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
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

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古来以鱼鳖畜之,宜从阔略,若必欲绝其种类,恐兽穷则搏.----旧唐书.房玄龄传--------------------------------------------------------公元9世纪初立国的高丽王朝,之前并没有自己书写的历史. 要了解朝鲜半岛在高丽王朝以前的历史,只能从中国的古书上查找. 韩国人对此一直心有不甘,认为中国人写的历史都是从大中国主义出发贬底了韩国.经济起飞后,韩国到达了高丽王朝立国以来的顶峰,民族主义高涨. 韩国的一些所胃少壮派历史学者决心要重写韩国的历史并马上全社会的反响.他们对现有的中国古书采取机会主义加实用主义的态度,认可的部分就引用,反之就一脚踢开.最为典型的要算韩国92年出版的教科书了.这部共分5章:一开头宣示韩民族的祖先在公元前8000年从帕米尔高原远涉迁移到了半岛,途中催醒了满洲的”红山文明”,哺育了中原的”黄河文明”,韩人并在公元前7000东渡日本,创造了日本文明…据说日本人曾经抗义此书.其实,每个国家撰写本国的历史,只要不牵涉到外国,外国人就不应干涉内政.韩国人完全可以把自己描绘成从火星上下来的移民,世人除了多一种笑话外,决对不会反对.问题是韩国人这种毫无历史根据的自称是整个东亚古代文明的发源地的做法,必然和手持大量历史资料文明古国中国在文化历史遗产方面发升冲突.以下举出几个已经发生的冲突和潜在的矛盾.1.端午节大家一定不会忘记2003年韩国要向联合国申报端五节为韩国的文化遗产吧.消息传开后,中国社会反响很大:明明古书上记载,中国纪念端五节比韩国早2000多年,怎会变成了韩国的文化遗产.中国的网友要立端午节为公共假日.一些中国学者提议, 端午节需然起源中国,但传入韩国后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爱,是一件好事,建议为中韩两国的共同文化遗产.但反观当时的韩国的媒体,一致遣责”中国的文化鼻祖思想”,说韩国的端午节加上了”荡千秋”之类的特色,所以韩国才会向联合国申遗.这是韩国人自以为是总是有理的狡辩!广东纪念端午节的方式就和四川不一样,是否分别申遗为广东端午午节和四川端五午节?还有北京的粽子的用料做法和台湾的也不一样,是不是也要各自申遗? 加上了”荡千秋”之类的特色,韩国应该伸请”荡千秋”的文化遗产而不应该以端午节的名义申遗!2.高句丽历史.2004年中韩两国因古高句丽王国的历史归属而发生了冲突。
《贞观政要》原文及译文(下)

《贞观政要》原文及译文(下)来自: Emily瑤 >《[国学]》《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
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奢纵第二十五【原文】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陈时政曰:臣历睹前代,自夏、殷、周及汉氏之有天下,传祚相继①,多者八百余年②,少者犹四五百年③,皆为积德累业,恩结于人心。
岂无僻王④,赖前哲以免尔!自魏、晋以还,降及周、隋,多者不过五六十年,少者才二三十年而亡。
良由创业之君不务广恩化,当时仅能自守,后无遗德可思。
故传嗣之主政教少衰,一夫大呼而天下土崩矣。
今陛下虽以大功定天下,而积德日浅,固当崇禹、汤、文、武之道,广施德化,使恩有余地,为子孙立万代之基。
岂欲但令政教无失,以持当年而已!且自古明王圣主虽因人设教,宽猛随时,而大要以节俭于身、恩加于人二者是务。
故其下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
此其所以卜祚遐长⑤而祸乱不作也。
【注解】①传祚相继:帝位一代一代相传。
②多者八百余年:指周传三十七王,历八百六十七年。
③少者犹四五百年:史书载,夏从禹至桀共十七君,十四世,有王与无王,共历四百七十一年。
殷凡三十一世,历六百二十九年。
东西两汉共二十四帝,凡四百二十四年。
④僻王:僻,不正。
僻王指昏庸之王。
⑤卜祚遐长:意谓上天赐予帝位时间长久。
【译文】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陈述时政得失说:我一一阅读史书,发现从夏、商、周到汉代,朝代不断交接更替,时间长的朝代可以延续八百多年,短的也有四五百年,这些朝代都积善积德,赢得了民心。
其中也有昏君,只不过依赖前哲教诲才免于灭亡。
可是从魏晋以来,到周、隋之时,朝代长的不过五六十年,短的只有二三十年就烟消云散了。
《儒林公议》[宋] 田况
![《儒林公议》[宋] 田况](https://img.taocdn.com/s3/m/d56c33768e9951e79b89271a.png)
儒林公议 [宋] 田况《儒林公议》,宋田况着。
传本有一卷或二卷之别。
是书所记起自宋太祖建隆下迄仁宗庆历间朝廷政事及士大夫行履得失,涉及徐铉、杨亿、钱惟演、石介、寇准、范仲淹等事迹,甚为详明,而五代十国时事亦间附一二。
书中持论平允,且无门户之私。
尤以有关西昆体之记载,为世瞩目。
田况仕至枢密使,书中所记入阁会仪诸条,明悉掌故,皆足备读史之参考。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着录旧抄本一卷。
是书今传主要有明嘉靖刻本、《四库全书》、《稗海》诸本。
田况(1005-1063),字元均,冀州信都(今河北冀县)人,河北失陷后徙居开封(今属河南)。
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又举贤良方正,通判江宁府。
西夏事起,夏竦经略陕西,辟为判官,寻为陕西抚副使,历知成德军、秦州、渭州、成都府。
累官三司使、枢密使。
因病,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谥宣简。
(以上按《中国文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及储玲玲《儒林公议》点校说明)是次录文,据储玲玲整理之《儒林公议》(见于《全宋笔记》第一编第五卷,大象出版社,2003年)。
该书是以《四库全书》一卷本为底本,主校以《稗海》二卷本,并将底本中清讳字如「虏」「寇」等据《稗海》本径改。
2005年3月26曰 ver.1.0太祖承五代易姓之后,知人心未固,以太宗身试囏危,有英睿之断,可以主天下,故居常以主社许之。
一曰,太宗被疾惫甚,车驾幸其邸,勉令灼艾,因自指所御赭袍示之曰:「此当付谁耶?」末年,友爱弥笃,终以大宝授之。
太宗纂嗣,下河东,海内生灵寖安,不知有他姓矣。
大哉,圣人之烈也!舍其子而立其弟,以公天下,追惟尧、虞之心,岂远是道哉!太宗下河东回,止跸常山,谋伐幽蓟,及不利,班师,遂留驾前刻漏及浑仪于行宫。
盖深愤丑虏凭陵,志在必复疆宇,以拔生民,抑亦示艰难于子孙也。
庆历甲申岁,予既平保寒叛卒,留治常山,缮葺宫殿,藻垩一新。
宴殿特瓌壮,两庑修敞,不减京都集英制度。
盖宴犒军校之所也。
太祖天表神伟,紫而丰颐,见者不敢正视。
《荀子·仲尼》文言文及解释

《荀子·仲尼》文言文及解释原文:作者:荀况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
是何也?曰:然!彼诚可羞称也。
齐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内行则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闺门之内,般乐奢云胫?址钪??蛔悖煌馐略蛘┷ハ?欤?⒐濉#??涫滦幸踩羰其险污淫??病1斯剃伦愠坪醮缶?又?旁眨?/p>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曰:于乎!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
安忘其怒,出忘其雠,遂立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
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妒也;与之高国之位,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
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其霸也,宜哉!非幸也,数也。
然而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五伯,是何也?曰:然!彼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
乡方略,审劳佚,畜积修斗,而能颠倒其敌者也。
诈心以胜矣。
彼以让饰争,依乎仁而蹈利者也,小人之杰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彼王者则不然:致贤而能以救不肖,致强而能以宽弱,战必能殆之而羞与之斗,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而暴国安自化矣。
有灾缪者,然后诛之。
故圣王之诛也綦省矣。
文王诛四,武王诛二,周公卒业,至于成王,则安以无诛矣。
故道岂不行矣哉!文王载百里地,而天下一;桀纣舍之,厚于有天下之?耍??坏靡云シ蚶稀9善用之,则百里之国足以*矣;不善用之,则楚六千里而为雠人役。
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耍?瞧渌?晕R病?/p>持宠处位,终身不厌之术:主尊贵之,则恭敬而?v;主信爱之,则谨慎而?椋主专任之,则拘守而详:主安近之,则慎比而不邪;主疏远之,则全一而不倍;主损绌之,则恐惧而不怨。
贵而不为夸,信而不处谦,任重而不敢专。
财利至,则善而不及也,必将尽辞让之义,然后受。
福事至则和而理,祸事至则静而理。
贞观政要·安边(3)原文-翻译-全文

贞观政要·安边(3)原文|翻译|全文【原文】贞观十四年,侯君集①平高昌之后,太宗欲以其地为州县。
魏徵曰:陛下初临天下,高昌王先来朝谒,自后数有商胡称其遏绝贡献,加之不礼大国诏使,遂使王诛载加。
若罪止文泰,斯亦可矣。
未若因抚其民而立其子,所谓伐罪吊民,威德被于遐外,为国之善者也。
今若利其土壤以为州县,常须千余人镇守,数年一易。
每来往交替,死者十有三四,遣办衣资,离别亲戚。
十年之后,陇右空虚,陛下终不得高昌撮谷尺布以助于中国。
所谓散有用而事无用,臣未见其可。
太宗不从,竟以其地置西州,仍以西州为安西都护府,每岁调发千余人防遏其地。
【注释】①侯君集:唐时三水人,以才雄著称。
从太宗立战功,破吐谷浑,平高昌,累拜吏部,封潞国公。
后恃功专横,参与太子承乾谋反之事被杀。
【译文】贞观十四年,侯君集平定高昌之后,唐太宗想在高昌设立州县。
魏徵反对说道:陛下当初刚登上皇位的时候,高昌王最先来朝谒,后来经商的胡人多次告发高昌王不向朝廷进献贡奉,加上他们对大国的使者不以礼相待,终于获得罪名。
如果朝廷只对高昌王麹文泰一人定罪,也还合情合理。
依臣之言,不如安抚他的臣民,拥立他的儿子。
常言道:处罚有罪之君,安抚他的百姓,让威名和仁德播散到遥远的边关。
这是最好的治国安边之策。
现在如果在高昌王的土地上设立州县,必须经常有成百上千的人在那里守卫,并且几年要更换一次人马。
每次换防,士兵们都往来奔波,死于劳顿的不计其数。
士兵们还要添置衣物,离别亲人,饱受背井离乡之苦。
十年过后,甘肃以西的地区肯定会人财空虚,而陛下始终得不到高昌一把谷子,甚至一尺帛布的援助。
这其实是拆散有用的东西,去侍奉无用的东西。
我看不出有什么益处。
唐太宗不听他的意见,仍在高昌王的土地上设置西州属地,定西州为安西都护府,每年调派一千多人马驻守该地。
【原文】黄门侍郎褚遂良亦以为不可,上疏曰:臣闻古者哲后临朝,明王创业,必先华夏而后夷狄,广诸德化,不事遐荒。
是以周宣薄伐,至境而反;始皇远塞,中国分离。
抗美援朝

敬爱的毛主席:我们懂得怎样来保卫我们的好日子。 继光在离家那天,就曾经告诉我说,他要到朝鲜去打万恶 的美国鬼子,不消灭美国鬼子决不回家。他叫我在后方把 生产搞好,多打粮食支援前线。听光儿说话这样有志气, 我心里真是高兴。但我更明白这是您和共产党把他教育好 的。
你们了解了60年前那场战争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那些在朝鲜殊死而 战的志愿军将士,那些死在严寒和烈火中的志愿军将士,他们改变了中国的地位, 他们抬起了我们 民族的头颅,他们是死得最有尊严,最有价值的中国人。我们 的课题 即将结束了,但你们的学习仍将继续、不会结束。让我们感知历史、面 向未来,共同成长!
◆朝鲜战争
毛主席接见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的母亲
敬爱的毛主席:
我叫邓芳芝,今年六十一岁,家住四川省中江县通山区 石马乡第三村。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黄 继光就是我的三儿。
光儿光荣牺牲以后,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第三分 团尹超凡副团长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抗美援朝分会、 四川省各界人民慰问团、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和中国新 民主主义青年团西南区工作委员会都派代表从很远的地方到 中江来参加光儿的追悼大会。他们还带了许多慰问品来慰问 我。大家亲切地喊我"黄妈妈"。大家都说愿作我的儿女,请 我到他们工厂、机关、学校、乡村去耍。尹超凡也告诉我说, 前方志愿军战士都愿认我做他们的妈妈。我真感到说不出的 光荣。这时我就想起了您,我心里明白,今天的光荣,是您 给我的。
我们向您提出以上意见,盼望即予 指教! ---------金日成
◆朝鲜战争
目前敌人趁着我们严重的危急,继 续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则只靠我 们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克服此危急 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 们以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 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 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卷八-论贡赋》(贞观政要)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贞观政要》卷八·论贡赋关于贞观政要《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
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论贡赋原文贞观二年,太宗谓朝集使曰:“任土作贡,布在前典,当州所产,则充庭实。
比闻都督、刺史邀射声名,厥土所赋,或嫌其不善,逾意外求,更相仿效,遂以成俗。
极为劳扰,宜改此弊,不得更然。
”贞观中,林邑国贡白鹦鹉,性辩慧,尤善应答,屡有苦寒之言。
太宗愍之,付其使,令还出于林薮。
贞观十二年,疏勒、朱俱波、甘棠遣使贡方物,太宗谓群臣曰:“向使中国不安,日南、西域朝贡使亦何缘而至?朕何德以堪之?睹此翻怀危惧。
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始皇暴虐,至子而亡。
汉武骄奢,国祚几绝。
朕提三尺剑以定四海,远夷率服,亿兆乂安,自谓不减二主也。
然二主末途,皆不能自保,由是每自惧危亡,必不敢懈怠。
惟藉公等直言正谏,以相匡弼。
若惟扬美隐恶,共进谀言,则国之危亡,可立而待也。
”贞观十八年,太宗将伐高丽,其莫离支遣使贡白金。
黄门侍郎褚遂良谏曰:“莫离支虐杀其主,九夷所不容,陛下以之兴兵,将事吊伐,为辽东之人报主辱之耻。
古者讨弑君之贼,不受其赂。
昔宋督遗鲁君以郜鼎,桓公受之于大庙,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百官象之,又何诛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置诸大庙,其若之何?’夫《春秋》之书,百王取则,若受不臣之筐篚,纳弑逆之朝贡,不以为愆,将何致伐?臣谓莫离支所献,自不合受。
”太宗从之。
贞观十九年,高丽王高藏及莫离支盖苏文遣使献二美女,太宗谓其使曰:“朕悯此女离其父母兄弟于本国,若爱其色而伤其心,我不取也。
”并却还之本国。
历代华夷论

历代华夷论华夷,尚矣。
《诗》《书》所称,《春秋》所辨,《礼记》所述。
盖自轩辕而始分华夷,衡阳王子所以为《黄书》也。
名始于黄帝,而义备于孔子。
孔子以为《春秋》褒贬,内诸夏而外夷狄,诸侯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用夷礼则夷狄之。
朱子曰:“春秋大指其可见者,诛乱臣讨贼子,内中国外夷狄,贵王贱霸而已。
”谨严于华夷之辨,使华夷不相越,而又用夏变夷,以天下为一家。
为之界而不相乱,义之确乎不拔也;用夏变夷,所以平天下,仁之广大无外也。
而界不可泯,用夏变夷,而不可用夷变夏。
汉儒继之,多明华夷。
汉之华夷意识颇强,而四夷宾服,世称强汉。
至浮屠之入中国,平等之说兴,而华夷之界几泯矣,华夷之防驰。
五胡乱华之后,虽有盛唐,不过瞬间荣光,而后有弱宋之祸,蒙满之劫。
夷狄蹈天,莫大之祸,仁者惧之,宋之郑所南,明之方正学,丘琼山、王船山诸君子皆著书严明华夷之辨,以为后世之诫,使勿复蹈于前辙,其言详矣,意念深矣,而晓明华夷之辨者莫如王船山也!多录其言。
清末刘师培著《攘书》以反清,其论多韪,颇动志士之心,后虽变节,然君子不以人废言,故亦取其说。
辛亥革命举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之义而覆满清,然满清虽覆,汉统不明,五族共和,民族平等。
至于国初,则以贡阐而没华夷之义,民族平等之说昌,而华夷为世讳,甚者诋为封建糟粕,民族歧视,以不利民族团结,凡古之夷狄,皆改称少数民族,尚何有乎华夷之辨?所为教科书,五胡乱华乃称少数民族南下。
古称五胡乱华者,以为夷狄之祸也,今乃称为少民南下,则非夷狄之祸,而南下,惟帝王之师可称也,是何歪曲历史之甚而尊夷狄之至也!而前车之覆,后不知诫矣,歪曲史者,叛史也,叛史者,叛道也。
华夷为世讳,而义隐于今至此之极,吾甚悲之!特选录历代华夷论以示能知者。
世之论华夷亦多偏,或以华夷者,文化之辨耳,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则夷狄窃中华之礼乐,亦以为中国耶?盗中国之土,而奉为中国之主耶?此说兴,而中华之败类媚虏酋而无惭矣。
闻用夏变夷,而不许夷狄之窃,夷狄之僭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古来以鱼鳖畜之,宜从阔略,若必欲绝其种类,恐兽穷则搏.----旧唐书.房玄龄传--------------------------------------------------------公元9世纪初立国的高丽王朝,之前并没有自己书写的历史. 要了解朝鲜半岛在高丽王朝以前的历史,只能从中国的古书上查找. 韩国人对此一直心有不甘,认为中国人写的历史都是从大中国主义出发贬底了韩国.经济起飞后,韩国到达了高丽王朝立国以来的顶峰,民族主义高涨. 韩国的一些所胃少壮派历史学者决心要重写韩国的历史并马上全社会的反响.他们对现有的中国古书采取机会主义加实用主义的态度,认可的部分就引用,反之就一脚踢开.最为典型的要算韩国92年出版的教科书了.这部共分5章:一开头宣示韩民族的祖先在公元前8000年从帕米尔高原远涉迁移到了半岛,途中催醒了满洲的”红山文明”,哺育了中原的”黄河文明”,韩人并在公元前7000东渡日本,创造了日本文明…据说日本人曾经抗义此书.其实,每个国家撰写本国的历史,只要不牵涉到外国,外国人就不应干涉内政.韩国人完全可以把自己描绘成从火星上下来的移民,世人除了多一种笑话外,决对不会反对.问题是韩国人这种毫无历史根据的自称是整个东亚古代文明的发源地的做法,必然和手持大量历史资料文明古国中国在文化历史遗产方面发升冲突.以下举出几个已经发生的冲突和潜在的矛盾.1.端午节大家一定不会忘记2003年韩国要向联合国申报端五节为韩国的文化遗产吧.消息传开后,中国社会反响很大:明明古书上记载,中国纪念端五节比韩国早2000多年,怎会变成了韩国的文化遗产.中国的网友要立端午节为公共假日.一些中国学者提议, 端午节需然起源中国,但传入韩国后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爱,是一件好事,建议为中韩两国的共同文化遗产.但反观当时的韩国的媒体,一致遣责”中国的文化鼻祖思想”,说韩国的端午节加上了”荡千秋”之类的特色,所以韩国才会向联合国申遗.这是韩国人自以为是总是有理的狡辩!广东纪念端午节的方式就和四川不一样,是否分别申遗为广东端午午节和四川端五午节?还有北京的粽子的用料做法和台湾的也不一样,是不是也要各自申遗? 加上了”荡千秋”之类的特色,韩国应该伸请”荡千秋”的文化遗产而不应该以端午节的名义申遗!2.高句丽历史.2004年中韩两国因古高句丽王国的历史归属而发生了冲突。
在韩国,上从总统下到平民异口同声一致遣责中国歪曲历史,高句丽是韩国的历史。
韩民众更身穿民族服装在汉城的中国大使馆日夜示威。
韩各行各界的团体也举行的各种形式的抗议。
韩副外长李秀赫宣示:“政府要以强硬态度对应中国歪曲高句丽历史,要不惜一切代价打美国牌,台湾牌。
“。
韩总理李海珊也一度宣布“捍卫高句丽历史是当前政府施政的第一议题”。
韩国的主流媒体除了高分贝地抗议中国歪曲历史,更一度从政治,经济,民俗和体育各个方面对当前的中国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的负面报道。
2004年9月17日,由中国方面提议,中韩两国的历史学者在汉城举行了关于高句丽历史归属的第一次学术讨论会。
会上中国学者,“东北工程“的创始人孙进已一段简短的发言,使得原来群情激昂怒火冲天的韩国政界,学界和媒体全部陷入了无从反驳哑口无言的困境。
现在,韩国方面停止了对中国的公开抗议,争议在表面上是平静下来了。
但在平静的下面却隐藏种种的逆流,如果中国政府处理不当,这些隐患随时都会在以后的岁月里重新爆发成新的更大的外交冲突,影响着两国近期,中期甚至是远期的关系,也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
要了解和掌握中韩两国这场高句丽历史争议的实质,就要了解古高句丽王国的历史和争议的起源.高句丽历史姓中还是姓韩?高句丽王国起源于公元前37年中国的东北,趁着中原分裂为战国和南北朝,内战不止,高句丽不断在东北扩张并向朝鲜半岛伸延。
隋朝重新统一中国以后,高句丽对中原的统治秩序,进行了种种的反抗,隋皇一气之下挥兵攻打高句丽但败兵未果。
唐朝开国后,唐太宗明诏:辽东本乃我中原的固有国土,决不容将其分离之。
并亲御指挥讨伐高句丽,公元668年大唐军毁灭了高句丽。
与高句丽同时期并存在朝鲜半岛的还有半岛中部的百济和南部的新罗。
在高句丽灭亡了两百多年以后,也就是公元9世纪初,新罗军事毁灭了百济,创国号为王氏高丽,这就是今天韩国的起源。
之后王氏高丽改朝换代为李氏朝鲜,日本殖民到今天的南北分治。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东北地区陆续发掘出了高句丽时代的古城和王陵遗址,在当时国内国际的考古界引起了一番轰动。
95年中国政府拨出专款成立了“东北工程“对高句丽文化遗产进行专门研究,此时南北韩双方无一提出任何的异意。
到了2001年,北韩在鸭绿江边几公里的地方也发现了高句丽的古墓群并马上向联合国申遗,此时韩国的学界才开始发声说中国歪曲高句丽历史,高句丽是属于韩国的历史!2004年6月在苏州举行的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三处高句丽遗址和北韩申报的一处遗址同时获得了批准。
中国的媒体在大会的报导中,以高句丽一直向中原王朝进贡为由,认为高句丽与中原是棣属关系,是中国的地方政权。
韩国的舆论反驳:进贡册封是古代亚洲的一种外交行为。
高句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不是中国的地方政权,如果高句丽是中国的地方政权,中国的隋唐朝就不会派兵攻打自己的地方政权。
把高句丽视为中国的一部分是大中国主义的民族霸权行为!朝贡是定时定量,周而复始的向中央王朝进贡,尤如今天的中央财政税收,试问当今有哪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会向别国作这样义务性,制度性的交税?而册封则是主君对下属的君王和郡主等下的委任状,同理,又有哪一国的最高领导人需要别国元首的任命状?显然高句丽并不符合当今一个主权国家的定义。
但是那是一千多年前的古代,那时一个主权国家的定义又是什么?恐怕很难有具体的标准。
韩国所说的进贡册封是一种外交行为也是不那么能令人信服的:外交行为是一种平等的互动,为何只有高句丽向中原朝贡,从未见有反向的操作?也从来没有见中国和附近的邻国如日本,印度等有过进贡册封的“外交行为“。
民主政治的真谛是容忍和尊重不同的意见。
在中韩两国各执一词之时,除非韩国人能说服中国的学术界承认高句丽历史属于韩国,否则是无权单方面指责说中国歪曲历史的。
韩国政府一方面把高句丽是韩国的历史编入本国的教科书,并出版专门的小册子规定韩大中小学生必读;另一方面则派副外长专程赴北京施压,不准中国把高句丽是中国的历史编入中国的教科书,否则韩国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打美国牌,台湾牌。
一段一千多年前的历史争议与只有两百年历史的美国和五十多年历史的台湾议题究竟有何相干?韩国人此举只能说明韩国无法举出令人信服的历史史实,企图借用一些毫不相干的现代议题来威迫中国政府承认高句丽是韩国的历史。
韩国朝野的这种蛮不讲理的态度,是一个民主国家对民主政治的原则在国家关系中运用的一种讽刺!2004年9月17日,在被韩国命名为“高句丽在韩国的历史作用”的有多国学者参与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学者,沈阳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孙进已发言重申:“高句丽是中国的历史因为高句丽的主体发生在中国,直至今天,原高句丽2/3的领土都在中国,而在当时3/4的高句丽居民都归顺了中国”.“在高句丽的大部分历史里,高句丽一直归属中原。
虽然韩国主张高句丽历史由‘一统三韩’(新罗统一三国)的过程而由新罗继承。
但高句丽不属于‘三韩’,历史事实是唐朝合并高句丽,而新罗合并百济“.本来,为准备与中国学者激辨,韩国专门组成了庞大的“高句丽财团”,进行了长时间的蕴量,要在“进贡册封”是否属于“地方政权”的议题上与中国学者决一死战。
然而,在9月17日的研讨会上,面对中国学者的一席发言,韩国方面与会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全都语失一时无法回答。
韩《朝鲜日报》在报道此消息时仅有气无力的写道:“对此(指中国学者发言),高句丽研究团研究企划室室长林起焕反驳说:‘孙进已主张的只不过是以现在的领土中心主义为基础的。
但历史的继承权应与现在的领土主权明确区分”。
显而易见,林起焕的回答不但是答非所指,而且是语无伦次。
即使按照韩国人的论点高句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那么当时在辽东和朝鲜半岛就有四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中国,高句丽,百济和新罗。
唐朝合并高句丽,唐朝名将薛仁贵在高句丽的最后一个首都平壤(高句丽前后有过三个首都)接受了高句丽王的无条件投降书后,大唐军接收了高句丽全部的领土,以及除了小部分逃避战争的难民外的绝大部分的高句丽居民,也就自然继承了高句丽文化。
而此时韩国的前身王氏高丽还没有诞生。
在高句丽灭亡了二百多年以后,也就是公元9世纪初,由原高句丽旁边的新罗合并百济组成了高丽王朝。
今天北韩境内所拥有的那部分高句丽故土,是四百多年前由明朝皇帝亲下诏书保证永不犯朝,并大笔一挥主动将两国的边界从汉城北边的汉江北移到了鸭绿江,白白赠送了几乎今天整个北韩面积的大幅领土。
当朝鲜王朝接受明皇的这份恩赐的时候,被恩赐的中国领土是一块在高句丽灭亡后经历了近千年的中国统治,已经非常中国化的高句丽故土。
林起焕究竟有什么理由能证明高句丽历史的继承权是属于韩国的呢?每个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对具体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
然而,不管今天如何看待古高句丽和中原王朝的关系,无论是将其视为中原的一个地方政权还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高句丽都是中国的历史!3秦始皇灭燕被韩国任伪造为高句丽王灭燕韩《朝鲜日报》2004年11月18日报道了韩国作曲家罗仁荣最近新编写的歌剧《啊,高句丽!广大土好太王》。
用罗仁荣的话说歌剧“把重点放在了用音乐表现扩展韩民族的领土,同时还扩大了精神影响力的高句丽广开土大王的传记”。
“以同时向西延伸到蒙古草原,向西南扩大到大凌河流域的广阔土地。
”。
剧情的结尾是高句丽征服了燕国,燕国将高句丽的好太王供奉为主君。
剧本作家李永武露骨地说“广大土大王是为找回故土不断进行战争的征服的人物”。
这不是什么新编历史剧,而是一部典型的历史胡说剧!辽东在七雄时期是燕国,秦始皇灭六国而统一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历史,秦始皇灭燕怎会突然之间就会突发奇想地在韩国的舞台上变为高句丽王灭燕?韩国人的目的是伪造”满洲历史上属于高丽”,梦想着将来中国解体,韩国就要所谓”收回故土”吞并满洲.记得前几年,美国有两位议员提议要调查中国间谍偷窃美国的技术而成功研制了原子弹。
当时有一位美国的核子专家写书,以自己9次深入中国的核基地访问所了解到的事实,反驳这两位美议员的凭空指责,从此美国人对中国的这个间谍指控也就人间蒸发了。
通过这件事,让人看到了美国社会的言论自由和尊重事实,起码表面上是如此。
再看看眼前的韩国,居然在众目睽睽时下公开由一个国家一流的艺术家来信口雌黄,把众所周知的历史常识秦始皇灭燕运用时空倒灌一千多年的卑劣手法伪造为高句丽王灭燕,嘴里还振振有词:是中国人在歪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