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地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合集下载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4篇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4篇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4篇本文目录地理野外实习报告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地理科学本科大学生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报告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前言本次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活动是在大学学习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专业课程,对气象、土壤、植物、综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学习完成后,于s=subtitle>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地理野外实习报告(2) | 返回目录一.实习目的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野外调查工作方法和一些简单的技能。

2、通过野外实习,了解调查地区气候、地貌、母质等成土因素的特点及其和土壤发生的关系。

3、通过对土壤的观察和采集,掌握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发生演变和分布规律,学会土壤剖面点的选择和修整、土壤剖面层次划分,形态描述和记录。

4、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二.实习地区自然概况简介地点:xx省xx地区时间:xx年8月27日—xx年9月2日xx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xx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xx 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

xx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16’、东经1s=subtitle>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地理野外实习报告(4) | 返回目录前言本次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活动是在大学学习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专业课程,对气象、土壤、植物、综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学习完成后,于xx年5月13日至xx年5月19日,在莫世江教授、陈群利副教授、丁卫红副教授、张群生老师的带领下,和全体xx学院地理与生命科学学院xx级地理科学本科班同学,在xx海底世界、xx 银滩、xx老街、xx金海湾红树林、涠洲岛火山等地区,主要针对土壤、植被、气候、地貌、地质、人文景观的实习活动。

1、实习目的和意义综合野外实习是地理科学本科专业重要的教学内容和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技能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野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综合考察和调查,能够获得更多典型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拓展视野,陶冶情操,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并初步掌握地理野外考察、调查方法和步骤。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3篇】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3篇】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3篇】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3篇】实习总结:就是实习完成后进行的整体性总结和概括。

在中遇到的困难,并且是如何克服的。

总结自己获得的阅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盼望能够帮到你哟!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篇1】年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和意义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地域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野外实习,把我们的理论学问和实践相结合,提高了我们的综合分析力量,提高了地理综合素养,为今后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和地理科学讨论打好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习的主要目的详细为:1.印证课堂上学习的本专业的基本学问,培育并提高同学对自然现象观看和独立讨论的力量以及专业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收集第一手资料,为解释相关现象和自然演化规律、了解实习地的地质地貌演化过程。

3.发觉问题,培育并激发爱好点,培育科学探究精神。

4.通过实习,初步学会观测和分析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现象,并把握地质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把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

培育同学独立工作力量,为将来教学和进行乡土地理调查打下基础。

二.实习任务和要求(一)实习任务获得地球各圈层运动造成的地质、地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常见现象的感性熟悉;学习最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培育野外观看和分析的力量;培育团队精神和独立思索等科学素养;体验野外生活;训练对野外的适应性;增加对地球科学的了解。

(二)实习要求1.实习前要熟识了解实习内容和实习区域状况,做好相关学问预备2.实习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团结互助,留意平安3.实习时要仔细听讲,勤于观看分析,作好实习笔记4.实习结束后每位同学要结合专业学问和自身体会,提交实习报告。

5.实习后要把学习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种学习理念贯穿到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三.实习时间和路线地点时间:8月29日—9月3日路线地点:幕府山——燕子矶汤泉湖——阳山碑材火石峰——棒槌山黄山六合方山南采场四.实习内容南京地质地貌概况从南京向东到镇江再折向南东东抵武进县境孟河一带,绵延了一列丘陵、低山,称为宁镇山脉。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在地理专业的学习中,地理野外实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让我们深入实地,真实感受地理环境,增加对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这次的地理野外实习中,我参观了中国的一个自然保护区,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这个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的西北部,是一个山地区域,地势起伏,植被丰富。

我们在实习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艰难的的跋涉和考验。

起初,我对这个区域的了解并不多,只知道这里是一个有珍稀植物和动物的保护区。

但是,当我真正踏入这片土地时,我才真正领会到了它的魅力和价值。

保护区内有不少珍贵的植物和动物,比如杜鹃花、金丝猴等。

我们在实习中的第一天,就遇到了一只金丝猴。

它敏捷地在树上跳跃,瞬间消失在密集的枝叶间。

我们迅速跟随它的脚步,努力寻找它的踪迹。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追逐,我们终于在一个大树的顶端找到了它。

这个时候,我才真正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奇妙。

除了观察动植物,我们还学习了许多地理学知识。

比如土壤类型的分类和调查、地貌的形成与变化等。

我们分成小组,在不同的地点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查。

通过这样的实践,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课本上的知识,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不过,在实习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由于保护区地形复杂,我们时常迷路,不得不依靠地图和指南针来确定方向。

而且,在这个区域的气候条件很恶劣,酷热干燥,我们需要耐心和毅力去完成任务。

但是,正是这些挑战让我更加坚强和勇敢。

通过这次地理野外实习,我深刻感受到地理学是一门与实践紧密相连的学科。

只有真正踏上地理土地,亲身感受大自然的力量,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地理学知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地理学正是通过实践来验证其理论。

通过实地考察,我也对地理保护和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在这个保护区,我们见到了许多濒临灭绝的物种,也目睹了破坏环境的恶果。

地理学教会我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才能让人类生活更美好。

自然地理学专业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专业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专业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与意义自然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分布规律的学科,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通过此次实习,旨在提高我们对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认识,培养我们的野外实地观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地理信息获取和处理技能,并加深对地理环境系统及其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与联系的理解。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实习主要分为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和水文五个方面。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多个自然地理现象丰富的地点,如山地、河流、湖泊、森林和农田等,通过实地观察、测量、采样和数据记录等方式,对各个要素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

1. 地质方面: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和确定目标物的方位,观察了不同地质年代的岩石特征,了解了地层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2. 地貌方面:通过观察和分析山地、河流等地貌形态,我们学会了识别不同地貌类型及其形成机制,并了解了地貌与气候、侵蚀作用等的关系。

3. 土壤方面:我们对不同土壤类型进行了采样和分析,了解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以及土壤与植被、地形等因素的关系。

4. 植被方面:我们观察了不同地区的植被类型,了解了植被的分布规律和生态特征,以及植被与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关系。

5. 水文方面:我们考察了河流、湖泊等水文现象,了解了水文循环过程、水文地质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水文环境的影响。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此次实习,我们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野外实地观测和调查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实习总结与建议通过此次实习,我们认识到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习环节的组织与管理,增加实习地点的选择和实习内容的多样性,提高实习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3篇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3篇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3篇地理野外实习报告3篇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

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理野外实习报告3篇,欢迎大家分享。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篇1一.序言自然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野外教学实习对本专业本科学生来说是一次启蒙教育,是以认识为重点的自然地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基)训练的实践过程。

其目的旨在通过短期的野外实践使同学们对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为以后我们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加深们对上学期所学习的关于土壤和植物的有关知识内容的理解,5月3日至5月8日我们环旅学院09级地理科学与地信学生在辛晓十等老师的带领下在桐柏淮源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了为期五的野外实习考察。

这次实习主要是通过老师讲解、实地考察与实际操作等方法,来识别不同的植物种类、观察土壤剖面及划分土壤剖面的层次(水帘洞东)、垂直带观察(太白岭)、采取与制作植物样本(桐柏山腹地)、观察植物群落演替的变化及对植物群落的调查(桐柏县城郊乡刘湾村龙潭风景区)。

二.桐柏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概况桐柏县位于豫南桐柏山腹、南阳盆地东缘、国道312公路和宁(南京)西(安)铁路纵贯县境东西,土地面积1941km2,辖9镇7乡,总人口42万。

千里淮河于此处发源,南北气候在这里交替,桐柏山连起豫鄂两省,中原与南楚文化相互交融。

桐柏资源丰富,区位优越。

桐柏地处,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生物种类繁多,宜林山坡164万亩,连片草场40万亩,森林覆盖率50.1%,被专家誉为“天然生物物种基因库”。

资源富集,尤以旅游、矿产、林果、畜牧、水产、土特产著称,被誉为“全国特大资源宝库县”。

已探明矿藏56种,全县人均可采矿量价值是全国人均值的14倍,每平方公里可采矿量价值是全国平均值的25倍。

其中,天然碱储量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被誉为“中国天然碱之都”。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范文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范文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范文[你好!下面是一份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的范文,供参考。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本次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深入了解地球表层的构造和地貌发育过程,探索自然地理的规律和原理。

具体实习内容包括地层观察、地貌分析、地震勘测等方面。

二、实习地点和时间本次实习的地点为xxx国家地质公园,实习时间为xxxx年xx月xx日至xxxx年xx月xx日。

三、实习过程1. 地层观察在实习地点,我们首先进行了一次地层观察,选择了一处典型的岩层剖面进行研究。

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和记录,了解了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层演化的历史。

同时,我们还使用了地质锤等工具,对岩石进行了取样分析,以进一步研究岩石的成分和性质。

2. 地貌分析在实习地点,我们还通过地貌分析的方式,对地表特征进行了研究。

我们使用望远镜和测量仪器,对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等地貌要素进行观测和测量,进一步了解了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3. 地震勘测在实习期间,我们还参与了一次地震勘测活动。

我们使用了地震仪和其他相关设备,测量了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方向,以帮助我们了解该地区的地震活动情况和地壳运动的原理。

四、实习成果通过本次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

首先,我们对地层的构造和地貌的形成过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加深了对自然地理规律的理解。

其次,我们学会了使用一些地质工具和测量仪器,提高了我们的实地调查和研究能力。

最后,我们还编写了一份详细的实习报告,将我们的实习经历和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展示。

五、实习心得通过这次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我收获颇丰。

首先,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其次,我认识到自然地理研究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地球表层的构造和地貌发育过程是地球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不仅对于人类认识地球和利用地球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人们提供了保护地球和自然环境的基础。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范文5篇做过一件事,总会有经验和教训。

为便于今后的工作,须对以往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概括、集中,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

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希望能够帮到你哟!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篇1)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渭南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资源环境系__地理__ 第x组)一、实习时间20__年x月x日二、实习地点翠华山三、实习目的1、复习地质罗盘的使用,利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和确定目标物的方位角;2、观察山崩地貌,解释各种山崩地貌的形成原因;3、认识山地土壤的特点,分析山区土壤的形成原因;4、了解山地水文特征,掌握堰塞湖的形成机制。

四、实习仪器地质罗盘、手持GPS、数码相机五、实习内容1、实习区域概况本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秦岭北麓,距西安市区20公里,主峰终南山海拔2604米,总面积32平方公里,是我国山崩地质作用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

山崩地貌类型之全,结构之典型,保存之完整,规模之巨大,旅游价值之高,经陕西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检索,国内外罕见,素有中国山崩奇观地质地貌博物馆之美称。

翠华山旅游景区由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三部分组成。

翠华山高峰环列,峭壁耸立,险不可攀,中有一天然水池,称“天池”,又称“太乙池”或“龙移湫”,池水面积约5万平方米。

这块终南山的游览胜地上,汉唐两代曾建过太乙宫和翠微宫,是历代帝王祭祀神仙和游乐避暑之所。

翠华山山清水秀,景色如画,最引人入胜的是峰顶的湫池。

湫池群山环峙,碧波荡漾,清明如镜,纤尘不染。

池南的太乙殿,是旧时遇旱祈雨之所。

更有吕公洞、黄龙洞,池北的冰洞、风洞、八仙洞等颇有盛名。

冰洞在盛夏仍坚冰垂凌,风洞则四季寒风飕飕砭人肌骨。

冰洞东南有飞流直下的瀑布,形容壮观。

湫池周围。

古代曾建许多庙宇,诸如老君庵、圣母行宫等。

位于池西的风洞,为山崩遗迹,由巨大花岗岩相抵而成,进入洞中,凉风袭人,顿觉凉爽。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与意义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地理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现实世界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地形地貌的形成、水文气象的变化规律、植被的分布特点以及土壤的类型等,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习内容与方法本次实习选择了具有典型地理特征的XX地区作为研究对象。

实习内容包括地形地貌观察、气候数据收集、水文状况调查、生物多样性观测和土壤样本分析等。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地图解读、卫星遥感、现场测量、样本采集等多种方法,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三、实习地点与时间实习地点选在了XX省XX县的XX山脉,这里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进行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理想场所。

实习时间定于XXXX年XX月XX日至XX月XX日,为期两周的时间,以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四、实习成果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取得了以下几项主要成果:1. 地形地貌分析:通过对XX山脉的地形图进行解读和现场勘查,我们发现该地区的地貌类型主要包括山地、丘陵和平原,其中山地占据了主导地位。

我们还观察到了多种地质构造现象,如断层、褶皱等。

2. 气候特征研究:通过收集当地的气象数据,我们分析了XX山脉的气候特征,发现该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

3. 水文状况调查:我们对XX山脉的主要河流进行了水质和流量的测定,发现水质总体良好,但部分地区存在轻度污染。

4. 生物多样性观测:在实习期间,我们记录了多种植物和动物物种,其中包括一些珍稀濒危物种,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数据。

5. 土壤样本分析:我们对不同地点的土壤样本进行了采集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类型多样,肥力水平不一。

在实习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技能,还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了如何在野外环境中生存和自我保护。

更重要的是,大家对自然地理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意识到了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州地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院系:地理科学系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学号:姓名:指导教师:邓钟、李林、朱高龙、吴炳玉、陈郁青、王库、郑宇、吴锡麟、李廷旺、杨柳艺实习目的:了解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四个基本要素。

通过野外实习有利于把抽象的理论与真实的形态和过程结合起来,巩固和理解课堂理论知识,初步掌握野外工作观察的一般方法和技能,培养独立思考与工作的能力。

实习时间:2010 年7月2日——2010 年7月16日实习地点:福州鼓山、长乐漳港实习内容:观测河流地貌形态特征,河谷横纵剖面的形态特征,冲积物特点,分析其成因。

实习工具:地质罗盘、皮尺、量尺、地质锤、标杆、地形图、记录纸等。

一、区域自然环境与地理概况福州市别称榕城,是中国福建省的省会,位于福建省东部的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现辖5区2县级市6县,市区人口271万,全市总人口683万,是福建最大的城市。

在近现代史上,位列中国最早开放通商的五个城市之中。

这里的习俗、文化都自成风格,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

福州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低山丘陵,南部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

境内有闽江、西湖等河湖。

矿产有叶蜡石、花岗岩等。

郊区产水稻、甘薯、小麦等;工业以轻工、手工业为主。

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城区位于盆区中央。

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

境内地势自西向东倾斜。

地貌类型通常由丘陵到红土台地到沿海平原,花岗岩、流纹岩等火山岩遍布全区。

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概述(1)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

全年无霜期326天,年平均气温19.6℃,1月均温10.5℃,7月均温28.7℃,年降雨量900~2100毫米,无霜期326天。

风向受地貌影响很大,风速由沿海到山地递减显著,6~9月为台风季节,最大风力可达12级。

(2)水文1、长乐漳港南澳海滩(1)波浪作用波浪就是海水质点在它的平衡位置附近产生一种周期性的震动运动和能量的传播。

波浪运动知识波形的向前传播,水指点并没有随波前进,这就是波浪运动的实质。

(2)海岸带的划分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

即由海洋向陆地的过渡地带。

海岸带可分为三个部分,陆上部分、潮间带和水下岸坡。

(3)海岸的类型1.侵蚀海岸包括海蚀洞、海蚀平台。

2.断层海岸断层海岸基本上受地质构造控制3. 海岸的类型有沙(砾)质堆积海岸、淤泥质堆积海岸、三角洲海岸(4)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洞穴2、闽江在福州附近,闽江被横亘江心的南台岛分为南港(乌龙江)和北港(马头江)两支,南港水量较北港大,并有支流大漳溪汇入,但河道曲折而宽浅,泥沙淤积严重;北港比较平直狭深,主流线较稳定,故航行之利大于南港。

两港在马尾附近汇合折向东北入海。

其中闽江是中国福建省最大河流。

发源于福建、江西交界的建宁县均口乡。

建溪、富屯溪、沙溪三大主要支流在南平市附近汇合後称闽江。

全长577公里,流域面积60,092平方公里,约占福建全省面积的一半。

流域形状呈扇形,支流与干流多直交成方格状水系。

水量丰富,年径流量621亿立方米,水力蕴藏量632万瓩。

南平以下是重要的水运通道,马尾是福州的内河港。

闽江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年平均径流量为1980立方米/秒,流域面积在中国主要河流中居第十二位,年平均径流量居全国第七位。

3、溪源溪1、河谷河水所流经的带状延伸的凹地。

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为谷底和谷坡两部分。

谷底包括河床、河漫滩;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河流阶地发育。

谷坡与谷底的交界处称谷坡麓,谷坡与原始山坡或地面的交界处,称为谷肩或谷缘。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形成侵蚀地貌。

2、河床与河漫滩谷底部分河水经常流动的地方称为河床。

河床一般是由河流自身堆积的细颗粒物质组成。

河漫滩指河谷底部河床两侧,大汛时常被洪水淹没的平坦低地,由河流自身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

包括深槽与浅滩、边滩、心滩与江心洲、洪积扇(3)地层与地质构造福州市地区以火成岩为主,我们主要研究了一下几种岩石。

石英正长斑岩: 具有流纹岩成分的隐晶质岩石。

流纹岩:一种相当于花岗岩的火山喷出岩。

辉绿岩:成分相当于辉长岩的基性浅成岩。

火山碎屑岩:介于岩浆熔岩和沉积岩之间的过渡类型的岩石,其中50%以上的成分是由火山碎屑流喷出的物质组成(4)地貌外营力与地貌类型外营力对地貌形态的形成有着巨大的作用,塑造地貌的主要形式是风化、流水、海水、风力、生物和人为的作用。

福州纬度较低,气温、降水、风力等气候要素相互影响地面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地面基岩风化尤其是化学风化非常强烈,地表发育着深厚的红色风化壳,形成广泛分布的“红土台地”。

流水作用是福州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

县境的其他溪流,水位陡涨陡落,侵蚀堆积亦此起彼落,形成其相应的小地貌形态。

降水尤其是暴雨所形成的地表径流,常呈散流和洪流等形式,在其作用下风化层侵蚀剥蚀显著。

滨海风力大,风力作用参与地貌的发育,形成海岸地貌和风积、风蚀地貌。

海水以潮汐、海流、海浪等形式作用于沿岸地带。

侵蚀作用表现为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洞穴、海蚀阶地。

堆积作用表现为沙洲、沙咀、沙堤以及海湾内所形成的淤泥滩、堆积平原等。

(5)土壤类型及其分布福州土壤的类型有耕作土壤、红壤、黄红壤。

耕作土壤:指自然土壤通过人类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造成适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土壤。

经过人类的耕作、施肥、灌排、土壤改良等生产活动影响和改造的土壤。

其形态、性状和肥力特性在不同程度上有别于当地的自然土壤。

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是耕作土壤形成中的主导因素。

红壤: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

红壤在中亚热带湿热气候常绿阔叶林植被条件下,发生脱硅富铝过程和生物富集作用,发育成红色,铁铝聚集,酸性,盐基高度不饱和的铁铝土。

黄红壤:红壤向黄壤过渡的一类土壤。

在垂直带谱上,它位于黄壤或黄棕壤之下,红壤或棕红壤之上,是构成红壤区山地土壤垂直带谱中的重要类型。

其分布海拔高度一般在400-800米之间,但是由北向南和从东至西,其海拔高度范围呈逐步上升的趋势。

黄红壤的成土过程仍以脱硅富铝化作用为主,由于处在山地相对温凉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和空气湿度增加,呈现黄化附加过程,即因土体内氧化铁的结晶水增加,土体逐渐变为橙黄色。

(6)植物群落、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福州市在树种结构上,针叶林明显多于阔叶林。

针叶林树中以马尾松和杉木为主,其中马尾松尤为突出。

阔叶树中以壳斗科为主,如米槠等,其次为樟科,如樟,楠等。

桑科榕树分布也较为普遍。

福建较稳定的天然林已很少见,绝大多数地区多为次生林。

除地带性的森林类型外,尚有:马尾松次生林、人工经营的杉木和毛竹林、灌木林、人工经营的经济林、低丘平原地区的片林、散生木和沿海防护林。

在同一地带内,由于纬度、海拔高度等的差异,其森林的组成成分也有所不同。

包括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和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在溪源宫河流沿岸地带:这里的地下水位由岸边到路上高地逐渐降低,便导致土壤及其理化性质的渐变,相应地可以观察到植物由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到湿生植物、中生植物等逐渐过渡的类型。

长乐海滩港湾有不受海潮侵及的海岸有星散分布的海岸丛林,常见灌木有苦槛兰等;沿海还分布有人工营造的木麻黄林防护林。

草本植物广布于沙质海滩上,有卤地菊等。

(7)环境演变与土地质量问题由于受人为活动与土地利用不当的影响,我国土壤与环境问题日趋突出,主要表现在土壤退化与环境污染两个方面。

据统计,在土壤退化问题上,全国有1500万hm2土地遭受水蚀,有100万hm2耕地遭受盐渍化,风蚀与荒漠化面积达33万hm2,耕地养分有不同程度的减退。

在环境污染方面,全国有13条流经城市的河流遭受工业污水的污染。

南部与西南地区酸雨的pH值<5.6,甚至<3.4;全国SO2的排放占发展中国家的一半。

水土污染,对农业产生明显影响。

土壤与环境问题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经验,组织有关学科与部门协助和协作,发挥土壤学及各学科的优势,推动土壤与环境的研究与治理工作,为我国经济建设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8)自然资源利用与环境整治我国自然资源总的态势是资源总量虽多,但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组合不够合理,后备资源不足,资源相对紧缺,而且浪费严重。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迅速发展时期,对资源需求量大,如何从资源上保证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其总战略应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高度重视节约资源,改变以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经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重点建立以草地、节水为中心的农业生产体系;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的工业生产体系。

缓解资源不足。

在环境方面我国面临着土壤遭到破坏、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生物的多样性减少、森林面积的减少、淡水资源受到威胁、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

我们必须有责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

四、小结通过此次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野外考察实习使我们对自然地理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认识,锻炼了我们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五、体会与建议通过这一次的野外考察,同学们不仅亲自动手来操作实验,而且还置身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中使我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得到了联接,补充了我们平时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的空缺。

其次,通过这样的考察,提升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不管杂实习前和考察后,我们的同学都认真的投入到准备资料和收集数据成果的过程中,学习气氛更加浓厚。

第三,在考察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能够互相帮助,而且还能在考察,实验中互相协作,这使得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增强,集体感更加强烈,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很好的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