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中迷思概念转变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科学探究教学方法优化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创新教学实践探究

初中科学探究教学方法优化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创新教学实践探究科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践探究和创新思维的机会。
针对这一问题,教育界不断探索创新教学实践,优化初中科学探究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发展。
本文将探讨几种有效的教学实践方法,旨在为初中科学教师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
一、问题导入法在教学中,通过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转化》时,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燃烧是一种能量转化过程?”或者“为什么吹泡泡的时候,泡泡会破裂?”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学生可以共同探索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实验探究法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有效途径。
通过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学生能够自主探索科学现象的原理和规律。
例如,在学习《电流与电压关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电流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发现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帮助他们分析实验结果,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
三、探究性课题研究法探究性课题研究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探究学习模式。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科学课题,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
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实地观察、文献阅读等形式,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参与到科学研究当中,还能够培养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充当指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并对他们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和指导。
四、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法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促进科学思维发展的重要工具。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互联网资源等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供丰富的实例和案例。
初中科学教学迷思概念的影响及转变策略

初中科学教学迷思概念的影响及转变策略摘要:本文分析了初中科学教学迷思概念的影响,对其转变策略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初中科学迷思概念策略“谜思概念”(misconception)是科学教育概念教学中一个常见的问题。
针对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新课程理念的演绎和形成,初中科学的新课程理念和体系也在逐步演绎和形成之中。
本文正是要把学生“迷思概念”的转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来探讨提高初中科学教学质量这一问题。
一、关于“迷思概念”的诠释关于“迷思概念”,历来学者的解释很多又各不相同,但他们解释的核心都集中在这样内容上,即:围绕某一个特定学科,学生所有的关于某事件或现象产生的与之前科学家所公认的想法不一样的想法;还指的是产生在一群人或者一个人身上的他们自己根据自我经验认为非常合理的概念。
这仅仅是借助于自我日常经验来解释事物或现象,而这样的解释与科学概念经常是不一致的。
这也就是说,往往存在针对某一科学概念,学生的解释与教材的内容有很大的出入。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总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对同样一个概念,学生不同理解也就不同,虽然学生可能在学习中把科学概念的定义记下了,却对科学概念的实质并没有真正理解,甚至还有错误或者模糊的认识存在。
正是对学生头脑中存在的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认识,我们把它叫做“迷思概念”。
由于存在迷思概念会对学生正确理解新概念产生影响,也就可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定的困难。
二、迷思概念对初中科学教学的影响鉴于迷思概念所独有的广泛性和顽固性,对学生学习科学概念会产生严重障碍。
所以,在新课程推行过程中,初中科学教学要对学生已经拥有的迷思概念进行充分认识,在此基础上,采取转变学生迷思概念的措施,这就成为促进初中科学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性内容。
有一条重要规律被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了出来,他认为如果学生意识中不明确的、模糊的、肤浅的表象存在得越少,那么在他肩上压的学业落后的负担就不会重,他就会对于以后再一次学习新教材有着充分准备的思想,在课堂上,他也就能够有着很好的脑力劳动效果。
例谈迷思概念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转变策略研究

例谈迷思概念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转变策略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迷思概念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转变策略,通过对初中学生存在的迷思概念进行分析和研究,揭示其对科学学习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转变策略。
首先介绍了初中科学教学中存在的迷思概念及其影响,然后对转变策略进行深入探讨,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转变策略的实施效果。
结论部分总结了本研究对初中科学教学的启示,指出了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学生的迷思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准确理解和应用,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迷思概念、转变策略、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影响、案例分析、实施、启示、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迷思概念的存在是一个普遍且严重的问题。
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形成各种各样的迷思认知,导致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产生偏差甚至错误。
这种迷思概念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也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挑战。
针对初中科学教学中迷思概念的存在,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们一直在进行探讨和研究,希望找到有效的转变策略来帮助学生纠正迷思、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深入研究迷思概念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转变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迷思概念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迷思的原因和特点,为制定相应的转变策略提供依据。
研究迷思概念的影响和转变策略的实施效果,可以为改进初中科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对于初中科学教学中迷思概念的转变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迷思概念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存在是不可忽视的现象,学生常常因为对某些概念产生错误理解而导致学习困难。
对迷思概念的研究和转变策略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迷思概念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从而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消除迷思概念,提高他们的科学学习成绩。
研究迷思概念的影响可以促进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反思和改进,更好地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思维模式,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迷思概念及其转变模式

21 00年 1 2 月 0日
初 科教中生思念其变式 学学学迷概及转模 中
⑩浙江瑞安市塘下镇罗凤 中学 周建秋
念必须比原有概念更 富有成效。 。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 , 结合课堂教学实践 , 笔者认
一
、
学生迷 思概念的原因
1学生直 觉经验影响 .
学生由于缺乏必要 的科学知识 、 科学方法及科学 为可 以用如图 1 示的模式来转 变学 生的迷思 概念。 所
特 点 ”。
三 、 生迷 思 概 念 转 变模 式 实施 的 体 会 学
第三步骤 , 实验演示 , 顺应建构 , 习得概念。这是
教师在教学 实践 中深深地体会到 以先 人为主 的
概念转变的核心步骤。按 照皮亚杰的观点 , 学生改变 经验的迷思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是根深蒂固的。 常 原有认知结构的主要机制是顺应。也就是说 , 当新知 学生往往在无意识 中已把 自己的先前看 法视为 “ 认 纠错 、 识和原有认知有较大的差异和矛盾时 , 必须将原有知 识 ”, 为是千真万确的 。即使在老师的讲 解 、 论 证下接受 了这 一科学结论 , 一段学习之后 , 学生又 识进行结构调整和改变, 通过J 顿应学 习才能接纳新知 前概念 ”的干扰下恢 复他们原有的想法 , 以至 识, 解决认知 矛盾 , 实现 由原有 的前概 念向新的科学 会在 “ 概念的转变 。 科学教学 中一般可以通过探究性实验积 在面对一些科学现象时 ,他们又习惯于应用 自己头脑 所以, 教师 累感性认识 , 实现认知顺应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 中熟悉 的错误想法即迷思概念来加以解释。 应认识到迷思概念转变的任务艰 巨性, 不能急于求成。 实验 , 电流表测量A、 C 用 B、 三点 的电流 , 比较它们 的 大小 ; 或交换两灯的位置 , 重测 三点 电流 , 或取两只不
例谈迷思概念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转变策略研究

例谈迷思概念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转变策略研究摘要:作为科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迷思的概念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立足初中科学教学实践,结合迷思认知心理学理论,探讨了迷思概念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存在和转变策略。
通过案例分析和深入讨论,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转变策略,以期为初中科学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科学教学;迷思概念;转变策略;初中学生一、引言科学教学是中学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迷思。
迷思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过程中不正确的观念或者认识,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障碍。
迷思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还会对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如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有效地转变学生的迷思概念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结合迷思认知心理学理论,探讨初中科学教学中迷思概念的存在和转变策略,希望能够为初中科学教学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初中科学教学中迷思概念的存在1. 迷思概念的类型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各种迷思概念。
这些迷思概念包括“观念性迷思”、“概念性迷思”和“程序性迷思”等。
观念性迷思是指学生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错误观念,比如认为地球是平的、天空是蓝色的等;概念性迷思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时形成的错误认识,比如认为绳子比重力大所以不会下落、认为飞机飞行需要空气推力等;程序性迷思则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实验和探究方法时形成的错误程序认识,比如不懂得科学实验方法的操作流程、不清楚科学实验的设计原则等。
2. 迷思原因分析初中生形成这些迷思概念的原因主要有学习环境的原因、学习材料的原因以及个体认知发展的原因。
学习环境的原因主要是指学校教学环境的不足,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以及教学资源的匮乏等;学习材料的原因主要是指教材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和编写不够合理,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过程;个体认知发展的原因主要是指学生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认知水平和认知心理发展阶段还不够成熟,容易形成错误认识。
例谈迷思概念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转变策略研究

例谈迷思概念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转变策略研究迷思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错误认识或偏见,常常阻碍学生科学概念和原理的正确理解。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解决学生的迷思问题是很重要的一项任务。
本文将从概念的转变策略方面来研究如何有效地解决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迷思问题。
一、迷思概念的认知特点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通常会产生以下几种迷思:1. 并不符合科学事实的错误概念。
2. 不能科学解释的传统观念。
3. 科学新知识与既有知识之间的冲突。
5. 误以为某些数据间存在因果关系。
针对这些迷思,我们需要发现学生的错误想法和原因,并通过搜集一些相关的例子和实验数据来进行有效的教学。
二、转变迷思的教学策略1. 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科学原理,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通过真实生动的例子,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探究,以此推导出科学知识,对于转变因迷思导致的错误认识非常有效。
例如:在教学生态系统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个小水塘里的动植物生态系统,从而引导他们发现生态系统有很多环节,这些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然后,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影响。
2.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需要自主探究,提高自己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轻松地消除错误的迷思。
例如:在教学生物遗传方面的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通过查阅文献、进行实验等方式,探究相关的知识点,了解遗传相传的方式和遗传规律。
3. 进行错误认识纠正当学生产生错误的迷思时,教师需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这时,可以借助一些实验、案例,通过演示或亲身体验,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想法。
例如:在教学化学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熔化金属后浇进冷水中,使其发生各种化学反应,明显地观察到金属因为发现热量的不同而出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初中科学概念教学中学生迷思概念转变的策略与研究

要引发学生头脑内部的认知冲突,首先要他们意识到先前的概念错误或片面、不完善的,在这种前提之下,学生才会有转变迷思概念的动机,才有机会被科学概念替代。教师可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冲突情境的设置,在新课导入阶段,应使学生处在一个具有冲突的情境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自我感觉到概念的不足,教师通过新课的讲解,解决新旧概念的矛盾,通过交互作用,使学生的迷思概念得以转变。
课题名称:初中科学概念教学中学生迷思概念转变的策略与研究
一、对研究问题的情境性分析
概念教学是初中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掌握好科学概念,才能在答题中得心应手,在学习其他科学知识时进行深度学习,在掌握概念后能将其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概念的教学也越来越重视,然而在讲授科学概念时,需要注意学生原有认知对概念学习的影响,学生往往会将新的科学概念与之前头脑中已经存在的概念——迷思概念结合起来,而原先储备的概念中,有些是正确的,有些并不科学甚至是完全错误,这样严重阻碍了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学习与理解,教学中,笔者发现概念越是抽象,学生迷思概念发生的几率越高,迷思程度越严重。科学学科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门容易让学生产生迷思概念的学科,因为科学是一门兼有文理性质的综合学科,学习、生活中,处处用到科学知识,他们会用自己的经验,给自己建构起初步的概念,另外小学科学中有些概念与初中概念并不完全一致,这些概念存在给初中科学概念教学带来一定困难。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三种情况:1.学生原有的概念与所学的科学概念一致时,学生容易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教师也教得轻松;2.学生对所学概念没有形成,或知之甚少,教师在对概念进行教学时,只要讲解清晰、透彻,大多学生容易接受并能掌握;3.学生已有概念与科学概念相悖时,学生就会觉得难以接受,同一知识点往往反复出错,教师讲解多次也收效甚微,让人颇感无奈,这时教师就会发牢骚:明明讲了N遍还是不能掌握,甚至会怪罪学生太笨。笔者发现,平时课堂中,凡涉及到概念教学时,教师往往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样容易忽视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新概念的影响,而教师未让学生主动追求概念的建构与理解,又由于授课时间有限,便匆匆进入下阶段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形成的迷思概念难以转变,后续的深入学习会更加困难。多年的教学,让笔者清楚的认识到学生迷思概念的存在,也认识到迷思概念并非是被科学概念替代,也不是像处理垃圾一样将其扔掉,教师要做的是如何通过有效途径实现概念转变,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概念的过程,并不是简单被动的通过老师的传授得到,课前教师有必要去探知学生学习之前的迷思概念,了解出现这些概念的原因,从而在教学中转变学生已有的迷思概念。
例谈迷思概念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转变策略研究

例谈迷思概念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转变策略研究随着科学教育的发展,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往往被迷思概念所阻碍。
迷思概念是学生对科学概念的错误理解或误解,这种错误理解来源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不完全理解或从其日常生活经验中推断出的错误观点。
针对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的迷思概念,研究者需要寻找转变策略,以帮助学生摆脱迷思概念的束缚,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要通过引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互相交流。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可以发现并纠正自己原有的迷思概念。
要利用实验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纠正迷思概念。
实验是一种直观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和理解科学知识。
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实验,让学生通过手动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以此纠正他们的迷思概念。
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解释,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要提倡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和解答问题,互相借鉴和纠正迷思概念。
这种互动交流的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例如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带来更直观和生动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利用网络资源,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搜索和阅读相关资料,拓宽他们的科学知识。
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讨论和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要注重评价反馈的有效性。
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迷思概念。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错误观点提出指导性的问题,并给予正确的示范和解释,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针对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的迷思概念,教师可以采取引入问题启发、实验教学、合作学习、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有效的评价反馈等转变策略,帮助学生纠正迷思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科学教学中迷思概念转变的实践与探索【摘要】概念是中学科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迷思概念的存在干扰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得,阻碍了学习。
本文介绍了迷思概念的成因、迷思概念的探查,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对转化迷思概念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迷思概念科学教学信息技术【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149-03【abstract】concept is one of the main content of science courses learning in secondary school. the misconceptions interfere with students’ acquisition of new knowledge, and inhibit learning of new knowledge. this thesis describes the causes of misconceptions, the exploration of misconcep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strategy of misconceptions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key words】misconceptionsscience teachinginformation technology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他们已经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观察和体验,而形成了一些个人的观点。
这些观点并非都是错误的,但有时候却是片面的、模糊的甚至与科学概念是对立的。
我们把学生头脑中存在的错误概念或与科学概念不完全一致的认识叫做迷思概念。
迷思概念不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而仅仅反映事物的一些表面现象,违背了科学道理,对学生正确地掌握科学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造成一定的阻碍。
一、学生迷思概念的成因1.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科学是一门由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理科学科,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由于初中生年龄较小,生理、心理还不够成熟,往往只能凭借自己的感性认识、经验得出结论。
例如,学生认为金属不能燃烧、燃烧必须有氧气参加;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速度越大,惯性越大;踢出去的足球能继续向前飞是由于惯性是一种力等。
据调查,有60%的学生对月相存在迷思概念,认为月亮只有在晚上才可以看到。
2.事物表面或明显特征的影响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归纳是人类认识事物本质和发现规律的重要认知方式。
但是,由于学生思维简单,往往把事物表面或最明显的特征当做本质属性。
例如,学生把鲸当作鱼类,把蝙蝠当作鸟类。
从访谈中得知,学生小时候看到麻雀、乌鸦、燕子等,通过自己大脑简单的分析,就把他们的表面特征“会飞”归结为鸟的本质属性,而蝙蝠的明显特征也是“会飞”,就把蝙蝠归到鸟类,造成了迷思概念的出现。
此外,有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夏天、冬天的变化是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远近造成的;月亮会跟着人走等。
3.生活语言的影响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语言时常影响着科学概念的真正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不加区别地理解各种概念的科学内涵,就会根据字面意思进行误导性联想,出现概念间本质属性的混淆,无形中就感染了迷思概念。
例如,学生认为“白色污染”是白色粉末造成的环境污染,“绿色化学”是绿色的化学。
4.受教师授课方式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灌输的方式讲授,学生对知识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导致对知识缺乏科学的理解。
例如,学生对酸雨的概念理解就存在偏见。
他们认为酸雨是酸性的雨水。
殊不知,酸雨的ph值必须小于5.6;而且酸雨不仅包括液态水,还有固态水(如冰雹、雪等)。
有些教师在讲授科学知识或演示实验时,过分地强调某个知识在章节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对它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讲解,造成概念的片面性,导致迷思概念的出现。
如在催化剂的教学中,教师为突出催化剂在分解氯酸钾过程中起到加快反应速度的作用,而忽略了催化剂也有减慢反应速度的作用。
教师自身存在着迷思概念,也是学生形成迷思概念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学生迷思概念的探查在科学教育领域,尽管迷思概念在等待着转变为科学概念,但这个“转变”的本质是生长和发展,而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
只有充分理解了迷思概念的本质及其在每一个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并由此找到科学概念的生长点,才能真正发展科学概念的个人意义,才能达到通过科学教育而解放学生个性的目的。
因此,教师必须对学习者原有概念和思想有所了解,理解并辨别学生的迷思概念才能实现迷思概念的转变。
1.访谈法访谈法通常是研究者先向学习者提供一种问题情境,比如提问问题、使用图片或者实验操作等,然后要求学习者针对问题情境做出反应。
接着,当受试者反应后,研究者会再进一步提出问题,以澄清学习者何以做出原先反应,最终确认学习者迷思概念之所在,并给出相应指导。
在访谈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的问题情境,但须依循学习者的思考历程,不可给予任何的提示和建议,以免影响学习者内心真实的想法。
2.构建概念图概念图是指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把人脑中隐形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和表达。
概念图是一种表达知识的网络图形化技术,知识图由概念网络构成,网络包括节点和连线,节点代表概念,连线代表概念之间的联系。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设计构图过程,了解其学习进展和内心思维活动的情况,知道学生迷思概念为何。
在确认学生的迷思概念后,给出即时诊断,改进指导科学教学活动的方法。
3.纸笔测试纸笔测试包括开放性测试和封闭性测试。
开放性测试是让学习者尽量想,并尽量写下或画出其想法,这种方法比较自由,但学生作答往往漫无边际,不易提取有价值的问题。
封闭性测试,如选择题的方式,是让学习者选出最接近自己想法的答案,如同问卷调查。
此种方法的缺点是一个问题的多种供选择的答案有诱导性和固定性,不一定反映出测试者真实的想法。
一般来说,为准确确定学习者的迷思概念,往往会将这两种测试方式结合起来。
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上的迷思概念转变确认学习者的迷思概念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样使迷思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来创设教学情境,转化学生的迷思概念。
1.flash动画科学教学中学生对分子、原子、天体的运动、月相的变化、宇宙的演化普遍感到难以理解,而利用flash动画可以很形象直观地模拟这些科学现象,把微观世界加以放大,把宏观世界加以缩小,展示在学生眼前,许多情景不言自明,复杂情景图文并茂,有利于理解,无形中减少了学生迷思概念的产生。
2.制作概念图概念图不仅可以用来诊断迷思概念,还可以用来实现迷思概念的转变。
概念图是指学习者按照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用结构网络的组成来表达概念的意义及其他概念之间联系的一种网络结构示意图。
所以概念图的制作可以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在大脑中形成相关知识的脉络,促使学生正迁移和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实现迷思概念的转变。
例如,在物质的组成教学中,因这部分知识概念较抽象,学生易混淆,存在较多的迷思概念,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作概念图。
3.利用仿真实验室仿真实验室是在计算机上虚拟现实实验的教学软件。
目前针对中学科学广泛使用的仿真实验室有“仿真物理实验室”、“仿真化学实验室”等。
实验室里的每个实验操作高度仿真,充分应用多媒体丰富直观的表达形式,将仿真器材、仿真动画、实验录像以及操作说明有机结合起来,既表达整体,也表达细节,便于学生对实验操作充分理解和掌握。
仿真实验室把学生在现实实验室中难以完成或者超出学生操作能力范围的实验付诸“现实”,同时能对很多实验室中无法得到的理论结果给予模拟和示范。
不仅如此,在虚拟实验室中可以针对迷思概念进行概念变式实验,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很好的转化迷思概念。
笔者在“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教学中,直接利用仿真实验室,在串联电路中各点接上电流表进行实验,结果各处电流相等,强力冲击了部分学生头脑中原有“电流从正极出发,电流依次减小的”的迷思概念,确立了“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的科学概念。
另外在理解短路的概念时,部分学生也存在迷思概念。
在普通实验中告诉学生不能将电流表接在电源两端,但是学生并不能直接操作。
但在仿真实验室中,可以把电流表接在电源两端,发现电流表被烧坏。
不仅现象明显,而且稍微放大了错误操作造成的后果,不但澄清了迷思概念,而且让学生体验了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4.基于即时通讯系统基础上的学习共同体学生脑海内的迷思概念在课堂内并不能完全得到转化,还有一部分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结成学习共同体,在internet基础上,通过即时通讯系统,在课后进行转化。
深圳的学校生源覆盖面较广,不同地区或文化背景不同的学生,经历不一样,对同一概念的理解也不一样。
所以建立学习共同体,是促进学习者对概念实现较全面建构的有效模式。
笔者在所任教班级进行了学习共同体的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先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力、经历充分了解后,组建学习小组(即学习共同体),建立qq群或者学习博客,老师也加入其中。
学习共同体利用学生本身对概念理解的差异,通过交流,呈现出观念的碰撞,引起学生对概念的推翻与重构。
而老师在其中的合理引导,对科学概念地正确构建起到指导和保障作用。
例如,很多学生思维中“气候”等同于天气或者气温。
而学生中有东北的,也有深圳本地的,他们对气候的切身体验不一样。
利用他们不同的体验,引起思维的冲突,通过在qq群里激烈的讨论,老师加以引导,把气候的要素加以总结,学生逐步认识气候的概念,并对气候概念进行外延。
测试结果表明,在学习共同体中的学生对气候的理解普遍较好,甚至理解程度深于其他先前没有错误概念的学生。
5.数字化实验在传统实验室中,很多实验只能得到定性的结论。
但借助基于传感器为实验工具的数字化实验室,可以把这类实验全程用数据展示出来,使结论一目了然,直接给学生头脑中的迷思概念以“晴天霹雳”,从而实现转化。
对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65%的学生认为只有动物进行呼吸作用,植物只能进行光合作用。
笔者利用传感器带领学生开展了关于植物是否进行呼吸作用的科技实践活动。
把植物放在用橡胶塞密封的塑料袋中,放置在暗室里数天。
利用氧气传感器测量在暗室放置前后塑料袋内氧气的含量,数据证实了植物也需要氧气。
与学生之前预测的结果大相径庭,从而转化了学生脑海中的迷思概念。
6.webquest活动webquest是一种“专题调查”活动,在这类活动中,部分或所有参与的学习者互相作用的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上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