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鉴赏》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基础课: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课件 2025届高中语文高考一轮复习

《高中语文基础课: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课件 2025届高中语文高考一轮复习

内容二离别之事
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内容三别后之景别后之事
送别诗无名氏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内容三别后之景别后之事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020浙江卷】秋江送别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别诗高考真题
20.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6分)答:1、意象运用方面: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青山象征思念,明月象征友情),意境开阔;2、空间处理方面: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里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眺“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写法;3、抒情方式方面:王勃诗以议直接表达情感,意尽在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境,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情感三劝勉与安慰
送李侍御赴安西【唐】高适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聪。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北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情感三劝勉与安慰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四坦白心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自古多情伤离别
送别诗鉴赏

课件: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课件: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四、作业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诗后问题。 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 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 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 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 故园归去又新年。 1.前三句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境界?
这三句在诗中有何作用?5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心情?3分
长亭对坐、 古道相送、 芳草离情、 晚风吹拂、 折柳赠别、 笛声幽怨、 夕阳下挥手、 劝君更尽一杯酒,从此山外山天各一方。
送别诗中的常用意象
(1)时间意象:日暮、月夜、清晨、秋 (2)空间意象:长亭、劳劳亭、南浦、渡口、 古道
(3)具体物象:杨柳、柳絮(杨花)、孤帆、 流水、寒蝉、船(舟)、西风、美酒、芳草 、笛声、烟波、浮云、鸿雁、子规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 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 绪是一致的;(情景交融)
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 古人常借月抒怀。(烘托)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 长亭、渡口、南浦
谢亭 李白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 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 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 月色山色共苍茫 谁言千里自今夕 离梦杳如关塞长
若见天涯思故人 浣溪石上窥明月
——李白
为何送别诗常用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
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与别离这种忧伤 的情感相协调;(情景交融)
傍晚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 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 人的离情别绪。 (反衬)
“留别(别) ××” “赠××”
古道
长亭

高考复习送别诗PPT1[优秀课件资料]

高考复习送别诗PPT1[优秀课件资料]

送别类诗歌高考考查角度:
形象(景物意象) 表达技巧 内容和思想情感
送别诗常见的常用意象
• 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 • 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 • 动物意象:杜鹃、大雁、寒蝉; • 景物意象:杨柳、柳絮、杨花,秋 、明月、
夕阳、孤舟、流水
送别诗常见的表达技巧
• 抒情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 修辞手法:比喻、双关 • 描写手法:想象(虚与实)、景物描写角度顺序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4分)
答案: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2 分)。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2分)。
9.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0年高考)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掌握答思想感情题的一般模式
示例:“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蕴含了什 么样的思想感情?(2007·江苏卷)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 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2010·江苏卷)
07答案: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 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3分)。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1分)。
黯然销魂者,

而已矣!
——江淹《别赋》
制作人:阜宁县明达中学 邵亚利
• 教学目标: • 1、通过对已学过送别诗的回顾,总结送别
诗的相关知识。 • 2、利用总结的送别诗的相关知识,对其他
送别诗进行鉴赏。 • 3、通过真题明确高考考查方向。 • 4、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浓浓深情及古人深厚
的文化底蕴。
1、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

2023届高考诗歌鉴赏之送别抒怀诗++课件28张+

2023届高考诗歌鉴赏之送别抒怀诗++课件28张+

送君别有八月秋,来年相见花满堂。 (周宇杰)
送君别有八月秋,短笛宕尽人不留。 (赵双)
送君别有八月秋,却道桂酒不压愁。 送君别有八月秋,望我再无今日愁。 送君别有八月秋,寒蝉鸣泣醉离愁。
(钱佳杰) (陈天睿) (袁嘉烨)
送君别有八月秋,此时空留几多愁。 送君别有八月秋,留吾唯感无限愁。 送君别有八月秋,风卷残叶落西楼。 送君别有八月秋,落日澄空照我影。 送君别有八月秋,秋是雁过酒凉时。 送君别有八月秋,明月伴君行孤舟。 送君别有八月秋,盼君归在几时后。 送君别有八月秋,不知归来是几时。
【任务一】诗歌例析: 调动阅读经验,概括诗中情感
知识点提炼(《学语文》P531) 送别诗中的常见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对友人前程美好的祝愿);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务 Part one

【任务二】读诗示范: 学习鉴赏方法,提炼有效信息



【任务三】创作评析: 掌握常用意象,填佳句写短评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李叔同《送别》
(管梓成) (徐研宸) (高永春) (吴佳铭) (刘乐安) (金子杰) (尹煜恒) (简明) (吕冯)
送君别有八月秋,《骊歌》渐染黄林叶。(王曜源)
送君别有八月秋,明月自染山间絮。 (盛子涵)
送君别有八月秋,今日一去莫相思。 (刘邵洋)
送君别有八月秋,长亭莫染离人泪。 (许云鹏)

高考复习送别诗鉴赏ppt

高考复习送别诗鉴赏ppt

• 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 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 古 • 唐· 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 是近黄昏”。夕阳则多给人予凄凉、沮丧 和失落之感。古代游子思妇们就特别善用 夕阳来抒发他们的情思。
• 秋:秋——万物凋零——英雄美人迟暮——英雄、
• • • • 美人 秋——满目苍凉——思乡怀人——游子、思妇 秋——天高云淡一心胸壮阔——壮士、良臣 (1)秋天万物凋零,似乎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古人 常借秋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2)满目苍凉的秋色:秋风、秋月、秋花、秋天的 梧桐、雁声乃至夕阳的楼台常常勾起游子思乡、 闺妇怀人的情思,故古人常借秋抒发离别之苦、 思乡之情。
1、景物:“猿啼” 、“暮江”、 “孤 舟” 。
情: “客散”、 “伤心” 、“逐臣更 远”。
2、反衬:“人自伤心水自流”,以流水的无 情反衬人的伤心;“青山万里一孤舟”,以
• 问题类型五
• • • • • 这首诗使用什么表现手法? 送别诗常用艺术手法 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以乐景写哀情,衬托,渲染,白描、 比喻、拟人、夸张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 这
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离愁。 “一别心知两地秋”一句语带双关, 含一个愁字。后两句写别后的思念, “日晚”、“寒鸦飞尽水悠悠” 所组 成的环境给人凄凉孤独之感,从而渲 染了作者的浓浓离愁和悠悠情思。
• 问题类型四
• 作者如何表达情感的? •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问: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一、送别诗的魅力——距离产生美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 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 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故古人 特别看重离别。而诗人的情感 天生敏捷,故而触之于怀,发 而为诗,以独特的人生经验和 艺术表现形式,道出常人所不 能言的离情别绪。空间的隔离 感、时间的距离感、心理的距 离感使送别诗具有独特的艺术 魅力。

2023届高考诗歌鉴赏之送别抒怀诗 课件24张

2023届高考诗歌鉴赏之送别抒怀诗 课件24张
汉末襄阳高士。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A. 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 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 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 ,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 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 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 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 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答案: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 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 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2022全国卷乙卷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 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高考题特点:不良问题结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照以上读诗示范,完成诗歌鉴赏。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④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张寺丞觐知富顺监 司马光
汉家五尺道,置吏抚南夷。 欲使文翁教,兼令孟获知。 盘馐蒟酱实,歌杂竹枝词。 取酒须勤醉,乡关不可思。
【注】①富顺:古代包括云南、贵州及川西南的广大地区。②五尺道:秦代修筑从四川 通往云南的路,长约二千余里,宽约五尺,史称“五尺道”,还在西南夷地区设置官吏。 ③文翁:汉景帝末蜀郡太守,在成都设立学校。④蒟酱:鸡棕酱,鸡棕是一种香菌。

【最新】高三语文高考古典诗歌复习之送别诗鉴赏 课件(共73张PPT)

【最新】高三语文高考古典诗歌复习之送别诗鉴赏 课件(共73张PPT)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
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
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此习俗产生的原因大体有三:
“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 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能 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4、乐景衬哀情
所描写之景色彩鲜艳,画面优美,以此来反 衬离别之苦
——谈古诗词中的别离意象
描述一个经典的古代告别 场面需要哪些关键词?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描述一个经典的古代告别 场面需要那些关键词?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 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 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 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 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
1、杨柳(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2、杨花(柳絮)
——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 别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 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1、抒写亲人、情人间的离别 2、抒写同僚、朋友间的离别
A、送好友到外地去做官诗人摆酒相送,其间充满了殷 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B、友人或同僚却都是被贬的,诗人在送别好友的同时, 或表达政治上的失意,或渲泄对朝廷的不满,或表明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宽慰,感情深切而动人。 C、送友人去远征,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D、 送友人去远游,写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意境高 远,情深意浓 。
赏古 专代 题诗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隋代:佚名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译文杨柳青青,枝叶垂到了地上。

杨花漫漫,在空中纷乱地飘舞。

送别的时候眼里的柳条折尽,柳絮飞绝。

请问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送别诗》解释著地:遇到地。

漫漫:遍布貌。

搅:《说文》:乱也。

借问:敬词,请问。

《送别诗》赏析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而我们今日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风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外表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由于隋炀帝姓杨。

这又另一种解释: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

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

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

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

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送别诗》鉴赏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

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

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伤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

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

右丞‘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也。

” 题目是《送别》,全诗借柳条、杨花的物象寄寓惜别、盼归的深情,凄婉动人。

柳丝飘飘摇摇,饶有缠绵依恋的情态,故早在《诗经》中,已将杨柳与惜别联系起来:《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历代传诵,脍炙人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首句寄情于景,三四句拟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1、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 泊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 哀愁的子规,烘托了因友
闻道龙标过五溪。 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
我寄愁心与明月, 忧伤之情。奠定了诗歌凄
随君直到夜郎西。 凉的基调。
1、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 2、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
古人送别习俗:
送别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 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 应为离别多。
折柳送别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 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 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作用?
将自己心中的愁思寄托给明
2、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 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月,希望明月陪伴他到偏远 的夜郎。表达了作者对友人
的关切和思念。
鉴赏训练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 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 情?)
★★★鉴赏步骤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李白
首先,分析离别诗常用意象。 杨花落尽子规啼,
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 闻道龙标过五溪。 的杨花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 我寄愁心与明月, 接着,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随君直到夜郎西。
一二句表达因友人王昌龄左迁偏远
之地的忧伤之情。三四句将自己心中的 愁思寄托给明月,满含深情的明月照耀 友人,一直陪伴他到偏远的夜郎。这两 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
正当今夕断肠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
(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
“阳关三叠” 是唐代流传 久远的离别之曲。 “朝闻游子唱离歌”(李欣) “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
(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 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
送别诗中常见的时间意象: 傍晚
山中送别 王维
送灵澈 刘长卿
山中相送罢
苍苍竹林寺
日暮掩柴扉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别诗特点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 常见意象:时间(傍晚、月夜)地点(长亭、渡口、 古道、南浦等)物象(瘦马、芳草、晚风、柳树、笛 声、远山、浊酒等)
3.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 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 念。
杳杳钟声晚
春草明年绿
荷笠带斜阳
王孙归不归
青山独归远
送别诗中常见的时间意象: 月夜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 月色山色共苍茫 谁言千里自今夕 离梦杳如关塞长
若见天涯思故人 浣溪石上窥明月
——李白
为何送别诗常用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
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与别离这种忧伤 的情感相协调;(情景交融)
傍晚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 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 人的离情别绪。 (反衬)
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帝 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唐代人们 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 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一起。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 长亭、渡口、南浦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
注释: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 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南 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像长 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4.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5.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虚实结合
鉴赏示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送别诗鉴赏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 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 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 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 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送别诗。 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 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李白提 到姓名的赠别诗就有400多首。
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 赴考、 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 旅、归隐等。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 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 绪是一致的;(情景交融)
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 古人常借月抒怀。(烘托)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 长亭、渡口、南浦
劳劳亭歌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 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 之地。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 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 词。
送别诗的情感: 哀伤凄婉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 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 青山万里一孤舟。
送别诗的情感: 慷慨豁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别董大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 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 荣之意。
饮酒饯别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李白
唱歌送别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 长亭、渡口、南浦
谢亭 李白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 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 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 长亭、渡口、南浦
灞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