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测试题(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地球大气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

1.大气由干洁大气、水汽和大气杂质所构成

2.大气中的臭氧主要集中在10~50 km高度,称为大气臭氧层,其最大浓度层出现在20~30 km高度处。

3.大气臭氧层能够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形成平流层逆温,并对地球生物形成重要的保护作用。

4.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能够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并放射大气辐射,对地面形成温室效应。

第二节大气的铅直结构

1.根据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分布特点和大气铅直运动的状况,可将地球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

2.对流层中存在着强烈的平流、对流和乱流运动。

3.对流层分为下层(摩擦层、行星边界层)、中层、上层和对流层顶。

4.贴地层是指距地面2 m的气层。

5.对流层和中间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强烈。

6.平流层和热成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7.习惯上将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1000~1200 km)作为大气上界。

第三节气象要素

1.气象要素包括日照、辐射、温度、湿度、气压、风、云、降水、蒸发、能见度、天气现象等。

2. 天气现象是指大气中或地面上产生的降水、水汽凝结物(云除外)冻结物、干质悬浮物和光、电现象,也包括一些风的特征。

第二章辐射

第一节辐射的基本知识

1.太阳短波辐射:l mm,lM= mm 0.1~4微米 8

地面长波红外辐射:l 3~80mm,lM=10mm

大气长波红外辐射:l 4~120mm,lM=15mm

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单位J/(s^m2) 或 W/m2。

3.光通量密度(照度):单位面积上接收的光通量。单位: lm/m2(流明)。

第二节太阳辐射

1. 太阳高度角(h):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2.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角h=90。

- φ + δ(φ观测点纬度,δ观测时间的太阳

倾角即赤纬,太阳直射点纬度)

春秋分δ= 0。

,夏至δ= 23.5

,冬至δ=-23.5

3. 太阳方位角:阳光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4. 可照时数(昼长):一天中从日出到日落所经历的时间数。

5.可照时数北半球冬至→夏至加长,夏至→冬至缩短。

6.可照时数随纬度增加而加长,夏季尤为显著。

7. 光照时间=可照时数+曙幕光时间。

8.曙幕光时间夏长冬短,随纬度增加而加长。

9.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方式:吸收作用、散射作用、反射作用。

第三节地面辐射平衡方程

1.地面辐射平衡方程:

R=(S’+D)-Rr-(Eg-Ea)=(S’+D)·(1-r)-E

R(地面净辐射;地面辐射差额)

S’(太阳直接辐射)

D (太阳散射辐射;天光漫射)

S’+D (太阳总辐射)

Rr=(S’+D)· r (地面反射辐射)

r (地面反射率)

1-r (地面吸收率)

(S’+D)-Rr=(S’+D)·(1-r)(短波净辐射)

Eg (地面辐射)

Ea (大气辐射)

=Eg-Ea(地面有效辐射;长波净辐射)

E

2.h增大,S’和D均增大;p(大气透明度)增大,S’增大而散射辐射减小。

3.地面反射率的影响因子:地面性质、太阳高度角、入射辐射波长

地面状况 r雪>r土>r水;湿度增大,颜色加深,粗糙度增大,r减小。

h增大,r减小。

辐射波长l增大,r增大。

4.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能够强烈吸收地面辐射。

5.大气温室效应:地球大气能够让大量的太阳短波辐射透射到地面,同时能够大量地吸收Eg,并以Ea的形式将部分能量返还给地面,从而形成保温作用。

6.地面有效辐射的影响因子:

地面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云况、风力、海拔、地面状况和植被等

地面温度升高,E0 增大;大气温度升高,E0 减弱;

空气湿度增大,天空云量加大、云层加厚,E0减弱;

地面状况 E0粗糙 > E0平滑,E0潮湿> E0干燥;

风改变局地空气温湿度;海拔高度增大,E0增大。

第四节太阳辐射与农业P53

1.不同波谱段太阳辐射的生物学意义:

紫外线:生物学效应;可见光光合作用;红外线:热效应。

2. 生理辐射:能够被绿色植物吸收的辐射能。

光合有效辐射PAR辐射:能够被绿色植物吸收,并用于光合作用形成有机化合物的辐射能。

波段:0.38-0.71 mm。

3.光饱和点:绿色植物光合效率随光照度增大而增加的光照度上限。

光补偿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时的光照度。

4.太阳能利用率:单位面积上作物收获物中所储存的能量与同期投射到该单位

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的百分比。

第三章温度

第一节热量收支

1.土壤热容量随土壤湿度增大而增大,随土壤孔隙度增大而减小。

土壤导热率随土壤湿度增大而增大,随土壤孔隙度增大而减小。2.地面热量交换方式:辐射热交换;传导热交换;流体运动热交换(对流、平

流、乱流);潜热交换

3.大气热量交换方式:辐射热交换;流体运动热交换;潜热交换

4.活动面的热量收支方程:昼R-P-B-LE=0

夜–R+P+B+LE=0

活动层的热量收支方程:昼+Qs=R-P-B-LE

夜 -Qs=-R+P+B+LE

第二节土壤温度和水体温度

1.温度日较差:一天中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

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和最冷月平均温度之差。

2.地面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均出现在地面热量收支相抵时。

3.土壤温度日较差的主要影响因素:土壤湿度、土壤颜色、土壤机械组成和腐殖质、地面覆盖物、地形条件和天气条件

4.随着深度增加,土壤温度的日、年较差减小,位相落后越多。

5.一天中,土壤温度的铅直分布型可分为四种:(图)

日射(受热)型、辐射(放热)型、上午转变型、傍晚转变型。

6.水体热量的主要支出项为水体蒸发潜热LE

第三节空气温度

1.随着高度增加,气温日较差减小,位相不断落后。

2.气温日较差的主要影响因素:地理纬度、下垫面性质、地形条件、季节、天气状况

3.气温年较差的主要影响因素:地理纬度、下垫面性质(距海远近)

4.一天中,近地层气温的铅直分布型可分为四种:(图)

日射型、辐射型、上午转变型、傍晚转变型。

5.对流层的平均铅直温度梯度为0.65℃/hm。

6.逆温: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γ< 0。

逆温可分为:辐射逆温、平流逆温、湍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地形逆温、融雪逆温

7.空气做绝热上升运动时,其温度下降;

空气做绝热下沉运动时,其温度上升。

8.干绝热温度直减率γd=1℃/hm

湿绝热温度直减率γm ~0.5℃/hm

9.g>gd>gm时,气层处于绝对不稳定状态;

g<gm<gd时,气层处于绝对稳定状态;

gd>g>gm时,气层处于条件不稳定状态。

第四节温度与农业

1.生物学三基点温度:维持生物正常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上限温度和最适温度。

五基点温度:生物学三基点温度、最低致死温度和最高致死温度。

2.活动温度: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

活动积温:生物某发育期或整个生育期中活动温度的总和。

3.有效温度:活动温度减去生物学下限温度。

有效积温:生物某发育期或整个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