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神经生理学模拟实验报告优秀文档

合集下载

离体神经实验报告(3篇)

离体神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离体神经的制备方法。

2. 观察离体神经在不同条件下的电生理特性。

3. 掌握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神经传导是指神经纤维在受到刺激后,将兴奋从一个神经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神经细胞或效应器的过程。

离体神经实验是在体外模拟神经传导过程,通过改变实验条件,观察神经传导速度和兴奋传递的特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神经组织、生理盐水、氯化钾、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镁、葡萄糖、葡萄糖酸钙、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氢氧化钠、冰醋酸等。

2. 实验仪器:手术显微镜、神经刺激器、微电极、微电流放大器、记录仪、培养皿、剪刀、镊子、解剖针等。

四、实验步骤1. 制备离体神经:取新鲜神经组织,置于生理盐水中,用剪刀和镊子剪去非神经组织,保留神经束。

将神经束置于培养皿中,用生理盐水冲洗,去除血液和杂质。

2. 搭建实验装置:将神经束固定在手术显微镜下,用微电极插入神经束中,连接微电流放大器和记录仪。

3. 测量神经传导速度:向神经束两端施加刺激,记录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播时间,根据神经纤维的长度计算传导速度。

4. 改变实验条件: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分别改变以下实验条件,观察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a. 温度:将神经束置于不同温度的水浴中,观察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

b. 离子浓度:向神经束两端施加不同浓度的氯化钾、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镁等溶液,观察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

c. 药物:向神经束两端施加不同浓度的葡萄糖、葡萄糖酸钙、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氢氧化钠、冰醋酸等溶液,观察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

五、实验数据及结果1. 神经传导速度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 37℃:传导速度为10.0 m/s- 25℃:传导速度为8.0 m/s- 15℃:传导速度为6.0 m/s2. 神经传导速度在不同离子浓度下的变化:- 高浓度氯化钾:传导速度降低至5.0 m/s- 低浓度氯化钠:传导速度降低至7.0 m/s- 高浓度氯化钙:传导速度降低至4.0 m/s3. 神经传导速度在不同药物浓度下的变化:- 葡萄糖:传导速度降低至9.0 m/s- 葡萄糖酸钙:传导速度降低至8.0 m/s- 磷酸二氢钠:传导速度降低至7.5 m/s- 磷酸氢二钠:传导速度降低至8.5 m/s- 氢氧化钠:传导速度降低至6.0 m/s- 冰醋酸:传导速度降低至4.0 m/s六、讨论与结论1. 实验结果表明,神经传导速度受到温度、离子浓度和药物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脑神经组织实验报告(3篇)

脑神经组织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脑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掌握显微镜观察技术,熟悉脑神经组织的组成及分布,为后续神经科学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二、实验原理脑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纤维组成。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元,具有接受、传递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的作用。

神经纤维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通道。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脑组织切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染色液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切片机、烘箱、剪刀、镊子等。

四、实验步骤1. 制备脑组织切片:将新鲜脑组织放入烘箱中烘干,然后用切片机切成5-10微米的薄片。

2. 染色:将切片放入染色液中,进行染色处理。

3. 观察显微镜:将染色后的切片放在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覆盖,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4. 观察内容:观察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纤维的形态、大小、分布及相互关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神经元:神经元是脑神经组织的基本功能单元,具有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等部分。

细胞体呈椭圆形或圆形,树突短而细,轴突长而粗。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神经元细胞体密集排列,树突和轴突呈放射状分布。

2. 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的作用。

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等。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星形胶质细胞呈星状,有多个突起;少突胶质细胞呈椭圆形,轴突较短;小胶质细胞呈圆形,数量较少。

3. 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通道,包括轴突和髓鞘。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神经纤维呈细长状,髓鞘呈白色,包裹在轴突外。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脑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包括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纤维。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元,具有接受、传递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的作用;神经纤维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通道。

这些结构共同构成了脑神经组织,为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提供了基础。

生理减压神经实验报告(3篇)

生理减压神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减压神经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2. 观察减压神经在不同血压变化下的放电活动特征。

3. 分析减压神经放电活动与动脉血压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减压反射机制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减压神经(也称为主动脉弓神经)是哺乳动物中负责调节动脉血压的重要神经。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增多,通过减压神经传入中枢,使心迷走紧张增强,交感性紧张减弱,从而使血压下降;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发放冲动减少,通过减压神经传入中枢,使心迷走紧张减弱,交感性紧张增强,从而使血压升高。

本实验通过观察减压神经放电活动,分析其与动脉血压之间的关系,探讨减压反射的调节机制。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家兔2. 信号处理系统、监听器、双极引导电极及支架3. 水银检压计及支架4. 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一套5. 动脉套管、注射器(20ml、1ml各两只,5ml一只)及针头6. 玻璃分针、纱布7. 生理盐水和医用液体石蜡(加温38~40℃)8. 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9. 肝素、1:10 000 NE、1:100 000 Ach四、实验方法1. 麻醉和固定:用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按5ml/kg体重剂量注入家兔耳缘静脉,待动物麻醉后,背位固定于兔台上。

2. 手术:剪去颈部毛发,颈正中切口约5~7cm,分离一侧减压神经及其周围组织。

3. 电极引导:将双极引导电极插入减压神经,连接信号处理系统,记录减压神经放电活动。

4. 动脉血压测量:将动脉套管插入一侧颈动脉,连接水银检压计,记录动脉血压变化。

5. 血压变化:通过注射NE和Ach等药物,人为改变动脉血压,观察减压神经放电活动变化。

五、实验结果1. 麻醉成功后,家兔血压稳定在100mmHg左右。

2. 通过手术分离减压神经,成功记录到减压神经放电活动。

3. 当注射NE(升高血压)时,减压神经放电频率明显增加;当注射Ach(降低血压)时,减压神经放电频率明显减少。

实验神经病学实训报告

实验神经病学实训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神经病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时间2023年3月15日三、实验地点神经病学实验室四、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大鼠2. 实验仪器:显微镜、神经刺激器、电生理记录仪、手术器械、生理盐水等3. 实验试剂:神经递质、神经毒素等五、实验方法1. 观察神经系统解剖结构(1)观察大鼠脑、脊髓、神经根、神经干等解剖结构,了解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

(2)观察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等神经细胞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2. 神经传导功能实验(1)利用神经刺激器刺激大鼠坐骨神经,观察肌肉收缩反应。

(2)记录神经传导速度,分析神经传导功能。

3. 神经递质实验(1)利用神经毒素破坏神经递质系统,观察大鼠神经传导功能的变化。

(2)通过电生理记录仪观察神经递质释放和神经传导的变化。

4. 神经系统疾病实验(1)模拟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观察大鼠行为和生理指标的变化。

(2)分析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机制,探讨治疗策略。

六、实验结果1. 观察神经系统解剖结构通过显微镜观察,大鼠神经系统由脑、脊髓、神经根、神经干等组成。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具有细胞体、树突、轴突等结构。

神经胶质细胞分为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和营养神经元的功能。

2. 神经传导功能实验刺激大鼠坐骨神经后,观察到肌肉收缩反应。

神经传导速度为(0.8±0.1)m/s,说明神经传导功能正常。

3. 神经递质实验破坏神经递质系统后,大鼠神经传导功能下降,神经传导速度为(0.5±0.1)m/s。

电生理记录仪显示神经递质释放和神经传导减弱。

4. 神经系统疾病实验模拟神经系统疾病后,大鼠出现运动障碍、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病理检查发现神经元变性、神经递质减少等改变。

七、实验分析1. 通过观察神经系统解剖结构,加深了对神经系统基本组成和功能的理解。

模拟实验生理学实训报告

模拟实验生理学实训报告

通过本次模拟实验生理学实训,使学生了解人体生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掌握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同时,通过实验加深对生理学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环境实验地点:生理学实验室实验器材:生理学实验台、生理信号记录仪、生理实验装置、生理学实验教材等。

三、实验原理生理学实验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重要手段。

通过模拟人体生理现象,观察生理指标的变化,揭示生理过程的内在联系。

本次实验主要模拟人体心脏、血管、神经等系统的生理功能。

四、实验内容1. 心脏生理实验(1)观察心脏搏动:使用生理信号记录仪,记录心脏搏动曲线,分析心率、心律等指标。

(2)心脏收缩力实验:观察心脏收缩力与后负荷的关系,分析心脏收缩力的影响因素。

2. 血管生理实验(1)观察血管收缩与舒张:使用生理信号记录仪,记录血管收缩与舒张曲线,分析血管舒缩机制。

(2)血管阻力实验:观察血管阻力与血管半径的关系,分析血管阻力的影响因素。

3. 神经生理实验(1)观察神经传导:使用生理信号记录仪,记录神经传导速度,分析神经传导机制。

(2)神经兴奋性实验:观察神经兴奋性与刺激强度的关系,分析神经兴奋性的影响因素。

1. 实验前准备:熟悉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完好。

2.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生理指标的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3.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心脏生理实验结果:(1)心率:在实验过程中,心率稳定在60-100次/分钟范围内。

(2)心律:在实验过程中,心律规则,无早搏、房颤等异常现象。

(3)心脏收缩力:随着后负荷的增加,心脏收缩力逐渐减弱。

2. 血管生理实验结果:(1)血管收缩与舒张:在实验过程中,血管收缩与舒张曲线明显,说明血管具有收缩与舒张功能。

(2)血管阻力:随着血管半径的减小,血管阻力逐渐增加。

3. 神经生理实验结果:(1)神经传导:在实验过程中,神经传导速度稳定在50-100m/s范围内。

生理学实验实验报告总结(3篇)

生理学实验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生理学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加深对生理学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实验技能,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生理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了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内容1. 神经反射实验- 实验目的:观察和分析神经反射的基本现象,了解反射弧的组成和功能。

- 实验方法:采用小鼠作为实验动物,通过电刺激法刺激坐骨神经,观察肌肉的收缩反应。

- 实验结果:成功观察到电刺激坐骨神经后,肌肉出现明显的收缩反应,证实了神经反射的存在。

2. 血压测量实验- 实验目的:学习血压测量的原理和方法,了解血压的正常范围及其生理意义。

- 实验方法:使用血压计对实验动物进行血压测量,并记录血压数据。

- 实验结果:成功测量了实验动物的血压,结果显示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3. 呼吸生理实验- 实验目的:观察和分析呼吸运动的基本规律,了解呼吸系统的生理功能。

- 实验方法:通过观察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以及肺容积的变化,分析呼吸运动的机制。

- 实验结果:观察到呼吸肌的规律性收缩和舒张,以及肺容积的变化,证实了呼吸运动的规律性。

4. 消化生理实验- 实验目的:观察和分析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了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 实验方法:通过观察消化液的分泌和消化器官的活动,分析消化系统的生理过程。

- 实验结果:观察到消化液分泌的增加和消化器官的活动增强,证实了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

三、实验过程1. 实验前准备:了解实验原理,熟悉实验器材,做好实验记录表格。

2. 实验操作: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实验安全和数据记录。

3. 实验观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实验数据。

4. 实验结果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四、实验结果分析1. 神经反射实验:通过电刺激坐骨神经,成功观察到肌肉的收缩反应,证实了神经反射的存在。

2. 血压测量实验:血压测量结果显示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实验动物的生理状态良好。

神经的实验报告

神经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神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掌握神经的生理学特性;3. 学习神经的实验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神经是人体重要的组织之一,主要由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纤维组成。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具有感受、传导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神经纤维是神经元的长轴,负责传导神经冲动。

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营养和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神经组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生理盐水、刀片、镊子等;2. 仪器:显微镜、切片机、恒温箱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取材:取新鲜神经组织,用生理盐水清洗,去除杂质;2. 切片:将清洗后的神经组织切成薄片,厚度约2-3μm;3. 载片:将切片放置在载玻片上,滴加生理盐水,盖上盖玻片;4. 染色: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神经组织结构;5. 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神经组织的结构,包括神经元、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细胞等;6. 记录:详细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神经元: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中心,含有细胞核、细胞质和神经纤维。

树突负责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神经冲动。

轴突是神经元的传导部分,负责将神经冲动传递到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

2. 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是神经元的长轴,由髓鞘和轴突组成。

髓鞘是一种绝缘物质,具有保护轴突和加快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的作用。

3. 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营养和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等。

4. 实验现象: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神经组织结构清晰,神经元、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细胞等结构明显。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神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掌握了神经的生理学特性,学会了神经的实验操作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神经组织结构清晰,神经元、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细胞等结构明显。

七、实验体会1. 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 观察时要细心,注意观察神经组织的细节结构;3. 实验报告要详细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以便分析实验数据。

神经生理实验报告

神经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神经生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观察神经纤维在刺激下的动作电位产生过程。

3. 掌握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的测量方法。

4. 研究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相对不疲劳性。

二、实验原理神经纤维在受到适宜刺激时,会在膜上产生动作电位,这是神经冲动传导的基础。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过程包括:刺激引起膜内外离子分布的变化,膜电位的变化,以及膜上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本实验通过观察神经纤维在刺激下的动作电位产生过程,测量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并研究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相对不疲劳性。

三、实验对象蟾蜍坐骨神经四、实验药品与仪器1. 药品:任氏液、氯化钾、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镁、氯化铵、氯化锌、葡萄糖、氯化钾溶液、氯化钠溶液、氯化钙溶液、氯化镁溶液、氯化铵溶液、氯化锌溶液、葡萄糖溶液。

2. 仪器:玻璃分针、蛙板、蛙钉、细线、培养皿、滴管、电子刺激器、示波器、万用表、电极夹、电阻箱、剪刀、镊子、针筒、注射器。

五、实验方法与步骤1. 麻醉和固定:将蟾蜍放入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用任氏液麻醉蟾蜍。

待蟾蜍失去反应后,用蛙钉将蟾蜍固定在蛙板上。

2. 剪开蟾蜍背部皮肤,暴露坐骨神经。

3. 将坐骨神经用细线固定在培养皿上,用剪刀剪去一段神经,将两端连接到电子刺激器和示波器上。

4. 测量神经纤维的直径:用万用表测量神经纤维的直径。

5. 测量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在神经纤维上施加不同强度的刺激,记录示波器上显示的动作电位,计算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6. 研究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相对不疲劳性:重复刺激神经纤维,观察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神经纤维在刺激下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波形呈尖峰状。

2. 测量得到坐骨神经的直径为0.5mm。

3. 测量得到坐骨神经的传导速度为5m/s。

4. 重复刺激神经纤维,发现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没有明显变化。

七、实验结论1. 神经纤维在受到适宜刺激时,会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波形呈尖峰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应用心理学姓名:学号:日期:地点:汪加诚3110102422 2016.1024医学楼 C512实验报告课程名称:实验名称:神经生理学指导老师:成绩:同组学生姓名:神经干不应期的测定实验类型:模拟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蛙类坐骨神经干产生动作电位后其兴奋性的规律性变化。

学习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神经组织和其他可兴奋组织一样,在接受一次刺激产生兴奋以后,其兴奋性将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依次经过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然后再回到正常的兴奋水平。

采用双脉冲刺激的方法。

将两刺激脉冲间隔由最小逐渐增大时,开始只有第一个刺激脉冲刺激产生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第二个刺激脉冲刺激不产生 AP,当两刺激脉冲间隔达到一定值时,此时第二个刺激脉冲刚好能引起一极小的 AP,这时两刺激脉冲间隔即为绝对不应期。

继续增大刺激脉冲间隔,这时由第二个刺激脉冲刺激产生的 A P逐渐增大,当两刺激间隔达到某一值时,此时由第二个刺激脉冲刺激产生的 AP,其振幅刚好和由第一个刺激产生的 A P相同,这时两刺激脉冲间隔即为相对不应期。

三、材料和方法【材料】:蟾蜍或蛙;标本屏蔽盒、任氏液、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实验方法】:1.系统连接和仪器参数设置(1)RM6240 系统:点击“实验”菜单,选择“肌肉神经”或“生理科学实验项目”菜单中的“神经干兴奋不应期的测定”或“神经干兴奋不应期的自动测定”项目。

系统进入该实验信号记录状态。

仪器参数:1通道时间常数 0.02s、滤波频率 1KHz、灵敏度 4mV,采样频率 80KHz,扫描速度 1ms/p。

双刺激激模式,最大刺激强度,刺激波宽 0.1ms,起始波间隔 30 ms,延迟 2ms,同步触发。

2.模拟实验操作方法(1)模拟实验窗口神经干标本盒内左侧第一对为刺激电极,与刺激器“+、–”输出相连;右侧两对引导电极与示波器输入相连,其中蓝色电极接示波器下线、红色电极接示波器上线;位于刺激电极和引导电极之间的是接地电极,与示波器接地相连。

第一、二对引导电极间距为 S=10mm。

神经干置于标本盒内的电极上。

(2)示波器设有“扫描速度”调节按钮,以“ms/cm”为单位显示;其下方分别是上、下线的“位移”、“灵敏度”可调按钮,灵敏度以“mv/cm”为单位显示。

示波器的按钮调节同步控制屏幕上扫描线的改变。

(3)屏幕测量当鼠标器箭头置于示波器屏幕上时,箭头变为两条垂直交叉的虚线,同时显示该交叉点时间和幅度的值,该值的零点分别是示波器屏幕的左边线和上边线。

4)口内容和可操作控件均有提示,窗口提示栏右侧设置“返回”按钮,鼠标点击“返(回”按钮,程序返回到模拟实验窗口。

三、实验结果初始状态下,对神经干给予双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为 9mV(如图 1)图 1不断减小波间隔,直到第二个峰的峰顶恰好开始降低,此时测得动作电位为 8.6mV,波间隔为 8ms,即相对不应期为 8ms。

图 2继续减小波间隔,直至看不到第二个峰(如图 3)。

此时的波间隔为 1.5ms,即该神经干的绝对不应期为 1.5ms。

图三四、讨论、什么是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1绝对不应期:在组织兴奋后的一段时期内,不论再收到多大的刺激,都不能再引起兴奋,兴奋性降低到 0,时间相当于动作电位的峰电位时期。

是由于 Na 通道全部开放,或者全部失火,不能产生Na 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

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之后,细胞的兴奋性逐渐恢复,受刺激后可发生兴奋,但刺激必须大于原来的阈强度。

是由于 Na 离子通道已逐渐复活,但开放能力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兴奋性也低于正常。

2、刺激落在相对不应期内时,其动作电位的幅值为什么会减小?在相对不应期内,虽然Na 离子通道已逐渐复活,但还为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兴奋性也低于正常,此时,Na 离子内流所引起的去极化速度和幅度均小于正常,兴奋的传导速度也比较慢,因此动作电位幅值减小。

3、为什么在绝对不应期内,神经对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不再发生反应?此时 Na 通道全部开放或者全部失活,不能产生 Na 离子内流而无法产生动作电位。

、绝对不应期的长短有什么生理意义?绝对不应期的长短决定两次相继兴奋之间的最小间隔时期。

、根据实验结果,如何计算神经的最大兴奋频率?45根据实验结果,神经干每 8.6ms 产生一次最大兴奋,因此最大兴奋频率约为1/(8.6*10^-3)=116.2,即一秒钟神经干兴奋116.2 次.。

6、试设计如何用阈强度为指标观察神经的不应期?先确定出正常情况下,刺激神经干引起动作电位峰值的阈强度。

然后一直用相同的阈强度在不同的时间刺激神经干同一位置(通过扫描的方式一直施加刺激),观察动作电位(一直无动作电位产生),当恰好产生极小的动作电位时,此时测得的时间差位绝对不应期的时间,继续施加刺激(期间会出现低于峰值的动作电位,此时可以加大阈强度发现有可能达到峰值,证明神经干处在相对不应期),当出现第二个峰的时,此时的时间差即为相对不应期的时间。

专业:应用心理学姓名:学号:日期:地点:汪加诚31101024222016.10.24医学楼 C512实验报告课程名称:实验名称:神经生理学减压神经放电指导老师:成绩:同组学生姓名:实验类型:模拟实验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习哺乳动物在体神经干动作电位引导方法,观察家兔减压神经传入冲动频率和动脉血压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减压反射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验原理当主动脉弓处血压升高时,主动脉管壁被动扩张,减压神经传入冲动频率增多,反之,传入减少。

在压力感受性调节中,心迷走神经的节前和节后纤维均为胆碱能纤维,其节后纤维通过释放Ach 作用于心肌M 受体而抑制心肌的活动使得血压降低;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的节前和节后纤维分别为胆碱能纤维和肾上腺素能纤维,节前纤维释放Ach 作用于节后神经元的N 受体而兴奋节后神经,后者再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兴奋心肌,收缩血管,使得血压升高。

不同药物作用于迷走神经及交感神经改变动脉血压,使得减压神经放电出现差异。

三、材料和方法步骤材料: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家兔。

(模拟实验)操作方法:1234.观看操作视频.鼠标器压下左右移动浏览实验场景.移动鼠标,了解实验设施。

.点击器械盘内注射器并拖动至兔耳给药。

(100000 乙酰胆碱0.3mL ,观察动脉血压及减压神经放电频率的变化及二者之间的变化。

待血压恢复正常或波动平复后,耳缘静脉注射 1:10000去甲肾上腺素 0.3mL ,观察动脉血压及减压神经放电频率的变化及二者之间的变化。

).停止记录,进行数据测量。

5三、实验结果12..正常情况下,家兔的平均收缩压为109.36mmHg 。

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某一时段内,血压升高,测得平均收缩升高到 140.16mmHg (如图),随着时间推移,血压逐渐降低,直至恢复到正常水平附近。

3.待血压恢复正常后,注射 0.3mL 的乙酰胆碱,记录到家兔的血压降低,测得平均收缩压 37.66mmHg。

4.数据记录(只截取几个时间段,时间间隔均为 2400ms )注射 0.3mL 去甲肾上腺素平均舒张压电积分(mV ·s)序号平均收缩压(mmHg)心率(bpm)( m mHg)1 2 3 4109.3600006 140.1600037 113.5699997 107.650001584.23999786 122.3700027 100.7799988 94.66999817205 0.0509 190 0.071 178 0.0565 1940.0579注射 0.3mL 去甲肾上腺素序号平均收缩压(mmHg) 平均舒张压(mmHg) 28.18000031 心率(bpm)177 电积分(mV ·s)0.0387 1 2 3 37.65999985 37.65999985 106.239997928.18000031 177 0.0387 81.18000031 211 0.04725.结果分析123)))减压神经呈簇状放电,神经放电幅度与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变化呈正相关。

去甲肾上腺素结合血管平滑肌α受体,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乙酰胆碱与心肌 M 受体结合,心率减慢,心输出量降低,血压降低。

同时 Ach 激动内皮细胞 M 受体,血管舒张,降低外周阻力,使血压下降。

四、讨论1. 分析血压、心率变化与减压神经放电间的关系,讨论减压反射的生理意义。

当血压变化时,如升高到一定程度,就引起减压神经传入冲动增加,使迷走神经紧张加强,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效应是心率下降,血压也下降。

减压发射是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发放神经冲动,分别沿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和主动脉神经(加入迷走神经)传至延髓心血管中枢,使心迷走紧张加强,而交感紧张和缩血管紧张减弱(即迷走神经传出冲动增加,心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和缩血管神经传出冲动减少)使心率减慢,血管舒张,外周阻力减小,从而使血压降低。

减压反射实际上是一种负反馈调节,其生理意义是缓冲动脉血压的波动,使血压不至于过高或过低的波动,对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 试设计实验,测定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

设计原理:压迫颈动脉窦会引起迷走神经兴奋,会导致心率下降,血压降低。

设计实验:压迫家兔劲动脉,同时仪器记录家兔的心率变化和血压变化,根据记录情况,观察从压迫颈动脉到心率(血压)开始变化的时间Δt,计算出单位时间内心率的变化率以及血压在单位时间内的降低率。

若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敏感性较强,则Δt 较小,单位时间内心率的变化率较大,证明敏感性较高。

专业:应用心理学姓名:学号:日期:地点:汪加诚31101024222016.10.24医学楼 C512实验报告课程名称:实验名称:神经生理学肌梭传入冲动检测指导老师:成绩:同组学生姓名:实验类型:模拟实验一、实验目的和原理目的:观察刺激强度与肌梭传入冲动发放频率之间的关系。

原理:肌梭是一种骨骼肌感受牵拉刺激的特殊的梭形感受器装置,长几毫米,外层为结缔组织囊,整个肌梭附着于梭外肌纤维旁,并与其平行排列呈并联关系。

当肌梭受到牵拉时,肌梭感受器产生兴奋,冲动沿传入神经传到中枢神经系统。

牵拉肌肉可在传入神经上记录到肌梭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发放。

二、材料和方法材料:模拟实验机器、方法:1.肌梭传入冲动的测定模拟实验窗口。

蟾蜍Ⅲ趾短深伸肌一端固定于标本盒,肌腱系线通过滑轮系一金属小钩,肌梭传入神经(腓神经)悬挂在引导上。

. 点击砝码并拖动至金属小钩释放,砝码悬挂在金属小钩上,牵拉肌肉。

点击金属小钩上的砝码并拖动至木板上释放,砝码放置在木板上,停止牵拉肌肉。

. 仿真三道记录仪:第一道记录肌梭传入冲动,第二道记录肌梭传入冲动发放的频率,第三道记录实23验项目标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