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古地理西山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三篇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三篇地质地貌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概况1、实习目的与任务地质地貌实习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实习环节。
通过此次实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同学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使学生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认识,锻炼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2、实习概况实习地点:__自然保护区__自然保护区位于青岛即墨市城区西侧,总面积7·74平方公里,公园内以海拔231米的__为最高主峰,大山、宝安山、团山及长岭等几个侧峰拱卫在周围。
山虽不云高,峰虽不属秀,然而这里丰富而又独特的地质现象,却使其在地质保护、科研、旅游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实习单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级实习时间:—12—31二、实习内容1、__自然保护区概况__自然保护区是1994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青岛即墨市城西4公里处,总面积7。
74平方公里。
它集科学地质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和民风民俗文化于一体,充分体现了__文化丰富的内涵。
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
__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但区内含有柱状理石柱群、硅化木群、沉积构造、接触变质带及古脊椎动物化石等丰富的地质遗迹,被地质界称为“袖珍式地质博物馆”。
区内地质遗迹不仅丰富,而且十分独特,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浅粗面火山岩柱状节理石柱群是世界“三大石群”之一,高26米,宽150米,单株独立、巍巍壮观,可与英国的“巨人堤”、美国的“魔鬼塔”相媲美;硅化木,现已发现并保存完好的有26处,最大的一株长16米、平均直径0。
8米硅化完全、年轮清晰实属罕见;维妙维肖的沉积岩包卷层理和交错层理胜似一幅山水画,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展现了火山爆发的烈焰对地质的改变,给人留下了对大自然的感叹。
西山采石场地质实习报告

西山采石场地质实习报告一、实习概况近日,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西山采石场地质实习活动。
在这次实习中,我深入了解了采石场的地质特征、开采工艺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情况,收获颇丰。
二、实习地点与背景西山采石场位于昆明西郊,距离市区约15公里。
这里的地貌以山地为主,地形复杂,地势起伏。
采石场的主要开采对象是石灰岩,该地区石灰岩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三、实习内容与过程1. 地质特征观察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首先对采石场的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
通过实地考察,我发现西山采石场的地质结构主要有以下特点:(1)地层构造:采石场地层主要为三叠系地层,岩性以石灰岩为主,夹杂少量页岩、砂岩等。
地层产状较平缓,倾向南东。
(2)断裂构造:采石场地区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主要表现为北西向和东西向的断裂带。
这些断裂带对地层的连续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岩体特征:采石场岩体主要由石灰岩组成,石灰岩质地坚硬,层理清晰。
在岩体中,我们还观察到了化石、结核等沉积特征。
2. 开采工艺了解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采石场的开采现场,了解了开采工艺。
西山采石场采用露天开采方式,主要开采设备有挖掘机、破碎机、输送带等。
开采过程中,先将地表植被清除,然后进行爆破作业,将岩石炸碎后,通过输送带送至破碎机进行进一步加工。
最后,将符合要求的石灰岩产品运往市场销售。
3. 环境保护措施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西山采石场在开采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例如:(1)土地复垦:采石场在开采完毕后,对废弃土地进行复垦,种植植被,恢复生态环境。
(2)废水处理:采石场对生产过程中的废水进行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再排放。
(3)噪声治理:采石场采用隔音措施,降低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这次西山采石场地质实习,我对地质特征、开采工艺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这次实习使我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3篇】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3篇】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3篇】实习总结:就是实习完成后进行的整体性总结和概括。
在中遇到的困难,并且是如何克服的。
总结自己获得的阅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盼望能够帮到你哟!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篇1】年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和意义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地域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野外实习,把我们的理论学问和实践相结合,提高了我们的综合分析力量,提高了地理综合素养,为今后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和地理科学讨论打好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习的主要目的详细为:1.印证课堂上学习的本专业的基本学问,培育并提高同学对自然现象观看和独立讨论的力量以及专业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收集第一手资料,为解释相关现象和自然演化规律、了解实习地的地质地貌演化过程。
3.发觉问题,培育并激发爱好点,培育科学探究精神。
4.通过实习,初步学会观测和分析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现象,并把握地质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把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
培育同学独立工作力量,为将来教学和进行乡土地理调查打下基础。
二.实习任务和要求(一)实习任务获得地球各圈层运动造成的地质、地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常见现象的感性熟悉;学习最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培育野外观看和分析的力量;培育团队精神和独立思索等科学素养;体验野外生活;训练对野外的适应性;增加对地球科学的了解。
(二)实习要求1.实习前要熟识了解实习内容和实习区域状况,做好相关学问预备2.实习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团结互助,留意平安3.实习时要仔细听讲,勤于观看分析,作好实习笔记4.实习结束后每位同学要结合专业学问和自身体会,提交实习报告。
5.实习后要把学习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种学习理念贯穿到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三.实习时间和路线地点时间:8月29日—9月3日路线地点:幕府山——燕子矶汤泉湖——阳山碑材火石峰——棒槌山黄山六合方山南采场四.实习内容南京地质地貌概况从南京向东到镇江再折向南东东抵武进县境孟河一带,绵延了一列丘陵、低山,称为宁镇山脉。
地大西山构造实习报告

地大西山构造实习报告一、前言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地质构造的基本知识和实地调查技能,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地质构造实习。
本次实习地点选在我校附近的地大西山,该地区具有丰富的地质构造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
二、实习内容及成果1.地层认识我们首先对地大西山地区的地层进行了认识。
根据实习点地质概括,地大西山地区地层由老到新如下:泥盆系上统宰格组(D3Z):该岩石为灰色厚层状细晶白云岩,细晶结构,块状构造,风化面为灰黑色,呈刀砍状。
泥盆系上统宰格组(D3Z):该岩石为灰色薄层状细晶白云岩,细晶结构,层理构造,风化面为灰黑色,呈刀砍状。
2.断层认识在地大西山地区,我们发现了一断层,断层两侧岩性明显不同,一侧为泥盆系上统宰格组(D3Z)的细晶白云岩,另一侧为泥盆系上统宰格组(D3Z)的薄层状细晶白云岩。
断层面较平直,断层擦痕明显,可见断层泥。
根据断层特征,我们判断这是一条正断层。
3.褶皱认识在地大西山地区,我们还发现了一褶皱,褶皱轴向近东西,核部为泥盆系上统宰格组(D3Z)的细晶白云岩,两翼为泥盆系上统宰格组(D3Z)的薄层状细晶白云岩。
褶皱形态较平缓,可见清晰的枢纽线和轴面。
根据褶皱特征,我们判断这是一条向斜。
4.岩脉认识在地大西山地区,我们发现了一岩脉,岩脉主体为花岗岩,侵入于泥盆系上统宰格组(D3Z)的细晶白云岩中。
岩脉侵入边界清晰,可见接触带中的交代现象。
岩脉具有明显的侵入特征,如细晶结构、块状构造等。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地大西山地区的地质构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地层、断层、褶皱和岩脉等基本地质构造现象的识别方法。
同时,我们通过实地调查,提高了自己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本次实习使我们认识到地质构造研究的重要性,为我们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西山地质报告

西山地质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到野外实习,认识西山地区新元古代、寒武纪地层及二叠纪部分地层,分析其沉积环境及沉积相并讨论其中的大地构造背景。
通过这次实习,把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野外,进行野外实地分析,既有利于我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掌握地层野外实习的基本方法,丰富了野外工作经验。
二、西山地区地质简介北京西山构造背景上属于华北地台。
地层分区为燕山分区,其范围是指山西五台以东,朝阳、锦州以西,包括整个北京市、河北省的大部分以及陕西东部及辽宁西部的一部分。
研究区内新元古界青白口群、寒武系分布广泛,大致沿北东东一南西西方向延伸。
目前本区所采用的地层系统如下:青白口群,包括下马岭组、长龙山组、景儿峪组;上寒武统,包括凤山组、长山组、崮山组;中寒武统,包括张夏组、徐庄组、毛庄组;下寒武统,包括馒头组、昌平组。
华北地台的古地理位置、岩相古地理、古生物学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比较成熟的认识伙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这些成果是北京西山研究的基础,也为后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由于对西山地区的研究较深入,很多人到这来实习,我们也不例外!三、实习内容本次实习主要集中在下苇甸,沿着公路有一套出露很好的青白口群,沿着铁路寒武系出露完整,而且特征明显,此外还看了红庙岭组砂岩的沉积旋回。
下面将进行详细描述:上覆地层冶里组灰岩整合寒武系上统崮长凤组泥晶灰岩、钙质泥岩、钙质灰岩和竹叶状灰岩,竹叶状灰岩180m 中含有氧化圈。
发育有泥晶丘和柱状叠层石。
中统张夏组鲕粒灰岩为主,含少量风暴碎屑岩。
65m徐庄组泥质条带灰岩,含少量鲕粒灰岩。
80m毛庄组紫色页岩夹泥质灰岩。
70m下统馒头组紫色页岩夹泥质灰岩。
50m昌平组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
60m————————平行不整合————————新元古界青白口群景儿峪组薄层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可见刀砍纹。
170m长龙山组石英砂岩夹粉砂质页岩,局部夹含砾砂岩和砾岩。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有关地质地貌实习报告4篇地质地貌实习报告篇1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完成普通地质室内教学之后,将进行为期三周的野外认识实习。
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
提高学生的地质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实际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能力。
(一)实习任务1.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这是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
2.认识实习区内常见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及矿产,分析它们形成的作用。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掌握地质罗盘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方法;编写地质实习报告。
(二)实习内容及要求实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观察和分析内、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在实习中必须学习并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
难点是有关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的因果分析。
具体内容及要求1.观察认识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1)xx市湖边石灰山地质观察路线一天通过石炭系地层剖面的参观,初步了解实习区内的主要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地层单位名称、地层厚度、主要岩性特征及构造变动。
初步掌握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的类型,沉积岩野外识别描述方法,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同时能初步辨认几种常见的古生物化石。
学习绘制信手剖面图。
通过参观煤矿、石灰岩矿,了解外生矿床的一般特征及沼泽的生物沉积与成矿作用。
普通地质实验室实习实习一、矿物(一)认识矿物的形态及主要物理性质,学习肉眼识别矿物物理性质的方法。
实习二、矿物(二)观察认识常见矿物的特征,初步掌握矿物的鉴定描述方法。
实习三、风化作用在校园后山观察、认识风化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观察风化壳剖面特征并画素描图;初步掌握野外观察分析地质现象及地质素描的方法。
实习四、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录像,观察认识地面流水的种类及产生的地质现象;初步掌握冲沟、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滩的沉积物特征;观察分析河流阶地的形成和类型。
北京西山野外地质实习报告模板5篇

北京西山野外地质实习报告模板5篇北京西山野外地质实习报告1一. 实习目的1、通过野外实习和实地地貌及水文观察,理论结合实践,掌握各种地貌类型的基本形态、基本特征、物质组成、发育过程和演化历史。
2、了解不同水文条件下,河流地貌的演化规律,小流域地貌的发育,空间组合规律。
3、培养野外观察、动手和分析等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实习地区地貌概况简介地点:浙江省富阳、杭州、富春江流域地区时间:8月27日—9月2日杭州处于浙西山地与长江三角洲平原的衔接地带。
地势西高东低,绝大部分为构造剥蚀地貌,游客费为三个地形单元:外围峰丝,主要由泥盆系砂岩组成,高度300-400米;内圈山体,如玉皇山,由石炭-二叠系石灰岩组成,高度200米左右,岩溶地貌发育;北部孤山、葛蛉、宝石山由侏罗系火山碎屑岩组成,高度在35-125米之间。
杭州市平原部分由第四系组成,其分布或近西湖、或滨湖面呈椭圆形,南北伸长3.3公里,东西2.8公里,周长为15公里,水面面积月5.6平方公里。
钱塘江呈“之”字形流经杭州市城区的东南侧。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杭州西湖地区一篇低山丘陵是西湖复向斜内中生代断块隆起区,包括市区在内的杭州市东北地区的平原是中生代断陷盆地。
中元古代以后,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
近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
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种类组成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平原组合构成了杭州地区独特的地域综合体。
三.实习内容8月30日九溪十八涧途中九溪十八涧源头在龙井村一带,形成了一个面积巨大的漏斗状盆地。
该盆地的四周山岭基本上由砂岩组成,只在东北角靠近龙井泉处出露了石灰岩,岩层倾向北东,与地形坡向趋近一致。
岩层层面裂隙及节理发育,一条北东方向延伸的断层正好穿过龙井寺,这些都成为龙井泉的导水通道。
沉积环境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本次沉积环境实习是在我国某典型沉积环境区域进行的,实习时间为两周。
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沉积环境的调查、采样、分析及沉积物特征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实地考察,加深了对沉积环境形成、演变及环境问题的认识。
二、实习目的1. 了解沉积环境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形成机制;2. 掌握沉积环境的调查、采样及分析方法;3. 认识沉积物特征,分析沉积环境的变化;4. 培养实地考察、数据分析及综合分析能力。
三、实习时间201X年X月X日至201X年X月X日,共计两周。
四、实习地点我国某典型沉积环境区域。
五、实习内容1. 沉积环境调查(1)野外考察:实习期间,我们对该区域进行了实地考察,观察了河流、湖泊、沼泽等不同类型的沉积环境,了解了各种沉积环境的特征及形成原因。
(2)采样:根据考察结果,我们在河流、湖泊、沼泽等不同类型的沉积环境中采集了沉积物样品。
2. 沉积物分析(1)沉积物粒度分析:通过筛析、沉降法等方法,对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分析,了解沉积物的来源及沉积环境的变化。
(2)沉积物地球化学分析: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手段,对沉积物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了解沉积物中元素含量及分布特征。
(3)沉积物生物标志物分析:通过有机质含量、生物标志物含量等指标,分析沉积物的来源、沉积环境及环境问题。
3. 沉积环境评价根据沉积物分析结果,对该区域的沉积环境进行评价,分析沉积环境的变化趋势及潜在环境问题。
六、实习体会与收获1. 深入了解了沉积环境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形成机制,掌握了沉积环境的调查、采样及分析方法。
2. 通过实地考察,对河流、湖泊、沼泽等不同类型的沉积环境有了直观的认识,提高了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会了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沉积物进行分析,为沉积环境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4. 意识到沉积环境问题对生态环境、人类生存及发展的影响,提高了环保意识。
七、实习建议1. 加强实习前的理论学习,为实习做好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实习报
告
2011届地质学(基地班)专业
题目:北京西山实习报告
班号:10011110
学号:**********
学生:何晓宇
评阅教师:周洪瑞
2014年4月
1 前言
1.1 地质地理概况
北京西山是北京西部山地的总称,属太行山脉。
北以南口附近的关沟为界,南抵房山区拒马河谷,西至市界,东临北京小平原。
面积约3000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市面积的17%。
走向北东,长约90公里,宽约60公里。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级下降,依次有东灵山—黄草梁笔架山;百花山----髫髻山----妙峰山;九龙山- ---香峪大梁;大洼尖----猫耳山等4列山脉,永定河横切山体,为泥石流多发区。
植被多为次生落叶阔叶林及灌丛,局部地区有人工针叶林,1900米以上出现山地草甸。
百花山、东灵山、龙门涧等地已划为北京市自然保护区。
1.2 实习目的
此次实习为沉积古地理学的一次课间实习,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观察背景西山中新元古代——寒武纪末的地层,总结该地区的地质发发展史,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沉积古地理学的知识。
2 观察点描述
实习区地层发育较全,以沉积地层为主,主要发育有新元古界、早古生界、晚古生界及中生界。
本次实习主要观察了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及上古生界二叠系。
2.1点1
地点:军庄南1km铁道旁
位置:N 39º59'10.39" E 116º05'25.84"h 127±4m
描述:点1主要出露二叠系红庙岭组的地层,以砂岩为主。
共分为11个旋回:
①底部为红褐色薄层砂岩,顶部为灰黑色粉砂质页岩。
②底部具有冲刷面构造,具有大型及小型波状起伏;底部为灰黄色中厚层中粗粒含砾石英
砂岩,向上粒度变细,顶部为灰黄色薄层粉砂质泥岩。
③底部具有冲刷面构造,发育大型板状交错层理,说明当时水动力较强;底部为灰黄色中
厚层含砾石英砂岩,顶部为灰黄色薄层粉砂质泥岩。
④底部具有冲刷面构造;底部为灰黄色中厚层中粗粒含砾石英砂岩,向上粒度变细,顶部
为灰黄色薄层粉砂质泥岩。
⑤底部具有冲刷面构造;底部为灰黄色中厚层中粗粒含砾石英砂岩,向上粒度变细,有一
条辉绿玢岩岩脉沿薄弱面插入,风化面为黑灰色,新鲜面为淡绿色,可见长石斑晶,顶
部为灰黑色薄层粉砂质泥岩,向上逐渐尖灭,为原始沉积透镜体,沉积环境为小的局限盆地,陆相。
⑥底部具有冲刷面构造,发育球形风化及大型板状交错层理,说明当时水动力较强;底部
为灰黄色中厚层中粗粒含砾石英砂岩,有一条辉绿玢岩岩脉沿薄弱面插入,风化面为黄褐色,与上一条岩脉同一期插入,向上粒度变细,顶部为灰黄色薄层粉砂质泥岩。
⑦底部具有冲刷面构造;底部为灰黄色中厚层中粗粒含砾石英砂岩,向上粒度变细,顶部
为灰黄色薄层粉砂质泥岩
⑧底部具有冲刷面构造;底部为灰黄色中厚层中粗粒含砾石英砂岩,向上粒度变细,顶部
为灰黄色薄层粉砂质泥岩
⑨底部具有冲刷面构造;底部为灰黄色中厚层中粗粒含砾石英砂岩,向上粒度变细,顶部
为灰黄色薄层粉砂质泥岩
⑩底部具有冲刷面构造;底部为灰黄色中厚层中粗粒含砾石英砂岩,向上粒度变细,顶部为灰黄色薄层粉砂质泥岩
⑪灰黄色——红棕色薄层粉砂质泥岩,发育一条正断层,产状为
328°∠35°
所有旋回具有相似性,都是由砂岩逐渐粒度变细最后过渡为粉砂质泥岩,且下部呈红色上部呈黄色,说明气候变得干旱。
通过以上各个旋回的分析,得出这个剖面的沉积环境为辫状河沉积,。
曲流河沉积与辫状河沉积的区别:两者均发育二元结构,底部为河道沉积,粗粒砂岩,发育交错层理;上部为河漫滩沉积,细粒或泥质,发育水平层理。
曲流河二元结构清晰,两者沉积厚度大致相等,分选磨圆差,远源发育,粒度较细;辫状河二元结构不明显,河漫滩沉积薄或不发育,分选磨圆好,近源发育,粒度较粗。
所以最终确定沉积相为辫状河相。
2.2 点2
地点:村头马路旁
位置:N 39º59'10.39" E 116º05'25.84"h 127±4m
描述:点2主要出露有下马岭组和长龙山组。
1、下马岭组
实习区出露的下马岭组为一个背斜核部,自下而上依次为:
粉砂质页岩,含钙质,具节理,节理面平整,具有一定的能干性。
与下层产状平行,出现了铁混杂现象。
见有一条辉绿岩岩脉,深绿色,辉绿结构,顺层侵入,有尖灭现象,为浅层侵入岩。
细粒砂质页岩,灰色,反映了闭塞还原滞留、低能、泻湖环境。
凝灰岩,白色,为火山喷发作用形成,周围沉积火山脱玻化形成,具有等时性,含有锆石,可以用来测年。
黄绿色砂质页岩,反应了弱还原状态
2、长龙山组
实习区内主要出露的长龙山组在下马岭组上部,与下马岭组呈平行不整合,岩性为砂岩,青灰色,发育有羽状及槽状交错层理,反映了高能的水动力条件及氧化的滨海沉积环境,可与下马岭组在沉积环境上有区别。
长龙山组在沉积上含有细砂——粉砂——泥质的变化,具有旋回性,反映了水动力变化,向上砂岩逐渐减少,泥岩逐渐增多,反映了水动力条件逐渐减弱。
由以上分析,点2的沉积环境为无障壁海岸。
2.3 点3
地点:铁路旁的岩壁
位置:未给
描述:点3自下而上可见分布有馒毛组、张夏祖、徐庄组的地层
1、馒毛组
馒毛组的岩性自下而上为:岩性为钙质、白云质泥岩,紫红色,含铁,反映了氧化、干旱、炎热的沉积环境,为潮上萨布哈沉积。
2、张夏组
鲕粒灰岩、泥质条带灰岩、豆粒灰岩,含三叶虫化石。
鲕粒(<2mm)是浅海高能环境下的沉积,豆粒(>2mm)水动力较鲕粒形成时要强,形成于潮间带下部、浅潮下带(滨海下部)。
其间还发现了藻类粘结泥晶丘,是水深藻类活动形成的丘状构造。
3、徐庄组
局限台地为主,进积序列。
沉积序列为:
●泥质条带灰岩。
竹叶状灰岩是一种同生砾岩,是成岩过程中浪潮冲击或风暴形成的扁砾
在燥热环境下强氧化使砾石表面具氧化晕圈,是潮间带或潮下的产物。
整个上统属潮间与潮下相间的环境。
在其间还发现了柱状叠层石,也是形成于温暖、清水、潮间潮下带环境。
●风暴硅质灰岩。
具有由上到下的粒序变化,逐渐变细。
异地风暴事件,为台地边缘刮到
此地沉积形成。
●重力流沉积。
●静水沉积。
为背景沉积的台地沉积。
粒度较细的灰岩,黑灰色,水平层理发育。
●泥质条带灰岩。
有藻类粘结泥晶丘,加有远源异地风暴灰岩。
●泥质条带灰岩夹豆粒灰岩,豆粒直径大于2mm,豆粒为台地边缘豆粒带到此处。
再向
上鲕粒灰岩的比例逐渐变大。
由以上分析,点3的沉积环境为海相沉积。
3 区域发展史
第一阶段:中元古宙,此阶段形成了雾迷山组、洪水庄组和铁岭组,主要为潮间带、潮上带和环潮坪沉积。
因此该时期的地层岩体主要为白云岩和灰岩。
该阶段末期发生了芹峪运动,地层被抬升,发生剥蚀。
当构造稳定时,地层继续接受沉积,形成了该时期一个重要的构造标志:下马岭组和铁岭组的平行不整合接触。
第二阶段:为新元古宙,该阶段地层内部构造较强烈,所以该时期形成的景儿峪组、长龙山组和下马岭组都经历了变质运动。
该时期的沉积环境为环潮坪沉积、滨海沙滩沉积、泻湖沉积与潮坪沉积。
该时期地层经历了抬升——剥蚀——下降再沉积过程,府君山组与景儿峪组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代表了蓟县运动。
第三阶段:为早古生代,该阶段地层可分为寒武系、奥陶系及志留系。
在实习区志留系缺失,寒武系分府君山组、馒毛组、毛庄组、张夏组、崮山组、长山组和凤山组,与之对应的沉积环境为陆源滨海沉积及台地边缘和浅水陆棚内源碳酸盐岩沉积。
奥陶系又分为冶里组、亮甲山组、马家沟组,沉积环境为潮上带沉积,所以其岩性主要为白云岩和灰岩,由于沉积环境不同,寒武系与奥陶系的岩性结构也都不同。
由于加里东运动,本溪组与马家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通过这次北京西山实习,我对西山的地层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对其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的分析,我掌握了西山地区新元古代和寒武系的地质发展史,并通过分析红庙岭组的沉积旋回,了解辫状河沉积序列,学会了野外沉积构造的识别和沉积相的分析,包括野外沉积构造和沉积标志的识别,沉积现象的观察与描述方法。
在这次实习中,通过用理论知识分析野外地质现象,加深了我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实习,丰富了自己的野外工作经验,不仅对沉积学与古地理学是一个复习,也是一个提升。
[1]陈建强,周洪瑞,王训练,2004,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教程,地质出版社
[2]王根厚,颜丹平等,2006,周口店地区地质实习指导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