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生产工艺
酱油制造工艺(3篇)

第1篇摘要:酱油作为一种调味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本文从酱油的起源、原料选择、发酵过程、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等方面对酱油制造工艺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为酱油生产提供参考。
一、酱油的起源酱油起源于我国,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的酱油主要用于祭祀和礼仪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酱油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
二、原料选择1.大豆:大豆是酱油的主要原料,要求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无霉变、无病虫害。
2.小麦:小麦是酱油的另一种主要原料,要求蛋白质含量高、色泽白净、无霉变、无病虫害。
3.水:水质要求清洁、无污染,pH值在6.5-7.5之间。
4.食盐:食盐要求纯净、无杂质、无有害物质。
三、发酵过程1.蒸煮:将大豆、小麦混合后,加入适量的水,进行蒸煮。
蒸煮时间一般为2-3小时,使大豆、小麦中的蛋白质、淀粉等物质充分软化。
2.粉碎:将蒸煮好的大豆、小麦混合物进行粉碎,使其成为粉状物质。
3.制曲:将粉碎好的原料与曲霉混合,进行发酵。
发酵过程中,曲霉分泌的酶类物质能将原料中的蛋白质、淀粉等物质分解成氨基酸、糖类等有益成分。
4.浸泡:将发酵好的原料浸泡在水中,使其充分吸收水分。
5.拌入食盐:将浸泡好的原料与食盐混合,搅拌均匀。
6.发酵:将拌入食盐的原料装入发酵池,进行发酵。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使原料中的蛋白质、淀粉等物质进一步分解,生成酱油的特有风味。
四、生产工艺1.发酵:发酵是酱油生产的核心环节,发酵时间一般为6-12个月。
发酵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发酵温度、湿度、pH值等条件,以确保酱油的品质。
2.提取:发酵完成后,将发酵池中的酱油提取出来,经过过滤、沉淀等工序,去除杂质。
3.调配:根据市场需求,将不同发酵时间、不同风味的酱油进行调配,以达到理想的口感。
4.杀菌:为延长酱油的保质期,需对酱油进行杀菌处理。
5.包装:将杀菌后的酱油装入无菌容器中,进行密封包装。
五、质量标准1.感官指标:酱油应具有酱香、醇厚、鲜美的口感,无异味、无杂质。
酱油生产工艺流程

酱油生产工艺流程一、前期蒸煮、制曲、发酵:原料浸泡(浸泡罐或者浸泡池) →原料进锅 (斗式提升机) →原料润水(润水绞龙) →混合料蒸煮(旋转蒸煮锅)→熟料出锅(下料斗) →熟料出料(定量绞龙) →熟料输送(皮带输送机) →熟料冷却(风冷机)→混合料接种(接种混合机) →混合料输送(平面输送机)→制曲通风(酿造专用风机)→ 温度湿度调节(加温加湿装置)→翻曲(翻曲机) →出曲(真空吸曲送料系统或人工)→ 自动化制曲 (圆盘制曲机) →盐水罐→温水罐→发酵(发酵罐) →灭菌(酱油灭菌机)→板框式过滤机→室外沉淀罐.二、中期调配:室内沉淀罐→溶糖锅→调配罐→焦糖色煮色锅→酱油浓缩锅→酱油灭菌器→酱油过滤器→包装。
三、后期包装线上瓶机→外刷瓶机→洗灭灌封一体机→贴标机→热收缩膜机→ 自动装箱机→入库。
将黄豆浸泡2-3 小时左右用斗提机提至三楼,浸泡方案有两种,一种是用水池来浸泡,一种是用浸泡罐,再输送到蒸煮锅蒸煮。
再到风冷机将物料冷却→在接种混合机将菌种接入熟料→用输送机输送到每一个曲池里面进行制曲,制曲时间 40 个小时.制曲是酱油酿造的关键流程,制曲直接影响霉活率,霉活率越高出油率越高。
目前,全国酱油的出油率普遍都在2.5 左右,而我们现在的设备工艺可以达到一吨混合料出 4 吨原油,甚至 4 。
5 吨原油。
真空吸曲机(或人工)将物料盐水搅拌以后送至每一个发酵池,发酵一定时间后就可以出原油了. 从出曲到送料整个操作过程只要几个人操作,节省劳动力。
发酵有两种方案,一种是发酵池,一种是采用不锈钢发酵罐.中国做了几百年的原油, 1。
味2.色。
老抽的波米度32.生抽28。
但是目前很多生抽还达不到28。
在波美度达不到的情况下使用增稠剂来提高波美度。
增稠剂易与下列物品结合:1. 未变性的蛋白质;2. 固形悬浮物;3. 其它分子;与上述物质结合后易生成沉淀物。
而广东目前使用浓缩锅,其优点:1. 将水分蒸发;2. 将酱油里面的焦化物质带走。
低盐固态法生产酱油的的工艺流程

一、引言在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酱油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调味品,而低盐固态法生产酱油则是其中一种生产工艺。
它以低盐、固态发酵为特点,制作出的酱油口感鲜美,营养丰富。
本文将从低盐固态法生产酱油的工艺流程、特点和意义等方面进行全面探讨。
二、低盐固态法生产酱油的工艺流程1. 原料准备低盐固态法生产酱油的原料主要包括大豆、小麦粉、盐、水等。
大豆需要清洗干净后浸泡,小麦粉也需要提前处理好。
2. 大豆磨浆将浸泡好的大豆磨成豆浆,并且小麦粉也需要和水混合成浆。
3. 发酵将磨好的大豆固态发酵,不同于传统液态发酵的酱油制作工艺。
这一过程需要在恰当的温度、湿度和环境下进行,以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发酵作用。
4. 压榨经过一定时间的发酵后,将其压榨出酱油。
5. 加盐和贮存低盐固态酱油需要在制作过程中控制盐的添加量,降低其含盐量,然后贮存一段时间以使味道更加醇厚。
三、低盐固态法生产酱油的特点1. 保留了酱油的传统风味低盐固态法生产酱油在制作过程中没有经过高温加热处理,能够更好地保留原有的风味和营养成分。
2. 盐分含量低相比传统酱油,低盐固态法生产酱油的盐分含量较低,更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饮食需求。
3. 工艺独特低盐固态法生产酱油的工艺独特,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使得酱油口感更加鲜美。
四、低盐固态法生产酱油的意义1. 保健养生低盐固态发酵酱油相比传统酱油的盐分含量更低,更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饮食观念,有利于保健养生。
2. 传承文化低盐固态法生产酱油的工艺流程延续了我国传统酱油发酵工艺,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饮食文化。
3. 创新发展低盐固态法生产酱油是酱油制作工艺的一种创新,有助于促进行业的发展和创新。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低盐固态法生产酱油在保留了传统酱油的风味的更符合现代人健康饮食的需求,具有积极意义。
作为一种传统的发酵食品,酱油的生产工艺也充满了传统韵味,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饮食文化。
我个人非常喜欢低盐固态法生产酱油制作出的酱油,它的口感更加醇厚,也更健康美味。
酱油的生产工艺

酱油的生产工艺发酵工程概述定义酱油是以蛋白质原料和淀粉原料为主经微生物发酵酿制而成的调味品。
由于酿制过程中有多种微生物参与,经过复杂的生化反应和食品褐变作用,使酱油含有多种高级醇、酯、醛,酚和有机酸、谷氨酸等,形成酱油特有的香味、鲜味和色素,故酱油是一种色香味俱全,营养丰富的调味品。
酱油生产的主要原料1.蛋白质3.食盐2.淀粉4.水原料处理原料处理的主要目的是使大豆蛋白质适度变性,使原料中的淀粉糊化,同时把附着在原料上的微生物杀死,以利于米曲霉的生长及原料分解。
1、豆饼粉碎豆饼粉碎是为润水、蒸熟创造条件的重重工序。
一般认为原料粉碎越细,表面积越大,曲霉繁殖接触面就越大,在发酵过程中分解效果就越好,可以提高原料利用率;但是碎度过细,润水时容易结块,对制曲、发酵、浸出、淋油都不利,反而影响原料的正常利用。
所以细碎程度必须适当控制,只要大部分达到米粒大小就行。
2、润水润水是使原料中含有一定的水分,以利于蛋白质的适度变性和淀粉的充分糊化,并为米曲霉生长繁殖提供一定水分。
常用原料配比为豆饼100∶麸皮50~70;加水量通常按熟料所含水分(化验值)控制在45~50%之间(夏季控制高线,冬季控制低线,春、秋季控制中线)。
如使用冷榨豆饼,要先行干蒸,使蛋白质凝固,防止结块,然后加水润料。
润水时要求水、料分布均匀,使水分充分渗入料粒内部。
3、蒸料蒸料是使原料中的蛋白质适度变性及淀粉糊化,成为容易为酶作用的状态。
此外,还可以通过加热蒸煮,杀灭附在原料表面的微生物,以利于米曲霉的生长。
旋转蒸煮锅种曲制备1、工艺流程麸皮、面粉→加水混合→蒸料→过筛→冷却→接种→装匾→曲室培养→种曲2、试管斜面菌种培养①培养基5°Be豆饼汁100ml,MgSO40.05g,NaH2PO40.1g,可溶性淀粉2.0g,琼脂1.5g,0.1MPa 蒸汽灭菌30min,制成斜面试管。
②培养将菌种接入斜面,置30℃培养箱中培养3d,待长出茂盛的黄绿色孢子,并无杂菌,即可作为三角瓶菌种扩大培养。
酱油的生产工艺

酱油的生产工艺概述酱油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亚洲菜肴中的调味品,其生产工艺包括发酵、提取和酿造等步骤。
本文将介绍酱油的生产过程,并详细讲解每个步骤的工艺要点。
发酵阶段1.备料:酱油的原料主要包括大豆、小麦、盐和水。
在发酵初期,大豆和小麦会通过混合研磨成细粉。
2.处理:混合的豆麦粉与适量的开水混合,并用蒸汽蒸煮,以破坏酶的作用,促进发酵过程。
蒸煮的温度和时间需要根据具体配方进行调整。
3.发酵:热的豆麦糊液在特定的温度下进行发酵。
发酵过程中,大豆中的天然酶会将淀粉转化为糖分,提供发酵所需的碳源。
4.糖化:发酵后的混合物中加入麸皮、麦芽或糖化酶,将淀粉进一步转化为糖分。
这一步骤有助于增加酱油的甜度和口感。
5.滤液:发酵混合物会通过滤网进行过滤,将固体颗粒分离,得到液体部分。
提取阶段1.脱脂:从发酵混合物中移除脂肪,以提高酱油的纯度和稳定性。
常见的脱脂方法包括离心、冷却和沉淀等。
2.澄清:通过沉淀、过滤或离心等方式,将混浊的液体澄清。
这一步骤有助于去除悬浮物质,提高酱油的透明度和质量。
3.进一步提取:将澄清液体加入蒸馏设备进行蒸馏,以分离出酱油中的香气成分。
蒸馏得到的蒸馏液再与其他原料混合,形成酱油的母液。
酿造阶段1.混合:将酱油的母液与盐水按一定比例混合。
加盐是为了增加酱油的咸味和抑制细菌生长。
2.储存:将混合好的酱油倒入特制的酿造罐中,进行储存和陈化。
储存时间一般需要数月至数年,以让酱油逐渐陈化和发酵,增加其颜色和风味。
3.过滤:经过一段时间的陈化后,酿造罐中的酱油会出现固体沉淀。
通过过滤,将固体沉淀和杂质去除,以提高酱油的纯度和口感。
4.灭菌:酿造完成后的酱油会进行灭菌处理,以杀死可能存在的细菌和微生物,确保酱油的安全性和保质期。
5.存储和包装:灭菌的酱油会存储在密封容器中,并进行包装,以保持其质量和口感。
常见的包装形式包括玻璃瓶、塑料瓶和袋装等。
结论酱油的生产工艺经过多个步骤的精心设计和控制,保证了酱油的质量和口感。
典型酱油发酵工艺

典型酱油发酵工艺多种酱油发酵工艺
发酵方法及特点
发酵方法很多,根据发酵状态分:稀醪(lao )发酵、固稀发酵和固态发酵三种.根据加盐量分:高盐发酵、低盐发酵和无盐发酵。
根据保温状况不同可分:天然露晒发酵和保温发酵。
普遍广泛使用低盐固态发酵工艺.
1.天然露晒发酵
俗称老发酱油酿造法:我国各地传统的名特酱油产品,大多都是这种工艺酿造制成。
成品颜色色泽红褐而清亮,酱香独特而浓郁制曲靠纯酿发酵菌种高盐发酵周期半年至一年。
2.稀醪发酵法
稀醪发酵法是指在成曲后加入较多量的盐水,使酱醪成流动状态,有常温发酵和保温发酵之分。
酱油香气好,且滋味纯。
可以室内大吃发酵,也可以室外罐式发酵。
发酵周期扔较长,提取压榨出油!
3.分酿固稀发酵法
此工艺是一种速酿发酵型发酵工艺,利用不同温度、盐度和固稀发酵条件。
把蛋白质原料和淀粉质原料分开制醪,先固态低盐后稀醪加盐的发酵方法。
发酵周期短,一般30天左右。
酱油香气好,该工艺操作复杂。
4.无盐固态发酵
无盐固态发酵是一种消除食盐对酶的抑制作用,在高温下进行快速发酵的一种方法。
发酵周期3天左右。
高温发酵,管理要求严格,产品风味不佳,香味不足。
5.低盐固态发酵法
低盐固态发酵法是根据酱醅中食盐含量较低,不会过分抑制酶活力的原理进行发酵的方法,酱油色泽较深。
滋味鲜美。
生产设备较简单,操作方便。
原料全氮利用率较高,采用浸淋法提取成品.发酵周期30天左右.。
酱油生产工艺详解

酱油生产工艺详解酱油是中国传统的调味品之一,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酱油的生产工艺。
传统的酱油生产工艺主要包括原料处理、发酵和储存三个过程。
首先是原料处理。
酱油的主要原料是大豆和小麦,其中大豆是制作酱油的关键原料。
大豆经过清洗、浸泡、蒸煮等工序处理后,磨碎制成黄豆酱。
小麦经过清洗、蒸煮、磨浆等工序处理后,制成麦曲。
这两种原料根据不同的配方比例混合在一起,加入适量的盐巴,搅拌均匀后,可以进入下一步的发酵过程。
其次是发酵。
将原料混合物倒入特制的发酵池中,加入适量的微生物发酵剂,然后密封池体,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进行发酵。
发酵过程中,酱油中的淀粉、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会被微生物分解,产生香味和色泽。
一般情况下,发酵的时间需要三个月到一年不等,发酵过程中要定期搅拌均匀,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发酵反应。
最后是储存。
经过发酵的酱油需要进行过滤,去除杂质。
然后将过滤后的液体酱油进行杀菌处理,以保持其质量和卫生安全。
杀菌处理后的酱油可以灌装在玻璃瓶或塑料瓶中,并进行标签贴附、封口等工序,最后存放到仓库中储存。
储存条件要求相对稳定,避免酱油受潮、变质。
通常储存时间越长,酱油的质量和味道会更加醇厚。
当然,现代化的酱油生产工艺也逐渐发展起来。
有些企业使用了高科技设备,采用自动化操作和微生物培养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同时,一些企业还引入了外国的酱油生产工艺和设备,以提高生产工艺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总的来说,酱油的生产工艺相对复杂,但通过合理的原料处理、科学的发酵和储存,可以制造出香味浓郁、色泽红亮的优质酱油产品。
酱油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和创新,也为保持酱油产业的发展动力提供了保证。
酱油生产的工艺流程

酱油生产的工艺流程
《酱油生产工艺流程》
酱油是一种经过发酵而成的调味品,在亚洲菜肴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的生产工艺流程经过了数百年的传承和改良,包括了以下关键步骤:
1. 原料准备:酱油的主要原料是大豆和小麦,另外还需要盐和水。
大豆和小麦需要先磨碎成粉,然后混合在一起。
2. 发酵:混合成粉的豆麦经过热水浸泡和蒸煮后,放置在特定环境下进行发酵。
这个过程中,微生物会将淀粉和蛋白质分解,并产生出酵母菌和有益细菌。
3. 混合和储藏:发酵完毕后,将混合物加入盐水中,形成酱油。
随后,将酱油放入特制的罐子中进行储存和熟化。
这个过程需要长时间,并且需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湿度。
4. 筛选和提取:经过储存一定时间后,酱油中的渣渣会下沉,而饱和的酱油则会上浮。
工人需要通过筛选和提取的方式来分离酱油和渣渣。
5. 烹制和调味:最后,将提取好的酱油放入锅中加热,进一步浓缩和调味。
这样,酱油的味道和质地就会得到提升。
以上就是酱油生产的工艺流程。
虽然看似简单,但其中涉及了许多微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的知识。
通过不断改良和完善,
现代酱油生产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保证了酱油的味道和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后期发酵阶段 主要是通过耐盐乳酸菌和酵母菌的发酵
作用形成酱油的风味。当进入后发酵阶段时, 应补加适量的浓盐水,使酱醅含盐量达到15%左 右,并使醅温下降至30~32℃。此时,可将酵 母菌培养液和乳酸菌培养液浇淋于酱醅上,直 至酱醅成熟。在此期间,进行数次酱汁浇淋。 发酵阶段一般需 14~20d。上述方法是固态低 盐发酵法中的发酵温度“先中后低”型发酵。
有酱香, 无不味
滋味 味鲜美,醇 厚,咸淡适 中,无异味
味鲜美,纯 正,咸淡适 中,无异味
味较鲜,纯 正,咸淡适 中,无异味
味淡,咸淡 适中,无异 味
体态 澄清,浓度 大
种曲的制备
制种曲工艺流程
试管斜面菌种→斜面活化→三角瓶扩大培养→种曲培养
1 、试管斜面菌种活化培养
①菌种 AS 3.951。 ②培养基:5Bé豆饼汁100ml,硫酸镁0.05g,磷酸二 氢钾0.1g,可溶性淀粉2.0g,琼脂1.5g,100kPa蒸汽 压灭菌30min,制成试管斜面。 ③操作:将菌种接入斜面,置30℃培养箱中培养3d, 待长出茂盛的黄绿色孢子,并查无杂菌,即可作为三 角瓶扩大培养菌种。
蛋白质类原料 1 作用 (1)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营养物质。 (2)酱油的营养成分以及鲜味来源。 (3)部分氨基酸的进一步反应与酱油的香气的形成 、色素的生成有直接关系。 (4)酱油色、香、味、体的形成致关重要,是酱油 生产的主要原料。 2 种类 (1)大豆 (2)脱脂大豆 (3)其他蛋白质原料
进行酒精发酵生成乙醇同时生成甘油、高级醇、醛 、有机酸等风味物质。
酯香型酵母,能发酵生成酱油的芳香成分 如4-乙基苯酚、4-乙基愈创木酚、酯类等。
3 乳酸菌 乳酸菌利用糖发酵生成乳酸,
乳酸是构成酱油风味的成分之一,与乙 醇生成乳酸乙酯是一种重要的香气成分
4.乳酸菌
与风味密切相关,能促进鲁氏酵母的繁殖。
市售酱油应按部颁标准进行调配。
在酱油配制时,根据需要还可以添加甜味 料、助鲜剂、防腐剂、酱色、酱香等。
常用甜味料有:砂糖、饴糖、甘草汁; 助鲜剂有:味精、5’-肌苷酸钠、5’-鸟苷酸 防腐剂有:苯甲酸钠,山梨酸,维生素K类
可以使用的防腐剂有:
①易苯溶甲于酸水钠。(C在6 微H5C酸OO性Na条)件:下白防色腐结力晶强性,粉酱末,油 中添加量为0.05%~0.1%。
制曲工艺流程 以豆粕和麸皮为原料的制曲工艺流程。
水→加热 豆粕→混合→润水→蒸料→冷却→接种→培养→成曲
麸皮
1 原料及配比 酱油的鲜味主要来源于原料中蛋白质分解产
物氨基酸,而酱油的香甜则来源于原料中淀粉分解产 物糖及其发酵生成的醇、酯等物质。所以,若需酿制 鲜味浓厚的酱油,在原料中要适当增加蛋白质原料; 如需酿制香甜味浓、体态粘稠的酱油,则在配比中要 适当增加淀粉质原料。
该工艺酿造的酱油质量稳定,风味较好,操作管理简便 ,发酵周期较短,已为国内大、中、小型酿造厂广泛采 用。
固态低盐保温发酵工艺
水 ↓ 食盐→溶解→盐水 ↓ 成曲→粉碎→制醅→入缸(池)→保温发酵→成熟酱醅
(2) 制醅入池 粉碎的成曲与55℃左右12~13Bé的盐
水按一定比例拌和,酱醅的起始发酵温度为42 ~44℃,此温度是蛋白酶的最适作用温度。 在固态低盐发酵中,酱醅的含水量以52%~55% 为宜,食盐含量为6%~7%,
❖ 酱油的甜味主要来源于糖类,一般含糖量达到3~ 4g/100ml,常见的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等。
❖另外,甘氨酸、丙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脯氨 酸等甜味氨基酸和甘油、环己六醇等多元醇也赋 予酱油甜味。使用淀粉含量丰富的原料,可提高 酱油的甜味。
酱油中的酸类物质,以乳酸为代表, 另外还有乙酸、丙酮酸、琥珀酸、柠檬 酸、α-酮戊二酸、乙酸、丙酸、异丁酸 等,这些有机酸的少量存在,起到了助 消化、增食欲、防腐、调味、增香等功 用,并使酱油的强咸味变得柔和爽口。 酱油的总酸含量在 1.5g/100ml左右,如 果超过2 g/100ml,会产生不良口感。
质、胺类等, 羰基化合物有:单糖、醛、酮及多糖分解产物
等。
6 酱油香气的形成
7 酱油的味
酱油的咸味来自所含的食盐,其含量一般为18%左右。 由于酱油中的肽、氨基酸、有机酸和糖类缓和了食 盐的咸味,从而使酱油的咸味变得柔和。
酱油的鲜味来源于原料中蛋白质分解形成的氨基酸和 肽类,以谷氨酸为代表物质。另外,微生物细胞内 的核酸经水解后产生的鸟苷酸和肌苷酸钠盐往是强 鲜味物质。
水
没有污染、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水都可以作酱 油酿造用水。
酱油酿造用微生物
一、酱油酿造中主要的微生物及作用 1 霉菌
在制曲过程中米曲霉分泌和积累蛋白酶和 淀粉酶等胞外酶(诱导酶),将蛋白质、淀粉分解成 小分子的物质,为微生物提供营养物质,利于酱油 色素的形成,供微生物发酵和香味的形成。
2 酵母菌 酿酒酵母菌能利用葡萄糖等可发酵性糖,
(3)发酵:固态低盐发酵,可分为前期水解 阶段和后期 发酵阶段
①前期:主要是曲料中的蛋白质和淀粉在酶的作用 下被水解。因此,前期应把品温控制在蛋白酶作用的最 适温度42~45℃,一般需要10天左右,才能基本完成水 解。曲料入池后的第2天,开始进行浇淋,每天1~2次, 以后可减少浇淋3~4天一次。
浇淋,是用泵把渗流在假底下的酱汁抽取回浇于 酱醅面层,使之均匀地透过酱醅下渗,以增加酶与底物 的接触,促进底物的分解,同时也起到调节品温的作用 。
发酵
1 酱醪:将成曲拌入多量盐水,成为浓稠的半流 动状态的混合物,俗称酱醪;
2 酱醅:将成曲拌入少量盐水,成为不流动状态 的混合物,则称酱醅。
3 酱油的发酵:将酱醪或酱醅装入发酵容器内, 采用保温或者不保温方式,利用曲中的酶和微生物的 发酵作用,将酱醅中的物料分解、转化,形成酱油独 有的色、香、味、体成分,这一过程,就是酱油生产 中的发酵。发酵方法及操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成品 酱油的质量和原料利用率。
成熟。
1 制曲和发酵 制曲:种曲在处理后的原料中进行生长繁殖同时
向外分泌大量酶的过程。 发酵:物料在制曲中产生的酶和微生物的作用下
,进行分解转化,形成酱油特有的色、香、味、体的 过程。 2 制曲的方法
天 然 曲:自然界微生物富集制成。 纯菌种制曲:利用单一米曲霉种曲进行制曲。 多菌种制曲:在制曲时还接入木霉、黑曲霉、酵母。
全氮以氮计, g/100ml ≥
氨基氮以氮计, g/100ml ≥
一级 13 1.3
0.7
二级 10 1.0
0.55
三级 8
0.7
0.4
二、低盐固态发酵酱油
(1)感官指标
项目
特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色泽 香气
具有鲜艳的深 红褐色
酱香浓郁 无不良气味
具有鲜艳的红 褐色或棕褐 色
酱香较浓 无不良气味
具有鲜艳的浅 红褐色或棕 褐色
3 发酵设备
a.发酵缸 b.发酵罐 c.发酵池
酱油发酵中的生物化学变化 1 蛋白质水解 2 淀粉的水解 3 酒精的生成 4 有机酸发酵
5 酱油色素的形成 ①油色素形成的主要途径:是美拉德反应(
Mallard反应)和酶褐变反应。 美拉德反应是氨基化合物和碳基化合物间发生
的非酶促反应,最后生成褐色的类黑色素。 参与反应的氨基化合物包括氨基酸、肽、蛋白
淀粉质原料
1 作用 (1)提供碳源: (2) 供发酵: (3) 提供香味: (4) 形成体态: (5)形成色素:
2 种类 (1)小麦;(2)麸皮;(3)其他淀粉质原料。
食盐
1 作用 (1) 它使酱油具有适当的咸味,并与氨基酸共同给予 酱油鲜味,起到调味的作用。 (2) 在酱醅发酵时食盐有抑制杂菌的作用,在成品中 有防止酱油变质的功用。
浸出
一、浸出 浸出是在酱醅成熟后,利用浸泡和过滤
的方法,将有效成分从酱醅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它是固态发酵酿造酱油工艺中必不可少的提 取酱油的操作步骤。
浸出工艺流程
加热及配制
从酱醅中淋出的头油称生酱油,还需经过 加热及配制等工序才能成为各个等级的酱油成品。
加热配制工艺流程
甜味料、助鲜剂等 ↓
生酱油→加热→配制→澄清→质量鉴定→各等级成品 ↑
2 三角瓶纯种扩大培养 ①培养基:麸皮80g,面粉20g,水80~90ml或者麸皮85g,豆饼 粉15g,水95ml。原料混合均匀,分装入带棉花塞的三角瓶中, 瓶中料厚度1cm左右,在100kPa蒸汽压下灭菌30min,灭菌后摇 松曲料。
②操作:曲料冷却后接入试管斜面菌种,摇匀→ 30℃ ,18h→瓶内曲料已稍发白结饼,摇瓶一次→培养2d →
使用豆粕(或豆饼)和麸皮为原料,常用的配 比是:8∶2,7∶3,6∶4,5∶5。
①接种量:0.3%。 ②曲料装池厚度30cm左右。 ③制曲时品温控制在30~35℃之间,过高时,曲酶活 力减弱。 ④要做到原料混合及润水均匀,接种均匀,装池疏松 均匀,料层厚薄均匀。 ⑤ 培养24h左右,曲呈淡黄绿色,酶活力已达最高峰 ,此时应及时出曲,否则酶活力会下降。
三角瓶倒置→再培养1d →全部长满黄绿色孢子即可使用。
3 种曲的培养 ①曲料配比(两种):麸皮:面粉:水=80:20:70;
麸皮:水=100:100 ②种曲室和制造种曲用具:曲盘,拌和台,筛子,木铲,草帘 ③种曲培养 a.接种:曲料品温降至40℃左右接种,接种量0.5~1%,将三角瓶 种曲撒在曲料中拌匀。 b.孢子萌发:温度偏低,室温28~30℃,孢子吸水萌发。 c.菌丝旺盛生长阶段:曲料结块发白,温度上升至34℃时进行翻曲 。后控制品温28~30℃。4~6h后上升至36℃,进行第二次翻曲。 d.孢子生成阶段:在36℃下培养30h左右,长孢子继续培养24h孢子
酱油生产工艺
一、酱油概述
二、酱油酿造用微生物 三、种曲的制备 四、酱油制作工艺 五、酱油浸出工艺 六、酱油的质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