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精神的特质与时代价值

合集下载

心得体会:大别山岳西老区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心得体会:大别山岳西老区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心得体会:大别山岳西老区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岳西县位于大别山腹地,有着十分丰富的红色历史。

1924年境内就有党的活动,1927年建立了党的组织。

红34师在这里诞生,中央独立二师在这里组建,红11军、红25军、红27军在这里战斗,红28军在这里重建。

这里留下了徐海东、刘士奇、高敬亭、何耀榜、郭述申、吴焕先、陈锡联、林维先、万海峰等一大批革命家的战斗足迹。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同敌人、同困难做斗争中,用汗水、鲜血和生命浇铸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称之为大别山岳西老区精神,概括起来即“信念坚定、勇于担当、开拓创新、扎根群众、无私奉献。

”一、大别山岳西老区精神的形成过程1、起始阶段(1924—1935)。

从1924年出现党的活动到1935年红二十八军第三次重建是大别山岳西老区精神的起始阶段。

从1924年岳西境内开始党的活动后,涌现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党组织领导人,中共安徽省委首任书记王步文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王步文1898年生于岳西县温泉镇资福村,是岳西党组织的创始人,也是安徽最早的革命传播者之一、党组织创建人之一。

1927年5月中共“五大”召开后,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成立,王步文担任第一、第二届临时委员会委员,负责安徽省党的组织工作,1931年3月正式担任中共安徽省委首任书记。

在1927年11月至1929年1月的一年多时间里,王步文先后四次回到家乡发展党员、指导革命。

1931年4月,王步文因叛徒出卖不幸在芜湖被捕,5月英勇就义。

在王步文等优秀革命家的不懈努力和坚强领导下,岳西革命运动风起云涌。

其中发生在岳西的请水寨暴动是当时鄂豫皖边区四大农民武装起义之一。

在此暴动基础上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四师,成为大别山地区四大主力红军之一。

1930年6月,红军三十四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独立二师,直属中央领导。

请水寨暴动,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开辟了以天堂地区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东南前哨,直接威胁着国民党在安庆地区的统治,在鄂豫皖革命史、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辉煌一页。

大别山精神的现实意义

大别山精神的现实意义

大别山精神的现实意义
大别山精神是指在艰苦环境下,坚持不懈,全力以赴的奋斗精神。

这种精神在现实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如下:
1. 弘扬民族精神:大别山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

2. 促进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有所发展,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其中就包括坚定的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力。

大别山精神是企业家们打造成功事业的重要精神支撑。

3. 提高全民素质:大别山精神要求人们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轻言放弃,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这种精神将促进社会全民素质的提高。

4. 彰显时代精神:大别山精神是中国工人阶级斗争的一部分,它展现了工人阶级的精神风貌,是时代背景下的一种时代精神。

总之,大别山精神是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奋斗精神,它一直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方式。

它在推进国家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实现民族复兴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大别山精神

大别山精神
宁可牺牲,也不叫敌人“拿去一颗红心”,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pou)热土一抔魂。”许许多多革命先烈不 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的坚定信念,为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个理想。
胸怀全局
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向刘伯承、邓小平致3A级密电,电文写道:现陕北情况甚为 困难,如陈赓谢富治及刘伯承邓小平不能在两个月以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宗南军一 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致陕北不能支持,则两个月后胡军主力可能东调,你们困难亦 将增加。3个“A”!“甚为困难”!刘邓二人深知,毛泽东甚少如此表达,一定到了最 紧急的时刻!
勇当前锋
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大别山地区是全国最早有党员活动、建立党组织的地区之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组织了黄麻、商城、六霍起义,创建了全国最早的根据地之一;抗 日战争时期,成长和壮大了新四军二师和五师两支战略部队,成为华中地区最早进入敌 占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部队;解放战争时期,中原军区 部队坚守反内战前哨阵地,率先接受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炮火的洗礼,刘邓大军义无反 顾千里跃进大别山,又率先拉开全面反攻序幕。
2.弘扬大别山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 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 值追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 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 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大别山精神的传承与当代价值分析

大别山精神的传承与当代价值分析

大别山精神的传承与当代价值分析【摘要】大别山精神源远流长,蕴含丰富内涵。

本文从历史渊源、主要内涵、传承方式、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以及现代转化与创新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大别山精神的传承与当代价值。

通过深入分析,揭示了大别山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同时强调了大别山精神的持续传承与发展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现代化转化与创新的必要性。

大别山精神的当代意义在于激励人们传承优良传统,倡导勤劳朴实、团结互助的精神,为社会发展注入正能量。

大别山精神对当代社会起到了启示作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社会持续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大别山精神、传承、当代价值、历史渊源、内涵、传承方式、社会启示、现代转化、创新、当代意义、持续发展。

1. 引言1.1 大别山精神的传承与当代价值分析大别山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理想,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精神丰碑。

大别山精神的传承与当代价值分析,旨在探讨如何将这一历史遗产在当今社会中传承、发扬光大,以激励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大别山精神的传承,不仅涉及对历史事件的追忆和梳理,更需要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

这种内涵主要包括坚定信仰、为民利益、舍生忘死、艰苦奋斗等核心要素,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引领作用。

在当代社会,大别山精神的传承方式应多样化,并结合现实需要进行创新。

只有将其融入到现代化、国际化的框架中,才能使其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

大别山精神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主要体现在坚定信念、矢志不移、百折不挠等方面。

这种精神不仅可以激励人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保持乐观和勇敢,更可以指引人们在建设美好未来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将大别山精神进行现代转化与创新,是推动当代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举措。

2. 正文2.1 大别山精神的历史渊源大别山精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国革命时期。

大别山精神的传承与当代价值分析

大别山精神的传承与当代价值分析

大别山精神的传承与当代价值分析大别山,是一座位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的名山。

它以其险峻的山峰、广袤的森林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而闻名于世。

更为人所瞩目的是大别山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艰苦奋斗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

大别山精神的传承,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的时代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大别山精神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中国革命斗争的早期。

在那个时候,大别山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根据地之一,许多革命先烈在这里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大别山的革命传统和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集中体现在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和团结协作等方面。

这些精神成为了当时的宝贵财富,不仅在当地形成了浓厚的革命氛围,而且对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大别山精神的传承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衰减,相反,在当代社会依然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大别山人民发扬了大别山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挑战,在各项事业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大别山的脱贫攻坚工作也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的一大奇迹,这背后离不开大别山精神的支撑和传承。

大别山精神不仅在革命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当代社会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大别山精神鼓舞人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难。

在现代社会,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有大别山精神来激励人们前行。

大别山精神弘扬了团结协作的传统,这对于当代社会的团结和和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大别山精神强调了无私奉献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为当代社会树立了崇高的道德榜样。

大别山精神强调了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对于当代社会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当代社会,大别山精神不仅存在于名山大川之间,更深入到了人们的心灵深处,成为了一种时代的精神标志和文化符号。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有必要加强对大别山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让其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大别山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大别山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 孙伟15天,红四方面军在黄安的七里坪成立,随即发起了黄安、商潢、苏家埠、黄光四大战役。

鄂豫皖苏区达到了鼎盛局面,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人口达350万,红军的主力达4万5千人,地方武装20余万人,建立了3个市,27个县级的革命政权。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展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也是党在长江以北创建的最大规模革命根据地。

1932年夏季,在鄂豫皖苏区蓬勃发展之际,蒋介石发动了对全国红色苏区的第四次围剿。

蒋介石集中了30万兵力,亲自任剿匪总司令,首次进攻大别山。

在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鄂豫皖苏区军民浴血奋战,给予了国民党以沉重打击。

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加之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主要领导张国焘在战略上的错误指挥,红军作战接连失利,在苏区回旋的余地越来越小。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一路西征,转战三千里,从大别山打到大巴山,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红色方面军主力战略转移后,国民党仍然围剿大别山,斗争形势极为严峻,鄂豫皖省委及时确立了独立坚持根据地斗争的思想,把留在根据地的红军和武装力量集中起来,重建了红25军。

红25军在大别山坚持了两年多时间,使得大别山红旗屹然不倒。

但是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由于“左倾”盲动,革命受到严重损失。

1934年11月,受中革军委和周恩来的指示,鄂豫皖省委红25军,从河南省罗山县的何家冲出发,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号开始长征。

1935年9月,红25军到达陕北,与陕北的红军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

鄂豫皖省委率领红25军战略转移后,省委常委高敬亭遵照省委的指示,集中留下来的部分武装,重建了红28军,以政委的身份统一领导鄂豫皖边区的党政军民,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三年里,红28军游击范围达到45个县,牵制了国民党17万军队在大别山区,有力地策应了三支主力红军的长征,支撑了南方八省游击斗争的局面。

鄂豫皖根据地成为南方八省15个游击根据地中,面积最大的根据地,又是唯一保持军级建制的红军部队根据地。

学习大别山精神

学习大别山精神

二、精神内涵
1.
2.
3.
4.
坚守信念 胸怀全局
团结一心 勇当前锋
• “坚守信念”是指大别山军 民凭借坚定的信仰,在白色 恐怖和极其困难的环境条件 下,百折不挠,坚守大别山, 使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凝 结的是大别山军民对党忠诚、 威武不屈、坚忍不拔的精神, 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所 在。
2.
胸怀全局
建 设 奠 定 了 坚 实 基 础 , 凝 结 的 是 大 别 山 军 民 热 爱 军 队 、 服 务
军 政 军 民 团 结 一 致 , 为 扩 大 人 民 军 队 , 保 证 战 争 胜 利 和 政 权
团 结 一 心 ” 是 指 在 开 创 和 坚 持 大 别 山 的 斗 争 中 , 大 别 山 区

4.
勇当前锋
“勇当前锋”是指大别山根据地不仅是我党创建的 全国最早的根据地之一,而且在中国革命最紧要的 关头,大别山根据地军民都处在最前沿的地位,发 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凝结的是大别山军民听党 指挥、英勇善战、“勇”字当头、积极进取的精神, 是“大别山精神”的革命品质。
三、历史地位
在战争年代,正是因为靠着大别山精神, 大别山区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诞生 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 新四军第四支队、新四军第五师和大别山 游击队,还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历史传奇; 在和平年代的今天,发掘大别山精神内涵, 弘扬大别山精神,让大别山精神在新时代 彰显其与时俱进的价值,指导大别山区各 项事业的发展,成为大别山在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文化名片。
四、时代价值
大别ຫໍສະໝຸດ 大别山精神的时代价值在于:高举旗

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精 神

缅怀红色征程,弘扬大别山精神

缅怀红色征程,弘扬大别山精神

坚守信念 胸怀全局 团结一心 勇当前锋
3、团结一心
“团结一心”是指在 开创和坚持大别山的斗 争中,大别山区军政军 民团结一致,为扩大人 民军队,保证战争胜利 和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 基础,凝结的是大别山 军民热爱军队、服务人 民、同心同德、携手共 进的精神,是“大别山 精神”的根本保证。
毛主席语录
1、坚守信念——主要战事
1934年11月,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等率领红二十 五军,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踏上长征征途后,高敬 亭根据中共鄂豫皖省委的指示,重建红二十八军,在大 别山区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1938年,红二十八军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开赴 皖中、皖东抗日前线。李先念组建的新四军第五师,则 创建了豫鄂边抗日根据地,成为江淮抗战的中流砥柱。
1、坚守信念
“坚守信念”是指 大别山军民凭借坚定的 信仰,在白色恐怖和极 其困难的环境条件下, 百折不挠,坚守大别山, 使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 凝结的是大别山军民对 党忠诚、威武不屈、坚 忍不拔的精神,是“大 别山精神”的核心所在。
刘邓挺近大别山雕像
1、坚守信念——主要战事
刘、邓挺近大别山
从董必武点燃革命星火, 大别山区军民始终坚守实现共 产主义远大理想,一大批共产 党员为此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 命;面对国民党军队的数次 “围剿”,红军和根据地军民, 凭借土枪土炮、大刀长矛同敌 浴血奋战,有效保卫了根据地、 保卫了红色政权。
1、坚守信念——主要战事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过程
1947年8月7日黄昏,刘邓大军从鲁(山东)西南出发,开 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经过20多天 急行军,战胜敌人的前堵后追,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 河、涡河、洪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8月27 日胜利进入大别山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别山精神的特质与时代价值
田青刚
一、大别山精神的特质
一种精神如果没有自身的特质,就会失去独立存在的价值。

那么,大别山精神的特质是什么?大别山精神与中国革命精神的其他部分有什么区别?这是我们研究大别山精神需要弄清楚的一个问题。

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映物质。

大别山精神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创造这种精神的主体是大别山地区的中国共产党、人民武装和革命群众。

从一种精神的产生来说,虽然在其产生过程中掺杂有个人或团体的主观努力,但个人或团体的主观努力主要是对精神形成的价值指向产生影响,而不能决定精神形成的最终结果。

换言之,某种精神的形成,不是主观意识的创造,而是一个客观的过程。

大别山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样,都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中国革命精神的基本要素在大别山精神中都有参照,大别山精神包含了中国革命精神的共性内容。

另一方面,大别山精神也有自身的特点。

大别山的地域特点与大别山革命斗争实践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土壤,在这种土壤中培育产生的大别山精神必然带有不同于其他革命精神的特殊性格。

能够展现大别山精神风貌和性格特点的,应该是大别山精神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这些内容可以归结为几点:一是对革命理想信念矢志不渝的坚守精神;二是顾全大局、勇挑重担的无私奉献精神;三是团结一致、鱼水交融的协同精神;四是敢创新路、勇当前锋的拼搏精神。

在斗争历史中产生的大别山精神,其特点可以总括为“红旗不倒”精神。

“红旗不倒”蕴涵着对革命理想信念的不懈坚守和百折不挠、克难攻坚的顽强斗争精神。

“红旗不倒”是大别山精神的特质,也是大别山精神区别于其他革命精神的突出特点。

二、大别山精神的时代价值
大别山精神具有多方面的时代价值,其中最主要的是:
1.有助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

大别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之一。

大别山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传承。

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崇尚公平正义、敢于抗争的民族特性在大别山精神中都能找到历史的烙印。

无论是中华民族精神还是大别山精神,其价值导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是一致的。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形成的大别山精神,其核心要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完全契合,两者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2.有助于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和革命群众之间形成了团结一致、鱼水相融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内容。

“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是流传于鄂豫皖根据地红色歌谣中的依据描述,那种热烈的场面与面对敌人搜捕屠杀红军,“母认子,妹认兄,年轻妇女认丈夫”的感人场面都形象说明了党、人民军队和革命群众之间的亲密关系。

依靠人民,植根于群众,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

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角色发生了转换,但是党与人民群众的亲密关系不能变。

弘扬大别山精神,就是为了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3.有助于推进改革开放和老区经济社会发展。

大别山是最早开辟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地区之一,在实践上丰富了毛泽东思想。

大别山精神所蕴含的敢创新路、勇当前锋的创新思想,在战争年代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

今天,大别山精神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样有着巨大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植根于大别山这块红色土壤的大别山精神,是大别山人民留下的珍贵遗产,是老区人民引以自豪的宝贵财富,其本身具有强大的发展活力。

弘扬大别山精神,对进一步增强老区人民的开拓意识,振奋老区人民精神,激励老区人民争当改革先锋,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