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课时达标1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为”的意义和用法。
①为吾子之将行也 (《殽之战》) .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在”“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慎勿为妇死 (《孔雀东南飞》) .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词,“被” ④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 《六国论》 )________________ .
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 . 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 “然而”“可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 . 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为了”“为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 . 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 ( 《项脊轩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 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 人称代词,活用为“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语文一轮专题考点训练:专题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意义解析版

基础题1.(14届山东菏泽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袁术字公路,绍之从弟也。
以侠气闻。
举孝廉,除郎中,历职内外,后为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
董卓之将废帝,以术为后将军;术亦畏卓之祸,出奔南阳。
会.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术得据其郡。
南阳户口数百万,而术奢淫肆欲,征敛无度,百姓苦.之。
既与绍有隙,又与刘表不平而北连公孙瓒;绍与瓒不和而南连刘表。
其兄弟携贰,舍近交远如此。
引军入陈留。
太祖与绍合击,大破术军。
术以馀从奔九江,杀扬州刺史陈温,领其.州。
以张勋、桥蕤等为大将军。
李傕入长安,欲结术为援,以术为左将军,封阳翟侯。
时沛相下邳陈珪,故太尉球弟子也。
术与珪俱公族子孙,少共交游,书与珪曰:“昔秦失其政,天下群雄争而.取之,兼智勇者卒.受其归。
今世事纷扰,复有瓦解之势矣,诚英乂①有为之时也。
与足下旧交,岂肯左右之乎?若集大事,子实为吾心膂。
”珪中子应时在下邳,术并胁质应,图必致珪。
珪答书曰:“昔秦末世,肆暴恣情,虐流天下,毒被生民,下不堪命,故遂土崩。
今虽季世,未有亡秦苛暴之乱也。
曹将军神武应期,兴复典刑,将拨平凶慝②,清定海内,信有征.矣。
以为足下当戮力同心,匡翼汉室,而阴谋不轨,以.身试祸,岂不痛哉!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吾备旧知,故陈至情,虽逆于耳,骨肉之惠也。
欲吾营私阿附,有犯死不能也。
”兴平二年冬,天子败于曹阳。
术会群下谓曰:“今刘氏微弱,海内鼎沸。
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于诸君意如何?”众莫敢对。
主簿阎象进曰:“昔周自后稷至于文王,积德累功,三分天下有其二,犹服事殷。
明公虽奕世克昌,未若有周之盛,汉室虽微,未若殷纣之暴也。
”术嘿然不悦。
用河内张炯之符命,遂僭号。
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
置公卿,祠南北郊。
荒侈滋甚,后宫数百皆服绮縠,馀粱肉,而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
术前为吕布所破,后为太祖所败,奔其部曲雷薄、陈兰于灊山,复为所拒,忧惧不知所出。
将归帝号于.绍,欲至青州从袁谭,发病道死。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者”,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光其词性,就有多种
说法。如何区别呢?
1.不去强调其词性,而用“指代者”等称谓说明其
用法。请看下表:
用法 例句
说明
指代者
跟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后, 杀人者.,打 将它们转化为名词性短 虎武松也
语,“者”相当于“的人”
停顿者
廉颇者.,赵 之良将也
出现在句中,尤其是判断 句主语后,表示停顿,不 译
[即学即练] 6.判断下列句中“其”的用法是否相同。(不需要借 助句子的上下文) ①以 余其 嘉.无 其.礼能于行晋古道,且贰于楚也 ②其 其. .见 翼重 若( 垂被 天看 之重 云)如此
答案:①相同。都作主语。②不同。前“其”是代词, 作主语,可译为“他”;后“其”是代词,作定语,可 译为“它的”。
同时可以把每一个虚词的不同词性及其意义通过课 文中的例子,巧妙记忆。
[温馨提示:本学案后附知识储备 “《考纲》要求 掌握的 18 个文言虚词”。]
一、辨析易错的文言虚词
(一)“以”字用法辨析 1.怎样辨析“以”的连词、介词用法 ①替换法。 除去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凡是能用 “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
[即学即练]
5.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 A.因果 B.目的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③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④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 答案:①B ②A ③B ④A
(三)“其”字用法辨析
1.“其”用作人称代词时主语与定语用法的区别 判断“其”是作主语还是定语,有两个方法。一是 看它后面跟的是什么词,如是动词,则作主语;如是名 词,则作定语。二是看它在句中的意义,可译为 “他”“他们”,作主语;译为“他的”“他们的”, 作定语。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参考译文】 南康太守办公厅的东面,有一座厅堂叫“直节堂”,是朝请大夫徐望圣建造
的。庭院里有八棵杉树,长短粗细一样,直得像墨线弹的一样,在二丈多高处开 始长有枝叶。这些树高耸的样子就像高高举起的太常旗、像巍巍矗立的承露盘的 柱;那种凛然正气又像公卿大夫头戴高高的帽子、身佩长长的宝剑立在朝廷之上, 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神色。这里起初是南康军的各部门官吏住的地方,杉树的树荫 底下,是书记们蹲伏在一起办公的场所,簿册文书丢在里面,没有人知道这儿有 什么可贵之处。徐君见到这个地方,很是爱惜它,就改建成这座厅堂,而且命名 为“直节”。
【即练即悟】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 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推断法 2: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
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 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表揣测语气)皆出于此乎”(《师说》)。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 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 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事半功倍之效。
突破一 文言虚词的“6大推断法”
相对文言实词来说,文言虚词的意义一般都不很实在,它在句中往往侧重 于语法功能,因此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侧重于比较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和用法。对此该如何辨析呢?现介绍六种常用的方法: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总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

第十七页,共18页。
祝
高考(ɡāo kǎo)总复习·语文
您
第十八页,共18页。
第十五页,共18页。
应试技巧
高考总复习(fùxí)·语文
1.标志识别法。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特殊(tèshū)文言句式的标 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
2.语法切入法。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也是解答文言虚词行之有 效的方法,如“遣使纳降于燕”和“故内惑于郑袖”,结合文意可 知,前句的主语是田单,是施动者;后者的主语是楚怀王,是受动 者。故第一句中“于”译为“向”,第二句中“于”译为“被”。
第十页,共18页。
高考(ɡāo kǎo)总复习·语文
至老,朔且死时,谏曰:“诗云‘营营青蝇(qīnɡ yínɡ),止于蕃。恺 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罔极,交乱四国’。愿陛下远巧佞,退谗 言。”帝曰:“今顾东方朔多善言?”怪之。居无几何,朔果病死。 传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之谓也。
第四页,共18页。
高考(ɡāo kǎo)总复习·语文
考点整合
第五页,共18页。
金题透析
高考总复习(fùxí)·语文
(2009年广东卷)下列(xiàliè)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 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C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10.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二、命题特点 (1)文言虚词的考查,是指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代词、连 词、副词、助词等。《考试大纲》规定考查18个:而、何、 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 则、者、之。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 “以”“而”“乃”“其”“之”“为”“因”等。 (2)文言虚词的考查是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 2014年高考,山东卷、江苏卷、安徽卷、浙江卷、天津卷、 湖南卷、江西卷、四川卷、重庆卷、不能控制,于是授予他 高官。方国珍在庆元成立府署,选拔有才能的人为自己所用。 方国珍听说詹鼎有才能,用计谋捉拿他。詹鼎被抓获,没有 办法,于是尽力替方国珍做事,担任庆元府的都事,有廉洁 的名声。方国珍的弟弟任平章事,有人违反法律,交付詹鼎 处理,詹鼎按法论罪。平章的妻子受贿,向詹鼎求情。詹鼎 坚持原判不同意,说:“现在方家想要做大事,应该任用天 下贤人,一心一意遵守法令,怎么能让妇人干预政事呢?” 最终没有答应。平章之妻非常恼怒,诬告他,把詹鼎关进监 狱,半年后才释放。
第二讲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
复习建议 本专题建议用时2课时(包括自习课)
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
第1课时(讲授课)
“虚词”考点解 读及推断方法
第2课时(习题课) 小综合训练
学习方式
师生互动、合作 探究
考点滚动、教师 批改
对应课时 合作探究课时 习题课
.
➢微课堂·一刻钟 考纲解读
一、考纲展示 2015年新课标《考试大纲》规定: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B
.
时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请命鼎为之。丞相曰:“吾同事, 以鼎才不可使外也。”待半岁,除留守都卫经历,改刑部郎 中、刑部佐僚。未完,有司请除吏。丞相曰:“刑部有詹鼎 在,胜百辈。”其见称如此。鼎在刑部,一以宽仁行法,威 声不起,而人皆乐其不苛刻。会大都督府受赂,除军吏。事 发,诬鼎有赃。御史覆鼎,鼎言在留守时所养孤甥来省,恐 有之,鼎诚不知。御史曰:“法贵杀有名。”卒诛鼎,与百 余人皆死。
高考语文一轮专题训练:专题《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专题十五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而1.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2.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字相同的一项是( )A.犹且从师而.问焉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二、何1.下列句中加点词“何”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姜氏何.厌之有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B.⎩⎪⎨⎪⎧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C.⎩⎪⎨⎪⎧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D.⎩⎪⎨⎪⎧徐公何.能及君也何.以战三、乎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项是( )A.⎩⎪⎨⎪⎧技盖至此乎.将军迎曹,欲安所归乎.B.⎩⎪⎨⎪⎧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D.⎩⎪⎨⎪⎧儿寒乎.?欲食乎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相与枕藉乎.舟中 ②曰:壮士,能复饮乎.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四、乃1.下列各句中“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三项是( ) A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 .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F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G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H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解释下列各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课时达标(10)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课时达标(十)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
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
累擢太监。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
和献所俘旧港酋长。
帝大悦,爵赏有差.。
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
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
..。
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
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
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踪迹:追踪探访B.多赍金币..金币:钱币财物C.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邀劫:邀人抢劫D.帝以践阼..岁久践阼:登上帝位解析:邀劫:拦路抢劫。
答案:C▲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成祖:明代皇帝朱棣死后追封的庙号B.永乐..三年六月永乐:明代皇帝朱棣的年号C.帝大悦,爵赏有差.差:稍微差一点D.献俘,戮于都市..都市:京城的集市解析:差,在这里是“差等,区别”的意思。
答案:C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解析:注意逻辑事理和语法关系,注意“复”“以”“因”等虚词和“不服”“宣”等动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达标(十一)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也。
年七岁丧母。
母以.社日亡,来岁邻里社,修感念母,哀甚。
邻里闻之,为之罢社..。
年二十,游学南阳,止.张奉舍。
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
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
顷之,郡中有反者。
修闻融有难,夜往奔融。
贼初发,融谓左右曰:“能冒难来,唯王修耳!”言终而.修至。
袁谭在青州,辟修为治中从事,别驾刘献数毁短..修。
后献以事当死,修理之,得免。
时人益以此多焉。
绍死,谭与袁尚有隙。
尚攻谭,谭军败,修率吏民往救谭。
谭喜曰:“成吾军者,王别驾也。
”谭之败,刘询起兵漯阴,诸城皆应。
谭叹息曰:“今举州背叛,岂孤之不德邪!”修曰:“东莱太守管统虽在海表,此人不反,必来。
”后十余日,统果弃其妻子来赴谭。
谭复欲攻尚,修谏曰:“兄弟还相攻击,是败亡之道也。
”谭不听,遂与尚相攻击,请救于太祖。
太祖既破冀州,谭又叛。
太祖遂引军攻谭于.南皮。
修时运粮在乐安,闻谭急,将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
至高密,闻谭死,下马号哭曰:“无君焉.归?”遂诣太祖,乞收葬谭尸。
太祖欲观修意,默然不应。
修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
”太祖嘉其义,听之。
魏国既建,为大司农郎中令。
其后严才反,与其徒属数十人攻掖门。
修闻变,召车马未至,便将官属步至宫门。
太祖在铜雀台望见之,曰:“彼来者必王叔治也。
”顷之,病卒官。
初,修识高柔于弱冠..,异王基于幼童,终皆远至,世称其知人。
(节选自《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一》)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邻里闻之,为之罢社..罢社:中止了祭祀B.游学南阳,止.张奉舍止:住宿,落脚C.别驾刘献数毁短..修毁短:诋毁D.修识高柔于弱冠..弱冠:地名解析:弱冠:男子二十岁。
答案: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母以.社日亡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B.①言终而.修至②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①太祖遂引军攻谭于.南皮②以勇气闻于.诸侯D.①无君焉.归②吾何辞焉.解析:D.①疑问代词,哪里;②语气助词,呢。
A.均为介词,在。
B.均为连词,表顺承关系。
C.均为介词,在。
答案:D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后献以事当死,修理之,得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以”是介词“因为”,“当”是“判罪”。
注意“修理之”的断句。
答案:后来刘献因为犯事被判了死罪,王修为他申辩,才使刘献得以免死。
(2)后十余日,统果弃其妻子来赴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注意“妻子”的古今异义,“赴”字的意思。
答案:十几天后,管统果然丢下妻儿前来援救袁谭。
【参考译文】王修,字叔治,是北海营陵人。
他七岁时,母亲去世。
他的母亲在祭祀土地神那天去世,第二年邻里祭祀土地神时,王修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十分悲痛。
邻里听说后,为他中止了祭祀。
二十岁的时候,到南阳求学,住在张奉的家里。
张奉全家得了疾病,没有一个人去探望,只有王修亲近他们并哀怜抚恤他们,等他们病好了才离开。
初平年间,北海孔融召王修为主簿,驻守高密。
不久,郡中有人造反。
王修听说孔融有难,连夜赶往孔融那里。
反贼刚起兵,孔融对左右说:“能冒着危险来救我的,只有王修!”刚说完这话,王修就赶到了。
袁谭在青州,征召王修为治中从事,别驾刘献多次诋毁王修。
后来刘献因为犯事被判了死罪,王修为他申辩,才使刘献得以免死。
当时很多人因此而更加推重王修。
袁绍死后,袁谭、袁尚有矛盾。
袁尚攻打袁谭,袁谭战败,王修率领官民前去营救袁谭,袁谭很高兴,说:“挽救我军的,是王修啊!”由于袁谭战败,刘询在漯阴起兵反叛,各个城池纷纷响应。
袁谭叹息说:“现在全州背叛我,难道是我没有德行吗?”王修说:“东莱太守管统虽地处海边,却没有反叛,他一定会来援救你的。
”十几天后,管统果然丢下妻儿前来援救袁谭。
袁谭又想攻打袁尚,王修进谏:“兄弟间不停地相互攻击,这必然会导致败亡啊!”袁谭不听,于是和袁尚开战,向曹操求救。
曹操帮助袁谭攻下冀州后,袁谭又背叛了曹操,曹操于是率领大军在南皮攻打袁谭。
王修当时正在乐安运粮,听说袁谭很危急,就带着属下士兵以及同僚数十人去救援,到了高密,听说袁谭已经死了,下马号哭:“没有了主公,我该去哪里啊?”于是报请曹操,要为袁谭收尸。
曹操想知道他的真实意图,就沉默不应。
王修又说:“我受袁家的厚恩,如果能为袁谭收尸,然后被处死,我没有什么遗憾的。
”曹操赞赏他的忠义,让他为袁谭收尸。
魏国建立后,王修被任命为大司农郎中令。
后来严才反叛,带着几十个追随者攻打掖门。
王修听闻有变,调集车马未到,就率领属下步行到了宫门。
曹操在铜爵台望见了他们,说:“来的人一定是王修。
”不久,王修病死在任上。
当初,王修在高柔二十岁时就赏识他,在王基还是幼童之时,王修就认为他与众不同,这两人最终都成了大器,世人因此称赞王修有知人之明。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导学号04320074余玠传玠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
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
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
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
”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
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播州冉氏兄弟琎、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
闻玠贤,相谓曰:“是可与语矣。
”遂诣府上。
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
冉安之若素有,居数月,无所言。
玠将谢之,乃为设宴。
玠亲主之。
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琎兄弟饮食而已。
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
玠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
”明日,更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
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②去。
如是又旬日,请见玠,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
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觉跃起,执其手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
”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玠大喜曰:“玠固信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玠不敢掠以归己。
”遂不谋于众,密以某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
诏以琎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
徙城之事,悉以任之……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
又移金③戎.于大获,以护蜀口;移沔戎于青居;兴戎先驻合州旧城,移守钓鱼,共备内水④。
移利戎于云顶,以备外水。
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
又属嘉定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
(节选自《宋史·卷四百一十六·列传第一百七十五》)【注】①玠:即余玠,南宋淳祐时曾任四川安抚制置使。
②漫:抹掉。
③金:金州。
后文“沔”“兴”“利”即沔州、兴州、利州。
④内水:蜀人以涪江为内水,以岷江为外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供张..一如帅所居供张:指陈设之物B.所在以礼遣.之遣:送C.请不次..官之不次:不差的D.又移金戎.于大获戎:军队、军事力量解析:不次:不必拘泥于等级。
答案:C▲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B.①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C.①此玠志也.②毋从俱死也.D.①贤于.十万师远矣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解析:D.均为介词,表比较。
A.①结构助词,的;②动词,到……去。
B.①表凭借,“……的方法”;②表原因,“……的原因”。
C.①表判断语气,是判断句的标志;②语气词,加强肯定的语气。
答案:D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士之至者”为定语后置,“礼”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时要落实。
答案:对于来到的士人,余玠不厌其烦以礼接待,(来者)都得到余玠的真诚欢迎。
(2)闻玠贤,相谓曰:“是可与语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谓”字要灵活翻译,这里翻译为“商量”;“与”后面省略宾语“之”。
答案:他们听说余玠贤明,相互商量说:“这样的人,可以与他谈谈。
【参考译文】余玠大力改革弊政,遴选郡守县宰,在自己的帅府旁修筑招贤馆,陈设完全同主帅的住所一样,下令:“集中众人的智慧,广泛吸收忠诚有益的意见,是诸葛孔明用来治理蜀地的办法。
有策谋想告诉我的人,在近处就径直来公府,在远处可自行到所在的郡府(去谈),官府要以礼相送。
朝廷(也会)不吝惜以高爵重赏酬报的。
豪杰之士随时世而动要求建立功业,现在正是时机。
”对于来到的士人,余玠不厌其烦以礼接待,(来者)都得到余玠的真诚欢迎。
所献策谋可采纳的,(余玠)按献策人的才能予以任用,如果不能采用,也赠厚礼对其表示感谢。
播州冉琎、冉璞兄弟俩,有文才武略,隐居在少数民族区域,前后经几任外任的将帅征召,坚决不肯就职。
他们听说余玠贤明,相互商量说:“这样的人,可以与他谈谈。
”于是前往帅府。
余玠向来听闻冉氏兄弟(之名),看到名片就请冉氏兄弟进府邸并立即会见他们,施以平等的礼节,(给予)在宾馆(休憩)的待遇。
冉氏兄弟以平常的心态接受,过了数月,也没有谈什么(建议)。
余玠准备向他们问候请教,于是为他们设宴。
余玠亲自主持宴会。
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在座的来客纷纷争着讲自己策谋的高明,而冉琎兄弟只是饮酒用餐而已。
余玠以含蓄的话语引导他们,最终(他们)还是默默无言。
余玠(心里)说:“他们不过是在看我将怎样礼待有识之士罢了。
”第二天,让(二人)换住另一处宾馆,并派人天天在暗中观察他们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