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西府民俗文化

合集下载

走进“大唐”的西府社火

走进“大唐”的西府社火

走进“大唐”的西府社火作者:周励来源:《西部大开发》2014年第03期2月5日,马年春节的初五,大唐芙蓉园,傍晚,雪花,飘飘洒洒……宫灯,龙灯,马灯,莲花灯……灯火阑珊;轻歌慢曲,薄雾青烟,妖娆于亭台,袅袅在湖面。

一声唢呐,一串锣鼓,打破了一片宁静和悠然。

匆匆游客,相机快门,迎来一群特殊的表演者——着古装,画脸谱,踩高跷,游旱船,舞龙,挥棒……原来,气势恢宏的大唐芙蓉园里,九曲回廊边,将上演地地道道的西府社火。

凑近端瞧,吸人眼球的,还有队伍前“宫女”簇拥的“大唐天子”和“皇妃”,他们也在观看社火。

同时,上海东方卫视正现场直播这个场面。

西府社火,作为宝鸡的文化瑰宝之一,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宝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始祖炎帝故里,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周、秦王朝先后在此建都,创造了极其灿烂的古周秦文化,也是盛唐文化荟萃之地。

地上地下文物极为丰富,不仅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还遗留下来不少绚丽多彩的民俗艺术。

“社火”表演便是其中之一,以陈仓社火、陇州社火、凤翔社火、岐山社火为代表的西府社火,已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宝鸡陈仓区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社火艺术之乡”。

2008年8月,陈仓区的“天地社火”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民间艺术大汇演,“竹马高跷”还闪亮在鸟巢。

走出乡村、走进大唐芙蓉园的这支50多人的社火演出队,来自宝鸡陈仓区县功镇翟家坡。

队长翟营课,是该村的村支书,也是陈仓社火的传承人。

翟营课自豪地对笔者介绍,翟家坡村的社火队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近些年的正月至二月二期间,他们总是忙不停歇,各处表演。

从2009年开始,连续几年在大明宫遗址公园、曲江文化生态区等地演出,今年是第一次到大唐芙蓉园。

小小乡村翟家坡,因为传承千年社火而名声大震,近些年获得过许多荣誉,在去年宝鸡市举办的第二届老年艺术节中,他们获得一等奖,该村也多年被评为陈仓区的平安村、宝鸡老龄工作先进单位等。

民俗文化作文

民俗文化作文

民俗文化作文民俗文化作文1宝鸡是“民间工艺美术之乡”。

今天,我与宝鸡日报小记者团的朋友们,一起踏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西府民俗之旅。

我们首先去参观宝鸡民俗博物馆中的第一部分——西府人生,这个展厅从一个西府人降生一直到他去世,其中,许多栩栩如生的展品活灵活现的出现,他们使我看到了许多被尘封的,我所不知道的风俗——当我看到小孩子出生时的炕头狮,满月时的老虎枕,着实感觉到了西府人对孩童的重视。

满月时的抓周则表现出对小孩的无限期望。

婚嫁娶时的八抬大轿与美丽的洞房,则代表了西府人向往美妙生活的愿望。

老年时的旱烟,大寿时的跪拜礼,则表现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宗旨。

第二部分,宝鸡风尚展馆刚一进去,我们就看到了社火表演的场景——前面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高跷社火,后面是包公的马社火,精彩的社火让人回味无穷。

然后,我们见到了宝鸡的非遗——刺绣、凤翔泥塑、木板年画、马勺脸谱、皮影、剪纸……他们让我领略到了宝鸡文化。

最后是宝鸡的市井商贸、当铺、医馆……给我们展示了宝鸡人的旧生活。

参观完后,我们开始了激动人心的学画脸谱环节,是由著名的艺术家张选武老师来教我们的。

我们要画的脸谱是宋朝著名的大清官——包公。

拿上已经用铅笔打好底的马勺脸谱,我十分期待,想要画出漂亮的脸谱。

我先根据张老师的指导,用黑色画笔开始仔细描线。

当我描完之后,发现我还没有给他画上眼睛,于是,我用铅笔在眼眶里画了两个,可总觉得不好,于是擦了又重新画了上去,自我感觉还不错。

这时张老师来到了我的身后,告诉我可以用黑色涂头和胡子了,还教我涂了一些。

接下来,我用碣石色开始涂脸,又用红色涂月牙和嘴,终于大功告成,我的马勺脸谱完成了。

接下来,张老师告诉我们:包公脸谱上的黑色代表正直,红色代表忠诚,月牙表明他与日月同辉,十字棱代表公正,眉毛是泰山眉,表明他责任重。

了解了脸谱,我十分兴奋:我亲手画出了一位正直、忠诚和公正的伟人!今天,我受益匪浅,因为我了解到了西府一些我不知道的民俗,并且亲手画出了马勺脸谱,感受到了快乐,这真是一次不错的探寻之旅!民俗文化作文2“乐乐,小记者团要去宝鸡民俗博物馆参观了!”当听到妈妈兴奋地告诉我这个消息时,我却怎么也兴奋不起来,心想着:不就是农村里的一些古老的、落后的生活习俗吗?这都什么年代了,早该过时了。

陕西西府重孝第一年春节的风俗

陕西西府重孝第一年春节的风俗

一、节日的背景
陕西西府重孝第一年春节的风俗,是指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府街道,自2019年开始实行的一项传统文化活动。

西府街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重孝”则是陕西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西府街道决定在春节期间,举办一系列“重孝”文化活动,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二、春节前的准备
在春节前,西府街道的居民们会忙碌地准备各种食品和物品,以迎接这个重要的节日。

他们会制作各种传统的年货,如饺子、汤圆、腊肉等,同时还会准备一些祭祀用品,如糯米、鸡鸭鱼肉等。

此外,他们还会在家中挂上红灯笼、贴上春联,以示喜庆。

三、春节期间的活动
在春节期间,西府街道会举办一系列“重孝”文化活动。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祭祖活动。

在这一天,西府街道的居民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献上祭品,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平安、子孙昌盛。

此外,他们还会在家中设宴招待亲友,共同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

在宴席上,他们会品尝各种美食,同时还会进行一些传统的游戏和活动,如打牌、唱歌、跳舞
等。

四、春节后的收尾
在春节结束后,西府街道的居民们会开始收拾家中的红灯笼、春联等装饰品,同时还会清理祭祀用品。

此外,他们还会进行一些传统的活动,如放烟火、燃放爆竹等,以表示对春节的告别和祝福。

五、总结
陕西西府重孝第一年春节的风俗,是一项传统文化活动,旨在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在这个节日里,西府街道的居民们会忙碌地准备各种食品和物品,举办一系列“重孝”文化活动,共同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

走近西府民俗作文500字

走近西府民俗作文500字

走近西府民俗作文500字4月12日我跟随宝鸡随其日报小记者团来到了“宝鸡民俗博物馆”参观,并跟巨匠学画马勺脸谱。

上午9点半,我怀着好奇激动的心情跟随讲解员终结开启馆内,我们先参观的是二楼参访的展厅,里面陈列的是各种古文化西府民俗工艺品和劳动工具等。

比如说剪纸、马勺脸谱、泥塑等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剪纸和马勺脸谱了,因为喜欢,自己平时也剪一些简单的剪纸和画一些简单的脸谱,但看了这些,才知道我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学习,让我感到光荣传统工艺艺术是多么伟大啊!接着我们又前往一楼的展厅。

这数层陈列的是西府人生,包括人出生、满月、成人,婚丧嫁娶等不同的阶段的习俗。

在管理员阿姨绘声绘色的讲解活灵活现下,让我了解了我们宝鸡人的很多风俗习惯。

那些表现风俗的蜡像做的跟第三集一样,真的是活灵活现,那么多的风俗也许婚俗有意思啊!参观结束后,就由陕西传统工艺等奖项大赛金奖获得者、省工艺美术大师张选武(岐人张)老师交教我们画马勺脸谱,刚从展厅里看到各种的马勺脸谱,感觉好神奇!现在我就要自己亲手画了,还真的有点激动。

首先,老师给我们发的是不同的马勺,一、二年级已经的同学拿早已勾好边的马勺,而剩下的人则拿人分没有勾边的马勺。

今天发的是包公的马勺,老师先让我们将边勾好,然后把包公的头顶剃光头。

我勾的边很好,可是在勾最后一笔的是侯,我旁边坐的男生突然撞了我恰巧一下,让我在不需要勾边的地方留下了一个“一”字型的“伤疤”。

当我在愁怎么办的时候,忽然想起自己带了白颜料,我立刻将白色拿出来,在留下“伤疤”的地方涂了涂,立刻恢复和原来一样了。

线勾完了,开始涂头顶,头顶只是黑色,很简单,不一会就涂完了。

头顶涂完了,现在开始涂脸,脸是赭石色的,也很简单,两下就涂完了。

涂完后,老师又让我们用红色把包公头顶的包公月亮和嘴涂了,涂完后,就可以进行评比了。

评比是老师在每个组评选出画的最好的脸谱来上台领奖。

我真的这回没想到我的作品被老师选中了,赠品是张老师亲手画的一个马勺脸谱,我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后来老师还激励我要把这个爱好坚持下去,我也更加有市场信心了。

关中西府庙会的调查与文化思考_赵德利

关中西府庙会的调查与文化思考_赵德利
官方庙会的文物管理者们颇善经营,深谙“文化搭 台,经济唱戏”之窍道,为了吸引更多的来访者,他们将 平时的门票降低三分之一甚至一半 (周公庙15元卖10 元,五丈原10元卖5元),庙会收入一天可达万余元。周 公庙文物所比五丈原文物所多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 园内依山而刻的玉石爷平时就受游者青睐,庙会期间 观瞻者更多。传说信仰者摸哪医哪,很是神奇。周公庙 文物管理者将平时开放的玉石爷洞以护栏相隔,形成 单人行走的通道,并安排3人专司收费和疏导,每人3 元,游览者络绎不绝。无论从维护秩序还是搞活经营的 角度来说,官方庙会经营管理者的做法确实独具智慧 和匠心。
通过以上官方和民间庙会信众身份的数字对比我们不难看出由于官方庙会设立了门槛费且以游艺娱乐为庙会重要形式而且五丈原周公庙庙会均非以佛道教信仰偶像崇拜为主而具有历史文物的认识教育文化意义故此参加官方庙会的公职人员远多于民间庙会的比例因而也形成了官方庙会的游园景观
民间文化论坛
关中西府庙会的调查与文化思考
赵德利 孙新峰
2005年春,我们带领学院128名大学生分4批4次对 关中西府地区凤翔县湫池庙会、灵山庙会两个带有民 间性质的庙会,岐山县五丈原庙会、周公庙庙会两个带 有官方色彩的庙会进行了专题调查,学生与香客面对 面征询问卷内容,发放《西府庙会信仰征询表》436份, 回收436份。调查运用问卷、观察、访谈、录像、拍照等方 法,对关中西府庙会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有代表性的记 录和采样分析。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官方庙会和民间庙 会在信众身份、信仰态度、进庙目的与庙会管理方式和 开放程度上均有明显差异。我们用“官方”和“民间”庙 会两个概念,意在分辨和思考现代文明背景下,庙会作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问题。
1.香客身份 根据本次问卷调查的数字统计,参加周公庙和五 丈原官方庙会的香客,男性比例占52%,女性比例占 48%。职业一栏中,农民比例为58%;工人为27%;教师、 医生、公务员、学生比例为15%。文化程度中,大学程度 比例为14%;中学(高中、初中)比例为49%;小学程度比 例为15%;文盲比例为22%。年龄段中,小于30岁比例为 12%;30岁- 50岁的比例为33%;50岁以上比例为55%。 参加民间庙会的调查数字是,男性比例为49%,女性比 例为51%。职业中,农民比例为55%,工人比例为20%; 教师、医生、学生、干部比例为13%;乞丐比例为4%;出 家人比例为8%,文盲身份比例为34%。年龄段中,小于 30岁的比例占6%;30岁- 50岁的比例占39%;50岁以上 比例占55%。 通过以上官方和民间庙会信众身份的数字对比, 我们不难看出,由于官方庙会设立了门槛费,且以游 艺、娱乐为庙会重要形式,而且五丈原、周公庙庙会均 非以佛、道教信仰(偶像崇拜)为主,而具有历史文物的 认识、教育、文化意义,故此,参加官方庙会的公职人员 远多于民间庙会的比例,因而也形成了官方庙会的游 园景观:男的着装整齐,女的打扮艳丽,人们多以轻松 愉悦的心情来观赏园中美景— ——听戏、赏景、观花、美 食等。 而民间庙会相对官方庙会虽交通不很便利,但由 于庙会没有门槛费且以僧道信仰为主要内容,故而参 92

宝鸡西府道情的艺术特征

宝鸡西府道情的艺术特征

宝鸡西府道情的艺术特征【摘要】宝鸡西府道情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表演形式,融合了音乐、表演、服饰、舞蹈和情感表达等多种元素。

在音乐方面,宝鸡西府道情注重节奏感和旋律的优美性,表现出独特的地方特色。

表演上,演员们通过生动的表情和动作,将传统文化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服饰方面,则展现出宝鸡西府道情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舞蹈特征则体现在舞姿优美、动作精准的表演中。

情感表达方面,演员们通过声音、表情和动作,将内心情感生动传达给观众。

宝鸡西府道情以其丰富的艺术特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和艺术爱好者。

展望未来,宝鸡西府道情有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元素,更好地拓展发展空间。

【关键词】宝鸡西府道情、艺术特征、音乐、表演、服饰、舞蹈、情感表达、发展前景1. 引言1.1 介绍宝鸡西府道情的背景宝鸡西府道情是陕西省宝鸡市的一种古老艺术形式,起源于宋代,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宝鸡西府道情是宝鸡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珍贵组成部分。

宝鸡西府道情是以宝鸡本地人民生活为题材,以民间故事、传说为蓝本,通过歌唱、表演等形式进行传承和演绎。

宝鸡西府道情源于民间,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其表现形式多样,既有歌唱、舞蹈等形式,也有表演、戏剧等形式。

宝鸡西府道情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和追捧。

宝鸡西府道情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通过宝鸡西府道情这一古老艺术形式,人们可以感受到宝鸡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体会到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宝鸡西府道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宝鸡地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希望通过对宝鸡西府道情的深入研究和传承,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宝贵的艺术形式,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1.2 阐述写作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宝鸡西府道情的艺术特征进行深入剖析,旨在窥探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音乐、表演、服饰、舞蹈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将揭示宝鸡西府道情的独特之处和文化内涵,进一步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发展前景。

俗语中的西府(二)

俗语中的西府(二)

俗语中的西府(二)西府人的性格耿直、豪放,说起话来也不喜欢打弯弯绕。

所以,在西府的俗语中,很少用修饰性的形容词,直接、形象的描摹和比喻倒会经常出现。

“倒灶”是说谁家的光景不好,过不下去,连灶都倒了;“晒暖暖”,是说晒太阳,那种暖和的感觉从话中都能感觉到;“光屁股撵狼”,是说干了胆大又不知羞的事,好比裤子没提上就招摇着去撵狼一样……俗语是西府人在生活中总结并流传下来的,是最有人间烟火味的。

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西府俗语,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

社火过了法门寺盛大集会衍生出的感叹“你干啥去?”“村头李家待客,我去吃席哩!”“娘娘,社火都过了法门寺咧,席都散了,你赶不上趟咧!”在西府干什么事情“赶不上趟”“慢半拍”“迟了”,人们都会用一个很形象的话语来说,这就是“社火过了法门寺”。

位于扶风县的法门寺在唐代被誉为皇家寺院,因安置舍利而举世闻名。

常年致力于扶风文史、民俗研究的吕松柏说,至少从唐代开始,每年正月初十到十五,法门寺周边很多社火队伍都会前来表演,并一路演过去,这虽是一个盛大的敬佛仪式,但是在精神娱乐方式贫乏的古代,这却是一个盛大的娱乐活动。

在吕松柏的记忆中,儿时的法门寺社火声势浩大,阵仗排场,就连岐山青化、益店的社火队都能给吸引来。

前来看社火、凑热闹的人更是蜂拥而至,人山人海。

看社火的人多,那是谁如此不巧错过了看社火的时间呢?吕松柏说:“社火的装扮非常复杂,化妆、穿戴行头,尤其是马社火、高芯社火等得好好装一番。

演社火的人什么时候装扮好就什么时候开始,没有固定的时间,也不会像现在一样可以在报纸、电视、广播上宣传通知一番,所以难免有些人错过了表演的时间。

”腿勤的人会早早候在法门寺门前,等待随时开始的社火;腿懒的人,估摸着时间赶去,难免错过了。

于是,在老百姓的你来我往之间,就会产生“你咋么才去啊?社火都已经过了法门寺”的感叹。

由于看法门寺社火的人来自扶风、岐山、眉县、凤翔等各个地方,所以“社火过了法门寺”这句老百姓间的感叹流传甚广,也逐渐形象生动地用在了其他“赶不上趟”的事情上。

关中西府庙会文化功能初探

关中西府庙会文化功能初探

关中西府庙会文化功能初探作者:朱亚飞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10期摘要:陕西关中西府,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民间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区之一。

庙宇众多,凡庙必办庙会,且庙会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体现了当地民众的精神信仰与生活文化样态。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从本质上讲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而产生的,满足需要就是发挥功能,因而,从功能的角度探析庙会文化,将会给我们带来更深层次的发现与启示。

关键词:关中西府;庙会文化;多元功能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147-02陕西关中西部宝鸡地区,古称陈仓,也称西府。

素有“炎帝故里”、“佛骨圣地”、“青铜器之乡”的美誉,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中国传统文化根深叶茂。

其民俗文化积淀丰厚,庙宇众多,凡庙必办庙会,且庙会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体现了当地民众的精神信仰与生活文化样态。

一、关中西府庙会文化的形成及特点庙会亦称“庙市”,是特定日期在寺庙内及其附近举办的集市活动。

庙会的形成与发展,多与宗教活动有关。

故庙会起源于祭祀,庙会的产生从现在可查的资料可知,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它就已存在。

随着华夏民族的形成、统一,庙会表现出显著的类型化和趋同性表现,如许多地方都有土地神庙(社稷神、农神),而又由于多种因素,一些庙会又带有独特的地域性,如妈祖神多在沿海地区。

其历史悠久,有着广泛的群众性。

庙会是民间的节日,是一种隆重的文化活动。

关中西府宝鸡地区,是华夏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的故里,周秦王朝的发祥地,释迦牟尼舍利供奉地法门寺所在地,在这方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上,庙会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

如我国四大镇山之一的宝鸡吴山,由于周文王卜居于千,在吴山下建千邑,时称吴岳。

《史记·封禅书》载:秦灵公在吴山之阳作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

以后,历代国家大典或遇水、旱、风、灾都要派大臣到吴山祭祀,还有被尊为先农社神的周始祖后稷以及神农氏炎帝为社神、农神的祭祀对象定期祭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谈西府民俗文化陕西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少有的文化大省之一。

从蓝田猿人到半坡遗址、从炎黄二帝到周秦汉唐,我们陕西文化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时代的辉煌,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

她的根脉性、多元性、多样性、多层次性彰显着陕西文化的巨大魅力。

陕西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陕西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

我国以秦岭划出北方和南方,我国唯独陕西兼有北方黄河流域的麦黍文化与南方汉江流域的稻米文化。

复杂多样的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孕育出万千物种和世间珍奇,堪称自然博物馆,有“小中国之称”。

从民俗学角度讲,自然生态是文化基因。

陕西独特的自然生态使其形成了三大文化生态区:陕北、陕南、关中。

从炎黄二帝的部落联盟,到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以后宋元时期,这里保留着多民族的文化遗存,其形态表现各异,艺术表现尤为丰富。

陕北是典型的北方黄土高坡,是古代西北多民族点文化的交流融合地。

战国时代秦国大将吴起,秦朝时代秦始皇长子扶苏都曾经驻守这里,并且修筑长城,宋元时期范仲淹带兵长期驻守在这里,留下了我国古代边防的丰富的历史和人文遗迹。

陕北又是革命圣地,新中国的发祥地。

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过13年,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陕北红色文化。

关中(西府)即关中平原。

经考古发掘证实,关中(西府)是华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一。

除了房屋建筑、织布、制陶等生产技术,甚至还创造了最早的文字。

这一地区原始文化层十分深厚,古代原始文化的遗址、古老的神话传说特别多。

从上古时代蓝田猿人、华胥古国,到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从半坡的仰韶文化到西周定都丰镐,大秦定都咸阳,两汉隋唐改建长安,这里不仅是文明古都,也是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文化的汇聚之地。

关中平原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摇篮,也是整个亚洲最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

陕南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两山夹一川”,号称“巴山楚水、鱼米之乡”,陕南的自然条件方面具有明显的南方地区特征。

陕南中、西部为蜀文化,东部为秦、楚文化。

从自然生态角度看,秦岭是划分我国南北的分水岭,从文化生态角度看,秦岭应该是南北文化的交汇点,确切说这里的文化应该是同脉、同源、同根的。

陕西不仅有非常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而且有着更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炎帝神农氏“以姜水成”,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现在的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炎帝陵。

炎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息地,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誉。

它坐落于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9公里处的鹿原陂。

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华全国归国华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十大文化遗产、新潇湘人文八景、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湖南省最佳景区。

炎帝陵祭典被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被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根亲文化盛事。

主要建筑有炎帝陵殿和神农大殿。

炎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福地、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

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位于今西安市临潼区,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陪葬坑。

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

先后有200多位国家元首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

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到中国不看秦始皇兵马俑,就不算真到中国!”这是当今来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和国际友人发出的肺腑之言。

的确,兵马俑太伟大,太壮观,太神奇了!当你站在秦始皇兵马俑军阵前,心灵就会感到巨大的震撼,犹如山呼海啸,雷鸣电闪,千军万马排山倒海而来,其气势之雄伟逼人,其塑造之艺术高超,叹为观止!法门寺位于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宝鸡市。

地处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

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至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周魏以前称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时改称“成实道场”,唐高祖时改名“法门寺”。

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

法门寺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

法门寺珍宝馆拥有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的两千多件大唐国宝重器,为世界寺庙之最。

宝鸡法门寺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九大奇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也称为“乱弹”是陕西地方戏的主要剧种,也是我国现存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剧种,是京剧、豫剧、川剧、河北邦子等剧种的鼻祖,其唱腔、道白、脸谱、身段、角色、门类和演技均自成体系。

西府秦腔又名“西路秦腔”,因流行于关中西府地区而得名,故有“西路戏”、“西秦腔”之称。

盛行于凤翔、宝鸡,流行于千阳、陇县、太白、凤县、扶风、岐山、眉县、武功、周至等地。

其流行地域,西至甘肃天水、陇西,北达平凉,南抵周至,东不过兴平。

西府秦腔唱腔板路有大板(紧拦头,三锤拦头)、拉锤(大起,二六板头)、潦子(尖板头)、二倒板、倒板序、浪头带板、双锤板等。

终板有齐板、留板、黄板、砸板、歇板;杂腔有佛号季子及吹腔、罗罗腔、勾腔、昆曲等。

其中吹腔俗称“唧呐腔”,一般除用于少数剧目的个别唱段外,还专门用来演出《打面缸》、《晒鞋》等剧目。

西府秦腔的唱腔特点是调平、音软、深沉。

“大板”尤为明显,柔和中显昂扬、苍劲中见优雅。

许多名唱段,吸收“勾腔”唱技,上句唱完紧接下句首腔,音乐间奏后,又重复下句首腔唱起,时时翻高,艺人叫作“架桥”。

脚色分行,设四大行、七小行,有须生、大花脸、二花脸、小生、小旦、老生、青衣、丑等。

扮演讲究一脚多能。

老生兼演大净,须生兼演小生,小旦兼演小生,武生兼演武丑,丑脚兼演老旦,小花脸兼演彩旦,已久成规例。

脸谱化妆大方,笔法粗直,注重轮廓,多呈额宽、腮宽的长方型脸堂。

有整面画、半脸画和套画(丑脸套花脸)。

结合人物身份、个性、常于额部、两鬓加画物象一蜡烛、葫芦、鸟儿、蛤蟆、蝎虎、鳝等,以增强象征性。

如楚霸王面谱:大黑脸,两盾画两条蛟龙,魏虎面谱:大白脸,两鬓画两只桃儿,焦赞面谱,大黑脸,两鬓画两个辣椒等。

《黄河阵》中的燃灯佛,金脸,脑门上画有蝴蝶,用棉花贴成燃灯,唱“燃灯在空气中化蝴蝶”一句时,演员作“飞天”上下飘舞状表演。

西府秦腔风格粗犷。

表演重虚,道白习插俗话,唱腔讲究火而不爆,沉而不散。

大板起调十八拐,拖腔不带“衣”、“安”虚字音。

特技很多,有钩鱼、铡人、换头、倒腕挂经,真假难分;鞭扫灯花、鞭打靠旗、五雷打碗、扑洪沟,绝妙惊险,打红拳跌叉、搬朝天镫、作胡旋舞、翻小翻,技艺夺目;搬石头、耍单鞭、抡大刀、跑马、打秋,做派高超。

西府民俗小吃臊子面是陕西的风味小吃,品种多达数十种,其中以岐山臊子面享誉最盛。

臊子面的特点是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面汤油光红润。

而岐山臊子面乡土风味尤为浓厚,它具有薄、筋、光、汪、酸、辣、香等特色,吃口柔韧滑爽,俗称“神来之食”。

所谓“煎”、“汪”是面条要热得烫嘴,汤里油要多,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岐山臊子面的特点。

当地民谚说岐山臊子面是“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更好看”。

由于其制法独特,味道鲜美,饮誉并在关中大地和甘肃陇东地区流传。

在西安、宝鸡无论是夜市小吃,还是门面店堂,随处可见岐山臊子面的招牌,可见其影响。

臊子面是在唐代“长命面”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

《猗觉寮杂记》上说:“唐人生日多俱汤饼,世所谓‘长命面’者也。

”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余为座上客,举箸食汤饼。

”面条一类的食品,在唐代称作“汤饼”。

刘诗中提及的汤饼”,就是“长命面”。

它是唐朝时款待客人的佳点。

相传,苏东坡在陕西为官时,特别喜食这种面条,并写下了对它的赞美诗句:“剩欲去为汤饼客,却愁错写弄獐书。

”关于“长命面”所以会改称“臊子面”的事,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岐山有户人家娶了一个美貌、聪明、勤快、伶俐的媳妇。

新媳妇到婆家的第二天,为全家做了一餐面条,一家人食后无不称赞面条滑爽鲜美。

后来,她的小叔考中了官职,请同窗好友到家作客,便请嫂子为大家做最拿手的面条款待客人,大家吃后都赞不绝口。

从此,“嫂子面”就出名了。

因为这种“嫂子面”上必须加臊子为浇头。

所以人们也把它称作“臊子面”。

据史实,臊子肉出现在北宋时期,《梦粱录》上记载有专门加工出售臊子肉的店铺。

但当时是否已经出现“臊子面”,还不得而知。

到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里记下了“臊子肉面法”,所以可以肯定地说“臊子面”至少在高濂写此书前,就已经问世。

上个世纪初,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慈禧太后跑到了西安。

一次她吃了当地名厨做得岐山臊子面,连连称赞,并赐予岐山面食馆“龙凤旗”一面,由此,岐山臊子面的名声就更大了。

臊子面在陕西地区身价颇高。

除沿袭唐代“长命面”的有关习俗,如在生日做寿时必食外,每遇婚丧喜事,或逢年过节,都要以它来款待客人。

旧时,陕西农村还有这样的习俗:新媳妇过门的第二天,要在婆家举行一个隆重的擀面仪式,新媳妇当着客人的面上案擀面,以测试其技艺的高低。

技术高超娴熟者,擀出的面厚薄均匀,切条细长,下到锅里不会断裂,这样的新媳妇,才能赢得大家的赞誉。

此外,陕西岐山擀面皮更是必须推荐的小吃之一。

擀面皮工艺号称一绝:揉、洗、过、淀、清、发、搀、擀、抹、蒸、凉、摞十二道工序严谨规范,缺一不可。

将麦面和好,揉成面团,在热锅中稍炒,又撕成小块,在案上擀成薄片,入笼中蒸熟。

成品后的擀面皮每片跟炊饼大小差不多,然后再食用时候,只见师傅用大铡刀咣当咣当切成细条状,加入油泼辣子和盐醋水,以及些许黄豆芽一起调拌均匀,既食用。

吃起来柔、筋,亦以酸、辣、香见长。

也有江湖传言说宝鸡八亩沟的擀面皮手艺曾进过皇宫大内的御膳房。

油酥锅盔是在岐山传统锅盔的基础上,采用传统杠压工艺,调味品选用传统配方调和,选用岐山传统小麦,上好精面粉,大油作料调和而成,精心烘烤,使调料充分随温而散发出来的,质感硬,食之酥,口味香醇,存放持久等特点。

常有外地朋友初见油酥锅盔,惊叹大如车轮,食之松脆适口,香酥味美。

在给很多朋友解释西府美食为何能够广传三秦大地南北的原因时候,经常会提到“岐山面”和“岐山醋”。

从麦子、面粉这个源头起,诸多天时地利之优已经决定了西府的美食终究是独树一帜。

古老传说炎帝姓姜。

相传他牛头人身,可能是以牛为图腾的氏族首领。

最初,这个氏族活动于渭河流域,另说活动于泗水流域(黄河下游),后来进入黄河中游,与九黎族发生了长时期的冲突。

九黎族的首领叫蚩尤,兽身人面,铜头铁脖子,头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剑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种猛兽为图腾的氏族。

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是勇悍善战的强大氏族部落。

蚩尤把炎帝驱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干河流域,或者今山东泰山周围)。

炎帝向黄帝求援,双方在涿鹿大战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