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测试题(做)
气象学模拟试题

气象学模拟试题气象学是研究大气层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大气现象及规律的一门学科。
通过气象学模拟试题,可以考察学生对气象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下面是一套针对气象学相关知识的模拟试题: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气象学现象描述错误?A. 暴雨是短时强降水过程。
B. 暴雨与降雨时间长短无关。
C. 暴雨对生活和农业有一定影响。
D. 暴雨是主要由一种云的降水过程。
2. 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是:A. 陆地变化。
B. 大气层。
C. 海洋。
D. 反射现象。
3. 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 火山爆发。
B. 大气压力异常。
C. 工业废气排放。
D. 暴雨。
4. 气象学中,气象要素包括:A. 光照、风速、海洋潮汐。
B. 温度、降水、气压。
C. 地质、重力、生物。
D. 人口密度、交通流量、经济指标。
5. 以下哪个气象学现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及的?A. 氧气循环。
B. 月相变化。
C. 日食。
D. 气象预报。
二、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研究内容。
2. 什么是气象要素?列举3个气象要素并简要描述其作用。
3. 请简要解释气压指数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4. 什么是气象灾害?请列举3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及其影响。
5. 你认为气象学对于人类社会有何重要性?通过以上气象学模拟试题,可以检验学生对气象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气象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每一道试题,认真思考,做到心中有数,增进对气象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愿大家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气象学考试试题

气象学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哪个是气象学中常用的观测仪器?
A. 水银体温计
B. 电子积雪计
C. 石英降水计
D. 玻璃风向计
2. 雷暴多发生在哪种天气系统中?
A. 高气压系统
B. 低气压系统
C. 温带气旋
D. 高空急流
3. 什么气压系统会导致强风天气?
A. 增温的高压系统
B. 下沉的高压系统
C. 上升的低压系统
D. 转向的锋区
4. 气温的变化受哪些因素影响?
A. 高空辐射
B. 地表风力
C. 地形地貌
D. 束缚力
5. 以下哪个因素是影响降水类型的主要因素?
A. 湿度
B. 热力
C. 风力
D. 雾度
二、大题题
1. 解释气温和降水之间的关系,并说明其对气象学的重要性。
2. 请简要描述台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应对台风的预防措施。
3. 气象观测站是气象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请说明其在气象学研究和实践中的作用,并列举其常见的仪器和设备。
4. 阐述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何根据气象条件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计划,以确保农作物的最佳生长状态。
5. 解释暖锋和冷锋的区别与作用,并说明锋区通常伴随的天气现象及对气温变化的影响。
结束语
以上就是关于气象学考试的试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深入了解气象学知识,提高气象学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祝各位考生取得优异的成绩!。
2014级资环《气象学与气候学》试卷开卷A卷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2014级资环《气象学与气候学》试卷开卷A卷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1.天气预报中的气温预报,是指_____的大百叶箱内空气温度( A ) 。
A.空旷草地距地面1.5米高处B.空旷草地距地面1.0米高处C.空旷祼地距地面1.5米高处D.空旷祼地距地面1.0米高处2.冬季重庆的雾通常是______雾( A ) 。
A.辐射雾B.平流雾C.地形雾D.其它雾3.我国夏季午后出现的雷阵雨,按降水成因类型划分应属于(B )。
A.地形雨B.对流雨C.气旋雨D.台风雨4.常带来晴好天气的天气系统是(C )。
A.切变线B.低压C.高压D.锋面5.当饱和水汽压为8hPa,相对湿度为80%时,水汽压为(A )。
A.6.4hPaB.4.6hPaC.8.0hPaD.4.0hPa6.下面四幅等压线的分布图中,①②③④四地风力由大到小的正确排序是(A )。
A.②>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②>④D.④>③>①>②7.“露气寒冷,将凝结”是寒露时节的天气现象,可引起我国这种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 A )。
A.蒙古高压B.印度低压C.阿留申低压D.夏威夷高压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图中L为低压,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
读图完成8~10题。
8.图中甲地14日6~9时的风向为( B )。
A.偏东风B.偏南风C.东北风D.西北风9.气象部门发布了暴雨预报,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约为( B )。
A.14日14时B.14日19时C.15日4时D.15日11时10.图示气压形势最可能出现的地区及月份可能为( D )。
A.华北平原,3、4月份B.四川盆地,1、2月份C.黄土高原,10、11月份D.东南丘陵,4、5月份最大可能蒸发量是指地表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产生的最大蒸发量。
下图是某地1961~1990年间相关统计资料图,读图完成11~12题。
气象专业测试题及答案

气象专业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气象学中,风速的单位通常是:A. 米/秒B. 千米/小时C. 米/小时D. 千米/秒2. 以下哪个现象不属于气象灾害?A. 洪水B. 干旱C. 地震D. 台风3. 气象观测中,常用的温度测量仪器是:A. 气压计B. 温度计C. 湿度计D. 风速计4. 以下哪种云属于低云?A. 高积云B. 卷云C. 层云D. 积云5. 气象学中,降水量是指:A. 降雨的总量B. 降雨的深度C. 降雨的面积D. 降雨的时间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气象学中的“锋”是指_________。
7. 气象学中,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水汽含量与_________的比值。
8. 气象预报中的“高压”通常表示该地区的天气状况是_________。
9. 气象学中,风向是指风从_________来的方向。
10. 气象学中的“气旋”是指大气中_________的旋转系统。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11. 请简述什么是气象卫星?答:气象卫星是专门用于观测地球大气层和地表状况的人造卫星,它们可以提供关于云层、温度、湿度、风速等气象数据,对气象预报和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12. 什么是气候变暖?答:气候变暖是指地球表面温度随时间的升高趋势,这种现象可能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
13. 请简述气象观测站的主要功能。
答:气象观测站的主要功能是收集和记录有关天气和气候的数据,如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风向、降水量等,这些数据对于天气预报、气候研究和环境监测至关重要。
四、计算题(每题5分,共5分)14. 如果一个地区的风速为10米/秒,请问该地区的风速是多少千米/小时?答:风速为10米/秒,换算成千米/小时是10 * 3.6 = 36千米/小时。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10分)15. 请论述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及其预防措施。
答:气象灾害如洪水、干旱、台风等对人类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农业气象学测试题第四章

第四章水分名词解释大气湿度绝对湿度水汽压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饱和差露点温度植物蒸腾农田蒸散可能蒸散降水量降水强度水分临界期水分关键期水分利用率填空1、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有:()、()、()、()。
2、水汽压的日变化的两种类型分别是:()和()。
3、一天中相对湿度的最高值出现在()时,最低值出现在()时5、相对湿度的年变化一般情况下()季节最小,()季节最大,但是我国大部地区则相反。
6、水汽凝结的条件为:()、()7、云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是空气中()、(),还必须有()。
8、云滴增大主要是通过()、()两种过程完成的。
9、按云底距地面的高度可将云分为()、()、()三族。
10、降水量的单位是(),降水强度的单位是()。
三、多选题:(下列选项中至少要选择两项)1、下列各途径中,能够使空气中水汽达到过饱和状态的有()()()()A、增加大气中水汽含量;B、降温;C、减少水汽含量;D、撒干冰;2、大气的冷却方式主要有()()()()等。
a、绝热冷却;b、辐射冷却;c、平流冷却;d、混合冷却。
3、有利于辐射雾形成的条件是()()()()。
A、空气中有充足的水汽;B、天气晴朗;C、微风(1~3米/秒);D、大气层结稳定;4、下列有关雾的说法正确的有()()()()。
A、城市雾较农村多;B、混合雾是由冷暖湿空气混合而形成的;C、雾的形成不需要凝结核;D、有雾形成,相对湿度大于100%;6、产生于空气中的水汽凝结物有()()()()。
A、露;B、云;C、霜;D、雾;10、连阴雨过多的地区()()()()。
A、作物易倒伏;B、水果含糖量低;C、可引起落粒落果;D、植物多病;8、冰雹形成在下列云层中()()()()。
A、浓积云;B、层积云;C、积雨云;D、雨层云;四、改错题(请将下列错误改正确)1、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称为相对湿度。
2、未饱和状态下,水汽压小于0,相对湿度大于100%。
4、水汽压一定时,气温愈高,饱和差愈小,反之愈大;6、温度愈高,空气的饱和水汽压就越大;7、水汽压单峰型日变化常发生于夏季的内陆;8、饱和差越大,水面蒸发越快;9、大风天有利于露和霜的形成;无风天有利于雾的形成;10、高云族包括卷云、卷层云、高积云等;1、水汽压单锋型日变化最小值出现在:()A、傍晚;B、深夜;C、清晨;D、午后;四、判断题:(正确√,错误×)3、空气中水汽含量和气压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温度可能有露水的出现;()5、一般情况下,干球温度小于湿球温度;()3、随着温度的升高,饱和水汽压减小。
气象学与气候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天水师范学院

第一章测试1.大气中的水分可以发生()的相变。
A:气态。
B:分子态。
C:固态。
D:液态。
答案:ACD2.干洁空气的成分不包括()。
A:氮气B:固体杂质C:氧气D:水汽答案:BD3.空气接近饱和或远离饱和的湿度表示方法包括;()A:饱和差。
B:绝对湿度。
C:露点。
D:相对湿度。
答案:ACD4.关于空气温度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比湿随气温上升而减小;B:水汽压的大小与空气体积变化无关;C:在一定温度下,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多,饱和差越小D:露点温度愈高,露点差愈小,空气愈干燥。
答案:B5.当干球温度t=15℃,露点温度T d=-2℃时表示空气()。
A:空气中水汽远离饱和B:比较干燥C:比较湿润D:空气中水汽接近饱和答案:A6.在大气组成成分中,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平流层增温的气体成分是()。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臭氧答案:D7.饱和水汽压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大。
()A:错B:对答案:B8.干洁空气中N是合成氨的基本原料,同时可冲淡O2,使空气氧化作用不过于激烈。
()A:错B:对答案:B9.平流层内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A:错B:对答案:A10.相对湿度是不可以由仪器直接测得的,因为湿度的各种表示量在观测以后均需查湿度查算表。
()A:错B:对答案:A第二章测试1.关于辐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吸收率、反射率和透射率之和为1。
B:在一定波长一定温度下,一个物体的吸收率等于20%,在同温度同波长下其放射率为30%。
C:投射至物体上的辐射能够被物体全部吸收。
D: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答案:AD2.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方式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A:反射B:散射C:透射D:吸收答案:ABD3.关于气层的稳定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单位质量空气块,上升一定距离后,若其密度比周围的空气层密度大,说明气层稳定。
B:当单位质量空气块,上升一定距离后,若其密度比周围的空气层密度小,说明气层稳定。
农业气象学测试题第七章

第七章气候与农业气候一、名词解释:天文辐射气候带气候型小气候活动面农田小气候二、填空题;1、影响的气候形成因素有( ) ( ) ( ) ( )。
2、下垫面对气候的影响包括( ) 、( )、( ) 。
2、北半球的气候带有赤道气候带、热带气候带、( )、( )、( )、极地气候带。
3、中国气候特征为( ) 、( )、( ) 。
3、中国可分为( ) 、( )、( ) 三大气候区。
4、气候四季是:候平均温度( ) 为冬季,候平均温( ) 为夏季。
5、根据天文季节的划分,( )为冬季,( )为夏季。
6、根据天文季节的划分,( )为春季,( )为秋季。
三、多选题:(下列选项中至少要选择两项)1、天文能辐射的特点是( ) ( ) ( ) ( )A、辐射总量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加;b、夏半年辐射总量最大值在赤道;C、夏半年辐射总量最大值在副热带;d、同一纬度上辐射总量相等。
2、季风气候( ) ( ) ( ) ( )。
A、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b、冬季气候具有大陆性;c、夏季气候具有海洋性;d、沙漠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
3、地中海气候( ) ( ) ( ) ( )。
A、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b、冬季气候具有大陆性,夏季气候具有海洋性;c、冬季气候具有海洋性,夏季气候具有大陆性;d、也称橄榄气候。
4、草原气候和沙漠气候的共同特点是( ) ( ) ( ) ( )。
A、降水少且集中夏季;b、蒸发量超过降水量;c、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d、气温年、日较差大。
5、我国的气候大区为()()()()①东部季风区;②西北干旱区;③青藏高寒区;④热带雨林区。
6、我国的农业气候资源特征是()()()()A、光资源充足,利用潜力大;b、热量资源丰富,有利于多种植物种植;c、东部季风区光、热、水同季;d、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灾害频繁。
四、改错(请将下列错误改正确)1、高山气候具有大陆性,高原气候具有海洋性2、我国具有除极地气候外的所有气候类型。
《天气预报》测试题及答案

《天气预报》测试题及答案天气预报测试题及答案1. 气象预报中的“多云”状态是指什么样的天气?气象预报中的“多云”状态指天空中云量较多,但仍能看到部分蓝天的情况。
这种天气通常有几层云,云朵之间有间隙,不会完全遮挡太阳或月亮。
2. 以下哪个因素不会影响气象预报的准确性?A. 气压变化B. 温度变化C. 风向风速变化D. 卫星发射时间答案:D. 卫星发射时间卫星发射时间不会影响气象预报的准确性。
气象预报主要依赖于大气环境中气压、温度、湿度等因素的观测和分析,以及对这些因素的趋势预测。
卫星发射时间与气象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无直接关系。
3. 什么是气象预警信号?气象预警信号是指根据气象条件预测而发出的警报信号,用于提醒公众和有关部门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常见的气象预警信号包括台风警报、暴雨警报、大风警报等。
4. 气象预报中的“降水概率”是什么意思?气象预报中的“降水概率”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降水发生的可能性。
降水概率以百分比表示,如果降水概率为30%,则表示在该时间段内下雨的可能性为30%。
5. 什么是“冷锋”?“冷锋”是指冷空气锋面的边缘,是冷空气进入温暖地区的边界线。
冷锋带来的天气变化通常伴随着气温下降、云量增多、降水等现象。
6. 气象预报中的“露点温度”是什么意思?气象预报中的“露点温度”是指当空气被冷却到饱和状态时所达到的温度。
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露水或云雾的时候,对应的温度即为露点温度。
7. 气象预报中的“风力等级”是怎么定义的?气象预报中的“风力等级”根据风速的大小将风分为几个等级,以描述风的强度。
通常以字母F加上数字或中文描述表示,其中F0为无风,F1为轻微风,依次类推,F12为飓风强度的风。
8. 如何根据气象预报选择合适的服装?根据气象预报选择合适的服装可遵循以下原则:- 温度高且阳光明媚时,选择轻薄透气的衣物,以保持凉爽舒适。
- 温度较低或有降水时,选择保暖性好的衣物,如羽绒服、毛衣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地球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1.大气由干洁大气、水汽和大气杂质所构成2.大气中的臭氧主要集中在10~50 km高度,称为大气臭氧层,其最大浓度层出现在20~30 km高度处。
3.大气臭氧层能够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形成平流层逆温,并对地球生物形成重要的保护作用。
4.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能够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并放射大气辐射,对地面形成温室效应。
第二节大气的铅直结构1.根据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分布特点和大气铅直运动的状况,可将地球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
2.对流层中存在着强烈的平流、对流和乱流运动。
3.对流层分为下层(摩擦层、行星边界层)、中层、上层和对流层顶。
4.贴地层是指距地面2 m的气层。
5.对流层和中间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强烈。
6.平流层和热成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7.习惯上将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1000~1200 km)作为大气上界。
第三节气象要素1.气象要素包括日照、辐射、温度、湿度、气压、风、云、降水、蒸发、能见度、天气现象等。
2. 天气现象是指大气中或地面上产生的降水、水汽凝结物(云除外)冻结物、干质悬浮物和光、电现象,也包括一些风的特征。
第二章辐射第一节辐射的基本知识1.太阳短波辐射:l mm,lM= mm 0.1~4微米 8地面长波红外辐射:l 3~80mm,lM=10mm大气长波红外辐射:l 4~120mm,lM=15mm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
单位J/(s^m2) 或 W/m2。
3.光通量密度(照度):单位面积上接收的光通量。
单位: lm/m2(流明)。
第二节太阳辐射1. 太阳高度角(h):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2.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角h=90。
- φ + δ(φ观测点纬度,δ观测时间的太阳倾角即赤纬,太阳直射点纬度)春秋分δ= 0。
,夏至δ= 23.5。
,冬至δ=-23.5。
3. 太阳方位角:阳光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4. 可照时数(昼长):一天中从日出到日落所经历的时间数。
5.可照时数北半球冬至→夏至加长,夏至→冬至缩短。
6.可照时数随纬度增加而加长,夏季尤为显著。
7. 光照时间=可照时数+曙幕光时间。
8.曙幕光时间夏长冬短,随纬度增加而加长。
9.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方式:吸收作用、散射作用、反射作用。
第三节地面辐射平衡方程1.地面辐射平衡方程:R=(S’+D)-Rr-(Eg-Ea)=(S’+D)·(1-r)-ER(地面净辐射;地面辐射差额)S’(太阳直接辐射)D (太阳散射辐射;天光漫射)S’+D (太阳总辐射)Rr=(S’+D)· r (地面反射辐射)r (地面反射率)1-r (地面吸收率)(S’+D)-Rr=(S’+D)·(1-r)(短波净辐射)Eg (地面辐射)Ea (大气辐射)=Eg-Ea(地面有效辐射;长波净辐射)E2.h增大,S’和D均增大;p(大气透明度)增大,S’增大而散射辐射减小。
3.地面反射率的影响因子:地面性质、太阳高度角、入射辐射波长地面状况 r雪>r土>r水;湿度增大,颜色加深,粗糙度增大,r减小。
h增大,r减小。
辐射波长l增大,r增大。
4.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能够强烈吸收地面辐射。
5.大气温室效应:地球大气能够让大量的太阳短波辐射透射到地面,同时能够大量地吸收Eg,并以Ea的形式将部分能量返还给地面,从而形成保温作用。
6.地面有效辐射的影响因子:地面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云况、风力、海拔、地面状况和植被等地面温度升高,E0 增大;大气温度升高,E0 减弱;空气湿度增大,天空云量加大、云层加厚,E0减弱;地面状况 E0粗糙 > E0平滑,E0潮湿> E0干燥;风改变局地空气温湿度;海拔高度增大,E0增大。
第四节太阳辐射与农业P531.不同波谱段太阳辐射的生物学意义:紫外线:生物学效应;可见光光合作用;红外线:热效应。
2. 生理辐射:能够被绿色植物吸收的辐射能。
光合有效辐射PAR辐射:能够被绿色植物吸收,并用于光合作用形成有机化合物的辐射能。
波段:0.38-0.71 mm。
3.光饱和点:绿色植物光合效率随光照度增大而增加的光照度上限。
光补偿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时的光照度。
4.太阳能利用率:单位面积上作物收获物中所储存的能量与同期投射到该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的百分比。
第三章温度第一节热量收支1.土壤热容量随土壤湿度增大而增大,随土壤孔隙度增大而减小。
土壤导热率随土壤湿度增大而增大,随土壤孔隙度增大而减小。
2.地面热量交换方式:辐射热交换;传导热交换;流体运动热交换(对流、平流、乱流);潜热交换3.大气热量交换方式:辐射热交换;流体运动热交换;潜热交换4.活动面的热量收支方程:昼R-P-B-LE=0夜–R+P+B+LE=0活动层的热量收支方程:昼+Qs=R-P-B-LE夜 -Qs=-R+P+B+LE第二节土壤温度和水体温度1.温度日较差:一天中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
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和最冷月平均温度之差。
2.地面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均出现在地面热量收支相抵时。
3.土壤温度日较差的主要影响因素:土壤湿度、土壤颜色、土壤机械组成和腐殖质、地面覆盖物、地形条件和天气条件4.随着深度增加,土壤温度的日、年较差减小,位相落后越多。
5.一天中,土壤温度的铅直分布型可分为四种:(图)日射(受热)型、辐射(放热)型、上午转变型、傍晚转变型。
6.水体热量的主要支出项为水体蒸发潜热LE第三节空气温度1.随着高度增加,气温日较差减小,位相不断落后。
2.气温日较差的主要影响因素:地理纬度、下垫面性质、地形条件、季节、天气状况3.气温年较差的主要影响因素:地理纬度、下垫面性质(距海远近)4.一天中,近地层气温的铅直分布型可分为四种:(图)日射型、辐射型、上午转变型、傍晚转变型。
5.对流层的平均铅直温度梯度为0.65℃/hm。
6.逆温: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γ< 0。
逆温可分为:辐射逆温、平流逆温、湍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地形逆温、融雪逆温7.空气做绝热上升运动时,其温度下降;空气做绝热下沉运动时,其温度上升。
8.干绝热温度直减率γd=1℃/hm湿绝热温度直减率γm ~0.5℃/hm9.g>gd>gm时,气层处于绝对不稳定状态;g<gm<gd时,气层处于绝对稳定状态;gd>g>gm时,气层处于条件不稳定状态。
第四节温度与农业1.生物学三基点温度:维持生物正常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上限温度和最适温度。
五基点温度:生物学三基点温度、最低致死温度和最高致死温度。
2.活动温度: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
活动积温:生物某发育期或整个生育期中活动温度的总和。
3.有效温度:活动温度减去生物学下限温度。
有效积温:生物某发育期或整个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
4.净效温度:日平均温度在生物学下限温度与最适温度之间时,取日平均温度减去生物学下限温度;日平均温度高于最适温度时,取最适温度减去生物学下限温度。
净效积温:生物某发育期或整个生育期中净效温度的总和。
第四章大气中的水分第一节空气湿度1.水汽压:空气中水汽的分压强。
随水汽含量的增大而增大。
饱和水汽压取决于温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来表示。
相对湿度随水汽含量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日变化:在绝大多数地区,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气温的日变化反相;在大型水体的周围,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气温的日变化同相。
年变化:在大多数地区,相对湿度的年变化与气温的年变化反相;在季风气候区,相对湿度的年变化与气温的年变化同相。
3.饱和差: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
饱和差随水汽含量的增大而减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4.露点温度:对于含有水汽的湿空气,在不改变气压和水汽含量的情况下,降低温度而使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温度。
露点温度随水汽含量的增大而上升。
第二节蒸发和蒸散1.蒸发速率:单位时间从单位面积上蒸发掉的水量。
日蒸发量:一日内因蒸发而损失的水层厚度。
单位:mm/d 。
2.道尔顿蒸发公式:W=A’(E-e)/ P3.水面蒸发速率的主要影响因子:气象因子、土壤因子(温度、空气湿度、气压、风、蒸发面性质、蒸发面形状、含盐度)气压气压升高,W 减小;风风速增大,W 增大。
第三节凝结和凝结物1.空气中的水汽发生凝结的必要条件: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有凝结核存在2.降温冷却凝结方式:辐射冷却、接触冷却、混合冷却、绝热冷却3.根据浓度可将雾分为(轻雾1~10km)、(雾500~1000m)、(浓雾50~500m)、(强浓雾<50m)。
根据成因可将雾分为辐射雾、平流雾、平流辐射雾(混合雾)。
4.根据云底高度可将云分为低云、中云和高云三个云族。
高云包括卷云、卷积云、卷层云。
中云包括高积云、高层云。
低云包括积云、积雨云、层积云、层云、雨层云。
第四节降水1.降水量:从大气降落到地面的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水层厚度。
单位:mm 。
2.降水变率:绝对变率、平均绝对变率、相对变率、平均相对变率3.根据降水性质可将降水分为:连续性降水(雨层云)、阵性降水(积雨云)、间歇性降水(层积云、高层云)、毛毛状降水(层云)4.根据降水强度(mm/日)可将降水分为:雪:小雪(<2.5)、中雪(2.5~ 5.0)、大雪(>5.0)雨:小雨(0.1~ 10.0)、中雨(10.1~25.0)大雨(25.1~50.0)、暴雨(50.1~100.0)大暴雨(100.1~200.0)、特大暴雨(>200.0)5.干燥度:一地某时期的水面可能蒸发量与同期的降水量的比值。
第五节作物水分利用和调控1.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作物蒸腾消耗单位质量的水分所产生的干物质(或产量)的质量。
2.作物水分有效利用率:农田蒸散消耗单位质量的水分所产生的干物质(或产量)的质量。
第五章气压和风第一节气压1.气压的国际标准单位:帕斯卡和百帕。
2.海平面气压场为等高面上的等压线图。
高空气压场通常采用的是等压面上的等高线图,等值线的单位为位势米。
第二节作用于空气的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 G :与水平方向气压梯度成正比。
与空气密度成反比。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2.水平地转偏向力 A :与物体运动速度、地球自转角速度成正比。
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北半球指向运动方向的右侧,南半球相反。
3.惯性离心力 C :与空气运动速度平方成正比,与曲率半径成反比。
方向:与空气运动方向相垂直,并自路径曲线的曲率中心指向外缘。
4.摩擦力 R :与(地表粗糙程度)摩擦系数、风速成正比。
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