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大专科《刑法学(1)》2019年秋期期末考试试题完整版
《刑法学(1)》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1)》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3分,共24分)
1.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 )。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
A.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B.违反法律的行为
C.触犯刑律的行为 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3.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 )时,应当负刑事责任。
A.盗窃罪 B.敲诈勒索罪
C.放火罪 D.抢劫罪
4.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 )处罚。
A.减轻或者免除 B.免除或者减轻
C.酌情减轻或者免除 D.酌情免除或者减轻
5.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 )处罚。
A.从轻或者减轻 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c.减轻 D.从轻
6.某甲抢劫杀人的行为触犯了两个刑法条文、两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抢劫罪一个罪。
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 )。
A.想象竞合犯 B.法规竞合
C结合犯 D.吸收犯
7.根据刑法规定,对于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人(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不适
用死刑;对于( )也不适用死刑。
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 &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
C犯罪时怀孕的妇女 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2019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107)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2019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107)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3分.共24分)1.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是( )。
A.对前段的补充B.对前段的强调C.对前段的限制D.是前段的例外2.按照( )划分,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A.犯罪行为的多少B.犯罪行为侵犯具体社会关系的次数C.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D.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3.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 )。
A.减轻处罚B.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减轻或者免除处罚4.犯罪既遂是指( )。
A.犯罪结果已经发生B.犯罪行为已经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C.犯罪行为已经完成D.犯罪人的目的已经达到5.对于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当按照( )全部罪行处罚。
A.他参与的B.他组织、领导的C.他指挥的D.集团所犯的6.对于被判处( )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A.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B.无期徒刑C.死刑D.驱逐出境7.吴某因犯故意伤害罪、侵占罪,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3年、罚金1万元,决定执行的刑罚时,应当采取( )。
A.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B.限制加重原则和并科原则C.吸收原则和限制加重原则D.吸收原则8.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 )之日起计算。
A.犯罪B.犯罪行为停止C.犯罪结果发生D.犯罪行为终了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9.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
10.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11.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12.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三种,即.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2019年电大期末测试《刑法学》试卷

2019年电大期末测试《刑法学》试卷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目中只有一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甲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两罪并罚决定执行15年有期徒刑。
在执行4年后,甲又犯绑架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此时,对甲可以判处(D)A.10年有期徒刑B.20年有期徒刑C.23年有期徒刑D.18年有期徒刑2.对于犯罪分子的减刑,应当由(A)A.中级以上人民法院裁定B.中级以上人民法院决定C.执行机关裁定D.执行机关决定3.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构成(C)A.背叛国家罪B.投敌叛变罪C.间谍罪D.资敌罪4.甲盗窃他人一辆本田小轿车,在驾车匆忙逃跑的途中,因严重超速将路边一行人撞成重伤,甲构成(D)A.交通肇事罪B.盗窃罪C.牵连犯,以交通肇事罪和盗窃罪择一重罪处罚D.以交通肇事罪和盗窃罪实行并罚5.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C)A.适用我国刑法解决B.适用其本国法解决C.通过外交途径解决D.适用属地原则解决6.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的追诉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这是(A)A.追诉时效的中断B.追诉时效的中止C.追诉时效的延长D.追诉时效的终止7.偷税罪属于(C)A.选择罪名B.单一罪名C.概括罪名D.类罪名8.罪行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是(D)A.公平B.正义C.自由平等D.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9.医疗事故罪在主观上只能是(C)A.故意B.间接故意C.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10.甲欲杀乙,在砍了第一刀准备举刀再砍时,在第三人丙的奋力阻止下,甲扔下刀而走。
甲构成(A)A.犯罪未遂B.犯罪既遂C.犯罪中止D.犯罪预备11.判处无期徒刑的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罚(B)A.不能少于15年B.不能少于10年C.不能少于20年D.没有限制12.行为人携带凶器抢夺的,构成(B)A.抢夺罪B.抢劫罪C.绑架罪D.敲诈勒索罪13.下列不属于量刑的酌定情节的是(C)A.犯罪对象B.犯罪动机C.犯罪行为D.犯罪手段14.邮政工作人员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又从中窃取财物的,构成(B)A.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B.盗窃罪C.侵犯通信自由罪D.A、B两罪,应当数罪并罚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A)A.适用我国刑法B.适用我国刑法,但按照我国刑法规定的最高刑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C.适用我国刑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D.适用犯罪地国家的法律16.认定犯罪的法律标准是(C)A.犯罪的社会危害性B.犯罪的主观要件C.犯罪构成D.犯罪客体17.司机甲驾车行驶在封闭的高速公路上,突然有一行人横穿公路而过,甲始料不及将其撞死。
2019《刑法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刑法学》期末考试试卷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价格法》第46条规定:价格工作人员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索贿受贿,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价格法》属于行政法,但由于第46条涉及到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属于单行刑事法规,因此,属于广义刑法的范畴。
()2.类推解释是指对于法律无明文规定的事项,仅仅根据该事项与刑法中相关规定的相似性来定罪量刑的解释方法。
这种解释方法为罪刑法定原则所禁止。
但罪刑法定原则并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
()3.李某于1995年至1997年之间,盗窃机动车共58辆,价值1000万元,1997年9月28日被某法院一审判处死刑,李某于1997年10月4日提起上诉,则本案根据刑法不溯及既往的规定适用旧刑法的规定。
()4.丙诱骗5岁的孤儿离开福利院,将其作为养子,使之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丙的行为没有造成危害后果。
丙的行为不是犯罪。
()5.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者物,一切犯罪行为都会侵害到具体的人或者物,所以一切犯罪都有犯罪对象。
()6.甲雇请乙看守山林,长期没有给乙发工资,乙不断催讨。
甲产生杀乙之念。
夏天某日暴风雨时,甲令乙上山看护林木,期待乙遭雷电死亡。
乙果真遭雷击死亡。
甲的行为属于故意杀人行为。
()7.身体受到暴力强制时的行为,因欠缺有意性,因此不是危害行为。
()8.抢劫银行的犯罪分子用枪指着银行收银员,银行收银员将巨款交出的行为是符合紧急避险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9.刘某因为对社会很不满,伺机报复社会,一天晚上来到一居民楼放火,被保安发现,没有成功。
本案中没有危害结果,行为人不构成放火罪。
()10.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必然因果关系,即行为与结果之间有着必然的、合乎规律的引起与被引起的联系。
只有必然因果关系才是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11.犯罪一旦形成预备状态,就不可能发展到未遂状态;一旦形成未遂状态,也不可能发展为既遂状态;犯罪已经既遂,就不可能逆转到未遂抑或预备状态。
电大法学专科《刑法学1》期末考试选择题题库

电大法学专科《刑法学1》期末考试填空题题库1.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反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
2.刑法:是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3.刑法体系:指刑法的组成和结构。
4.刑法解释:指对刑法规范含义的阐明。
5.立法解释:是由立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
6.学理解释:是由国家宣传机构、社会组织、教学科研单位或专家学者从学理上对刑法含义所作的解释。
7.司法解释:是由司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
8.罪刑法定原则:行为之定罪处刑,以行为时法律有明文规定者为限。
9.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10.刑法空间效力:指刑法对地域和对人的效力。
11.属地原则:以地域为标准,凡是在本国领域内犯罪,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都适用本国刑法,反之,在本国领域犯罪,都不适用本国刑法。
12.属人原则:以人的国籍为标准,凡是本国人犯罪,不论是在本国领域内还是在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
13.保护原则:以保护本国利益为标准,凡侵害本国国家或公民利益的,不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在本国内还是外,都适用。
14.普遍原则:以保护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为标准,凡发生国际条约所规定的侵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犯罪,不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在本国还是外,都适用本国刑法。
15. 刑法溯及力:指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判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
16. 从旧原则:按照行为时的旧法处理,新法没有溯及力。
17. 从新原则:按照新法处理,新法有溯及力。
18. 从新兼从轻原则:新法原则上有溯及力,但旧法不认为是犯罪或处刑较轻的,则按旧法处理。
19. 从旧兼从轻原则:新法原则上没有溯及力,但新法不认为是犯罪或处刑较轻的,按新法处理。
20. 犯罪构成: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其程度,而为该待业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中央电大法学专科《刑法学1》期末考试填空题题库

中央电大法学专科《刑法学1》期末考试填空题题库9.按照解释的效力划分,刑法解释可以分为____、司法解释和____。
10.我国刑法典所确定的基本原则有:____、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和____。
11.我国刑法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问题即空间效力的原则是:以____原则为基础,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____原则中的合理因素。
1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____和____。
13.所谓刑事责任能力,就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____和____自己行为的能力。
14.犯罪的故意有两种类型,即____与____。
15.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____造成____,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16.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本罪),而____或____又触犯其他罪名(他罪)的犯罪形态。
17.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____以下;数罪并罚时,最高不能超过____。
18.我国刑法中的量刑原则是:以____为根据,以____为准绳。
参考答案:9.立法解释学理解释10.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11.属地普遍12.作为不作为13.辨认控制14.直接故意间接故意15.超过必要限度重大损害16.方法行为结果行为17.2年 3年18.犯罪事实刑事法律9.刑法就是规定犯罪、____和____的法律。
10.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____。
11.犯罪构成,就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____及其____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12.按照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个数不同,我国刑法理论将犯罪客体划分为二种,即:____和____。
13.精神病人在____或者____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14.为了使国家____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____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07)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07)盗传必究一、选择题1.犯罪既遂是指( )A.犯罪结果已经发生B.犯罪人的目的已经达到C.犯罪行为已经完成D.犯罪行为已经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2.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 )处罚。
A.从轻B.从轻或者减轻C.减轻D.免除3.缓刑适用于被判处( )的犯罪分子。
A.管制B.拘役C.三年以下有期徒刑D.五年以下有期徒刑4.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 )以后,可以假释。
A.十年B.十三年C.十五年D.十八年5.某甲并不具有刑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对其判处法定最低刑还是过重,经( ),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A.高级人民法院判决B.高级人民法院核准C.最高人民法院判决D.最高人民法院核准6.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
A.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B.违反法律的行为C.触犯刑律的行为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7.各国刑法解决刑法空间效力的原则有( )。
A.属地原则B.属人原则C.保护原则D.普遍原则8.构成犯罪的不作为应以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为前提a这种特定义务来源于( )。
A.社会公德的要求B.职务上或者业务上的要求C.法律的明文规定D.行为人先行的行为导致的危险状态9.管制的执行机关是( )。
A.人民法院的执行部门B.人民检察院的监所检察部门C.公安机关的看守所D.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的社区矫正机构10.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在对其所犯抢劫罪量刑时,应当( )处罚。
A.从轻B.从轻或者减轻C.减轻D.免除11.死刑不适用于( )。
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B.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C.犯罪时怀孕的妇女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12.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 )。
A.三个月B.六个月C.-年D.二年13.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 )之日起计算。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刑法学(1)》期末题库及答案.doc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刑法学(1)》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旦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笈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刑法学(1)》题库及答案一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3分,共24分)1.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
A.罪刑法定原则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C.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A.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B.违反法律的行为C.触犯刑律的行为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3.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时,应当负刑事责任。
A.盗窃罪B.敲诈勒索罪C.放火罪D.抢劫罪4.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处罚。
A.减轻或者免除B.免除或者减轻C.酌情减轻或者免除D.酌情免除或者减轻5.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处罚。
A.从轻或者减轻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c.减轻D.从轻6.某甲抢劫杀人的行为触犯了两个刑法条文、两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抢劫罪一个罪。
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
A.想象竞合犯B.法规竞合C结合犯D.吸收犯7.根据刑法规定,对于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人(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不适用死刑;对于()也不适用死刑。
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C犯罪时怀孕的妇女 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8.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
A.三个月&六个月C.-年D.二年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9.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的法律。
10.根据属人原则,我国的和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该罪的法定最高刑是否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均适用我国刑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电大专科《刑法学(1)》2019年秋期期末考试试题完整版
说明:试卷号:2107
课程代码:01708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法学;专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30%);终考(纸考、比例70%)
一、选择题
1.下列情况中,我国刑法有溯及力的是(AD)。
A.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
B.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刑法认为是犯罪
C.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轻
D.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重
2.下列人员中,实施危害行为造成危害结果而不负刑事责任的有(D)。
A.聋哑人和盲人
B.精神正常时的间歇性的精神病人
C.生理醉酒的人
D.故意伤害他人致人轻伤的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
3.在犯罪客观方面的诸多事实特征中,只有(A)才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必备条件。
A.危害行为 B.危害结果
C.犯罪的时间、地点 D.犯罪的方法
4.某甲在行车中不小心将某乙撞伤,为了尽快逃脱,便将流血昏迷的某乙拖入路边树林。
某乙失血过多死亡。
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B)的犯罪。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5.犯罪既遂的类型有(ABCD)。
A.行为犯 B.危险犯
C.结果犯 D.举动犯
6.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C)处罚。
A.从轻 B.减轻
C.从轻或者减轻 D.减轻或者免除
7.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的犯罪,经过20年后仍须追诉的,应当(A)。
A.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B.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
C.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D.由最高人民法院决定
8.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减为有期徒刑的条件是(BD)。
A.确有悔改B.确有重大立功表现
C.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 D.没有故意犯罪
二、填空题
9.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
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强制性最为严厉
10.我国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该罪的法定最高刑是否为三年有期徒刑,均适用我国刑法。
国家工作人员军人
11.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判处刑罚。
主管人员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12.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__________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__________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属于犯罪的间接故意。
可能放任
13.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__________处罚。
免除
14.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本罪),而__________或__________又触犯其他罪名(他罪)的犯罪形态。
方法行为结果行为
15.无期徒刑是指剥夺犯罪人终身自由,实行__________的刑罚方法。
强迫劳动改造
16.缓刑考验期限应从一____之日起计算。
判决确定
17.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__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__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是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
吸收(原则)并科(原则)
18.假释的对象是被判处__________、__________的犯罪分子。
有期徒刑无期徒刑
三、名词解释
19.犯罪:是指严重危害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且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0.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21.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
22.没收财产:是指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刑罚方法。
四、简答题
23.简述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
参考答案:
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2)犯罪构成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
(3)犯罪构成由刑法加以规定。
24.简述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形态的特征。
参考答案:
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形态的特征是:
(1)时空性。
必须是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即必须是在犯罪处于运动过程中而尚未形成任何停止状态的情况下放弃犯罪。
(2)自动性。
即行为人必须是自动放弃犯罪。
(3)彻底性。
指行为人彻底放弃了原来的犯罪。
(4)有效性。
指行为人必须有效地防止了他已实施的犯罪之法定犯罪结果的发生,使犯罪未达既遂状态而停止下来。
五、案例分析
25.案情:
于某,男,17岁。
2018年3月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2018年9月刑满释放。
2018年10月,于某到某烤鸭店打工,与老板黄某(女,40岁)相好后发生了两性关系,并一直保持到2019年2月初。
2月中旬,于某开始与刘某谈恋爱,并向黄某提出分手。
黄某不同意,要求于某与自己保持关系,否则就要将此事告诉刘某。
2月27日晚8时许,于某在
烤鸭店内再次向黄某提出分手。
双方发生激烈争执。
黄某恼怒无比,从厨房拿来一把菜刀边骂边向于某猛地砍过来,砍伤了于某的胳膊。
于某见势不好,顺手操起一把椅子抵挡并将黄某打倒在地。
黄某倒地时菜刀脱手但仍然大骂于某,并说要杀死于某。
于某便继续用椅子砸打黄某,直至其不再出声才住手。
于某发现黄某已死,非常惊慌,遂仓皇逃离现场。
试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罚(只答处罚原则)?
参考答案:
(1)于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构成间接故意犯罪。
(判断正确者得分。
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
(2)于某在受到黄某暴力侵害时用椅子抵挡并将其打倒在地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行为,但在黄某倒地、侵害已停止的情况下继续用椅子打击黄某直至其死亡的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了重大损害,因而属于防卫过当,依法应当负刑事责征,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于某明知用椅子打击黄某可能会致其受伤甚至死亡却放任不管,以致造成黄某死亡的结果发生,但纵观全案于某并无希望致黄某重伤或者死亡的故意,故对其防卫过当行为应当以间接故意犯罪论处。
(4)于某犯罪时未满18周岁,依法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且不能适用死刑。
(5)于某在因故意犯罪被判处的有期徒刑执行完毕以后不到一年时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罪行,符合累犯构成条件,属于累犯,应当从重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