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报告
2024年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2024年地理野外实习报告一、引言2023年地理野外实习是我作为地理学专业的学生所参加的一次实践性学习活动。
通过这次实习,我有机会亲身感受地理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魅力,扩展视野,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巩固了对地理学的学习和理解。
二、实习目的1. 深入了解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2. 掌握地理学实践技能,培养地理学研究的能力;3. 培养地理学领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4. 提升地理学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
三、实习地点我所参加的地理野外实习活动主要是在中国的山地地区进行的。
这些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我们选择了两个地点进行实习,分别是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景区和云南的香格里拉。
四、实习内容1. 实地调查和实验:我们在实习期间对黄果树瀑布景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包括调查该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气候特点以及动植物资源。
我们还进行了实验研究,测试了水质、土壤和大气污染等指标。
2. 地图制作和数据分析:我们学习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使用方法,并利用收集到的数据绘制了地形图、水资源分布图和土地利用图。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该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生态环境。
3. 山地生态环境保护实践:我们参与了当地的生态保护活动,包括植树造林、野生动物保护等。
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了解到了保护措施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4. 学术研究和报告撰写: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学术研究,并撰写了相关的报告。
我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山地地形地貌特征和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
我们在实习结束后还进行了一次学术研讨会,与其他实习同学分享了我们的研究成果。
五、实习收获通过这次地理野外实习,我收获了很多。
首先,我深入了解了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扩展了自己的地理知识面。
其次,我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地理学研究的能力。
再次,我体验了生态保护的实践活动,认识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4篇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4篇本文目录地理野外实习报告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地理科学本科大学生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报告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前言本次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活动是在大学学习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专业课程,对气象、土壤、植物、综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学习完成后,于s=subtitle>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地理野外实习报告(2) | 返回目录一.实习目的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野外调查工作方法和一些简单的技能。
2、通过野外实习,了解调查地区气候、地貌、母质等成土因素的特点及其和土壤发生的关系。
3、通过对土壤的观察和采集,掌握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发生演变和分布规律,学会土壤剖面点的选择和修整、土壤剖面层次划分,形态描述和记录。
4、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二.实习地区自然概况简介地点:xx省xx地区时间:xx年8月27日—xx年9月2日xx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xx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xx 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
xx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16’、东经1s=subtitle>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地理野外实习报告(4) | 返回目录前言本次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活动是在大学学习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专业课程,对气象、土壤、植物、综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学习完成后,于xx年5月13日至xx年5月19日,在莫世江教授、陈群利副教授、丁卫红副教授、张群生老师的带领下,和全体xx学院地理与生命科学学院xx级地理科学本科班同学,在xx海底世界、xx 银滩、xx老街、xx金海湾红树林、涠洲岛火山等地区,主要针对土壤、植被、气候、地貌、地质、人文景观的实习活动。
1、实习目的和意义综合野外实习是地理科学本科专业重要的教学内容和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技能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野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综合考察和调查,能够获得更多典型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拓展视野,陶冶情操,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并初步掌握地理野外考察、调查方法和步骤。
地理科学野外实习报告范文5000字2篇

地理科学野外实习报告范文5000字 (2)地理科学野外实习报告范文5000字 (2)精选2篇(一)地理科学野外实习报告1. 引言地理科学野外实习是地理学专业学生从课堂走向自然环境,亲身参与地理实地考察和研究的重要环节。
通过参与野外实习,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和观察自然地理现象,深入了解地理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地理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报告将对我的地理科学野外实习进行总结和回顾,并反思自身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2. 实习地点和时间本次野外实习地点为西藏拉萨和珠穆朗玛峰,实习时间为2022年6月。
3. 实习目的和内容本次野外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亲身参与地理实地考察和研究,掌握野外地理科学调查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地理学理论的应用能力。
实习内容包括珠穆朗玛峰地理环境调查、拉萨城市地理环境调查和西藏高原生态环境研究。
4. 珠穆朗玛峰地理环境调查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交界处。
在实地调查中,我们使用了GPS定位仪测量了珠峰的海拔高度和地理位置,还通过现场观察和拍摄照片来记录山峰的地貌特征、气候条件和生物多样性等情况。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珠穆朗玛峰的主峰海拔8848米,呈现出典型的冰川地貌特征,山顶覆盖着永久性的冰雪。
由于海拔高、陡峭的地形和严寒的气候条件,珠峰的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主要有一些高山植物和动物。
此外,珠穆朗玛峰还是登山运动的圣地,吸引了许多登山爱好者来挑战极限。
5. 拉萨城市地理环境调查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也是西藏文化和宗教的中心。
我们在拉萨城市进行了地理环境调查,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交通状况等方面。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拉萨是一个高原城市,地势较为平坦,城市规模逐渐扩大。
城市规划方面,拉萨将重点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大力保护和传承西藏的文化和历史遗迹。
土地利用方面,拉萨市区主要由住宅区、商业区和文化遗产区组成,城市绿化面积逐年增加。
交通方面,拉萨市交通发达,有公路、铁路和民航等多种交通方式,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2024年地理野外实习报告范本

2024年地理野外实习报告范本一、引言地理野外实习是地理学专业学生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通过亲身实践,让学生加深对地理学理论知识的了解,并培养其实地考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主要对我参与的2024年地理野外实习进行详细报道,以及对所学内容的总结和反思。
二、实习目的和背景本次地理野外实习是我们专业课程的一项重要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理论知识与实际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地考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多个地理景点和自然保护区,并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和调查。
三、实习过程3.1 实习地点选择在实习准备阶段,我们组织了一次集体讨论,确定了本次实习的地理范围和目标。
考虑到实践操作的便利性和实际应用的需求,我们选择了附近的自然保护区作为实习地点。
3.2 实习准备工作在实习开始前,我们组织了一次实习前培训,对相关的地理工具和设备进行了演示和讲解。
我们还准备了野外作业所需的地图、仪器以及实地调查所需的问题指引和调查表格。
3.3 实习活动在实习期间,我们根据实习计划,先后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和调查。
我们深入到自然保护区,观察野生动植物、测量地面高程、采集样品等。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结合所学的地理理论知识,对景观、气候、土壤等进行了详细观察和分析,并通过实际测量,记录和收集了大量相关数据。
3.4 数据分析和总结在实习结束后,我们组织了一次数据分析和总结会议,对实习期间收集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和观察。
四、实习成果与收获4.1 实习成果通过本次地理野外实习,我们对所学的地理理论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并掌握了一系列野外考察、测量和调查技能。
我们还收集了大量实地数据,并运用地理统计方法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地理现象和结论。
4.2 实习收获参与本次地理野外实习,我收获颇丰。
首先,我亲身体验了地理学的实践操作过程,加深了对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其次,我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际调查,锻炼了自己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通用17篇)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通用17篇)地理野外篇1作为一名地理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按照学校的要求,我在暑期进行了两周实习。
通过实习,初步了解了授课的基本流程,相信这次实习为我大三的专业课程学习会有一定的帮助,也为今后工作积累一点的经验。
现在,对这十来天的实习生活做一个大体的回顾。
一、备课备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
备课时不仅要对说讲述的内容熟悉掌握,而且要有主有次、重点突出。
这样才能在有限的上课时间里,完成自己的授课任务,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因为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和其它学科有很密切的联系。
备课时不仅要注意对本学科知识的熟练掌握,还要注意其它学科的融会贯通。
考虑到地理知识的理论性强,学生很难领会。
我特地增加了一些图片模型,是地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们便于接受。
如讲到褶皱地貌时,因为我们地处平原,学生大多没看见过褶皱地形。
如果在课堂上展示褶皱模型和做书本挤压成褶皱的实验,就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褶皱地貌及褶皱地貌的形成原因。
如在讲解民风民俗时,适当地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图片视频,当地的标志性建筑,节日活动时的视频录像等等,能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对当地的民风民俗一目了然。
二、教学仪器的应用随着教学设备的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在学校教学中越来越普及。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应用新技术。
由于本人电脑知识的缺乏和操作不熟练,为了不在课堂上出差,这回我可把电脑知识恶补了一回。
对地理模型的选用,也要注意大小,既要让全班同学都看得见、看得清,还要方便易拿,不给教学活动造成麻烦。
在展示完后,要放到学生们看不见的地方,不要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在照片的选择上要注意它的数量,太多,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只注意图片,而不重视所讲内容,本末倒置。
太少了容易忽略一些代表性的事物,学生不能更好地熟悉当地人文现象,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
三、授课站在讲台上和坐在下面感觉就是不一样。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3篇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3篇地理野外实习报告3篇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
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理野外实习报告3篇,欢迎大家分享。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篇1一.序言自然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野外教学实习对本专业本科学生来说是一次启蒙教育,是以认识为重点的自然地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基)训练的实践过程。
其目的旨在通过短期的野外实践使同学们对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为以后我们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加深们对上学期所学习的关于土壤和植物的有关知识内容的理解,5月3日至5月8日我们环旅学院09级地理科学与地信学生在辛晓十等老师的带领下在桐柏淮源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了为期五的野外实习考察。
这次实习主要是通过老师讲解、实地考察与实际操作等方法,来识别不同的植物种类、观察土壤剖面及划分土壤剖面的层次(水帘洞东)、垂直带观察(太白岭)、采取与制作植物样本(桐柏山腹地)、观察植物群落演替的变化及对植物群落的调查(桐柏县城郊乡刘湾村龙潭风景区)。
二.桐柏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概况桐柏县位于豫南桐柏山腹、南阳盆地东缘、国道312公路和宁(南京)西(安)铁路纵贯县境东西,土地面积1941km2,辖9镇7乡,总人口42万。
千里淮河于此处发源,南北气候在这里交替,桐柏山连起豫鄂两省,中原与南楚文化相互交融。
桐柏资源丰富,区位优越。
桐柏地处,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生物种类繁多,宜林山坡164万亩,连片草场40万亩,森林覆盖率50.1%,被专家誉为“天然生物物种基因库”。
资源富集,尤以旅游、矿产、林果、畜牧、水产、土特产著称,被誉为“全国特大资源宝库县”。
已探明矿藏56种,全县人均可采矿量价值是全国人均值的14倍,每平方公里可采矿量价值是全国平均值的25倍。
其中,天然碱储量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被誉为“中国天然碱之都”。
2024年地理野外实习心得体会模版(四篇)

2024年地理野外实习心得体会模版一、导言地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学术生涯中必须参与地理野外实习,以通过实际的实地考察和操作,增强对地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并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养。
本人在此次实习中积极参与,专注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实习区域本次实习选在某乡村地区,此地为典型的农村环境,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及人文资源。
通过实地考察,我对该地区的地理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三、实习活动1. 自然地理研究实习期间,我们首先进行了自然地理的实地研究,包括对地貌、水文、气候等特征的观察。
我发现该地地形复杂,山峦起伏,河流湖泊星罗棋布。
水文条件上,年降雨量适中,水资源丰富,但干旱季节可能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气候上,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湿热,冬季较冷,且常受台风影响。
这些研究加深了我对自然地理学知识的理解。
2. 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我们还进行了土地利用状况的详细调查。
我们了解到,该地区主要以农业用地为主,果树和粮食作物种植集中。
农田的使用率较高,但也存在如水资源和肥料浪费以及农药使用等管理问题。
森林资源丰富,但林地的开发和利用尚待优化。
这次调查让我对地理学在农业和林业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个人感悟这次实习经历让我收获颇丰,更深刻地认识到地理学的广泛性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地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其涵盖的范围广泛,内容丰富。
实地考察让我明白,地理学对于研究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等问题具有关键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地理野外实习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实地操作中,我学会了与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做出决策,这让我体验到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和研究的局限性。
实习也让我深入了解了乡村的发展和农村居民的生活。
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我了解到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
这使我认识到,地理学在解决社会问题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的重要性。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总结(通用6篇)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总结(通用6篇)地理野外总结篇1美好的时光总是感觉很快就过去了,短短的十天天童实习在我们刚沉浸于其中的乐趣时就结束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是多么美好的一段回忆。
第一天大部队出发清晨六点,闹钟把我们从梦乡中拉醒。
这是进大学以后为数不多的几次早起,因为今天不是一般的日子,我们要出发去宁波天童进行为期十天的实习。
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在上海火车站的候车室会合,每一个人都是重型装备(身上背一个包,手里还提着一个),最有趣的是有一个女生寝室全体都拖一个箱子,快赶上一支登机的空姐队伍了。
一路上,大家都很兴奋,长达6个小时的路程,对于整个车厢都是同学的我们来说,就像一次集体活动,打牌、聊天、做游戏,时间在欢笑声中走过,刚火车停住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已经到了宁波。
下了火车,又上了公共汽车。
我们离目的地越来越近了。
又过了一个小时,到了,我们终于达到了“传说中”的华东师范大学天童实验基地。
虽然看上去有些简陋,但是看到了“传说中”的老王站长,感觉到好亲切,我相信我一定会在这里度过美好的十天。
我们这一届的学生特别的多,所以住房问题很成问题,不过在老师们的安排下,一些都井然有序。
第一天,我就看到了“传说中”的天童蚂蟥和马路(为什么特指天童蚂蟥,只是因为它的名字对我们早已如雷贯耳)。
晚饭,不记得是什么了,但是我还记得那是不错的一顿,比我们想象中的好很多。
吃过之后,大家各自收拾东西,第一天就这样在忙碌中度过了,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第二天踏查地形,率先砍树又是清晨六点,李立老师用扩音器把我们震醒,这是我们才意识到,以后的每天,这个时候就该起床了,而不再是7:30。
吃过早饭,片刻休息之后,天童实习就真正开始了。
早上,是踏查地形,有王希华老师带队,绕着周边的山林,熟悉一下地形,顺便认识植物。
由于来之前就知道实习过后会考认植物,所以从第一天起,大家就对植物特别感兴趣,一路上,紧跟着老师,记录笔记,遇到不认识的植物就采,(不过不能乱采,采集植物标本要求新叶老叶皆有,不能单采一片叶子,花期的最好有花,结果的要有果实,蕨类最好连根一起)几段路下来,每人手里都是一大把的植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学基地实习报告标题土壤和植物地理实习报告学生姓名沈冶年级 2006级所在小组第二小组带队教师张建明、姜红梅实习成绩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二〇〇八年八月目录1.摘要 (2)2.正文 (3)2.1绪言 (3)2.2正文 (7)2.3结论 (25)3.参考文献 (25)土壤和植物地理实习报告沈冶 2006级地理科学摘要:野外实习是地学专业学生必经的学习过程。
榆中盆地处在半干旱半荒漠的气候背景下。
局地小气候在兴隆山和马啣山的周围形成。
这对土壤及其植被的形成和演化,有更为直接的作用。
加之兴隆山和马啣山的垂直地带性,其自然地理状况呈现更加丰富的多样性。
本次野外实习主要考察了榆中盆地、北山、甘草店、兴隆山、马啣山等地的土壤类型和植物群落情况。
由于气候、海拔和成土母质等因素的差异,上述地区的土壤类型和植物群落有很大不同。
受榆中盆地所处的气候的影响,榆中盆地的土壤因淋溶作用普遍不强,多形成钙结核;植被以耐旱植物为主。
兴隆山和马衔山处的土壤则不同。
受山地产生的局地小气候影响,其特点是土壤淋溶作用较强,土壤发育充分,植被以高大乔木和灌木为主。
同时,兴隆山和马衔山的土壤和植被有垂直地带性分布。
关键词:土壤类型植物群落兴隆山马衔山榆中盆地2. 正文2.1绪言2008年7月11日至17日,兰州大学2006级地理学基地班在张建明、姜红梅老师的带领下,在榆中盆地、兴隆山、马啣山等地,开展了为期7天的土壤地理学和植物地理学实习。
2.1.1实习区域概况2.1.1.1榆中盆地榆中盆地位于兰州市区以东,属榆中县管辖。
北有兰金公路和天兰铁路,南有312国道及正建的兰宝高速公路,中部有309国道纵贯全区,县、乡(镇)、村均有公路和简易公路相连。
地理位置介于兴隆山和北山之间,呈西北——东南向展布的菱形盆地,其中北部尚有阶梯状黄土梁峁分布及沟谷穿插。
北侧为宛川河,自东而西穿越,至冯家湾流入黄河。
盆地地层自下而上有前寒武系变质岩、侏罗系煤系地层、白垩系和第三系碎屑岩沉积,岩性下部以砂砾岩、砂岩为主,其上以砂质泥岩、泥岩夹粉细砂岩为主,厚400~600m,表层为厚100~250m的第四系砂砾石、砂与亚砂土、亚粘土交互沉积,黄土梁峁区尚有厚30~150m的黄土沉积。
全区水化学具有常见的干旱山间盆地特有的带状水化学水平分带的规律。
即在测区南部和东部平原区近山前地带受大气降水垂直入渗,山区淡的地下水侧向补给条件良好,地下水流坡度大,径流通畅,水质普遍良好,矿化度0·2~0·5g/L,水化学类型为HCO3-Ca 或HCO3·SO4-Ca·Mg型,到平原中北部接近丘陵地带,由于在地下水径流途中溶解吸附了部分地层中的盐分,加之受基底断隆带的抬升影响,地下水径流速度变慢,水中盐分累加形成矿化度0·5~1·5g/L的弱矿化水,水质类型转化为Cl·SO4-Ca·Na或Cl·HCO3·SO4-Mg·Ca(Ca、Mg、Na)复合型水,进入地热异常区,受深部热水与冷水混合作用影响,水的矿化度增至2~7g/L,水化学类型变为Cl·SO4-Ca·Na(Ca、Mg、Na)和Cl-Ca·Mg或HCO3·Cl-Na型水。
至下水排泄区,水的矿化度普遍高于3g/L,北山坡脚一线,矿化度大于5g/L,水化学类型为SO4·Cl-Na·Ca(Na)和Cl-Na·Mg·Ca型水。
总的规律是上游补给区水质好,中下游径流排泄区水质差。
2.1.1.2兴隆山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东经103°5′──104°10′;北纬35°38′──35°58′之间。
座落在榆中县西南隅,南靠临洮,东临定西,西北与兰州市毗邻,属祁连山的东延余脉。
保护区总面积约33301公顷,占榆中县总土地面积的10.1%。
保护区山脉系祁连山山系东延部分,由马啣山系的高中山群所组成,主要山脉有马啣山、兴隆山和栖云山。
马啣山与兴隆山南北对峙呈马鞍形,兴隆山、栖云山两座主峰由马啣山分支曲折而来。
山体长约37公里,宽约17公里,山势走向呈西北西──东南南,地势南高北低,海拔在2000──3600米之间,马啣山主峰海拔3670.3米,比高为500──1000米之间,是黄土高原范围内唯一超过3600米的高峰。
山体过境后,向东延伸终止于海浩瀚的黄土丘陵。
在大地构造上是介于秦岭地槽系和祁连山地槽系之间的秦祁台块上的孤岛状的石质山地,次级构造单元为青石岭──马啣山横断带的马啣山褶穹和兴隆山褶凹,本山地自寒武纪前隆起,经过加里东、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等新老造山运动的影响,到了第四纪初才形成基本的山脉水系。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山地因受造山运动的显著抬升和切割作用,主体复式向斜多呈“V”型的陡壁深谷,沟谷纵横,河床比降较大多跌水,山脊呈波状起伏,坡度多在30°以上,地形呈齿状。
山体两侧与黄土高原镶嵌,多为黄土剥蚀地貌,主要地形形态有高山深谷,土石山梁峁。
保护区地处东亚大陆内地,按全国自然区划气候分类为东部季风区,大陆性气候显著,属高寒半湿润性多雨气候。
主要特征表现为四季分明,水热同季。
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昼热夜凉,初夏干旱,盛夏多雨;初秋阴雨稍多,深秋凉爽少雨;冬季寒冷少雪。
年平均气温3─7℃,其中最高(7月)为13─18℃,最低(1月)为零下8─9℃;活动积温为1800─2800℃;年降水量450─622mm,有效降水量340─520mm,降水频率不均匀,多集中在7、8、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5%左右,在山地增雨作用下,一般海拔每升高100m 降水量约增27mm。
马啣山主峰年降水量可达800mm;无霜期70─130天,平均103天。
林区年平均温度4.1℃;平均降雨量621.6mm;平均蒸发量918.6mm,为年降水量的1.5倍;相对湿度68%,≧10℃积温1577.5℃;平均无霜期110天左右;干燥度0.65;冻土深度平均为120cm,极端最大150cm。
主要灾害性天气是干旱。
保护区河流水系发育比较健全,长年流水的河道有兴隆峡、龛谷峡、徐家峡、分壑岔、麻家寺、水岔沟、官滩沟、新营、黄坪、马坡、银山等11条长流水河道,均发源于马啣山和兴隆山,年总径流量5349万M³,其中兴隆峡径流量最大,正常径流量0.23M³/S,年径流量715.5万M³;最小的徐家峡正党径流量0.03M³/S,年径流量90.6万M³。
水质PH为6.9─8.1,硬度为5.8─14.8德度,属中硬度水,符合一般饮用水标准。
地下水资源主要埋藏在马啣山山前冲积、洪积倾斜平原及河谷平原,发育在马啣山以北断坳之上,构成的一个半封闭水文地质盆地之间,储存于上更新统砾卵石层中,静储量为有效静储量,因第四系隔水地板是倾斜的,倾斜方向与地下水流向一致,当下游大量开采时,上游埋藏深的静储量可转化为动储量流向下游。
据有关资料,在兴隆山北麓向西延入的断层线长约104公里,即南北断裂格状构造网,均为地下水富含水。
另外,北西沟的大断裂在区内有3条,而且为主导构造,这些都蕴藏着丰富的深层地下水资源。
保护区内土壤主要是石质山地发育的灰褐土,此外尚有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栗钙土和新积土。
没有完整的分布带,往往是由于坡向的关系成地带性土壤复区。
峡中山坡因地势较高,降水多,气温低,蒸发弱,植被盖度大,土壤主为灰褐色。
由于地势和坡向的差异,引起气候和植物的变化,发育着不同的淋溶灰褐土。
阴坡林地的地带性土壤为淋溶灰褐土。
成土母质主为千枚岩、玄武岩、砂砾岩、火山岩等残积物、坡积物以及黄土物质等。
一般肥力较高,有机质含量为1.03─1.63%,但土层较浅。
阳坡次生林地和灌丛地的地带性土壤为碳酸盐淋溶灰褐土。
成土母质与阴坡相同,但由于处地坡度较大,排水性好,光照充足,蒸发快,而碳酸盐反应强烈,多呈碱性,有机质含量低,肥力较差。
海拔3000米以上地带,因空气湿度较大,气温低,植被多以灌丛、草本为主,故土壤由亚高山草甸土过渡到高山草甸土。
前山各峡口东、西两侧的缓坡地带,属黄土母质上发育的栗钙土,黄土层堆积较厚,植被稀疏,蒸发量大,土壤干燥,有机质含量低,壤质疏松,透水良好,土层深厚但肥力较差。
PH值为8,呈强石灰反应。
保护区生物资源丰富,已经查明有大型真菌109种、高等植物1022种;蜘蛛昆虫类1135种、高等动物160种。
它们是保护区可更新的资源,也是复合生态系统的主体。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植物类型有:①.大果圆柏柏科,常绿乔木。
见于水岔沟矿湾,树高约20米,据碑文记载为明代所栽。
现列为保护树种。
②.紫果云杉.松科,常缘乔木。
国内特有种,兴隆山为该种分布的最北界,数量稀少,仅产于石门沟及官滩沟。
③.巴山冷杉柏科,常缘乔木。
兴隆山是本种分布的最北界,产于水岔沟及石门沟,数量很少。
④.油松松科,常绿乔木,保护区东峰刘爷坟有两株大树,树干直径约50公分,相传为清代刘一明道士所栽,为古树名木。
两颗的存在最能说明保护区适宜油松生长发育,为引种栽植,扩大林区面积提供了依据。
⑤.榆中贝母百合科,多年生草木。
保护区特有种,产于马啣山及羊寨沟山梁;生于海拔3200米以上高。
2.1.2实习行程实习时间实习地点实习内容7月11日萃英山顶黄土梁研究灰钙土、黑垆土、典型干草原植被7月12日兴隆山东山研究黑钙土、灰褐土7月13 日榆中县中连川乡上庄社,北山研究黄粘土、黑垆土、黑钙土7月14日榆中县兴隆山烈士陵园,兴隆山西山研究灰褐土的几个亚类7月15日马啣山研究亚高山草甸土和高山冻土7月16日徐家峡西岔(兴隆山东山)研究灰褐土7月17日榆中盆地天池峡研究灰钙土和黑垆土2.1.3实习采样点下图中D2-1表示第2天第1个采样点2.2正文2.1.1 时间:7月11日;地点:萃英山土壤剖面调查记录表一1.1经度104°08′08″E纬度35°56′41″N高度1960米坡度坡向AABBC最大深度(厘米)32.5 85.5颜色描述H 2.5YR 10YR10YRS8 7 7B 3 2 3层次过渡A至B为模糊过渡兼平整过渡B至C为逐渐过渡兼平整过渡石灰反应中中中结核种类丰度水分含量干干润质地描述粉壤粉壤粘壤划分结构形状粒状粒状粒状大小小极小极小发育程度弱极弱无干时结构稍坚硬坚硬疏松孔隙形状气泡气泡气泡大小中细细丰度多中少根系粗细细细无丰度多少备注成土母质是黄土或黄土状沉积物土壤剖面调查记录表二1.2经度104°08′07″E纬度35°56′42″N高度1963米坡度坡向AABBC最大深度(厘米)26 64颜色描述H10YR10YR10YRS 3 4 6B8 6 5层次过渡A至B为模糊过渡兼平整过渡B至C为逐渐过渡兼平整过渡石灰反应中中中水分含量干干润质地描述划分沙壤壤土粘土结构形状粒状粒状粒状大小中极小极小发育程度弱无无干时结构硬坚实疏松空隙形状气泡气泡气泡大小中中细丰度中中中根系粗细丰度备注无侵入体,全剖面生命活动极弱,几乎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