背位置于蛙板上(或蜡盘内)。

一手持手术镊提起胸骨后方的皮肤,另一手持金冠剪剪开一个小口,然后将剪刀由开口处伸入皮下,向左、右两侧下顿角方向剪开皮肤。

将皮肤掀向头端,再用手术镊提起胸骨后方的腹肌,在腹肌上剪一口,将金冠剪紧贴体壁向前伸入(勿伤及心脏和血管),并沿皮肤切口方向剪开体壁,剪断左右乌喙骨和锁骨,使创口呈一倒三角形。

一手持眼科镊,提起心包膜,另一手用眼科剪剪开心包膜,暴露心脏。

2. 观察心脏用眼科镊轻轻提起心脏,观察心脏的结构,包括心房、心室、瓣膜等。

然后,用蛙心夹固定心脏,连接计算机采集系统和张力传感器,记录心脏的跳动情况。

3. 观察心脏的跳动观察心脏的跳动,注意心房和心室的收缩与舒张过程,记录心脏跳动的频率和节律。

4. 分析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了解心脏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心脏跳动的频率和节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心脏结构观察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心脏主要由心房和心室组成,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膜连接,瓣膜的作用是防止血液逆流。

心脏的跳动是通过心肌的收缩和舒张来实现的。

2. 心脏跳动观察通过计算机采集系统和张力传感器,我们记录了心脏的跳动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心脏的跳动频率和节律稳定,符合正常心脏的工作状态。

3.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心脏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心脏跳动的频率和节律。

模拟实验生理学实训报告

模拟实验生理学实训报告

通过本次模拟实验生理学实训,使学生了解人体生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掌握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同时,通过实验加深对生理学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环境实验地点:生理学实验室实验器材:生理学实验台、生理信号记录仪、生理实验装置、生理学实验教材等。

三、实验原理生理学实验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重要手段。

通过模拟人体生理现象,观察生理指标的变化,揭示生理过程的内在联系。

本次实验主要模拟人体心脏、血管、神经等系统的生理功能。

四、实验内容1. 心脏生理实验(1)观察心脏搏动:使用生理信号记录仪,记录心脏搏动曲线,分析心率、心律等指标。

(2)心脏收缩力实验:观察心脏收缩力与后负荷的关系,分析心脏收缩力的影响因素。

2. 血管生理实验(1)观察血管收缩与舒张:使用生理信号记录仪,记录血管收缩与舒张曲线,分析血管舒缩机制。

(2)血管阻力实验:观察血管阻力与血管半径的关系,分析血管阻力的影响因素。

3. 神经生理实验(1)观察神经传导:使用生理信号记录仪,记录神经传导速度,分析神经传导机制。

(2)神经兴奋性实验:观察神经兴奋性与刺激强度的关系,分析神经兴奋性的影响因素。

1. 实验前准备:熟悉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完好。

2.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生理指标的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3.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心脏生理实验结果:(1)心率:在实验过程中,心率稳定在60-100次/分钟范围内。

(2)心律:在实验过程中,心律规则,无早搏、房颤等异常现象。

(3)心脏收缩力:随着后负荷的增加,心脏收缩力逐渐减弱。

2. 血管生理实验结果:(1)血管收缩与舒张:在实验过程中,血管收缩与舒张曲线明显,说明血管具有收缩与舒张功能。

(2)血管阻力:随着血管半径的减小,血管阻力逐渐增加。

3. 神经生理实验结果:(1)神经传导:在实验过程中,神经传导速度稳定在50-100m/s范围内。

生理学实验实验报告总结(3篇)

生理学实验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生理学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加深对生理学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实验技能,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生理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了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内容1. 神经反射实验- 实验目的:观察和分析神经反射的基本现象,了解反射弧的组成和功能。

- 实验方法:采用小鼠作为实验动物,通过电刺激法刺激坐骨神经,观察肌肉的收缩反应。

- 实验结果:成功观察到电刺激坐骨神经后,肌肉出现明显的收缩反应,证实了神经反射的存在。

2. 血压测量实验- 实验目的:学习血压测量的原理和方法,了解血压的正常范围及其生理意义。

- 实验方法:使用血压计对实验动物进行血压测量,并记录血压数据。

- 实验结果:成功测量了实验动物的血压,结果显示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3. 呼吸生理实验- 实验目的:观察和分析呼吸运动的基本规律,了解呼吸系统的生理功能。

- 实验方法:通过观察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以及肺容积的变化,分析呼吸运动的机制。

- 实验结果:观察到呼吸肌的规律性收缩和舒张,以及肺容积的变化,证实了呼吸运动的规律性。

4. 消化生理实验- 实验目的:观察和分析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了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 实验方法:通过观察消化液的分泌和消化器官的活动,分析消化系统的生理过程。

- 实验结果:观察到消化液分泌的增加和消化器官的活动增强,证实了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

三、实验过程1. 实验前准备:了解实验原理,熟悉实验器材,做好实验记录表格。

2. 实验操作: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实验安全和数据记录。

3. 实验观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实验数据。

4. 实验结果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四、实验结果分析1. 神经反射实验:通过电刺激坐骨神经,成功观察到肌肉的收缩反应,证实了神经反射的存在。

2. 血压测量实验:血压测量结果显示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实验动物的生理状态良好。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报告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报告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报告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是医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中重要的实验之一。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解剖和观察人体器官结构及其功能,加深对人体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理解和认识。

实验一:心脏解剖心脏是人体循环系统的重要器官,本次实验通过解剖猪心,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

首先,我们观察到心脏由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组成,其中心房主要接收血液,心室主要泵送血液。

其次,我们还观察到心脏内有心腔和心瓣膜,心腔分为左右两个,分别与左心房和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相连。

心瓣膜则分为二尖瓣和三尖瓣,分别位于左心房和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起到防止血液回流的作用。

实验二:肺解剖肺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本次实验通过解剖猪肺,观察肺结构和功能。

首先,我们观察到肺由左右两个肺叶组成,每个肺叶内有许多小叶,每个小叶内有许多肺泡。

其次,我们还观察到肺内有支气管和肺动脉、肺静脉等血管,支气管将气体输送到肺泡,肺动脉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输送到肺部,肺静脉将含有氧气的血液输送到心脏。

实验三:肝解剖肝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本次实验通过解剖猪肝,观察肝结构和功能。

首先,我们观察到肝由左右两个叶和胆囊组成,肝内有许多小叶,每个小叶内有许多肝细胞。

其次,我们还观察到肝内有肝动脉和门静脉,门静脉将含有营养物质的血液输送到肝脏,肝动脉将含有氧气的血液输送到肝脏。

肝脏的主要功能是合成和分解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脂肪、糖类等,同时还有解毒、贮藏和产生胆汁等重要作用。

实验四:肾解剖肾是人体泌尿系统的重要器官,本次实验通过解剖猪肾,观察肾结构和功能。

首先,我们观察到肾由皮质和髓质组成,皮质和髓质内有许多肾小球和肾小管。

其次,我们还观察到肾内有肾动脉和肾静脉,肾动脉将含有氧气的血液输送到肾脏,肾静脉将含有废物的血液输送出去。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排泄体内废物和过多的水分,同时还有调节电解质平衡、维持酸碱平衡等作用。

本次实验通过解剖和观察人体器官结构及其功能,深入了解人体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对于医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生理学离体心脏实验报告

生理学离体心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离体心脏灌流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观察Na+、K+、Ca2+及肾上腺素(Adr)、乙酰胆碱(ACh)、乳酸对离体心脏活动的影响。

3. 掌握生理学实验技能,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二、实验原理离体心脏灌流法是将心脏从生物体内取出,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适宜的环境中,通过改变灌流液的成分,观察其对心脏活动的影响。

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及收缩性,都与钠、钾及钙等离子有关。

外源性给予去甲肾上腺素或乙酰胆碱可产生类似心交感神经或迷走神经兴奋时对心脏的作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青蛙、常用手术器械、蛙板(或蜡盘)、蛙心夹、计算机采集系统、张力传感器、支架、双凹夹、双针形露丝刺激电极、滴管、培养皿(或小烧杯)、棉线、任氏液、0.65%NaCl、2%CaCl2、1%KCl、1:10000肾上腺素、1:10000乙酰胆碱、3%乳酸。

2. 实验仪器:BL-420生物信号分析系统、张力换能器、铁支台、试管夹、蛙类手术器械、蛙心插管、滴管、大烧杯、棉线、双凹夹、滑轮。

四、实验步骤1. 斯氏蛙心插管法:一只青蛙,双毁髓后背位置于蜡盘中,按前面的方法暴露心脏。

仔细识别心脏周围的大血管,在左主动脉下方穿一线,于动脉圆锥下方穿线,将心脏拉出。

2. 心脏插管:将蛙心夹固定在支架上,将心脏放在蛙心夹上,用棉线将心脏与蛙心夹固定。

将蛙心插管插入左心室,用生理盐水冲洗心脏,排除空气。

3. 灌流液准备:分别配制任氏液、0.65%NaCl溶液、2%CaCl2溶液、1%KCl溶液、1:10000肾上腺素、1:10000乙酰胆碱、3%乳酸溶液。

4. 灌流实验:将心脏置于灌流槽中,通过灌流泵将灌流液以一定流速(如5ml/min)灌流心脏,同时用计算机采集系统记录心脏的收缩活动。

5. 观察并记录以下指标:(1)在正常灌流液条件下,记录心脏的收缩频率、收缩幅度。

(2)分别加入Na+、K+、Ca2+、肾上腺素、乙酰胆碱、乳酸,观察并记录心脏的收缩频率、收缩幅度。

心脏实验报告总结

心脏实验报告总结
心脏实验在医学和生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心脏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此外,心脏实验还可以用于评估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心脏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探索其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心电图记录、心脏组织切片观察和心脏功能评估等方法,我们可以获取大量的数据,并通过统计分析得出重要结论。心脏实验在医学和生理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心脏功能评估是一种通过测量心脏的生理参数来评估其功能状态的方法。常用的参数包括心脏收缩力、舒张力、心脏输出量等。这些参数可以通过使用压力传感器、容积传感器等设备进行测量。
在心脏实验中,研究人员通常会收集大量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些关于心脏功能和疾病发生机制的重要结论。例如,实验结果可能显示心脏收缩力在疾病状态下显著降低,或者某种药物可以增强之一,它的功能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心脏实验是一种通过观察和测量心脏的生理参数来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功能的方法。本报告将总结心脏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并对其在医学和生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进行讨论。
心脏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并探索其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实验通常需要使用动物模型,如小鼠、大鼠或猪等。实验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心电图记录、心脏组织切片观察、心脏功能评估等。
心电图记录是一种常用的心脏实验方法,它可以反映心脏电活动的变化。通过记录心电图,我们可以了解心脏的节律和传导系统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等问题。实验中通常会使用导联电极贴在动物体表,通过记录导联电极上的电信号来获取心电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谭晓东学号:20102501024
专业:生物科学年级、班级:10科四
课程名称:动物生理学实验实验项目:心脏生理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时间:2013年5月7日
实验指导老师:实验评分:
1 实验目的
1.1分析蛙心起搏点,蛙心搏的观察与描记、期外收缩与代偿间歇
2 实验原理
两栖类动物的心脏为两心房、一心室,心脏的起搏点是静脉窦。

静脉窦的节律最高,心房次之,心室最低。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活动节律服从静脉窦的节律,其活动顺序为:静脉窦、心房、心室。

这种有节律的活动可以通过传感器或计算机采集系统记录下来,称为心搏曲线。

3 实验工具
常用手术器械、蛙板、蛙心夹、计算机采集系统、张力传感器、支架、双凹夹、秒表、滴管、培养皿(或小烧杯)、纱布、棉线、任氏液
4 实验步骤
4.1 暴露动物心脏
取蟾蜍(或蛙)一只,双毁髓(毁髓要彻底)后背位置于蛙板上(或蜡盘内)。

一手持手术镊提起胸骨后方的皮肤,另一手持金冠剪剪开一个小口,然后将剪刀由开口处伸人皮下,向左、右两侧下顿角方向剪开皮肤。

将皮肤掀向头端,再用手术镊提起胸骨后方的腹肌,在腹肌上剪一口,将金冠剪紧贴体壁向前伸人(勿伤及心脏和血管),并沿皮肤切口方向剪开体壁,剪断左右乌喙骨和锁骨,使创口呈一倒三角形。

一手持眼科镊,提起心包膜,另一手用眼科剪剪开心包膜,暴露心脏。

4.2 观察心脏的结构
从心脏的腹面可看到一个心室,其上方有两个左右主动脉心房,房室之间有房室沟。

心室右上方有一动脉圆锥,是动脉根部的膨大,动脉干向上分成左右两分支。

用蛙心夹夹住少许心尖部肌肉,轻轻提起蛙心夹,将心脏倒吊,可以看到心脏背面有节律搏动的静脉窦。

在心房与静脉窦之间有一条白色半月形界线,称为窦房沟。

前、后腔静脉与左右肝静脉的血液流人静脉窦。

4.3 观察心搏过程
仔细观察静脉窦、心房及心室收缩的顺序和频率。

在主动脉干下方穿一条线,将心脏翻向头端,看准窦房沟,沿窦房沟作一结扎,称为斯氏第一结扎。

观察心耻各部分搏动节律的变化,用秒表计数每分钟的搏动次数。

待心房和心室恢复搏动后,计数其搏动频率。

然后在房室交界处穿线,准确地结扎房室沟,此称为斯氏第二结扎。

待心室恢复搏动后,计数每分钟心脏各部分搏动次数。

4.4 仪器的准备
打开计算机采集系统,接通张力传感器输入通道。

4.5 记录心搏曲线
按步骤1暴露另一只蟾蜍的心脏,用系线的蛙心夹夹住少许心尖部肌肉。

蛙心夹的系线与张力传感器的应变粱孔连接,调节系线的拉力,使心脏的收缩活动在显示屏上出现。

调整扫描速度,使心搏曲线的幅度与宽度适中。

记录心搏曲线。

仔细观察曲线各波与心脏各部位活动的关系。

5 实验结果
5.1 蛙心起搏点分析
表1.斯氏结扎记录表
对照组(正常时)静脉窦、心房、心室的频率均为70次·min-1,实行斯丹尼氏第一结扎后,静脉窦收缩的频率为64次·min-1,而心房和心室的收缩频率相同均为44次·min-1;实行斯丹尼氏第二结扎后,静脉窦收缩的频率为56次·min-1,心房的收缩频率为42次·min-1,心室的收缩频率为22次·min-1。

静脉窦、心房收缩的频率有所下降。

5.2 蛙心搏的观察与描记 图1 蛙正常心搏图
量程:10Mv,低通:1.0Hz,高通:10Hz
蛙心搏曲线显示,蛙心搏曲线分为心房收缩和心室收缩,高低峰相间,高而宽的波为心室波,矮而小的波为心房波。

实验项目 频率/次·min -1 静脉窦 心房 心室 对照 70 70 70 第一结扎 64 44 44 第二结扎 56 42 22
-505-0.6
-0.4-0.2
-0.0
0.20.4
0.6
246810121416
2013-05-07 16:47:41.765心室收缩 心房收缩
图2 蛙心室期外收缩和代偿间歇
通道1 (V )
-50
5
通道2 (m V )-0.6
-0.4
-0.2
-0.0
0.2
0.4
0.6
36384042442013-05-07 16:58:02.890
3035404550551:001:05
刺激:1V 脉冲持续时间:1.0ms 频率:1.0Hz
刺激1不引起刺激;刺激2和刺激3第一个波峰还没有结束就出现了第二个波峰,呈现了期外收缩;刺激后,后一个波得出现时间延长,呈现出代偿间隙的现象。

6 分析与讨论
6.1 蛙心起搏点分析
心脏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征称为心肌的自动节律性。

心脏的自律性来源于心脏的特定部位,即起搏点。

两栖动物的起搏点位于静脉窦。

正常情况下,自动节律性高低依次为静脉窦、心房、心室,心房和心室不表现出各自的节律,所以静脉窦为正常起搏点,其它部分为潜在起搏点。

因为静脉窦的自动节律性高于其它潜在起搏点,在正常情况下,静脉窦通过抢先占领和超速抑制控制潜在起搏
点,心房、心室等潜在起搏点自身的节律性不能表现出来,所以蛙的静脉窦,心房和心室的跳动速率是一样的。

期外收缩 代偿间歇 刺激1 刺激2 刺激3
斯氏第一结扎结扎了窦房沟,切断了静脉窦和房室结之间的兴奋传导,解除了超速抑制,心房和心室恢复过来,显示出其自身的自动节律性,由于心房与心室之间的传导通路未被切断,且心房节律高于心室,所以心房与心室的频率一样。

心房和心室的跳动频率比静脉窦慢,因为静脉窦是正常起搏点,仍能进行正常搏动,在自律性很高的静脉窦的兴奋驱动下,潜在起搏点“被动”兴奋的频率远远超过他们自身的“自动”兴奋频率,所以结扎窦房沟后,心房和心室跳动的频率降低。

斯氏第二结扎后静脉窦的搏动频率最快,心房次之,心室最慢。

因为当结扎房室交界后,切断了心房与心室之间的通路,心室潜在起搏点解除抑制恢复过来,显示出自身的自动节律性,从而使心房与心室表现出各自固有的自动节律性,所以结扎窦房沟后,心房和心室还能够跳动。

但由于心室的自律性比心房差,所以心室的跳动频率会稍微比心房慢。

综合以上得出正常起搏点的自律性最高,能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

6.2 蛙心搏的观察与描记
在心室收缩期给以任何刺激,心室都不发生反应。

而在心室舒张的早、中、晚期,此时进入相对不应期,给予刺激则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反应,称为期外收缩。

当静脉窦传来下一次兴奋恰好落在期外收缩的收缩期时,心室不再发生反应,须待静脉窦传来下一次兴奋才能发生收缩反应。

因此,在期外收缩之后,就会出现一个较长时间的间歇期,称为代偿间歇。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动周期。

记录到的正常心搏曲线通常是心室波和心房波,一般记录不到静脉窦的搏动曲线。

如图1所示,在没有电刺激下,蛙心搏曲线分为心房收缩和心室收缩,高低峰相间,心房收缩为低峰,心室收缩为高峰,没有期外收缩和代偿间歇现象。

心肌具有较长的不应期,绝对不应期几乎占整个收缩期。

由图2可知,当刺激1落在有效不应期内不引起反应;当刺激2和3落在相对不应期内引起期外收缩和代偿间歇。

因为整个收缩期都处于有效不应期内,在心室收缩期给以刺激,心室都不发生反应。

在心室舒张中后期给以单个阈上刺激,则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反应。

后面出现代偿间歇,原因是期外收缩也有兴奋性变化,也有不应期,紧接着期前兴奋之后的一次窦房结产生的兴奋传到心室时,恰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因而不能引起心室的兴奋和收缩,必须等到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到心室时才能发生。

所以在期外收缩之后有较大的心室舒张期,即代偿间歇。

有期外收缩不一定会出现代偿性间歇,如果心律较慢,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也可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结束后才传到心室,在这种情况下,代偿间歇就不会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