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序地层学(第三章)

合集下载

地层对比

地层对比

(劈分或合并成一个单层)
统一划分单层数据 有效 孔 隙 度 % 单 层 编 号 厚度 权衡 渗 透 率 μ m2
砂层 厚度 m
有效 厚度 m
(2)小层对比数据表 (以小层或单层为单元)
平面分布:有无尖灭及缺失; 纵向连通:与上下单层连通情况。
对 比 井 号 项 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有效厚度 m 砂层厚度 m 渗透率 μ m2 平面分布 纵向连通
碎屑岩剖面中的稳定泥岩段 碎屑岩中夹有的致密薄层灰岩 薄的黑色页岩层 煤层 碳酸盐岩的石膏夹层和泥岩夹层: 陆源碎屑岩中的凝灰岩层
(等时性问题?)
实例:孤岛油田馆陶组
Ng1+2底部一套分布稳定的含螺化石层,
为一高感应“指状泥岩”。
“标志层”是否具有涵盖全工区的成因意义?
----可进行大范围的对比
(在地层级别更细时,古生物等记录的垂向分异性不够)
基于岩石记录的地层对比
依据: 沉积成层原理:不同时期因 沉积环境及物源供应的差异 而导致岩性的垂向差异性 同一时期同一沉积环境内 沉积特征(岩性)的相似性、 岩性变化的顺序性和连续性。 单一岩性对比?
1. 标准层(标志层) ----等时层、等时面 概念:具有等时性、分布广泛、容易识别的岩性层或 岩性界面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地层层序的建立
区域地层层序 油区范围内
鲁 西 隆 起 区
油层对比单元的划分 油田范围内
一、区域地层层序
古生物-地层单元 岩石-地层单元 时间-地层单元 层序地层单元
1. 生物-地层单元(带、亚带、……)
回顾
根据古生物组合划分地层单元。 生物-地层界面有可能穿越地层等时面 (由于生物组合在时、空上的不断变化和调整)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3.层序界面类型及层序类型 在地层记录中可识别出两种类型的不整合(即层序 边界): (1) Ⅰ类不整合, 即Ⅰ类层序边界(sb1) 和Ⅰ型层序 Ⅰ类不整合(Ⅰ类层序边界) 是指相对海平面低于 陆架边缘时形成的不连续面. 特征为陆架上出现陆上不整合面,在陆坡外侧出现 海底剥蚀面. 具体解释为全球海平面下降速度超过在沉积滨线坡 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在该处产生海平面相对下降时形 成的。此时海水逐渐退出陆棚,使陆棚遭受侵蚀,陆棚 前沿的陆棚坡折带出现侵蚀峡谷,沉积物可能沿陆棚 进入盆地。 以Ⅰ类层序边界为底界面,顶界面为Ⅰ类层序 边界或Ⅱ类型层序边界的层序称Ⅰ型层序
2. 1991年Vail等发表了《构造运动、全球海平面 变化及沉积作用的地层标志综述》一文,再次强调全 球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沉积物供应和气候四个因 素控制层序的形成,其中全球性海平面变化是最主要 的控制因素。 3. 20世纪90年代后,层序地层学进入了理论研究 和生产应用发展的时期。并将其应用到不同的环境。 在研究理论上出现了许多学派,如: 活动大陆边缘层序地层学; 陆相层序地层学; 前中生代层序地层学;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成因地层学等。
由一套相对整一、连续的,在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组 成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 的地层体。
T1
T3
T4
T2Biblioteka 3. Vail等(1977)还对Sloss的层序概念进行两项 重要修订 (1)认为层序的时间要短得多,Sloss提出的层序 相当于Vail等提出的超层序 (2)全球海平面升降是层序形成演化的主要机制。 4. Vail等(1977)在大量露头、测井、海洋地质 和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基础上,利用磁性地层、年代 地层及生物地层中所反映的海平面变化及绝对年龄等 大量资料,编制了中生代以来的海平面变化曲线图, 厘定了不整合面、海平面变化的概念,强调地震剖面、 测井和地面露头的综合研究是识别海平面变化的重要 手段。

层序地层学笔记 主讲操应长教授

层序地层学笔记  主讲操应长教授

层序地层学笔记主讲:操应长教授整理:地质学研09-1 吴平说明:括号内内容为个人理解或老师讲解。

另外:由于上课时记得匆忙,不完整或错误处在所难免,如有补充或错误改正一定要告诉我啊(多谢多谢!Qq:66681460)。

还有标题顺序还是遵照上课时的笔记,没有重新整理,如感觉不便或混乱,请自行处理吧,实在是太多了。

一、定义层序地层学:是根据地震、钻井及露头资料,结合有关的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解释,对地层层序格架进行综合解释的学科。

时间的概念:界面是一个时间段关键词:旋回性:一套层序就是一个旋回,与地层旋回一致。

时间格架:全盆地对比的等时沉积体系。

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在层序内部没有主要的间断面。

定义:基于属性分析定义的地层学分析:岩性地层学,生物地层学,磁地层学,化学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异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岩性地层学:基于岩石性质分析,岩石地层单元间的界面常为不等时的岩性界面。

层序地层学:异地层学:介于岩性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之间。

基于边界不连续面界定的地层单位,其界面为不连续面(以岩性地层接触关系为表现)二、发展三阶段:(一)概念的提出(二)地震地层学反射波速度反映密度差异核心:全球海平面变化具有一致性,海平面变化控制了层序发育的特点。

应用地震资料和钻测井资料可预测和确定盆地的地层结构、沉积相类型和区域分布。

(三)层序地层学的综合发展阶段二、层序地层学的特点一)科学性1、统一性: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2、等时性:等时界面3、时间性:层序界面代表一个时间段。

二)预测性三)综合性多种资料、多个学科的综合三、层序地层学面临的问题1、概念和术语的统一问题2、陆相层序地层学的成因问题3、层序地层学单元的级序划分4、深水层序地层学研究5、陆地沉积的层序地层研究:closs、vail第一章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一、海(湖)平面与可容空间绝对海(湖)平面/全球海平面:指海(湖)面相对于一个固定基准面如地心的高度,与盆地内局部因素无关,其升降变化多受盆地位置、水深、盆内沉积物量等因素控制。

地质学基础第三章 地层分析

地质学基础第三章 地层分析
▪沉积层在垂向上的堆叠是由于下沉作用或压实作用,或者由于 两者的联合作用所造成。
西南石油学院--代宗仰,2002年8月
西南石油学院--代宗仰,2002年8月
2. 穿时普遍性原理 “穿时”——指在持续地海侵或海退的情况下,地质时代 因地而异的一个岩石地质体及其界线与地质时间面或化石 带斜交的现象或关系。这种穿时的现象是由沉积环境随时 间的迁移和侧向堆积作用所造成的。
穿时普遍性原理可概括为:全部侧向上可以识别和追索的 非火山成因的陆表海沉积物的岩石地层单位都必然是穿时 的。
在分析和对比岩石地层单位时,不采用穿时普遍性原 理作指导,而只采用叠覆原理,必然歪曲事物的真相,颠
倒地层和古地理的解释,也无法搞清岩层的真正侧向关系
西南石油学院--代宗仰,2002年8月
表1-3-1 塔里木石炭系地层划分方案对比表
种生物共生在一起组成一个生物群体(组合)。生物 群及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层形成时期的自 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和时代的变化。
化石组合法可以避免因个别标准化石在特殊沉积 环境中,由于穿时现象造成地层对比的错误。
西南石油学院--代宗仰,2002年8月
3、种系演化法
生物地层法的局限性:化石鉴定的分歧 地质环境地复杂多变:相变与古生物
δ ( ‰)=(R样品-R标准)/R标准 ×103
R样品为上述三个比值之一, R标准 为国际标准对比样品。 氧同位素,选SMOW和PDB;硫同位素,选CDT;碳同位素,
PDB
SMOW、CDT和PDB分别是标准平均洋水氧、亚利桑那某峡
谷某一陨石铁中的硫、南卡罗莱纳州晚白垩Peedee组中箭石
化石的碳和氧。
绝大部分的沉积层或厚的沉积物楔形体是由沉积 物通过侧向加积或进积型式在倾斜面上堆积而成的。 该原理认为:

03层序地层学-准层序和准层序组

03层序地层学-准层序和准层序组

第三章 准层序和准层序组 1、准层序边界及其特征 1)准层序边界一般特征
地势起伏几十厘米至几米,界面之上 富集碳酸盐矿物、磷灰石或海绿石, 并且海泛面上下地层的岩性和沉积厚 度也发生了突然的变化。
第三章 准层序和准层序组 1、准层序边界及其特征 2) 准层序边界特殊特征
(1)钙质结核滞留沉积
(2)潜穴化的并被波浪和流水改造的滞留沉积
准层序组类型
>1
Rate of Deposition
Rate of Accommodation
<1
1
2、准层序组类型
1)进积式准层序组 是在沉积物沉积速率大于可容空间增长 速率的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较年轻的准 层序依次向盆地中央方向推进。 尽管进积准层序组中的每个准层序都是 一个向上粒度变粗、水体变浅的沉积序 列,但是对于整个进积准层序组来说, 自下而上,砂岩厚度不断增大、泥岩厚 度不断减薄、砂泥比值加大,总体构成 一个向上水体变浅的准层序堆砌样式
进积式准层序组
退积式准层序组
谢 谢
测井层序地层学分析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eismics
We subdivide the rocks into genetic packages
5 km
Fluvial Sands/Silts/Shales Nearshore Sands
二、准层序组空间相变关系 和年代地层对比意义
1、准层序组空间相变关系
1)陆棚、滨岸和平原的相变; 2)沉积环境-水深的变化; 3)沉积厚度和砂泥比的变化
二、准层序组空间相变关系 和年代地层对比意义
2、准层序组的年代地层对比意义
1)提供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2)实现高精度等时地层对比

第一篇 层序地层学概念体系

第一篇 层序地层学概念体系
➢ 盆底扇可能沉积在峡谷口处,也可能远离峡谷出口而广泛发 育。峡谷也可能不明显。盆底扇在陆坡上或陆架上毫无同期 的岩石。
➢ 斜坡扇由具天然堤的浊流沟道和漫滩沉积物所组成。它们上 覆于盆底扇之上,并被上覆的低水位楔状体所下超。
➢ 低水位楔状体由一个或多个组成楔状体的进积式准层序组所 组成;楔状体仅发育在陆架坡折的向海一侧(方向),并上 超在先前层序的斜坡上。
HST TST LST
Ⅱ层序边界
➢ Ⅱ型层序边界:当海平面下降的速率小于 沉积滨线坡折处沉降速率,即在这个区域未 产生相对海平面下降时期形成的。 ➢ Ⅱ型层序边界特征是一个区域性界面,沉 积滨线坡折带向陆方向的陆上暴露、上覆地 层的上超以及海岸上超点向下迁移等特征。 没有河流回春作用造成的陆上侵蚀、也没有 沉积相明显向盆地方向迁移。
PDM:前三角洲泥岩
河道单元II
W LST
H2S1B下42层序
HST
H22 层序
SB42:层序界面(H21上亚段底界)
LST:低位体系域
HST:高位体系域
SB42层序界面上发育的大型下切复合水道全景(剖面方向与水流方向近于垂直)
下切谷
下降体系域
东海丽水凹陷海相第三纪断陷盆地
追踪高频的海、湖平面变化旋回,建立高精度的层序格架
临滨
4
滨外陆棚
3
前滨
2
临滨
1
滨外陆棚
6. 准层序和准层序组
2)准层序组(Parasequence sets) 是指由成因相关的一套准层序构成的、
具特征堆砌样式的一种地层序列,其边界 为一个重要的海泛面和与之可对比的面, 可将准层序组划分为进积、加积和退积准 层序组三种类型。
第三章 层 序

层序地层学第3章

层序地层学第3章

3.5 滨线轨迹 Shoreline trajectories
正常海退Normal Regressions
正常海退三角洲沉积序列
滨线上滨面加积砂岩
3.5 滨线轨迹 Shoreline trajectories
正常海退Normal Regressions
高位体系域
海侵
异源控制因素的特征
3 气候变化
Milankovitch旋回
Milankovitch频段有关的气候旋回比较普遍,大量的 研究已在湖泊、海洋、碎屑岩及碳酸盐体系都发现了 该频段的沉积旋回;
Milankovitch周期的主要参数
偏心率(Eccentricity):0.1~0.4Ma 倾斜度(Obliquity):0.04Ma 岁差(Precession and nutation):0.02Ma
异源控制因素的特征
1 海平面变化
3.2 沉积作用的异源控制因素 Allogenic controls on sedimentation
异源控制因素的特征
2 构造沉降
构造沉降与盆地边缘类型
3.2 沉积作用的异源控制因素 Allogenic controls on sedimentation
异源控制因素的特征
3.2 沉积作用的异源控制因素 Allogenic controls 源供应
沉积物供给从本质上讲是气候和构造作用的结果。
3.2 沉积作用的异源控制因素 Allogenic controls on sedimentation
内因沉积物供给
4 物源供应
侵蚀 侵蚀
海 侵 期Transgressions
以侵蚀作用为主的滨线海侵期的海岸
3.5 滨线轨迹 Shoreline trajectories 强制海退 Forced Regressions 强制海退体系的滨线迁移轨迹 海陆过渡带: 伴随着滨线强制

层序地层学-第3章 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与原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层序地层学-第3章 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与原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4 陆架边缘体系域(SMST)
5 强制海退体系域(FRST) 6 海退体系域(RST)
7 密集段(CS)
最大海泛面:以退积到加积式准层序
组的转变为特征,常为HST的下超面
密集段
高水位体系域
上超、海岸上 超向下转移、 没有削蚀和下 陆架边缘体系域 切谷。微弱的加
海平面相对静止或 稍有上升期间形成
积或进积准层序。
LST
2 海侵体系域
海侵体系域 (Transgressive system tract,TST): Ⅰ型和Ⅱ型层 序的海侵体系域,在海平面 迅速上升和构造沉降共同产 生的海平面相对上升时期形 成的,以沉积作用缓慢的、 低砂泥比的、一个或多个退 积型准层序组为特征,主要 沉积体系是:陆架沉积、三 角洲沉积、海岸平原沉积、 以及障壁岛、泻湖沉积为主
海平面相对下降期间形成
初始海泛面:以从低
水位进积到海侵的退 积为特征
第二节 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一 可容纳空间
二 层序的主控因素
1 海平面的变化
2 构造沉降
3 气候
4 物源供应
一 可容纳空间
可容纳空间 (Accommoda tion):可供沉积
物堆积的潜在空间 (Jerry, 1988), 可容空间受控于沉 积背景的基准面变 化,或者是海平面 升降和构造沉降的 函数
三 层序内部的关键界面
初次海泛面(first flooding surface):是Ⅰ 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即 相应于首次越过陆棚坡折带的第一个滨岸上 超对应的界面 最大海泛面(maximum flooding surface): 最大海侵时形成的界面,它是海侵体系域的 定界面被高位体系域下超,它从以退积式准 层序组变为进积式准层序组为特征,常与凝 缩层伴生。在地震剖面上,最大海泛面对应 于最远滨岸上超点所对应的反射同相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层序地层学
彭军
西南石油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二零零二年十二月
讲 课 提 纲
绪论
第—章 层序地层学理论框架
第—节 理论基础和概念体系 第二节 全球海平面变化周期
第二章 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层序地层学研究基础 第二节 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
第三章 海相层序地层学
第—节 碎屑岩层序地层样式 第二节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样式
2)具陆棚坡折边缘的I型层序地层样式
(1)低位体系域:
低位体系域是在全球海平面快速下 降速率大于沉积滨线坡折带构造沉降 速率时,以及海平面相对缓慢上升时 形成的同期沉积体系组合,其底为I 型不整合界面及其对应的整合面,其 顶为首次越过陆棚坡折带的初次海泛
面。在具陆棚坡折的盆地中,低位体 系域常由盆底扇、斜坡扇和低位前积 楔状体组成
• 在陆架坡折背景中,低水位体系域由盆底扇 (bf)、斜坡扇(sf)、低水位楔状体(lsw)和 下切谷充填物(iv)所组成(Vail,1987)。
盆底扇(Basin floor fan)是指沉积在盆地底部或大陆 斜坡下部的海底扇,其形成与斜坡上的峡谷侵蚀以及陆棚 暴露地表发生河流回春下切作用密切相关。即在形成I类 层序界面时,由于陆棚部分或全部出露地表遭受剥蚀,沉 积物越过陆棚和大陆斜坡,通过深切谷和斜坡峡谷以点物 源的供应方式在盆底形成盆底扇。
依赖于河流规模和河网疏密程度,较粗粒的 深切谷充填物可呈单一河道,也可呈网状河道分 布,但总的来说侧向变化快、常被低位或海侵体 系域的泥质沉积物所包裹,易形成能富集油气的 岩性油气藏
(2)海侵体系域
海侵体系域底界为首次海泛面,顶界为最大海泛 面,由一系列较薄层的、不断向陆呈阶梯状后退的准 层序组构成。其水体向上不断加深,依次堆积的较新 的准层序向陆方向上超在层序边界之上。
典型的斜坡扇呈开阔裙边状,以发育有堤活 动水道和溢岸席状韵律浊积砂为沉积特征。
低位前积楔状体(Lowstand prograding wedge) 是在海平面相对上升期间形成的,由进积到加 积准层序组构成的楔状体,它主要位于陆棚坡 折向海一侧,并上超在先前层序的斜坡上。
楔状体的近源部分有深切谷充填沉积物及 其在陆棚或陆坡上伴生的沉积物组成,远源部 分由厚层富泥的楔状体前积单元组成,在低位 前积楔状体早期沉积物中可包含有互层的薄层 的浊积岩。
盆底扇底界面与低位体系域底界一致,顶界面为一 下超面,常被斜坡扇和低位前积楔状体下超。
盆底扇作为重力流沉积物可用鲍玛序列的AB,AC 段组合或被截切的A段描述。
盆底扇内扇为序列不明显的、互层的砂砾岩,中扇 为向上粒度变细、砂层厚度减薄的水道化沉积序列,外扇 为向上粒度变粗、砂层变厚的非水道化沉积序列,在外扇 部位可能存在较大规模的砂质朵状体。
第四章 陆相层序地层学
第一节 陆相湖盆地质特征 第二节 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
第五章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第一节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 在油气勘探和开发中的应用
结论
第三章 海相层序地层学
第—节 碎屑岩层序地层样式 一、I型层序地层样式
第二节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样式
一、碳酸盐岩沉积背景和 沉积控制因素
2.碳酸盐岩层序成藏条件分析
第—节 碎屑岩层序地层样式
一、I型层序地层样式
1.具陆棚坡折边缘的I型层序地层样式
1)具陆棚坡折边缘的盆地特点
(1)存在着明显地形分异的陆棚、陆坡和盆地地形。陆棚坡度 小于0.5度, 陆坡坡度3—6度,海底峡谷坡度为10左右。
(2)具有明显分割陆棚沉积物与陆坡沉积物的陆棚坡折,在 这陆棚坡折两侧存在突然的浅水到深水的过渡。
(3)具有倾斜的斜坡沉积地层样式。当海平面下降到沉积滨线 坡折带以下时,河流深切形成峡谷以及斜坡扇和盆底扇。
(4)存在能够形成深切峡谷并向盆地输送沉积物的、足够大的 河流体系。
(5)具有足够大的可容空间将准层序组保存下来。 (6)海平面下降幅度足以使低位体系域在陆棚坡折或在其外 侧不远的地方发生沉积。
斜坡扇(Slope fan)指位于大陆斜坡中部或底部 的重力流沉积体,它是在全球海平面下降晚期或 上升早期形成的。
斜坡扇可沉积于盆底扇之上,也可沉积在比 盆底扇更近源的地方,其顶被低位前积楔状体下 超。斜坡扇可以与盆底扇同期沉积,也可与低位 前积楔状体同期沉积。
由于斜坡扇形成时,陆棚上河流下侵趋于停 止,粗粒物质往往优先充填在深切谷内,因此斜 坡扇粒度和砂泥比均比盆底扇沉积物更细更低。
一般来说,低位前积楔状体沉积物较先期 层序高位体系域沉积物富含更多的砂质,并可 被上覆海侵体系域页岩所封堵,形成地层圈闭。
深切谷(1ncised valley)是指因海平面下降、河 流向盆地扩展并侵蚀下伏地层的深切河流体系及 其充填物 。
在海平面大幅度下降期,陆棚因暴露受到河 流体系的侵蚀形成深切谷地并构成沉积物的搬运 通道。在低位或海侵体系域形成期,因海平面相 对上升,深切谷可与下伏陆棚泥岩呈突变接触, 并具有典型的电测曲线响应特征。
1.具陆棚坡折边缘的I型层序地层样式 2.具缓坡边缘的I型层序地层样式
1.碳酸盐岩沉积背景 2. 碳酸盐岩台地和斜坡沉积相带 3. 碳酸盐岩沉积的控制因素分析
二、 II型层序地层样式
二、层序界面和体系域类型
1.层序类型和层序边界
1.II型层序边界和体系域构成
2.体系域类型及其特征
2.II型层序体系域特征
三、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与油气
三、碳酸盐岩层序地层模式
1.碳酸盐岩缓坡层序地层样式 2.碳酸盐岩斜坡层序地层样式
勘探
1.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3.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层序地层样式
四、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 与油气勘探
2.体系域的成藏条件分析 3.层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层中的成藏组合类型分析
1.碳酸盐岩层序地层与油气勘探 的关系
海侵体系域完全是退积的,几乎没有前积沉积物, 主要的沉积体系有陆棚三角洲、滨岸平原、富煤的海 陆交互沉积、冲积和越岸冲积以及泻湖和湖泊沉积, 潮汐影响可能是广泛的。
海侵体系域较低位和高位体系域具有更低的砂泥 百分比值,因而它可构成广泛分布的盖层和烃源岩层, 现今世界大多数陆棚均被海侵体系域占据,主要的三 角洲都是陆棚三角洲,扇不太发育。河口湾、潮汐海、 障壁岛和泻湖都是常见的沉积体系,而深海沉积作用 主要为大陆斜坡滑塌形成的浊流沉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