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白细胞形态检验

合集下载

2021临床医学 血细胞形态检查

2021临床医学 血细胞形态检查

【参考值】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细胞大小较一致,直径范围6~9μm,平均直径为μm,中央1/3为生理性中央淡染区,胞质内无异常结构。

【临床意义】1.红细胞大小及染色异常(1)低色素性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提示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及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

(2)大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大于10μm。

高色素性的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变小或消失,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也可见于急性溶血性贫血和急性失血性贫血。

当红细胞直径大于15μm者称为巨红细胞,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3)红细胞大小不均:同一患者的红细胞之间直径相差一倍以上。

常见于增生性贫血,在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尤为明显。

(4)嗜多色性红细胞:是一种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因其胞质中残存有少量嗜碱性物质,故被染为灰蓝色或灰红色,胞体较大。

常见于增生性贫血,尤其是急性溶血性贫血。

2.红细胞形态异常(1)球形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厚度大于2μm,红细胞中央淡染区消失,且细胞中心着色更深。

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2)椭圆形红细胞:红细胞呈椭圆或卵圆形。

主要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超过25%),也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正常人小于1%。

(3)口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呈扁平裂缝状,似张开的口形。

主要见于口形红细胞增多症,也见于乙醇中毒及肝病患者,正常人可偶见(小于4%)。

(4)靶形红细胞: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分布呈靶形,即中心部位着色深,外周为苍白区,而细胞边缘又深染。

常见于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及异常血红蛋白病,也见于阻塞性黄疸及脾切除术后。

(5)镰形红细胞:红细胞呈镰刀状,主要见于镰状细胞性贫血,即HBS病,尤其是在缺氧时可大量出现。

(6)泪滴形红细胞:红细胞形如泪滴状或梨状,多见于骨髓纤维化。

(7)裂细胞:为不规则形、棘形、盔形、三角形、哑铃形等红细胞碎片或不完整红细胞。

多见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恶性高血压、严重烧伤、心血管创伤等。

白细胞的正常形态

白细胞的正常形态
的细胞,胞浆可呈淡蓝色。胞浆中布满细小圆 形的淡红色颗粒,即中性特异性颗粒。 3. 胞核:圆形或椭圆或略有凹陷,居中或偏位, 染色质粗糙浓集,呈致密颗粒状,核仁消失。
中性中幼粒细胞的光镜形态
嗜酸性中幼粒细胞的形态描述
1. 胞体:15~20微米,圆形或椭圆。 2. 胞浆:充满粗大均匀、带有折光性的橘红
细胞形态学识别的要点
• 血细胞形态学的识别可遵循一定的规 律,按“核、浆兼顾,以核为主”的 原则,顺着“胞体→胞浆→胞核→核 仁”的次序,由外向内看,
胞体的变化
1. 大小:由大变小,末成熟的较成熟的 大些,(巨核细胞反之)
2. 形态:正常细胞形态规则,异常细胞 形态变异。
胞浆的变化
1. 量:由少变多,从核大浆少至核小浆多。 2. 色:从深蓝→浅蓝。淋巴细胞:天蓝色。
粗颗粒状,分布密集。 4. 核仁:可有或消失。
早幼粒细胞的光镜形态
中幼粒细胞分类
• 自中幼阶段开始,由于胞浆中出现了特 异性的颗粒,可分为:
• 中性中幼粒细胞 • 嗜酸性中幼粒细胞 • 嗜碱性中幼粒细胞
中性中幼粒细胞形态描述
1. 胞体:圆形或椭圆,10~18微米,较早幼粒变小。 2. 胞浆:多,淡粉红色,但早幼、中幼过度阶段
• 中性
嗜酸
嗜碱
杆状核粒细胞的形态描述 (中性、嗜酸、嗜碱)
1. 胞体:10~13,细胞形态变小。 2. 胞浆:含特异性颗粒。 3. 胞核:核凹陷程度超过核直径的一半,呈
S形、U形、W形,染色质呈致密块状。
杆状核细胞
关于核左移的问题
• 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的现象称之核左 移。
• 杆状核粒细胞>10%,为轻度左移 • 出现晚幼粒为中度左移。 • 出现中幼粒为重度左移。 • 外周血中一旦出现原粒或早幼粒,应考虑白

白细胞形态分类实验报告

白细胞形态分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血涂片制备的操作要领。

2. 熟悉瑞氏染色方法。

3. 熟悉正常外周血五种白细胞形态特点。

4. 掌握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白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种重要细胞,具有防御和免疫作用。

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涂片,对白细胞进行分类计数,可以了解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数量和比例,从而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三、实验材料1. 器材:普通光学显微镜、分类计数器、香柏油、拭镜纸。

2. 试剂:瑞氏染液A液、瑞氏染液B液。

3. 标本:末梢血。

四、实验步骤1. 采血:取患者末梢血,用无菌采血针抽取血液。

2. 制备血涂片:将血液滴于洁净的载玻片上,用推片将血液均匀涂抹在玻片上,制成薄而均匀的血涂片。

3. 瑞氏染色:将血涂片置于染色缸中,加入瑞氏染液A液,染3-5分钟;加入瑞氏染液B液,染1分钟;冲洗干净。

4. 干燥:将染色后的血涂片晾干。

5. 镜检:先用低倍镜观察血涂片,选择细胞分布均匀的区域;然后换用高倍镜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

6. 分类计数:按照城垛形的方式往血涂片头部方向进行计数,将观察到的白细胞分类,以正“字计数,直至计数满100个白细胞。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 中性粒细胞:40%- 淋巴细胞:30%- 单核细胞:15%- 嗜酸性粒细胞:10%- 嗜碱性粒细胞:5%2. 结果分析:通过对白细胞的分类计数,可以看出患者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数量和比例。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3%-8%,嗜酸性粒细胞占1%-5%,嗜碱性粒细胞占0%-1%。

六、实验结论本次实验成功制备了血涂片,并进行了瑞氏染色。

通过观察染色后的血涂片,对白细胞进行了分类计数,得到了患者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数量和比例。

实验结果与正常参考值基本相符,说明本次实验操作规范,结果准确可靠。

七、实验体会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血涂片的制备,确保血涂片薄而均匀,以便于观察。

血液学一般检验高频考点汇总(必背)

血液学一般检验高频考点汇总(必背)

血液学一般检验高频考点汇总(必背)一、血液生理概要1、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其中血浆占血液的55%,血细胞占45%。

2、血液在加抗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浆。

血液离体后自然凝固,分离出来的液体称为血清。

由于血液在凝血过程中会消耗某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Ⅷ等,故血清中不含这些凝血因子,这是与血浆的主要区别。

3、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有:运输功能、协调功能、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防御功能。

4、血液的主要理化性质(1)血量: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为(70±10)ml/Kg体重,成人为4~5升,占体重的6%~8%。

(2)颜色:动脉血因氧合血红蛋白(HbO2)含量高而呈鲜红色,静脉血因还原血红蛋白(Hbred)含量高而呈暗红色。

严重CO中毒呈樱红色。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是由于红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带负电荷。

(4)黏滞性:黏度主要与HCT和血浆黏度有关。

血浆黏度主要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球蛋白有关,它们浓度越高,血黏度越高。

健康成人全血黏度为生理盐水的4~5倍,血浆黏度为生理盐水的1.6倍左右。

(5)比密:血液比密男性为1.055~1.063,女性为1.051~1.060;血浆比密为1.025~1.030,血细胞为1.090。

(6)渗透压:血浆的渗透压主要为晶体渗透压,与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有关,特别是电解质。

正常人血浆渗透压为290~310mOsm (kg·H2O)。

(7)pH: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

二、血液标本的采集、送检、保存与处理1、采血的方法和部位:皮肤采血一人一针,WHO推荐成人使用左手无名指内侧。

婴幼儿选用足跟;静脉采血成人选用肘部静脉(压脉带不捆绑不超过1分钟)。

真空采血法是ICSH推荐的采血方法,也是临床常用的采血方法。

手工法做血常规时,采血的顺序依次为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型鉴定。

(优选)血液白细胞检验的形态特点

(优选)血液白细胞检验的形态特点
• 胞浆少,透明淡兰色, 一般无颗粒。
• 大淋巴胞浆有时可见 少量大小不等的深紫 红色嗜天青颗粒。 10~15UM
四、中性粒细胞异常变化★
1.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1) 大小不均 anisocytosis (2) 中毒颗粒 toxic granulation (3) 空泡 vacyolation (4) 杜勒氏小体 Dohle body (5) 退形性变 degeneration
(3).空泡 vacyolation:
可为单个,但常为多个。 大小不等,亦可在核中出 现。被认为是细胞脂肪变 性ody :★
中性粒细胞胞浆因毒性变而 保留的嗜碱性区域。呈圆形、 梨形或云雾状。界限不清, 染成灰蓝色,直径为 1-2μm 是胞质局部不成熟,即核 与胞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
2)日间变化 :晨低午高;
3)妊娠与分娩 :妊娠其白细胞 常见增多 ,分娩后2-5日内恢复 正常
2.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1) 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时 2) 严重的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 3) 急性大出血 4) 急性中毒: 5)肿瘤性增多
3.中性粒细胞减少(neutropenia):
1)。某些感染:某些革兰多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杆菌 感染时,如无并发症,白细胞当选均减少,甚至可低到 2×109/L 以下,一些病毒感染如流感时的白细胞亦减 2)某些血液病:如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呈“三少”表 现。此时白细胞可少到 1×109/L 3)慢性理、化损伤:电离辐射(如 X 线等)、长期服用氯 霉素后,可因抑制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而致白细胞减少, 4)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由于自身免疫 性抗核体导致白细胞破而减少。 5)脾功能亢进
3.棒状小体auer body :★
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 物质长 1~6um ,一条或几条, 为急性白血病 诊断的指标.

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

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

为毒性指数。

毒性指数愈大,感染、中毒情况愈严重。

(3) 空泡(vacuole) :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出现一个或数个空泡,也可在核上出现。

一般认为空泡是细胞受损发生脂肪变性的结果。

常见于严重感染,如败血症时。

(4) 杜勒小体(D0hle body) :中性粒细胞胞浆因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染天蓝色或灰蓝色,直径1 ~2 μm ,与正常染色区域界限模糊,是胞浆局部不成熟即核浆发育不平衡的表现。

常见于严重感染,如肺炎、麻疹、败血症和烧伤等。

D0hle 小体也可在单核细胞中出现。

(5) 细胞(degeneration )和核变性(degeneration of nucleus) :退行性变是细胞发生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色质模糊、疏松)等现象,常见于衰老和病变细胞。

核变性是细胞核发生核固缩、核溶解及核碎裂现象。

核固缩即细胞核固缩为均匀深紫色的块状;核溶解即细胞核膨胀、着色浅淡和核轮廓不清;核碎裂即细胞核碎成若干小块,当体外实验或治疗药物诱发细胞凋亡(apoptosis )时易出现核碎裂的凋亡小体(apotpotic body )。

2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nuclear shift )中性粒细胞的核形反映了它的发育阶段。

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具有分叶核的占绝大多数,常分2 ~5 叶,杆状多,常为5 ~9 叶,甚至10 叶以上,各叶大小差别很大,核染色质疏松,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在一些恶性血液病中偶尔可见。

(2 )巨杆状核中性粒细胞和过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前者胞体可大至30 μm,核染色质略细致,着色变浅,胞核呈肥大杆状或特长带状。

后者核分叶超过5叶。

这两种细胞易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和恶性贫血,也可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和白血病血象中出现。

(3 )Pelger-Huet 畸形:成熟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能力减退,核常呈杆状、肾形、眼镜形、哑铃形或少分叶(两大叶),但染色质致密、深染,聚集成小块或条索状,其间有空白间隙。

补充学习:(实验三)白细胞形态观察(1)

补充学习:(实验三)白细胞形态观察(1)

白细胞形态与分类计数检查:(人医实验诊断学书)1.中性粒细胞(1)正常形态:中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可分为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直径为10-13um)和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两类(核紫色)。

细胞体呈圆形,胞质丰富,染粉红色,含较多细小均匀的淡粉红色中性颗粒。

胞核染为深紫红色,染色质紧密成块状,核形弯曲呈杆状的称杆状核,有时核弯曲盘绕而呈C形、S形、V形或不规则形,而核呈分叶核的称为分叶核,通常为2-5叶,叶与叶之间以细丝相连,一般以2-3叶居多,病理情况下,分叶可达10叶。

分叶少者属幼稚细胞,分叶越多表示越成熟或越衰老。

(2)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1.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胞质里的嗜碱区域)、核变性(核固缩、溶解、碎裂)2.分叶过多:这种细胞核分叶过多,常超过5叶以上、甚至在10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或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3.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在正常人周围血液的中性粒细胞中,具有分叶核的占绝大多数(50%-70%)以2~3叶最多,而不分叶(杆状核粒细胞占1-5%)或分叶过多的较少。

在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核象可发生变化,出现核左移或核右移现象。

核左移——外周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核左移。

核轻度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增高者,表示感染轻,机体抵抗力强。

核明显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者,表示感染严重。

核显著左移但白细胞总数不增高或减低者者,表示感染极度严重。

核右移——正常人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者为主,若中性粒细胞核5叶以上者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

此时常伴白细胞总数减少。

在炎症恢复期,一过性出现核右移是正常现象,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

2.嗜酸性粒细胞形态:胞体呈圆形,直径为13~15um。

五种白细胞在染色下正常的形态特征

五种白细胞在染色下正常的形态特征

五种白细胞在染色下正常的形态特征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白细胞的研究尤为重要。

白细胞包含各种种类,相较于其他细胞而言,它们具有更强的韧性和生存能力,因此在染色下对其进行观察和分析,对于了解其形态特征至关重要。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白细胞包括哪些种类。

常见的白细胞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细胞和嗜碱细胞。

在正常情况下,它们分布在人体的各个组织中,并各自具备不同的作用。

而在染色下观察及比较这些白细胞的形态特征,则能够更直观地认识它们的区别及作用。

中性粒细胞是一种多形核细胞,它们有很多粗糙的核桥相连接,形成一个星形或堆状的构造体。

细胞核通常呈扇形,并且色素淡。

另外,中性粒细胞的胞浆内含有大量颗粒,包括各种酶、溶素及免疫因子等物质,这些物质是保护人体免受感染侵害的关键因素。

淋巴细胞属于单个核细胞,细胞核呈球形或不规则形状。

而且,淋巴细胞胞浆内的颗粒相比于中性粒细胞更少,只包含一些稀少的溶素与酶类物质。

淋巴细胞在人体免疫系统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当外来病原体攻击人体时,淋巴细胞能够产生相应的抗体,保护人体免受侵害。

单核细胞是一种大型单核细胞,它的形状通常是椭圆形或称为“豆蒻形”。

细胞核很大,通常是半球形或扁平的形态,核内明显可见核仁,在染色下显示出一定的碱性。

单核细胞主要生产和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及分泌物,参与人体免疫反应和调节生命活动。

嗜酸细胞的形状与中性粒细胞相似,都是多形核细胞。

但是,它们被称为嗜酸细胞,是因为它们胞浆内富含大量的嗜酸性颗粒。

而在染色下,嗜酸细胞的细胞核常呈半球形或杏仁形,色素深而粗大,格外醒目。

嗜碱细胞也是一种多形核细胞,但与嗜酸细胞不同的是,它们的胞浆内富含大量嗜碱性颗粒。

在染色下,嗜碱细胞的细胞核通常呈椭形或多角形,而且比较小,不如中性粒细胞或单核细胞明显。

总结而言,通过染色下观察标本,五种白细胞的形态特征差异较大,而且分别具有不同的作用和生理功能,是我们研究免疫学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白细胞形态检验
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 血液体液室 王青 2013.5.15
1 1
一、血细胞形态学识别要点 二、白细胞形态描述 三、白细胞形态检验
1 2
一、血细胞形态学识别要点
• • • • • • 原则、次序 胞体 胞质 胞核 核仁 注意事项
1 3
原则、次序
原则:
核、质兼顾,以核为主。
次序:
从外向里 从胞体→胞质→胞核→核仁
1 25
中性晚幼粒细胞
1
26
嗜酸性晚幼粒细胞
• 胞体:晚幼粒细胞形态与中幼粒细胞相似 但略小一些, 直径10~18μm。 • 胞质:量多,胞质内充满橘红色的、大小 一致的嗜酸性特异性颗粒。 • 胞核:居中或偏位,明显凹陷呈肾形,马 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不超过假 设直径的一半,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 密,核浆比1.5:1 ~ 1:1。 • 核仁:无核仁。
1 33
幼稚淋巴细胞
1
34
原始单核细胞
• • 原始单核细胞形态特征与其它原始细胞相似。 胞体:12~22um,圆形或不规则形。 胞质:丰富,比原粒细胞多,边缘不规则,可有 伪足突出。染浅蓝或灰蓝色,有时深蓝色,不均 匀、不透明、毛玻璃样,可有空泡,无颗粒或少 许颗粒。 胞核:圆、椭圆或不规则扭曲折叠,常偏位。染 色质纤细呈细网状,染淡紫红色较其他原始细胞 色淡,核膜不清晰。 核仁:1~3个,大而清晰,常为1个,可多达8个。
1
15
different subtypes of blasts
¾No azuriphilic primary granules. No Auer rods. ¾Few (<20) azuriphilic primary granules. Auer rods may be seen. ¾ >20 azuriphilic primary granules without a Golgi zone. Auer rods may be seen. 2YMS do not need to know the different subtypes of blasts but should recognize that differentiation occurrs progressively, from no granules to a point when sufficient granules are present we call the cell a promyelocyte. Promyelocytes: larger, lower N/C ratio, denser chromatin, pale paranuclear Golgi. Cytochemical studies show at least some of the blasts of most nonlymphoid leukemias to be positive for 1 16 myeloperoxidase, and/or nonspecific esterase.
1 40
嗜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
41
嗜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 • • 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形态上是髓系细胞中最成熟的 细胞,大小和形状与杆状核粒细胞相当。 胞体:圆形,直径10~15mm。 胞质:丰富,含有大量浅红色中性颗粒。 胞核:核分成2~5叶,有核丝相连,核最窄径小 于最宽径的1/3。染色质核染色质浓集成深红色块 状,核浆比1:3。 核仁:没有。
1 27
嗜酸性晚幼粒细胞
1
28
嗜碱性晚幼粒细胞
• 胞体:晚幼粒细胞形态与中幼粒细胞相似 但略小一些,直径 10~15μm。 • 胞质:量多,颜色更淡。胞质内及核上分 布有少量嗜碱性非特异颗粒,颜色更深。 • 胞核:核固缩呈肾形,居中或偏位,轮廓 模糊,其核凹陷程度不超过假设直径的一 半,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核浆比 1.5:1 ~ 1:1。 • 核仁:无核仁。
1
4
胞体
大小:
由大→小,巨核细胞系相反,粒细胞系早 幼粒细胞较原粒细胞稍大,以后逐渐变小。
形态:
正常细胞较规则,异常细胞较不规则。
1
5
胞质
量:
由少→多,细胞越幼稚,胞质越少,核质比由大→小。
颜色:
由深蓝→淡蓝、灰蓝→红色,细胞越幼稚,RNA含量越多,胞 质愈蓝,细胞逐渐成熟,蓝色逐渐减少。
颗粒:
1
24
中性晚幼粒细胞
• 胞体:晚幼粒细胞形态与中幼粒细胞相似 但略小一些, 10~16μm。 • 胞质: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特异性颗 粒。 • 胞核:居中或偏位,明显凹陷呈肾形,马 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不超过假 设直径的一半,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 密,核浆比1.5:1 ~ 1:1。 • 核仁:无核仁。
髓系细胞中原始粒细胞是形态上最不成熟的细 胞,形态、大小各异。 • 胞体:直径10~20μ,圆或稍椭圆。 • 胞质:量少,呈明亮天兰色,绕于核周,无颗 粒,没有明显的高尔基区,过氧化酶染色阴性, 但后期有时也可见阳性颗粒。偶尔可有Auer小体 或数量不等的细致的嗜天青颗粒。 • 胞核:较大、圆或稍椭圆居中或稍偏一侧,占细 胞2/3以上,核质比高7:1~5:1,有时可有凹陷或 裂开,染色质细呈细粒状,排列均匀,平坦如一 层薄沙,无浓集。核膜较不清楚。 1 13 • 核仁:2~5个较小,圆形,清楚,呈淡兰或无色。
1
8
血细胞形态识别注意事项
血细胞的形态受涂片制备和染色的影响 较大,在识别细胞时须与同一张涂片上的 其他细胞比较,切不可把单个细胞孤立起 来,或机械地与图谱上典型的细胞进行比 较,应根据细胞各方面的特征全面综合分 析,不可单凭个别特征下结论。
1 9
血细胞形态识别注意事项
一般认为无论胞核或胞质,凡出现下一阶段 特征的细胞,应归为较成熟阶段的细胞。 极难鉴别介于两个系统之间的细胞,在正常 情况下如介于浆细胞与幼稚红细胞之间的细 胞,可划分为红细胞系;介于淋巴细胞与幼稚 红细胞之间的细胞,在骨髓中归为红细胞系, 在外周血则归为淋巴细胞。
从无→有,从少→多。
其它:
空泡、中毒颗粒、奥氏小体等等。
1 6
胞核
大小: 由大→小。 形态: 圆→椭圆→一侧扁平→凹陷、折叠或→杆状→分叶。 位置: 居中或偏位。 染色质: 染色:淡紫红→深紫红色。 结构:细网状→粗网状→条束状→块状。 核膜:不明显→明显。
1 7
核仁
数量:
从多→少→无。
大小:
从大→小。
原始粒细胞
目前FAB将原始粒细胞分为3个类型: • 类型Ⅰ:胞质中没有颗粒; • 类型Ⅱ:胞质中可包含多达15个细颗粒; • 类型Ⅲ:胞质中含有相当数量的嗜天青颗 粒,但是具有原始细胞细胞核和细胞质的 所有特征。 在缺乏Auer小体、特异性颗粒、或细胞化 学或细胞标志物相关数据时,原始细胞无 法正确的识别,为了识别的目的,应当简 单的判为原始细胞。
1 37
• •
幼稚单杆状核粒细胞 嗜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 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小、中、大颗粒)
1 39
嗜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杆状核细胞与晚幼粒细胞一样大小或略小一 些。 • 胞体:圆形,直径10~15mm。 • 胞质:丰富,淡粉色或无色,充满浅红色 中性颗粒。 • 胞核:核居中或偏位,核形不一,呈S形、 U形等,核凹陷程度大于核直径的1/2,核 最窄径大于最宽径的1/3,核色质粗糙成 块,核浆比1:1.5~ 1:2。 • 核仁:没有。
1 10
二、白细胞形态描述
• 骨髓中白细胞形态描述 • 外周血液中白细胞形态描述
1
11
骨髓中白细胞形态描述
原始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 中幼粒细胞(嗜中性、嗜酸性、嗜碱性) 晚幼粒细胞(嗜中性、嗜酸性、嗜碱性) 原始淋巴细胞 幼稚淋巴细胞 原始单核细胞 幼稚单核细胞
1 12
原始粒细胞
1 17
早幼粒细胞
1
18
中性中幼粒细胞
• 胞体:中性中幼粒(neutrophilic myelocyte) 通常小于早幼粒细胞,圆形或卵圆形,直径10~ 18μm。 • 胞质:量多,染淡红或少数区域略偏蓝,含大小 一致的红色颗粒、即特异性颗粒(致少有一个区 域)。 • 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有凹陷,其凹 陷处约占细胞的2/3~1/2,核染色质聚集呈索块 状,核浆比2:1 ~ 1:1。 • 核仁:隐约可见或消失。
1 35
• •
原始单核细胞
1
36
幼稚单核细胞
• • 幼稚单核细胞核和胞质的特征介于原始单 核细胞和成熟单核细胞之间。 胞体:15~25um,圆形或不规则形。 胞质:量丰富,灰蓝色,不透明,可有伪 足突出,常出现细小弥散分布的嗜苯胺蓝 颗粒。 胞核:形态不规则扭曲折叠状,常偏位。 染色质仍纤细疏松呈细网状(比原单稍粗) 核仁:有或无。
1 21
嗜酸性中幼粒细胞
1
22
嗜碱性中幼粒细胞
• 胞体:直径10~15μm 。 • 胞质:丰富、灰蓝或淡蓝色,胞质内及核 上含有排列零乱、大小数量不等的紫黑色 嗜碱性颗粒。 • 胞核:核圆形或椭圆形、但常常轮廓不 清,核染色质较模糊,核浆比2:1 ~ 1:1。 • 核仁:通常没有。
1
23
嗜碱性中幼粒细胞
1 29
嗜碱性晚幼粒细胞
1
30
原始淋巴细胞
• • 原始淋巴细胞是淋巴系统细胞中最不成熟的细胞。 胞体:圆形到卵圆形,直径10~18μm,边缘整齐。 胞质:量极少,呈淡蓝色或天蓝色,透明,无颗粒。染 色中等程度嗜碱,可有空泡。在缺少相关细胞化学或细 胞表面标志的数据时,个别原始细胞不能被准确的区 分,应当分为原始细胞。 胞核:居中或稍偏,圆或卵圆形,偶尔可以裂开或折 叠,染色质细致,呈颗粒状,排列匀称,但比原粒细胞 稍粗且色深,核浆比从7:1~4:1不等。核膜浓厚,界限 清晰,常有狭窄的核周淡染区。 核仁: 1~2个,小而明显,染淡蓝色,好象凹陷的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